高中周记,高中周记作文400字左右(整理3篇 )
高中周记高中周记篇1
冥冥之中,我注定与你相伴,我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永恒为你。——题记
小时候,我就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在摇头晃脑地背书。
慢慢的,我长大了,知道你叫做诗词。渐渐地,明白了,原来我一直与你相伴。
与你相伴,我看到了山光水色。“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写出了汉江之广,北接楚塞,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写出了落花纷纷,人立其中,境乃灵境,人似仙人,美不胜收。
与你相伴,我感到了离愁别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范仲淹,喝了一杯又一杯,本以为那能解愁的酒,下了肚便成了一点一丝的愁绪,这位大男人,把酒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与你相伴,我听到了念亲之音。“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随可爱,却不能以手握满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可以梦到重会的美好时光。“忽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害怕太急了有些话没有写进去,捎家信的人就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与你相伴,我知道了两情相悦。“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还有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轰轰烈烈;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生死与共;更有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
与你相伴,我明白了李白,明白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驯;明白了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一身傲气;明白了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干云。我了解了杜甫,了解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了解了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虑无奈;了解了他“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孤单无依。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他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风给予它生命的延续。
在我的眼中,诗是永恒,因为你给予我生命的真谛。
高中周记高中周记篇2
鉴于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夫在课外”的特色,如以彻底分块如大学课堂管讲不管学生的分法,必然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而最终将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鉴于作文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有教学内容分为分块与不分块两大类。即将欣赏示例类的课文(含文言文)进行分块教学;而作文,配套练习,课外自读教材及指导,复习等体现能力训练的内容不分块,由原任教师教学并起总体衔接连贯作用。保证教学主题训练的延续性。
鉴于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所处的作用有限,已不适宜将其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知识点训练以及课外大语文读写以及传统大作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显然应该用一定课时加以指导;所以我们把课时相应安排为:每周分块与非分块内容各占2个课时,在时间上对能力训练给予充分重视。对课文处理,立足重点中学层次,重点课文用2课时;非重点1课时,每单元6课时,即用三周时间。
鉴于讲授课文同一内容要有合理的间隔重复次数;且为了中段期末考统一进度方便,教师半学期内教学同一内容连续三轮共六个班为宜。最后一轮在自己班教学以方便调节且方便段考复习。在原任老师继续熟悉所有课文的基础上,分模块授课老师应为原任老师提供教案供复习衔接参考。
体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可依考点(或知识点)为序,有的放矢根据需要逐一训练;首先是有内容、有计划统筹安排好高三能力点,在高三复习之前完成一轮充实的训练,从而切实为高三复习打好基础。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
注意:课时严格依计划执行、结束,还可用减少非基本篇目及增加自渎篇目以调剂,如文言如果较长可只上三课;单元考试无法统一问题不大;通过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衔接相关
进度,内容等问题,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高中周记高中周记篇3
曾经“咿咿呀呀”学语,曾经晃晃悠悠蹒跚学步,曾经唱着《两只老虎》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一切都已经曾经。如今的我已经十六岁了,我长大了。
孩提时的我很倔强、自私。记得那时的我,人小鬼大。妈妈说,每当有邻居想借我家东西,我总会堵在家门口不肯让人进来,惹得邻居哭笑不得。当妈妈的朋友带着孩子来玩时,我总会紧张地对其不理不睬,因为生怕我被妈妈忽视。可见当时的我根本不懂得“好客”,总是在一旁耍小脾气,拖妈妈的“后腿”。
但是,现在我长大了。岁月磨练了我,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人情世故”。
幼年的我,可以翻阅各种美丽的童话,对着动物倾诉自己的梦想和委屈,可十六岁的我不会再相信童话,动物也不再是我的亲密朋友,因为我长大了。
幼年的我,理想非常幼稚,具有梦幻色彩,十六岁的我梦想单调又现实,争取好成绩考个好高中,因为我长大了。
幼年的我,热衷于《猫和老鼠》,看着动画片嘻嘻哈哈,可如今的我看着《喜羊羊和灰太狼》,取笑着自己那时候是多么地幼稚,因为我长大了。
长大了的我,不再像年幼的我那样堵着家门,而是渴望朋友的到来。长大了的我,不再对他人冷冷冰冰,而是主动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十六岁,在父母的眼中,我固然还是个孩子,可我有背起行囊独立行走的梦想,怀抱肩负重任的志气。
十六岁,人生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