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诗范例(3篇)
关于七夕的诗范文
自助餐七夕活动方案要怎么策划
1、活动主题:穿越七夕夜;遇见更美的你
主题诠释:西餐厅、情人节、有品位的男男女女,这似乎是三个天生就联系紧密的角色,而作为中高档西餐厅的七夕营销活动,既要有实际可观的让利促销,也需要能从心理、精神上迎合目标消费群需求的促销概念。此次活动的主题概念以打破传统生活,制造浪漫惊喜”为出发点,迎合了白领们对平凡生活中浪漫的向往、惊喜的向往、人文的向往、交友的向往,因此拟定穿越七夕夜•寻找更美的你”的主题,其一从字面上直观点明活动背景、时间等基本要素,其二以满足目标群心理渴望的标题作为噱头,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关注的目的,具备顺口、文化、利于传播的特点。
2、活动时间:20xx年8.7日-8.9日
3、活动地点:暂定于西餐厅内外
4、活动定位及调性调性:格调文化时尚广泛定位:一次影响力最广、吸引人群最多、参与门槛最低、最具话题性文化性,针对20-40岁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七夕营销活动。
5、活动形式8.7日-8.8日消费达XX金额,返利代金券→以直观让利促销拉长该西餐厅热销周期。8.9日七夕夜晚主题活动→引爆全场,制造新闻话题,扩大知名度。
6、活动内容以七夕当天主题活动为主线,前期返券让利促销为辅助,举行为期三天的穿越七夕夜•寻找更美的你”主题营销活动,针对8.9日当天,举办忽然遇见你”单身交友派对,及浪漫回味年”情侣交友派对。20-40岁单身群体——穿越七夕夜.忽然遇见你”大型单身交友派对:凡是单身人群均可参加8.9日XX西餐厅举办的城市大型单身交友派对,以
高水准的交友对象、人文浪漫的餐厅氛围、极具创意趣味的活动环节,为你寻找完美伴侣提供最舒适浪漫的平台与空间。凡活动当天交友成功者均可享受餐饮5折优惠。(具体折扣由餐厅方视情况而定)20-40岁夫妻、情侣群体——穿越七夕夜.浪漫回味年”情侣主题派对:只要你身边有伴侣,均可参加8.9日XX餐厅举办的情侣主题派对,凡是夫妻、情侣在七夕当天到西餐厅消费,均可获得餐饮5折优惠,凡是8.9日为结婚纪念日的顾客,只要你敢于讲述你们的浪漫爱情故事,则均可享受该西餐厅提供的免费情侣套餐一份。
7、现场氛围打造
A、餐厅布置
①、七夕鹊桥造型布置→增添餐厅文化特色氛围在西餐厅入口处创意设计大型七夕鹊桥门头,借传统七夕香桥会的文化习俗增添该西餐厅的人文格调及节日独特性。以此吸引消费者关注,并力邀当地知名摄影机构联合加入,为每一个进店消费者留下七夕最美的身影。
②、牛郎织女造型创意布置→制造更多宣传话题结合七夕鹊桥门口,布置牛郎、织女特色造型人物模型,不仅从环境上直观增加该西餐厅的格调与文化,也为消费者照相留念提供契机,借以照片相传作为该西餐厅口碑宣传的有效途径。
③、古香古色宣传立柱→点明活动主题摒弃传统的中华立柱,根据七夕营销主题创意设计古香古色的宣传立柱,并贴上穿越七夕夜•遇见更美的你”活动主题口号,起到活动宣传及氛围营造的作用。
B、大厅环境氛围布置
①、七夕中式灯笼布置在该西餐厅大厅及主要过道设置中式灯笼,增添厅内人文格调。
②、造型宣传吊旗布置按照七夕营销主题统一设计宣传吊旗画面及内容,并以创意造型有序布置,用于活动宣传及氛围打造。
③、摄影照片领取台造型布置根据实际场地设置摄影照片领取台(初定为前台),对其进行活动主题造型布置,例如签到板、造型纱幔、X展架等。
④、分区舞台造型布置根据实际餐厅场地进行分区规划设计、舞台创意造型设计,布置。
⑤、光影艺术设备布置根据实际餐厅场地布置活动当天所需的灯光设备,光影表演设备等。
8、七夕当天活动安排及流程
A、(单身区)七夕夜美丽留影——邀请当地知名摄影机构加入,在西餐厅入口的鹊桥造型门头处,进行摄影拍照。其一作为七夕活动入场能快速聚集人气,制造宣传话题;其二所拍摄的照片带有该西餐厅特有信息,可作为目标消费群之间口碑宣传的一种有效载体。享特色文艺盛宴——在七夕主题活动当天,安插与餐厅文化相融的文艺表
演,迅速提高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7分钟浪漫心跳——是此区单身交友派对的主力环节,以7分钟浪漫心跳”为名,借着西餐厅昏暗的灯光格调作为衬托,所有在场顾客有7分钟的找伴时间”,此环节充满惊喜、挑战、及趣味性。七夕夜完美遇见——活动中15分钟的悠扬音乐表演,为整个活动烘托气氛。《活动流程表》阶段主题时间内容安排七夕夜美丽留影
17:30-18:30(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由该西餐厅迎宾人员引导顾客入场,餐厅入口鹊桥造型处,由专业摄影机构为每一位进店顾客拍照留念,以求迅速聚集人气。享特色文艺盛宴
18:30-18:40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主要内容及促销优惠,(此间服务员负责协调顾客点餐、上餐)
18:40-18:45三至四人舞蹈开场(具体节目单根据当地实情调试)
18:45-18:50独唱+伴舞7分钟浪漫心跳
18:50-18:55主持人串词,进入交友找伴”环节。18:55-19:027分钟浪漫心跳环节,餐厅渐暗,四周出现闪烁绚丽的光影艺术效果,营造整个餐厅优雅、神秘的气氛,在场顾客抽取式写下期望交友的坐号数字。
19:02-19:10主持人统计在场顾客交友数字的配对情况,公布交友结果。(追光跟随打向交友成功的成对顾客营造活动氛围)七夕夜完美遇见
19:10-19:20现场悠扬音乐演奏,交友成功顾客现场交流
19:20-19:25主持人串词,统计交友成功顾客数量(餐厅工作人员根据数据确认活动折扣金额)
19:25-19:30以后结束离场,顾客在照片领取处领取照片,工作人员登记顾客信息,以备建立客户档案。
B、情侣区七夕夜浪漫留影——邀请当地知名摄影机构加入,在西餐厅入口的鹊桥造型门头处,为每一对进店消费的情侣摄影拍照。其一作为七夕活动入场能快速聚集人气,制造宣传话题;其二所拍摄的照片的带有该西餐厅特有信息,可作为目标消费群之间口碑宣传的一种有效载体。寻5个完美爱情——全城寻找5对在七夕当天结婚的情侣,在活动当天讲述自己的浪漫爱情故事,更能免费享受西餐厅特别提供的七夕完美情侣套餐,此环节作为情侣派对的主力环节。七夕夜浪漫回味——活动当天只要是情侣,只要你有伴侣,到该西餐厅消费均可获得5折优惠,凡在七夕当天结婚的情侣均可免费享受由西餐厅提供的完美情侣套餐,浪漫结婚纪念日,有完美的爱情故事,更有分享与祝福。《活动流程表》阶段主题时间内容安排七夕夜浪漫留影17:30-18:30由该西餐厅迎宾人员引导顾客入场,餐厅入口鹊桥造型处,由专业摄影机构为每一位进店顾客拍照留念,以求迅速聚集人气。
寻5个完美爱情
18:30-18:40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主要内容及促销优惠,(此间服务员负责协调顾客点餐、上餐)
18:45-18:45歌舞表演((具体节目单根据当地实情调试)
18:45-18:50主持人串词,进入寻找5对七夕情侣,讲述5个浪漫爱情”环节。
七夕夜浪漫回味
18:50-19:05主持人串词
19:05-19:30现场悠扬音乐演奏,结束离场,顾客在照片领取处领取照片,工作人员登记顾客信息,以备建立客户档案。
9、媒体宣传海报宣传主题:穿越七夕夜•遇见更美的你”宣传文案:习惯了忙碌的你,是否想找一处静谧的地方放松心情?单身的你是否在想何时才能遇见完美的另一半?习惯了平凡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在七夕收获一些惊喜?是优雅淑女?还是浪漫才子?来XX餐厅,邂逅属于你的爱情(讲述你的完美爱情)”。(具体广告表现需根据西餐厅实际详情策划设计)
1情人玻璃瓶
位于广州环市路某四星级酒店,去年在情人节就搞了一个名为情人玻璃瓶”的主题活动:酒店提供彩色玻璃瓶,情人们把爱情蜜语写在纸上,然后塞进瓶里,再用丝带绑好,送予对方。据闻,这样的营销活动成本较低,然而效果却很好。
2香花送美人
今年,该酒店则举行以玫瑰鲜花装饰的花世界主题情人夜”。会场用300多枝玫瑰及其它装饰物布置,营造浪漫温馨的进餐环境。届时有歌手在餐桌旁助兴表演,为情侣唱上情意绵绵的醉人乐曲,而别有风情的萨克斯演奏及吉它弹唱也让人陶醉一番。在席间或离席时男士可随意摘取玫瑰,送赠情人。爱的印记,永留心底。
3黑白着装晚宴
在北京,曾有酒店举办黑白着装晚宴,规定参加的男士要穿燕尾晚礼服,女士要么白的要么黑,室内乐团伴奏轻柔乐韵。席间客人或进食自助餐,或翩翩起舞。有行家分析,这样的主题宴会不一定是最好,但总比单一的餐饮推广要强。
穿越七夕夜;遇见更美的你”
明确活动目的
通过对该西餐厅的经营状况分析,周边环境分析等,首先要明确目前希望通过七夕营销活动解决什么问题?是快速提升西餐厅的知名度、品牌形象?还是以提升销售为主?不同的直接目的会导致活动主题及细节上的差异。而据普遍行业情形分析,节庆时期餐饮行业并不愁没有客人上门,而对于中高档定位的西餐厅,我认为更关键的是通过对目标消费群的分析(20-40岁群体为主),通过活动主题的包装及提前宣传,营造该餐厅很好的形象与消费氛围,借此去提前吸引目标群的关注。简单的说就是在节日之前怎样更好、更多、更精准的抓住目标客户群以保证节日期间的销售力度。
第一部分观点提炼
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是此次营销活动的关键,不论该事件落实成什么形式的活动,都要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不论场地选择在什么地方,都要有相当的人流量;不论参与活动的人有多少,抓住目标受众群体最重要。
第二部分策略导入
1、西餐厅目标受众群分析考虑三个问题,谁会去中高档西餐厅消费?他们如何消费?消费过程中的期望是什么?
中高档西餐厅逐步成为人们休闲交友、商务洽谈、聚会的理想之地,除了消费餐点本身之外,消费者更注重环境、氛围的好坏。这群人拥有既定的价值观、热爱生活、有一定主张和品味、他们除了关注产品本身之外,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根据七夕节日营销背景,我们将此次目标受众定位于20-40岁中高端人群;他们在进餐厅用餐除了希望餐点美味之外,也注重环境、氛围、文化等附加值因素;
他们的消费期望是:餐点好不好吃?餐厅有无格调?好不好玩?有无优惠?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精神利益?
2、如何吸引他们?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节日的定位使它具备文化性,如何希望目标群的关注?活动期间用充满七夕文化氛围的包装树立该西餐厅中高档、独特的形象;以满足目标受众需求,具备创意性的活动主题引爆市场;看得见的折扣优惠吸引更多目标人群加入。3、营销活动差异化亮点
环境氛围亮点:以着名七夕香桥会文化风俗对西餐厅进行环境氛围的包装,使其具备独特、创意、文化、格调。
活动亮点
活动主题亮点:针对20-40岁的单身顾客,以忽然遇见你为主题,举办七夕单身派对。以完美邂逅,扩大交友圈、寻找伴侣”为噱头,在满足单身群体的交友需求的同时以独特的环境氛围、活动创意亮点吸引更多目标群体,带动餐厅销售。针对20-40岁的情侣,以浪漫回味年”为主题,举办七夕情侣派对。以结婚日纪念及恋爱日纪念需求为契机,吸引目标群体的来店消费。
4、传播规划8.3-8.9前期活动宣传海报的纷发,区域定在写字楼、商场、闹市区主要锁定20-40岁目标群体。8.9七夕当天NP广告活动造势宣传。8.7-8.9活动期间消费代金券纷发。
5、西餐厅的盈利在哪里?
①、以七夕活动期间的消费代金券形式,持续拉长西餐厅热销周期。不仅提高餐厅七夕当天销量,更保证其周期性的高销售量。
②、以主题活动提高来店销售量。
③、以七夕活动的影响力、话题性迅速提高该西餐厅的知名度及品牌形象。
20xx今天综艺频道有哪些七夕节目
央视20xx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舞台
央视七夕特别节目
录制时间:8月5日
地址:仙女湖景区码头
活动介绍
8月5日,节目将在仙女湖录制,将于8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中央电视台七夕特别节目去年在新余仙女湖畔录制,整场节目有机融合了仙女湖的大水面,让舞台和湖面融为一体,让仙女湖的山水之韵完美的呈现在舞台周围,在舞台的处处体现了央视团队匠心制作。
目前
晚会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各项前期筹备工作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文艺晚会工作筹备领导小组技术组副组长张水平:舞台搭建主体基本已经完成,以舞台为主体的,还有其他的看台、雷亚、灯光,这些都已经搭建完成,在二十六号全面竣工,二十八号进入调试和配合我们节目组进行彩排。
通过舞美的灯光能远眺龙王岛的塔顶,将舞台和仙女湖的风光完美结合
湖面和岛上的背景灯已经全部安装调试到位
去年的舞台是以山体为背景,今年的舞台是以整个仙女湖的水面为背景,20xx年七夕晚会的舞台,应该说它的舞美达到了非常的精美,达到了一个极致,主要是呈现以山体为背景,呈现音乐之美,20xx年的舞台以仙女湖的大水面为背景,主要呈现山之美、水之美和人之美,与七夕晚会的节目形成一个情景交融。
除了央视节目将在仙女湖录制
20xx中国诗词大会七夕特别节目
外景录制7月20日就已经启动!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小编来到了河下镇垱头村的一户农家
中国诗词大会外景组正在紧张有序的拍摄录制中
央视对视频拍摄的要求真是高
一个15秒的画面NG了15次才通过
在画面换场的间隙
中国诗词大会外拍组导演接受我们的采访
导演和我们说:就是首先我有两个宣传片要拍,第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七夕特别节目的开场片,开场片又赶上七夕节,我们希望把七夕、诗词和仙女湖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给观众呈现一种唯美的、浪漫的、爱情的、诗情画意的画面。
这则宣传片我们将在仙女湖区的各个美丽的场景取景,然后以劳动、生活和中国诗词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串联,然后有一种诗词从生活中来的浪漫七夕感觉,同时呢,我们这次诗词大会将邀请50对新人同台竞技,来一起在现场展现诗词的美。
关于七夕的诗范文
民间的想象与文人的浪漫
仙妻叙事较为丰满,侧重现实矛盾的幻想性达成,侧重救弱自立的朴素价值。就其叙事结构而言,主要基于两个故事的复合:兄弟分家故事和羽毛衣女故事。两大故事都构成了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前者以善良穷困、年幼而孤的牛郎为叙事对象,后者以美丽神秘、下凡而尊的羽毛衣女为叙事对象。经过巧妙的故事复合,牛郎与仙女,演变成仙妻叙事的核心对象,经汉代天人思想的渲染,故事逐渐传说化,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家庭结构关联,与中国古老的天文经验与想象结合,将牛郎定格为善良村夫,仙女定格为贤能织女,叙事主题发展为中国传统社会嘉勉贫穷善良者可获良缘的美好祝愿。这份祝愿,既是无缘家庭温暖的牛郎们的自我慰藉,也是中国社会平衡现实矛盾的叙事策略,更是中国家庭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七夕的仙妻叙事,成为七夕节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民间叙事主体。
爱情叙事较为浪漫,侧重诗情画意的心理感悟,侧重永恒真挚的爱情理想。就其叙事体裁而言,多为诗词歌赋,其传统开源可上溯至《诗经・小雅・大东》:
雏天有汉,监亦有光。
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较明确地将织女与牵牛关联起来,情意虽然含蓄,内在的思念之义却隐隐可见。此后,汉代《古诗十九首》承其叙事格调,已有浓郁的相思别念之情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你看,那辛勤纺织的美丽女子,为相思,竟然终日莫成,悲戚哀怨的泪水呀,零零落落犹如雨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天喻人,深情相恋的情侣却为一水所隔,其形其情,实在难以言语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牛郎织女》对七夕叙事传统的牛郎织女恋情表示质疑: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诗人以实证的观察方式,反问天河两岸的牵牛织女,多少年来,又有谁见过他们七夕节的相逢与缠绵?爱情叙事到了宋人秦观笔下的《鹊桥仙》时,七夕已经成为一种与经典爱情叙事有关的节日了: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家着眼细腻的爱情体验,将原本痛苦悲怨的两地之思,升华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寓意博大的理想爱情观,成为中国理想爱情的经典观念。
织女,想象中的女性恋人
无论民间的仙妻叙事类型,还是文人的爱情叙事类型,显然,我们可以把握到七夕叙事传统所固有的恋情内涵。
民间穷小子,一介村夫,无钱无能,惟善可嘉,何以相亲成家?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极其真实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社会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文人思绪里的爱情,身份模糊,爱恋可定,自由却严重受阻。试想,一年一度才相逢,对于相爱相恋的情侣而言,又是何等的伤心感怀呢?这是人生感怀的深度思考,也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那么,这两种节日叙事的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呢?
现实困顿不堪的村夫,才思横溢而爱情难得的浪漫文人,都在节日叙事里获得了一份心理补偿。在虚构的想象中,村夫因善良朴实而有仙女作伴,诗人因执著理想而珍视永恒爱情。二者的融合统一,由此形成七夕叙事的文化意义,即牛郎织女的情感叙事,揭示了中国想象关于女性恋人的观念和设计:貌美如仙,重德轻利,践诺守恒!
本质上,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女性特质密切相关。中国文化重守,重虚,重和,重自然,强调的正是一种包容与顺应,大义与理想。这种阴柔品格,投射到女性审美之中,也就成为七夕叙事的一条主线。
硫理七夕叙事的传统类型,还有一类应是仪式化的女儿乞巧叙事,笔者认为这类叙事主要的着力点仍在于乞巧仪式的说明,因此,未将其单独列出讨论。如果把这一叙事形态融入到上述两个类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乞巧女儿可能是投射到爱情之中对于女性恋人的又一审美标准吧,女性恋人不仅要有貌、有信,还要多巧!
我们需要怎样的情人节
现代文化的个性主义成为情人节泛滥的文化思潮,公元纪年的“2・14”,在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下,已成为个比色彩鲜明的情人节符号。这个来自西方又在东方扭曲发展的情人节,经过传统节日的过滤与冲撞,开始定型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为参照的西方情人节,还有另外一个文化影响,那就是我们会反观自己的节日,寻找自己传统中的情人节。这种思考与实践,早在上世纪就已出现了。与之相关的节日,主要有汉族的三月三和七夕节。情人节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而言,不存在太多的讨论命题,因为这些民族早已把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作为本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了。
七夕叙事蕴含的情人节元素十分显著。
一是恋人关系明确。牛郎与织女,虽然关系中存在一厢情愿的内涵,但从完整的叙事结构中,我们还是可以厘清恋人互动的情节线索的。
二是节日时间明确。七夕晚,鹊桥会,浪漫中蕴含了凄清悲凉的意味。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七夕叙事的倾向在家庭中,理解为家庭节或亲子节更合适。这种讨论非常重要,但重要的不是其意见的正确与否,而是对情人观念的中西差异的强调。
西方的情人节,内涵十分广泛,既可是恋人的节日,也可是夫妻的节日,也可是母子的节日,还可是朋友的节日。同时,由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个性主义取向,对家庭之外的情人关系包容度较大,这也成为西方情人节逐渐狭义化的土要动因。
关于七夕的诗范文篇3
关键词:节序词七夕乞巧七夕词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题材的重要类别——节序词。所谓节序词就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或抒情、或感怀、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遥深。
《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可见节日在宋人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词更为引人注目。其感情的丰沛真挚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爱(狭义的男女之爱而非普遍的爱)”作为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具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七夕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女儿节、兰夜、乞巧、巧夕等。每逢七月初七,夏日的芳美还未褪尽,秋日的簌簌又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清爽,空气中飘浮着果实成熟的芬香,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正适合爱情故事的上演。
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无数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的这个:
勤劳纯朴的牛郎,父母双亡,被兄嫂赶出了家门,只得到了家中的一头老黄牛。在这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牛郎娶了下凡的织女为妻。夫妻俩你耕田来我织布,生活过得宁静而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织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了天庭。老黄牛就让牛郎披着它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了天庭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了一个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形成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两个有情人被无法跨越的天河所阻断,再也无法在一起,于是情人的眼泪就随着天河的水流淌起来。两个小儿女看见父母不能相见,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被玉帝听见,玉帝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命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了一座鹊桥,并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可以沿着鹊桥,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团聚。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重农的气息,老黄牛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这些都鲜明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充满了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里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模式。
古人以劳动为乐,享受着平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对于劳动一直持着歌颂的态度。像故事中的织女一样织得美丽的云锦,能够拥有这样的手艺是对女人“妇工”的具体要求。古代的妇女没有读书做官的权利,对她们才能的判定并不是以读书识字为标准。女红成为她们需要拥有的技能,并且成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女红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嫁前是闺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出嫁之后,女红的手艺优劣甚至决定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汉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嫌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嫌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问前夫新娶的女子怎么样呢,前夫将新妇和弃妇做了一番比较,比较主要集中地女红上面。可知“妇工”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对于儿媳妇刘兰芝的不满,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焦母对于“织作迟”也曾经抱怨过。
正因为女红的手艺对于古代的妇女如此的重要,所以七夕节乞巧的风俗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活动。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织女与她心爱的男子相见的日子,尘世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可以向好心情的织女讨教织补的工艺,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穿针引线”。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气孔针于开襟楼”,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七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可见,乞巧作为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已经形成规模,独具特色。另外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中亦有:“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的记载。
二、宋代以前的七夕作品
七夕见诸于文学作品,最早是在《诗经大雅大东》中,其中载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梁时刘孝威作《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唐时王湾亦有《闰月七日织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唐代崔颢有首《七夕》更是将七夕乞巧的风俗融入诗句当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已经成型。连诗人都在为牛郎织女可以相见而感到高兴。
唐诗中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数不胜数,内容大多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作着诗人式的感慨。诗歌或感于二人的相爱而不相见,或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见解,或借七夕之际赞颂爱情的纯真和美好。“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尤胜人间去不回”唐人的爱情就在这欲语不得,欲罢不能中道破了心事。
七夕的风俗由来已久,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天同时沉浸在爱情甜蜜而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气氛当中。到了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日臻完备,节庆民俗活动愈加丰富。宋人对岁时节令的重视程度较前代尤甚。于是,作为节序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夕词开始在词人的笔下展现了它含情脉脉的一面。
三、宋代七夕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太多沉重的文化因素,像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然而也会有像七夕这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可以想象,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下饮秋水,吃赤豆,交流各自对于爱情的看法。女孩子们则躲在一边穿针引线地乞巧,以求获得可以和织女媲美的女红手艺。宋代的文人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生发出爱情的感慨。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感情世界。因此,七夕词从来都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这在文人骚客笔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的“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就是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化用。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浪漫日子里,也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提笔写下了这样魂牵梦萦的词句。又如: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髮。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宋时百姓欢度七夕的场景。“家家尽道”说明七夕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个节日的女性味道更浓烈些,正因为这样,其七夕的风气流传下来,中国文人渐渐养成了某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的婉约含蓄,藏而不露,心性细致而温柔,深情一片,充满了浓情蜜意。
温情气质成为宋代词人笔下扣人心弦的力量,造就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天人合一的词成为了千古以来吟咏爱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韵兼到,风骨俱高,于黯然销魂之际笔锋陡转,流泻出欢快之意,以明朗的调子曲终人散,升华了无数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谈到七夕词,柳永的《二郎神》也是不得不提的: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首《二郎神》是柳永对于北宋七夕市民生活的白描,将北宋七夕的风俗尽现笔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至今仍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七夕节热闹的气氛。一位可爱的少女在月色中穿针引线,期望自己可以成功乞巧。好不容易穿上线了,她松了口气,没想到就在回廊的尽头,听见了金钗丝语之声,原来有人在月下定情呢!金钗成为七夕节男女恋人交换定情的信物。宋代词人曹勋也有“是向夕、穿针竞立,香霭飞浮。别有回廊影里,应钿合、钗股空留”的词句,其中亦提到金钗定情,可见七夕定情,也是乞巧之外七夕的另一个风俗。
词人与百姓不同,词人的爱情观与平民百姓的爱情观也不同。词人的温柔气质,使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无望的追求与反抗,都没有那么激烈,有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只是心有不甘。他们在尘世的罗网中编织着自己美好爱情的梦想,又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尽全力捍卫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守候,在词作中投入了全部的执着。于是才有了欧阳修“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的感慨;毛滂“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的誓言;王之道“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的叹恨;谢逸“桥横乌鹊,不负年年云外约。残漏疏钟,肠断朝霞一缕红”的脉脉深情。
七夕词是宋词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痴绝的情韵和美。它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宋时的时序节令,民风民俗,更成为了无数词人抒发爱与情的途径。词人借着七夕的美丽传说,将心中那“不管天上人间,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呐喊出来。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美的爱的词篇,字字句句,哀感动人。
参考文献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黎亮、张琳琳.节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