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案例范例(12篇)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1
近期低温多雨,全市即将全面进入汛期。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精神以及国家防总西北防汛抗旱检查组对我市防汛工作的要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刚才,常崇信同志对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气象、水文部门对今年汛期气候、水文作了预测分析,大家很受启发和帮助。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目标责任和工作任务,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持不懈积极应对洪涝干旱自然灾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尽职尽责、密切配合,驻宝部队、武警官兵积极参与、勇挑重担,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全市三分之二的水量在山区,三分之二的雨量在秋季,三分之二的区域面临水土流失。再加上山高水低,崖高坡陡,水旱灾害频发,雨情、水情、汛情对全市安全度汛和抗旱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是天气趋势。去冬今春,我市遭遇了连续120多天的冬春连旱。久旱必有久雨。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全市发生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降雨可能性大,出现局部暴雨引发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汛期降水偏多、盛夏有伏旱、秋季有秋淋,所致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可能性大。洪涝灾害突发性强,一旦发生,成灾重、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是度汛形势。我市病险水库多,全市104座水库,64座是病险水库,27座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损。4座大中型水库经过除险加固,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近百座小型水库分布散、位置偏、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程度不同存在安全隐患。我市江河设防标准低,渭河陈仓、眉县、扶风和市区段都有险工、险段和无堤段,全市大小河流300多条、河道1500多公里,有堤段不到三分之一,河流防洪能力整体较低。水无常形,调蓄能力不足,水的出路治理不规范。
三是思想态势。近20年来全市主要河流度汛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洪涝干旱灾害。一些干部群众水利观念强,水患意识差。加上次生灾害观测难度大,见怪不怪,麻痹大意。对风调雨顺期望值过高,应对自然灾害的主动性不足,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人工防御影响天气的手段不多。
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严峻形势,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坚持不懈地增强科学防控能力,持之以恒地提高设防标准,积极主动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减轻旱灾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汛情旱情交替出现,洪涝干旱危害严重。防汛抗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把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现安全度汛、生态文明,确保全市无重大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
1、抓细预案体系建设。凡是则预,不预则废。科学的预案是战胜洪涝干旱的基础性工作。从去年抗震救灾和冬春抗旱的工作实践来看,我们的防汛抗旱预案还存在着先天不足和明显差距,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修编、完善预案。要增强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编与大家编相结合,专门编与开门编相衔接,领导牵头、聘请专家、抽调技术人员、组建专业班子,广泛征求部门和群众意见,做到措施具体、切合实际。要把制定预案的过程作为问计于民、集中民智的过程,把启动预案的过程作为宣传群众、动员社会的过程。渭河林家村站洪峰在4000立方米/秒以下,由沿渭县区分段指挥实施,4000立方米/秒以上由市上统一指挥实施。大面积连续15天没有有效降雨,受旱面积达到10-20%,启动四级抗旱预案,以县区组织实施为主;持续时间达到25天以上,受旱面积达到20%以上,启动三级预案,由市上统一组织实施。各县区要按照职责,充分准备,确保一旦灾害发生,预案能够及时启动、顺利实施,做到临危不乱、处置有序。
2、抓紧工程项目建设。渭河堤防建设工程要尽快收尾,5月底前全面完工、组织验收。各县区要加快完成省上下达的应急工程建设,同时要做好险工、险段的应急处理。已经列入第三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的20座小型水库要全面开工,加快建设,制定度汛措施,确保工程安全。要精心搞好水库汛期调度管理,严格控制汛期运行计划,未加固的病险水库要空库度汛。要加强涉河工程管理,落实汛期禁采规定,5月底前,以县区为单位组织一次专项检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清除行洪障碍,确保江河行洪安全。要在有条件的村庄恢复涝池等蓄排水设施,涝时蓄水、旱时取水,提高农村抵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要加强对洪涝引发滑坡、山崩等次生灾害的经常监测、工程除隐工作,国土等部门要提早介入,未雨绸缪,预防在先,万无一失。要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设施建设,优化工业与农业水量调度,统筹生活和生态用水,实行计划用水,推广节水技术,确保抗旱用水。
3、抓实防御体系建设。要加强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加抢险机具配置,加强技术培训,开展模拟演练,增强抗洪抢险实战能力。要培养一批防御旱涝灾害应急骨干力量,平常时候掌握应急常识,非常时期迅速出动、积极应变。要加强军地协作,积极组建以人民、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主要力量的抢险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抗灾知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发挥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重要作用,健全稳定群众监测队伍,完善群防群控体系。
4、抓好应急基础建设。加快建设县区防汛可视会商系统,建设县级预警平台,加密雨量站点,完善墒情、雨情、苗情测报系统,增强监测预报能力。要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上下游汛情互报体系和重大汛情预警机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准确迅速传递雨情水情灾情。要以木桩、树梢、铁丝网、大石头为重点,备齐、备足、备好防汛物料,倡导社会力量储备物资。要与有关工程单位和企业签订抢险机械、设备和设施使用协议,确保关键时候能拿得出、用得上、帮大忙。
三、落实领导责任,强化防汛抗旱工作保障
防汛抗旱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核心靠组织、关键在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和工作力量,密切协作配合,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工作责任,确保防汛抗旱工作顺利进行。
1、落实责任。防汛抗旱是《防洪法》和《抗旱条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防汛抗旱部门分工责任制和技术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靠实责任。要落实水库、水电站、淤泥坝防汛安全属地管理制度,签订责任状,落实防汛责任。
2、加大投入。市上已经拨付120万元防汛抗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物资储备。各县区也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投入,保障防汛机构经费,确保物料储备全面达标,确保防汛工作正常运转。市县水利部门和防汛办要强化项目带动意识,抓住国家加大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机遇,加强项目编制包装,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可
3、整合资源。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优势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综合协调作用,组织和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防汛抗旱,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防汛、水文、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确保重大汛情、雨情、灾情传递及时准确。市、县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防汛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2
学界对历史上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之路比较关注,宋红影在《试谈近代皖北地区的农业经济》(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4期)一文中对近代皖北地区农业经济的缓慢发展作了制度上的分析;张金铣在《蒙元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载于《中国农史》2000年4期)一文中对元朝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只是从人文因素的角度作了探讨。然而迄今为止,还未有从自然因素入手来专论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经济所受负面影响者。故只求该篇拙作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黄河乱淮对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
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处于淮北大平原,其经济素以农业为支柱,这里自先秦以来就遍布着比较良好的淮河支流水系或人工运河,这些河渠一方面浇灌着淮北平原上的众多田亩,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王朝漕粮西运和负载商旅客货的重任,使农商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然而自从黄河乱淮使安徽淮河以北各水系河道变得淤塞紊乱以后,水利则变成了水害,农、商经济均受到了严重破坏。到明清时期关于该地的记载则是另外一幅景象,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卷一中说该地“地广人稀,农业惰而收获薄,一遇水旱易于流徙”。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各河依势而流,汇于淮河,呈扇状分布,且上游流域宽度均较中下游为大,此种河道特征容易形成排水系统的紊乱,故多受干流顶托倒灌,极易发生泛滥和造成内涝。(4)历史时期皖北水系的演变虽然受到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的影响,但黄河南侵夺淮河水系入海是皖北淮河支流水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主要原因。根据黄淮关系的演变,可以把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行其道的通畅顺流时期。在北宋及其以前,黄河一直经山东东北注入渤海,期间虽有几次改道南泛夺淮入海,但终因时间短暂和间隔时间较长而没有造成较大危害,安徽淮河以北各河相对稳定,各行其道,为安徽淮河以北农、商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汴河为例,它是隋唐时期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开凿的重要人工运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时期河南道图示:汴河从今开封向东南走向经雍丘(杞县)、宋城(商丘)、永城、柳孜、墉桥(宿州)、灵壁、虹县(泗县)、泗洪、泗州临淮入淮,它是隋唐和北宋漕运钱粮的生命线。因为是运河,故而发挥着其运输的首要功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5)唐宋王朝的南方经济重心与中西部政治中心的联络纽带主要以汴河维持,“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6)汴河的又一大功能是给沿岸农田带来灌溉之便,“汴河两岸沃壤千里而夹河,之间多有牧马地及公私废田略计二万余顷,……观其地势,利于行水,最宜稻田……”,(7)沿河两岸良田罗布,农业生产素称发达“水温而多泥,肥比泾水”(8)。这一时期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灌溉功能的发挥及漕运通航对淮北平原的盐卤改良及推动安徽淮河以北农业、商业的发展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黄河在南宋以后长期夺淮使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紊乱,农业严重受损,经济衰减。历史上的黄河夺淮虽然最早见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9),但终未造成长远危害。然而,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杜充人为决河,使黄河“由泗入淮”,(10)从此以后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流大清河向北流入渤海为止,前后700余年间,黄河频频夺淮,使安徽淮河以北诸水深受其害,时时泛滥或改道,紊乱不堪。淮河北岸各主干支流河床普遍抬高,有的支流被淤为平陆或地上河,一遇汛期,水流不畅,横流漫溢,危害农产,冲毁禾稼。黄河“由泗入淮”是一次重大的改道,可谓是安徽淮河以北水系受到深远影响的关键转折,自此以后,黄河南泛无时“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11)黄河在安徽淮河以北大地上的频繁摆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度合泗入淮,河道南移,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于今河南原阳县光禄村,并形成南北两派,其中南派水势较大,占总水量的十分之七八,行泗水故道入淮。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元军攻归德城(商丘)不下,遂决河灌城,河水自西北而下,淫溢灌注,“自寿春(寿县)至汴,有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颈处,行役良苦”,(12)这一次黄河是全面夺濉合泗入淮。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13)此次大水南接涡河、涣水,东连淮海,浩瀚无际,危害极大。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浊水带沙分夺涡水、颍水、泗水入淮,颍水流域处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的西南部,也是黄河冲击扇的西南界,故而黄河夺颍入淮被视为安徽淮河以北水系受损的顶峰期,“方数千里,民被其害”(14)。另据光绪《亳州志・卷十九・杂志类》载元泰定三年(1326年)“十二月,河溢,漂民舍八百余间,坏田二千三百顷”。明清时期,黄河夺安徽淮河以北水系入淮的危害并不亚于金元两代,自明初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夺颍入淮共10次,夺涡入淮共11次,其间给农业生产造成诸多恶劣影响,如“弘治二年(1489年)河决原武,泛溢于宿之符离,禾尽没,民溺死者甚众”。(15)明天启元年到四年,黄河在徐州附近连连决口,殃及安徽淮河以北。天启三年(1623年)“秋九月,河决徐州青田大龙口,徐、邳、灵、睢河并淤……河高平地丈许,双沟决口亦满,上下百五十里悉成平陆”。(16)
第三阶段,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的清淤调整期,这一阶段虽是清淤调整期,但夺淮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未消除。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去,从而结束了700余年的黄河夺淮历史,但就在这700余年里,“共有1万亿立方米的泥沙堆积在淮河流域”(17),所以黄河虽已北徙,安徽淮河以北水系却已是混乱不堪。河道淤塞,出海无路,入江不畅,洪涝旱碱交相侵袭,尤其是经过“一石水而六斗泥”的黄河水的冲刷淤积,安徽淮河以北很多河流变得浅涩,有的变成地上河或淤为平陆,从而通江入湖不畅而至灾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徽巡抚冯煦就分析了淮河支流之一的濉河危害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原因:“濉河上游计分三股,至灵壁之浍塘沟并为总干,历年水涨沙停致将浍塘沟以下及泗境濉河淤为平陆,于是中北二股不复东注洪泽,悉由浍塘沟冲口南趋,回合南股之水,循泗境之岳港等河,下达五河县境之浮山、潼河两口,由淮而入湖,宣泄遂以不畅。夏秋大雨时行,上游水来极旺顶托漫溢,十岁五灾”(18)。正因如此,所以冯煦认为1906年安徽淮河以北水灾中受灾最重的也是濉河流域的宿、灵、泗、五河四州县。清末至民国,虽然多次提出“复淮”、“导淮”的各种方案,但由于对淮河的治理没有做出全面规划,且多数工程带有局限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未能从根本上治理好淮河及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特别是1938年,黄河在花园口再次被人为决口,造成了黄河夺淮的又一惨剧。黄河在淮河北岸流域肆虐泛滥达九年之久,这九年里黄河将大约10亿吨泥沙倾泻在安徽淮河以北、豫东大地,使本已淤塞的安徽淮河以北各河流更趋恶化,灾害进一步加剧。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淮河以北人民在的“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下,对安徽淮河以北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和整治。1966年开挖了新汴河,引宿县西北的沱河,经灵壁、泗县注入洪泽湖,集排涝、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和航运等功能于一体,给安徽淮河以北的农业生产及多种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充裕的条件。
黄河长期乱淮,多次决口并改道于淮北大地,对以农业经济为支柱的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一、造成安徽淮河以北大面积、长时间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度痛苦,将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冲进了贫穷的深渊。据1736―1911年安徽淮河以北州县洪涝年次来看,在其间的175年间,几乎两年一次受涝灾的安徽淮河以北州县有凤阳、泗州、灵壁、宿州、五河、怀远、凤台、寿州、萧县、砀山、阜阳等,其中以凤阳府为最多,高达121次。这里虽不能将洪涝灾害都归结为黄河夺安徽淮河以北水系入淮造成,但绝不能排斥其中如上文所列举的许多直接后果和间接原因。(凡每次涝灾造成的灾难是一时难以弥补的)“乾隆元年(1736年7月)两江总督赵弘恩奏:“(五河县)该县地处宿、灵、虹三州县下游,前因黄河水泛,从宿、灵、虹汛灌入,……又复淮水漫溢,两水夹注,日增日满,宣泄不及……低田杂粮多被淹没。”(19)乾隆十一年(1745年8月)七月二十六广东巡抚准泰路过安徽淮河以北,适遇黄河泛滥,目睹惨景,呈奏圣上“黄河异涨,水到之处,田禾庐舍多有淹没,上江凤阳府属之宿州、灵壁、虹县及泗州等处,因毛城铺减下黄水漫溢,村庄被淹甚多,……铜山及宿、灵等三州县被伤最重,高阜有收者不过十之二三……铜、宿驿路冲断,遍野”(20),所以吏部尚书高斌于九月二十八日奏道:“伏查下江之淮、徐、海,上江之凤、颍、泗等属,为黄淮两河经由归宿之地,地势低洼,众水汇聚,每遇伏秋汛发,霖涝时行,附近一带州县不免淹浸冲决之虞,历年以来水患迭见”(21)。
第二、造成安徽淮河以北水系抗涝排涝功能丧失。黄河南泛带来的泥沙使淮河北岸支流的河道淤填抬高,入淮入海通道被阻,汛期一来上游来水之猛与下游宣泄能力相差悬殊,从而削弱了安徽淮河以北水系抗涝排涝功能,不仅使调适作用丧失,反而还加重了洪水泛滥的程度和频率,“唯历来黄水常强,淮水常弱,河水倒灌之患,黄水一高即势不能禁,且与清水相顶,故易停淤”(22)。水涨则倒灌为害,水落则停潴为害,害及田稼且害及庐舍。明清以后,淮河由于下游洪泽湖一带泥沙沉淀而致水位抬高,泛水逆入涡河、濉河、汴河,倒灌淝河,弥漫四溢的洪水不仅首害田稼庐舍,而且还影响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安徽淮河以北历史上为避泛水迁城的有五河县、临淮县、泗州城等。“乾隆二十年,省临淮入凤阳,四十二年省虹县入泗州”,“自明末清口久淤,旧黄河堤决,黄流夺淮,水倒灌入泗,州境时有水患,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于湖”(23),泗州只好寄治盱眙。
第三、改变了土壤结构,撂下了大片沙荒碱地,带来了沙灾。“黄河泛滥期间,在平原上沉积了大量泥沙,这些沉积物系从半干旱地区随水搬运而来,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性盐类。土壤及成土母质中的可溶性盐,经下渗水流渗入地下水中,增加了地下水的矿化度”,(24)“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之处,可溶盐也随土壤毛管上升,致使土壤发生盐碱化”(25)而事实上,黄泛平原确实分布着花碱土,包括沙碱土、盐碱土、卤碱土、瓦碱土等,这些碱化土壤严重阻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每次黄水过后,在河床或地势低洼地区会留下大量沙壤,西北风一吹,沙尘滚滚,形成飞沙,“飞沙土是淮北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具有飞、燥、瘦、涝等不利因素”,(26)所以大水过后是惨象纷呈,农业生产不能很快恢复,只是荒凉和萧条,有《黄家口道中》一诗专写萧城西北六十五里的黄口镇在水灾沙停之后的凄凉之景:
水尽平沙向浅泥,轻车飞过大堤西。
茫茫旧馆无寻处,红树夕阳鸦乱啼。(27)
砀山地处典型的黄水冲击平原,在黄泛史上,砀山总难逃厄运,浊浪汹涌之后,“田庐尽毁,炊烟断绝,黄沙遍野,荒漠无垠”。(28)故有民间谚语云“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煞;走路难睁眼,张口沙打牙;河荒不消灭,终究要搬家”(29)。
第四、水漫平原、淤浅河流,农田水利及商贸航运湮废。隋唐时期,淮北平原上水网交错,河湖密布,这对调节平原地区气候、发展农业灌溉、蓄洪治沙都有积极作用,但自金元以后,黄河的南泛改道,打乱了安徽淮河以北水系的运行规律,许多先前可以通航的河流淤浅断流,流经安徽淮河以北的隋唐大运河的其中一段――汴河逐渐成为地上河,到金元时湮废就是一例。其他河流虽未断流,却已失去航运之利或只能分段营运,如涡河、颍河、睢河等。安徽淮河以北平原上河湖的淤浅湮废,对安徽淮河以北河道水沙的调节、交通运输、农田灌溉和小气候变化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加上黄泛后留下的杂乱无章的地貌,使安徽淮河以北平原在伏秋汛期排涝不畅,遇干旱则因河湖淤浅断流又无水灌溉,因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经济的衰减与自金元以来的黄河长期而频繁乱淮所带来的恶果密切相关。
二、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对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严重侵扰
自然灾害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天敌,对于“种田靠天”、“既播种,即束手而听之于天”(30)的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来说,更是制约农业丰歉的关键因素。“淮、徐、凤阳一带之民,全不用人力于农工,而惟望天地之代为长养。其禾、麻、菽、麦亦不树艺,而惟刈草以资生者,比比皆然也”。(31)自然灾害的频繁和土地的贫瘠,使小农不愿投资于农耕,因投入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往往是血本无归,因而只能束手听之于天。这种现象导致的贫困,从金元时期该地自然灾害加剧以来,表现更为突出。据统计,淮河中下游地区自公元前190年――公元1838年的2028年中,灾害年发生次数占全部年数的17.85%,而自宋以来的879年中,灾害年份占全部年数的29.46%。(32)也就是说,自金元以来,淮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安徽淮河以北)灾害发生率明显上升,且间隔时间短。以安徽淮河以北的凤阳、灵壁县为例,从乾隆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736―1840年)的104年里,凤阳发生了79次涝灾,(33)灵壁县从雍正七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29―1757年)28年里发生了19次涝灾和2次蝗灾。(34)正是自然灾害的加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安定也受威胁,“土瘠民贫,生理鲜少,加以频年被水,日就凋残。邑无城垣,野无道路,田无沟洫,……爨无灶,食无案,卧无床席,冬无被,夏无帐”,(35)简直一片贫困凄惨景象。从已知的资料来看,自金元以来安徽淮河以北的自然灾害有频发性、多样性特点,且灾害损失惨重,尤以水、旱、蝗灾最为突出,现就其灾害特点及危害略作归类:
首先,水大灾重。安徽淮河以北水旱灾害有“旱一片、涝一线”的特点,其中涝灾频率又高于旱灾发生率。据《1736―1911年淮河流域洪涝州县所占年次表》统计,(36)在175年间发生84次及以上水灾(即几乎每两年一次的频率)的安徽淮河以北各州县有萧县、砀山、怀远、凤台、五河、灵壁、泗州、宿州、凤阳等,其中水灾最多的是凤阳和泗州,分别是121次和116次。凡有据可查的水灾都几乎是灾情偏重或奇重,乾隆六年(1741年),安徽巡抚张楷奏:“臣自入宿境,除一线隋堤之外一望,田畴俱在水底,夏麦秋禾毫无收获,居民扶老携幼露处沮洳之中,日无所食,夜无所栖,沾体涂足,儿啼女号”。(37)这次灾情异常惨重,据安徽布政使托庸统计有三十一州县卫受灾,以致本地仓粮不够赈济。1910年皖省特大水灾,又以安徽淮河以北为甚,“由洪水造成的安徽淮河以北饥荒,区域达二十余县,难民约有二百万人,饥毙人数多时每日高达五六千人……蒙城大水为灾,人民逃亡无算,六月二十七、八、九日,昼夜大风雨,平地水深数尺,深者丈余,坏城郭房舍,漂人物牲畜,禾麦尽无,饥民近三十万。次年多鼠,人病鼠疫”。(38)在1931年的全省特大水灾中,宿县被灾田亩1215700亩,灵壁498066亩,泗县119809亩,阜阳1025288亩,颍上179487亩,亳县151041亩,五河50172亩。(39)这次不仅田亩受损,房舍屋宇也未幸免,蚌埠市“贫民草屋仅露屋顶,淮河大船可自堤顶驶进铁道高梗之下,市内大马路、二马路一带水已成渠,居民均以舢板代步”;在阜阳,“城内五门楼大街水深尺许,洼处积水尤深,船只可由城门出入,草房多数被浪摧塌”。(40)如此严重的水灾一旦发生,会将小农的数年积蓄消耗殆尽,而且还不是一二年就可恢复的,若再遇凶灾之年,那就更是求生无望了,而这种灾难往往就发生在安徽淮河以北,“淮北灾侵频仍,地方元气即伤,人民生机几绝,迩值春荒,于是饿殍遍野”。(41)
其次,雨涝河患交相侵袭为害最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颍州府七州县从春二月到夏秋七八月大雨,沙淮两河大涨,致使“近河之地,雨季未收一粒”,次年,又大雨,沙淮两河再泛滥,“蛟水与雨水齐涨,一片,饿死淹死者不计其数”;(42)1906年,安徽淮河以北自春夏之交“淫雨六十余日,山水暴发,淮、泗、沙、汝、淝等河,同时并涨,平地水深数尺,上下千余里尽成泽国”。入秋以后再遭大雨“雨势倾盆,不减于夏,河水复相灌注,晚稼扫荡一空”;(43)1936年5月到7月,宿县地区暴雨成灾,多处河道决口,农田大部分被淹,3000多村庄浸于水中,房屋倒塌近千余万间,村人无处栖身,人畜皆有死亡,南京部队多次派舟船现场救人。(44)频发的大水灾加上河流排涝不畅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人畜无以为生,造成经济的裹足不前。
其三,连旱连涝现象时有发生。如灵壁在1529-1533年间5年连旱,1745-1751年间7年连涝;宿州在1601-1612年间12年连旱,在1681-1687年间连续7年河决大水,又在1810-1818年间连续9年因水成灾。(45)这样的事例在淮南地区都是少有的,其所造成的损失及恶劣影响可想而知。从光绪十年到二十四年(1884-1898年),安徽淮河以北颍州府七州县就未有丰收之年,1896年以来更遭大水,结果是“谷物柴草大贵,往常每岁麦价制钱三百余文一斗者,今八百文。……米谷物价更贵……妻子女饿死逃亡不知几何,加以东西南北皆荒,无处逃亡。”(46)
其四,旱涝并发、旱涝相继现象屡见不鲜。据明嘉靖《宿州志・卷八・杂志》所载,宿州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水旱蝗灾接踵而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秋霪雨不止,谷粟无成,豆多腐烂”,“十八年大旱,民饥且疫”,“正德三年(1508年)春旱秋涝,四年(1509年)夏大旱,蝗飞蔽日,岁大饥,人相食,六年(1510年)春旱无麦,入夏,霪雨不止;入冬流贼至,屠戮生灵不可胜计”。可谓天灾人祸频至,贫苦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有时一年数灾更是雪上加霜,“嘉靖二年(1523年)夏亢旱,风霾累日,入秋霪雨不止,百谷无登,冬月,积阴无霁,岁遂大饥,暨于春月,冻饿疫疠而死者不可胜计,商贩不通,人乃相食,继以大疫,有数口之家无子遗者”。
安徽淮河以北地理位置的特殊(介于黄淮之间)及占土壤总体结构绝大部分的青黑土“因土壤性质差,易涝易旱”(47),还有安徽淮河以北水系被破坏淤浅等原因,使广大的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易于出现有雨即涝和无雨又旱现象,从而激活了安徽淮河以北自然灾害的易发性,而且是连灾或并灾。光绪十二年(1886年10月)安徽巡抚阿克达春有奏言“八月份……凤阳、颍州、泗州……等九府晴多雨少,滨江沿淮低洼之处,先因被淹受伤,高岗田亩又因晴亢日久,禾苗受旱黄萎,收成均多减色。”(48)阿克达春的这段奏言只是安徽淮河以北诸多类似灾情的一则个案写照。该区春夏之交多雨易涝,而到秋冬季节,雨水又偏少,该区最易受旱,其结果正如光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的《申报》上所记载的“频年皖北一带,均因干旱,每到严冬,饥民四出,向例到扬州境界,必截留而赡之”。
其五,灾情面积大,动辄波及整个安徽淮河以北。由于共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相同的土质结构和共有的河流水系,使安徽淮河以北各府州县被灾时间几乎一致,受灾程度大体相当。如元顺帝至元三年至四年(1337-1338年)亳州“夏霪雨,伤蚕,麦禾皆不登”,(49)灵壁“五月,大雨,濉河漫涨,房屋淹没,小麦淹死”,(50)宿州“漂庐舍没麦禾”。(51)这次被灾仅三州县。还有比这次波及更广大区域的,如明正统二年(1437年)整个安徽淮河以北遭水灾:五河县“夏四月至五月,淮水泛滥,居民漂溺甚众,禾稼无存”;(52)泗虹“夏大水,城东北碑垣崩,水内注……泗人奔盱山”;(53)颍上“颍水涨,淹没民田庐”;(54)怀远“夏五月大雨,水入城市”;(55)明正德四年(1509年)整个安徽淮河以北旱蝗交加。乾隆六年(1741年)整个安徽淮河以北大水灾,“赈恤安徽宿州、灵壁、虹县、怀远……萧县……等十二州县乾隆六年被水灾民”,(56)“淮、徐、凤、颍各属,连年被水歉收……蠲赈频施……安省之宿州、灵壁、虹县、临淮、怀远、泗州、五河等十九州县卫,被灾各户,所有乾隆五年以前未完带征银两,统行停滞”。(57)1942年,皖北大旱。(58)
其六,蝗灾奇重。水、旱、蝗是安徽淮河以北自然灾害中为害最烈的三大灾,据《皖志述略・阜南志》载,淮河沿岸,水旱蝗灾长期为害,阜南、颍上、凤台等县都是灾情频发之地。蝗灾的出现有时广袤达数百里,持续数年不绝,势单力薄的小农只能仰天嚎哭,“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便是这一惨状的真实写照。蝗灾往往和旱灾连在一起,“因长期旱干,植物生长迟慢,抵抗力弱而易受损,……故每当连年旷旱,气候干燥,则蝗灾继起,势亦特烈”。(59)嘉靖六年(1527年),宿州“夏复苦旱,又遇飞蝗”,这次蝗灾非同一般,“烈地深缝中生蝗蝻虫仔,厚且数寸,遍野而起”,这次蝗灾延续时间还长,一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连岁飞蝗遍野”,其灾害程度可想而知,“民多外亡……秋稼无收……束薪十钱,六畜损伤甚众”。(60)按照蝗螟等害虫自身的生存环境来讲,温湿之地最为适宜,因而淮滨湖洼之地为其滋生的理想之所,金元以来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水旱无常,普遍黄泛之后留下的榛芜之地颇多,而“蝗虫下子处……多在荒陂榛芜之内”,(61)再加上适宜的湿温条件,蝗虫滋生繁衍极快,故而蝗灾是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一大灾害。据文献所记,萧地背黄面汴,有蝗蝻生存的良好条件,故而引发蝗灾不断,“蝗虫彖水涝相寻,富者无积贮,贫者不谋朝夕,率仰天而叹”。(62)蝗灾在古代并非稀奇之事,方志典籍常有所记。在近现代化学农业还不很发达时期,蝗虫照样危害农稼,“1890年,蝗虫从海州飞来,大集灵城(灵壁)县衙门,屋里屋外都是蝗虫,屋上的草都嚼碎了”,(63)田野禾稼更不必说了。1917年7月,灵壁又遭蝗灾,“亦从海州来蝗,……秋禾叶子损失严重,杨町区大成乡朱集村朱玉生晒有三石蝗虫干子留着度荒”。(64)
从以上观之,频繁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给安徽淮河以北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制约着安徽淮河以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安徽淮河以北自金元以来贫困潦倒、一蹶不振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结语
安徽淮河以北地区自金元以后,不论是黄河长期连续乱淮带来的涝灾、沙灾和土壤碱化,还是该区河流特征、土壤特点及气候条件的特殊性而造成的水、旱、蝗灾的频繁发生,都给该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破坏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注释:
(1)《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
(2)《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江南三・凤阳府颍州》。
(3)《旧唐书》卷一二三《第五琦传》。
(4)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12页。
(5)《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汴渠》之五。
(6)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四七《论江淮水灾上疏》。
(7)《宋会要辑稿・食货》七。
(8)《沈下贤文集》《淮南都梁山仓记》之五。
(9)《汉书》卷四《文帝纪》。
(10)《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纪》。
(11)《金史》卷二七《河渠志》。
(12)《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
(13)《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七《宋纪》端平元年八月。
(14)《元史》卷一一九《脱脱传》。
`(15)嘉靖《宿州志》卷八《杂志》。
(16)《安徽省灵壁县气象志》,灵壁县气象局1985年6月编辑油印,第61页,藏灵壁县方志办。
(17)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3页。
(18)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045页。
(19)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33页。
(20)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67页。
(21)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69页。
(22)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442页。
(23)《清史稿・地理志六・凤阳府》。
(24)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103页。
(25)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103页。
(26)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261页。
(27)周始《皖志述略》(上),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版,第181页。
(28)周始《皖志述略》(上),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版,第188页。
(29)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260页。
(30)乾隆《灵壁志略》卷四《杂志》。
(31)《清经世文编・户政一・理财上》。
(32)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2页。
(33)据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统计,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8页。
(34)《灵壁县各种自然灾害史记》,灵壁县档案局1980年9月编打印,藏灵壁县方志办。
(35)乾隆《灵壁志略》卷四《杂志》。
(36)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3页。
(37)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54页。
(38)安徽省地方志办编著:《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1991年出版,第2页。
(39)王鹤鸣:《安徽近代经济探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88页。
(40)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写:《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92页。
(41)安徽省地方志办编著:《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1991年出版,第163页。
(42)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007页。
(43)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047页。
(44)宿州市《拂晓报》1999年10月6日“宿州大事记二”。
(45)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6页。
(46)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007页。
(47)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平原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207页。
(48)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905页。
(49)光绪《亳州志》卷一九《杂志类》。
(50)《灵壁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69页。
(51)嘉靖《宿州志》卷八《杂志》。
(52)光绪《五河县志》卷一九《杂志》。
(53)光绪《泗虹合志》卷一九《杂类志》。
(54)光绪《颍上县志》卷一二《杂志》。
(55)嘉庆《怀远县志》卷九《五行志》。
(56)《清实录》卷一四五,乾隆六年六月。
(57)《清实录》卷一七一,乾隆七年七月。
(58)王鹤鸣:《安徽近代经济探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90页。
(59)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灾害之成因》,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版,第71页。
(60)嘉靖《宿州志》卷八《杂志》。
(61)《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第四》开平二年五月。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1篇3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形势的复杂性。总的来说,今年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由于我区地处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地带,地理地形环境特殊,境内年际、年内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历史上平均不到两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洪涝旱灾在任何年份都有可能发生。二是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区年景总体偏差,降雨量比常年偏多,多气象灾害发生。而且继1998长江大水、1991年*大水之后,我区已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洪水。从洪水频率的规律看,我们离发生大汛的可能性越来越近。三是由于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实现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给调度决策、风险决策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任务的艰巨性。近年来,虽然我区大规模推进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区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尚不健全,整体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一是病险水库问题突出,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防洪安全;二是河、湖堤防防洪标准偏低,防洪能力不强;三是一些涵闸、泵站老化失修,排涝抗旱能力不足;四是山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没有很好的预测、预报、预警手段;五是部分基层干部缺乏抗洪实战经验,特别是撤并乡镇、村后,由于行政区划扩大,加之干部变动频繁,一些基层干部对防汛抗旱工作情况不熟。
三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水利工程保护圈内的经济成果逐年提高,对防汛抗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防洪保安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好防汛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重点险工险段的安全度汛工作。因此,全区上下要加强科学分析,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围绕大局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年年防汛不见汛”的麻痹思想,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严阵以待,充分做好迎战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明确目标,科学防范,扎实抓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3月底区防指印发了《*年全区防汛抗旱工作意见》,对具体目标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总的来说,就是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法科学防控,提高防灾抗灾效益;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一般服从重点,支流服从干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在防汛上:重点确保无为大堤、*大堤、4座重点水库、10个五千亩以上圩口和城区防洪安全。
1、长江无为大堤。防守地段从新埂头到裕溪闸,长15公里。要确保湖口22.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的相应水位安全度汛,做到万无一失。当凤凰颈江水位在14:00米时,7200名二线防守民工进驻各防守地段;当长江水位达到或超过设计水位时,迅速组织三线民工上堤。
2、*大堤。防汛地段从*闸至中庙镇。中庙街道防守长度6000米,黄麓镇防守长度14300米,烔炀镇防守长度10200米,中垾镇防守长度9500米,卧牛街道防守长度8000米。各责任段要确保“1991年”型洪水位安全度汛(*最高水位12.72米)。
3、内河堤防。重点是五千亩以上圩口要确保20年一遇洪水不溃破。对影响巢城和淮南铁路安全的(中垾联圩、城郊联圩)乡、镇、街道要加强防守,做到万无一失。五千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口要确保“八三年型”洪水不溃破,千亩以下圩口力争洪水位平现有堤顶不溃破。
4、水库。所有水库必须全面防守,确保设计洪水位不出问题,遇超标准洪水要确保大坝安全。4座重点水库(下汤、姚洼、大衖、尖山)必须重点防守,做到万无一失。没有脱险的水库,尤其是存在大坝标准不足,溢洪道泄洪能力不够,放水涵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等问题的,必须在汛前处理好;不能处理的要确定专人防守,采取措施,确保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水库,宁可少蓄水,也要保证大坝安全。所有水库都要制订防洪预案,并将紧急情况下群众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通知到下游群众。水库的运行要严格按照控制运行办法执行。
5、城区防洪。城区防洪由市城市防洪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防守任务由各街道承担,市直有关单位协作防守。
在除涝上:保证遇现有工程除涝设计标准的降雨不涝。五千亩以上大圩保证日雨量150毫米不涝;千亩以下圩口保证日雨量100毫米不涝。圩区要做好排涝机械的维修保养,做好控制运行计划,分级排水、分片排涝、先急后缓,大小沟港汛前腾空底水,控制挂口在1米左右。同时,汛期严禁引江、河、湖水入圩。如确需引水抗旱,按照工程管理权限,必须经区政府批准,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
在抗旱上:塘坝、水库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加强抗旱机械检修和抗旱渠道清淤、清障工作,保证机械正常运行和沟渠畅通。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凡有抗旱设施的地方,要保证遇到设计保证率的旱情正常灌溉;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要保证50-70天不雨不旱;水源条件差的地方,力求做到大旱时人畜饮用水不发生困难,特别要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出现灾害是天的意志,减少灾害则是靠人的努力。按照上述目标,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战略高度,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面解决影响防汛抗旱工作正常进行的突出问题,确保防汛抗旱工作万无一失,有备无患,牢牢掌握抗灾减灾的主动权。为此:
一要狠抓工程措施到位。工程措施是防汛抗旱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把落实工程措施作为汛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在建工程进度,特别是“开口子”工程进度,确保主汛前完成施工任务;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险工隐患的处理,特别是病险水库和存在险情的穿堤建筑物,要尽可能在主汛前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确实不能完成的,一定要落实应急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二要狠抓清障工作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河道清障力度,立即对河道堤防违章设障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依法限期清除。要综合整治裕溪河沿岸乱建码头问题,坚决制止不经批准就随意建码头的违法行为。对于普遍存在的拦河网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汛前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尤其要解决好裕溪河、柘皋河等主要河流上的拦河网问题,确保河道安全行洪。与此同时,要切实解决好滁河乱采砂问题。
三要狠抓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到位。一是不断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各地要在完善防汛抗旱总体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好各类专项预案,主要包括城镇防洪应急预案、防御台风暴雨和山洪泥石流应急预案、水库防洪应急预案、万亩以上大圩应急预案以及其他重要防洪工程应急预案。按照上述要求,没有制订的预案,要在5月底前完成编制任务,尽快建立“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已经制订的预案,要不断加以完善,努力使预案达到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易于操作的要求,不断提高防灾抗灾的预测、预警、预报水平。二是不断加强防汛队伍建设。各地都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防汛民工征集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防汛民工满足巡堤查险要求。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防汛抢险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建成区、镇、村三级应急队伍。三是千方百计落实防汛物资和器材。各地都要落实专项经费,落实仓库,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和器材,并落实必要的抗灾预备费。特别是由企业代储的,一定要完善手续,明确要求,确保能及时调运使用。与此同时,要按照《防洪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受益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广泛宣传动员受保护范围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投劳用于抗洪抢险,确保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要狠抓城镇防洪工作到位。随着城镇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防洪排涝的任务更加繁重、问题更加突出、位置更加突出。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职责分工,抓好措施落实,确保城镇安全度汛。一些座落在水库下游和中小河流岸边的集镇,有的防洪设施不完善,甚至不设防,在近几年的突发性暴雨灾害中,部分集镇遭受洪水威胁。这要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尽快落实措施,保证集镇防洪安全。
五要狠抓抗旱工作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防汛抗旱作为一个体系来抓,始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要认真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生活用水,既保证防洪安全,又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尤其是山丘区在确保水库和塘坝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蓄水,为抗旱提供充足水源。就当前工作来说,要着力做好灌区的机械维修、沟渠整理等工作,同时要加强用水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努力降低供水成本。要继续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抗旱社会化服务水平。要重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提前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项准备。缺水城镇要重点抓好应急供水预案的修订完善,采取综合措施,保证供水安全。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汛期安全度汛
“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的职责,确保安全度汛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全面落实责任制,严明纪律,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各地都要按照《防洪法》和《安徽省抗旱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类防汛抗旱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要全面落实包乡镇、包圩口、包水库、包险工要段等分包责任制,做到一包到底。要向社会公布各级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各有关责任人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到基层检查指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一旦汛期发生汛情,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和救灾,切实履行职责。
二要切实加强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保障和服务作用。水务部门要研究分析现有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制定完善度汛措施和调度方案,做好防指日常工作,积极主动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做好天气预测、预报;电力要优先保证防汛抗旱用电;电信部门要保证汛期通讯畅通;公安、司法部门要依法处理各种破坏防汛抗旱工程案件,维护防汛抗旱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民政部门要积极做好防灾救灾、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农业生产防灾抗灾技术指导和各项服务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报道;交通、商业、粮食、供销等各部门,除了为防汛抗旱提供服务,还要做好自身的防汛抗旱工作。人民、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历来是我区防汛抢险的主力军,各地要主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提供抢险物资,做好后勤服务,加强军民联防,形成抗洪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三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全面查和重点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督查责任制、工程措施、物资器材储备、防汛队伍、预案编制落实等情况,特别是对影响安全度汛的一些重要问题要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到位。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常山县;极端天气;防洪预案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5-0088-02
1常山县防洪简介
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说明,常山县城的洪水防治标准是50年一遇。常山港从西南到东南,南门溪从西到东,两条城内河将常山县城切割成了一个小三角洲。同时城中内河与常山港、南门溪相通,再加上常山县城区东部地势较为低缓,以至于防洪标准都达不到不到五十年一遇的要求。由于降雨量分配不均,洪水暴涨暴落,再加上上游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河床被加倍抬高,常山县历年都是自然灾害频繁,在梅讯时期洪涝灾害十分严重,在1997年遇到的“0708”洪水并未达到十年一遇的标准,却淹没了2/3的城区。县城一半以上的房屋处于被洪水淹没的范围。而1988年的“7.23”洪水则是常山县自建国以来遭遇的最大洪水。根据水文统计和分析为25年一遇,在该次洪灾中,常山县水文站测量得到的流量达6070m3/s,常山县城渡口处实测洪峰水位为88.50m。全城4/5的地段被淹没,主要道路水深达2m~3m,最深处为5m,洪灾造成的损失总计约合人民币1.2亿元。洪涝灾害对常山县人民的生活与生命造成了威胁,导致人心不安、社会不稳的局面出现,并且严重制约了常山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因而防洪工程的兴建与防洪预案的制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近几年常山县遇到的极端天气概况
1)强对流天气。春夏两季强对流天气不断增多,最严重时通常出现在7、8两月,全县出现雷雨、大风等天气,有时境内还会出现直径有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灾害,部分乡镇受灾严重;
2)暴雨。春夏两季全县通常会遭遇多次暴雨,其中多有大暴雨,最大过程出现在8月中旬,全县受灾严重。受中尺度强降水云团影响,还会出现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强度降水还将引发山洪。受到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强降雨带的影响,部分乡镇将出现强降水;
3)拉尼娜事件结束。拉尼娜事件开始于2007年8月,2008年5月结束。拉尼娜时间持续时间为9个月,并在2007年11月达到最强。该次的拉尼娜事件较弱,而2008年1号热带气旋“浣熊”在4月中旬后段,在广东登陆后,其的云系对浙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厄尔尼诺事件。根据2009年6月事件爆发的监测表明,从2009年6月起,热带的太平洋地区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大于0.5℃,高温的状况持续了6个月。表明该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爆发时间为2009年6月。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的海面温度东高西低。由于海洋对大气影响相对滞后,由此,在进入秋季后,热带气旋的强度才将减弱、频数减少。
3在极端天气下防洪预案的作用
常山县的防洪远主要有几个部分构成:一是洪灾的处理方案;二是防洪工程的防守以及抢险方案;三是群众的防洪避难方案;四是洪水的预报、探测方案;五是预警、通信方案以及防汛物资的保障方案等。防洪预案的内容包括了分管范围内的防洪形势、社经情况、工程概况、防洪技术资料、防汛和工程管理任务等等,各级流量防守部署、抢护险情的对策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以及办法等。从常山县的防洪预案工作来看,有效的防洪预案可以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防汛工作方针原则的熟悉。常山县应持续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除害兴利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的防汛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在极端天气下发挥防洪预案的作用,严格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极端天气下,防洪预案是所有对策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防洪预案中水利工程进行防洪、排涝、抢险;
2)有利于明确防洪重点。常山县的内河流于中的防洪防汛是整体防洪工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防洪预案的县的内河流域中的防洪预案中的重点。在极端天气状况下,在极端天气以及相应的自然灾害模式下能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建立有效的交通的通信干线、油田以及港口等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常山县的完善的防洪体系;
3)有利于抓住工作重点。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岗位责任制是常山县的防汛工作重点,完全防洪预案的有效机制,才能在极端天气下做好防汛工作,在建立完善的防洪预案基础上,促进以防洪的预案为基础,实现防汛思想、组织、物质、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发展。建立起相应天气变化、水文状况、灾害状况等的预报和测报工作,建立规范而现代、正规化的防汛抗旱的系统;
4)有利于对水利工程状况的熟悉。防洪预案是洪涝灾害中防治措施的参谋和发展,应在具体的防汛预案中熟悉本流域以及本地区的各大水系以及水库、河道、堤防、闸涵、泵站、排水管网等具体的防洪排水工程项目设计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运用等状况,了解其与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对水利工程抗洪能力以及防洪能力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并巩固加强;
5)有利于熟悉防洪预案有利于防汛工作在极端天气下,熟悉防汛的河、库、堤段、滞洪区等各防洪体系的各级指挥领导防汛抗旱成员,并了解在洪涝灾害中,具体哪一防线由谁负责,具有多少人的队伍,准备了多少抗洪抢险的物资,具有怎样的通信和交通设施,具有怎样的电力供应和保证程度,以及具体的抗洪抢险的应变能力和相应体系的运行效率,这样才能有利于人力物力的部署。
参考文献
[1]马文奎,魏智敏.当好防汛参谋搞好洪水管理[J].海河水利,2007(3).
[2]孙继昌.编制防洪预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利,1995(6).
[3]申瑞香.实现洪水管理的对策研究[J].河北水利,2005(1).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特别是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要求上来,积极推进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减少灾害损失与减轻灾害风险相并重,做到指挥高效、防救协同、综合施策,积极防御洪涝干旱灾害,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坚实防汛抗旱安全环境。
二、总体目标
防汛抗旱工作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落到实处,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努力做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发生设防标准内洪水,要保证重要江河不漫溢、堤防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市不受淹、人员不死亡和重要基础设施不毁坏、交通干线不中断;发生超标准洪水,要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遭遇突发暴雨山洪,要确保受威胁区和低洼内涝区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发生轻到中度干旱,要保证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和农业灌溉、重要工业、重要生态用水安全;遭遇重特大干旱,要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基本口粮田灌溉、核心区生态用水安全。
三、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在全面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落实地方党委责任,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坚持统分结合、协调配合、防救协同,强化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牵头抓总、协调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坚持预防处突结合、防抗救并重,有力有序防范应对,努力把水旱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四、重点任务
(一)健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体制机制
1.加快理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要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防汛抗旱体制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家防总关于健全地方防汛抗旱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按要求将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承担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职责。要建立健全指挥工作机制,全面形成上下对应贯通、部门纵横联动的防汛抗旱新体制。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制定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则,全面履行防汛抗旱指挥责任,加强防救统筹,统一领导指挥和管理所辖范围的防汛抗旱工作。
2.全面建立防汛抗旱指挥协调机制。着力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健全防汛抗旱指挥协调机制,加强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的防汛抗旱指导监督,细化落实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加强职能衔接和工作协调配合。全面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无缝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建立驻地部队、武警部队和综合消防救援队伍联络机制,分级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演练,统筹调配防汛应急抢险力量,增强防汛抗洪抢险突击能力。
(二)扎实细致全面开展防汛抗旱准备
3.提早做好周密动员部署。提请各级政府及时分级组织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逐级对今年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动员。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适时召开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会议,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防汛抗旱职责任务,全面梳理今年防汛抗旱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精准会商分析汛旱情形势,精心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落实防汛抗旱工作措施。
4.扎实开展防汛抗旱准备。针对体制改革后我省防汛工作实际,提早下发关于做好防汛准备通知,专门下发做好防洪预案修编和抗旱预案修编通知。实行防汛抗旱准备责任制,细化分解落实各项准备工作的责任人、承办人和时限要求,把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确保节点控制、有序推进,扎实细致完成备汛备旱工作。
5.逐级压实防汛抗旱责任。实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片联系各市防汛抗旱工作制度,在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推动落实地方党委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分级分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将防抗责任层层分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严格落实堤防、水库、淤地坝、尾矿库和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巡防责任,健全落实防汛责任体系。各类防汛抗旱责任人应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6.科学修编防汛抗旱预案。认真总结去年机构改革防汛抗旱新职责运行实践情况,汛前及时组织修订编制完成防汛、抗旱、城市应急预案和洪涝干旱防御、调度实施方案,严格履行预案方案审查、审批、报备等程序。针对重要江河流域、重要区域和重点河段、城镇、乡村基层,细化实化组织动员、转移避险、抢险救援等关键环节措施,大力提高防汛抗洪方案预案的科学水平,分级组织预案演练,全面提升决策指挥调度和应对响应处置能力。
7.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经费投入,及时拨付防汛抗旱补助经费,落实应急度汛准备、物资储备补充、应急抢险救援、突发灾害救助、防洪设施修复等专项资金。理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及时补充去年消耗的抢险物资,增加抢险物资储备数量,优化关键物资储备类别品种,多渠道、多种方式备足备齐抢险物料、救生器材和应急救援机具,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应急抢险物资能够迅速调运到位。
(三)突出洪旱风险防控隐患排查治理
8.彻底排查洪旱风险隐患。各级要提早组织防汛抗旱大检查,严格检查落实防汛抗旱指挥体制改革到位情况,查找制约理顺体制机制的短板弱项,重点检查县乡基层山洪应急抢险的盲点和漏洞,建立撤离避险的“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去哪里、管得住”责任链条。强化洪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式督办,落实闭环式整改,落实安全度汛责任。把常态化的明查暗访、暗查暗访机制严格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全过程,实行失职严肃追究制度,促进各级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落地落实见效。
9.积极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洪旱安全风险,落实风险识别评估、隐患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措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建立健全洪涝干旱灾害日常险情灾情巡查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重要防洪工程、重要城市区域、重要基础设施、重要抗旱水源安全监控责任,强化重要行业领域的风险评估与防控巡查防守措施,保证险情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全力确保安全。
10.大力提高洪旱灾害防御能力。抓住“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项目化、有投资、可实施、能落地的要求,加强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指挥能力建设,健全法规预案标准,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多源信息融合共享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实现洪旱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控、会商研判、指挥决策、应急调度、抢险救援、队伍调派、装备调配、物资调运、信息等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综合管理,全面提升防汛抗旱指挥决策能力。
(四)全力组织防范应对洪涝干旱灾害
11.严格落实汛情旱情报送责任。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提早下达今年报汛报旱任务书,认真落实好防汛抗旱信息报送责任。各级气象、水利、水文部门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河道闸坝、尾矿坝管理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严格按照要求向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门指挥中心,传输实时天气预报、雨情、水情、旱情监测和洪水预报预警信息。各级自然资源、住房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将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农业墒情旱情等监测预警信息与统计数据,实时传输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门指挥中心,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提供准确依据。
12.建立汛情旱情会商制度。各级要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与应急管理、水利、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汛旱灾情会商分析研判机制,科学高效处理雨水墒情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定期组织开展汛情旱情趋势预测,对重要天气、雨水情过程及时会商科学研判,密切掌握汛旱情形势和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出洪涝干旱灾害防范意见和应对措施。
13.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管理。各级气象、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雨水情监测站点、预报预警设施和应用系统管理,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汛前,水利水文部门要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通信网络、视频会商、图像监控、监测站点和信息数据、应用软件接入应急管理和防汛抗旱部门,落实好维护运行管理责任。各级气象、水利水文部门要梳理相关部门联系信息,确保部门会商顺利进行。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设施设备应用,落实管理维护经费,确保系统运行正常,确保汛情信息监测及时、预报准确、传输畅通、报送快速、预警到位,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提供支撑保障。
14.全力防范应对洪涝灾害。各级防汛抗旱部门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带班工作制度,密切监视天气和雨水情发展变化,精准会商研判和应对处置,及时预报预警信息,果断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行动。加强洪涝灾害应对工作监督检查,科学做好江河水库防洪调度工作,落实重点江河和水库工程巡查防守,做好突发灾害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今年要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全面强化转移避险措施落实,从严夯实县、乡、村基层“防、抢、撤”各环节责任,科学制定群众转移方案,建立山洪上下游汛情信息互报联防机制。全面加强山洪防汛抢险的组织领导,增强基层抢险领导力量,严格落实群众转移和避险的领导责任、组织责任、安置责任、管理责任,做到指挥责任到人、撤离对象到人、安置场所到位,确保山洪威胁群众在暴雨发生之前、洪水到来之前应撤尽撤、提前转移,加强安置点安全防控,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15.积极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加强抗旱基础保障工作,完善抗旱预案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高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和抗旱调度能力。密切注视不同时段旱情发展的动态规律,不失时机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各有关行业部门及时开动各类灌溉设施,努力增加抗旱供水,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可能减轻旱灾损失。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统筹调配城乡抗旱水源,协调好生活、生产用水矛盾,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全力保障城乡群众生活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抗旱供水安全。
(五)全面增强防汛抗旱基础保障能力
16.加强防汛抗旱技能培训。针对机构改革后新履职防汛抗旱岗位的行政领导、分管干部和工作人员多的实际,进一步按照省委组织部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培训的要求,按照省级培训市县、市级培训县镇、县级培训镇村、镇级培训村组的原则,持续组织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长、市县应急管理局负责人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全面增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和抢险救援技能,大力提高各级防汛抗旱综合指挥能力。
17.抓好防汛抢险救援队伍落实。加强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和公安、民兵预备役等部门的联系,发挥好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防汛抢险行业优势,统筹涉水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专业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主动做好防汛抢险预案交底和联合现场查勘等工作,建立健全汛期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提前预置应急抢险力量,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生险情,能快速响应、处置有力。
18.健全防汛抗旱技术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全省防汛抗旱应急专家智库力量,及时调度防汛抗旱、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气象等行业的高级专家技能人才,全面服务防汛抗旱指挥决策、重大险情抢险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组织编制《省防汛抗旱工作手册》、《省重大洪涝灾害应急响应手册》。积极开展新体制防汛抗旱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为防汛抗旱提供技术保障支撑和科技动力。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1篇6
关键词PRECIS;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SRESB2情景;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11-003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6
气象灾害给人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1995-2004年十年间,由天气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90%,造成的死亡人数占60%,受灾人口占98%,且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2],而这些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变化也许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3-5]。研究极端天气事件的潜在变化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影响的基础[6]。预估极端天气事件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趋势外推[7-8]。尽管历史气象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过去的气象统计信息只能部分地反映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气候模式的不断改进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区域气候模式(RCMs)预估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9-10]。已有一些学者应用气候模式来评估气候变化对干旱[11-12]、洪水[13]、风能[14]及水资源[15]可能造成的影响。但GCMs过粗的分辨率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尺度的潜在影响是不够的,而RCMs却能很好地反映影响局地气候的地面特征量和气候本身未来的波动规律,被认为是获取高分辨率局地气候变化信息的有效方法[16]。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呈不断增大趋势。近些年,国内不少学者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面进行研究[17-19],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区域洪涝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评估研究都是利用气象观测数据或历史灾情资料来开展的,并未考虑气候变化对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的影响。翟建青等[20]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2001-205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预估了3种排放情景下中国2050年前的旱涝格局,但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分辨率较粗(1.875°),且未能从灾害风险角度分析未来旱涝致灾危险性变化。
本文应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
①本文之所以选择B2情景是因为该情景强调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比较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气候情景。
式系统PRECIS(ProvidingRegionalClimatesforImpactsStudies)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综合考虑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对B2情景下①未来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预估,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组。该研究组应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PRECIS模式,模拟了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21]中设计的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1961-2100年),其水平分辨率在旋转坐标下为0.44°×0.44°,在中纬度地区水平格点间距约为50km。关于PRECIS物理过程的详细介绍可参阅文献[22]。许吟隆[16-23]和张勇[24]等人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研究表明:PRECIS具有很强的模拟降水能力,基本能够模拟出中国区域年、冬季和夏季平均降水的大尺度分布特征,很好地模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而且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区域年平均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本文不再对PRECIS模式进行验证。
本文采用的DEM数据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地理空间数据网建立的分辨率为3弧秒(约为90m)的全球陆地DEM;1∶400万水系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2研究时段划分
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时段:现阶段为1981-2010年,未来分为近期(2011-2040)、中期(2041-2070)和远期(2071-2100)三个时段。文中所选指标均以各时段30年的平均值进行探讨。
1.3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
洪涝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中致灾危险性评价是从形成洪涝灾害的自然属性角度,即从形成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两方面来评价洪灾危险性。总体上讲,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是强降水,同时下垫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和天气气候条件相互影响,进而决定了洪涝的时空分布[25-26]。因此,本文选取年均暴雨日数、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高程、坡度和河湖缓冲区五个指标,通过计算洪涝致灾危险性指数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对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包括对前四项
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及根据距河湖距离和河湖级别对缓冲区进行危险性赋值(见表1);二是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五个指标的权重(见图1);三是建立致灾危险性数学评价模型(式1);四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指标图层叠加,进行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
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建立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模型:
HF=0.25Rd+0.35R3+0.06H+0.12S+0.22B(1)
式(1)中,HF为洪涝致灾危险性指数,Rd、R3、H、S、B分别代表年均暴雨日数、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高程、坡度和河湖缓冲区量化后的值。
本文将洪涝致灾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具体的分级方法如下:首先,按1∶2∶4∶2∶1的大致比例对现阶段全省78个县域的洪涝致灾危险性分级;之后,提取相邻等级两个县的洪灾危险性指数,以其平均值作为洪灾危险性的分级标准;最后,按照此分级标准对未来三个时段洪灾危险性进行分级。
2结果与分析
2.1年均暴雨日数(ARD)时空格局变化
如图2所示,在现阶段,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平均为6.94天,最大值为12.15天,年均暴雨日数低于5天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72%,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北部,而高于12天的地区仅占0.06%,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到了近期,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略有减少,为6.73天,主要是淮
河以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低于5天的面积增加为26.95%;这一时段年均暴雨日数最大值有所增加,为12.28天,其中大于12天的地区面积增加到0.24%,约为现阶段的4倍。在中期,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为6.86天,最大值增加到12.91天,年均暴雨日数低于5天的地区面积百分比较近期也略有增加,为27.59%,而高于12天的地区则大幅增加为3.64%,范围也扩展到安徽省南部的多个县域。到远期,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增加到7.02天,最大值为13.47天,年均暴雨日数低于5天的地区占安徽省总面积的27.41%,高于12天的地区继续增加为5.67%,约为现阶段的89倍之多,集中分布在该省长江以南地区。可见,未来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总体上呈现北部有所减少,南部持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年均暴雨日数超过12天的面积将大幅增加。
2.2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AM3DP)时空格局变化
从图3中可以发现,相对于现阶段,未来安徽省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即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低于160mm(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北部)和高于220mm(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南部)的地区均不断增加。在现阶段,安徽省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平均值为
199.66mm,最大值为280.87mm,其中大于220m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7.05%。而在近期,安徽省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平均值为200.88mm,大于220mm的地区增加到总面积的22.16%。中期阶段,安徽省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平均值增加为202.76mm,大于220mm的地区相比近期也略有增加,为25.56%。到了远期,安徽省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平均值为204.82mm,最大值也增大到289.07mm,其中大于220mm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32.12%,较现阶段增加约15.07%,尤其是大于260mm的面积增加更快,由现阶段的占全省3.88%变为9.20%,增加了1.37倍。
2.3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变化
对年均暴雨日数、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高程、坡度、河湖缓冲区等评价指标数字化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模型(式1)在ArcGIS中对各指标图层进行叠加并分级,得到安徽省县域尺度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结果(见图4)。为详细了解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表2列出了各时段洪灾危险性等级的县域个数、面积百分比和处于5级的县域。
可以发现,各时段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等级大致呈
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对于现阶段,未来安徽省洪灾危险性处于1级和5级的面积均有所扩大,这主要与对应区域未来年均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洪涝致灾危险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县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这与该区域降水丰富、河网密度高、地势低平以及坡度变化较小有关。与现阶段相比,近期和中期安徽省处于洪灾危险性5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不断增加,这是由于未来这些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暴雨日数)和强度(最大三日降水量)都将有所增大。尤其在中期,处于洪灾危险性5级的县域个数快速增加为16个,面积增加为全省的17.87%,分别是各时段洪涝致灾危险性处于5级的县域(按危险性指数值自大至小排序)
安庆市辖区,望江县,休宁县,黟县,歙县,铜陵市辖区,黄山市辖区,宿松县
安庆市辖区,望江县,休宁县,歙县,黟县,铜陵市辖区,黄山市辖区,枞阳县,池州市辖区,宿松县
安庆市辖区,望江县,休宁县,歙县,黟县,铜陵市辖区,黄山市辖区,枞阳县,池州市辖区,宿松县,祁门县,芜湖市辖区,东至县,铜陵县,旌德县,绩溪县
安庆市辖区,望江县,休宁县,歙县,黟县,铜陵市辖区,黄山市辖区,枞阳县,池州市辖区,祁门县,宿松县,东至县,绩溪县,铜陵县,旌德县,芜湖市辖区现阶段的2倍和2.24倍。到远期,洪涝致灾危险性空间格局相对于中期变化不大,处于5级的县域与中期相同,但各县域的危险性值却有不同程度增大。需要指出的是,安庆市辖区始终是安徽省洪灾危险性最高的县域,在今后的洪灾风险管理及防洪减灾规划中需尤为注意。
3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PRECIS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B2情景下未来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相对于现阶段的变化情况,并综合考虑降水、地形和地貌等自然要素,从灾害风险角度预估了该省县域尺度洪涝致灾危险性的时空格局,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相对于现阶段,未来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具体表现为年均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北部减少、南部增加的趋势,并且年均暴雨日数超过12天、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超过220mm的面积将持续大幅增加。
(2)各时段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等级由北向南大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对于现阶段,未来安徽省洪灾危险性处于1级和5级的面积均有所扩大,洪灾危险性格局变化主要发生在近期和中期,远期与中期格局相近。在中期,安徽省洪灾危险性处于5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6个和17.87%,分别是现阶段的2倍和2.24倍。安庆市辖区是安徽省洪灾危险性最高的县域。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27],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GDP、耕地、居民点、交通线、油田、名胜古迹、大型厂矿区、各种工程设施等的分布情况,以及遭遇洪涝时这些承险体的易损程度、社会防灾救灾能力等,就可以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辨识出高风险区,为各级政府开展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查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安徽卷》以及近些年的灾情资料可以发现,安徽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大致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尤其江淮之间及长江以南地区(这些地区降水丰富、地势低洼、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对比现阶段安徽省洪灾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发生区域基本符合。但由于洪涝灾害形成、发展及产生后果的复杂性,影响因子众多,目前的评价结果尚难以做到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如考虑因子的全面性、各因子权重系数的真实性、预估气候数据的误差以及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等等,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做出更符合实际、更加可信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带来诸多风险。气候变化风险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均气候状况(气温、降水、海平面上升等);二是极端天气变化(热带气旋、风暴潮、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等)[28]。由前面
分析可知,虽然未来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的平均值相对于现阶段变化幅度不大,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却非常明显,突出表现为未来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有所减小,而长江以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这与张增信等人[29]的研究结果相符。暴雨日数和最大三日降水量等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地表温度的大幅上升将加强大气环流,从而改变降水的空间格局。通过比较未来与现在极端天气事件致灾危险性的时空格局,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典型区域或更大尺度上将要发生的变化。
本文只选取了SRESB2情景,虽然这一情景是比较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气候情景,但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在现有情景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集合概率预测等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多情景多模式的集合概率预测情景方案。同时加强气候模式模拟研究,提高模拟数据精度,降低气候系统模式的不确定性[30]。
致谢:承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在论文数据方面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edCrossandRedCrescentSocieties.WorldDisastersReport2005:FocusonInformationinDisasters[R].Geneva:IFRC,2005.
[2]IPCC.ClimateChange2007:TheScientificBasi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BevenKJ.RiverineFloodinginaWarmerBritain[J].TheGeographicalJournal,1993,159(2):157-161.
[4]MillyPC,WetheraldRT,DuneKA,etal.IncreasingRiskofGreatFloodsinaChangingClimate[J].Nature,2002,415:514-517.
[5]BotzenWJ,BerghJC,BouwerLM.ClimateChangeandIncreasedRiskfortheInsuranceSector:AGlobalPerspectiveandanAssessmentfortheNetherlands[J].NaturalHazards,2010,52(3):577-598.
[6]TebaldiC,HayhowK,ArblasterJM,etal.GoingtoExtremes:AnIntercomparisonofModel-simulatedHistoricalandFutureChangesinExtremeEvents[J].ClimaticChange,2006,79(3-4):185-211.
[7]YinYX,XuYP,ChenY.ChangeofFloodPatternsinChinaundertheInfluencesofClimateChangeandHumanActivities[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7(3):67-71.
[8]周后福,王兴荣,翟武全,等.基于混合回归模型的夏季高温日数预测[J].气象科学,2005,25(5):505-512.[ZhouHoufu,WangXingrong,ZhaiWuquan,etal.TestPredictionforMultiRegressionModelonHighTemperatureDays[J].ScientiaMeteorologicaSinica,2005,25(5):505–512.]
[9]ZwiersRW,KharinVV.ChangesintheExtremesoftheClimateSimulatedbyCCCGCM2underCO2Doubling[J].JournalofClimate,1998,11(9):2200-2222.
[10]贺山峰,戴尔阜,葛全胜,等.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2):91-97.[HeShanfeng,DaiErfu,GeQuansheng,etal.PreestinationofSpatiotemporalPatternofExtremeHeatHazardinChina[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10,19(2):91-97.]
[11]BlenkinsopS,FowlerHJ.ChangesinEuropeanDroughtCharacteristicsProjectedbythePRUDENCERegionalClimate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007,27:1595-1610.
[12]HirabayashiY,KanaeS,EmoriS,etal.GlobalProjectionsofChangingRisksofFloodsandDroughtsinaChangingClimate[J].HydrologicalSciencesJournal,2008,53(4):754-772.
[13]RaffDA,PruittT,BrekkeLD.AFrameworkforAssessingFloodFrequencyBasedonClimateProjectionInformation[J].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Discussions,2009,6:2005-2040.
[14]BloomA,KotroniV,LagouvardosK.ClimateChangeImpactofWindEnergyAvailabilityintheEasternMediterraneanUsingtheRegionalClimateModelPRECIS[J].NaturalHazardsandEarthSystemScience,2008,8:1249-1257.
[15]ZhuTJ,JenkinsMW,LundJR.EstimatedImpactsofClimateWarmingonCaliforniaWaterAvailabilityunderTwelveFutureClimateScenarios[J].JournalofAmericanWaterResourcesAssociation,2005,41(5):1027-1038.
[16]许吟隆,张勇,林一骅,等.利用PRECIS分析SRES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J].科学通报,2006,51(17):2068-2074.[XuYinlong,ZhangYong,LinYihua,etal.AnalysesontheClimateChangeResponsesoverChinaunderSRESB2ScenariousingPRECIS[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6,51(18):2260-2267.]
[17]周成虎,万庆,黄诗峰,等.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1):15-24.[ZhouChenghu,WanQing,HuangShifeng,etal.AGISbasedApproachtoFloodRiskZonatio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0,55(1):15-24.]
[18]张游,王绍强,葛全胜,等.基于GIS的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增1):166-172.[ZhangYou,WangShaoqiang,GeQuansheng,etal.RiskAssessmentofFloodDisasterinJiangxiProvinceBasedonGIS[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eBasin,2011,20(supp.1):166-172.]
[19]陈香,王静爱,陈静.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6):1-7.[ChenXiang,WangJingai,ChenJing.PrimaryStudyonSpatiotemporalChangeandRegionalizationofStormfloodinFujianProvince[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7,16(6):1-7.]
[20]翟建青,曾小凡,苏布达,等.基于ECHAM5模式预估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4):220-225.[ZhaiJianqing,ZengXiaofan,SuBuda,etal.PatternsofDryness/WetnessinChinabefore2050ProjectedbytheECHAM5Model[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09,5(4):220-225.]
[21]NakicenovicN,AlcamoJ,DavisG,etal.SpecialReportonEmissionsScenario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22]JonesRG,NoguerM,HassellDC,etal.GeneratingHighResolutionClimateChangeScenariosUsingPRECIS[M].Exeter:MetOfficeHadleyCentre,2004.
[23]许吟隆,JonesR.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5-9.[XuYinlong,JonesR.ValidatingPRECISwithECMWFReanalysisDataoverChina[J].ChineseJournalofAgrometeorology,2004,25(1):5-9.]
[24]张勇,许吟隆,董文杰,等.中国未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基于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228-234.[ZhangYong,XuYinlong,DongWenjie,etal.ChangeofExtremePrecipitationEventsinChinainFuture:AnAnalysisBasedonPredictionofClimateChange[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6,15(6):228-234.]
[25]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ZhangJiquan,LiNing.QuantitativeMethodsandApplicationofRiskAssessmentandManagementonMainMeteorologicalDisasters[M].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08.]
[26]李景宜.渭河下游洪水灾害的降水危险性评估与区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06-111.[LiJingyi.EvaluationandRegionalizationofPrecipitationFatalnessforFloodinLowerReacherofWeiheRiver[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2):106-111.]
[27]葛全胜,邹铭,郑景云,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GeQuansheng,ZouMing,ZhengJingyun,etal.IntegratedAssessmentofNaturalDisasterRisksin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2008.]
[28]IPCC.ClimateChange2007: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29]张增信,KLAUSF,姜彤,等.2050年前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40-344.[ZhangZengxin,KlausF,JiangTong,etal.ProjectionofFuturePrecipitationExtremesintheYangtzeRiverBasinfor2001-2050[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07,3(6):340-344.]
[30]吴绍洪,潘韬,贺山峰.气候变化风险研究的初步探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5):363-368.[WuShaohong,PanTao,HeShanfeng.PrimaryStudyontheTheoriesandMethodsofResearchonClimateChangeRisk[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11,7(5):363-368.]
ProjectingSpatiotemporalPatternsofFloodHazardoverAnhuiProvince
HEShanfeng1,2GEQuansheng2WUShaohong2DAIErfu2WUWenxiang2
(1.EmergencyManagementSchool,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zuoHenan454000,China;
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排涝应急能力
前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防洪排水体系,如果缺乏对该系统建设的关注,在遇到突况时,势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身伤亡,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是由防洪及排水两套系统组成,城市堤坝一般将抵御洪水作为核心目标,而室内排水管网系统则主要承担地面径流任务。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地面径流引导不当、排水设施老化及管网规划不合理等方面,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会,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到防洪体系建设不到位、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水体系缺乏合理性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系建设不到位,直接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权责划分不够明确
部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管理职能是由市政、水利、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其中水利部门主要承担防洪,而市政及城管则负责排涝,由于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仅会造成部门权力较差,还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对工作衔接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防洪与排涝管理之间相脱节。同时,城市部分区域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没有对管理范围及职责进行有效划分,留下了隐患,难以为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二)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诚然,我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水雨监测体系,气象预报准确性及精度有了较大提升,在防洪防涝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区域监测点布局密度较低等,难以形成高效、网络化布局体系,城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另外,在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在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效果并不好,由于水雨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气象部门、水文部门等,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信息共享价值。
(三)预案体系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发达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预案,并将该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但是,在具体预案建设中,缺少对城市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等部分的研究,缺少后续配套应急预案,且该体系建设在向基层延伸方面工作落实效果并不明显,使得洪水风险图、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很多重点项目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工作,除了部分涉及河道等方面的项目,水利与市政部门参与立项,其他诸多工程项目并没有进行专门性风险评估,且很多与城市运行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电、供水等工程缺乏专门性建设评估,使得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原有防洪排涝系统、改变排水管网等问题,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较弱。
三、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针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高效洪涝管理机制
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单纯依靠一个部门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市政、水利及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确保防洪排涝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明确不同部门权责,并适当加强联合演习,以提高组织保障与应急管理能力。不但如此,还需要充分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等实际情况,逐渐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强化信息共享性和服务性,并立足于整体,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部门信息高效、同步共享,同时,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灾情预警监测能力,例如:为了提高气象部门对短时间对流天气的检测能力,可以建立专门的协同合作平台,将市政部门、水利机构等纳入平台之中,及时预警信息,为各部门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外,城市暴雨作为考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城市内暴雨洪水布设点的监督和管理,广泛收集有效信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洪水无情,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结合城市水文地质情况,及时更新信息,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及财力,加强防波堤坝、调洪水库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灾情模拟,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以此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防洪排涝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树立保护意识,能够在遇到灾情时,妥善处理各方面事宜,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下图为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方案。
图1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
(二)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现有市政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因而,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调整和优化,综合考虑管径和水利参数,对已经确定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合理分配,提升管网排水能力,且在具体规划中,可以利用优化算法对管道管径进行有效计算,实现以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价值,不仅如此,也可以使用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法及动态规划法等进行二次优化设计,提高预测准确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水域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市政管网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消除洪涝灾害,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图2某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防洪排涝风险能力
城市化进程日渐深化,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周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各方面信息,并借鉴以往洪涝灾害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GPS等现代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析图,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另外,针对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应对项目进行防洪排涝进行安全性分析,并交由水利、市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运作,消除城市建设对防洪排涝体系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应急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在防洪排涝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升,在城市建设中,要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并了解和掌握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预案、监测体系,完善市政管网设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陈蓉,佟金萍.“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探讨――以淮河流域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8
一、入汛以来的汛情和灾情
今年入汛以来,江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东部、湖北西部等地区和淮河流域先后发生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除淮河外,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韩江,长江流域的渠江、綦江、沮漳河、府澴水、滁河等河流发生超警戒或超保证水位的洪水。总的看,汛情、灾情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6月份以来,全国降雨主要集中在淮河、嘉陵江、汉江流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成到1倍。特别是6月29日以来,淮河流域除有2天间歇外,持续强降雨,流域面平均雨量290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多3~5倍,折合降雨总量785亿立方米。其中3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为14.7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7%;*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9.7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73.2%。最大点雨量安徽临泉852毫米。
二是洪水涨势猛,量级大。四川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7月3日由204.80米起涨,7月7日出现225.37米的洪峰水位,4天内涨幅达20.57米,超过实测历史最高水位0.33米。淮河干流王家坝站自6月30日的20.52米起涨,7月4日就超过28.0米,随后又超过29.0米,淮河干流上中游和洪汝河等支流全线超过保证水位。在蒙洼等行蓄洪区分洪运用后,干流王家坝、润河集两站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仍超过*3年,其中润河集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07米。洪水涨势之猛、量级之大为多年所罕见。
三是山洪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我国西南、江南、华南和西北等地山洪灾害频发,共有276人因山洪灾害死亡,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67%,其中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山洪灾害28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贵州、江西、重庆、广东等地。
四是旱涝急转,防汛难度大。6月份以前,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南方地区受旱面积一度达到3720万亩,上百万人饮水十分困难。进入6月份以后,西南等地旱涝急转,洪涝频发,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受强降雨影响,水库、堤防多次出现重大险情,饱受干旱之苦的旱区又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防汛难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五是灾害频繁,洪涝损失重。截至7月16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生洪涝灾害,一些地区反复受灾。全国农作物受灾9038万亩,成灾4016万亩,受灾人口8813万人,因灾死亡411人、失踪105人,倒塌房屋3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2.6亿元。其中淮河流域农作物受灾3370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
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今年以来,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总理在淮河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亲赴淮河抗洪第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及时对重大汛情和灾情作出指示,在洪峰到来前亲临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主持召开异地视频紧急会商会议,作出运用蒙洼蓄洪区的关键性决策,亲赴安徽、湖北等地视察汛情灾情,安排部署淮河流域防汛救灾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汛救灾工作的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强化预报,及时会商决策。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雨情、水情,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淮河汛情出现后,加强监测力量,加密测次,及时准确地作出淮河洪水的滚动预报。针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各级防汛和水利部门及时研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会商,还通过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多次与重点地区举行联合会商,分析汛情的发展变化,提出防汛抗洪的决策意见,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依法防洪,科学调控洪水。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和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国家防总和有关省防汛指挥部宣布启动应急响应,进入紧急防汛期,并紧急调度石漫滩、宿鸭湖、板桥、薄山、南湾等上游水库,拦洪错峰,有效减轻中下游防守压力;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河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以利上中游洪水下泄;及时运用行蓄洪区,降低中下游河道水位。先后运用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老王坡等9个行蓄洪区,累计分洪约10亿立方米。特别是在淮河防汛的紧要关头,及时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洪,有效缓解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三是以人为本,及时转移群众。由于汛情来得猛、洪水量级大,群众转移任务重、难度大。为确保低洼地带、水库下游受威胁地区以及行蓄洪区内群众的生命安全,沿淮各省以及四川、湖北等地克服困难,紧急动员,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先后转移群众320多万人。由于转移及时、措施得当,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大大少于多年同期。淮河大水紧急转移50多万人,行蓄洪区运用紧急转移9000多人,无一伤亡。全国共有2座中型和4座小型水库垮坝,也未造成人员伤亡。
四是加大力度,做好巡查和抢险。为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努力把险情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普遍加强了水库、堤防等工程的巡查和抢险工作。由于查险及时、措施得力,湖北等地发生的水库漫溢等重大险情及时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淮河干支流共出现险情564处,其中淮河干流险情238处,均得到有效控制。高峰时期,沿淮三省共组织51.18万人上堤防守,其中人民、武警官兵1万余人。
五是防范未然,及时派组指导。针对各地汛情、险情、工情和灾情,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水利部门紧急启动应急响应,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抗洪现场,协助地方做好抗洪抢险工作。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带工作组在洪峰到来之前赶赴淮河一线,与地方同志一起抗洪抢险。目前,国家防总、水利部累计派出25个工作组指导地方抗洪抢险。
六是全力支持,安排资金和物资。根据各地汛情和灾情的发展,国家防总及时商财政部门拨付特大防汛补助费8.05亿元,全力支持地方防汛抗洪工作。其中7月9日拨付沿淮三省和淮委1.08亿元,并紧急调拨280艘橡皮舟、100万条编织袋、80万平米编织布、24万平米无纺布、1*0件救生衣等中央防汛物资,支援有关省抗洪抢险工作。
三、全力做好下一步防汛工作
当前全国正值主汛期,大江大河大湖随时可能发生大洪水,强台风随时可能登陆。从历史上看,我国大江大河的大洪水多发生在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即所谓的“七下八上”。如淮河“75.8”大洪水,黄河“58.7”、“82.8”大洪水,海河“63.8”、“96.8”大洪水,辽河“85.8”、“95.7”大洪水,松花江“32.8”、“98.8”大洪水都发生在这个阶段。目前,全国防汛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国家防总、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对当前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在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出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
一是切实做好当前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目前,淮河第二次洪峰已过王家坝,正在向中游推进,中下游干流全线在警戒水位以上运行。由于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堤防长期浸泡,管涌、渗水等险情增多,防守压力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淮河流域仍有强降水过程,淮河防汛形势非常严峻。沿淮地区要充分考虑大堤高水位浸泡时间长、水库高水位运行、干支流堤防险情增多、部分行蓄洪区分洪运用等情况,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做好水库、行蓄洪区和湖泊的调度,加强巡堤查险,加大抢险力度,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二是切实做好其它大江大河的防汛工作。据预报,近期长江上游和部分支流仍有强降雨,有关地区要做好迎战大洪水的准备。黄河、海河等北方河流也随时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各地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强化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洪水,加强防洪工程的抢护,确保江河安澜。
三是切实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国8万多座水库有3万多座是病险库,水库安全度汛是防汛抗洪的难点和重点。迄今,全国已有6座中小型水库垮坝,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应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小型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和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提前转移下游群众,避免因水库垮坝造成人员伤亡。
四是切实做好山洪灾害和台风的防御工作。近几年来,山洪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今年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山洪灾害频繁,各地要强化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沿海地区要完善防台风预案,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加强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9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收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的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三是发生频率高。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10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四是造成损失严重。近3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4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00-9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民币。特别1998年发生的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特大干旱,2007年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2008年初发生在南方部分地区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等,均造成重特大损失。
2.我国政府减灾救灾管理的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健全了法规制度。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成为我国灾害管理领域的基本大法。民政部又陆续规范和完善了《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民政部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为防灾救灾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各级政府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也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大了救灾资金的投入力度,规范了救灾资金的使用规定。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救灾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和管理。五是逐步把空间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成果运用到防灾救灾工作,对防灾救灾工作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大大的提升。
二、我国防灾救灾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1.防灾救灾工作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为防灾救灾管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纵观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的救助以及事前预防工作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救灾、轻防灾,灾害防范意识差。把重点工作集中在灾后的救助上,对于灾前的防范做的不到位。二是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中,有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各自为政,影响了灾害救助的时效性。三是灾害数据核实不准确,灾害评估标准不统一。灾情数据是救灾基础,是分配救灾力量、物资和救灾资金的依据,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撑,使各项后续的救助工作都会有失偏颇。四是关于救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家应该及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防灾、救灾、灾后重建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上来。
2.防灾救灾存在不足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的防灾意识薄弱;救灾中职责不清;灾害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不足之处,我们不难发现,就是对历史上,尤其是建国后所发生的灾害事故的历史资料的归纳整理不足,档案管理也仅仅是数据的积累,没有把这些血的教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起来,要知道所有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制定都离不开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对灾害档案归纳、梳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这些是做好防灾救灾的一个方面,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础,是重要的一环。
三如何做好灾害档案管理,共同推进我国减灾救灾事业的快速发展。
1.要丰富灾害档案内容
灾害档案应包涵区域人员情况;地质、地貌、流域特点以及各有关部门灾害资料(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国土部门、海洋部门、农林部门等等),以备查询和研究。归纳入档,从中分析提炼出更科学、规范、高效的救助管理体系。例如我省历次洪涝灾害都对我省农业、工业、基础设施、人员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我省1963年、1996年、2012年三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不同的特点:1963年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农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上,而且人员伤亡也比较大;1996年的洪涝灾害虽然降雨量更集中,农业、农村、交通设施依然是主要损失部分,但是人员伤亡在减少;2012年由于国家很好的利用了历史档案资料,做出了科学的防灾救灾预案,人员得到及时的转移安置,各种损失明显减少。2016年的洪涝灾害,虽然降雨量是这几次最小的,但是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多,而且主要发生地集中。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通过逐步完善的灾害档案资料,使得灾害的预防及救助等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救助的经验等数据是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要建立灾害档案的科学分析、归纳机制,为各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作为国家的主要救灾部门-民政部门,近年来所形成的灾害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灾害信息监测、统计、报送、灾情会商核定);灾害信息监测通讯系统;灾害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都是来源于对灾害档案的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做出更科学、规范、高效的防灾救灾管理体系。在灾害救救助工作中会产生各种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救灾档案是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在灾情预报、决策指挥、群众动员以及救灾经验总结等方面都提供了完整且科学的依据。然而灾情的数据资料往往是非常繁多复杂的,在灾害救助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需要要建立灾害档案的便捷查询功能。对历史档案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分析后,建立科学的查询功能,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中使用,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功效,让历史资料更好的服务新形势下的防灾、救灾工作。因此,科学分析和查询灾害档案资料工作至关重要。
3.充分发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灾害档案管理为防灾救灾提供更快速有效的服务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洪水灾害;保险制度;分析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洪水威胁到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称为洪水灾害。我国的洪水灾害十分频繁,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很多次洪水。例如:1915年珠江大水,广东、广西受淹农田94.7万hm2,受灾600万人,珠江三角洲受淹,广州市区被淹7d;1932年松花江大水,受淹农田190万hm2,死亡2万人,哈尔滨市区受淹长达30d之久;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hm2,受灾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淮河全流域农田成灾408.2万hm2;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西江等流域特大洪水。
有专家分析认为,近百年来,我国有过3次洪水频发期。第1个频发期是1930—1939年,第2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在频发期内7大江河几乎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有的江河甚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正处于第3个洪水高频期,相继发生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辽河大水,1996年长江中游,珠江及海河大水,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我国频发的洪水给国民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化解洪水的危害,建立和完善洪水灾害保险制度,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洪水保险现状
洪水保险并非新事物,国外早已有之。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对洪泛区内居民和企业进行财产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洪水保险方面的相关理论。洪水保险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匈牙利、印度和菲律宾等也在陆续研究和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及进展[1]。
我国水利及保险等有关部门早已认识到洪水保险的重要性。1988年国务院《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相关的省级人民政府可选择受益范围明确、发生洪水机率较多的蓄滞洪区,可以试行防洪基金或洪水保险制度。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积极开展洪水灾害损失保险研究,建立有效的洪水灾害损失保险体系,化解蓄滞洪区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社会和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防洪减灾历来比较注重工程措施,洪水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尚处于初步研究和探索阶段,洪水保险制度在我国尚未正式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制订出专门的洪水保险法规,而现已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只有原则性规定,即“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对洪水保险的地位、作用、保费的征缴以及单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未做出规定。此外,由于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频繁,承担洪水保险的风险很大,保险公司对开办洪水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2建立完善洪水保险制度
洪水保险不同于一般的险种,洪水保险制度不能采取单纯的商业操作模式,必须采用法制保障、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参与推行的独特操作模式。一要提高认识。建立洪水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而保险制度正是演绎这种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2]。实施洪水保险虽然不能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把集中的洪灾损失变成均匀的年度支付,通过聚少成多、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等方式,使整个社会在积极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灾区救济和灾后重建的巨额财政负担。二要以法制作为基础保障。加快对洪水保险理论的研究,在广泛借鉴国外洪水保险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洪涝灾害频繁、人口和产业密集、受灾损失大等特点,研究制订出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洪水保险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出台洪水保险实施指导性意见,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洪水保险理论和保险方案,为洪水保险在我国的全面实施提供法制保障[3]。三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由于洪水灾害所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如果采取单纯由保户交纳保费积累保险基金的方式,就会造成保险基金无法应付巨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洪水保险的灾后补偿功能无法发挥,容易挫伤投保户参加洪水保险的积极性。因此,设立洪水保险基金,变集中支付为均匀地年度财政预算支付,以公共财政支持保证洪水保险制度在全国的推行;成立专门的公益性保险机构,由国家统一管理,由熟悉水利专业和保险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对洪水保险实行公益性运作[4]。四要人人参与。无论是蓄滞洪区、洪泛区、洪涝灾害威胁区,还是生活在其他区域的群众,都要加入洪水保险,交纳一定的保费,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只有做到洪水保险人人参与,采取国家支持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人人贡献一部分的模式,才能积累壮大风险基金,做到风险分摊、利益共享。五要强制推行。有的国家洪水保险遵循自愿原则,但洪水风险在我国空间分布差异大,人们自愿参加专项洪水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保费积累少,无法达到聚少成多、分担风险的预期效果,不利于发挥洪水保险的灾后救助补偿作用,必须采取强制推行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参考文献
[1]胡新辉,王慧敏.洪水保险理论基础及保费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8,30(11):10-11.
[2]刘朝辉,胡新辉,王慧敏.多重风险下洪水保险需求分析[j].人民长江,2008,39(20):88-89.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1.1编制目的
做好洪涝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使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序、高效、科学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自治区范围内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洪涝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台风暴潮引起的洪涝灾害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灾减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洪涝灾害,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不断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救助水平。
1.4.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1.4.3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汛工作以防洪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1.4.4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汛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统筹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
1.4.5坚持依法防灾、群众参与。坚持依法防汛抗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依法保护水资源,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自治区防汛指挥机构——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自治区防指)。市、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立防汛指挥机构。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防汛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防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1自治区防指
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区的防汛工作,其办事机构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防办)设在自治区水利厅。
2.1.1组成
自治区防指指挥长由自治区分管防汛抗旱工作的副主席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防汛抗旱工作的副秘书长和自治区水利厅厅长任副指挥长,自治区水利厅1名副厅长任秘书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卫生厅、广电局、信息产业局、水文水资源局以及自治区气象局、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广西海事局、广西军区、武警广西总队、空军南宁指挥所、广西电网公司、柳州铁路局、广西红十字会等单位各1名负责人为自治区防指成员。
2.1.2职责
贯彻实施有关防汛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自治区防汛法规、规章和制度,组织制订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执行国家防总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命令,及时提出防汛工作具体部署,配合做好流域防洪工作;及时掌握全区汛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灾减灾措施;统一审核、汛情、工情、灾情信息;统一调控和调度全区水利、水电工程的水量,做好洪水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各地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组织开展防汛安全检查;组织调配全区防汛物资和队伍;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2.1.3成员单位职责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正确把握全区防汛工作的宣传导向,及时协调、指导新闻宣传单位做好防汛宣传工作。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防汛规划制订和防汛设施建设工作,及时下达防洪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计划,并协调防洪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筹措。
自治区经委:负责组织协调抗洪抢险所需紧急调用物资的调运,并负责经委系统防洪救灾的协调指导。
自治区公安厅:负责维护防汛抢险治安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管理以及安全保卫工作,依法打击造谣惑众和盗窃、破坏防汛设施的犯罪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防汛抗洪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在紧急防汛期,协助组织撤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必要时对防
汛部门确定的抢险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确保防汛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
自治区民政厅:负责组织、协调全区洪涝灾害的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与自治区防办共同灾情及救灾信息;组织、协调灾区救灾和灾民生活救助;管理、分配中央和自治区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捐赠等工作。
自治区财政厅:负责筹集和安排抗洪抢险、水毁水利工程修复资金,及时会同自治区水利厅制定特大防汛经费分配方案,及时下达到各受灾地区并做好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因强降雨引发的重大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勘查和预防工作(水库库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勘察和预防工作,由水库主管部门负责)。在紧急防汛期,协调解决采取紧急措施所需的取土占地问题。
自治区建设厅:负责城市排涝网络建设与管理,协助水利部门编制城镇防洪排涝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城市市政设施和民用设施的防洪安全工作。
自治区交通厅:负责所辖水运和公路交通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道路畅通;督促公路(桥梁)、水运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做好防汛工作。配合水利部门做好通航河道的堤岸保护。协调组织运力,优先运送防汛抢险、防疫人员和物资、设备;为紧急抢险和撤离人员及时组织所需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
自治区水利厅:负责全区防洪排涝工程的行业管理。负责检查、监督河海堤防、水库、闸坝、水电站等各类防洪工程和行洪河道的安全运行情况,担负防洪、兴利调度;制定并监督实施防汛措施以及工程防汛岁修、应急处理和水毁修复计划。
自治区农业厅:及时收集、整理和报告洪涝灾害中农业受灾情况,指导农业防汛救灾工作,负责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自治区卫生厅:负责洪涝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护和饮水、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灾害发生后,及时向自治区防指提供灾区疫情与防治信息,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加强灾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自治区广电局:负责按照自治区防指要求及时组织指导广播电台、电视台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向公众雨情、汛情、灾情等信息,跟踪报道防汛抢险和救灾活动,宣传防汛抢险、抗灾自救知识。
自治区信息产业局:优先指配防汛无线电通信频率,组织无线电干扰排查工作。
广西水文水资源局:及时向自治区防指及有关成员单位提供雨情、水情报告和洪水预报。
自治区气象局:负责天气气候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对天气形势作出监测、分析和预测,在汛期及时对重要天气形势和灾害性天气作出滚动预报,并向自治区防指及有关成员单位提供天气监测和预报信息。
自治区通信管理局:负责做好汛期公用通信网防汛通信保障工作,督促、检查、协调区内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公共通信设施的防洪建设和维护。
广西海事局:加强通航秩序和通航环境管理,负责管辖区范围内的禁航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航外锚地和安全作业区等水域的划定和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航行警(通)告;负责航海保障工作,管理管辖范围内无线电导航和水上安全通信,组织、协调和指导所辖范围内的水上搜寻救助。
广西军区:负责组织指挥所属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协调驻桂友邻部队,执行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的急、难、险、重任务。
武警广西总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实施抗洪抢险,参加重要工程和重大险情的抢险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人民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空军南宁指挥所:负责空军部队参与抗洪抢险救灾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广西电网公司:做好所辖供电区域受灾地区供电工作,优先安排防汛抢险紧急用电,负责本系统水电工程防洪安全调度工作。
柳州铁路局:负责所辖铁路运输的防洪安全,确保行车安全和运输畅通。组织实施铁路防洪工程和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负责本系统防洪安全调度工作。组织运送防汛抢险和卫生防疫人员、物资及设备。
广西红十字会:参与灾区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参与国内外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发放和管理。
2.1.4自治区防办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国家防总的决定、调度命令以及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示;负责自治区防指日常工作,督促检查防汛措施的落实;组织制订区内主要江河防洪预案、重要水利工程洪水调度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实施防汛责任制,参
与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并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防汛通讯及调度现代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防汛物资计划储备和使用管理工作,提出防汛经费的分配使用计划并监督实施;及时准确掌握汛情、灾情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必要时雨水情信息、水情预报和汛情公报;提出全区防汛部署和决策建议,供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防指决策;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防汛重大事故。
2.2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
有防汛任务的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区的防汛工作。市、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当地驻军、人民武装部负责人等组成,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2.3其他防汛指挥机构
在汛期,水利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水文部门等,要成立相应的专业防汛抗灾组织,负责本单位的防汛抗灾工作;有防汛任务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大中型企业根据需要成立防汛工作机构。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可以组建临时指挥机构,具体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3洪涝灾害分级
按照灾害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洪涝灾害从轻到重依次分为4级: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大(i级)。
一般洪涝灾害:沿江乡村区域发生一般洪水;5级堤防工程、一般海堤工程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一般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洪水造成二级公路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较大洪涝灾害:沿江一般城镇区域发生较大洪水;4级堤防工程、重要海堤工程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重要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洪水造成一级公路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重大洪涝灾害:沿江中等城市区域发生大洪水;3级堤防工程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大中型水库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一般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特大洪涝灾害:沿江重要城市区域发生特大洪水;2级以上堤防工程发生决口;重要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4预防和预警机制
4.1预防预警信息
4.1.1气象水文海洋信息
1.各级气象、水文、海洋部门应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送有关防汛指挥机构。
2.各级气象、水文、海洋部门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尽可能延长预见期,对重大气象、水文灾害作出评估,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
3.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时,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当江河发生洪水时,水文部门应加密测验时段,及时上报测验结果,雨情、水情应在1小时内报到自治区防指,重要站点的水情应在30分钟内报到自治区防指,为防汛指挥机构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4.l.2工程信息
1.堤防工程信息。
(1)当江河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时,各级堤防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出险情况和防守情况,在每日8时前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并抄报自治区防指;自治区防指应在每日9时前将出险情况和防守情况报告国家防总。发生重大险情时,有关工程管理单位、工程防汛指挥机构和工程所在市的防汛指挥机构应在险情发生后立即报告自治区防指,并在2小时内将初步核实的险情报到自治区防指。
(2)当堤防和闸坝、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它不可抗拒因素而造成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发出预警,同时向上级堤防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除险情况,以利加强指导或作出进一步的抢险决策,以及提供抢险物资和抢险队伍支持。
2.水库工程信息。
(1)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对大坝、溢洪道、输水管等关键部位加密监测,并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各类水库发生重大险情
,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逐级上报自治区防指,其中:大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2小时内将初步核实的险情报自治区防指,小型水库应在1小时内将初步核实的险情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3小时内报自治区防指。
(2)当水库发生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根据防洪抢险预案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除险情况,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当水库发生危及大坝安全的重大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向下游地区发出预警,并按防洪抢险预案果断处置,以确保大坝安全。
(3)当水库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其它不可抗拒因素而造成可能溃坝时,应提早向水库溃坝洪水风险图确定的淹没范围发出预警,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4.1.3洪涝灾情信息
1.洪涝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2.洪涝灾情发生后,民政部门应及时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洪涝受灾情况,防汛指挥机构应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对重特大灾情,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到自治区防指,并对实时灾情进行核实后及时报告详细灾情,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
3.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上报洪涝灾情。
4.2预防预警行动
4.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洪涝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落实防汛责任人、防汛抢险队伍和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
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任务,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在有堤防防护的大中城市及时做好封闭穿越堤防的输排水管道、交通路口和排水沟的各种准备,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江河、水库和城市防洪预案、洪水预报方案、防洪工程调度规程、堤防决口和水库垮坝应急方案和山区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研究制订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对江河堤防险工险段及水库病险部位,要同时制订工程抢险方案,并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批。
5.防汛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4.2.2江河洪水预警行动
1.当江河即将出现洪水时,各级水文部门应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要求做好洪水预报工作,及时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为预警提供依据。凡需涉外通报上下游汛情的,按照水文部门的规范程序执行。
2.当主要江河发生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由自治区防指或自治区防指授权有关地级市防汛指挥机构向社会公布有关汛情、工情、灾情以及抢险情况等;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市或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可依法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3.水文部门应跟踪分析江河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滚动预报最新水情,为抗灾救灾提供基本依据。紧急情况下,水文部门每小时预报一次水情。
4.2.3渍涝灾害预警行动
我区郁江、浔江、南流江、钦江等流域和沿海地区以及桂西岩溶盆地的低洼区为渍涝易发地区。有关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应根据降雨情况和水情预报,做好排涝的有关准备工作,并向社会。必要时,及时通知低洼地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及时转移人员和财产。
4.2.4山洪灾害预警行动
1.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预报水平,及时预报警报。
2.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应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图,划分并确定区域内易发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人员和财产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3.山洪灾害易发区应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落实观测措施,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每个乡
(镇)、村、组和相关单位都要落实信号发送员,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实现快速转移,并报告本地防汛指挥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4.2.5台风暴潮引发的洪涝灾害预警行动
根据台风暴潮预警信息,自治区防指应及时通知可能受台风暴潮影响地区的防汛指挥机构加强值班,及时有关信息,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4.3预警支持系统
4.3.1洪水风险图
1.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绘制本地区的城市(镇)洪水风险图、流域洪水风险图、山洪灾害风险图和水库洪水风险图。
2.防汛指挥机构应以各类洪水风险图作为抗洪抢险救灾、群众安全转移安置决策的技术依据。
4.3.2防御洪水方案
1.防汛指挥机构应根据需要,编制和修订江河防御洪水方案,主动应对江河洪水。
2.防汛指挥机构应根据新的情况,修订和完善洪水调度方案。
3.江河、水库和城市的防御洪水方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订、报批和备案。
4.经审批的防洪预案和调度方案,均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效力,必须坚决执行。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1.1按洪涝灾害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应急响应行动从高到低依次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5.1.2进入汛期,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5.1.3自治区防指负责红水河、黔江、浔江、桂江、郁江、柳江、南流江等主要江河的防洪调度;其它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负责;必要时,跨市的水利、防洪工程由自治区防指视情况直接调度。自治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及时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5.1.4洪涝灾害发生后,由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抗洪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工作。
5.1.5洪涝灾害发生后,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造成较多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可越级上报,并同时抄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任何个人发现堤防、水库发生险情时,必须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5.1.6对跨区域发生或可能影响邻近行政区域的洪涝灾害,在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的同时,应及时向受影响地区的防汛指挥机构通报情况。
5.1.7因洪涝灾害而衍生的疾病流行、水陆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处置,并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
5.2ⅰ级应急响应
5.2.1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ⅰ级响应:
1.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
2.多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大洪水;
3.某个重点防洪市(县)发生特大洪水或数个重点防洪市(县)同时发生大洪水;
4.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
5.大中型水库垮坝或数座大中型水库同时出现重大险情;
6.台风在我区登陆。
5.2.2ⅰ级响应行动
1.自治区防指。
(1)宣布相关区域进入紧急防汛期。
(2)自治区防指指挥长主持召开有自治区防指成员、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商会,作出防汛应急工作部署,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务院、自治区党委和国家防总,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听取汇报并作出部署。
(3)视情况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前线指挥部,现场组织指挥防汛抢险工作。
(4)自治区防指负责人在自治区防汛指挥中心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在12小时内派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
(5)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密切监视汛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根据需要随时在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滚动汛情,报道汛情及抗洪抢险情况;做好江河、水库洪水调度;紧急调配防汛抢险物资。
2.自治区防指成员单位。
自治区气象、水文部门加强对天气和水情的预测预报,必要时实行每
小时一次滚动预报。
自治区水利厅派出工作组到一线协助做好水库、堤防等工程的安全度汛和应急抢险等工作。
自治区财政厅及时安排抢险救灾资金。
自治区交通厅及铁路、民航部门为防汛物资运输提供运输保障。
自治区民政厅及时组织救助受灾群众。
自治区卫生厅及时派出医疗卫生专业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及卫生防疫工作。
自治区防指其它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3.相关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
先期启动本级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相关规定行使职权。由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指挥长主持会商会,动员部署防汛工作;有关责任人上岗到位,靠前指挥;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群众,组织强化巡堤查险和堤防防守,及时控制险情;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密切关注汛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受灾地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成员单位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到分管的区域组织指挥防汛工作,或驻点帮助重灾区做好防汛工作,防汛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和抗灾救灾工作。密切保持与自治区防指的沟通,及时上报信息和工作情况。
5.3ⅱ级应急响应
5.3.1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ⅱ级响应:
1.某条主要江河发生大洪水或数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较大洪水;
2.某个重点防洪市(县)发生大洪水或数个重点防洪市(县)同时发生较大洪水;
3.某座大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或数座中型水库同时发生重大险情;
4.风力8级以上的强热带风暴或台风正面袭击我区,或受台风影响并发生较大洪水。
5.3.2ii级响应行动
1.自治区防指。
(1)自治区防指指挥长主持召开有自治区防指成员参加的会商会,作出相应工作部署,加强防汛工作的指导,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防总。情况严重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听取汇报并作出部署。
(2)自治区防指负责人在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汛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汛情预测预报,按照权限做好水利、防洪工程调度。
(3)自治区防指在24小时内派出工作组赴一线指导防汛工作。
(4)根据需要在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汛情通报。
2.自治区防指成员单位。
自治区水利厅派出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汛工作。
自治区财政厅及时安排抢险救灾应急资金。
自治区民政厅及时组织救助灾民。
自治区卫生厅派出医疗和防疫队伍赴一线协助开展防病治病工作。
自治区防指其它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3.相关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
先期启动本级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相关规定行使职权,根据情况可依法宣布本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指挥长主持会商会,具体安排防汛工作;有关责任人上岗到位,靠前指挥;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组织加强防守巡查,及时控制险情;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密切关注汛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
受灾地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成员单位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到分管的区域组织指挥防汛工作,防汛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和抗灾救灾工作。密切与自治区防指的联系,及时上报灾害信息和抢险救灾情况。
5.4ⅲ级应急响应
5.4.1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ⅲ级响应:
1.数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一般洪水且发生重大险情,或某条主要江河发生较大洪水,或主要江河的重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漫溢;
2.某个重点防洪市(县)发生较大洪水或数个重点防洪市(县)同时发生一般洪水;
3.小(一)型水库垮坝,或某座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或某座大型水库发生超设计水位洪水,或数座中型水库同时发生超设计水位洪水;
4.热带风暴正面
袭击我区或强热带风暴严重影响我区并发生较大洪水。
5.4.2ⅲ级响应行动
1.自治区防指副指挥长或秘书长主持召开有自治区防指有关成员参加的会商会,作出相应工作部署,密切监视汛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汛情预测预报,加强防汛工作的指导,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防总。自治区防办在24小时内派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汛工作,根据需要在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汛情通报。自治区财政厅及时安排抢险救灾应急资金,自治区防指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2.相关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按照本级应急预案和自治区防指要求做好处置工作。由防汛指挥机构指挥长主持会商会,具体安排防汛工作;有关责任人上岗到位,靠前指挥;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组织防汛抢险,派出专家组到一线具体帮助防汛工作,并将防汛工作情况上报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自治区防指。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在当地电视台等媒体汛情通报,民政部门及时救助灾民,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赴一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其它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工作。
5.5ⅳ级应急响应
5.5.1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ⅳ级响应:
1.某条主要江河发生一般洪水,或某条主要江河发生低于警戒水位洪水且发生重大险情,或某条主要江河重要支流、某条中型江河河道堤防发生重大险情;
2.某个重点防洪市(县)发生一般洪水;
3.小(二)型水库垮坝,或数座小型水库同时发生重大险情;
4.热带风暴严重影响我区并发生较大洪水。
5.5.2ⅳ级响应行动
1.自治区防指秘书长或自治区防办主任主持召开有自治区防指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商会,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对汛情的监视,做好汛情预测预报,加强对防汛工作的指导,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防指正、副指挥长,并通报自治区防指成员单位。
2.相关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按照本级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要求做好处置工作。由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会,具体安排防汛工作;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按照预案采取相应防守措施,派出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汛工作,并将防汛工作情况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和自治区防指。
5.6不同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
5.6.1江河洪水
1.当江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按照批准的防洪预案和防汛责任制的要求,组织专业和群众防汛队伍巡堤查险,严密布防,必要时动用部队参加重要堤段、重点工程的防守或突击抢险。
2.当江河洪水位继续上涨,危及重点保护对象时,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承担防汛任务的部门、单位,应根据江河水情和洪水预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适时调度运用防洪工程,调节水库拦洪错峰,开启节制闸泄洪,启动泵站抢排,清除河道阻水障碍物、临时抢护加高堤防增加河道泄洪能力等。
3.在紧急情况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宣布本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并行使相关职权,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特殊措施,保障抗洪抢险的顺利实施。
5.6.2渍涝灾害
1.当出现渍涝灾害时,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和移动排涝设备,开展自排和抽排,尽快排出涝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在江河防汛形势紧张时,要正确处理排涝与防洪的关系,避免因排涝而增加防汛的压力。
5.6.3山洪灾害
1.山洪灾害应急处理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负责,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建设、环保等各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2.当山洪灾害易发区预报降雨量达到临界雨量,或者雨量观测点降雨量达到一定数量、观测山体发生变形有滑动趋势时,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或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发出警报。当地人民政府应对是否紧急转移群众作出决策,如需转移,应立即通知相关乡(镇)或村、组按预案组织人员和财产安全撤离。
3.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应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它人员,先转移危险区人员和警戒区人员,防止出现道路堵塞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4.当
发生山洪灾害时,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组织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观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山洪灾害造成更大损失。
5.发生山洪灾害后,若导致人员伤亡,应立即组织人员或抢险突击队紧急抢救,必要时向当地驻军、武警部队和上一级人民政府请求救援。
5.6.4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
1.当出现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前期征兆时,防汛责任单位要迅速调集人力、物力全力组织抢险,尽可能控制险情,并及时向下游发出警报。红水河、黔江、浔江、桂江、郁江、柳江、南流江堤防及其重要支流堤防决口、水闸垮塌和水库垮坝等事件应立即报告自治区防指,其中干流堤防决口、水闸垮塌和大型水库垮坝应由自治区防指立即报告国家防总办公室。
2.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的应急处理,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负责,首先应迅速组织受影响群众转移,并视情况组织抢筑二道防线,控制洪水影响范围,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3.当地防汛指挥机构视情况在适当时机组织实施堤防堵口,调度有关水利工程,为实施堤防堵口创造条件,并应明确堵口、抢护的行政、技术责任人,启动堵口、抢护应急预案,及时调集人力、物力迅速实施堵口、抢护。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负责人应立即带领专家赶赴现场指导。
5.6.5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由强降雨、山洪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5.6.6台风暴潮引发的洪涝灾害
台风暴潮引发的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按前述响应措施分别处置。
5.7信息报送和处理
5.7.1汛情、工情、险情、灾情等防汛信息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
5.7.2防汛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5.7.3属一般性汛情、工情、险情、灾情,按分管权限,分别报送本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负责处理,由本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对重大险情、灾情,经本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审批后,可越级上报,但必须同时抄报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
5.7.4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指挥机构采用和的洪涝灾害、工程抢险等方面的信息,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立即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5.7.5自治区防办接到特别重大、重大的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防总,并及时续报。
5.8抢险救援
5.8.1洪涝灾害和工程重大险情的处置,应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相应的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单位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5.8.2出现洪涝灾害或防洪工程发生重大险情后,事发地的防汛指挥机构应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及时启动本级的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处置措施,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
5.8.3根据险情和事发地防汛指挥机构的请求,自治区防指提供抢险物资、人员和技术支援,必要时按程序协调部队参与抢险救援。
5.9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5.9.1各级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应急人员的安全,调集和储备必要的防护器材、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抢救伤员必备的器械等,以备随时使用。
5.9.2抢险人员进入和撤出现场由防汛指挥机构视情况作出决定。抢险人员进入受威胁的现场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参加一线抗洪抢险的人员,必须穿救生衣。当现场受到污染时,应按要求为抢险人员配备防护设施,撤离时应进行消毒、去污处理。
5.9.3出现洪涝灾害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应及时做好群众的救援、转移和疏散工作。
5.9.4事发地防汛指挥机构应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领导机构的指令,及时通告,防止人畜进入危险区域。
5.9.5对转移的群众,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灾区群众,保证基本生活。
5.9.6出现洪涝灾害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应组织卫生部门加强对受影响地区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小分队,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必要时,事发地人民政府可紧急动员当地医疗机构在现场设立紧急
救护所。
5.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5.10.1出现洪涝灾害后,事发地防汛指挥机构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紧急控制,防止事态及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5.10.2必要时可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调用车辆、物资、人员等,全力投入抗洪抢险。
5.11新闻
5.11.1全区汛情及防汛动态等信息,由自治区防指统一审核和;涉及洪涝灾情的,由自治区防办会同自治区民政厅审核和。
5.11.2各市、县(市、区)的汛情及防汛动态等信息,由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审核和;涉及洪涝灾情的,由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会同民政主管部门审核和。
5.12应急结束
5.12.1当洪水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或险情基本消除时,防汛指挥机构可视汛情,宣布解除相应的应急响应。
5.12.2依照有关规定征用、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在汛期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作其他处理。
5.12.3应急响应工作结束后,防汛指挥机构应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恢复当地的正常生活、生产、工作秩序,修复水毁基础设施,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任何通信运营部门都有依法保障防汛信息畅通的责任。
6.l.2防汛指挥机构应按照以公用通信网为主的原则,合理组建防汛专用通信网络。堤防及水库管理单位必须配备通信设施。
6.l.3发生洪涝灾害后,通信部门应迅速调集力量抢修损坏的通信设施,必要时,调度应急通信设备,为防汛通信和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
6.l.4在紧急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公共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等手段信息,通知群众快速撤离,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1.对历史上的重点险工险段或易出险的水利工程设施,应提前编制工程应急抢险预案;当发生新的险情后,应派工程技术人—34—员赶赴现场,研究除险方案,并由防汛行政首长或工程防汛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
2.防汛指挥机构和防洪工程管理单位以及受洪水威胁的其他单位,储备的常规防汛抢险物资和救生器材,应能满足抢险急需。
6.2.2应急队伍保障
1.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武警部队和民兵是抗洪抢险的重要力量。
2.防汛抢险队伍分为:群众抢险队伍、部队抢险队伍和地方专业抢险队伍。群众抢险队伍主要为抢险提供劳动力,部队抢险队伍主要完成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地方专业抢险队伍除全力参加抢险外,还担负技术指导任务。
自治区防办组建自治区防汛机动抢险总队,下设具有不同业务特长的支队,作为自治区级专业抢险队伍。各市根据情况,组建市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3.防汛机动抢险队的调动:自治区防汛机动抢险总队下设的各支队,由自治区防汛办负责调动。需要其它市防汛指挥机构管理的防汛机动抢险队支持时,由需要调动抢险队的市防汛指挥机构向自治区防办提出调动申请,自治区防办协调调动。
4.部队参加抢险的调动: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防指组织的抢险救灾需要部队参加的,由自治区防指根据需要向广西军区或武警广西总队提出申请,由部队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需要部队参加的,应通过同级防汛指挥机构部队成员单位提出申请,由部队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紧急情况下,部队可边行动边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应及时补办申请手续。
6.2.3供电保障
供电企业主要负责抗洪抢险、抢排渍涝等方面的供电需要和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6.2.4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优先保证防汛抢险人员、防汛救灾物资运输以及大洪水时用于抢险、救灾车辆、船舶的及时调配,海事部门负责大洪水时通航和渡口的安全,公安部门负责保障抗洪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无障碍通行。
6.2.5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防疫部门主要负责洪涝灾区疾病防治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医疗
卫生队赴灾区巡医问诊,负责灾区防疫消毒、抢救伤员等工作。
6.2.6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洪涝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抗洪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负责组织搞好防汛抢险时的、警卫工作,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秩序。
6.2.7物资保障
1.物资储备。
(1)防汛指挥机构、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以及受洪水威胁的其它单位应储备防汛抢险物资。
(2)自治区防办储备的防汛物资,重点支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地区防汛抢险救生物资的应急需要。
2.物资调拨。
(1)自治区级防汛物资的调拨:由自治区防指根据需要直接调用,或由市防汛指挥机构向自治区防办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调用。
自治区防指直接调用的防汛物资,由自治区财政负责安排专项经费补充;市防汛指挥机构申请调用的,由市防汛指挥机构负责补充。
(2)当储备物资不能满足抗洪抢险需要时,应及时联系紧急调运,必要时可向社会公开征集。
6.2.8资金保障
1.自治区财政根据洪涝灾害程度、水毁工程情况,安排资金用于防汛设施的修复补助。
2.自治区财政设立专项防汛岁修资金或抢险救灾应急资金,专项用于大中型水利、防洪工程以及其他规定的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
6.2.9社会动员保障
1.在汛期,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洪涝灾害的发展,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防汛工作。
2.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组成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防汛的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6.3技术保障
6.3.1自治区防指要依托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全区防汛指挥系统,并与国家防总、流域机构和全区14个市防汛指挥机构互联互通,提高防汛调度指挥决策水平。
6.3.2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建立专家库,当发生洪涝灾害时,由防汛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派出专家组,指导防汛抗灾工作。
6.4宣传、培训和演练
6.4.1公众信息公布
1.汛情、工情、灾情及防汛工作等方面的公众信息交流,实行分级负责制,一般公众信息经本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审批后,可通过媒体向社会。
2.主要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并呈上涨趋势;或出现跨市的大范围严重洪涝灾害,并呈发展趋势;或出现其它在全区有重要影响的汛情,由自治区防指统一。其他汛情按管理权限,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
6.4.2培训
1.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统一组织防汛人员培训。自治区防指负责自治区、市、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防汛抢险技术骨干和防汛机动抢险队负责人的培训。
2.培训工作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每年汛前至少组织一次培训。
3.部队的培训工作由部队根据需要统一安排,自治区和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6.4.3演练
1.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及应急响应能力。
2.专业抢险队伍必须根据业务特点和当地易发生的各类险情每年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洪抢险演习。
3.自治区防指一般每2~3年组织举行一次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的抗洪抢险演习。
7善后工作
洪涝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
7.1救灾
发生重大灾情时,灾区人民政府应负责灾害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应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负责受灾群众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保证灾民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技术力量,抢救因灾伤病人员,对污染源进行消毒处理,对灾区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病的传播、蔓延。
7.2防汛抢险物料补充
针对当年防汛抢险物料消耗情况,按照分级筹措和常规防汛的要求,及时补充到位。
7.3水毁工程修复
7.3.1对影响当年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应尽快修复。防洪工程应力争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做到恢复主体功能。
7.3.2遭到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水文、农田水利以及防汛专用通信设施,应尽快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7.4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提高标准重建。
7.5防汛工作评价
ⅰ、ⅱ级响应结束后,自治区防指应对本次防汛处置工作进行定性、定量的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形成评估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8.1.1洪水风险图:是融合地理、社会经济信息、洪水特征信息,通过资料调查、洪水计算和成果整理,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某一地区发生洪水后可能淹没的范围和水深,用以分析和预评估不同量级洪水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危害的工具。
8.l.2防御洪水方案:是有防汛抗洪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40—府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工程实际状况和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制定的防御江河洪水(包括对特大洪水)、山洪灾害、台风暴潮引发的洪涝灾害等方案的统称。
8.1.3一般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5~10年一遇的洪水。
8.1.4较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10~20年一遇的洪水。
8.1.5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20~50年一遇的洪水。
8.1.6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
8.1.7洪涝灾害:因降雨、溃坝及风暴潮造成的洪水、渍涝灾害和由暴雨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8.1.8全区37个重点防洪市(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来宾、贺州、崇左、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港、平南、桂平、苍梧、藤县、龙州、宁明、扶绥、邕宁、横县、武宣、象州、融水、融安、柳城、平乐、灵川、全州、昭平、北流、容县、博白、宜州、合浦。
8.1.9紧急防汛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规定,当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库水位接近设计洪水位,或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台风、风暴潮、灾害性强降水来临时,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汛情公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在紧急防汛期,防汛指挥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行使紧急处置权、调用权和决定交通管制。对不服从紧急处置和调用的,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强制实施。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自治区防办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每5年对本预案评审一次,遇特殊情况可及时修订,由自治区防办召集有关部门、各市防汛指挥机构专家评审,并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各市防汛指挥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关江河、地区和重点工程的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汛抢险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水利厅联合表彰;对防汛抢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对防汛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
8.4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篇1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防办主任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落实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和全省防办主任会议精神,总结20*年防汛抗旱工作,研究部署今年防汛防旱工作。刚才潘明华同志传达了全省防办主任会议精神,各相关单位也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积极主动,圆满完成20*年防汛防旱工作任务
20*年,我市汛情总体较为平稳,但也遭遇了1-4月份干旱、4月中下旬淮河春汛、梅雨期局部涝情及八、九月份台风影响,总结去年的水雨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阶段性干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964.5毫米,与常年相比略低5个百分点,但1-4月份累计平均降雨133.4mm,比常年同期低20%,阜宁站105.1mm,比常年同期低31.5%,部分地区发生轻微旱情。二是流域性工程提早行洪。4月中旬,淮河上游发生较大春汛,我市总渠、废黄河4月20日即开始泄洪,这是较为少见的。三是梅雨期短时间局部受涝。去年6月14日入梅,7月5日出梅,梅期正常,梅雨期累计平均降雨198.4毫米,比常年同期低12%,但6月20日、23日和7月1日降雨较大,局部地区暴雨,其中6月20日*最大降雨达105.6毫米,短时间局部受涝。四是台风影响较为频繁。受7号台风“海鸥”及8号台风“凤凰”、13号台风“森拉克”影响,全市发生多次较强降雨过程。
面对出现的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我市各级防汛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防指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多年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调度,上下联动,全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圆满完成了20*年防汛防旱工作任务,基本没有造成灾害损失。总结去年的防汛实践,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汛前准备扎实到位。各级防汛防旱部门汛前检查起步早,措施实,对于发现的问题,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效益;加强对各类预案的修订完善、及时增储防汛物资、强化防汛抢险队伍的演练、重视对防汛专业人员的培训、加大河湖清障力度、不断完善防汛防旱信息化建设、明确落实各类防汛责任制等等,这一系列充分必要的工作措施,为做好全年的防汛防旱工作赢得了主动。去年,我市初步建成了12个主要站点的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个人数字助理(PDA)查询系统、市县视频会商系统和防汛防旱信息网络,实现了省、市、县防汛防旱工作异地会商、水雨情自动测报及网络查询、防汛信息网络共享,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汛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领导重视力度空前。去年是奥运会举办之年,各级领导对防汛防旱工作重视空前。汛前,市委书记赵鹏、市长李强专程到市防指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并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市四套班子领导也按照防汛防旱工作划片分工,多次到各挂钩区域进行检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汛期,局部突发雨涝灾害后,市、县防指及时召集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实时分析雨水情和天气趋势,强化针对性措施,对防汛排涝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市委书记赵鹏,市委副书记李驰,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元湖,副市长陈还堂等领导随即到建湖县和盐都区检查圩区排涝工作。市防指派出了四个工作组分别对里下河面上防汛、市区城市防洪、四大港清障、沿海涵闸排涝等防汛重点进行督查。各县、乡、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党政领导亲临一线指挥,迅速排除农田及小区积水。
三是全力保证供水安全。针对1-4月份局部地区干旱少雨,长江来水偏少的形势,我们及时调度沿海涵闸实施关闸保水,加强用水管理;同时积极和省防指沟通协调,加大引江引淮流量,调引江水、淮水8亿多方。干旱期间,里下河代表站点水位基本保持在0.8米左右,废黄河滨海闸水位控制在3.5米左右,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6月26日,阜宁渔滨河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我们和省、县防办及相关处室一起,科学确定调度方案,做好应急水源调度等工作,保证了县城取水口安全。
四是抗击洪涝台风灾害成效显著。4月中下旬淮河发生春汛,苏北灌溉总渠和废黄河合计泄洪9.7亿方。市防办提前进入防汛应急状态,从4月20日起即开始24小时值班,迅速部署沿线各县组织人员加强巡堤查险,定时上报各类信息,确保了行洪安全。入梅后,为防止旱涝急转,市防办在保证水稻栽插用水的同时,从6月15日起即调度四大港一天两潮排水。梅雨期,全市沿海涵闸累计排水17.2亿方。在6月20日、23日、30日三次较强的降雨过程发生后,在四大港抢排的同时,请求省防指调度“上抽”,由于科学调度、行动及时,除了短时间局部地区受涝外,没有发生面上大的涝情。期间,新洋港*水位两次达到1.69米,离警戒水位1.70米仅差1厘米。如果前期调度上稍有迟缓,*势必超过警戒水位,市区防洪工程因此就要调度运行,将会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梅后,成功抵御了台风“海鸥”、“凤凰”和“森拉克”的影响。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防办充分准备、科学调度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得益于长期建设形成的坚实的防汛防旱减灾工程体系;得益于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防指成员单位的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防指向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为我市防汛防旱事业作出不懈努力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深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防汛防旱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建设,全市防汛抗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保障力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当前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任务和形势仍然严峻。各级从事防汛防旱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深刻分析防汛防旱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防汛防旱工作的主动权。
(一)对工程实际防灾减灾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
经过长期不懈的建设,我市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基础体系,大大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但从现状工程来看,防汛隐患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海堤、废黄河、总渠、淮河入海水道等流域性堤防仍存在较多险工险段;骨干河道和沿海港道淤障严重,引排不畅;湖荡滞蓄能力严重衰减,滞蓄洪区启用难度较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不高,低洼圩区和面广量大的次高地问题突出,1991年、2003年、2006年、2007年大涝,圩区农作物大面积受涝,部分地势较低(未作圩区处理)的次高地损失惨重;城市防洪近年来虽有较大进展,但防洪排涝能力仍然严重不足,不少县城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废黄河、总渠灌区仍然存在缺水的威胁,全市阶段性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矛盾日益突显。各地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正确估计工程的抗灾能力,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防汛防旱减灾工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抗灾减灾能力。
(二)对预测预报预警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呈现不确定和无法预料的特性。突发性灾害频率之多、速度之快使得预测预报预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水旱灾害的预测预报总体水平有了提升,但我们预测预报极端突发性天气技术手段还明显不足,预见期短,准确度不高;从防旱的角度看,全市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较为滞后,部分地区旱情监测网络不健全;从报汛的角度看,水雨情测报设施落后的局面尚未根除,部分中小河流没有正规测报站点;从防台风的角度看,对台风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准确度不高。近几年的防台风实践表明,台风登陆时间越来越早,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极易造成灾害损失。应对台风灾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提前防御,这就对预测预报预警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对台风“三预”工作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县乡一级,预警系统不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进行完善改进。
(三)对防汛防旱应急保障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抗御各类水旱灾害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快、实、准,即应急快、措施实、决策准。经济社会越发展,水旱灾害越频繁,势必要求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应当说,在近年的抗灾减灾实践中,我市的防汛防旱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决不会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如防汛物资的储备管理和存放还有待优化,怎样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高效、快捷地将物资运到抢险现场有待改进,部分县(市、区)应急物资及重要险工点的抢险物资储备不足;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这两年有了较大进步,但无论数量、人员、还是队伍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抢险救灾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防汛现代化水平及防办室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个别县(区)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还没有建成;各类灾害信息报送与评估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部分县(市、区)对省、市调度指令执行不够到位。各地要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加投入,不断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防汛防旱救灾抢险需要。
(四)对当前水安全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如今年2月12日,*日最高气温24.5℃,创有记录以来同期历史最高,13日又迅速降温,24小时最大降温达18℃。随之而来的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分析,我市年均径流量平水年38.36亿方、枯水年24.17亿方、特枯年10.45亿方。而现全市年需用水量,平水年约60亿方、枯水年约70亿方、特枯年约80亿方,水资源供需缺口很大,外调水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上的开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区域洪涝成心腹大患。总结分析建国60年来我市发生的洪涝灾害,区域洪涝已代替流域洪水成为我市的心腹大患,洪涝发生频率由1949~1991年的平均10年一次,发展到2003~20*年的平均2年一次,都是梅雨所致,是历史记载所未见的。而且在近3次大涝中,我市几个主要站点最高水位分别比特大洪涝的1954年最高水位高出0.27-0.67米。其中射阳河阜宁站2006年最高水位比1991年高出0.30米,而降雨总量远低于1991年。四大港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原来不设防也能过得去的次高地和城市,近3次大涝无一次幸免。三是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水质监测资料,目前我市境内达Ⅲ类水的断面仅占总监测断面的47.1%,水环境严重恶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给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3月20日,*城西取水口发生水污染事件,给近20万居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国家、省、市的高度关注。接到市应急中心关于水污染的信息后,我们立即与省防指紧急会商,确定了“开闸排污、引清释污、封闭防污、实时监测”的调度方案,在不完全具备开闸条件的情况下(上下游水位差已达0.99米,开闸可能影响下游船只安全),采取应急措施,迅速开启新洋港闸,开始污染水体的排放。经全力实施,22日,取水口水质达标;23日凌晨2时,*市区即全面恢复正常供水,24日19时50分污染水体安全下泄入海,没有造成沿线污染扩散和海洋污染。可以说,在这次水污染事件处置中,应急水情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的爆发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事件,防汛部门要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认真对待,既要加强水质应急监测,更要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三、及早部署,认真做好2009年防汛防旱各项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关键之年,新的形势对防汛防旱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地要按照“防大汛、抗大旱、抗多灾”的要求,未雨绸缪、超前备战,在前一阶段防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洪抗灾的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思路,更新观念,找准关键环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认真开展汛前检查和水毁修复。市防指春节过后,就发出了汛前检查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及早谋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汛前检查。要把汛前检查的工作重点下移,把重心放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乡村防汛指挥机构。要明确汛前检查工作责任,建立“谁检查、谁负责”的工程检查责任体系,明确检查组行政、技术责任人,组织开展扎实、认真、细致的汛前检查工作,检查人员要对检查的工程设备现状签字负责,并建立原始记录的档案体系,做到责职分明、责任清楚。要按照“查细、查全、查实”的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坚决避免“重水上、轻水下,重主要、轻次要,重暴露、轻隐蔽”的检查方式,全面掌握各类水利工程的真实状况,对辖区内检查的各类险工患段要登记造册,绘制详细的险工隐患图、工程防洪形势图,尽快上报市防指及各县(市、区)政府。对检查出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积极筹集资金,及时进行除险加固,确保更多险工在汛前消险,确实难以处理的要制定并落实度汛应急预案,确保度汛安全。要加大城市、农村排涝闸站的检查力度,保证汛期正常发挥效益;继续巩固多年来的清障成果,坚决杜绝新的违章设障行为,确保行洪通畅。今年为拉动内需,各地进一步加大了水利的投资力度,在建工程多,凡影响到流域、区域行洪、排涝、供水调度的工程,必须制订施工导流方案和度汛预案,报相关防指批准。今年,省防办还将联合市、县两级对汛前检查情况进行集中抽查,各地要按照上述要求,集中精力,做好充分准备。
(二)强化应急预案建设。无数的防汛防旱实践表明:水旱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应对水旱灾害也有临时应付和超前应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但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虽然临时应付有时也能解决问题,但必定手忙脚乱,容易顾此失彼,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通过精心谋划超前应对,做到胸有成竹,容易实现目标。预案既是我们减灾控制风险能力的依据,同时还是组织协调、采取防灾措施的依据,也是追究法律责任的依据。过去几年,我们组织编制了水旱灾害应急预案、抗旱预案、防台风预案等各类专项预案,在抗御历年的水旱灾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已编制的预案针对性还不够、可操作性还不强,真正应对时仍有不少问题。各地要认真分析研究近年来水旱灾害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针对变化了的水情、工情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汛工作的新要求,抓紧时间对各类预案和各项调度规程进行修订完善,于4月底前报市防办备案。要重点加强抗旱预案、水污染应急调度预案和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完善工作,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案体系。同时狠抓预案的落实工作,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各部门对预案的协调配合和责任落实。
(三)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健全防汛防旱应急责任体系,理顺各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确立指挥部的权威地位,不断强化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迅速落实资金,及时增储各类防汛物资,积极推广新材料的运用;严格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合理确定仓储地点,确保应急调用快速到位。高度重视抢险队伍建设,要按照“专群结合”的原则,继续加大地方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对专业抢险队伍发展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及时整合抗旱服务组织和防洪抢险专业队伍,实现应急快、效率高、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还要结合实际需要,建立群众性抢险、巡查队伍,确保防汛重点工程、重点地段落实专门巡查、抢险人员。要加快防汛防旱信息化建设进程。今年要继续做好已建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准确、反应灵敏、传输迅捷的防汛防旱信息平台;全面完成市县级防汛会商系统的建设任务,个别未完成任务的县(区)要抢抓汛前,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汛期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同步视频会商;强化对防汛指挥系统的运行管理,落实专项经费,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各类防汛信息、数据及时更新,具备实时查询条件。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设完善汛情、旱情、台风及水污染等灾害预测预警预报网络,不断提高防汛现代化水平。
(四)切实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目前水旱灾害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及时掌握突发性重要汛情、旱情、灾情、工情、险情的发生和发展状态,做好信息汇总和研判分析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健全防汛指挥机构与成员单位的会商通报机制,对重大水旱灾害及时会商,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强化防汛防旱信息宣传工作,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做好重特大突发水旱事件及敏感事件的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宣传和普及防汛抗灾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避险救灾知识的宣传、培养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公众避险自救能力。
(五)着力推进防办能力建设。防办室在防汛防旱工作中扮演着“参谋部”的重要角色,防汛防旱的各项决策绝大部分取决于防办室提供的各项水情、雨情、工情信息以及正确的参考意见,加强和完善防办自身建设尤其重要。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办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提升防办编制人员的性质,使之与所担负的防汛防旱任务相适应。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争取稳定的防汛抗旱专项经费和业务经费,保障防汛防旱工作的顺利开展。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充实防办室力量,解决好防汛值班补助,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防汛防旱专业队伍。加强防办室现代化建设,推进技术创新,配备先进装备,全面提高防汛防旱工作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依靠制度规范工作。加强防办值班管理,确保有人值班,有领导带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坚持做到统筹兼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防汛工作已由单一的防汛抗旱扩大至防台、防污、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由汛期防汛发展为常年防汛,各防汛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汛前,严格执行省、市防指的调度指令,控制好涵闸启闭和内河水位,充分利用当前水源还很充足的有利形势,拓浚引水口门,增加内部沟河蓄水,预防可能的春旱、夏旱。汛期,密切关注天气形势,一旦水情、雨情发生变化,雨涝、台风迹象呈现时,及时腾空河床,预降水位。要重视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加强水质监测,严密监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按照预案做好水利工程应急调度。总之,在工作安排和水情调度上,要将防汛抗旱和防台防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兼顾、统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