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环境与化学的关系范例(3篇)

时间:

环境与化学的关系范文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环境与化学的关系范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研究劳动关系环境因素的理论意义,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系统语境中的环境因素和21世纪全球化与劳动关系环境的变迁作了深入研究。指出,劳动关系系统是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子系统,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应将它纳入劳动关系研究范畴。而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学界对环境因素已有广泛研究,可资借鉴。21世纪,全球化导致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此,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劳动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稳定的发展。论文关键词:劳动关系系统环境因素环境变迁一、研究劳动关系环境因素的意义劳动关系的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劳动关系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劳动关系同样如此,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劳动关系研究应当将这种环境因素纳入进来,对其环境条件加以明确,这样有助于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平衡,实现劳动关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劳动关系是维系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说,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具体是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关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从宏观上看,它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劳动关系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对劳动关系相当重视,它们以各种方式,程度不同地介入劳动关系事务,从而使劳动关系问题超出了劳方与资方的范围。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关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要达到一定目标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还要不断地调整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劳动关系是构成社会关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同样会受到社会关系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作为一个子系统,它还要与社会关系其他的子系统发生关系,受到社会关系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可以将劳动关系的环境划分为外部环境(externalenvironment)和内部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两种。许多相关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劳动关系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别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就外部环境而言,一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都会对劳动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内部环境中,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生命周期、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工会、非正式组织、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等都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组织不可控制因素或者间接可控制因素。而劳动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则属于组织的直接可控制因素。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是指在系统之外能够对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和结果(ProcessandOutcomes)产生影响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从系统外施加影响,而在系统内发挥作用。每种因素,单个地或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乃至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会使劳动关系系统的运作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研究劳动关系,要将它置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加以考察,才有可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有利于劳动关系系统分析的准确定位,从而有利于把握和揭示劳动关系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二、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系统语境中的环境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体制下,现代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劳工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产业关系”、“劳使关系”等。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开始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韦伯夫妇(S.&B.Webb)和康芒斯(J.R.Commons)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劳动关系问题。到40年代中期,劳动关系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渐趋成熟。到了50年代末,形成了较完整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最初综合劳动关系理论的学者是邓洛普(J.T.Dunlop),他在《产业关系系统》(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s,1958)一书中构建了较完整的劳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在《产业关系系统》一书中,邓洛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影响产业关系系统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邓洛普的这个分析框架最终可以应用到任何国家的任何产业中去。邓洛普认为,劳动关系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行为主体、环境、意识形态、规则四个部分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contexts)大致分三类,环境规定(影响或限制)系统内主体的互动。一种是工作场所和工作团体的技术条件(thetechn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workplaceandworkcommunity),另一种是市场或预算的制约(themarketorbudgetaryconstrains),还有一种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权利关系和地位(thelocusanddistributionofpowerinthelargersociety)。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主体的一组思想和信念,它往往很多程度上影响系统的运作。广义的意识形态也指劳动关系的文化性特质(culturalcontext,邓洛普有时也把它理解为第四个环境),即传统价值观、宗教戒律、家族制度、人种、语言教育制度、生活习惯、商业习惯、法律制度、劳动态度等,这些因素成为左右某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制约条件。到8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汉(T.A.kochan)、卡茨(H.C.Katz)、麦卡锡(R.B.Mckersie)提出了“战略选择模型”(StrategicChoiceModel)从而使劳动关系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科汉、卡茨和麦卡锡在他们合著的《美国劳动关系的转变》(TransformationofAmericanIndustrialRelations,1986)一书中,提出了“战略选择”理论,并以此来分析美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特点。他们更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劳动关系行为主体对环境变化的对应,在劳动关系模型中追加了“战略选择”这一动态要素,并指出劳动关系的变化是环境压力与组织对应战略的产物,劳动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等劳动关系行为主体的选择和判断对劳动关系系统的方向和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战略选择”理论是对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拓展和延伸。“战略选择”理论提出的外部环境(externalenvironment)因素包括:劳动市场、劳动力的特性及价值、产品市场、技术、公共政策等。在邓洛普之后,受邓洛普理论框架的启示,美国学者桑德沃在1987年提出了自己劳动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桑德沃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其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LaborRelations:ProcessandOutcomes,1987)一书中。桑德沃理论模型的基本特点是,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多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它将决定劳动关系变化和特征的多种因素都包含在内。桑德沃理论模型还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劳动关系的一些具体影响因素以及劳动关系运作中紧张冲突的解决及其后果。在《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桑德沃不仅构建了劳动关系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而且还对影响劳动关系及其管理运作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场所以外的对工作场所劳动关系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桑德沃归纳的环境因素有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思想意识因素。上述经济、技术、政治和法律以及思想意识因素等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劳动关系及其管理的外部环境。桑德沃在分析了这些外部因素之后,还归纳了形成某种特定的雇主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及其管理模式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因素和个人因素。(2)工作场所因素。工作场所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技术、预算和市场力量、工作场所的管理、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3)个人因素。桑德沃归纳的影响劳动关系及其管理的个人变量主要有: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社会化、交往和权力需求;公平和平等需求;价值观和信仰。三、全球化与21世纪劳动关系环境的变迁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20年,因交通资讯业与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的社会与经济、文化结构都有非常大的变迁,这些变迁的速度与幅度比过去数百年来所累积的变化还要快、还要大。造成社会与经济结构巨大变化的几个主要趋势是:1、国际化、自由化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交通与资讯业,特别是资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发展,使交通成本大幅度下降,速度大幅度提升,过去不能移动的生产资源(如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现在都可以快速地、低廉地在全球各地自由流通。如此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对各国的企业而言,他们发现了自己必须要在国际市场上作激烈的竞争才能生存。2、中产阶级的兴起与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二次大战后,全球各国都在努力从事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成功,为全球带来了大批的中产阶级,他们所需要的不再是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衣食住行,而是多样化的衣食住行。因此,给企业带来新的压力,他们必须要生产多样化、特殊化的产品,以满足中产阶级各种不同的特殊需求才能生存。3、IC科技的发展,使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整合的趋势。制造业不再以能达成低单位成本为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是像服务业一样追求顾客的满意,应顾客的要求而生产。服务业因为ICT与新材料的发展,使他们在过去生产与消费不可分割的情况改变。ICT的发展也使有形产品的重要性下降,而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大幅度地上升,如企业顾问、工程顾问,与投资顾问的服务,以及新知识的传播结束无形的产品,但价值非常昂贵。4、法律的松绑。为了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各国开始修改现行法律,尽量松绑以提升企业管理上的弹性与应变能力。5、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的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这些高教育、高收入的中产阶级,要求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带来产业民主化,因此一定会引起企业的管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发生重大的改变。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显示,产业关系(IndustrialRelations)是受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的。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欧洲,产业关系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欧洲,雇主和管理者为了追求竞争优势,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改变产业关系模式的决心和行动。雇主越来越多地行使他们在关键性商业决策上的特权,增强管理的合法性。工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在走下坡路。工会被迫处于“防守撤退状态”。工会在集体谈判中也处于防守状态(BaglioliandCrouch,1991)。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美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也出现了所谓产业关系的转变(Kochandtal.,1986)。在政治上和社会氛围上,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工会运动衰弱化的趋势,美国的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一种无工会环境中经营,这种发展战略被称为“工会替代战略”。这种战略包括将产业转移到工会运动比较薄弱的乡村中(如南部的肯塔基州)。这些产业关系的基本面发生的变化使产业关系系统的两大角色——雇主和劳动者的行为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台湾学者黄越钦教授把21世纪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扬弃意识形态枷锁,进入环境本位的新时代。21世纪劳资关系的主要特质,正随着全球意识形态的退潮,而逐步浮现。首先,工业革命以来曾经被认为是劳资间互动基础的阶段“斗争”正逐渐消失,以“合作”为本质的劳资关系体制则逐渐形成。展望21世纪,劳动问题的核心正由过往的工资斗争,于“环境本位”的新时代中,转趋务实。不论是理论或实际,劳资政各方合作共同提升工作环境的品质,落实工作环境权,可断言将成为21世纪劳资关系体制的主轴。2,未来之劳动关系将以社会安全体系为基础。从劳资关系法制化的角度观察,21世纪劳资关系发展的基础,必然以建立完整的社会安全网为前提。二次大战后,解决劳动问题的主要手段,逐渐超出单纯劳动法的范畴,借由社会法所建立之社会安全网共同完成。3,经贸全球化强烈冲击劳动市场。在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中,不但国际之间贸易竞争激烈,国内市场也将向世界开放,而完全暴露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过去以国内为基础的各国劳资关系体制将遭到严重的挑战。一方面是企业在劳动市场竞争中,跨国经营的多国籍企业与本国大企业比较利益的结果,很容易移往海外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而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4,资讯化造成结构性的影响。资讯化的推进,未来将深刻地影响目前劳资关系的组成与结构,不但工会的组织动员方式、劳资关系的游戏规则不断推陈出新,甚至于在雇主与劳工的个别关系,亦即劳动契约制度上,根本的转变已然形成,对于21世纪整体劳资关系体制将产生重大影响。[12]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特别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联系日益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诸种因素紧密相关,形成有机整体。这就必然导致环境变化空前加快,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此,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劳动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稳定的发展。注释: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8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1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521~522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参阅: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5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9参阅黑启明.劳动关系研究十大基本范畴的科学界定.理论与现代化.2004,6:73~75吴国存,李新建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17JohnT.Dunlop.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s(1958).RevisedEdi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3.48ThomasA.Kochan,HarryC.KatzandRobertB.Mckersie.TheTransformationofAmericanIndustrialRelations(1986).2nded.ILRPress.1994.14参见吴国存,李新建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19~220[台]李汉雄.人力资源策略管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301~302M.H.Sandver.LaborRelations:ProcessandOutcomes.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87.26~34参见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6~60J.Rifkin.TheEndofWork:TheDeclineoftheGlobalLaborForceandtheDawnofthePost-MarketEra.NewYork.G.P.Putman’sSons.1995参见[台]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3谢晋宇,吴国存,李新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428[1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自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2主要参考文献:1、John.T.Dunlop.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1958).revisededi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32、Kochan,T.A.,Katz,H.C.,andMckersie,R.B..TheTransformationofAmericanIndustrialRelations(1986).2nded.ILRPress,19943、M.H.Sandver.LaborRelations:ProcessandOutcomes.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874、DanielQuinnMills.Labor-ManagementRelations.5thed.McGraw-Hill,Inc.19945、BillTaylor,ChangKai,LiQi.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EdwardElgarPublishing,Inc.2003

环境与化学的关系范文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化学因素是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的因素之一,所以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

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高中化学新教材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在新的教材体系中把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资源与环境、化学工业、化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内容都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尤其是绿色化学更是与环境教育的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可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技能的教育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中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就是探索环境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实际,构建学习、思维、练习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环境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认真分析化学教材,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结合点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中把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资源与环境、化学工业、化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内容都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尤其是绿色化学更是与环境教育完美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联系现实生活,并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补充、筛选渗透的内容,形成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从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不断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的同时,正在不断地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已扩大到全球范围,并且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

也可从有关水质分类、水资源的分布、室内空气污染、能源危机、白色污染等当今我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环保知识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包含形象、直观的环境教育。在教学中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在实验设计中要符合环境要求,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要加以改进,对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加以处理,对试剂的选用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无机化学中的有毒气体的制备、涉及有毒药品的实验及实验后各种残余物的处理;有机化学中各种有机溶剂的取用、与醛类、酚类物质有关的实验等。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增强环保意识的良好资源。

编写环境情景类化学习题,使学生在解题中加以强化环境意识习题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教师可以在习题设置方面有目的的增加与环境有关的习题。通过定量的计算加深对环境污染情况的认识。如讲到“烟道气中硫的综合利用”时可设计下面的题目。

1995年我国SO2的排放量达到2.341×108吨。假设此SO2都转化为酸雨中的硫酸,按年平均降水量600mm计算,我国陆地面积按960万平方公里计算,平均每次降雨的pH是多少?如将此SO2完全转化为CaSO4,可生产石膏多少万吨?如将此SO2全部转化为NH4HSO3,可得NH4HSO3多少万吨?试从反应原理角度设计实验来吸收烟气中的SO2以得到上述两种产物。通过交流并参照课本中的脱硫原理,从环保角度看,哪种处理方法更好?你怎样看待硫的“功”与“过”?

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解答,在对抽象的酸雨有了定量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对进行二氧化硫处理带来的好处,污染物处理的合理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开设“生活中的化学”拓展课,深化学生的环境化学知识根据化学基础型教材内容,开展拓展型校本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如:学习能量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去探究有关能源的问题,分析各种能源的利弊及其发展前景;学习酸雨时,可引导学生去查阅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会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治理是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展环境化学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讨论,认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直接参与环境问题的分析必定获益匪浅。如:可引导学生参与对废旧电池的污染情况、回收情况、市民对回收废旧电池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可组织学生对周边水域的水污染情况进行监测;降雨的pH进行测量,监测本地酸雨的发生情况;调查周边农田施肥及其流失情况,分析田边水塘水质污染情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巩固和应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带来的一点思考

1)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化学知识与技能,环境教育的内容仅是渗透而已。因此,在教学中切忌将化学课变为环境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