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论文(6篇)
生态养殖论文篇1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生态养殖论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畜牧养殖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集约化畜牧养殖的出现,社会大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对职业学校畜牧养殖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引起了广大职高畜牧专业教师的深思和探究。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适应现代集约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使畜牧养殖专业得到高效发展,是我们必须探究与解决的课题。我从职高畜牧养殖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入手,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职高畜牧养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的组成不能适应畜牧养殖专业的要求。
职高学校的学生除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畜牧养殖专业技能。很多畜牧养殖专业的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生物系毕业的,他们在中学完全能够胜任,但在畜牧养殖专业却不能很好地胜任。部分科任教师虽然是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但由于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知识已不适应现代集约化畜牧养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他们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较少。学生很难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的老师怎样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们在掌握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专业知识,打造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教学安排不科学,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安排要科学合理,要侧重专业课教学。现在的课程安排上常常是文化课和专业课对半,有时文化课还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方式上,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和我们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畜牧养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形象、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3.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养殖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实体教具、动物模型、实践操作都很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设备短缺,缺乏实习场地,学生很难进行必要的养殖实习,这是学生不能有效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原因。
4.观念陈旧,生源不足,职高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和职高学校自身存在的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职高学校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初中生不愿报职高学校。畜牧养殖专业作为涉农专业,又脏又累,而且畜牧养殖专业见效慢,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快,因而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畜牧养殖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实行免试入学,一些没能考入高中的学生,甚至一些没有毕业的学生进入了这个专业。由于基础知识差,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改变职高畜牧养殖专业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教育的成功关键在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帮助,共同进步。二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参加提高培训,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参观考察。这样,会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为畜牧养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畜牧养殖界的名人到校任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上几点是职高畜牧养殖专业办好的重要条件,也是恢复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方法。
2.创新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开展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职高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根据职高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职高生,课程安排上允许适当增加文化课教学,但总体仍要侧重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他们主攻畜牧养殖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书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这样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投入,完善试验室建设,创建专业实习基地。
实验、实习是畜牧养殖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是畜牧养殖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要使职高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使职高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还需要组建畜牧养殖实习基地,为教学实践和学生实训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我们定期安排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使他们在实习中学,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
4.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教学观念。
生态养殖论文篇3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2.福建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不同添加量加入各实验水箱中,测定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并计算最终的存活率和平均增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说明本复合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同时可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鲫鱼苗;生长性能;净化水体
中图分类号:S963.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体中排泄物、有害藻类及病原菌大量繁殖,使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严重损害了水产动物的健康,导致了动物中的药物残留和水体环境的生态失衡等问题[1]。因此,如何减少水体污染是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在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其他添加剂不可替代的作用[2-3]。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国内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特别在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能快速降低水体中有机物,有效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水生动物的存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7-8]。
本实验采用一种由多种益生菌在固态基质上发酵后制备的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该制剂中含有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与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本实验考察了其对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和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复合微生态制剂,本实验室制备,产品主要成分(每克含量):地衣芽孢杆菌2.0×109,酵母菌1.5×108,嗜酸乳杆菌1.2×107,乳酸含量2.1%。
1.2试验动物分组与管理
选择体长为(5.0±0.5)cm的鲫鱼苗30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试验鱼置于室内玻璃水箱(100cm×50cm×50cm)中,每箱放养20尾,水源采用水产养殖池塘养殖用水。实验组1~4为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组,添加量分别为:1、2.5、5、10mg/L。试验用气泵增氧,饲养周期为28d,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8:00和16:00,温度控制在20℃左右。
1.3样品采集和水体分析
每周取养殖水体进行分析检测:氨氮的检测采用奈氏试剂比色法,亚硝酸盐的测定采用对氨基苯磺酸及α-萘胺比色法,COD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硫化物的测定采用碘量法。试验结束时,统计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并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2结果
2.1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的积累及腐败,氨氮主要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黏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9]。本实验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都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有所上升,饲养到28d时,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值比初始增加了44.89%,实验组1比初始增加了25.95%,实验组2比初始增加了5.49%(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但其氨氮含量的增幅低于对照组。而当添加量为5~10mg/L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当饲养28d后,实验组3和实验组4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低于初始值,分别降低了19.32%和20.08%(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较好地对水体中的氨氮起到降解作用。
2.2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水体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鱼类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造成血液输送氧能力的下降[8]。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初始增加了78.12%和48.96%(P<0.05,差异显著)。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在2.5mg/L以上时,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其中添加10mg/L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4效果最好,降低了38.54%(实验组2、3、4与对照池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见,本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2.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3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COD是表示水体中还原性物质量的指标,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COD的超标会使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升,从而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了养殖过程中水体的COD值,结果如图3所示。
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水体中的COD含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养殖到28d后,COD含量分别8.21mg/L和7?82mg/L;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2.5~10mg/L时均能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虽然实验组2在养殖20d后期水体中的COD含量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降低了35.36%;而实验组3和4则能显著降低COD含量,分别比初始降低了14?20%和28.52%,也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76%和67.03%(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含量在5~10mg/L时能有效地降低COD的含量。
2.4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硫化物是水质恶化最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硫化物是高密度、大量投饵的掠夺性养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弱化水体自净能力的产物[10],本实验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
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对照组的养殖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养殖28d时,水体中的硫化物达到0.42mg/L,比初始提高了31.25%。而添加了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水体中的硫化物均比初始有显著降低,当添加量为1mg/L时,养殖后期水体中的硫化物略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2%;当添加为2.5~10mg/L时,则随着养殖过程而逐渐降低,当养殖到28d时,比初始降低了56.25%~61.46%(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添加剂当复合微生态制添加量为2.5~10mg/L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硫化物。
2.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饲养生长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统计各养殖水箱中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实验组的鱼苗存活率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高于5mg/L时,均未有鱼苗死亡。从平均重量上来看,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鱼苗的平均重量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为10mg/L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25%(P<0.05,差异显著)。可见,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加有助于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态学和动物营养组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活性菌体为主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其对提高水生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存活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优越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目前,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一种或者几种组合在一起,而单一一类菌只能对水体的某一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王彦波等研究中以鲫鱼为对象,单独添加光合细菌能有效地降解水体中氨氮含量,而单独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同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而二者的复合制剂无论降低氨氮、亚硝酸盐还是COD均优于单独制剂[8]。温茹淑等将1%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与乳酸杆菌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投喂草鱼,结果表明能有效促进草鱼的生长与提高消化能力[11]。本实验采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用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接种于固态基质发酵成生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虽然未加入光合细菌,但其发酵产品中不仅含有活性菌体,而且含有大量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在鲫鱼苗的饲养中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4结论
本实验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当添加量为10mg/L时,平均重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25%,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0?08%、38.54%、28.52%和61.46%,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14(4):63-64.
[2]海存秀.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52-55.
[3]孙瑞峰,陈沈.高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作用及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5):265-267
[4]李军.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3):274-275
[5]曹国文,曾代勤,戴荣国,等.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工业,2009,30(10):10-12
[6]石军,陈安国,张云刚.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02(2):38-41
[7]付天玺,魏开建,许国焕.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水利渔业,2007,27(3):102-104
[8]王彦波,周绪霞,许梓荣.微生态制剂养鱼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4(4):6-8
[9]张进风,李瑞伟,刘杰风,等.淡水养殖水体氨氦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
[10]张文革.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硫化物的控制[J].河北渔业,2011(4):50-52
[11]温茹淑,郑清梅,刘兴隆,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草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80–3881
Applicationofaprobioticscomplex
onthecultureofCrucianCarp
LIYongning1,ZHUHongyang1,WUKun2,LIANJianyun2
(1.FujianHealthCollege,Fuzhou,Fujian350101,China;2.FujianXinminkeBiology
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Fuzhou,Fujian350008,China)
Abstract:Inthestudy,theeffectsoncrucianfrygrowthandwaterpurificationof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wereresearched.Differentconcentrations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trialswereconductedtoestimate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Thesurvivalandweightgainswerealsomeasured.Theresultsshowthat,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in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groupswiththeoptimallevelof5~10mg/L.The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inthestudywerehelpfultoimprovegrowthperformanceofcrucianfryandefficientlypurifyaquaticwater.
生态养殖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猪肉是人们生活中备受宠爱的美食,特别是生态猪肉,在人们的餐桌上必不可少。但是传统的生态猪养殖产业,存在自身的发展弊端,包括养殖设备的落后等,造成生态猪的养殖活动不能良好进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善了传统生态猪养殖弊端,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养殖技术的阐述
1.1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的卫生环节
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对于养殖场地和周围环境的卫生要极为关注,其关系着生态猪能否健康生长。对于生态猪的养殖场地,要利用绿色的材料进行场地的地面构建,地面构建材料的选择,要以吸水性和透水性较好的材质为主要选择对象,保证生态猪养殖环境的干燥,利于空气的传播和流动。也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养殖场地定时清理,保证养殖活动高效进行。
1.2对食物的供给活动进行管控
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应饲料的获取主要是来自于农田,进而,与饲料生产的场地具有极大关联。包括饲料的种植场地、草地环境等。健康的饲料在生态猪养殖活动中的运用的同时,生态猪粪便可以作为养料,对饲料场地进行施肥,进而形成良好的相互影响。对于生态猪的饲料的配搭,要增加矿元素的含量和维生素元素,增强生态猪的体质,控制疾病的发生,保证猪肉的质量。
1.3管控水源
水源是生态猪饲养过程中最关键环节,饲养活动离不开水。对于生态猪养殖活动的水资源的供给,要保证水源的健康和绿色,保证水资源没有被工业活动和化学物质所污染,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也要注意生态猪的饮用水源的安全性,定时进行清理,保证水的质量,防止受到其它外来元素的影响。在生态猪的饲养活动中,也可以在饮用水中适当加入盐和矿物质,维持生态猪的健康。
1.4疾病的管控和预防
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在养殖活动中,对容易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对患病的生态猪,进行管理和及时治疗,促进生态猪养殖顺利进行,减少因为生态猪患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生态猪的饲养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方面,养殖人员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管理体系,把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患病的生态猪群体,及时进行治疗,进行分离,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清理,包括对饲料槽、水槽等设备,进行及时前面的消毒,对整个养殖场所进行消毒等,保证生态猪疾病的传染率最低化,形成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的大好局面。
2养殖技术的发展形势
2.1经济体系形式
我国的生态猪养殖,主要是利用基地和企业单位、养殖户进行相互运作形式。这一运作活动,主要是由养殖场地构建生态猪的养殖计划,利用企业公司进行农户的招引,对猪养殖户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在其掌握养殖计划和养殖技术后,展开养殖活动。养殖基地可以为生态猪养殖人员给予技术饲料的支持,并在后期为其提供销售的技巧和渠道。
2.2散养的形式
生态猪的散养形式,与以往的养殖模式具有极大不同,主要是把生态猪放任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放养。散养的形式,增加了生态猪的活动区域,使生态猪和生态环境建立联系性,生态猪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自主觅食,增加了生态猪的自然性,保证生态猪肉的绿色。生态猪的散养形式,把猪和大自然进行紧密联系,营造了一个灵活健康养殖环境,既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也利于生态猪的成长,可谓两全其美。
2.3立体养殖形式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立体养殖形式就是这种进步的产物,适应养殖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于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中,对生态猪的饲养品种和饲养的密度进行增加,进而提升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和养殖质量,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立体养殖形式,在生态猪的饲养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饲养的不同环节具有极大影响。例如,优化了农田和猪饲养活动关系,丰富了养殖活动的生物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3结论
生态养殖论文篇5
[关键词]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水产养殖业;生态健康
水产养殖,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控制池塘中水生物的繁殖和培育,最后收获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水产养殖[1]。而池塘养殖,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健康意识的提升,而产生的一种健康生态养殖方法。通过保证高质量的水域环境,科学合理的投放养殖鱼苗,投放有助于水域内水产营养均衡的饲料,并通过科学安全的用药措施,来保证池塘养殖过程实现科学化,严格控制水产质量。尽管这种池塘养殖技术能够有效的把控池塘水体水质,但同时市场上不乏充斥着为了谋求利益,而忽视水产质量的商贩,造成了水产市场的鱼龙混杂。由此看来,加强池塘养殖技术的技术要点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全南县水域面积为247335亩,境内有142条大小河流,境内径流总量为29.7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1条。全县可养鱼面积19072亩,占总水域面积的13%,其中,水库面积6430亩,其中包括中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5座,池塘面积11349亩。此外,稻田养鱼面积1200亩,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并无任何污染现象,非常适合水产养殖。近年来,为了推动全南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工作,引进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和理念,并加强对该行业的资金投入,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班,并创建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水产企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为该县水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该县目前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国内水产市场,逐渐将优质水产品销往广东市场,销售的品种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且销售渠道愈加稳定,树立了良好的水产品牌形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2]。
2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池塘养殖技术主要是以健康养殖理念为主,在保护水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水域生态环境稳定,并且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降低产业发展对其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此外,池塘养殖相较于传统水产养殖技术,更为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提升水产品经济效益,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由此,针对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1苗种选择
如果想要实现池塘生态养殖,在苗种选择方面是重中之重,苗种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池塘水产养殖成效。所以,在苗种选择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苗种的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主要包括苗种的远亲繁殖、原种引进、提纯复壮以及异地交换。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域环境、饲料以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严格遵循培育标准,防止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苗种的健康生长。苗种在放养阶段,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符合规格、无病害的苗种,这种优质苗种在池塘养殖中能够更好的存活,为生态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
2.2水质管理
水质同样是影响池塘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人员需要提升对水质的重视程度,确保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传统养殖技术只是注重水产品的产量的提高,不重视水产品的质量,但同时也大量投放化肥和未发酵粪便倒养殖水体中,而引起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最后出现水质变臭,而养殖者又长时间忽视对水质环境的调节会造成池塘水质下降,出现污染。所以,养殖人员需要针对水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水质管理措施,合理调节水质,从而实现水质的生态平衡,生态养殖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3饲料选择
饲料选择方面,对于水产品饲料的投放需要严格遵循养殖标准,是保证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基本条件。在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效果,饲料质量好坏决定是否能够被养殖对象吸收,发挥原有作用,对养殖水体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饲料投喂时如果选择劣质产品,那么可能会对水产品健康生长产业直接影响,并且残留杂物,影响水域整体环境和水产品的质量,从而产生联动效应,出现大面积水产品死亡,水产品质量差的现象。所以,在水产品池塘养殖过程中,需要选择质量高的饲料产品,根据饲料养殖对象的差异,选择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浪费,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4药物选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时常会出现病害现象,一旦发生鱼病现象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办法,但是由于池塘养殖的自身特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给药难、治疗难的特点,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要目的,防治相结合[3]。药物应用过程中,应考虑到药物的使用对养殖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生态药剂为首选,并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方法和科学用量进行,充分发挥药物原有作用,严禁使用禁用渔药。
结论
池塘养殖主要是以培育生态健康的水产品为主,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水产品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人们食品安全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由此看来,在池塘水产养殖中,政府应充分起到引导作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养殖,从而实现生态水产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吴常文,徐焕志,陈应华.关于曼氏无针乌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述[J].金田,2014,11(02):425.
[2]孙斌.泥鳅养殖技术之四池塘高效养殖泥鳅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12(01):36-37.
生态养殖论文篇6
1.1以生态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奶牛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有其自身的生态经济结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植物群体、动物群体、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1.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分析的关键是将饲料转化率提高
奶牛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是饲料资源。奶牛养殖业生产是一个过程,它是指饲料的投入和畜产品的产出过程。饲料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它既可以作为能量,又可以作为原料。饲料费用所占的比例在整个奶牛生产中相对较重,相对总体费用所起的作用较大。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饲养奶牛头数、饲料资源量与各种家畜养殖发展的平衡,而且还要注视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间的平衡。奶牛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一系列生物科学技术,其主要的目的是较为合理地使用和转化饲料资源,即可以节省饲料的消耗、克服没有效果的饲养,又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这是提高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
1.3将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当作衡量标准
奶牛在生产过程中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消费资料。从过去的发展来看,由于商品生产观念的缺乏,人们通常诱导性地把家畜头数和它的产品量等同起来,主要指的是存栏数、净增数等,却很少考虑到出栏率、商品率、产品量造成的没有效果的饲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奶牛养殖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外,家畜头数和产品率的高低并不是很相同的。奶牛养殖业较为先进的一些国家,都想竭尽全力地提高产品率、出栏率,减少生产资料的家畜数量,从而使饲料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中,主要以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来衡量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
2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需要用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经济效益也需要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考核,所以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指标是分不开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指标来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
2.1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体指标
2.1.1饲料转化率
饲料转化率是反映奶牛养殖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单位饲料消耗增加奶牛产品量=奶牛产品产量/饲料消耗量。单位奶牛产品产量所需饲料量=饲料消耗量/奶牛产品产量。
2.1.2饲料报酬指数
饲料报酬指数是反映饲料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了增产与优质、节耗与增产的统一。饲料报酬指数=畜产品售价×畜产品增重量/饲料成本。
2.1.3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
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考核同等产品的投入水平,它的种类较多,大体分为养殖成本、产品成本、增重成本和活重成本等。饲养日成本=奶牛本期的全部饲养费用/本期饲养天数;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总成本-副产品价值)/产品产量。
2.1.4生产养殖费用
单位畜产品生产养殖费用(成本)=生产费用/畜产品产量。
2.1.5利润和利用率
利润和利用率是考察奶牛养殖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的根本指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税收;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总值×100%;资金利用率=利润总额/(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平均占用总额)×100%。
2.1.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来反映奶牛养殖业的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效率指标,也是经济效益所要考核一种指标。单位奶牛养殖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全年实际消耗劳动时间/全年产量。
2.1.7投资回收率
投资回收率主要是生产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在奶牛生产效果的一种指标。投资回收率=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奶牛生产利润。
2.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指标
2.2.1一般的经济指标
总产值=畜产品产量×单位产品价格;总利润=总产值-总成本。
2.2.2技术效果指标
产仔成活率=断奶时成活仔畜数/出生时活仔畜数×100%;个体产品率=畜产品总产量/产品牲畜头数×100%;日增重=(末重-始重)/育肥天数。
2.2.3目的指标
社会贡献率=奶牛养殖业社会贡献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3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效益分析
首先确定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近而求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依照这些得分来评价奶牛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3.1指标的选择
选取了10个指标来衡量肉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这10个指标分别是成本费用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劳资净利润、单位增重成本、出栏率、销售增长率、社会贡献率、饲料报酬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节粮指数。
3.2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Cij=Xij/Si模型中Cij为标准化后第i个指数的第j个数值;Xij为标准化前第i个指标的第j个数值;Si为第i个数值的标准值。
3.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4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可以剖析产生这些综合指数不同的原因,对于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4.1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存在明显的育种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这一因素导致缺乏较好的环境供奶牛的繁殖、繁衍以及生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奶牛养殖良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奶牛品种都是向国外进口的,这一过程极其的复杂和麻烦。这两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向前推进。
4.2动物饲料利用率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投入力度,使一部分农户对奶牛养殖业重视,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现有自然资源受到了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一部分地区草原退化,这种现象业严重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饲养技术和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固定的养殖模式,主要的饲养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同时农户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不能科学合理地饲养奶牛,这是奶牛养殖业不能在农村形成规模的一个主要障碍。
4.4奶牛养殖业防疫体系不完善
时下,奶牛养殖业的防疫体系不够完善,农户没有意识到防疫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当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疫病迅速蔓延。有些疫病的发生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它会间接地作用于奶牛产品身上,例如肉、蛋、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这些也限制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面向国际化。
4.5粪便处理率较低
由于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一般都是小户经营,基本上一个村子每户都会养几头奶牛,它们的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导致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影响动物本身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也不利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5实现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奶牛养殖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也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进而实现奶牛生态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要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加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国家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来看,虽然已经对其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一部分资金被浪费掉了,仅有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奶牛养殖当中。所以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一些无效的政策,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5.2引进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
美国等一些国家奶牛养殖业发展相对完善,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完备的经验将黑龙江省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转变,由小户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将养殖业和一些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联系到一起以提高养殖水平。
5.3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政府应该把奶牛养殖业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状况,统筹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养殖状况,例如在村与村之间建立一个粪便处理厂,将粪便统一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奶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合理地管理养殖用地,有节制地对奶牛进行放养,防止草原的退化。最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
5.4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力度
奶牛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生疫病,一旦疫病发生,整期的养殖都将前功尽废,不但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还会加大农民负担,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民对防疫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的防疫意识,这样才能使奶牛养殖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5.5加强奶牛产品的开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