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的问题(6篇)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1
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印发实施,相较于2007年的限塑政策,“新版限塑令”构建起覆盖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末端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开启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新征程。为进一步落实“新版限塑令”,近日国家九部门联合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并对禁限管理的细化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
细化标准充分借鉴了国外经验,紧抓环境泄露风险大的品种,努力寻求保护生态环境与方便群众生活的平衡。
一、抓住痛点,重点关注环境泄露风险大的品种
当前,塑料制品种类非常庞杂,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小到一根吸管、大到一辆汽车,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近年来,随着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多数长消费周期塑料制品,如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所使用的塑料零部件,基本能够得到较好的回收利用。一些短消费周期塑料制品,如饮料瓶、塑料盆、塑料玩具等再利用价值较好的品种,也基本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利用。但与此同时,再利用价值较低,或者很难进行分类利用的品种,就成为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塑料污染治理的关键。
细化标准紧紧抓住这些环境泄露风险大的品种,重点推动。如厚度小于0.01毫米的不可降解农用地膜,其在使用后“一扯就碎”,非常难回收。厚度达标的农用地膜回收率,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能达到80%左右,而超薄地膜回收率则非常低,长年累积会给耕地质量带来危害。再如餐饮单位堂食服务中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一次性塑料吸管,易混入餐厨垃圾,给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等后续资源化处置利用带来困难。再如添加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其中的塑料微珠会随着污水系统进入自然环境,污染量虽然不大,但可能带来累积性的环境影响和危害。
从整体上看,废弃塑料购物袋等塑料垃圾基本混入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目前,我国约有45%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置,但仍有一半左右进入垃圾填埋场,这些随着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塑料垃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降解,存在较大的环境泄露风险。
二、对标国际,充分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做法
2017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一项旨在停止扔弃塑料的决议,200多个国家对该项决议表示支持,各国政府都承认有必要清理海洋中大量的塑料垃圾,并减少进入消费系统的塑料制品数量。2018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关于提请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减少特定塑料产品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指令》,对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出了禁限措施,包括限制在产品中使用微塑料,降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量等,涵盖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塑料餐具(含吸管、刀叉等)、棉签、气球及托架、塑料餐盒、塑料杯、塑料瓶、烟头、塑料袋、薯片袋(含糖纸)、湿纸巾以及丢弃的渔具等。
细化标准在禁限品种的选择、禁限范围确定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当,体现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担当。同时,又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了分区域、分领域、分阶段的推进模式,构建起覆盖生产、消费流通和处置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为世界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有抓有放,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群众生活需要
塑料污染的治理既要旗帜鲜明地大力推进,也要兼顾实际生活中的可行性,循序渐进,有序开展,实现科学管理、精准管理和动态管理。
细化标准对以往政策已经明确禁止的品种进行了再次强调。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农用地膜,相关国家规定和强制性标准早就明令禁止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也已经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淘汰类产品。
细化标准对部分品种的禁限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如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主要是指沐浴剂、洁面乳、磨砂膏、洗发水等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暂不具备禁止条件的驻留类化妆品尚未纳入禁限范围。不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是指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包括盛装散装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在范围上,2022年底主要是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展会活动等场景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暂不涵盖其他使用场景。
四、特殊豁免,考虑特殊时期、特殊场景的特殊需要
塑料制品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在一些特殊时期或特定场景下,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限塑工作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需要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当豁免。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2
食盐在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这“微塑料”从何而来?怎么会进入食盐之中?吃了这样的食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微塑料”顾名思义,是指微小的塑料颗粒,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塑料微型颗粒均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以至于成为“微塑料”,最终有可能十分缓慢地降解为无害的自然元素。
那些细小的微塑料,很容易被海洋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以及鱼类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各种鱼虾以至于巨型鲸鱼体内。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鱼,在它的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虾,那些没有完全降解的“微塑料”就会进入人体之中。
人们曾经关注“微塑料”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随着食盐直接被人们吃进体内。无论国家发达与不发达,这已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微塑料”这个概念,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微塑料”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答案,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开会研讨这个问题,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却无法给出答案。专家认为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今后需要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面对食盐里含有“微塑料”的问题,中国盐业协会权威人士已经出面表示,中国食盐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最大程度地把污染物剔除去掉了。尽管回答不那么具体,没有具体指标数字如何,但也足以安定人心。
盐业协会权威人士称,目前还不清楚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是用何种方法检测出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粒径范围是多少,还需要了解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看看检测方法、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但从近些年食盐的历史来看,还没有关于塑料微粒引发疾病以及威胁健康的报告。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3
可是,这种被普遍看好的绿色制品,在国内市场上却并不多见,只有在大型展会以及欧美发达国家才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面对生物降解塑料在国内“推而不广”的局面,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对笔者坦言,成本高是一方面,但最根本原因还是政策支持力度的欠缺。
前景毋庸置疑
生物降解塑料对于公众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组委会就使用了7种规格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500多万个,这些袋子仅经过一个多月的堆肥处理就能够被完全降解。
翁云宣告诉笔者,生物降解塑料既有传统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能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最终全部转化成二氧化碳、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等。
总而言之,生物降解塑料被认为是石油基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在包装、电子、运输、纺织、医疗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经测算,如果用生物分解塑料替代100万吨传统塑料,则可减少200万吨的石化资源;如果用生物基降解塑料替代100万吨原有通用塑料,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万吨以上。
“无论是从能源替代、二氧化碳减少,还是从环境保护以及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降解塑料都十分必要。”翁云宣强调说。
如今,生物降解已经成为塑料制品的最大卖点。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统计,2010年全球生物塑料产量70万吨,2011年突破1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球产量将达到170万吨。
翁云宣表示,在我国,淀粉基塑料制品以及生物基材料加工设备也都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热塑性淀粉和植物纤维模塑已经实现产业化,其他生物聚合物如尼龙、聚乙烯等也已有中试生产。
据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11年我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总产量约45万吨,比2010年增长约30%。2011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40家,产值超过3亿元企业在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左右。
叫好不叫座
一边是生物降解塑料投资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另一边却是国内市场“叫好不叫座”。翁云宣称,由于成本过高,生物降解塑料在国内推广较难,企业只能从国外寻求出路进行销售。
据调查,市面上大部分降解塑料制品价格都比普通塑料贵1.5~3倍。产品的高价位,使得生物降解塑料更像是个绿色环保的奢侈品,即使商场有此类产品出售,消费者也少有问津。
翁云宣称,成本高导致产品销量增加相对缓慢,投资者为此很难下决心来扩大原料生产规模,可当错过前期最佳规模放大时机后,又会面临市场和价格被其他规模企业垄断的风险。
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原材料生产技术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开发的终端产品却仍然在低端市场徘徊。
翁云宣表示,目前国内从事降解塑料制品加工研究的力量尚显薄弱,大部分企业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材料合成上,而忽略了制品加工开发,一些制品在耐热、耐水及机械强度方面与传统塑料制品相差较远,而这一点恰恰是生物塑料能否大规模市场化的关键。
如今,欧洲是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市场,其次是美国。预计到2018年,欧洲将占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市场收入份额的36.8%。而国外出台的一系列强制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
例如,意大利从2011年开始禁止使用非降解的塑料购物袋;美国要求每一个联邦机构都必须制定使用生物降解塑料的计划;日本则确立了生物塑料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日本消费的所有塑料袋将有20%来自可再生资源。
“虽然我国也有面上的鼓励政策,但是没有推动材料发展的具体细则出台,也没有专门有关强制推进某一领域发展的政策措施。”翁云宣说。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生物基材料发展时间短,许多产品尚没有标准和测试方法,而国外的标准和测试评价体系相对制定得较早,因此,在生物基含量、生物分解性能等方面,国内产品出口时往往碰到壁垒。
可以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仍是羽翼未丰,企业要想马上盈利还有困难,市场及消费者的接纳也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但环保事业终究还是需要政府来买单。
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将加快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还将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以及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在翁云宣看来,生物塑料这一新兴产业急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规划》的出台颇为及时,这将大大促进生物塑料行业的良性发展,他也期待下一步会有更具体的行业细则出台。
为推动我国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翁云宣建议,国家应该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确立一批重点支持的生产企业,对重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实施资金补贴,以解决前期阶段成本较高的问题。另外,还应该建立知识产权培育基金,鼓励生产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
为鼓励和扶持一些企业的发展,翁云宣觉得,国家对于重点支持的生物降解塑料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应免征所得税5年,5年后所得税调整至10%;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4
关键词:废弃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可塑性
1前言
我国是陶瓷生产古国,潮州是国内规模化的陶瓷产区。仅潮州陶瓷产区,每年产生的废弃陶瓷达到几十万吨。由于废弃陶瓷经过高温烧成,已经完全烧结,很难在自然条件下得到降解,如被丢弃于农田、山地,或被掩埋,都是对环境的污染。国内在利用废弃陶瓷方面已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如利用废弃陶瓷生产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建筑瓷砖等,加入量为7%~30%。由于加入废弃陶瓷作原料要考虑到产品成形、烧成方面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对产品质量(如白度)的影响,因此,通常应选用瓷质和颜色与产品相近的废弃陶瓷;如果废弃陶瓷在利用前已被混合,无法筛选分类,则会增加利用的难度。
笔者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利用已被混合的不同产品(日用瓷、卫生瓷、艺术瓷)的废瓷,经过粉碎加工,加入到陶瓷泥料中,加入量达到35%~45%;由于制成的艺术瓷坯体白度不理想,故采用颜色釉料进行装饰,生产出了高档次的艺术陶瓷制品,为废弃陶瓷的全面利用开辟出新的途径,也为解决废弃陶瓷利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过程
2.1解决加入废弃陶瓷的泥料可塑性问题
废弃陶瓷已经过高温煅烧,被粉碎后完全失去了可塑性。大比例地加入到泥料中,会使泥料的可塑性降低,导致成形过程中坯体产生开裂。
对此,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引入蒙脱石类原料或添加增塑剂,提高泥料的可塑性。本文研究的是利用物理增塑方法提高泥料的可塑性,该方法经过反复验证,证明其效果良好。
经过试验发现:当泥料的颗粒细度在44μm以下时,其可塑性发生明显变化,泥料的可塑性大幅度提高。泥料的细度与其可塑性的变化关系见图1。
从图1可知,随着泥料颗粒度的减小,其可塑性逐渐增强,当粒径在44μm以下时,泥料的可塑性明显增强。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原料的粉碎与细化。
2.2坯料配方与性能
采用新的坯料配方,当废弃陶瓷加入量达到40%左右时,原料配方为:废弃陶瓷35%~45%;石英7%~12%;长石8%~13%;机碓泥15%~20%;当地高岭土20%~30%。配方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该泥料的坯式为:
泥料的颗粒细度为325目筛余0.1%~0.2%。试验泥料与原来的生产泥料的可塑性及线收缩率情况见表2和表3。
加入废弃陶瓷的泥料经过连续三次的练泥,并经过抽真空处理,泥料经过滚压成形机加工成形,塑性良好,坯体的开裂破损率小于5%。
加入废弃陶瓷的泥料用于注浆成形时,流动性变差、厚化系数增大,调整泥浆中电解质的加入方式,由单一电解质改为复合电解质并加大用量(见表4),加入电解质之后泥浆的流动性情况见表5,注浆坯体的线收缩率见表6。
泥浆经过处理后,生产适应性提高,注浆成形产品的坯体开裂破损率小于4%。
2.3解决产品外观颜色问题
由于采用的废弃陶瓷是各种不同产品、不同瓷质的报废品,而且是已被混合而无法再分类筛选,部分产品带有颜色釉层,产品烧成之后颜色不美观,会降低产品的外观和产品档次。
经过试验,采用颜色釉包括变色釉、结晶釉等釉料对产品进行装饰,能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部分产品烧制成素坯之后,采用有机材料涂装如漆瓷、仿古瓷处理;还可以施釉和烧成后加以电镀(真空镀铝或镀钛)。采用以上装饰方法,能使加入废弃陶瓷制成的产品成为高档次的陈设艺术陶瓷。
2.4产品烧成工艺的改进
由于产品坯体中加入了大量的废弃陶瓷,产品在烘干及氧化烧成阶段挥发物减少(因为废弃陶瓷已经过高温煅烧),烧成周期可适当缩短,烧成温度也可适当降低。经过试验,产品烧成周期从原来的12h缩短至10h,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70~1280℃降低为1230~1250℃,出窑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的釉面缺陷减少。
3结论
(1)经过工艺调整,废弃陶瓷在陈设艺术陶瓷生产泥料中的加入量可达到45%;已被混合而无法再分选的各种废弃陶瓷均可应用于陈设艺术陶瓷的生产;
(2)对于加入大量废弃陶瓷的泥料,可通过物理增塑的方法来提高泥料可塑性,以满足产品成形过程的要求;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5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防治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一、“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二、对于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各国的态度如何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抵制“白色污染”的冲锋号已经在全球吹响,公众、商家、政府一个都不能少。
三、结语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用途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如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教育,1995,(06).
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可降解塑料的问题篇6
消息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除了“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之外,《通知》还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以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
《通知》指出,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簿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通知》提出国家质检总局要加快修订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制定醒目的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研究推广塑料购物袋快速简易检测方法,督促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保证塑料购物袋的质量。
23亿只
我国的“白色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据一些环保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北京市目前塑料袋年消费量已近100亿只,每年未经处理就被抛弃的塑料袋约23亿只(约0.132万吨)。专家指出,塑料袋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导致环境恶化,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200年
据了解,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至少需要200年,一般的大超市都使用环保型可降解塑料袋,虽然它的降解速度快一些,但大约也需时10年,还是会污染土壤和水质,而由此带来的土壤降解更会祸及子孙后代。
对人体生殖系统有毒害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樊美珍说:“目前多数地方使用的都是劣质、有毒的塑料袋,特别是国家这次着重提m的超薄塑料袋,它的原料是聚氯乙烯,是一种对人体产生毒害的化合物。”樊美珍解释,由于聚氯乙烯的性能差,所以加工成薄膜时需要加入大量的增塑剂,而增塑剂对人体生殖系统有毒害作用,且对男性毒害大于女性,并可导致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等。
可降解不能消除白色污染
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翁云宣向记者介绍说,可降解塑料技术是在塑料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光敏剂、淀粉等原料,这样,可降解塑料制品在使用完并废弃在大自然中暴露3个月后,可由完整的形状分解成碎片。
但也有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最大的缺陷是,这些碎片不能继续降解,只不过是由大片变成小片,不能从根本上胜任消除白色污染的任务。
多年消费习惯将改变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这一举措的出台无疑将改变他们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他们能够接受吗?消逝多年的布袋子、菜篮子将“重出江湖”吗?我们在对60名市民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七成多市民对此表示赞成,其中有60%以上的市民认为,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一旦要自己掏钱买塑料袋了,人们也会考虑重复利用,或者从家里带上菜篮子、布袋子。
但是,也有部分市民表示,不能理解为何要自己买塑料袋。“维护环保支出的费用不该只有我们承担,在哪买东西就应该由哪提供免费塑料袋,市民没有义务去花钱买塑料袋。”
一家超市的负责人表示,完全禁止塑料袋可能不太现实,但通过有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方便袋,至少可以大大减少使用数量,减少“白色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对于何时收费、如何收费等问题,这位人士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此次政府给了企业充分的准备时间和过渡期,他们已经着手准备制定政策,好迎接6月1日该规定正式实施的到来。
顾虑:纸袋危害更大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的时候,有60%以上的市民表示,国家在给塑料袋戴上“金箍”后,纸袋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首选。环保专家李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纸袋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比塑料袋更大。
他介绍,纸袋也是由树木制成的,使用纸袋必然大量砍伐树木,浪费森林资源。更主要的是,目前,全球还没有―个国家彻底破解造纸中的纸浆污水污染问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国内没有一家造纸厂,纸浆全部进口,就是为了避免纸浆污染。
布袋也时尚
手袋是时尚人士最钟爱的单品,而环保手袋自然也最容易获得时尚界的宠爱。今年英国《卫报》将塑料袋列入“世界上最糟糕的设计”之一,塑料袋成为破坏环境的最大危害,于是著名时装设计师们纷纷推出时尚购物袋,引领了抵制塑料袋的流行风。
伦敦著名设计师AnvaHindmarch设计的限量版环保手袋“I'mnotaplasticbag”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发售时,引起哄抢,毫无疑问,环保热潮已经在时尚界风行,习惯街头背着各种帆布袋的时髦女孩也多了起来。虽然掀起时尚环保风潮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帆布袋,但环保理念已经融入时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日趋严重的污染,我们都应该亮出时尚的环保态度。
孟加拉国――处罚最重
孟加拉国从2002年3月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法律规定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监禁,发放塑料袋者则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
不丹――吊销执照
不丹从1999年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此前花了3年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提供塑料袋的商人可能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韩国――不提供购物袋
1999年开始实施禁塑,不管你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客人可以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但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
南非――推广绿色购物袋
南非施行新购物袋规定,厚度在30微米以下的塑料购物袋将被禁止使用。除了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之外,顾客也可以在店内购买商店提供的更大、更耐用的特制购物袋。
爱尔兰――对塑料袋征税
爱尔兰从2005年开始采取措施,对每―个塑料购物袋征收相当于13美分的税,所收资金全部纳入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