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范文大全(精选8篇)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1
本书的总论依然在延续一个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2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3
我时常思考建筑的意义,建筑师的意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安心做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也时常被所谓的物质生活烦心不已,不清楚自己算是什么角色,建筑师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我们习惯了卑微地服侍业主,我们习惯了被牵着鼻子做设计,真正的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却很少思考,我们也许并没有感动自己,只是一味的屈服生活而已。
我从来不否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特质去创作,但是我们却缺少质问自己的勇气,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我们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在建筑领域持续地创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创作的建筑能够激起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大概中国人的困顿和苦闷是相通的,金钱和财富地位才是他们最急需的,什么理想,什么抱负,什么职业规划,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已,清晰地认识自己,认定自己终身的职业精神恐怕是极其难得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安藤说做过一个调查,同年级60个人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自己成为建筑师,但是他说实际上不大可能大家都成为建筑师,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建筑师,但是如果想在设计这条路上深耕到底,没有深挖设计的职业精神是万万不行的,这也是当代建筑师普遍缺乏信仰的根源,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设计源动力是什么,我们只是跟着这个时代,被时代禁锢玩命工作而已,仅此而已。
安藤说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自由的思考,诚然,创作源于自己的思考,自由的创作,自由的思考才是成为建筑师的必经之路,人生在世,我们很少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中国人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接受别人的安排,接受别人的指导,但凡脱离了别人的安排,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建筑师必须在空暇时间去思考,如果利用建筑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进行创作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仅仅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自由的思考才是建筑师成长的关键。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4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代表了日本建筑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和视角。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对于环境、社会和历史的深思熟虑。他的作品是一种有力的挑战,对于我们既有的对于建筑的理解,也是一种超越,超越了建筑本身,向我们展示了建筑的无限可能。
安藤的设计理念独特而深刻。他主张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存,同时又强调建筑应对抗环境,通过人的体验和感知来揭示建筑的本质。他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实用和功能性著称,同时也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他的建筑是一种有力的宣言,表明了建筑不仅可以是生活的容器,也可以是历史的见证,是环境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的记录者。
安藤的设计始终保持着一种挑战性。他常常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巧,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他的设计是一种超越,超越了建筑的本身,成为了人与环境、历史、社会的桥梁。他的建筑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超越。
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建筑、对于环境、对于历史的思考的力量。他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对于我们生活的挑战和超越。通过他的建筑,我们能够看到建筑的无限可能,能够看到我们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和期待。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表达,一种有力的挑战,一种超越了建筑本身的超越。他的建筑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他的设计是一种启示,告诉我们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的容器,更是生活的表达,是人与环境的桥梁,是历史和社会的见证。通过他的设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筑,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生命。建筑与人分不太清又合而为一,虽然“不疯魔不成活”,但终究随着人动。建筑家通过阅历、感受,然后进行艺术的表达,才能让观者像是被挑动了一下心弦,心跳慢了半拍,眼睛失神的望着一座断桥、一座家宅,眼前一切都失神不见,勾起对残缺的遗憾和对家的温存的感念。
我们通过对外界的感知,不断地认识自己,又撷取其中的一片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安藤忠雄的成长就像垒砌的一块块生石灰原料,他的生命就像一台隆隆的永动机,用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他们绞碎融合,在自己不同的成长阶段建起了一座座清水混凝土的界碑。在他的建筑和自传中,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除了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在安藤的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中,包含抽象的自然、包被的自然、渗透的自然、移入的自然等。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6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的差别。如果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朋友们,这些就是《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范文大全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7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建筑,以及国力日益提升后,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建筑或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这本书讲叙从各个角度分析建筑,也提出了建筑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让我对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篇8
建筑创造离不开旅行,到处去考察建筑,我想安藤成为一流建筑大师不是没有原因的,从一个非科班出身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顶级建筑师,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立志从事建筑设计,主动学习建筑课程,周游欧洲,考察世界建筑,一项一项的工作计划和强烈的设计夙愿是他成功的关键,这也是激励现代建筑师如何成长的实例,建筑师离不开的真真切切的现场考察,只有现场去感受空间,感受尺度,感受光、风,甚至一场大雨淋漓之后的静思也是缺一不可的,建筑师的成长离不开旅行,更离不开独立的思考,诚然我们缺少时间,我们经常被大量固化的工作导致了我们学习的缺失,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时常感概做设计不知为何,也不知道能在建筑行业坚持多久,有时候总想放弃,安藤也说自己每隔半年就想放弃一次,我想大概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心境都大抵相通,境遇类似,谁都被社会消磨得品性殆尽,坚守的东西也都无影无踪。但是我们时常又不想真正做一些令自己感动的东西和设计呢,三十五岁的年纪,我却穷极了初心,重新品读设计,只为了最初的梦想和人生执念,好设计必须感动自己,自由的思考才能走得更远,并不是没人都能做安藤,但是我们也得告诉自己,设计必须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