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论文(6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生态;通信技术;信息化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问世,它标志着世界领域内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自此,移动通信产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该产业也成为了整个全球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与推动力。
移动通信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新技术正日新月异出现在世界相关产业领域之内,技术也不在是独立的个体,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会与其他技术形成互动关系,并在紧密的联系当中相互促进发展,技术成本也伴随着这种互动性增加,且一项技术的寿命长度也越来越短。
因此,一项技术的生存规律与生存条件类似于自然界当中有机生命体,蕴含着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机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生态学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将技术生态作为研究模板,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变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技术生态
“技术生态”首先是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以Hannah与Freeman为代表,它们认为技术之间是以共存的模式为基本状态,在此过程中协同演化,单一的技术发展是离不开其他具有相关性的技术的影响,并且各种技术之间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术生态,是以生态学视角为核心,从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分析视角,所以将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基础生态学理论的方法论,来分析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
(二)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从萌芽到发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为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已经相对成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整个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谓的S曲线的成熟阶段;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该项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到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4G阶段,并在该领域内开始尝试与应用。
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中包括OFDM技术、IPv6技术、MIMO技术等等,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2]。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相关领域研究,也经历上述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代时,技术落后,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供给,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萌芽,第三代,在原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并开始对4G技术进行尝试并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民众生活的必备品,将来它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存在,移动通信技术也将会伴随着国家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技术生态系统
技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技术之间存在竞争、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复杂多变的关系。
技术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多个组成部分,以技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其中的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与共生技术,其中竞争技术是指,与核心与共生技术相竞争的技术,共生技术则是指与核心技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辅助技术。
技术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并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复杂与紧密的联系,技术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存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移动通信技术分析
(一)演化路径分析
导致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作用力,另一种是外部作用力。
内部作用力是在竞争技术的的刺激与共生技术的促进下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场条件的要求下,其中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多个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作用力[3]。以内外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为研究界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核心技术元为核心,到核心技术的演变,再到共生技术出现,最后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从产生到改进,不断的更新前进,组成核心技术,各个核心技术无法单独在技术环境当中长时间存在,由此单独的核心技术开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术与相应改进的核心技术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辅助新型核心技术,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环境。
第二,以竞争技术为开端,形成核心技术,并在不断吸引的过程中形成共生技术,并组成整体技术生态系统,即核心技术为了不使自身在竞争技术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会不断的升级或改变,以此来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出现共生技术,并对生态技术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以共生技术为出发点,衍生出核心技术,将核心技术作为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相应的生态系统。即共生技术在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适应共生技术,以更好的相互协调,自身也会不断的革新,由此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完善与演化。
(二)演化过程分析
首先,识别相关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将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该项技术的整个演化过程,再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相应演化过程以及核心技术对共生及竞争技术的影响。
其次,识别竞争技术是以识别相关共生技术为基础,此技术是提供类似服务与功能的他种类型技术。
最后,识别共生技术,此项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共生技术实现相应的功能发挥,或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初期使用频分多址技术,但因其本身缺点,包括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业务等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技术取代。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技术阶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个方也表现出了众多不足。虽然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解决先前技术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4G技术还需要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多加考量与更新,以实现新的技术生态环境形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本身的生存机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似,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相应技术的进步,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与融合。
“技术生态”理论的应用是在现有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相应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技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毛荐其,刘娜,陈雷.基于技术生活的技术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2(6):121-126.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3
绿色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指通过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途径来实现移动通信技术的生态环保化。其主要目标是研发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绿色通信设备,从而利用绿色通信技术与设备达到绿色通信服务。
1.1优化网络设计规划
优化网络设计是指能够实现各类网元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网络能源消耗。整合分散的多个处理器核心、存储以及网络宽带等物理资源,从各个角度降低网络项目的建造和运营维护成本,实现资源优化。对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更能提高移动通信各项资源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拓扑结构和层次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通信设备的资源集成度,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节约网络项目构建成本。
1.2网络实现
网络实现主要基于通信设备和项目建设来讲。首先,必须保证通信设备的性能优异,在通信设备的采购和测试阶段应该全面把握好质量关,从而在网络实现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其次,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做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浪费与重复。同时,为缓解用量高峰,应该尽快拓展无线局域网的范围。
1.3网络运营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创新和人才是这个阶段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在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中,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设计十分重要。在网络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每一个环节,比如设计、评估、整合等,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这就要求管理制度要极具创新性,同时也要求创新性的人才管理团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化。
2绿色通信设备
2.1体系结构中的绿色创新
采用新型节能通信设备对于体系结构的绿色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体系结构各个层面都利用绿色节能设备和技术对于实现绿色移动通信至关重要。比如,在物理层采用光子技术,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积极研发新型能源电池,可以延长手机续航时间;在信号处理层应用新型高科技绿色元件,例如软件无线电技术,其应用简单方便,节省硬件成本和人力资源,前景十分广阔;在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可采用基于精简指令集CPU的硬件平台的半导体元件和性能优异、节约空间的闪存内存;在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可尝试由用户DIY安装的开源操作系统,降低成本,同时要对电源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2.2绿色生命周期
元器件的报废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如果将通信设备内部的元器件使用周期加以延长,可以减少报废的次数,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避免设备制造过程原材料的浪费,减少污染。此外,还要做到对原材料积极回收再利用,避免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
2.3绿色技术标准
将绿色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保障用户投资的长期有效性,维护用户权益。比如IEEE1888绿色社区控制网络标准,是在全世界得到认可的情况下中国的创新技术标准,展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绿色技术标准的应用,在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3绿色通信服务
3.1手机终端服务
手机终端服务在通信业务和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提高人机交互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良服务。比如,通过感知用户所在具体地理位置,为其提供最佳行程路线。手机终端服务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途。
3.2智能化通道
利用智能化通道可以对整个通信过程中业务实现底层网络能力的封装输出、独占资源的封装销售等,形成整合通信、IT和网络资源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3.3信息化和云服务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4
3G系统采用码分多址(CDMA)和分组交换技术。三种主流的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标准;语音不是在IP网络结构上;数据传输达不到速度要求。
国际两大3G标准化组织:3GPP和3GPP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即3GPP)成立于1998年12月。成员包括欧洲ETSI、日本ARIB和TTC、中国CCSA、韩国TTA和北美ATIS。3GPP的目标是在ITU的IMT-2000计划范围内制订和实现全球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规范,致力于WCDMA的发展。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2,即3GPP2)成立于1998年12月,成员包括:TIA(北美)、CCSA(中国)、ARIB/TTC(日本)和TTA(韩国)。3GPP2其致力于使ITU的IMT-2000计划中的(3G)移动电话系统规范在全球的发展,它是从2G的CDMA或者IS-95发展而来的CDMA2000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机构。
WCDMA有Release99、Release4、Release5、Release6等版本。WCDMA(宽带码分多址)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99/Release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
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SpeedDownlinkPackagesAccess)技术是实现提高WCDMA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是3GPP在R5协议中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提出来的,HSDPA是与R99的信道在同一载波上,只是为HSDPA增加了专门的信道,只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即可。HSDPA下行峰值速率理论最大值可达14.4Mbps。
HS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speeduplinkpacketaccess)。HSUPA通过采用多码传输、HARQ、基于NodeB的快速调度等关键技术,使得单小区最大上行数据吞吐率达到5.76Mbit/s,大大增强了WCDMA上行链路的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频谱利用率。HSUPA引入了五条新的物理信道E-DPDCH、E-DPCCH、E-AGCH、E-RGCH、E-HICH和两个新的MAC实体MAC-e和MAC-es,并把分组调度功能从RNC下移到NodeB,实现了基于NodeB的快速分组调度,并通过混合自动重传HARQ、2ms无线短帧及多码传输等关键技术,使得上行链路的数据吞吐率最高可达到5.76Mbit/s,大大提高的上行链路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
HSDPA是WCDMA下行链路方向(从无线接入网络到移动终端的方向)针对分组业务的优化和演进。与HSDPA类似,HSUPA是上行链路方向(从移动终端到无线接入网络的方向)针对分组业务的优化和演进。HSUPA是继HSDPA后,WCDMA标准的又一次重要演进。
CDMA2000即CDMA20001×EV,1xEV的意思为“Evolution”,表示标准的发展,DO意为DataOnly(后来把DataOnly改为DataOptimized,表示EV-DO是对CDMA20001X网络在提供数据业务方面的一个有效的增强)。CDMA20001×EV-DO(DataOnly),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CDMA20001×EV-DV(DateandVoice),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CDMA网提供两大类应用,语音和数据。根据应用CDMA2000演进可分为继续提高语音容量,从CDMA20001X演进到1X增强版或从CDMA20001X标准演进到EV-DO版本0,然后从EV-DO版本0演进到EV-DO版本A以及EV-DO版本B再到EV-DO增强版。
CDMA20001X到1X增强版的平滑演进是利用1/8空白速率帧,使用更有效的闭环功控、反向链路提早结束、前向链路提早结束、前向链路干扰抵消(QLIC)、QOF等技术,采用双天线接收的话,则每扇区的容量可达120个同时通话。1X增强版显著增加了语音容量,同时让网络和频谱投资最大化。
从CDMA20001X演进到EV-DO版本0,在原有的1X基站上增加一个专门用来做高速数据传输的载频,还需要增加新的PCF(分组控制功能模块)。兼容特性使得1xEV-DO可沿用现有网络的规划及射频部件。1xEV-DO基站还可与CDMA20001X的基站合一,并允许用户经由1X的载波使用高质量的话音服务和通过1xEV-DO的载波使用高性能的移动数据业务。
从EV-DO版本0演进到EV-DO版本A,只需对EV-DO版本0网络设备进行软件更新,升级基站中的信道板,基站系统中的其他硬件设备则完全可以保留重用。针对网络的不同情况,EV-DO版本A标准还支持终端在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网络之间的快速切换。终端和网络的后向兼容性保证了运营商可以逐步向版本A演进,保护了对原版本0网络和终端的投资。由于EV-DO版本A设备已经成熟,可以选择跳过EV-DO版本0而直接从CDMA20001X升级为EV-DO版本A。EV-DO版本A到EV-DO版本B,基站和终端之间可以在前反向多个载波上同时传送数据,从而获得更高的峰值传输速率和系统吞吐量。EV-DO版本B可以通过支持多个载频的EV-DO版本A基站进行升级来实现,这需要对基站和基站控制器进行软件更新。EV-DO版本B完全后向兼容EV-DO版本0和EV-DO版本A。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终端可以无缝接入到EV-DO版本B网络中获取服务。EV-DO版本B网络可以更有效地支持VoIP和可视电话等实时业务。EV-DO增强版完全后向兼容EV-DO版本0、EV-DO版本A和EV-DO版本B。EV-DO版本B、EV-DO版本A和EV-DO版本0的终端可以无缝接入到EV-DO增强版网络中获取服务。
2在3G之后,第四代(4G)移动通信更先进的技术旨在建立一个新的全IP化的接入网和与固网融合的纯IP核心网,目的是提供宽带移动无线接入
3G向4G的演进路线为:WCDMA和TD-SCDMA,均从HSDPA演进至HSUPA,进而到LTE(3GPP长期演进项目);CDMA2000沿着1xEV-DO.0、1xEV-DO.A、1xEV-DO.B,最终到UMB,超移动宽带(UltraMobileBroadband)。
3GLTE使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以及它的后续技术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技术)是未来无线宽带技术的基础。同UMB一样,LTE也采用了OFDM/OFDMA作为物理层的核心技术,不同的是LTE不再支持CDMA,而UMB为了保持良好的兼容性仍然支持在总带宽中分出一部分带宽来支持CDMA。LTE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大于100kbps的接入服务;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并可灵活配置1.25MHz到20MHz多种带宽。UMB是可以在1.25MHz和20MHz间以约150KHz的频率增量灵活部署,支持频段包括450MHz、700MHz、850MHz、1700MHz、1900MHz、1700/2100MHz、1900/2100MHz(IMT)和2500MHz(3G扩展频段),可与现有的CDMA20001X和1xEV-DO系统兼容,但在数据传输速率、延迟性、覆盖度、移动能力及布建弹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UMB系统继承了1xEV-DO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HARQ(物理层混合重传)以及QoS控制机制,结合了CDMA、TDM、QOFDMA(准OFDMA)、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等其它先进技术,同时引入了基于MIMO(多路输入输出)、SDMA(空分复用接入)和Beamforming(波束赋性)等多天线技术。在4G网络中将主要使用以下一些核心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OFDM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子载波并行传输。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OFDMA是OFDM调制的一种形式,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抗衰落性能。对于低数据率用户,需要更低的发射功耗,具有恒定而不是随时间变化的更短延迟。OFDMA会把副载波的子集分配给各个用户,以信道状态的反馈能执行自适应用户到副载波的分配。与OFDM相比,快速衰退、窄带同频干扰性能都得到了提高,改进了系统的频谱效率。
软件无线电是把尽可能多的无线及个人通信功能通过可编程软件来实现,使其成为一种多工作频段、多工作模式、多信号传输与处理的无线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种用软件来实现物理层连接的无线通信方式。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智能天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技术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采用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地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容量。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能同已有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能允许各种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核心网络(CN)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IP与多种无线接入协议相兼容,因此在设计核心网络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需要考虑无线接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和协议。
综上,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呈现趋势传送宽带化、应用个性化、接入多样化、网络数据化、系统互补化及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大趋势,宽带无线市场必定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彭林.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750538361.
[2]康桂霞,田辉,朱禹涛,杜娟.CDMA20001x无线网络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6664-7.
[3]张智江,朱士钧,严斌峰,张云勇.3G业务技术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4353-2.
[4]罗凌,焦元媛,陆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业务(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5962-5.
[5]田辉,康桂霞,李亦农,徐海博.3GPP核心网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6109-3.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媒体;微博需求技术匹配;动机理论;行为意愿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84-05
一、研究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移动终端硬件水平的提升,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方上网应用的开发与创新不断刺激用户的好奇心,“千元智能机”的出现也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的使用门槛,这三大因素促使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激增。截止至2012年3月,我国3G用户数达到1.5亿人,环比增长18.0%,IOS和Android智能终端设备分别达到2300万和6000万[1],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止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2011年底的69.3%提升至72.2%[2],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重要载体。据艾瑞咨询数据,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有“基数小,增长快”的特征。移动增值、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营销、移动游戏、移动搜索等细分行业蓬勃发展,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58.7亿元,同比增长167.2%,移动互联网已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社会化媒体,也叫社群媒体,其诞生和发展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具有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媒体平台。维基百科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能进行社交互动的媒体,采用易接入、可扩展的交流技术,并通过网页技术和移动技术将交流转化为人机交互的方式。艾瑞咨询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新型在线媒体,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现阶段,常见的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维基、论坛、社交网络、位置签到、微博、内容社区等形式[3]。具体而言,社会化媒体可分为六大类,分别为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博客和微博、内容社区(如优酷)、社交网站、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模糊了媒体与受众间的界限,参与程度高;鼓励用户评论与反馈,公开透明;内容在媒体与用户间双向流动,具有交流对话的特性;同时用户因话题特性等易形成社区;并且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融合多种媒体技术②。
微博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因其“短、频、快”的特点已经成为网络用户低门槛表达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每条微博信息不多于140字,用户可以随意表达心情或观点,甚至可以随时上传照片、视频等资料,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播报员和评论员。同时,微博通过基于关注、被关注、转发和评论的传播机制,形成虚拟的社会关系和信息传播网络,及时传播渗透并最终跨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界线[4]。多平台接入、随时随地和实时关注评论的特征使其广受欢迎,用户数呈爆炸式增长,以国内两大微博平台新浪微博及腾讯微博为例,截止2012年3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3.68亿,腾讯微博注册用户接近4亿,微博覆盖人数已经超过社交网络覆盖人数[3],成为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改变了人们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
在移动技术日臻成熟,社会化媒体日益凸显影响力的背景下,SoLoMo(Social,Location,Mobile;社交,本地化,移动)作为一种新的移动互联网模式,自提出以来迅速风靡全球,并被广泛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移动微博则是SoLoMo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化媒体与通讯平台技术的结合产物,移动微博表现出独特的迷人之处。据CNNIC调研数据,手机微博使用率增速已超过即时通信、网络搜索等应用,成为使用率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2],艾瑞咨询统计数据表明,除常规的网页登录微博平台外,有70%以上的用户采用移动终端登录微博[3]。以新浪微博用户使用行为为例,有60%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博,在通过移动微博的原创内容中,有40%是图片分享型。同时,移动微博用户在上班途中(8点)、午餐时间(12点)、晚餐时间及下班途中(18点)和睡前时间(22点)这些时间点最为活跃,以睡前时间(22点)达到活跃高峰。可见,移动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信息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了一个充满“时间碎片”和“快餐文化”的生活环境。具有“短、频、快”特性的微博在具有“泛在、便捷、灵活”特性的移动终端上的运用,能有效打发用户的“时间碎片”,并满足人们短时间获取最新资讯、无障碍表达自我的诉求。用户需求与移动微博技术的高度匹配使得移动微博广受欢迎,用户粘性不断提高,移动微博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国内外微博研究现状
微博在改变人们沟通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门对象,虽然国内外对微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国外学者多借助twitter这一平台对其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则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平台对其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现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微博使用现状的研究,特征研究,并从沟通、营销、信息技术、文本处理等角度多方位对其进行研究。为了更好确立本研究的研究视角,笔者检索了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情况,并梳理如下。
微博使用现状研究,包括用户及内容两大主体的研究。对于微博用户的分类,从微博活跃度角度,可将用户氛围广播员、熟人和追随者,从用户使用动机角度,可分为信息来源、信息寻求者和朋友[5]。微博内容则是学者的一个重要关注点,DejinZhao等人(2009)研究中认为Twitter的内容主要包括频繁又简要地更新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Frequentbriefupdatesaboutpersonallifeactivities)、实时信息(Real-timeinformation)、人本简单信息聚合源(People-basedRSSfeed)[6]。Askay(2007)认为人们使用Twitter的意图主要有日常唠叨(Dailychatter)、对话交流(Conversations)、分享信息和链接(Sharinginformation/URL)、报告传播新闻(Reportingnews)[7]。Pongsajapan(2012)经过调查研究得到,Twitter上,人们的行为主要有:和自己称赏的个人/组织保持联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个人/组织,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发现新闻和新事物,幽默娱乐,寻找建议/意见,交谈,满足好奇心[8]。但这些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相应的定量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微博整体特征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对微博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总结,切入角度和表述方法多种多样,但均认为微博提供了一种门槛更低、传播更快、更灵活、不确定性更高的沟通方式。Zhao等人(2009)研究中认为Twitter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简明(Brevity)、移动性和随手可得的可接入性(Mobilityandpervasiveaccess)、无明确收听者的广播本质(Broadcastnature)[6]。刘渊(2011)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的技术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信息门槛低。每条微博信息不多于140个字,可以随意表达即刻心情或观点,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在事件现场消息和上传照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播报员和评论员。第二,信息传播速度快。微博通过基于关注、被关注、转发和评论的传播机制,形成虚拟社会的关系和信息传播网络。微博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关系网络内的其他成员所看到,并通过转发渗透到其他关系网络中,最终跨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分界线,进入国内外传统媒体和现实人际网络中。第三,信息收发干预难。即便是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源信息,借助与其他社交网络媒体、传统主流网络媒体(如论坛)、个人信息阅读器(如RSS、Email、QQ)等之间的开放性接口,用户仍然可以阅读到微博内容。实际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微博这一种信息沟通工具,而且是由微博和其他网络媒体共同组成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4]。王娟(2010)在对微博用户的使用动机研究中认为,微博的特征有:碎片化简短写作,信息方便快捷,实时性强,病毒式快速传播,广泛深入的话题互动和公共议事[9]。
关于微博的沟通模式,定性研究一致认为,微博的传播机制是裂变式传播与聚合式传播相结合,其中,裂变式传播只一条信息可以通过用户的社会网络实现一对多的病毒式传播,聚合式传播至的是通过热门话题、热门帖子等排名形成聚焦机制[5,10]。对微博的信息沟通定量研究以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为主。对微博用户社会网络的分析,包括粉丝、关注等资料的分析,可以判断用户是名人用户还是普通用户;对微博内容进行分析表明微博信息传播的结构可能是链状、环状和树状[5]。
微博由于平台聚集了大量用户,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传播能力等特点,使其成为营销的重要方式,众多学者结合微博营销和复杂网络理论,讨论了微博营销与其他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并提出微博营销的优点、局限性及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现实意义[10-12]。
除此之外,也有从文本处理的角度对微博进行研究,从文本分类和聚类、信息抽取、话题检测、情感分析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处理挖掘,采用网络爬虫发和搜索API等工具获取所需数据。[13]
同时,国内外学者在对微博进行研究时,也存在焦点的差异。孙晓莹和李大展(2012)等人通过检索国内外主要期刊中的关键字分布发现,国内文献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包括新闻、传播和营销等,特别是意见领袖的识别、舆情的监控等方面,而关于信息技术领域的文献较少。而EI文献则明显具有技术性,涵盖了信息获取、文本处理、可视化等多方面的研究,SCI文献真关注更加基础层面的问题,包括用户行为、用户隐私等方面。整体而言,国内学者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型倾向,而外国文献则呈现出领域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理论意义和技术含量较高[14]。
三、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针对信息技术行为意愿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以Davis等人为代表的学者采用技术接受理论对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行为进行研究,从个人感知的隐性角度进行度量;以Goodhue等人为代表的学者采用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进行研究,建立在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的基础上,从显性角度进行研究。但研究表明,用户对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接受和使用行为,不仅受到信息系统本身特性影响,用户的心理感知也会起作用,这些相关关系也通过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与技术接受理论的整合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到证实[15-20]。因此,本文将在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同时,为了提高研究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在技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希望通过模型的整合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共同解释用户的使用行为。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信息技术任务的不同,其任务特征、需求特征及任务技术匹配方式也不尽相同,故需要根据运用情境进行细化操作,开发与具体情况相符的量表,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21]。同时,KwaiFunIP和Wagner认为,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中所指的任务多是与商务相关,多是用户上级指派的,而在诸如博客等虚拟交流中,任务的执行是由个人的需求和渴望所驱动的。为了更贴切实际,将TTF中的任务替代为需求,将TTF模型发展为需求技术匹配模型(Needs-TechnologyFit,NTF)。本研究对象为移动微博,是社会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是虚拟社交的一个重要平台,故本研究在任务技术匹配的基础上采用KwaiFunIP和Wagner(2008)的建议,用需求特征来替代任务特征,将TTF拓展为NTF,作为研究模型的一个部分,并根据移动微博过程的特征,开发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技术特征、需求特征、需求技术匹配变量量表。
TTF是技术绩效链中的一部分,在TPC模型中,信息系统匹配程度影响着与使用相关的前置变量,主要是用户期望使用结果,并通过前置变量影响用户使用行为。这使得任务技术匹配和技术接受理论具有整合的理论基础,Dishaw和Strong(1999)以及Klopping和Mckinney(2004)的研究已论证了整合模型的合理性与预测能力。[15,16]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和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以及Dishaw和Strong(1999)提出的TAM和TTF的整合模型,并参考KwaiFunIP和Wagner(2008)对任务特征的修改建议,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
H1: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
H2: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
H3: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4:移动微博客户端技术特征正向影响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
H5:移动微博客户端需求特征正向影响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
H6:移动微博客户端需求技术匹配程度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
H8:移动微博客户端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四、数据收集及处理
移动微博客户端是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大部分创新采用者和早期使用者均为年轻用户,因其具有技术革新的敏感度。同时,根据易观智库研究数据,中国四大微博网站用户年龄分布虽不尽相同,但其用户中均有75%以上为20-34岁的年轻人。同时,根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交流,也发现目前使用微博,特别是移动微博客户端的年轻用户数量远大于年长用户。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年轻用户发放问卷,且本研究的有效调查样本必须满足的对象为:被调研者具有移动微博客户端使用经验,或现在正在使用移动微博客户端。若用户仅通过电脑终端接入微博平台,则不满足本研究的要求。
本问卷发放时间为2012年10月至11月,通过网络问卷及纸质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为79.43%,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及作答不认真问卷,有效问卷共计246份,有效回收率为88.49%。
问卷回收后,本研究采用SPSS16.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如表1。
观察1表可得,7个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均超过0.70的参考值,各个变量的信度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可进行后续研究分析。
对于构建效度,是指问卷反映真实测量变量的程度。本研究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来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先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分析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需要对需求特征、技术特征、需求技术匹配、感知有用性、感知愉悦性、行为意愿6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其数值均符合效度分析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6个变量共30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并指定因子数为8(其中任务技术匹配分为3个维度)抽取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并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区分效度。
完成信度和效度分析后,本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检验(见表2)。
由全模型拟合结果可得7个路径的显著性水平,由上表可得,除了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愿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其余路径均在0.05水平上显著,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愿在0.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研究模型中的所有假设均成立。
结果表明,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移动微博客户端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移动微博客户端技术特征正向影响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移动微博客户端需求特征正向影响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移动微博客户端需求技术匹配程度正向影响用户行为意愿,移动微博客户端技术特征正向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移动微博客户端用户需求技术匹配程度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五、结语
移动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用户使用移动微博客户端微博的意愿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显性感知方面的因素,具体为对移动终端微博的技术特征和自身的需求特征两方面,这两方面通过作用于需求技术匹配程度、感知有用性最终影响行为意愿;同时也收到隐性感知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愉悦性两方面。
现有移动微博客户端仍存在响应速度、网络可达性等问题影响人们行为意愿的问题,本研究为移动微博客户端提供商提升自身服务提供新的参考。同时,本研究发展了任务匹配模型与技术接受模型的整合研究,创新性地将匹配理论与动机理论结合,形成新的整合模型,拓展了整合研究的范畴,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2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监测报告[R].2012.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12.
[3]艾瑞咨询.2011-2012年中国SNS和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2012.
[4]刘渊.微博的技术特征及其现实挑战[J].2011,(3).
[5]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30(9):61-65.
[6]Zhao,D.andM.B.Rosson.HowandwhypeopleTwitter:therolethatmicro-bloggingplaysininformalcommunicationatwork.inProceedingsoftheACM20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pportinggroupwork.2009:ACM.
[7]Java,A.,etal.Whywetwitter:understandingmicrobloggingusageandcommunities.inProceedingsofthe9thWebKDDand1stSNA-KDD2007workshoponWebminingandsocialnetworkanalysis.2007:ACM.
[8]Pongsajapan,R.,Liminalentities:identity,governance,andorganizationsinTwitter.2012.
[9]王娟.微博客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M].济南:山东大学,2010.
[10]吴敏.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10.
[11]王海龙.企业微博营销的局限性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12]Wang,R.,Y.JinandF.Li.AReviewofMicrobloggingMarketingBasedontheComplexNetworkTheory.in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Electrics,CommunicationandAutomaticControlProceedings.2012:Springer.
[13]王晶,朱珂,汪斌强.基于信息数据分析的微博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2012,32(7):2027-2029.
[14]孙晓莹,李大展,王水.国内微博研究的发展与机遇[J].情报杂志,2012,31(7):25-33.
[15]Dishaw,M.T.andD.M.Strong,Extending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withtask-technologyfitconstructs.Information&;Management,1999,36(1):9-21.
[16]Klopping,I.M.andE.McKinney,Extending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andthetask-technologyfitmodeltoconsumere-commerce.Informationtechnologylearningandperformancejournal,2004,(22):35-48.
[17]Wu,J.,Y.ChenandL.Lin,Empiricalevaluationoftherevisedendusercomputingacceptancemodel.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7,23(1):162-174.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6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解梅,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02.
[3]宋文涛、罗汉文,移动通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4]何林娜,数字移动通信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6]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2]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3]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8):66-74.
[4]冯文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均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5]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
[6]马云泽.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9(01)
[7]张平王卫东陶小峰《WCDMA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
[8]詹炳根,《工程建设监理》,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7
[9]谢坚勋浅谈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建设监理2004(2)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漆晨犧.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管理发展策略[J].电信科学,2013(3):12-16.
[3]刘洁,王哲.基于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业务精确运营平台的构建化[J].电信科学,2015,29(3):22-26.
[4]张俊.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4):10-12.
[5]康波,刘胜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管理[J].电信科学,2013,29(3):32-35.
[6]谢华.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1).
[7]夏磊.探巧大数据下的智能数据分析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8]侯优优,隋化严.网络优化中的大数据应用[J].互联网天地,2014(l):34-37.
[9]刘震,付俊辉,赵楠.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用户移动轨迹预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3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