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微生物学总结范例(12篇)

时间: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纯净水;菌落总数;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能够合理赋予被测量结果的分散性,但微生物检验中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目前应用很少。我们在检测饮用纯净水的菌落总数指标时,采用双人平行测定,严格按国标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测试,测试结果取对数用于菌落总数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对测量结果可疑程度的定量表述,找出检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降低实验误差,尤其应用在检测结果处于超标临界值时的合理判定。

1实验部分

1.1试验方法《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规定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20CFU/mL,微生物指标按GB/T4789.21——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和GB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规定的方法检验。

1.2试验步骤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选择原液及1:10样品匀液各1mL于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同时作空白对照。及时将15mL-20mL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均匀,置于36℃±1℃恒温培养48h±2h,进行菌落计数。

1.3建立数学模型设菌落总数为A,检测结果为X,则:A=XCFU/mL。

2不确定度的评定

水中菌落总数检验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来源于重复测量,可以采用A类不确定度的统计方法来评定测量不确定度,B类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贡献较小可忽略不计。采用上述方法检测水样菌落总数样品12份,检测结果见表1。

采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合并样品标准差:SP=1P(n-1)S2i=0.10483812×(2-1)=0.0935检测结果不确定度是:Uc=SP2=0.066,扩展不确定度是:U=TUc,取置信水平P=95%,V=12,查T分布表得:T=2.18,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为U=2.18×0.066=0.144,当检验结果以2次测量对数值的平均值表示时,其取值区间分布于logX±0.144之间。

3讨论

APLAC认为平板测试的结果在大于10CFU/mL的情况下,不是正态分布属于偏态分布,这些数据首先要转换成对数,使分布接近正态分布。针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微生物检测属于非严格性、非度量学和非统计学一类,因此单独采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来评定不确定度是合适的方法。正确评定不确定度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尤其应用在检测结果处于超标临界值时的合理判定,实验室检测报告应同时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卫校微生物教学方法探究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么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一、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

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2.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1.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电教手段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茵、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茵、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3.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条件改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设计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和确立观点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科研素质以及满足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的需要,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状况。

总之,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教学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但是,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3

1.乙醇浸提法

从脐橙皮中提取黄酮的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均溶于水中.乙醇提取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杂质的极性不同,采取不同极性的溶剂作为提取液,而使黄酮抽提出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目前,最常用的溶剂提取方法是乙醇浸提法.当乙醇浓度较低时,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和粗黄酮的溶解度偏低,而且提取液的存放容易变质,阻碍后续的过滤、干燥等操作,影响了原料提取得率;然而,乙醇浓度过高不仅增加了杂质,影响了黄酮化合物的溶解,而且还会导致提纯困难.如张国文等用乙醇对赣南脐橙皮的黄酮进行浸提时,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黄酮化合物的得率也随之增加,当乙醇浓度为50%时,黄酮化合物得率达到最大值,超过50%的乙醇浓度,黄酮化合物得率反而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乙醇浓度不同,极性也不同,当乙醇浓度为50%时与黄酮化合物的极性相似,溶解度最大;乙醇浓度小于50%时,黄酮化合物没完全浸出,然而,乙醇浓度大于50%时,一些脂溶性物质的溶解度增加,影响了黄酮化合物的溶解,也增加了杂质的溶解.因此选用乙醇浓度为50%左右可以达到提取率最大值.而孙钟雷等以重庆奉节脐橙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提法从脐橙皮中提取黄酮化合物,最佳的乙醇浓度为70%,黄酮的得率为102%,该方法所得到黄酮化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法.

2.微波提取法微波技术

通过快速破坏细胞壁,加速活性成分的溶出,使许多难溶物质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得到较好的、快速地溶解,从而提高了提取的速度和得率.与常规方法比,具有选择性高、不产生噪音、能耗低、效率高、不破坏有效成分及适合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等特点.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微波提取作为一种新的高新技术在脐橙皮黄酮的提取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黄运红等采用微波法提取脐橙皮黄酮,微波处理时间为120s,微波功率为180W,可达到黄酮提取率最大值5.27%.脐橙皮黄酮提取率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功率过大,巨大的热效应会对黄酮化合物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影响了黄酮的提取率.周小芹等采用微波技术,从冰糖脐橙皮中提取总黄酮,所需微波处理时间为5min,微波功率为350W,总黄酮得率达到最大值6.11%.橙皮苷的提取还受到脐橙品种、提取设备等因素影响,黄利华采用微波技术提取脐橙皮渣中的橙皮苷,所用微波时间为20s,微波功率为低火档,橙皮苷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值23%.尹波等采用微波辅助提取脐橙皮渣总黄酮,提取条件为功率390W、辐射时间为7min,总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达19.3mg/g.微波提取法一般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它与有机溶剂浸提法相结合.微波提取法提取黄酮时,一般采用乙醇作为溶剂进行浸提,如黄运红等用60%乙醇作为脐橙皮黄酮的提取液;周小芹等用碱性乙醇水溶液浸提、盐酸酸析的方法,即:乙醇浓度为60%,NaOH质量分数为1%.此法用微波辐射新技术来强化“碱浸酸析”的浸提效果;黄利华从脐橙皮渣中提取橙皮苷时,所使用的乙醇提取浓度为用75%.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技术辅助

提取黄酮类物质,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比较新的方法.超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通过机械作用、热作用和空化作用,产生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化学等一系列效应,可以应用到电子、医学、生物、食品、化学、环保等行业.其原理是超声波可在液体中产生“空穴作用”,即:利用25KHz/s的频率振动音波,在溶剂中生成数以百万计的微小气泡,这些微小气泡在快速的压缩与扩张中,不停产生气泡内爆作用,能量传导至细胞内部不规则空间,使物料震离出表面.超声波提取作为一项应用于天然产物提取的新技术,与传统提取技术相比,具有快速、能耗小、节约溶剂等特点,在天然产物提取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例如:蔡定建等利用超声波法提取黄酮时,超声处理时间55min,处理温度为50oС,浸提液浓缩得到较高浓度的粗黄酮;尹波等采用超声提取脐橙皮渣总黄酮,提取时间60min时,总黄酮提取可达16.6mg/g.吴笑臣,周翔宇采用超声波结合乙醇法优化提取脐橙渣中类黄酮,超声时间10min,乙醇浓度为64%时达到最大值,类黄酮得率可达3.59%.而杨佳等同样采用超声波结合乙醇法提取赣南脐橙皮中黄酮类化合物,超声提取时间为20min,乙醇体积分数58.91%时达到提取最大值,为3.351%.

4.酶解法大部分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

一般都包裹在细胞壁内.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当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体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总之,酶法提取过程的实质是通过酶解反应强化传质过程.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酶法提取具有效率高、无毒性、反应条件温和及催化活力可被调节控制等优势.如曾柏全等为了优化冰糖脐橙皮中橙皮苷的提取工艺,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酶解法和微波法等3种方法相结合,即:乙醇、纤维素酶及微波法结合提取冰糖脐橙皮中的橙皮苷.所需乙醇浓度为80%,纤维素粗酶用量为30mg/g,微波功率为560W.此方法所得橙皮苷提取率可高达6.130%.姚晓琳等采用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与醇浸提相结合从甜橙皮中提取黄酮,酶解温度为60oС,酶解时间5h,乙醇浓度为80%时,总黄酮浸出最高,可达67±0.06%,比单因素实验最佳得率提高14%.酶法提取已逐渐应用于中药提取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酶法提取需要条件相对严格,如需严格控制温度,设备要求较高等,因此需要更高的成本.

二、结语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4

研究方法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分析方法:在2011年10月,在湘潭锰矿植被恢复地4年生栾树人工林中,根据样地每木调查的结果,按林木生长级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Ⅳ级木、Ⅴ级木和平均木各选1株,共选6株标准木伐倒,按树干、树皮、树枝、树叶和树根[树根分为细根(d<0.2cm)、粗根(0.2cm<d<0.5cm)、大根和根头(d>0.5cm)]测定各组分鲜质量,同时分别采集各组分的分析样品,每株标准木的每一组分重复3个样品,每一组分分析样品18个。林下植被主要有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在样地内设置4个1m×1m小样方,对小样方草本植物按同种植物进行分别采样,死地被物层按未分解、半分解和已分解进行采样。样地内随机设置4个土壤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均按0~15、15~30、30~45cm分层采集分析样品(约1kg)。植物各组分分析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在80℃恒温下烘干,粉碎过100目筛,装入样品袋备用。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自然风干,按各测定指标的测试方法进行处理,装入样品袋备用。对样品逐一测定,同一分析样品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结果。植物、土壤样品中Fe、Mn、Cu、Zn元素含量用AA-70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数据处理养分积累量(kg/hm2)为生物量与养分含量的乘积,数据全部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

结果与分析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栾树人工林中,各微量元素含量的顺序为Fe>Mn>Zn>Cu。元素含量差异显著,Fe的含量要比Cu和Zn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Mn比Cu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在土壤垂直分布中,Fe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说明Fe易被淋溶而向下迁移,其它元素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化幅度的大小顺序为Cu>Mn>Zn>Fe,说明Fe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的深度变化幅度最小。

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微量元素的含量

经过对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各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见表3)表明: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Mn>Fe>Zn>Cu;Mn元素含量要高于其它元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废弃地土壤中Mn元素含量较高。草本层中各元素变化幅度为Cu>Fe>Zn>Mn,死地被物层中变化幅度为Fe>Zn>Mn>Cu,且草本层中各元素的变化幅度都要比死地被物层中要大。值得注意的是,Cu的变化幅度排序由草本层的第一位降至死地被物层的最后一位,说明植物种类不同,其Cu含量差异性较大;而在分解阶段,由于Cu的活性低,所以各分解阶段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变化的幅度也小。在死地被物层中,Zn的变化幅度要高于Cu,主要是由于Zn的活性要高于Cu。

栾树各组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地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表4给出了地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表4可以看出,地上部分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树叶最多,树干最低,各组分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树叶>树枝>树皮>树干。从各元素总量来看,含量最高的是Mn,占地上部分总含量的58.98%;最低是Cu,仅占地上部分总含量的1.04%。各元素含量排序为:Mn>Fe>Zn>Cu。

地下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因此,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大小及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5给出了栾树根部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看出:地下部分各组分养分含量中,细根含量根高,粗根其次,大根含量最低。细根为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最主要的组分,所以其养分含量较粗根高,占地下组分养分总量的40.50%。粗根与大根微量元素含量相近。各组分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细根>粗根>根头>大根。从各元素总量来看,含量最高的是Mn,占地下部分总含量的49.25%;最低的是Cu,仅占地下部分总含量的0.98%。各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Mn>Fe>Zn>Cu。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积累和分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它与生物量的增加和生物量中各组分元素含量紧密相关,总的积累量是林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8]。各元素在栾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积累量和分布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65836.83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积累量为13.75kg/hm2,乔木中各组分微量元素总积累量排序为枝>干>叶>根>皮。各组分对Fe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干>根>皮>叶,对Mn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叶>干>皮>根,对Cu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枝>根>叶>皮,对Zn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根>枝>叶>皮。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养分积累量为10.86kg/hm2,占林下植被层的86.53%,且草本层的养分积累量要大于灌木层。在死地被物层中,养分总积累量为7.10kg/hm2,各阶段养分积累量排序为已分解>未分解>半分解。林下植被层和死地被物层总积累量为19.65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01%,比例虽小,但仍是重要的养分库。土壤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最大,为165804.05kg/hm2,占栾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积累量的99.98%,且养分积累量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灌木层。其中,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序为Mn>Fe>Zn>Cu,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序为Fe>Mn>Zn>Cu。

栾树不同组分对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并输送到其他组分,因此,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与植物体内的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用生物吸收系数来表示。生物吸收系数是植物中某元素含量与土壤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植物对化学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能力[8]。表7为各组分对这4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由表7可以看出,栾树各组分对这4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有明显差异,对有的元素累积能力较强,对有的元素累积能力较弱,栾树林木对各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Zn>Mn>Cu>Fe。对Fe的吸收系数最小,仅为0.05,但并不能由此说明栾树对Fe的富集能力弱,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量高有关。从各组分来看,树叶的富集能力最强,生物吸收系数达到0.77;大根的富集能力最弱,为0.26。各组分的生物吸收系数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细根>树皮>根头>粗根>大根。#p#分页标题#e#

结论与讨论

(1)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Fe>Mn>Zn>Cu,与洞庭湖西岸4种防护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一致[9]。在土壤垂直分布中,Fe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其它元素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土壤中Fe含量高,主要是因为土壤类型以红壤或砖红壤为主,在长期高温高湿的作用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Mn含量高于Zn和Cu,主要是因为研究地为锰矿废弃地。

(2)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Mn>Fe>Zn>Cu,与杨丽丽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草本层中Mn的变异系数最小,一方面由于该地为锰矿废弃地,土壤中Mn元素含量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几种草本植物对Mn的利用上更趋向于一致。

(3)栾树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顺序为:Mn>Fe>Zn>Cu,各组分养分含量以树叶最高,树枝其次,树干最低。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树叶>树枝>细根>树皮>粗根>根头>大根>树干。树叶为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所以其养分含量最高,树皮韧皮部中的筛管结构是植物体内光合产物和多种有机物运输的主要结构,即各种营养元素运输的主要途径,所以其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分。田大伦等[11]对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循环的研究表明,林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规律为Fe>Mn>Zn>Cu,Fe、Mn、Zn、Cu的含量均以根>叶>枝>皮>干为序。蔡宝玉等[12]的研究表明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叶>枝>皮>根>干,说明林木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是随器官功能和结构而变化的。

(4)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65836.83kg/hm2,由于乔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亚系统,4种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3.75kg/hm2。但由于各组分生物量占总量的比例不同,不同组分对同一种元素含量的差异造成各组分对同种元素积累量也不同。对Fe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干>根>皮>叶,对Mn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叶>干>皮>根,对Cu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枝>根>叶>皮,对Zn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根>枝>叶>皮。林下植被层总积累量为12.55kg/hm2,其中灌木层积累量为1.69kg/hm2,草本层积累量为10.86kg/hm2,占林下植被层总积累量的86.53%,由此可以看出,在林下植被层中,4种微量元素主要集中在草本层中。死地被物层总积累量为7.10kg/hm2,且不同的分解阶段其积累量也存在差异。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比较稳定的组成要素,其微量元素含量受成土母质和局部地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共同影响,是微量元素主要的存储库。在栾树人工林中,土壤层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量为165804.05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积累量的99.98%,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序为:Fe>Mn>Zn>Cu。土壤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最大,主要是因为土壤层是生态系统微量元素最主要的存储库,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乔木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行养分归还,所以从系统保持和平衡的角度来看,尽管乔木层积累量较林下植被层高,但在整个生物循环过程中,能直接补给土壤相当多的有效养分,供林木重新吸收利用,有助于维持整个系统的养分平衡。方晰等[13]对10年生杉木林微量元素积累量的研究表明杉木对Fe、Mn、Cu、Zn的积累量为35.971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0134%,而本文中栾树仅为5年生,对4种微量元素积累量已达到13.75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0083%。由此说明栾树对这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能力更强,适宜作为Fe、Mn矿区植被修复的树种。

(5)栾树对各元素的吸收和累积能力存在差异性,对Zn的吸收能力最强,其次为Mn,对Fe的吸收能力最弱。同时,不同组分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也有明显差异,树叶的积累能力最强,生物吸收系数达到0.61,这主要是因为树叶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对元素的需求和利用要高于其它器官。大根的生物吸收系数最小,为0.26,各组分的生物吸收系数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细根>树皮>根头>粗根>大根,树干与细根生理学功能不同,细根是树木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主要组分,故细根生物吸收系数与积累能力要高于树干。栾树对Mn和Zn具有较强的富集和累积能力,可以作为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先锋树种,促进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可进一步扩大恢复规模。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教学;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2-02

前言:病原微生物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微生物、寄生虫在人体的反应,主要包括人体寄生虫学以及医学微生物学两个方面;但是,由于《病原微生物》这门课的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部分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对学习缺乏一定的热情度。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病原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综合全面运用了下面几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成效。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新型医学人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主要起传授知识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突出,教师仅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着重授人以"渔",即在教学生"学"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学"。尤其是在卫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时越来越少、教材内容越来越精简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2.加强课程建设,调整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是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病原,与人的健康与疾病相关。引起感染的病原生物种类繁多,教材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与现在课时不断压缩严重冲突;同时现有教材知识老化,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要求脱节等等,因此,加强课程建设、调整教学内容刻不容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总论(包括微生物学概述、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病毒总论和人体寄生虫学概述)是病原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种病原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包括细菌各论、病毒各论和寄生虫各论)是在总论指导下展示各种病原生物的特征。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了总论知识,就可以以总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各论知识举一反三进行自学。因此,在教材内容偏多、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对总论的讲授,突出总论内容,把总论知识讲精、讲细、讲透,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内容。同时,对各论内容适当削减,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

微生物免疫学这门科目的知识大多源自于实践,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际的应用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通过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到破伤风杆菌中,教师可想到生活中生锈铁钉刺伤后,可能会导致破伤风,由此讲出破伤风的发病原理与预防措施。在学习乙肝病毒时,可先向学生讲乙肝病毒的病史以及症状表现,继而说明其发病的原因与传播方式。在讲到狂犬病毒的过程中,由于狂犬病致死率比较高,所以在被犬咬后,应做怎样的处理等。只有做到这些,学生对知识才能灵活掌握并学以致用。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行,则很难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新课时,务必要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保持讲课的高效性。要让学生观看新闻等时事,了解与掌握该学科最新的发展状况,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利用设疑法,学习新的课程之前,在课堂上将所学的课程利用疑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吸引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接着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呈现出来,利用这种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授课,才会有更多学生乐于接收新的知识。如,在对微免的防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问同学,有没有打过预防针?为什么要打预防针,接着将微免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吸收微免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如,在超敏课程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问:有些人不能打青霉素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再逐一介绍超敏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5.结论

在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要按照教学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总结出比较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能力以及素质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因为要想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高压现状,就要将学生努力培养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优质型人才,进而将当前的教学现状予以有效的、全面的、系统的优化,同时,《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苗.浅谈如何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2015.(18)

[2]江凌静.中等卫生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

[3]侯小琼,樊晓晖.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S1).

[4]常静.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信息,2008(30):65-65.

[5]陈路,薛小平.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7(03).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6

1试验方法

1.1自然生物膜的培养采用以南京玄武湖湖水配置的BG11培养液[17]培养自然生物膜.采用聚氯乙烯材质的弹性立体填料(200mm×0.5mm)作为载体,该材料的添加对水质以及生物膜的生长没有副作用;材料使用前用0.1mol/L的HCl溶液浸泡12h,并使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以去除杂质.生物膜的培养在盛有30LBG11培养液的透明玻璃容器中进行,容器中添加一定长度的弹性立体填料[18].培养过程中,在容器口处用空隙尼龙网包扎以防止昆虫以及其他杂物落入.保持水位不变,并定期观察生物膜长势情况.试验期间温度保持在20~38℃之间.

1.2自然生物膜对染料的净化试验试验先进行自然生物膜的扩大培养,即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利用BG11培养液于温室下进行静态培养.挂膜2个月左右后,弹性立体填料表面形成致密的深绿色生物膜,生物膜长势成熟,生长旺盛.剪取每段长约20cm且挂有生物膜的弹性材料,置于5L的玻璃容器中,并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中ρ(RhB)为0.5mg/L,对照组不添加RhB,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过程中,每天定时采集水样,用聚醚砜微孔滤膜(孔径0.45μm,滤头直径1.3cm)过滤,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450,岛津公司,日本)测定ρ(RhB),做好相关记录.采样测试试验共进行11d,当试验组中ρ(RhB)处于较低水平(水质较清澈)后试验结束.

1.3PLFA法测定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PLFA的提取参照Bligh-Dyer修正方法[19],以酯化C19∶0为内标,提取、纯化、分析测定流程:取2g干燥生物膜,加20mL氯仿-甲醇-柠檬酸缓冲液(体积比为1∶2∶0.8)直接抽提样品的总脂肪酸,提取的总脂肪酸经硅胶柱(SPE-SI)分离为中性脂肪酸、糖脂肪酸和磷脂酸;其中磷脂酸溶于甲醇-甲苯(体积比为1∶1)溶液,加入10mL0.2mol/LKOH,37℃下酯化15min,用GC-MS(gaschromatograph-massspectrometry,sturn,Varian,美国)分析仪进行不同分子的分离;采用PLFA标准谱图(bacterialfattyacidstandards)和美国商品化的MIDI系统(microbialidentificationsystem)来识别与定量PLFA.

1.4Biolog法测定微生物功能多样性Biolog方法是通过检测样品中微生物对Biolog公司生产的微孔板中的31种不同碳源利用情况来反映微生物群落水平的生理轮廓(communitylevelphysiologicalprofiles,CLPP),以AWCD(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颜色变化率)显示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代谢的总体情况,其变化速率反映了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最终的AWCD与微生物群落中能利用单一碳源的微生物的数目和种类有关[20].Biolog法测定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采用Eco微孔板(BiologHayward,CA,USA),每块板有96个孔,分为3组,可以同时完成3个重复.每组32个孔,其中第1个孔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其余31个孔各含有1个单独的碳源和四氮唑蓝.具体操作:准确称取相当于5.00g干质量(按含水量换算)的生物膜,置于灭菌的45mL生理盐水(0.85%NaCl)中,室温下180r/min振荡30min后取出,静置5min得到生物膜悬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吸取生物膜悬液1mL置于19mL事先灭菌的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生物膜悬液接种于Eco微孔板中,每孔150μL,每样1板(为3次重复),置于25℃暗箱连续培养,分别于24、48、72、96、120、144h在590nm下测定OD值.每个样品的AWCD的计算方法[21]:AWCD=[∑31i=1(Ci-R)]/31式中:Ci为第i个反应孔的OD值;R为对照孔的OD值.另外,主成分分析及碳源利用分析均选用72h的OD值进行计算.

1.5数据统计方法采用MSExcel2007和Origin8.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采用SPSS16.0中的Duncan法和DateReduction程序分别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净化效果由图2可见,自然水体生物膜对RhB染料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ρ(RhB)持续降低.在染料添加的第1天,RhB的去除率达到了29.2%,之后几天每d的去除率降至3.9%左右,测试期内总去除率为68.6%.第1天RhB去除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吸附在净化过程的开始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吸附过程速率较快[3].之后几天仍保持一定的RhB去除率可能与生物吸收降解以及光降解有一定关系[22];但是对照试验证明,该条件下光照对RhB的降解影响较小,总去除率约7.3%,因此,在该试验的采样期间光降解作用可以忽略.WU等[10]对相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指出微生物聚集体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机理主要有吸收、降解和吸附作用.自然生物膜作为一种微生物聚集体,其对RhB的净化机理也可能包含了吸附作用、吸收和降解作用.康春莉等[23]研究证明,自然生物膜中的胞外聚合物的含量占总有机质的80%以上,并且自然生物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阴离子基团(如羧基、羰基等),这些电负基团对阳离子型污染物质具有静电吸附作用.Solis等[24]综述了近几年真菌、细菌和藻类在染料废水脱色降解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指出利用微生物进行染料脱色和降解是经济有效的方法.真菌、细菌和藻类均可以降解部分染料,特别是有些白腐真菌的脱色能力已有了大量的研究结果.Maulin等[25]分离出可以降解偶氮染料的细菌,并发现在pH为6,温度为37℃时该菌对染料的去除率达80%以上.自然生物膜作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聚集体,含有大量的真菌、细菌和藻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能对染料具有一定的净化和降解效果;然而环境中的pH、温度、含碳量和含氮量都可能会影响净化效果,从而使得自然生物膜对RhB的去除效果仍处于较低水平.

2.2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采用Quanta200环境扫描电镜对自然生物膜在处理RhB废水前后进行ESEM(environmental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环境扫描电镜)扫描摄像,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对照组生物膜外表面比较光滑,界限分明,表面大量的丝状物主要为藻类;添加RhB10d后的生物膜边界处较为粗糙,并且呈网状结构,原本界限分明的丝状物出现了增生.究其原因,可能是RhB这种酚类化合物接触了自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与微生物细胞的蛋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对微生物产生毒性胁迫,诱使其在表面分泌某种物质,进而与RhB结合,或将其隔离于细胞体外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杨翠云等[26]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来抵抗外界胁迫,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菌逐渐适应了这种胁迫,恢复正常的生长.李淑英等[27]研究表明,Hg2+、Pb2+、Cd2+和Cr6+对大薸根际微生物的影响,随微生物区系或生理类群和重金属胁迫浓度的不同而不同,Hg2+对放线菌、细菌、真菌的毒性最强,Pb2+次之.

2.3RhB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PLFA法通过测定微生物膜上的脂肪酸片段结构,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因为不同类群微生物含有的PLFA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即PLFA和微生物类群数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因此该技术常被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以定量描述土壤、底泥及海水等生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28-29].该研究采用PLFA法对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各菌群进行分析,将试验得到的生物膜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判断出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PLFA以“总碳数∶双键数ω双键距离分子末端位置”命名;前缀a和i分别表示支链的反异构和异构,cy表示环丙烷脂肪酸;后缀c表示顺式脂肪酸,t表示反式脂肪酸;10Me表示一个甲基侧链在距分子末端第10个碳原子上.不同PLF段对应的微生物群落如表1[30-31]所示.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对照组的总PLFA含量大于试验组,说明RhB的添加对生物膜微生物的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RhB的添加使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的总PLFA含量减少52.23%,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75.81%、67.03%、100%.其中,放线菌几乎消失,这可能是由于放线菌对染料的毒害性更受敏感所致.李淑英等[27]研究发现,微生物对Hg2+、Pb2+、Cd2+和Cr6+的敏感性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但是,自然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并未完全被破坏,仍保持一定的数量和种类.为了获得更多可靠信息,不考虑相对含量低于1.0%的单体PLFA,对其余含量较高的PLFA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3.66%,其中PC1(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1.06%,PC2(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60%,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a)可见,试验组与对照组对于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PLFA的影响区分较明显,其中,试验组微生物主要表现为与PC2相关的微生物种类,而对照组微生物主要表现为与PC1相关的微生物种类.由图4(b)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的特征脂肪酸(如i15∶0、i17∶0)及放线菌的特征脂肪酸〔如17∶0(10Me)〕在PC1上载荷值较高,说明PC1是它们的代表因子.a16∶0、14∶0是表征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肪酸,在PC2载荷值较高,可以认为PC2是它们的代表因子.综上,RhB对自然生物膜上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影响的差异较明显.

2.4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添加RhB不仅影响了自然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也影响了其活性.由图5(a)可见,在0~24h内,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微生物群落的AWCD均较低或只有轻微增加;24~48h内2种微生物群落的AWCD随时间表现出几何级数增加;48h至培结束(144h),2种微生物群落的AWCD随时间的增速趋于缓慢直至达到平衡.无RhB添加的对照组AWCD始终大于试验组,表明接触了RhB的生物膜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减弱了.究其原因,生物膜上的有机质可能与RhB相互作用,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32].为研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多样性的特点,以培养72h的样品为例,对Biolog测试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后用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见图5(b).其中,PC1的贡献率为23.59%,PC2的贡献率为18.37%.由图5(b)可见,对照组和试验组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布差异.Garland等[21]认为,各样本在空间上位置的不同是和碳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关联的.具体而言,各样本在主成分空间不同轴上的差异是与聚集在该轴上碳源的利用能力相联系的.因此,在RhB的影响下,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的利用表现出了差异,说明其活性受到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否对自然生物膜有利尚需进一步判断.另外对与PC1和PC2具有较高相关性的6个碳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在PC1上载荷较高的6种碳源中,有3种氨基酸、2种碳水化合物、1种多聚物;在PC2上载荷较高的6种碳源中,有3种碳水化合物,羧酸、多聚物和酚酸类各1种,说明影响PC1和PC2的碳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综上,使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表现出差异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类,其次为氨基酸类.

3结论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1篇7

关键词:新建设施;土壤培肥;土壤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154.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1

自天津市“4412”工程启动以来,设施农业面积逐年增加,加强新增部分设施农业基地土壤科学培肥显得非常重要。传统培肥措施普遍存在不考虑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性状、结构等方面的破坏,只考虑短期效益,盲目大肥投入,培肥效果不稳定[1-3]。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分解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70%~90%,放线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5%~20%。设施土壤与露地土壤相比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设施条件下独特的小气候条件和耕作强度,全年条件下高温高湿和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有机肥的施用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土壤养分转化,真正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水平[4-5]。生物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物质基础,能为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它肥效长,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6-7]。长期施用化肥,不仅消耗土壤有机质,导致地力下降,而且使单位化肥养分的增产率呈现递减趋势,并引起农产品品质下降。生物有机肥料能明显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8]。连年集中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改善作物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生物活性,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9]。科学合理地施用生物有机肥是保证生产无污染优质蔬菜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笔者以菜瓜作为栽培作物,通过在新建设施土壤上采取多种培肥措施,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肥技术措施对菜瓜产量、产值以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肥措施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2.2培肥技术肥料成本分析

不同培肥技术措施,投入成本也不相同,具体统计见表4。按照10号棚不同培肥措施分析,生物复合肥与减半量的粪肥和复合肥结合培肥模式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节省2220元·hm-2;根据13号棚不同培肥措施分析,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和配方肥集成措施增产效果十分突出,比常规施肥模式肥料投入成本仅仅高2400元·hm-2。

2.3培肥技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针对堆沤粪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等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进行调查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

根据对新建后种植一茬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分析结果,不同的培肥处理细菌和放线菌总数增加明显,这与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土壤剖面性状的改善及通透性的改善有关。培肥后细菌增加了2~3倍左右,放线菌增加了10倍多。根据不同培肥措施来比较: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综合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1g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g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土壤越肥沃。通过培肥的施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成倍的增加,有助于腐殖质、有机质的形成,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10]。

3结论

(1)西青区王稳庄镇新建设施基地土壤,耕层浅,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较低。

(2)针对新建设施,通过在菜瓜上采取施用配方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培肥措施示范比较,减半量的生物复合肥、堆沤粪肥和复合肥结合培肥模式比常规施肥增产2430kg·hm-2、节本增效3825元·hm-2,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集成措施比常规施肥模式增产23610kg·hm-2,节本增效15705元·hm-2。

(3)本试验培肥后,土壤细菌增加了2~3倍左右,放线菌增加了10倍多,根据不同培肥措施来比较:秸秆+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集成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但是,值得探讨的是,农民对生物有机肥和普通有机肥不认可的原因在于单一生物肥与化肥结合作底肥,效果一般的原因在于新建设施基地土壤质地较差,土壤通透性低,保肥保水与供肥能力差,根据试验分析可见,新建设施土壤培肥不能单纯依赖商品生物肥或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应当适当配合增施一些畜禽粪肥以提高商品有机肥或生物肥效果的发挥[11-12]。

参考文献:

[1]黄程远.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6):68.

[2]周建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20.

[3]任祖淦,邱孝煊,蔡元呈,等.施用化学氮肥对蔬菜硝酸盐的累积及其治理研究[J].土壤通报,1999,30(6):265-267.

[4]柯文武.生物有机肥料在辣椒等蔬菜上的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2,8(2):59-60.

[5]唐小付,龙明华,赵晓美,等.生物有机肥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长江蔬菜,2010,21:46-48.

[6]胡可,王利宾,王永富.生物有机肥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34-1336.

[7]孙长载,张余良,张国刚.天津市有机肥料的资源状况与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06(3):54-57.

[8]高峰,曹林奎,张浩.生物有机肥在茄子上的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2):55-57.

[9]沈中泉.有机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作用及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54-59.

[10]黄东迈.有机肥料养分循环与利用研究问题[J].土壤通报,1994,25(7):2-3.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六大要素;质量控制

引言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涉及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的项目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2]其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未要求在无菌室内操作,且质控手段(加标回收)相对单一,故本文着重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进行阐述。

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为平皿计数法,方法原理简单易懂,检测步骤快捷方便,但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要求较苛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方法可选,分别为滤膜法和多管发酵法,其中总大肠菌群还可用酶底物法进行检测。这三个项目刚好与菌落总数相反,它们的方法原理相对晦涩,且检测步骤繁琐复杂,不过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的要求反倒没菌落总数要求那么苛刻。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方法和更快捷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以下六大要素关键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1确保人员能力符合CMA和CNAS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称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并确保以上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能够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3]

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CNAS)更是明确规定了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在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微生物检测范围内具有微生物专业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的成员,由他/她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实验室应指定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渖鲜鎏跫,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4]

以上两个准则的要求说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从人开始抓起,要确保从事微生物检测或数据把关的人满足相应的条件,具备相应的资格。有些实验室重理化轻微生物,经常让一人分饰多角,兼顾理化和微生物项目,实际上,这样做违背了相关准则的要求,必须专业对口或经验丰富,并确保不断通过培训和考核维系相关的检测能力。

2确保仪器设备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具备能正确进行检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以上设备需进行校准或检定,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3]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均质器、显微镜等,其中培养箱的配置应考虑到用途、控温范围、控制精度和数量的要求。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保存记录,保证校准/检定设备的修正因子/误差得到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4]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天平、离心机、冰箱、水浴锅等仪器设备,对温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要求较苛刻,尤其是温控类的设备,有些方法要求温度偏差不能超过±1℃,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较高。

结合准则和方法要求,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从仪器设备入手,要确保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通过检定或校准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并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有进行监控、记录并修正。尤其是培养箱和冰箱,温度要求极高,若恒温达不到方法要求,势必影响检测过程,检测结果也会因此而变得可疑。

3确保培养基、滤膜等供应品符合方法要求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要求进行技术性验收。实验室采用滤膜法进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以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时,需对滤膜的滤效进行验证。[4]

针对以上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还要考虑供应品的有效性,要确保关键培养基或试剂符合使用要求,可用标准菌株对每批培养基进行测试验收,也可用人工污染水样进行检测,更好的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最好做一下全过程无菌测试和有菌培养,这样能确保培养效果。滤膜的验收可通过无菌和有菌切换模式及平行检测进行,确保过滤效果符合方法要求。

4确保检测方法行之有效符合客户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验检测活动。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次序进行方法选择,并定期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要重新进行确认,检测方法的偏离须经确认,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同时需经客户书面同意。[3]

CNAS中规定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选择规定。[4]

以上规定表明,检测方法要定期进行查新,如发现方法变化,要进行方法变更或方法偏离验证,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建议在选择时充分考虑检测时间和样品类型的局限性。若水质比较好,检测时间紧迫,可采用简单直接的滤膜法;或水质较差,检测时间充分,最好采用准确度较高更合理可信的多管发酵法。

5确保检测设施和环境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需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3]

CNAS中规定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并以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与办公室或其它生产区要有效隔离,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适用时,应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应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并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4]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检测设施和环境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息息相关,有些实验室场地有限,无菌室操作间未严格按照“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进行建设,存在潜在的交叉污染,甚至有些还将一些杂物堆放在无菌室内,传递箱也长期敞开,通风系统长期不进行维护清理,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帽子重复使用,防护服未按限制区域进行使用,准备室未合理布局,灭菌器、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无菌要求高的设备与带菌设备未分开放置,已灭菌待用的培养基、瓶皿与未灭菌已用的物品未分开存放。这些随意的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染菌机率,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必须注重每一个步骤的无菌处理或操作。可通过沉降菌试验和全过程无菌试验来验证检测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设施和环境不满足准则或方法要求,必须重建或者改善。如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必须重新培训并加强O督,直到检测设施和环境确保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为止。

6确保检测过程符合质控计划和质量监督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质量监控可采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空白试验、平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留样再测等方式去验证检测过程,还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实验室间平行试验或权威实验室的确证试验以及权威机构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3]

CNAS中规定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需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4]

为确保检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加入多种质控手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可信,做菌落总数检测时必须带入空白试验以及平行样试验,可安排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人员比对检测,也可同一检测人员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方法比对,或检测完后一式两份放入不同培养箱培养进行仪器比对。对定性类的项目,每次检测都接种标准菌种进行同步分析,对定量类的项目,可通过检测爱德士或环凯的有证标准物质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来验证实验室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总结

总之,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对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只要这六大要素在检测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重视和有力控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得到了有力保障,检测结果的出具才会合理可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现状

目前,在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来源于临床微生物检验,通过微生物检验能够对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病菌的药敏性进行分析,从而为合理治疗的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1]。同时,微生物检验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病原微生物检测进行有效加强,从而提高阳性检出率是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流行病学分布现状,本文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共计标本5000份。按照标本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有2725份为呼吸道标本,512份为血液标本,202份为胸腹水标本,188份为脑脊液标本,215份为大便标本,另外1158份为其他非呼吸道标本。

1.2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所选的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流程按照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的说明书进行,同时对对检测过程开展质控分析。

1.3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2012~2013年,两个时间段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应用到了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并且该项技术逐渐的向微机化、微量化、自动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2],如今,微生物检验已经逐步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在如今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增多,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多,微生物检验在传染性疾病检测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的阳性率比较,除大便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呼吸道标本、血培养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以及全部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

总而言之,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性还存在很多问题,诊疗过程中应对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分布情况以及原因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提高检验的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柳,郭清莲,申及,涂建成.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4:1573-1574.

[2]邓文强,傅广华,蔡元菊,毕秀梅,李宏光,王萌.《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9:1138-1139.

[3]董毅娟.不同时间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9:13-14.

[4]朱秋丽,陈霞.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4:5662-5663.

[5]景晓敏.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9:89-90.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药敏解读;抗感染治疗;影响;临床诊断;分析研究

临床中,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尤其是进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控制、预防以及治疗中,起到了较为突出的临床应用作用效果[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中应用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导致临床对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对于临床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不利的作用和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增加患者的病症死亡率。在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患者病症的临床控制、预防以及治疗中,相关要求规定,理想情况下的抗菌药物治疗应用,需要对于患者感染初期细菌进行培养以及药敏实验的基础上[3],结合其结果实现临床预防、控制与治疗应用。总之,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规范,不仅有利于提升抗菌药物临床治疗应用的效果水平,而且在对于患者用药治疗的安全性保障中也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下文通过对于感染性病菌产生原因、分布特征以及耐药性情况分析基础上,结合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解读对抗感染治疗的影响,对于微生物培养与临床合作实现临床病症诊断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以促进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同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感染性病菌产生原因与分布特征的分析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感染性疾病与临床中发生的其他疾病之间具有较为突出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感染性病菌致病原与其他疾病致病原之间存在很大区别,以临床中同一疾病的抗感染治疗为例,不同地区的抗感染治疗措施之间也存在有一定的区别[4]。临床患者在进行尿路感染病症的治疗中,欧洲一些国家在进行此类病症的抗感染治疗中,是以氟喹诺酮作为有效治疗药物,而我国临床中则以尽量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来进行患者尿路感染病症的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尿路感染患者中,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比率在60%,超出欧洲一些国家很多。又比如,在进行门诊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中,美国是以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的治疗应用为主,而这种药物在进行中国门诊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中,其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导致获得性肺炎产生的主要病菌为肺炎链球菌[5],该病菌在美国地区的耐药性相对较低,而在我国的耐药性比较高,因此临床中并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作为主要的治疗应用药物[6]。

其次,由于我国的地理面积比较大,再加上国内各地区的医疗条件以及用药习惯等,存在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导致各地区抗感染治疗中病菌的耐药性也有很大的区别[7][8]。因此,在进行抗感染病菌治疗中,各地区应通过建立微生物实验室,通过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调查[9],以进行抗感染病症诊断治疗措施的制定,提高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解读对抗感染治疗的影响分析

结合微生物培养以及抗感染治疗临床实际,通常情况下,进行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实验与结果解读,其目的就是在对于感染性病菌的耐药性进行详细了解基础上,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及其效果进行预测分析,以为临床提供依据支持[10]。此外,结合临床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通过提升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解读的比率,能够有效缩短病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对于患者病症治疗的效率[11]。总之,在进行病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中,不仅需要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要注意结合患者病症的流行病学史以及感染病学相关指标,诊断原理与标准、药效学等因素[12],对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与选择应用。而临床中,通过合理有效的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结果解读,是实现抗菌药物选择并且进行患者病症合理治疗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中的病原学诊断结果,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中,还应对于滞后的微生物报告部分进行重视,以真实实现病菌的合理有效抗感染控制治疗。

总之,通过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检验确定是实现病症诊断以及治疗用药选择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感染性病菌的微生物检测中,应注意对于检测标本的合格性进行控制和把握,同时通过三级报告形式,实现微生物培养以及检测报告,实现患者病症病菌的临床治疗和控制。以某研究为例,该研究在对于200多例病菌感染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与诊断中显示,其中肺炎感染患者的占有比率达到50%以上,而在对于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中,患者疾病病菌中所测出的白色念珠菌在临床中多被医生作为污染性病菌,在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中被忽视。根据这一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病菌感染患者的病菌感染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过程中,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避免对于检测结果的不重视情况产生,不仅需要扩大检测病菌样本的数量,并且应注意扩大病菌标本抽取范围,以实现患者病菌发感染情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分析,提高患者病症治疗效果。

三、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解读在临床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影响分析,为了实现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水平提升的作用和效果,临床中需要医护人员对于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的重视程度进行提升,以增加临床中对于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测定方式的使用,为患者病症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支撑[13]。同时还需要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开展中积极对于微生物学检查进行配合,以充分发挥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解读在临床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是在进行患者病症致病原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和控制。以临床中的经验性治疗为例,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与控制过程中也是在大样本与循证医学临床调查结果相符合的情况下进行病症治疗和控制的,因此,不管是哪种治疗方式,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中都不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实现患者病症治疗和控制的。通常情况下,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中,对于社区获得性抗感染治疗,多是以经验治疗为主,而在进行医院内的获得性感染治疗中,尤其是在进行重症感染治疗时,则需要通过对于致病原的尽快明确,以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措施,实现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总之,在进行抗感染治疗中,应注意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微生物检测意识,通过积极配合,实现抗感染治疗方案措施的制定,提高临床治疗与控制效果。

此外,在对于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解读结果的临床应用中,由于微生物检测结果受检测条件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培养又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药敏的目的则是使用体外实验的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问题选用药物提供实施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因此,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对于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解读信息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避免对于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解读结果报告的盲目遵循,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要明白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解读等所有辅助检查的结果的临床意义是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即使是对于患者的病理检查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存在相应的错误,所以,临床中要注意避免受到辅助检查结果的错误诱导,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治中不能够盲目的使用微生物检测的结果,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科学、合理判断基础上进行参考应用。

四、结束语

总之,正确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解读对于抗感染治疗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影响,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是实现病症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具有较为突出的分析研究价值,值得予以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瑶,马晓俞,陈淑萍,徐航,于湘友.痰热清辅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3):134-137.

[2]张英,安翠平,杜淑娟,贾聚坤,梁国瑞.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非发酵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21):3312-3313.

[3]杨晶,楼颂梅,张啸.经鼻胆管引流术后胆汁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4):271-274.

[4]唐宗椿,王晓峰,杨兴奎,张荣军.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应用氟喹诺酮类药抗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6):647-649.

[5]王爱华,甄海鹰,李海峰.PICU8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药杂志.2014,26(8):92-95.

[6]邱瑜,胥志跃,肖政辉,何伟志.PICU患儿脓毒症病原学分析及WHO推荐抗感染治疗应用现状[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8):1611-1612.

[7]钟宇眉,钟信刚,王叶子,杨敏,华鹏,刘仁淳,吴海城.湿疹皮炎皮损菌群测定与抗感染治疗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3):211-214.

[8]孙华,吴跃明,李亚学,杨凡,彭永佳,刘建新.体外法研究米曲霉培养物对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3,49(11):37-40.

[9]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于农,宋世平,左向华,金欣,王淼.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0):2499-2451.

[10]许金凤,马华锋,周希瑗,许燕.白内障术前睑板腺特殊处理对结膜囊微生物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12):1437-1442.

[11]詹传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与微生物培养在ICU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1008-1009.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1篇11

关键词: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中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拓展和渗透,使得动植物细胞培养手段也更加广泛[1]。无菌技术和保藏技术等其它微生物学技术在医疗卫生、制药工业、食品生产、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2]。由此可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也对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转变和拓展。实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转变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3]。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后期,专门设立开放时间段,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实验方案,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开展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

微生物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知识面较广、实践应用性很强,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工作后的发展需求[4]。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仪器设备有限,学生只能遵循教学大纲安排好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而且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深度不够,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跟随教师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实验技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1]。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很难培养出熟练实验操作的创新人才,也很难培养出操作熟练的技工。按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之前,经历了系统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包括: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实验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五、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法;实验六、细菌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实验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学生反复训练了基本的微生物接种、纯化、保存等操作技能;对进行科学实验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然而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都是相对分散进行的,如何能促使学生将这一系列实验内容连接起来,在一个实验内容框架下,把这一系列的实验技术都运用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5]。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方法

2.1实验选题

多数同学都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选题十分困难,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的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并未思考这些项目的来源。对于如何在实验中心现有的条件下拟定实验项目毫无基础,对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如何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来也无任何概念[6]。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教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对于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给出详尽的范围,鼓励小组成员间协商解决,互相取长补短,综合成员的意见,然后拟定出适合本组成员的实验项目。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实验,如部分小组同学选择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自来水中微生物菌群分析》等实验项目,多数学生都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学生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相关且简单易操作的内容来开展。例如部分学生开展了《食用菌的收集与鉴定》《、食用菌的制种-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认识微生物学实验是如何应用到科研工作中,甚至部分学生将相关的实验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动力。

2.2实验操作

对实验项目拟定后,进入实验操作环节。设计性实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验证性实验大综合,在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时候,之前学习的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微生物系列稀释,消毒与接种,微生物培养与保藏等内容都得到一次汇总复习[7]。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详细的记录,例如菌落形态、菌体大小、生长速度等。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完成,均由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内自行完成。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小组出色完成了实验项目。实验选择生活较易获得的葡萄作为材料,从培养基的配制、菌株分离、菌体形态观察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实验结果用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分析也十分透彻,出色地完成了一个设计性实验。

2.3实验总结

建立在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有详细记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部分小组实验现象并非和预期的一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新出现的现象进行探讨,可能说明了实验的失败,也可能说明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完善实验方案,改进操作方法,反复进行实验最终取得满意的结果。设计性实验的评价并不简单地依赖于是否取得圆满成功的结果,而是综合地衡量整个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组员间的协作精神。实验报告的撰写占很小的比重,更重要地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体会

设计性实验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实验内容丰富、工作繁杂,对于一个刚接触微生物不久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一工作,必须加强团队合作,集体讨论立题,明确分工,实验实施过程中互助,发挥集体的优势,这样的协作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内容均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多样,涉及的知识面较广[8]。立题之初,需要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学生讨论后完善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从未遇到的情况,以及可能会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其它实验教学中没有遇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必须在科研实验的一线,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常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准备工作都由老师完成,学生主动性差,仅按部就班完成,即使没经过预习也可以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步骤完成[9]。设计性实验建立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观察到汇报考核都要自主完成,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

4结语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机会全程参与实验过程,有机会涉足实验材料的取得、实验试剂的配制等[10]。通过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尽管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然而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是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1]。我们通过这些尝试积累经验,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拓宽设计性实验的涉及面,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

[2]田颖,刘侠.微生物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

[3]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36(9).

[4]吴石金,黄海婵.谈谈“自助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

[5]纪燕玲,于汉寿,汪素美,赵明文《.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6]朱铁群,成庆利.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个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7]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

[8]肖红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9]范玮.创新高职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13,35.

[10]牛雅琼,谢国梅,那冬晨,闫桂琴,王祎玲,王华峰,李琪.遗传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2,47(1).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篇12

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省娄底市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且不同类型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非呼吸道分泌物样本、血液样本、粪便样本、胸腹水样本、脑脊液样本,进行研究。统计两个时间段不同样本的阳性率结果,分析差异原因。结果:2012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非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胸腹水阳性率和脑脊液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血液阳性率显著低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粪便标本阳性率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水平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结果阳性率,为临床诊断感染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以及判断治疗预后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能够有效提高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本文研究不同时间段且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标本检验阳性率,选取我院2012年和2013年临床标本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检验科收取患者临床采集样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两个年份同时随机抽取检验样本各自1000例,包括300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300例非呼吸道分泌物样本、100例血液样本、100例粪便样本、100例胸腹水样本、100例脑脊液样本。所有被抽取实验室检验样本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由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员完成临床标本分类。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微生物实验室检验采用平皿培养法,样本分类后按照临床检验目的分别使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和SS平板培养,用超净工作台接种后放入CO2温箱孵育24h,后统计培养阳性率。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微生物实验室检验采用平皿培养法联合微生物检验仪器进行微生物检验。样本分类后按照临床检验目的分别使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和SS平板培养,用超净工作台接种后放入CO2温箱孵育24h,样本培养后阳性结果应用西门子细菌鉴定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给予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个时间段不同类型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可见,2012年呼吸道分泌物阳性115例,阳性率38.33%,非呼吸道分泌物阳性92例,阳性率30.67%,血液阳性7例,阳性率7%,粪便阳性9例,阳性率9%,胸腹水阳性14例,阳性率14%,脑脊液阳性15例,阳性率15%,总阳性252例,总阳性率25.2%;2013年呼吸道分泌物阳性98例,阳性率32.67%,非呼吸道分泌物阳性78例,阳性率26%,血液阳性11例,阳性率11%,粪便阳性10例,阳性率10%,胸腹水阳性8例,阳性率8%,脑脊液阳性8例,阳性率8%,总阳性213例,总阳性率21.3%。2012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非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胸腹水阳性率和脑脊液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血液阳性率显著低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粪便标本阳性率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数值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成为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2]。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水平能够有效提高标本阳性率。由于微生物检验工作中有一些不规范操作,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运送和保存中存在不科学处理,会影响检验结果[3]。微生物检验结果与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以及检验操作和结果判断等各个环节都有关系[4]。按照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标本采集,有效采取有效标本,避免标本被污染。标本的存放和运送,需要确保致病微生物的生命力、避免致病微生物的过量繁殖和非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非呼吸道分泌物阳性率、胸腹水阳性率和脑脊液阳性率显著高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血液阳性率显著低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月-2012年12月粪便标本阳性率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标本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不断提高检验从业人员病原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检验过程中,避免样本部位采取量不足或取样不典型,导致的结果阳性率低[6]。通过微生物培养结果、染色后镜下形态、特殊培养基结果,并应用微生物阳性结果自动分析仪器对培养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微生物种类和致病性。而且,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与临床进行沟通,完善检验技术,提高检验水平,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出现[7]。

综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中由专业人员操作联合现代微生物检测仪器,共同对微生物培养结果进行报告,能够有效提高样本阳性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室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淑惠,司元国,高静.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02):82-83.

[2]胡易伯.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J].药物与人,2014,27(08):123.

[3]董毅娟.不同时间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大家健康,2012,06(10):13-14.

[4]熊彦东.探讨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J].中外医疗,2014,02(28):189-190.

[5]郭辉,苏民.临床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错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