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范例(3篇)
现代主义范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孕育并发展起来。对女性主义来说,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一方面,女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基要主义、普遍主义等现论也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给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提供了哲学基础与合理证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则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达到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目的。解构主义的代表首推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科,本文拟从他们的主要观点出发来探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消解中心和本源,颠倒等级秩序
解构主义的策略经常多变,但其宗旨却是明确的,即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消解语言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在场是建立本体论、目的论从而达到实在真理的根源,因此,德里达把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因而“女性”的范畴只是虚构的,德里达说:“也许……‘女性’不是一个可以决定的身份,也许女性不同别的事物保持距离,无法站在别处宣称自己……也许女性——一个无特征、无形状的模拟物——是距离的断层、超距离的距离、间隙的节奏、距离本身。”[1]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而这一点正是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玛丽·朴维在她的《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一文中所总结的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最主要的贡献:即消除神秘特征的规划。朴维指出: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一就是使“在场”的特征变得非神秘化,“在场”的观念取决于语言,同时“在场”总是难以捉摸,它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才存在,并不是真理的基础。朴维认为解构主义分析了“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女性”是一个术语,如何界定这个术语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朴维相信解构主义消除此在的神秘性在政治上具有意义[2]。德里达用以达到消除在场的神秘特征的效果之一是解构二元对立。“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如:灵魂/肉体、自然/文化、男性/女性、语言/文字、真理/谬误等。这种二元项的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设立第一项的优先性而迫使第二项从属于它,第一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而第二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如把善放在恶之前、肯定放在否定之前等。乔约森·卡勒说:“在传统哲学对立中各种术语不是和平共处的,而处于一种激烈的等级秩序之中。一术语支配另一术语(从公理上、逻辑上)便占首要地位。在特定的时刻,解构这种对立就是颠倒等级秩序。”[3]德里达的批判就是促使这些等级对立的压制发生倒转,那些优先等级的统治支配权力永远不能被在场所恢复。然而,颠倒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单向的、还原的,德里达拒绝建立任何中心,而是消除中心本身。“事实上,这种对于话语新地位批评追索的最令人神往之处,就是它公然申明放弃对于中心、主体、地位特殊的意义、本源、乃至绝对的元始的一切指涉意义。”[4]
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男性与女性构成了人类生存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父权制(patriarchy)社会的发展使这种对立更加走向极端。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是“逻各斯中心”的社会,也是“中心”(pallocentric)或“菲勒斯中心”社会,因而,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男权主宰的文化——父权制与“阳性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都是一回事,由此引申出“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一词,以示这个世界是一个男性中心思维模式所统治的世界。在解构理论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从根本上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并把解构策略局限于男性/女性等级对立的范围内来运用。通过对男性/女性这一根本对立等级的颠倒,女性主义试图瓦解父权制建立的一整套象征秩序,提出了另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差异政治的模式等等。因而,分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成为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破坏”活动之一。
朴维也认为,向等级制和对立统一逻辑提出挑战是解构主义为女性主义做出的第二个贡献。解构主义在其消除神秘特征的模式中并不简单地提供另一个二元对立的等级制选择,而是揭露了建立和保持等级式思维所必须依赖的计谋。分解“女性”一词的策略可以显示把所有女性都归结到一个虚假统一的“女性”的做法是如何掩护了表面上是团结而实际上是分裂女性利益的权力效用[2:340~341]。德里达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利用颠覆二元对立结构的原则:“分延”、“写作”或“剩余”。
最能体现出解构主义特色的是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如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认为女人处于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因而具有消除父权制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海伦娜·西苏提出要改变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被压制的地位,必须通过写作,女性的写作具有真正强大的、破坏性的力量;露西·依利格端也对父权制社会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作了尖锐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雷·伊格尔顿对此作了很详细的分析:“‘解构批评’是这样一种批评操作的名称,它可以部分地颠覆这类对立组,或者部分地证明,这一类对立组在本文意义过程中是互相颠覆的。女人是对立项,是男人的‘他者’。她是非男人,有缺陷的男人,她对于男性第一原则基本上只有反面价值。但是同样,男人之成为男人只是由于不断排除这个‘他者’或对立项,因此他是相对于她来规定自己的。……不仅他自己的存在寄生地取决于女人,取决于排斥和臣属她的活动。而且,这种排斥所以必要的理由之一是:她可能毕竟不那么‘他者’。也许她是男人之内的某种事物的标志,而那是他需要压抑、需要从他自己的存在中逐出、需要贬到他自己的明确界线以外一个保险的异域的。”[5]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解构策略对于女性主义分析“女性”如何变成“他者”及被压制在男性的文本和社会之下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二、话语即权力,主体已消失
在“逻各斯中心主义”被解构之后,后现代主义将理论概念的重心从“结构”变成“话语”,世界亦变成了一个话语的世界。德里达说:“由于中心或本源的缺失,一切都变成了话语。”[4:135]即从“文本就是一切”到“话语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消失。在现代主义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后现代主义又宣布“人也死了”,“人类充其量只是自然一时冲动的结果,决不是宇宙的中心”[6],“在藉以多元地构成现实的差异中丧失了自己,正值死神高视阔步、肆意猖獗时,自我将自己的缺席人格化了,它在各类浅薄的作品中传播自己,拒绝并回避阐释”[7],尤其是被称为“权力思想家”福科的具有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等特征的权力话语理论,与德里达明显有殊途同归的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功效。
关于权力,一般人只会联想到国家机器、暴力法规等等,而福科认为权力就是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它有几个规定性:其一,权力是多重的力量关系。各种权力关系存在于其他各类关系之中,它没有主体性,而是分散的、弥漫的;它也不是从一个集中的源头自上而下流动,而是相反地运作。其二,福科提出要把权力看作一种纯粹压抑性结构的传统观念;权力不能为人们占有,它是在运作的。对于话语,福科指出:话语是由符号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话语的作用超过了言语和语言。正是在话语的实践运作中,福科看到权力关系,话语在内部进行的调查,赋予内部事物的秩序与意义,本质上便是赋予它有产生意义的权力,获得进入特定秩序的权力。这就是说,影响和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权力,而反过来看,真正具有特殊效应的权力,也是通过话语执行的。在这里,福科理解的权力与话语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生产的关系。话语的权力本性之所以根深蒂固,在于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物,它进入社会秩序就是进入话语的权力系统。
福科的权力话语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因而女性主义把权力定义为分散的、弥漫的,而不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同时在妇女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因此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8]
与德里达不同的是,福科提供消解理性主体——“人”本身。福科说:“人只不过是新近的一个发明创造,一个还不到两世纪的形象,是我们的知识中一个新的折皱,一旦这种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就又会重新消失。”[9]女性主义者赞成后现论加强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之“人”的话语的批判,她们认为,人本主义关于“人”的话语隐含着男性至上论,它假定存在着一种等同于整个人类特质的男性特质,如理性、生产等。男性是人类的代表,女性不过是“他者”,是“第二性”(波伏瓦语)。男性优越女性低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应于:理性/感性、自信/消极、坚持/软弱、公共/私人等。这种男性中心论就把女性局限于家庭活动而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
然而,建立主体性是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及其女性政治运动的出发点,正值女性试图提高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和获得长期拒绝给予她们的政治权利的时候,“主体性”概念竟然被否定了,因此,她们拒绝接受福科等人对“人”的概念的理论解构。同时,福科“话语即是一切”的思想导致某些女性主义者只注重思想话语的批判,从而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政治实践,“使女性主义丧失了战斗力”。[10]
哈其思却认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话语可以相互补充。二者对理性、知识、主体、社会统治机制的解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后现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异质性,对那些已经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与排斥在理性、真理、客观性之外的女性来说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哈其思认识到,在女性主义与后现论之间存在着亲和性与紧张性。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的某些看法在先天上就是后现代的。福科等人的后现代认识论则可以使人们注意到:在不同肤色、种族、阶级之间,不同性偏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女性之间都具有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保存并发扬各种女性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化约到普遍化的概念模式。按照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这些普遍化模式往往过度荣宠了白人的、第一世界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经验。[10:210~211]
有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处于政治性的防御阶段时,福科的观点有助于她们向女性主义的“传统观念”挑战。福科式地分析也有助于女性主义在反女性主义时代保持谦顺的态度。[11]
概括讲,女性主义可以修正后现论,正像后现代主义有助于产生出不同的女性主义看法[10:213],二者的结合将克服后现论中的虚无主义,为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雅克·德里达.芒刺:尼采的文体.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
[2][美]玛丽·朴维.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33~334
[3]乔约森·卡勒.解构主义.见: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7
[4]雅克·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141
[5]〔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6
[6]杜威·弗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见: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6
[7]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见: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7
[8]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9]米歇尔·福科.真理与权力.见: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94
现代主义范文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差异;相融
当理性主义一次又一次用数据表明“真理”时,我们经常只是被深深折服,并深信不疑,或是再次臣服于实验研究的不容置疑性,但所谓的一些“真理”不断被,地球不是中心,万物也不是上帝创造,经典牛顿力学也受到来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挑战,人们也渐渐看到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测量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这一切迷茫带来了解释和答案,而所谓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现实问题的模糊性时,研究范式也出现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之争。
1、“质”“量”之异
根据新力市场研究(DMBResearch)资深研究人员表示,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一般量化研究的问题可分为三类:现况不明的问题称为描述性问题;关联不清的称为关联性问题;因果不解的问题称为因果性问题。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和结构观察。而在资料和数据收集;也是量化最突出的环节需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统计、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考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量化研究在具体运用别强调操作化、概括化及客观性。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社会的现象可透过观察而得,强调价值中立的态度,以达成客观。
关于质化研究,陈向明总结了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人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质化研究强调通过被调查者的眼光看世界,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对事件的主观认识及其建构。这一观点反映了社会建构论的影响。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格根曾经指出:“对于现代主义者来说,世界简简单单地‘在那里(outthere)’,以供观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文本里,这种假设是没有理由的……谈及‘世界’或‘心灵’等需要语言,‘物质’、‘心理过程’等词语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我们当成‘真实的’,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既然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面对的仅仅是一种建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质化研究就建筑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来看,质化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研究设计,2.问题的选择,3.资料收集,4.整理分析,5.成果表达,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质化研究因强调被研究者的观点及整体主义的研究进路,因而多采取开放而富有弹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等环节交叉循环进行。
质化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质化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
2、“质”“量”相融
就研究目标而言,两种研究范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并且从上述的比较重能够看到两种范式的研究步骤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方法上有不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再精确地计划也无法完全复制到现实问题中,面对复杂化、模糊化和不确定性,辩证的、开放的、批判的态度才是研究过程用该秉承的精神。对科学的最新定义是:有待证伪的假说。因此我们所做出的研究结论并不是一个定论、一个真理,知识一个结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质化研究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解释是合理的,而在取证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有力的数据加以说明,因此,在相应的环节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能为我们带来更加有效可靠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16、448、452.
[2]张胜勇・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P228,236.
[3]胡幼慧.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6.
[4]陈伯璋.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M].台湾:南宏图书公司.1990.14.
[5]高敬文.质化研究方法论[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
[6]潘淑满.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
[7]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
[8]文军,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5).
现代主义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联系区别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9世纪末现实主义小说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它所描述的“现实就是我们的所见所感;人物角色彼此关联并且主人公都是英雄”已经约定俗成了,毫无创新了。但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陈规,它另辟蹊径,特立独行的写作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总体特征及艺术手段,在叙述手法和写作特点上进行了改革及创新。并且这两个时期的小说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的特点,又在本质上有所区别。
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
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在是对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因此在题材、形式及创作原则等方面上都继承了传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衔接与发扬。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属于现代派文学的分支,它们主张“作家退出作品”,摆脱了传统小说叙述中“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方式。
其次,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小说都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属于形式主义创作。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善于使用拼贴(collage),并且它们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现代文学的典型特点。主张形式上要朦胧晦涩,结构上要杂乱无序,这几乎已成为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共性。此外,由于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都受到20世纪的西方社会道德危机及精神危机的双重打击,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都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其特点是没有“幸福的结局”,同时,这也反映了英美现代派小说的本质特点。
最后,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作家们认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他们认为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没有任何提示,也没有高潮和结尾。没有给读者以彻底的“解释”,事件与事件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时间联系和因果关系。传统写作创作中小说整体被分为头、身、尾,开始于主题的揭示(exposition),然后是故事情节的复杂发展(complexity)、最后是结尾处的“释然”(resolution)。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与这样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
2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然而,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是因为无论是从题材和形式,还是从创作原则及风格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
首先,现在派作家在思想上认为:上帝死后,将世人留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只有文本形式才能令经验井井有条,也只有形式是最真实的存在。世间所有的烦恼及问题都能通过作家创作付出的努力得以解决。后现代派作家则认为现实社会中所有的这些无序和混乱是无法逾越的,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他们抱有对现实一种戏谑玩耍的态度。统治这迷宫的是无序,是缺席,有象无意。
其次,现代派小说和后现代派小说都崇奉形式主义,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拼贴”(collage)是现代派作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叙述形式。拼贴法在现代派作家看来是创作的一种手段,指的是将貌似不同的或没有关联的部分重新整合组成了新的有意义的整体。其中单一部分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却构成了一个和谐整体画面。相较之下,后现代派作家手中的拼贴,却保持文章中各个部分散乱的状态,也并不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另外,后现代主义积极主张结构的全面解体(deconstruction)和形式的散乱状态。后现代派的作家反对一切形式上的统一,而追求文本的无序性和散乱性。后现代主义作家在探索语言艺术的过程中玩弄着文字游戏,他们追求无序性,反对逻辑性,又抛弃因果关系。然而,现代主义作家则注重作品的形式,将其视为艺术的灵魂。并且十分关注作品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特别是在谋篇布局方面,可谓是独具匠心。
再次,后现代主义在创作和表现手法上,遵循着强烈的“本体论”(ontological)创作观念。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待文学及社会人生的关系上,不再试图极力表现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官。他们自然和社会中事物的本质,以及对人,对社会及一切客体,只是进行阐述,并不加以评价,也不把自己的主观意念主强加在叙述的客体上。他们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归纳其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从认识论走向了本体论,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语言和文本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人、事、物,并将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时严格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
另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例如在小说《公园》中,主人公本来是在读书,书中描写男主人公如何要被谋杀,但结尾处读书的人却是被谋杀的对象。这大大超出我们所想。所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最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处理小说情节方面存在着差异。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讲求情节上的疏远,这一时期的作家不愿意编撰情节,但并不表示其作品没有情节,只是他们将其情节淡化了而已。小说家们试图让小说人物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言行向读者进行自我解释。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以趋向极端的态度对待情节,这一时期的作家不仅疏远情节,有时甚至会背离情节,小说情节要不然“少得可怜”,要不然就“多得疯狂”。破碎零乱为基本的叙述方式被更多的后现代作家加以采纳应用。
3结语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并非清晰可辨、泾渭分明,他们的关系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然而二者在本质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打破了文学与非文学,能指和所指,美与丑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曹路漫.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J].南都学坛,2000.20(4).
[2]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维屏.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概述[J]外国语,1998.
[4]王宁译.走向后现代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