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气候谚语(6篇)

时间:

气候谚语篇1

关键词:哈萨克族;谚语;意象;积极心理治疗功用

中图分类号:I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2-02收稿日期:2016-07-26

课题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哈萨克语、汉语谚语意象比较研究”(XYZY2014KYB008);“《诗经》参照视野下的哈萨克族婚恋歌文化个性研究”(XYZY2016KYB003)成果。

作者简介:宋彩凤(1975―),女,山东青岛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谚语是民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民族运用谚语这一语言精华塑造民族性格。谚语的治疗作用往往是在谚语的运用中完成的,运用者利用民族心理中对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以典型意象作为载体,增加了谚语的积极治疗作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一、马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谚语的积极心理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通常指向一种被人们认为积极有效的价值标准,人们认为它们能够纠正个体对这一指导原则的偏离。这在教育和劝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规诫谚语中体现得最明显。为了使谚语达到更好的教育、警戒目的,哈萨克族谚语经常用马作为意象。马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是哈萨克族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它对故乡、对主人忠诚、勇敢,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是包含着能激励人生的丰富内容的精神形象,是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与汉民族文学上更多地将“骐骥――士不遇”联系在一起完全不同,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马形象正是和英雄、勇士联系在一起,和忠贞联系在一起。马意象在谚语中所传达出来的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哈萨克民族自身文化的精髓。

哈萨克谚语说:“一句格言抵得上一只单峰驼的价值,一项忠告抵得上一匹好马的价值。”谚语很多时候像是给人们的忠告、提醒、劝诫、安慰、教育,发挥着自身的积极治疗功能。其中,马意象有时候充当着劝慰人们正确面对人生困境的角色:

高头大马有时肥,有时瘦;大丈夫在世有时穷,有时富有。

面对人生困境时,谚语成为治疗工具,将高头大马与大丈夫对举,马形象中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内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怒气像野马难以驯服,理智却尾后缓缓移步。

手是头的奴隶,脚是头的马匹。

马意象又成为一位哲学家,抚慰怒气冲天的人,引导善于思考的人。有时候又充当着某方面例子来表达对某类人的嘲讽,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嗅到料袋底子,马不知饱。

这句谚语刻画了马吃料的习性,还用来揶揄贪嘴的人不吃光盘碗里的食物不知饱之相。哈萨克族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骑马是牧区人民从小养成的习惯,正因为日日相处,天天使用,哈萨克族对马的观察非常仔细,也善于在谚语中表达各式各样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舍不得给马喂料的,迟早得步行;舍不得大方待客的,迟早会挨饿。

以马与人对举,教育人应热情待客。

再说那马日行千里,身上没膘,没人骑它;再说那人学问多,不知羞耻,人民不爱他。

说假话的人,骑的是四蹄不沾地的飞马,说真话的人,骑的是半天挪不动一步的灰马。

都以马意象强调好客、正直。谚语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哲理性,马意象正是三者的结合,它来自哈萨克族对马的习性的了解、对马的品格的喜爱,谚语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达成了更加深刻的积极心理治疗目的。

二、英雄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意象也是非常典型的载体,它承载着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勇敢、勤奋、忠诚、可靠等现实常模。萧兵先生在《中国文化精英》中认为:“英雄的一生必然是苦难的一生。他时刻生活在紧张奋斗和种种严酷的考验中……英雄的命运必然是:痛苦、折磨、危险、烧炼、战斗、奉献和牺牲。但是他不但安之若素,而且甘之如饴,流汗流血,而不流眼泪,带着伤口和欢笑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直到奉献出生命。”这些对史诗中英雄的描述显示了民族对英雄的认识。谚语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运用英雄意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主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达到积极心理治疗的目的。英雄最大的特征就是勇敢:

英雄看到的是生,懦夫看到的是死。

学者为人民打开眼界,英雄为人民献出生命。

对死亡毫不畏惧,这是游牧民族必须培养的积极心理,生存环境严峻,布满了死亡的可能性,只有不怕死亡,猛打猛拼,才能减少死亡,扩大生存空间。

谚语还以精练的语言展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勤奋、忠诚、可靠:

劳动使人成为英雄,不劳动使人成为可怜虫。

英雄的荣誉就是人民的荣誉,鱼的名气就是湖的名气。

英雄的财富是群众,英雄的荣誉在群众中间。

英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敬爱,主要是因为他们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都是为人民争取利益,保护人民的幸福,英雄来自人民,也忠于人民。

与英雄意象相似的是好汉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与好汉是有区别的,英雄更强调的是超众的勇敢、忠诚和奉献,好汉则更强调勤劳、荣誉、诚实的品格。如:

大地有了庄稼,才显得可爱;好汉辛勤劳动,才显得健美。

这则谚语强调的是勤劳能干的才能称之为好汉。

好汉肚里,存得住比金子重的秘密;淑女肚里,孕育着金头的儿子。

这块地比那块地差在哪儿,既然它长庄稼又育花朵?这位好汉比那位好汉差在哪儿,既然他言必行,行必果?

这两则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的可以称之为好汉。还有正直、爱人民被看作好汉的特征:

好汉不侵吞你的报酬,土地有人不会使你徒劳。

同样,也强调好汉来自人民,顾惜自己的荣誉:

巴依夸他的牲畜,好汉顾他的名誉。

英雄和好汉意象承载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游牧民族对抗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继承了人类积极进取的心理禀赋,激励着哈萨克族不断正视困难。

谚语中塑造的意象来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塑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哈萨克民族用意象这种符号象征体系,成功地传递着哈萨克族文化的信息。哈萨克族对谚语的利用率也非常高,即使在一些调研论文中,都不断引用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表明谚语在平常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德)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正向的理论与实践.李培忠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气候谚语篇2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节气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节气谚语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节气谚语2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节气谚语3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节气谚语41)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3)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4)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5)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6)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7)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8)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9)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10)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11)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12)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3)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14)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5)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

节气谚语51、立夏种绿豆。

2、立春晴,雨水匀。

3、立夏芝麻小满谷。

4、立夏前后种络麻。

5、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6、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7、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8、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9、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10、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11、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12、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13、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

气候谚语篇3

英语谚语一般都比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寓意,语言特征比较富有哲理,能够充分体现英美的文化特点。谚语是种民间语言,语论文联盟言活泼简洁,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谚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英语作品殊语句谚语的书面意思和实际表达意思的巨大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要特殊对待。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

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merchantof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翻译,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比如说itisadirty(foolish)birdthatfouls(soils)itsownnest.再脏(傻)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鸟不脏巢,人不毁家;itisagoodworkmanthatneverblunder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即使是一样的谚语,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要灵活进行,经过总结,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第一,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一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例如likebegets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凤生凤”。

第二,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fruitis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

第三,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深入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greek

转贴于论文联盟

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第四,结合使论文联盟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俗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

其次要注意口语化,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再次要强调艺术化,一方面要简洁用词,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语感押韵,容易理解。比如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

气候谚语篇4

母行千里而不愁,儿行千里母担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谚语

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谚语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谚语

入田观察,从小看大。——谚语

言教不如身教。——谚语

娇生惯养,没有好儿郎。——谚语

月里婴儿娘引坏。——谚语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谚语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谚语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谚语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谚语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谚语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谚语

新衣裙头次就要洗净,人从小就要品行端正。(维吾尔族)——谚语

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谚语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谚语

得过且过成大祸。——谚语

人不教不懂,钟不敲不鸣,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谚语

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谚语

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

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

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

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女是娘的罗裙带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个像娘

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有其母,必有其女(英国)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十个叔叔抵不上一个老子,十件褂子抵不上一件袄子

气候谚语篇5

关键词:日本中国谚语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9-02

谚语是产生于民间、并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并带有讽刺、警示、知识、趣味性等意义的短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语言和社会是并存的,每个社会都包含人文风情、国民特性的文化,一个社会就是其全体生活史的总体。一般来说,从语言表现中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大众智慧结晶的谚语,能够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该文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

1日本谚语的翻译

谚语在日语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翻译的时候区别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语谚语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翻译这些谚语的时候,根据分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来自中国的谚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亚洲国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文化的国家,因此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来自于中国的谚语。在引入这些中国谚语时,或者后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使它们适应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能够更好的在日本国民中流传,大部分谚语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对于这些谚语,翻译的时候最好使用还原法,也就是说按照原型翻译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国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举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会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译文“在哪里碰到的?在东京?”

“不,在这里碰到的,东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听说近来有一种车子叫做电车。我倒想去坐坐呢。”

“无聊的东西!嘈杂的很。”

“这样的么?所谓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像我这样的乡下人,也许反而觉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无聊。”“这样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于中国。翻译过来就是“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蜀犬日に吠え指的是因为疑神疑鬼所以过度害怕。而且,因为见闻少所以无知,因此用来比喻即使对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惊讶。有时也用来指见闻少的人对优秀的人品行持怀疑的态度。这个谚语出自于韩愈的信。“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即使在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如果出太阳的话,一大群的狗就会一起吠。「遗T陇摔えぐ比喻过于疑心疑鬼。主要因为怀疑而担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江苏、浙江一带的水牛很怕热,月亮一出来就以为是太阳,所以在喘气。

1.2日语中固有的谚语

这类谚语大部分有出处。比如:

(格式可参考此处)「きじもQかずば(祸从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过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间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用中文来翻译的话,就是“真正的意图不在这里”、“声东击西”、“别有用心”,也可翻译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背后有一个故事。明智光秀对主君织田信长产生了谋反之心,最终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一次也没有表明过其意图,只是说要进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东方,“敌在本能寺”,起兵谋反,讨伐信长,率军攻入本能寺。这句谚语从字面来看,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这种情况下,首先得从字面来挖掘谚语深层的意思。一般,翻译日本固有谚语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转换成与汉语意思相近的谚语、歇后语、成语。第二种则是如果不能翻译成汉语的谚语和成语的时候,尽量要使之简单易懂且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1.3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这些谚语并非民间的传说,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学作品,特别是出自于《圣经》,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西方传来的谚语在中国也有与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万贯财,不如一身健)(Healthisbetterthanwealth.)

「rは金なり(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

2从日本谚语的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中日两国谚语来看,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

2.1共通性

2.1.1共同的农业文化

中日两国的谚语都是人们口头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以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希望社会得到发展,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从劳动中得到的知识传颂给后世。谚语,这种既简洁又精炼的语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文字出现以后,农民依然用谚语来传达所了解的知识,逐渐地产生了更多新的谚语。因此,与农业生产和天气有关的谚语的典型例子就相当的多。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减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风)

中国:「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粪尿しだ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种早秋莫迟延)

另外,由于中日两国的谚语作为广泛在民间使用的一种通俗简洁的语言,因此,使用范围很广,在生活中也被广泛的使用。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国:「身上有屎狗跟踪(粪のついている体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犹如)蛇吞象)

2.1.2共同的作用

两国谚语的作用大体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点:

(1)反应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预兆晴天)

中国:「春分秋分、昼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昼夜等分)

(2)蕴含人生的教训。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

「可爱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对爱子不可娇生惯养)

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国:「说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不同点

2.2.1自然环境的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中日两国谚语的表现也会有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下,海洋渔业非常发达。因此,日本人接触海产品的机会就非常多,关于海和鱼的谚语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龙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岛国的日本,中国国土辽阔,被陆地包围。在北方,畜牧业很发达,有很多关于马和牛等哺乳动物相关的谚语;而在南方,农业比较发达,关于农业的谚语就相对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犊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体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计在于春)。

2.2.2历史传统的差异

日本虽然从古代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背景和传统的差异,即使在表达同样意思的谚语上,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这句谚语来赞美人是因为樱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国人则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免”来夸奖人。吕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将,非常的勇猛,被称为“飞将军”,而“赤兔”是“吕布”的一匹马,跑得非常快。因此,用这句谚语来比喻非常优秀的人才,万里挑一。

2.2.3风土人情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观念也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就会相对地影响到对事物的看法。以动物为例子,中国人虽认为狗是一种非常忠诚对人非常友好的动物,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有很多类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这种不好的评价。相反,日本人对于狗的态度却格外的宽容。再比如说,在中国说到鸟,就会想起恶势力或者不祥的预兆。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关于鸟的谚语都是好的。比如,「酩涡兴、「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争い。

3结语

谚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勤劳大众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彭丹,吕婧.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7(10):17-18.

[2]王和平.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2(11):120.

气候谚语篇6

【有关大暑节气的农业谚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24节气谚语

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农民谚语

小署大暑,灌死老鼠。农民谚语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种田节气谚语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种田节气谚语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节气天气谚语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节气天气谚语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重雾三日,必有大雨。天气谚语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天气谚语

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种田农业节气谚语

大暑摘瓜。植物瓜果谚语,农业作物蔬菜谚语

雨水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谷雨青梅梅中香,小满枇杷已发黄,夏至杨梅红似火,大暑莲蓬水中扬,秋分菱角舞刀枪,霜降上山采黄柿,小雪龙眼荔枝配成双。植物瓜果谚语,农业作物蔬菜谚语

大暑早、处暑迟,立秋晚暑正当时。农业天气谚语

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江西)农业天气谚语

小暑捋,大暑割。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台风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诗人陆游形象地描述了台风袭来时的壮观景象。在热带气旋家族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夏季天气舞台上的主角。

根据1951~1995年45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7个,登陆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个,登陆最少的年份(1951、1998)仅有3个。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7月和9月一样多,平均都是1.9个;8月份位居第二,平均登陆1.8个。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大暑前后,下午的气温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集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见,火焰山”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关键期

所谓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如华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黄淮地区(山东、河南)、东北南部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部分地区,在此期间的暴雨天气相对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为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