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6篇)

时间: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1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气候类型判读仍然是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就题目呈现形式来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而且图形多变,图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气候类型的判读来讲,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步骤,了解了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及明确了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此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来看,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各类图示解读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下图)

以①图为例:首先读图,横坐标为月份,纵坐标左为气温、右为降水量;其次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步骤读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该地为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后看降水柱状图,夏季降水最多(该地为夏雨型)。因此,①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如下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图中每个点的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的值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每个点的水平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值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量。图中8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份(1月)气温在0℃~15℃之间,该地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1月)降水较多,该地为冬雨型。据此判断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3.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不同的是,折线图是将表示各月数据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考生可将此类图示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下图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4.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如下图)

将表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其判断方法与点状图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温度带,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5.三维坐标图(如下图)

三维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图中曲线表示气温变化,柱状方块表示降水量的变化。上图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6.风向标图(如下面甲、乙两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上的横道叫作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处的每一横道表示的风力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二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4级;三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6级……

问:若上面甲图和乙图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那么应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答:该地在纬度40°附近,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甲图中为西北风,乙图显示该地区被高气压中心控制),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30°~40°之间,位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如下图)

由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总量判断气候类型,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考生比较熟悉据各月的降水及气温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各种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多雨型(季节

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夏季多

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冬季多

雨,夏季干旱)年降水量

300~1000mm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终

年少雨)年降水量

温带大陆性气

候、极地气候据上表分析,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经典回放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B.①丙

C.②乙D.②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根据图2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地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多雨,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图1: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位于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AD

例2(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问题。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表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m)。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

温(℃)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雨量

(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该地最冷月为6、7月份,地处南半球,且最低气温在15℃以上,因此其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通过分析该地降水资料可知该地为夏雨型。由此可知该地要么是热带季风气候,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在1500mm以上;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要少一些,多在750~1000mm之间。综上,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当然,本题最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南半球并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四、强化训练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气候类型分布区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分布区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均高温少雨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热带沙漠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草原气候

6.下图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7~8题。

7.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①和⑧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8.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9.读某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气候类型是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下面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夏季气温偏,冬季气温偏,全年降水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以创新的图形提供信息,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读图可知,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③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而在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是干旱的,故两地可能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2.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

3.A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份均温为20~30℃,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属温带气候;七月份降水量大,一月份降水量较小。故①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4.B①是温带季风气候,它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牧草的生长,但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全年温和多雨。

5.D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受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6.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均较小。

7.A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南极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而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8.A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所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9.(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2

关键词:气候变暖;淡水养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7

1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广东气候变暖现象未能例外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及决策者摘要,根据报告,“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相对于1961―199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我国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从1909―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仍将持续增温、降水变多、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50a来广东省平均气温震荡上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气温增速达到每10a0.3℃。

2气候变暖对广东淡水养殖的影响

广东省水库池塘众多,淡水养殖业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广东省淡水产品395.74万t,增长2.6%。淡水养殖已成为广东大农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广东气候的变暖,通过大气环流、降水分配、水温等的改变而影响到渔业生产的稳定、渔业病害等许多方面。

2.1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淡水养殖业损失惨重

世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曾经指出,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发生。陈新光等分析了近10a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州市出现了极端性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秋冬干旱、严重“龙舟水”、灰霾等气候事件[1]。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广东这个地处亚热带的省份大面积养殖了一些暖水性鱼类,同时多年的暖冬,让众多水产养殖户缺失防冻害的意识。一般暖水性鱼类生长的水温在10~12℃以上,罗非鱼在水温8℃以下就会被冻死,大多数鱼类在10℃以下就会被冻死。遇到极端寒冷天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8年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广东成为重灾区,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暖水性鱼类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广东省受灾面积11.79万hm2,损失水产品产量23.9万t,渔业经济损失达21.8亿元。

2.2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水产频繁发生病害

随着气候变暖,淡水温度升高,有利于原本生活于较高环境温度中的水生动物和病原的入侵。鱼类免疫反应等生理机能直接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小范围变化可改变鱼的代谢和生理机能,水温高于或低于生理适宜水温都会造成鱼类应激,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发病。受暖冬影响,水塘中的一些病菌和寄生物等会在冬季存活下来,细菌、真菌的繁殖时间相对缩短,病原的种群数量增加,造成水塘严重污染而不利于水产养殖[2]。病菌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往往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够生存,甚至一些病菌在气温的持续偏高的环境下,还会促使其繁殖的速度加快,加之冬季的水环境温度升高,在捕捞的时候,使得养殖物挣扎而使得体表的鳞片脱落而导致其受伤,如果水体环境已经遭到了污染,这些受过伤的养殖物就容易被污染物所感染而患病,并在水环境中传播、扩散。

3气候持续变暖情形下淡水养殖的对策措施

3.1对淡水养殖环境加以改善

宏观的角度而言,面对气候持续变暖的环境现象,要避免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的经济损失严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而改善淡水养殖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做好规划工作,包括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标准高,而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水产养殖示范区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建设示范区而不断积累经验,将成功的经验向周边环境扩散,以发挥辐射效应,起到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启动“三改”措施,将浅水塘改为深水塘;小水塘改为大水塘;死水塘改为活水塘。注意做好水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及时将水塘中的污泥清除,而且还要做好护坡固岸工作,以避免水塘中的水渗漏,还可以防止水塘外的水流入到水塘中。要求水塘周围的水系要保持畅通,以使得水塘中所养殖的各种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微观的角度而言,水塘养殖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水塘养殖要做好清塘工作,并对水塘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日常的水塘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对水塘进行消毒处理,对放养的生物,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由于外源性病菌而引发污染。如果在水塘中所养殖的是虾、鳖或者是螃蟹,就要在水塘中养殖一些水藻等等,放养一些螺蛳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为水塘遮蔽阳光并降低水塘温度的作用,而且这些水藻和螺蛳还可以作为养植物的食物,同时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3.2采取科学有效的水体病菌的预防措施

处于持续高温环境下,各种病菌会大量繁殖,特别是寄生虫会寄生在养殖物的体表或者是身体内而引发病症。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当处于高温环境中,水体就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即水体的上层与下层不在对流,而使得下层的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使得各种有害物质被分解出来,包括二氧化氮、硫化氢、氨气等,导致水体的下层长期处于缺氧状态[4]。此时,可以采用底质改良剂将水体的下层的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增氧剂投入,或者使用增氧机对水体的下层增氧。处于夏季的高温环境下,还可以向水塘中泼洒一些化学药物,在高温环境下药效会增加,可以避免水塘的水体发生变化而使得水体的缺氧状态严重,同时还可以预防病菌大量繁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业是环境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是由于负面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在经济上受损。这就需要对气候持续变暖对淡水养殖的影响以充分认识,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新光,潘蔚娟,张江勇,罗晓玲.气候显著变暖使广州极端气候事件增多[J].2007,29(2):24-25.

[2]中国环保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35-141.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3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随着升高的温度,副极地地区也许人类将更适合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促进光合作用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增加了植物生长的,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负面影响将对人类活动的更为巨大和深远。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在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雪线上升,冰川退缩,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超牧,乱砍滥伐,人口膨胀,过度开垦,滥采地下水有关。

1、上升的海平面影响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百年我国上升了11.5cm,而海平面上升了14.4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

应对气候变暖加高堤坝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正面面对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随全球变暖而升高泰晤士河的水位,当地政府机构先后88次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是人们现在的做法。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每年30次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将从地面上消失的低洼岛国如马尔代夫、塞舌尔等,海滨大城市如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全球变暖的速度而无法适应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可能增加了它们的栖息地,也可能减少竞争对手和天敌。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4

为积极落实张毅书记指示,《宁夏画报》安排记者在第一时间围绕宁夏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先后专访了包括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袁进琳、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司司长苏伟在内的四位权威人士,进行深度报道。

记者:在近期的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宁夏适应气候变化和反贫困案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您认为宁夏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方面有什么经验?

袁进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贫困与生态环境总是相生相伴,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宁夏西海固地区,近百年来的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业已成为人类不宜于生存的地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全区一盘棋,让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开发,使贫困地区的人口参与到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去。近年来,我们开发建设宁东,发展大银川,打造沿黄经济区,实际上就是全力推进宁夏的三大资源集中区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搬迁多种途径使西海固及中部干旱带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我们叫水、土、煤三大资源。水土结合,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生存问题、生态问题;水煤结合,使我们走上了奔小康的路子。水煤结合,还使我们彻底扭转了过去高能耗、高污染,遍地建厂的恶劣状况。上大压小,近年来小电石、小煤矿、小铁合金,已被全部消灭掉。同时,大电厂、大煤矿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如今,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煤矿,世界一流的电厂,世界级水平的煤化工基地。通过这种集中开发,科技引领,人、财、物、资源就得到了有效聚集,它使大面积的环境得到了保护,其结果是工业壮大,城市发展得到支撑,现代服务业水平迅速提升,就业岗位大量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山川相济,又好又快。

川区农民变市民,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开发、大保护;山区实现人退、家搬、绿进,生态环境得以从根本上修复。今天的西海固许多地方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山青了,水也秀了。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了生态移民,西海固地区40%的劳动力搬迁到沿黄经济区,到工矿企业、城市务工。他带回去的是钱,减轻的是迁出地的生态压力。

记者: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移民,不只是单纯地把人搬出来,而且还承载了很多经济发展的含义,把贫困地区和沿黄经济区这样的精华地带联在一起了。

袁进琳:对。第一讲融入大城市,就是通过沿黄城市群城市带的建设,让那些有能力的人顺应工业化,顺应城市化,自动融入进去。第二讲建设大县城。建设大县城的第一句话是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就是让他们到有条件的山下大县城去解决山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县城,孩子有学上,得病能医治,吃水会方便,上路有车坐。建设大县城的第二句话是,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那就是要全力推进生态大移民,把不宜于居住的地方的贫困人口彻底搬迁出来,逐步融入到山外的环境。从而使全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以及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记者:这就是说要一揽子解决全部问题。从德班会议上反馈回来的信息,宁夏经验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非洲一些同样面临贫困问题的国家纷纷表示要到宁夏来取经。如果他们来了,您接待的话,您会带他们去看宁夏的哪些地方呢?

袁进琳:看盐池。近年来我们在盐池搞养殖、搞种植,全面封(育)、全面禁(牧),统筹城乡,工农业统筹,让农民进城,让农民到相对富集地方去发展建设新家园。今天的盐池,尤其到秋天,郁郁葱葱,草长莺飞,那是最典型的。不像过去这个季节,那里已经有明沙了。过去三、四、五月的时候,到处都是沙丘,走着走着就到沙漠里面去了,现在就不存在了。可以说盐池的经验是很好的,是成功的。再一个就是西海固地区。原来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到处在开发,到处搞种植业。山上开荒开到山顶。说“荒开到山顶上,灾到了家门上”,那最典型了。地到了山上,人穷到了家里,越来越无法生存。你现在去看,该退耕的都退了,只要是退下来的地方,面貌都截然不同。退耕还林,禁牧封育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有效增加了水源涵养功能。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逐步深入,那里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也逐步向积极、向好的方向转化。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新西海固正在向我们走来。

记者:宁夏在明年的气候大会上再会带给世界什么呢?

袁进琳:宁夏,我们讲,资源决定产业,产业决定能耗,排放决定环境。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必须的,不可能说不用。但是你怎么把高碳能源低碳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我认为第一,就是要让传统产业通过改造,使其必须达标、彻底达标。另外一个就是新兴产业的开发,比如随着新型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逐步形成,从起步阶段就要建立一整套清洁利用资源,清洁发挥效益的机制与体制。第三点就是要在发展中充分依托高精尖技术,拉长产业链,从而将能耗和排放量减低到最轻。第四,就是要结合宁夏对生态环境小开发、大保护的现实,依托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使人口容量有较大增长。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继而使生态环境得到大面积的保护。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向工业集群集中,我们讲碳汇的面积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碳汇区域,到那时这些区域带来的不仅仅是碳汇效益,而且还会成为最好的生态环境区,最好的城市后花园。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5

今年春节,在20多度的高温下,逛花市的广州市民发现各种花卉长得比往年更繁盛,桃花迫不及待地提前绽放,花瓣飘落,洒满一地。这是反常的暖冬天气造成的,因为气温升高打乱了植物的生理机能。

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国际气象组织发现2006年的平均地表温度是有史以来的第六高,暖暖的冬天让不少植物误以为“春天来了”而提早开花。2007年2月,中科院广州分院地理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地球继续“发烧”,南粤气候可能逐渐从亚热带变成热带。他们说,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区域,如果气候持续变暖,广州有可能变为热带中部地区,与现在海南岛一样热,甚至可能比海南岛更热。

地理考古发现,地球气候变暖呈周期性。从古到今,大概200至300年的周期内,中国冷热气候不断交替,古代广东曾热如海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郡。顾名思义,象郡出产大象,而大象是热带动物,说明2200多年前两广地区确是热带,或热带―亚热带区域,至少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亚热带!中唐时,刑部侍郎韩愈贬潮州,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是祭鳄鱼。当时韩江野鳄出没,伤害人畜,为害甚烈。韩愈在江边摆开阵势,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之后投进猪羊,他面对滔滔江水,念起了脍炙人口的《祭鳄鱼文》,传说鳄鱼就此遭到驱杀,民众欢腾。鳄鱼是热带动物,可以肯定唐朝时期的潮州野鳄实为土产,绝非今天这般由泰国进口。

4500多年前广东曾是热带

近年来,广东科学家在珠三角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地下森林”,大量被埋在地下的古树现身,最古老的逾1.3万年,最“年轻”者也有数百年。

2004年9月,全球首个古树博物馆在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落成。馆藏古树不仅有成千上万年历史,还是广东气候变迁的重要物证。其中10多棵古树的历史,涵盖黄帝到夏商周、秦、汉、三国、唐、宋、明,直至清末等时代,弥足珍贵。古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棵20年前在潭江河发现的古树,距今约4500年,身躯粗大,尽管经过长期风蚀和河水浸泡,已失去三分之一外层,但仍遗留300多圈年轮,表明这棵古树在公元前2800多年就已经生长在南粤大地,也就是黄帝时期。经电子显微镜鉴定,“镇馆之宝”是青梅属的青皮树,属热带乔木,如今主要生长在越南和我国海南岛。热带植物为什么会在古代广东出现呢?答案是:4500年前的广东是热带气候,与现在的越南、海南相似!

南粤距离赤道并不遥远,明天的广东如果“复古”,变成今天的海南岛,南粤将不再有冬天,全年皆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气温超过38℃,最低气温很少低于20℃;常年湿润高温,多雷雨天气,降水更丰富;一天之中,天气的变化往往单调而富有规律性,清晨天气晴朗,凉爽宜人,临近午间,天空中的积云强烈发展,变浓变厚,午后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暴雨倾盆而下,降雨一直可以持续到黄昏。雨后,天气稍凉,但第二天日出后又变得闷热异常。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预测热带广东的地理风光

看到这里,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也许是:现在要好好享受宝贵的寒风。假如南粤变成热带,广东地理风光一定会面目全非,我们不妨作出如下预测:

在高山上很容易看到温度的转变,因每上升100米,气温便下降0.6℃,每升高1000米,便下降6℃。有人预测,100年后广东气温将比今天平均高出3.5℃以上,每隔两年就有一个夏天会有一个月热至40℃,夏天的酷热成为家常便饭,冬天降温至20℃以下的时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农业一年三季收成;由于海水变暖,珠江海域鱼产量大增;气温上升3.5℃,将威胁植物生存,打乱植物的生理机能,包括开花、落叶、第二年的萌芽或开花时间控制。受温度调控的植物,种子经过寒冬的低温“处理”,度冬后隔年春天即可开花,然而暖冬可能让其缺少低温的刺激,影响到第二年开花,有的甚至不发芽。

每种花木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暖冬使得植物生理周期错乱。暖冬让植物提早在冬天开花的后果之一,是植物在暖冬日照弱的环境下光合作用效率差,制造养分不足,导致果实减少、果实变小,落果率提高,水果的质与量当然受影响。植物制造的养分不足,有可能不开花,或是开了花不结果,有的植物冬天提前开花,隔年就不开花。此外,因为植物冬天开花,蜜蜂、昆虫、动物无法在对的时间帮忙传播花粉,也影响植物扩散播种。

不少原本在山脚生长的花木被迫“向上移民”,部分花木可能绝种。长期而言,有的植物将“无处可逃”或种子萌芽率低,甚至不萌发,导致灭绝。不过,温度升高会促使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生长快速而占优势,在正常寒冬来临时,低温让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缓慢下来,生长慢的植物得以生长,大自然生态维持平衡,暖冬破坏原有的平衡,生长慢的植物将在暖冬因“竞争压力大”被淘汰,反之则繁茂,比如适应度强的杂草,则有可能因为暖化而生长快速,数量增多。

每年随天气变化而来粤渡冬的蝴蝶,若遇上气温异常变暖,也将大量死亡。因为蝴蝶在温暖环境会变得活跃,消耗体力,未必够能量捱过冬天北返,因此气温愈高,过冬蝴蝶死亡率亦会提高,影响繁殖。

未来南粤的“热带生活”

全球暖化影响所及,不只是温度的变化,还可能牵涉降雨量增减、湿度、水气、大自然水循环等,交互作用太复杂,对人类的影响更难以言喻。我国的海南岛和台湾省南部,均处于热带气候控制之下,终年不见霜雪,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全年无寒冬。假如南粤变成热带,广东人的食衣住行与今日相比极可能会面目全非,可惜专家们没有描绘出具体的细节。不要紧,海南岛和台湾省南部的今天,或许就是广东的明天,我们根据热带气候最显著的特点,大胆描绘一下南粤变成热带后居民生存环境的变化: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篇6

(1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同盆地过去气候的变化过程,找出其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本研究通过对沉积剖面地层的观察与样品的测年,运用磁化率和粒度指标,恢复了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整体呈现出“暖湿—冷干—暖干”的气候旋回特征,分为上更新世许家窑组暖湿期、马兰组干冷期及全新世暖干期,并且气候有逐渐干旱化趋势。部分学者对近些年降水与气温变化的研究以及未来气候趋势的预测,更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总之,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此结论将为本区干旱化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同盆地;晚更新世;气候变化;干旱

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010007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20121101011)。

第一作者简介:杨宗园,女,1986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通信地址:030006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Tel:0351-7010600,E-mail:2008xue0828@163.com。

通讯作者:苏志珠,男,1964年出生,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通信地址:030006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Tel:0351-7010600,E-mail:suzhizhu@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2-20。

0引言

认识过去的气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某地区过去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重建过去气候特征的关键。大同盆地处于季风边缘区,对季风的强弱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盆地中地层沉积特征连续,能很好地反映过去气候的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大同盆地过去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变化成因,能更好地了解现阶段的气候特征并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为本区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大同盆地的气候变化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如关于盆地中桑干河河流阶地[1-3]的研究、大同火山的研究[4-5]、盆地中地下水和沉积物化学元素变化[6-9]等。通过这些研究,反映了大同盆地过去经历的一些气候变化事件。还有一些研究是通过对近些年大同地区气温、降水数据的统计与分析[10-13],反映现阶段气候特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在这些研究中,能够较连续地反映过去气候变化过程的文献不多,其中范淑贤等[14-15]运用孢粉指标对本区气候的研究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但是能较好地连续性地反映本区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仍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测年技术的运用、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并结合过去学者们对地层的对比研究,反映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以期丰富和完善对本区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预测盆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更好地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1大同盆地的自然概况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为北东向展布的半封闭盆地,盆地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与阳原盆地相通。盆地内主干河流桑干河属海河水系,自西向东穿过本区流入阳原盆地(见图1)[16]。盆地处于东亚季风气候的边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

2大同盆地晚更新世地层

之前有学者对本区地层有研究(见表1、图2),本研究根据对重点剖面的观察和区域对比,将本区晚更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上更新统—许家窑组、马兰组、峙峪组;全新统[17]。

许家窑组(Q3x)地层广布于大同盆地内部及其边山地带,在桑干河、南洋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常见出露,通常组成其三级阶地剖面的中下部和二级阶地的下部。岩性主要为灰黄、棕黄及灰褐色的亚砂土、亚粘土、粘土及砂层、砂砾层或砾石层,在盆地中常夹有灰绿层。本地层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家窑遗址剖面,古化石铀系法测年约10万年[18]。在虎头梁剖面相似地层中,发现的叠层石的ESR测年结果为(9.3~12.3)万年[19]。

马兰组(Q3m)地层分布于边山地带的梁坡之上,岩性为马兰黄土,为灰黄色亚砂土,明显具垂直节理。东咀剖面和分水岭剖面顶部以及大道坡和洞沟剖面顶部皆有马兰黄土沉积,黄土底部测年约7万年,顶部约为1万年[20]。本组地层年龄下界可对应萨拉乌苏地层中的城川组[21]。

峙峪组(Q3s)地层分布较广,基本组成桑干河和南洋河水系的二级阶地剖面的全部堆积。岩性为灰黄、浅棕、棕黄色的亚粘土、亚砂土与砾层、砂砾层或砾石层,间夹灰绿层。峙峪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王氏水牛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28945+1370年[22]。

全新统(Q4)地层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底部以及边山地区,通常多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以及阶地堆积,岩性主要是砂层、砂砾层和砾石层。典型剖面为阳高县东水头剖面[14]。

3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本研究采样剖面位于盆地东南部,处于河流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剖面厚度4.6m,在剖面0.4m和1.6m处采用ESR测年结果分别是7.1万年、13.8万年,结合许家窑组和马兰组岩性特征,可以推断剖面1.6m处自下而上是上更新统许家窑组和马兰组地层,下伏中更新统晚期湖相沉积,本研究重点讨论晚更新世以来(13.8万年)的沉积特征和气候变化。因此,根据频率磁化率(Xfd%)和平均粒度(MzΦ)曲线,结合岩性分析和测年数据,确定许家窑组地层年代为(13.8~7.1)万年,马兰组年代下限为7.1万年。

风成沉积的研究表明磁化率和粒度指标是反映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敏感的替代性指标,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当气候温湿期,沉积物成壤作用增强,粒度变细,由于磁性矿物的淋溶富集作用,促使铁磁性颗粒富集,磁性颗粒浓度增加,导致沉积物磁化率值较高;反之,气候干冷期,沉积物成壤作用减弱,粒度变粗,磁化率值降低[23]。因此,在风成沉积中,沉积物中高磁化率值和细颗粒指示暖湿的气候环境,低磁化率值和粗颗粒反映干冷的气候环境。磁化率和粒度曲线变化表明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暖湿和冷干的变化,并且表现出多个次一级波动:许家窑组,(13.8~7.1)万年,沉积物磁化率平均值为5.33%,平均粒径为4.38Φ;马兰组,7.1万年以来沉积物磁化率平均值为4.23%,平均粒径为4.23Φ。结合数据和曲线,许家窑组磁化率值较马兰组高,沉积颗粒粒度较马兰组细,说明许家窑组时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夏季风势力较强,成壤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细;马兰组时期气候较干冷,冬季风势力增强,成壤作用减弱,沉积粒度较粗。曲线上表现出5个突出的峰值和谷值,表明气候经历了多个次一级的冷干和暖湿的波动(见图3)。本采样剖面上部全新世地层剥蚀严重,因此采用范淑贤等[14]对东水头剖面孢粉植被的研究结果作为补充,建立晚更新世以来完整的地层序列。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总体温暖偏干,共划分为5个阶段,为2次相对暖湿和3次冷干气候变化过程。因此,结合本剖面和东水头剖面的研究结果,大同盆地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整体趋向于干旱化,经历了1个“暖湿—冷干”的气候旋回,期间有多个次一级的冷暖波动。

4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大同盆地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上更新统许家窑组暖湿期、马兰组冷干期以及全新统暖干期的旋回,期间有几个次一级的冷暖波动,气候整体趋向于干旱化,此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有很好的对应。

(2)上更新统许家窑组时期气候暖湿,盆地中虎头梁剖面发现叠层石[24],黑山南四沟剖面[15]也发育古土壤。本阶段年代及气候特征恰与全球的末次间冰期对应[25],此时黄土高原发育S1古土壤层[26],萨拉乌苏滴哨沟湾剖面发育湖相堆积[27],都是这一暖湿气候阶段的产物。上更新统马兰组时期,气候较冷干,在盆地中发现了水菱镁矿[28]、古冰楔和古砂楔构造[29-30],黑山南四沟剖面发育黄土。本段对应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沉积,此时黄土高原发育L1黄土层[31],萨拉乌苏剖面发育风成沉积,都表明这一时段气候的干冷。结合全新统气候极不稳定,整体温暖偏干,经历了3次较冷干和2次较暖湿气候旋回,这种变化过程与西北内陆干旱区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黄土剖面[32]相接近。结合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大同及其周边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研究[33-37],大同地区近些年来气温在逐步上升,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气候整体上呈现出干旱化趋势,与本研究的结果也达到很好的契合。

(3)本采样地层剖面沉积连续,因此在反映过去气候变化时也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填补了本区晚更新世气候研究的空缺。研究气候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气候敏感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38],因此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不少学者分析了气候趋向于干旱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39-41],并提出了一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应对措施[42-45],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本研究通过对剖面沉积物的观察与分析,较连续地反映了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丰富了本区过去气候研究的内容,并与全球有很好的对应,也与本区现代气候特征达到很好的契合,进一步充实了本区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变化的依据。但是,由于采样剖面上部风化剥蚀较严重,需借助东水头剖面地层做补充,2个剖面在契合时还需要一些确切的年代数据,因此,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赵晓红.桑干河河流阶地特征及其年代学初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门宝辉,林春坤,杨楠,等.基于DFA的桑干河水文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4):53-56.

[3]赫振平,赵春.桑干河流域径流年际变化规律[J].水资源保护,2011,27(3):54-57.

[4]吴洁利.大同火山活动在湖相沉积和黄土沉积中的记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翟姣,胡小猛,王丽丽,等.大同盆地火山活动研究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2-86.

[6]谢先军,王焰新,李俊霞,等.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381-390.

[7]潘玉龙,苏春利,王焰新.大同盆地山阴—应县一带沉积物中氟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矿物岩石,2013,33(2):109-114.

[8]秦兵,李俊霞.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2012,31(2):106-111.

[9]阎泽洲.论大同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J].华北国土资源,2014(2):65-68.

[10]李效珍,何正梅,韩登云,等.大同市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1):59-62.

[11]杨淑华,梁进秋,李腊平,等.大同地区近50年来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增1):32-34.

[12]高清兰,张国勇,李海平,等.大同市2013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影响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963-7966.

[13]李效珍,宋丽英,何正梅,等.大同市近50多年降水演变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50-254.

[14]范淑贤,刘海昆,童国榜,等.大同盆地全新世以来孢粉特征与环境演变[J].地球学报,2007,28(6):535-540.

[15]范淑贤,童国榜,郑宏瑞.山西大同地区0.8Ma以来植物群及古气候变化[J].地质力学学报,1998,4(4):64-68.

[16]王乃樑,杨景春,夏正楷,等.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72,219-243.

[17]韩军青,马志正.山西地貌与第四纪[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99-111.

[18]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等.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子系法年代测定[J].人类学报,1982,1(1):91-95.

[19]夏正楷,张昀,陈铁梅,等.泥河湾层中叠层石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J].中国科学(B辑),1993,23(8):874-879.

[20]袁宝印,朱日祥,田文来,等.泥河湾组的时代、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J].中国科学(D辑),1996,26(1):67-73.

[21]苏志珠,董光荣.萨拉乌苏地层研究新进展[J].地理科学,1996,16(3):266-273.

[22]原思训.加速器质谱法测定兴隆纹饰鹿角与峙峪遗址等样品的14C年代[J].人类学学报,1993,12(1):92-95.

[23]邓成龙,刘青松,潘永信,等.中国黄土环境磁学[J].第四纪研究,2007,27(2):193-209.

[24]夏正楷,韩军青.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湖相叠层石生态环境分析的[J].第四纪研究,1998(4):344-350.

[25]ImbrieJ,HaysJD,MatinsonDG,etal.TheorbitaltheoryofPleistoceneclimate:supportfromarevisedchronologyofthemarineδ18Orecord[M].NewYork:ReidelPublicationCompany,1984:269-305.

[26]孙东怀,周杰,蒋复初,等.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5.

[27]郑洪汉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环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119.

[28]闫润娥,夏正楷.山西大同盆地更新世地层中水菱镁矿沉积及其形成环境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98-110.

[29]杨景春,孙建中,李树德,等.大同盆地古冰楔(砂楔)和晚更新世自然环境[J].地理科学,1988,8(4):339-344.

[30]崔之久,赵亮,VandenbergheJ,等.山西大同、内蒙古鄂尔多斯冰楔、砂楔群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冰川冻土,2002,24(6):708-716.

[31]苏志珠,董光荣.130ka来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气候变迁[J].中国沙漠,1994,14(1):45-51.

[32]陈云,李铮华,赵景波,等.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1999,19(3):97-103.

[33]岳江,胡良温,王小兰,等.大同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7(3):26-31.

[34]王新华,延军平,柴莎莎.近48年大同市旱涝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象,2010,28(5):273-278.

[35]王涛,朱敏嘉,崔爱萍,等.山西近45年降水变化对旱涝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1-63.

[36]梁进秋,任璞.大同市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3):488-492.

[37]朱敏嘉,茅彧,王涛,等.山西主要气候资源探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77-79.

[38]李西良,侯向阳,丁勇,等.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2,2(10):26-31.

[39]周义,覃志豪,包刚.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99-303.

[40]吴建梅,孙金森,陈林祥,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J].农学学报,2012,2(04):63-68.

[41]张荣,班胜林,冯艳霞,等.大同市近50年谷子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陕西气象,2013(1):26-29.

[42]王志强,马箐,廖永丰,等.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模式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3):67-73.

[43]靖华,亢秀丽,马爱萍,等.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农学学报,2011(0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