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基石(6篇)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1
[关键词]正畸学;支抗;支抗评价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182.2012.03.001
ConfusinganchorageXuTianmin.(Dept.ofOrthodontics,PekingUniversitySchoolofStomatolog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Justlikeothersubjectsinmedicine,orthodonticsalsousessomevagueconceptstodescribewhataredifficulttomeasurequantitatively.Anchoragecontrolisoneofthem.Withthedevelopmentofevidence-basedmedi-cine,orthodontists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accuracyoftheclinicalevidence.Theempiricaldescriptionofanchoragecontrolisshowinginadequacyinmodernorthodontics.Thisessay,basedonauthor’srecentseriesofstudiesonanchoragecontrol,pointsouttheinaccuracyofmaximumanchorageconcept,commonlyneglectedpointsinquantita-tivemeasurementofanchoragelossandthesolutions.Italsodiscussesthelimitationofmaximumanchoragecontrol.
[Keywords]orthodontics;anchorage;anchorageevaluation
正畸支抗是正畸医师移动错位牙齿的“基石”,所有的矫治力设计都要权衡这块“基石”是否稳固到足以移动需要矫正的牙齿达到其最佳的目标位置。为了控制这块“基石”的稳固性,正畸先驱们发明了静止支抗[1]、口外弓、支抗预备、骨皮质支抗、横
腭杆、Nance弓、舌弓、分差力理论、低摩擦矫治器、种植钉支抗等等,可以说大多数正畸矫治装置或技术的发明与革新都与支抗控制有关。由此可见,支抗控制对于口腔正畸学至关重要。然而,正畸医师真的了解支抗吗?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支抗的概念有多少是有证可循的?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阐述笔者的观点。
1什么是最大支抗
国内外教科书均按照支抗磨牙前移量占拔牙间隙的比例将支抗分为3种:最大支抗、中度支抗和弱支抗,其中最大支抗被定义为支抗磨牙前移量占拔牙间隙的1/3[2]或1/4[3]以内。虽然定义很明确,但使用起来并不容易。正畸医师区分强弱支抗的需求通常在正畸治疗之前,属于治疗计划的一部分,但该定义似乎更适合于治疗完成后的疗效评价。于是正畸医师将此定义理解为如果某病例的治疗计划不希望磨牙前移量超过拔牙间隙的1/3(或1/4),该病例即为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基本含义指“审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现有最好临床研究证据对患者进行诊治”。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质量评价的标准,经过认真分析与评价,获得的最新、最真实、可靠且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证据,并应用这些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1]。
循证医学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而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2临床教学与实践的现状与弊端
临床教学与实践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科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将来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多年的医学教育传统延伸下来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2],即依教学大纲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授课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而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难于发现或提出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的熏陶下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得到了检验。
其优势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理论水平较高;但其弊端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学习依赖性较强,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教与学不能相长,造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偏低,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欠缺,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显然是不能适应现行的医疗环境的需要。
3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先进的新信息不断地冲击传统医学教育的观念,循证医学的迅速崛起及其对临床医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对现行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3]。如何将最新、最好、最科学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是临床教学与实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非常值得探索[4]。
3.1更新理论,积极培养临床循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临床思维能力主要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要坚持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石,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观,不断产生问题从而不断激励创新;而创新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由此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5]。
3.2教师是推行循证医学教育的先行者
实施循证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查询现有最好的相关证据。(3)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4)运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指导医疗决策。(5)评价上述实践的效果和效益[6]。
这五个步骤需要临床医师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更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予以正确评价,才能掌授人以渔,以后终生受益;少部分学生忙于应考研究生等等,不安心临床实习,但给与明确的“三基”要求后,这些学生可以柔性安排实习计划,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掌握“三基”的基本要求,完成医学本科实习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医学本科毕业水平。
强化临床实习医生的“三基”水平教学,还可以让临床实习医师在实习期间明确实习目的,避免因其他因素干扰后出现的实习目标茫然状态。实习医师毕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存在着连续的对其掌握“三基”水平的考核。毕业1年后,以“三基”要求为基础,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毕业5年左右,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考核,其要求模式仍然离不开“三基”内容;在晋升为主治医师后的继续教育阶段,还是要以“三基”为模式进行学习考核。因此,“三基”教育是临床医学的基石,是我国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基本功,是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最基本条件。能给予实习医生规范、扎实、熟练的“三基”要求,并严格训练,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执业医师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及日后业务素质的提高,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对医学生的教育与对毕业后的医师教育表现为连续性的教育。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3
作者单位:200082上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990~2003年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46例治疗和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37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其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与未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内镜;中西医结合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in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icac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inacuteobstructivepurulentcholangitis.MethodsThehospitalrecordsof146patientswithacuteobstructivepurulentcholangitiswhodue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and137caseswithout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werereviewedandanalyzed.ResultsThepatientswith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whodue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havelowerrateofcomplication,reducedmortality,shortlythreatontimeinhospitalthanwithout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P
【Keywords】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endoscop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是外科胆道系统疾病中较常见、来势凶猛、有一定病死率的急腹症,基本需外科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我院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解决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问题,中药以利胆利胰的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泻热解毒的方法促进胆汁分泌、减轻中毒症状治疗AOSC的方法,以解决AOSC患者往往是老年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较大的问题,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1990~2003年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病例进行分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46例为A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11例为A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35例为A2组;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37例为B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26例为B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11例为B2组。
1.2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入院时都有发热、腹痛、黄疸等梗阻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中医症有尿黄浊或赤涩,舌质绛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或洪数,证属温热毒盛。其中A1组中胆总管结石103例,胆总管下端肿瘤8例,A2组中胆总管结石31例,胆总管下端肿瘤4例;B1组中胆总管结石120例,胆总管下端肿瘤6例,B2组中胆总管结石9例,胆总管下端肿瘤2例,A组平均体温为(38.2±0.3)℃,发生休克者为52例;B组平均体温为(38.1±0.4)℃,发生休克者为49例。A、B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方法A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A1组西医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A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中药以利胆利胰的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泻热解毒的方法为主,方剂主要用:大黄、茵陈、柴胡、黄芩、白芍、木香、丹参等,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必要时保留灌肠;全身加用活血化淤药物参脉注射液(正大青春宝方)60ml/d静脉滴注。B组患者行纯西医治疗,其中B1组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B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A、B两组患者均有全身抗生素治疗及相应的全身对症支持治疗。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A组患者在血淀粉酶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日、死亡例数方面与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3.1AOSC病理生理改变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约占胆道疾病的10%~20%[1],死亡率17%~40%不等。AOSC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道功能失调。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胆道梗阻以及细菌繁殖,胆道内压力升高时发生胆管静脉返流,发生胆源性内毒素血症[2],损害严重,常有败血症、休克、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较高。
3.2治疗原则治疗AOSC的主要原则是解决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剖腹行胆道减压术,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有时一次手术并不能解决胆道梗阻因素,但往往AOSC患者是老年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条件较差,手术麻醉及手术创伤和失血,加重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死亡率较高[3]。近年来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方法置鼻胆管引流胆汁,结石所致的梗阻可采用括约肌切开和鼻胆管引流(EBND)的方法达到有效的减压效果,肿瘤引起的梗阻可置内固定支架,从而达到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平稳度过危险期。增加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再手术率和手术并发症。目前已有多处报道证实EBND的方法是AOSC患者胆道减压引流的有效手段[4]。
3.3并发症及其处理胆道手术本身和ERCP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胰腺炎[5],胆道手术中动作粗暴、反复搔刮、反复冲洗为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ERCP中的反复插管、造影剂反流,EBND的患者常因胆汁淤滞、胆汁稠厚导致引流管阻塞、扭曲、移位导致引流不畅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本院采用的利胆利胰方法在炎症早期可通畅引流,稀释、净化胆管中的细菌,利胆后可致肠道胆盐增加,肠源性内毒素减少,利胰方法可致胰液流量增加,有利于酶性炎性物质的排出,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保持鼻胆管引流的引流管通畅。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在发生AOSC的同时可能已经存在有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其损伤机制主要为内毒素血症所致的内脏器官微小血管功能障碍,因此AOSC的患者在解除了胆道梗阻以后,内脏器官的功能损害仍未停止,导致AOSC的患者在手术后仍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利胰药物有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活血化淤药物的应用可改善微循环,对因微循环改变而致的内脏器官病变改善明显。本院所用的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等组成,参麦注射液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抗自由基损伤作用,可加速细菌内毒素和内源性毒物的清除,增加心肌、膈肌收缩能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灌流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可快速提高休克患者的血压[6]。
ERCP后,可能取净胆总管后,在急性期过后,可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或可在鼻胆管引流的导管引导下,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与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等优点。符合现代医学微创伤的趋势。
3.4小结胆管结石引起的AOSC是单纯引流还是急诊取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放置引流管以前做EST取石与未做EST取石相比,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并发症明显多于后者[7]。单纯及较小结石可急诊取石,取石后仍有结石残留或怀疑有结石残留都应留置鼻胆管引流,以防残留结石嵌顿,无论是手术取石还是EST取石都不要过分强调一次性取石成功,怀疑有结石残留或急诊取石有困难的,都应保留再次取石的取石通道。
1吴咸中.腹部外科实践.北京:中国医药卫生出版社,1990,748-49.
2BoenderJ,NixGA,DeRidderMA,etal.EndoscopicsphincterotomyandBiliarydrainageinpatientswithcholangitisduetocommonbileductstones.AmJGastroenterol,1995,90:233-238.
3孙建,陶增跃,张智勇,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的疗效剖析.上海医药,2002,23:413-414.
4LeungJWC,ChungSCS,SungJJY,etal.Urgentendoscopicdrainageforacutesuppurativecuolangitis.Lancet,1989,2:1307-1311.
5LillemoeKD.Surgicaltreatmentofbiliarytractinfections.AmSurg,2000,66:138-144.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0-0080-02
胆囊切除多见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病变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而需要行手术治疗[1-3]。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具有痛苦轻、创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不适,因此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对提高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4,5]。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将实践与科学理论结合,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及环境因素而对患者实施的护理策略,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护理方式[6,7]。为此本院将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在腹腔镜下行胆囊手术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2~78岁,平均(55.8±6.8)岁。其中胆囊结石28例、慢性胆囊炎22例、胆囊息肉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①疼痛护理:患者麻药过后,术后创伤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果患者术后疼痛难以忍受,护理人员应告诉医生,及时采取镇痛处理,以免因过度疼痛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应指导患者对疼痛处进行轻轻地按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的产生[8]。②留意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患者行麻醉后,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判断并及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及动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妥善的处理[9,10]。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寻找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结构化、确切化、特定化的提问。②将提出的问题作为相关的研究证据,通过查找文献数据库,系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腹腔术后伤口处理不当可增加患者感染的发生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相应事件的发生。③对查找的证据进行批评性的评价,结合自身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④获得的实证应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从而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⑤实施护理计划,通过与同行探究、与患者交谈、自我反省等方式评价护理的效果,并将问题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保存,以作为研究的课题。护理要点:观察组护理基于循证护理理论基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密切观察可引起患者不适的各种因素:①引流管是否通畅、切口敷料是否干燥,如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医师;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黄疸、腹膜刺激征、胆汁引流颜色、性质以及引流量,如发现异常应立刻向主诊医生汇报;③观察患者皮下是否出现气肿;④防止患者呕吐,及时清除患者呕吐物,避免误吸入;⑤尽量减少患者疼痛,避免疼痛引起患者的不良应激反应。
1.3评价指标
依从性评分参照文献[11]进行评价。依从性:优: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性治疗;良:患者治疗期间基本遵照医嘱,但偶尔治疗不规范;差:患者治疗期间基本不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或中途放弃治疗者。VAS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度越高。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分析
两组患者干预前依从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首次排气时间、平均康复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分析(x±s)
3讨论
循证护理(EBN)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传统的护理学效率低,缺乏科学性,但是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运用法学批判的思维来寻求护理过程中的最佳证据,从而实现全面护理改进,用最低的成本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护理相关的学术论著发展和兴起以及护理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的掌握,大大地促进循证护理的发展。循征护理再实践是通过采用预见化的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护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患者预后[12,13]。通过循证护理,了解患者所需,为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方案。通过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避免护理主观性及盲目性,从而使得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循,从而将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应用在患者身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有利于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同时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强调个性化、整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方式,其护理的理念是让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满意度上达到最大精神满足,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不愉快的心理,处处为患者着想,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切活动将患者摆在首位。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依从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秋生,邓绍庆,李恩宽.腹腔镜联合手术[J].中华外科杂志,1997,55(2):84-88.
[2]王新喜,李纪忠,蔡瑞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复杂病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内镜杂志,2009,6(2):198-199.
[3]AhmedS,AliAA,HasanM,etal.Problemsleadingtoconversionin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MymensinghMedJ,2013,22(1):53-58.
[4]翁敬飚,刘正金.老年人胆囊息肉样病变200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8):30-31.
[5]刘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配合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28-36.
[6]黄喜群.65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9,(1):37-38.
[7]黄蓓.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J].当代医学,2011,16(5):118-119.
[8]黄晓燕.高危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9,22(3):422-424.
[9]WolthuisAM,IudicelloA,PenninckxF,etal.Earlyexperiencewithelectivesingle-portlaparoscopicappendectomyandcholecystectomyinday-casesurgery[J].ActaChirBelg,2011,111(5):315-318.
[10]赵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2(5):784-785.
[11]罗华敏.循证护理对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病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9(5):478-479.
[12]许杰.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5(8):446-447.
[13]于素荣.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9,22(5):751-753.
[14]BrooksSL.Laparoscopicappendectomy[J].JVisCommunMed,2012,35(4):177-178.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5
方法:采用单纯石蜡疗法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26例。
结果:本组病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结果,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
结论:石蜡疗法治疗腰椎椎管狭窄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疗效确切、副作极少的康复理疗方法,而且操作简便,实用安全,值得在基层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石蜡疗法腰椎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2-02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症状。按部位可分为中央型(主椎管)狭窄症、侧方型(侧隐窝)狭窄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三大类。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采用单纯石蜡疗法治疗本病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8.3岁,病程6个月~9年,间歇性跛行24例,腰部伴单侧腿疼12例,腰部拌双侧腿疼8例,腰部活动受限23例,马尾神经压迫症0例。所有患者均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
1.2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所制定的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治疗前应清洁治疗的皮肤,如有汗液,污秽应除去,有毛发处应涂于凡士林,单侧/双侧下肢垫高5cm左右,使腰部与下肢处于同一水平面,采用溶点为56℃的医用石蜡,恒温蜡疗机溶化后放入专用不锈钢蜡盘中制成蜡饼,厚约3~4cm,待蜡温冷却至45~50℃,表面凝固时(以能保证一定的形态,不至蜡液随意流出为准),用双层医用纱布包好,防止蜡液外流,自下腰部向下肢后侧铺置蜡饼至患侧腘窝处,如果患者小腿酸痛症状明显,可延伸至踝关节(单侧需7-8块蜡饼,双侧需11-12块蜡饼),外用油布和棉被包裹保温,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
1.4疗效标准。治愈:疼痛解除,间歇性跛行消失,能胜任患病前工作。好转:症状减轻,间歇性跛行间距增大,可进行轻度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
2结果
本组病例治疗2个疗程后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表1)。
3讨论
有的学者[2]认为引起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后,使该段脊椎稳定性降低,使该脊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椎间隙、椎间小关节、韧带、黄韧带及软骨面反复摩擦,使椎间隙、椎管及侧隐窝的黄韧带发生皱褶增厚,椎间小关节面的软骨增生,造成神经根管间隙变小,加之神经根反复受刺激,充血、水肿、增粗使神经根管的有效腔隙逐渐变窄。
腰椎椎管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虽然手术效果明确,但治疗成本高,患者痛苦较大。首选无创的石蜡疗法,患者更易于接受,其治疗机制:①温热作用:石蜡的热容量和蓄热能大,导热性小,其中不含水分和其他液体,不呈对流现象,治疗时与皮肤紧密接触,却不绝对接触,中间留有一空气层,故能使皮肤耐受较高温度((60~70℃)[3],通过蜡疗能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4]。②机械作用:石蜡的可塑性和粘滞性使之能与皮肤紧密接触,且石蜡在逐渐冷却过程中体积可缩小20%,由此在治疗部产生机械压迫作用,使皮肤毛细血管轻度受压,有助于热量向深层组织传递,加深温热的治疗作用[5]。我科在治疗该疾病中,采用大面积铺设的方式,自病因部位至症状部位均给予石蜡治疗方法,能有效的改善椎管内存在的充血、水肿,进而缓解腰椎椎管狭窄的疼痛、跛行等症状。临床上操作简便,疗效明确,易于基层的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①石蜡疗法的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耐受程度等主观因素调整治疗时间长短和石蜡的软硬,减少患者负面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②慢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因长期的病痛所致的心理障碍也应给与一定的临床干预,使患者从症状和心理两方面得到治疗。③我科所接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当中无1例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故单纯石蜡疗法对此类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疗效尚未明确,还望有相关同僚一同研究探讨。④参考有关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6]治疗效果的报道对原发性骨性狭窄,而无软组织病变者,建议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石蜡疗法治疗腰椎椎管狭窄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疗效确切、副作极少的康复理疗方法,而且操作简便,实用安全,值得在基层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204
[2]董建军,何广金.腰椎管狭窄症52例临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18(5):105-106
[3]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46
[4]边庆福.蜡疗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浅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781
循证医学的基石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后循环缺血;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31-02
后循环缺血所至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脑卒中发病的先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部分患者易发展为脑梗死。笔者选取本院90例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经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痰上扰证的患者90例,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按照随机对照法将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48.2±4.2)岁;对照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0.4±4.2)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及2009年的《实用中医内科学》进行诊断,具备以下3点可诊断为眩晕:(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者扑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1.3眩晕程度分级按照以下眩晕程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满足0、Ⅰ级为轻度;满足Ⅱ、Ⅲ级为中度;满足Ⅳ、Ⅴ级重度。治疗组,轻度患者12例,中度患者23例,重度患者10例;对照组,轻度患者15例,中度患者22例,重度患者8例。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辛伐他汀40mg,每日1次,晚间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制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20g,生姜10g,橘红12g,大枣10g,藿香15g,佩兰15g,神曲15g,鸡内金10g,甘草6g,石菖蒲15g,远志10g。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3d再继续第2个疗程。
1.5疗效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
1.6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x[TX-*3/8]±s)描述,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粘度增高,血管较狭窄等情况导致血液动力紊乱出现脑血流下降,而引起脑缺氧造成的眩晕。临床上将大部分症状为头晕或晕眩的患者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于后循环缺血专家已达共识[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大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引起。
后循环缺血所至眩晕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病因主要是肝肾虚损,气血虚弱,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造成脑窍失养。《黄帝内经》中对眩晕早有明确的相关论述[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眩晕与肝有密切的关系。朱丹溪曰:“无痰不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3]。脾主运化水湿,而为生痰之源。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阳亢风动,上扰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脑海失养或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导致眩晕。笔者选择中医辨证型中的风痰上扰证进行治疗观察,选用制半夏、石菖蒲、远志燥湿化痰,白术、茯苓、神曲、鸡内金健脾开胃,天麻平肝熄风,藿香、佩兰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主在祛风化痰,健脾和胃。本研究中,在中西医结合注射液的治疗上,口服中药,可提高疗效,改善LVA、RVA、BA供血,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所致眩晕,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总有效率比纯西医治疗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陆岸英.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899-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