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白蛋白尿范例(3篇)
微量白蛋白尿范文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67-02
2型糖尿病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得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2.9亿的人患有糖尿病,并且以每年新增700万人的递增。糖尿病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经成为肾功能衰竭和成人发生失明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肾损伤时,临床症状不明显,起病十分隐匿,尿常规检查常呈阴性,尿素肌酐检查也在正常范围内,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是一旦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就不可逆转,最终将导致肾功能衰竭,所以能够早期发现,控制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联合检测HCY、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探讨HCY、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健康对照组100例均选自本院健康体检人员,经详细询问病史并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各项常规指标均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和临床生化指标等),近6个月无心脑血管病症状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其中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2-68岁。(2)糖尿病组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T2DM的我院住院病人,共183例,其中男101例,女82例。以上病例无其他原因引起的泌尿系统疾病及服用肾毒性药物史。另根据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将其分为3组。无肾病糖尿病组(DM1):malb200,共11例。
1.2检测方法清晨抽取病人和体检者空腹12h静脉血3mL,即离心3000转5分钟分离血清,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HCY、HS-CRP、Cre、G含量。抽取EDTA抗凝血3ml,在糖化血红蛋白仪上进行测定。留取晨起第2次尿10ml.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malb含量。所有患者正常饮食。
1.3仪器和试剂
1.3.1仪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2试剂HS-CRP试剂由OLYMPUS公司提供,malb试剂由芬兰Orion公司提供,HCY试剂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Cre试剂由柏定公司提供.G试剂由利德曼公司提供,HBA1C试剂由日本TOSOH株式会社提供。
1.3.3测定方法HS-CRP、malb为透射比浊法,HCY、Cre为酶法,G为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为高效液相法。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文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出现明显的肾脏受损的临床症状之前,极易被忽视,所以发现早期的肾脏损伤指标,对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早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在肌酐指标未出现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尿液已经出现了malb,DM2组与DM3组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4结论
综上所述,HCY、HS-CRP作为慢性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的监测意义,联合检测HCY、HS-CRP、malb,对早期监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早期治疗,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阻断HCY升高,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灵丽,卢纹凯.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65.
微量白蛋白尿范文篇2
【关键词】2型糖尿病;超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性反应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C.反应蛋白(CRP)是人体急性时相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测定血清CRP对了解炎性反应消长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而微量白蛋白尿(MAU)已被广泛接受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指标,一般认为微量白蛋白尿(MAU)反映广泛内皮功能紊乱和/或血管损伤[3]。本文研究检测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分析CRP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为了能充分评价CRP正常范围的低浓度水平,本文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以便检测少量的CRP浓度的增加。
1对象
1.1根据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确诊的2型糖尿病106例,根据尿微量蛋白将其分为3组:①正常微量白蛋白尿组(DM1)UAE300mg/24h,18例;④正常对照组(NC)来自本院的门诊健康者20例,平均年龄56岁。以上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1个月内有感染者,继发性高血压,1型糖尿病,痛风,心瓣膜病,Cr>1.8mg/dl(150μmol/L),过去6个月内发生过脑卒中者,严重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痴呆,不能站立或行走者,可能导致研究结束前死亡的其他非心血管疾病者。
1.2方法晨6时排空尿液后留置24h尿液,留尿时患者为休息状态,尿中加入防腐剂,记总尿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蛋白ALB。留尿当天清晨空腹测定血肌酐、血超敏C.反应蛋白。
1.3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资料处理用SPSS11.0软件系统。
2结果
超敏C.反应蛋白和24h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结果见表1。24h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24h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P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DN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容易被忽视。尿微量白蛋白(ALB)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排斥作用,绝大部分的白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缺氧,肾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引起肾脏的损伤。目前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测定作为判断DN的主要指标已得到公认,其主要反映肾小球的功能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人体急性时相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糖尿病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的可能机制是: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对于肝脏急性时相蛋白的合成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促进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的合成。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则会抑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导致CRP的合成增加;②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血糖症可促进胰岛素细胞分泌白介素(IL.6),大量的IL.6作用于肝脏使CRP生成增加[4]。
本研究表明糖尿病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的特性,分析可能原因是其炎性细胞因子可刺激血管内皮因子释放,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通过合成黏附分子及化学趋合物,促进白细胞合成,释放超氧化物和蛋白水解酶,引起肾组织损伤,进而引起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5]。研究表明,随着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血清肌酐上升,往往伴随着CRP的升高。本研究中CRP与肌酐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炎性反应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炎性反应刺激因子复合物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细胞因子或氧化修饰活动的增加有关[6]。
炎性反应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糖尿病肾病可能与炎性反应过程有关。有研究表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来减轻尿微量白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7]。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有5年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做尿蛋白测试,最好是尿微量白蛋白测试。
参考文献
1FestaAD,AgostinoRJr,TracyRP,etal.Elevatedlevelsofacutephaseproteinsand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redictthedevelopmentoftype2diabetes.Diabetes,2002,51:1131.1137.
2RidlkerPM.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andcardiovascularRisk:rationaleforscreeningandprimaryprevention.AmJCardiol,2003,92(4b):17.
3赵春荣,陈高翔,桂树华,等.2型糖尿病检测晨尿ALB的临床价值.中国微循环,2003,7(1):46.47.
4SchulzeMB,RimmEB,LiT,etal.C.reactiveproteinandincidentcardiovasculareventsamongmenwithDiabetes.Diabetescare,2004,27:889.
5马文霞,王惠芳,等.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性分析.陕西医学,2007,36(9):1218.1220.
微量白蛋白尿范文
在一次义务咨询活动中,我告诉他,你患高血压已有十多年,且伴有糖尿病,应警惕肾脏病变,建议他到有条件的医院作一次微量白蛋白尿测定。检测结果是24小时尿白蛋白50毫克。50毫克是多少?仅是1克的1/20,王先生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蛋白流失。但我告诉他,微量白蛋白尿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说明肾脏已受到损害。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会对全身血管、内脏器官造成持续而严重的损害,肾功能受损是其中之一。在有条件的医院,微量白蛋白尿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是评价早期肾脏病变的敏感指标,且可作为肾功能不全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患者一般在患病几年之后,肾脏发生了亚临床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才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不进行干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加速。
微量白蛋白尿跟高血压密切相关,也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应同时检查。但一次检查阳性,还不能确诊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在3~6月内复查,如果3次检查中2次阳性,则可确诊;如为阴性,则应每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微克/分,或24小时尿中白蛋白总量30~300毫克)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期临床表现,也是隐性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诊断标准。
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如不加控制,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发展,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原来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人血压也会升高。到了糖尿病肾病晚期,尿中出现大量白蛋白,24小时超过300毫克;当24小时白蛋白超过550毫克时,尿常规才能测出蛋白,并出现浮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伴有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治疗非常困难。据报道,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可高达25%~40%。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病因。
有许多危险因素可预示和/或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压水平,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苯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具有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抑制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药理作用。即使全身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产生肾脏保护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副作用主要有高钾血症和干咳等。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和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因其有潜在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故不主张纳入一线用药,除非合并心动过速或明显水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为使血压达标,可联合服用2~3种降压药。可选择的其他降压药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