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6篇)
微生态制剂篇1
关键词: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儿科
微生态制剂主要指的是将微生态学原理作为基本依据,运用有益于宿主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成物质制备而成,具有调节或者维持微生态平衡,增进宿主健康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活性菌抑制剂[1]。微生态平衡通常指的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理性动态平衡状态,由于婴幼儿年龄较小,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肠道菌群功能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所以微生态制剂被广泛运用在儿科[2~3]。本文对儿科运用微生态制剂的临床现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通常情况下,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点:①使内毒素的来源减少;②将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激活,使人体免疫力提高;③对致病菌的繁殖和侵入进行阻止,对糖类进行发酵,产生大量的乳酸和醋酸,对肠蠕动起到促进作用,合成多种生物酶和维生素;④对肠道有害菌生长进行抑制,对肠道菌群进行调整;⑤对肠道有益菌进行补充,在肠黏膜形成一层“膜菌群”,使体内屏障功能增强[4]。同时,相比单一菌种,复合菌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人体微生态环境中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缓冲能力较强,可以对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行有效调节[5]。
2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在微生态制剂中,益生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将菌株的作用机制和来源作为基本依据,可以将微生态制剂分为三种,分别为真菌制剂、共生菌制剂以及原籍菌制剂,真菌制剂主要为布拉酵母菌,作用机制比较独特;共生菌制剂中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外,与人体原籍菌具有共生作用,可以对原籍菌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包括枯草杆菌、酪酸梭菌以及芽孢杆菌等;原籍菌中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能对原籍菌进行补充,比如粪链球菌、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6]。在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是复合菌制剂和益生菌药物,具体见表1。
3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3.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NEC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消化道疾病,在早产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也是降低早产儿生存质量和危及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疾病[7]。有报道显示,运用酪酸梭菌对100例早产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住院时间,NEC的发生率降低明显,缩短了NEC病程,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率,说明酪酸杆菌可以对肠道建立正常菌群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8]。
3.2乳糖不耐受:通常情况下,食物中的乳糖无法被分解,容易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痛、产气增多、肠鸣以及渗透性腹泻等。有研究发现,嗜热链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中含有大量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对乳制品中的乳糖进行分解,使乳糖不耐受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9]。
3.3腹泻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腹泻患者往往合并肠道菌群紊乱,在各种腹泻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益生菌制剂,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10]。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益生剂(博拉德酵母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罗伊乳杆菌以及鼠李糖乳杆菌)治疗急性腹泻的效果较好,可以使病程缩短,使腹泻的严重程度降低[11]。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童急性腹泻病因,发病机制主要为肠道中的正常厌氧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减少明显,临床症状轻重与数量减少程度呈正比关系,运用益生菌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能够对轮状病毒诱发的水样泻进行有效治疗,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12]。同时,细菌性腹泻患者往往合并菌群紊乱如肠杆菌增加、厌氧菌减少等,运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细菌性痢疾,能够使病程缩短,提高治疗效果[13]。
3.4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儿童功能性腹泻、婴儿肠绞痛、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益生菌制剂可以对肠道生理菌进行补充,对蛋白质、脂肪以及糖进行发酵,代谢产生醋酸和乳酸,对胃肠蠕动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14]。同时,有文献报道,运用枯草杆菌、双歧杆菌等对小儿功能性腹痛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15]。
3.5肝脏疾病:有研究发现,肝病患者往往合并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以及重症肝炎等严重肝脏疾病,大多数合并内毒素血症,经研究证实,运用益生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辅助治疗成人严重肝病,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改善[16]。在肝胆疾病中,皮肤黄疸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表现,有报道显示,益生菌制剂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母乳性黄疸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点:①增强肝酶活性,增加结合胆红素;②产生大量有机酸,使肠道pH值降低,对肠蠕动起到促进作用,使胆红素从粪便中的排泄增加;③使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④益生剂口服可以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积极参与胆汁代谢的生理功能,有助于胆红素排泄[1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能够对体内微生态失调进行调节,使体内菌群保持平衡,被广泛运用在儿科治疗中,在炎症性肠病、肝脏疾病、母乳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功能性肠病以及腹泻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是还存在局限性,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从而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杰,王彦荣.我院儿科门诊微生态制剂临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11):2269-2270.
[2]王文建.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19(7):557-559.
[3]JWalter,CHertel,GWTannock,CMLis,KMunro.DetectionofLactobacillus,Pediococcus,Leuconostoc,andWeissellaSpeciesinHumanFecesbyUsingGroup-SpecificPCRPrimersand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J].Applie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11,67(6):2578-2585.
[4]梁秀安.微生态制剂预防儿科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19(5):69-71.
[5]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等.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年10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2(1):20-23.
[6]高月乔,郑红云,刘燕.肠道菌群及其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7):23.
[7]黎巧明,梁小丽.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19):181-182.
[8]董传莉,谢怀珍,马兰.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14,19(5):447-448.
[9]卢嘉丽.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住院部的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广州医药,2014,22(1):35-37.
[10]喻甫权.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微生态制剂类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合理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4,17(5):867-868.
[11]王茂贵.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7(3):252-255.
[12]黄晨,诸林俏.微生态制剂儿科临床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2(20):1579-1580.
[13]QLiang,WQin,MWang,SZeng,parativeanalysisofclinicalcurativeeffectofbifidtripleviablebacterialtabletscombinedwithmontmorillonitepowderintreatmentofinfantiledi-arrhea[J].ChinaMedicine&Pharmacy,2016,20(9):1245-1246.
[14]周丽玉,郭新华.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4,16(3):78-79.
[15]罗佳,孙智达,徐志宏,等.微生态制剂在临床营养品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4,16(8):247-250.
[16]YSanz,ESánchez,MMarzotto,MCalabuig,STorriani.Sanz,Y.etal.DifferencesinfaecalbacterialcommunitiesincoeliacandhealthychildrenasdetectedbyPCRand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FEMSImmunol.[J]FemsImmunology&MedicalMicrobiology,2015,51(3):562-568.
微生态制剂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内蒙古北方重工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门诊厌食患儿68例,其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6岁,平均3.5岁。入选标准:①以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②形体偏瘦,但精神好,活动如此;③病程超过一个月;④排除各种慢性病和药物引起的食欲减退。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应用微生态制剂种类及疗程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给药方法
对照组采用规律饮食、改善进食环境并适当服用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的健儿消食口服液、大山楂丸、健儿散等(选取一种)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双歧或妈咪爱,常规剂量,疗程1个月。
1.3随访观察
分别于试验开始前,治疗4周结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观察两组患儿在症状改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食欲强,进食量多,增加1/2,进食时间小于等于15分钟;有效:有食欲,进食量增加1/3,进食时间小于等于30分钟;无效:食欲、进食量均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血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组患儿在治疗4周后血中钙、铁、锌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表134例儿童治疗前后血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mg/l)
微量元素
对照组
治疗组
t值
p值
钙
2.20±0.13
2.36±0.17
0.5701
>0.05
铁
1.35±0.40
1.45±0.30
1.3534
>0.05
锌
0.85±0.27
0.97±0.24
1.8723
>0.05
2.2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76.47%;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1.18%。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34例)
6
20
8
治疗组(34例)
14
17
3
3讨论
3.1微生态制剂能够改善机体对矿物质的利用率
微生态制剂能有效补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对肠黏膜潘氏细胞产生刺激,增加免疫球蛋白a(iga)的分泌及抗毒素的产量,从而达到重建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同时降低肠道内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铁、钙等元素的吸收[2]。
3.2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微生态制剂通过重建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改善了肠道功能,同时益生菌生长后能产生乳酸和乙酸,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使患儿出现饥饿感,以增进食欲。本临床观察治疗厌食患儿34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1.17%,疗效显著。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口服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功能,有利于肠道吸收营养,增进食欲,改善厌食症状,同时有利于各种微量元素的吸收。为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了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本临床观察不足之处:未将不同的微生态制剂(我院使用金双歧与妈咪爱)分别列组观察。
参考文献
微生态制剂篇3
【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接收肺炎患儿254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预防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患儿127例。对照组:按照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用相应的抗生素对患儿静脉给予进行治疗;预防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结果:预防组:127例肺炎患儿,其中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16例(12.60%),1-12岁者发生继发性腹泻6例(4.72%),总发生率为17.32%;对照组:127例肺炎患儿,其中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38例(29.92%),1-12岁者发生继发性腹泻6例(7.87%),总发生率为37.79%。两组间发生率比较,P<0.01,差异性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是对1-12个月的小儿预防效果更加明显,非常值得临床应用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小儿肺炎继发腹泻;临床观察
当前,肺炎是我国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住院儿童约30%~50%为肺炎患儿[1],而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当腹泻发生于肺炎期间时,无论是治疗过程中还是已经好转后,一旦发生腹泻都会导致患儿的病情加重,治疗时间或住院时间延长。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微生物制剂来预防肺炎继发性肺炎患儿127例,现将其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接收肺炎患儿254例,其中男患儿131例,女患儿123例,患儿年龄在1个月~11岁之间。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预防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患儿127例,两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遇有可比性。
1.2患儿入选标准:本组患儿入选标准均按照《小儿肺炎诊断治疗方案》中关于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入院时就已经出现腹泻症状或入院72小时内就出现腹泻症状的患儿排除在外。
1.3方法:对照组:按照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用相应的抗生素对患儿静脉给予进行治疗;预防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物制剂培菲康胶囊进行治疗,年龄小于1岁者0.5粒/次(1.0×107CFU/粒),1~6岁者1粒/次,6~12岁者2粒/次,用药方法为口服,每日2次,如果婴幼儿还没有吞服胶囊的能力,可将胶囊内药粉取出用温水进行送服。注意其用药时间要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
1.4诊断标准: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准段标准:呼吸困难,肺部有细湿罗音或肺部细湿罗音不明显但是经X线检查胸部有炎性病变,住院72小时后出现多至每日3次及以上的排便现象或粪便性状改变。轻型腹泻是指只有腹泻,而无酸中毒、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体征;重症腹泻则伴有酸中毒、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体征。
1.5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差异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预防组:127例肺炎患儿,其中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16例(12.60%),1-12岁者发生继发性腹泻6例(4.72%),总发生率为17.32%;预防组:127例肺炎患儿,其中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38例(29.92%),1-12岁者发生继发性腹泻6例(7.87%),总发生率为37.79%。两组间发生率比较,P<0.01,差异性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详细结果见表1:
3结果
由于现在对小儿肺炎的治疗仍然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2],再加上一些临床医生临床应用抗生素时不够科学合理,由于抗生素对肠道强烈的刺激作用,使得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很难避免,而且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其发生率也有升高的趋势。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腹泻,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并发症或者死亡。由本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结果:预防组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16例(12.60%),1-12岁者6例(4.72%),总发生率为17.32%;预防组1-12个月者发生继发性腹泻38例(29.92%),1-12岁者6例(7.87%),总发生率为37.79%。我们可以得知微生物制剂对肺炎继发腹泻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是对1-12个月的小儿预防效果更加明显。
微生物制剂可以补充人体内原有的对肠道有保护作用的有益细菌群[3],其对肠道内的病原菌或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细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还可以减少肠道自身毒素的产生和对外来毒素的吸收,大大改善了肠道的环境,减轻了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同时其还可以促进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帮助合成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培菲康是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三种肠道益生菌组成的活菌制剂[4],口服后12小时达到药效高峰,并长时间保持药效的稳定,对肠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秀琪,陆晓明.微生态制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09,18(23):158-159.
[2]蔡安琼,向红军.微生态制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578-1579.
[3]江超雄,陈芝琴,王慧等.微生态制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0):320-321.
微生态制剂篇4
【摘要】目的了解微生态制剂(妈咪爱)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方法调查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292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的患儿为治疗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分别观察第5天及第10天的新增腹泻病例数,比较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52例,住院治疗期间5天内继发腹泻8例,发生率为5.26%;6~10天继发腹泻25例,发生率为16.45%。对照组140例,5天内继发腹泻19例,发生率为13.57%;6~10天继发腹泻39例,发生率为27.86%。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添加组在治疗第5天及6~10天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995,P=0.014;χ2=7.937,P=0.005);而根据住院天数的不同不论是否应用微生态制剂,在住院第5天及第10天新增病例呈增高趋势(χ2=22.578,P=0.000),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而住院天数的延长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
【关键词】肺炎;腹泻;微生态制剂;儿童
目前在我国肺炎仍然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的主要药物。抗生素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有益微生物,使机体内相对稳定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导致肠道菌群的构成、功能发生改变、失调,影响机体免疫力,从而导致继发性腹泻的发病率升高。本研究通过对肺炎儿童在就诊当日应用抗生素同时加服微生态制剂(妈咪爱)与未加服者进行比较,观察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对罹患肺炎的小儿发生继发性腹泻的预防作用,从而了解微生态制剂对肺炎患儿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肺炎儿童292例;发病年龄为1~6岁;男164例,女128例,均符合肺炎的诊断标准[1]。入院时均无腹泻,抗生素均应用青霉素10万u/(kg・d)加头孢噻肟100mg/(kg・d),静脉点滴,每天2次。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男86例,女66例,平均(3.3±3.2)岁;对照组14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平均(3.0±2.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妈咪爱散剂(北京韩美公司生产),每袋1g,含1.5×108活菌。治疗组每次1袋,每日3次,饭中或饭后口服。对照组不予添加,分别观察治疗第5天及第10天出现腹泻患儿的例数。腹泻的诊断标准是排便次数增多至3次以上和(或)粪便性状改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应用与继发腹泻发生率的关系肺炎继发腹泻的总发生率为31.16%(91/292),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2]。其中治疗组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21.71%(33/152),对照组的发生率为41.43%(58/140)。治疗组在治疗第5天及6~10天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住院天数与继发腹泻发生率的关系在住院第5天及第10天腹泻病例呈增高趋势,差异亦有显著性。见表1。
表1微生态制剂应用、住院天数与腹泻发生率的关系(略)
3讨论
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肺炎占儿科住院病人总数的24.5%~56.2%,其中婴幼儿肺炎住院数为学龄儿童的39.5倍[3]。而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25.0%~52.9%[2],其发生率与抗生素的抗菌谱、使用时间、宿主个体差异、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应用广谱抗生素后5~10天[4]。本组资料中显示在抗生素治疗后不论是否应用微生态制剂,在住院第5天及第10天新增病例呈逐渐递增趋势,与文献报道的住院时间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相一致[5]。所以要尽可能地缩短住院时间,以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分析小儿肺炎发生继发腹泻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1)肺炎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可直接刺激肠道或者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并可使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减低而引起腹泻。(2)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菌群失调紊乱,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相对升高使菌群失调。(3)抗生素的应用,尤其是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变化致使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及免疫功能紊乱,使人体潜在的致病菌定植[8]。多数医院获得性腹泻的致病菌常见的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沙门菌、白色念珠菌等。(4)很多小儿不会吐痰,而其吞咽的痰液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5)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未发育完善,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同时年龄越小,消化道负担越重,消化功能易受疾病本身、抗生素影响而导致腹泻。
微生态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生命科学。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由于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相对没有毒副作用,益生菌已成为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手段[7]。妈咪爱散剂[6]是一种新型复合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其含有人体肠道需要的正常活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口服后通过调整微生态环境,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减少促进肠功能紊乱的毒素产生而起到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的作用。其中粪链球菌能在肠道中迅速定植,繁殖力强,夺取氧和分解H2O2,降低肠腔内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制造厌氧环境,促进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重建肠道菌膜屏障,使紊乱的菌群恢复正常,抵御致病因子的侵袭和定植,因而有效地达到治疗和预防腹泻的目的。枯草杆菌能产生溶菌酶和副消化酶,有抑制肠道内致病菌,促进小肠消化吸收功能恢复的作用,并能修复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利于腹泻的恢复。此外妈咪爱中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则可帮助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组资料中,在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的肺炎患儿,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低于没有应用微生态制剂的肺炎患儿。而且,我们在应用妈咪爱的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推荐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常规使用微生态制剂来预防或减少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微生态制剂篇5
该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适用于湖泊、水库等大型养殖水体。它有如下特点:
1.提高水体培肥能力,减少人工施肥量。
2.水溶性好,可降低养殖成本。
3.能提高水体溶氧含量,避免泛塘,提高饵料利用率。
4.改善水质,对水体中多种致病原有抑制作用,能提高鱼类免疫力,减少其发病率。
5.用量少,不污染水质,能活化底泥,不板结池底,长期使用能显著改善养殖环境。
二、水润爽
该产品为富含多种高活性有益菌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有益活菌含量高、稳定性强、繁殖速度快,能持续改善水体环境,调节水质,减少换水引起的应激;还能改善水体底质,增加水体营养元素,稳定水相,促进水体形成良性循环,保持菌类、藻类生态平衡。尤其适用于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水色不清爽的养殖水体。
1.主要成分:光合细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氨基酸、维生素、发酵型丝状菌、芽孢杆菌、硝化菌等。
2.作用与功效:
(1)高效分解水体中的残饵、各种鱼类排泄物,活化池底污泥,改善水质,创建良好的水体养殖环境。
(2)彻底净化水质,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稳定水体的酸碱性环境,提高溶氧含量,预防鱼类浮头或泛塘。
(3)对水体中的多种致病原有抑制作用,可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降低其发病率。
(4)提高饵料利用率,促进水生动物的食欲,降低养殖成本。
3.用法用量:
(1)用水稀释100~2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鱼苗池塘,0.13~0.2公顷水面每1米深用1瓶;普通养殖水体,0.33公顷水面每1米深用1瓶。
(2)内服:每公斤饵料用20~30毫升该产品原液,如加入海藻粉等其他黏合剂,则效果更佳。
(3)第一次使用后,隔15天追加1次(苗种池隔7天追加1次)。如果水体发黑、发臭,则应加大用量,也可根据池水污染程度和水体状况适当增减用量及次数。
4.注意事项:
(1)该产品不能与杀虫剂、杀菌剂及抗生素同时使用。
(2)开封后尽快用完,如一时用不完,则要盖紧瓶盖。
微生态制剂篇6
资料与方法
对来我院诊治的4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54岁,平均(39.3±1.2)岁。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试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让其口服护肝片(每片2g),4片/次,3次/d,连续使用15d。试验组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饮食控制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每次冲喝1袋合生元益生菌冲剂,2次/d,连续使用15d。除微生态制剂治疗外加强患者饮食护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并且充分合理饮水。
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结果采用(χ±s)表示。P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后试验组9例症状消失,7例轻度,3例中度,l例重度,优于对照组(P
不良反应:治疗后试验组2例腹胀,2例肝区不适,均低于对照组(P
讨论
脂肪肝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经过影像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肝部出现肝大、腹胀、肝区不适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