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例(12篇)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1
金融生态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并伴随着系统观和生态观引入到金融理论的研究领域而逐渐发展起来。金融生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扩展了金融理论研究的视野,也大大增强了金融理论对现实金融活动的解释力,并为解决相关金融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回顾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金融生态理论的起源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生态学和仿生学的产生不仅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系统观和生态观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观使人们跳出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局限,用一种联系的、全面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现实世界。生态观不仅仅指自然生命特征和非生物体具有的抽象的、人格化的生命特征,如经济领域的市场主体竞争与优胜劣汰、经济活动的产生与结束等;更重要的是指一种追求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首次将系统观和生态观从自然科学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生态经济学在承认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联系的同时,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不仅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经济学为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的研究进展。演化经济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用动态的、演化的方法看待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变迁,并强调制度的演化遵循路径依赖的规律。金融体系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优化的演进过程,不断发展的演化经济学为学术界从演化角度透视金融生态的演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变迁、路径依赖等思想也为后来关于金融生态的优化路径研究提供了参考。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术界开始更多地关注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起,以Patrick、McKinnon、Shaw等人为代表发展起的金融发展理论首次将金融与经济联系起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的原因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1-3]。可以说,金融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金融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逐渐被认识,并推动学术界更多地关注金融活动的组织构成、运作机制及作用影响。随后兴起的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一切金融发展,归根结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4]。实际上,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与金融结构理论密切相关,构建金融生态系统的理念正是在金融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随着系统观和生态观进一步从经济学领域引入金融学领域的研究中,金融生态理论正式进入了起步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理论首次将金融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并蕴涵以下三个方面的金融生态系统观:一是它纠正了传统经济理论中对货币金融因素的忽视,更加注重金融系统的内在机制运行;二是金融的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人为(政府管制)地过度干预都会导致金融发展的失衡;三是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金融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金融生态的系统性,但这种认识只是笼统的,没有具体的层次和结构上的细分。金融结构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金融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分类,虽然这种分类是粗糙的,不能很好地体现金融生态的系统复杂性,但金融结构理论的这种结构观不仅促进了金融生态系统观的进一步形成,也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二、金融生态理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5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态势,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主导性要素;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接踵不断,且多发生在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致使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无计可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白钦先认识到亚洲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的相悖,首先揭示了金融的资源属性,把金融资源与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联系和统一起来,从而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5]。在此基础上,孔祥毅提出了金融协调理论。他认为,金融资源要做到三个层面的协调:(1)金融资源各要素的协调开发与配置———金融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问题;(2)金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经济金融化条件下的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功能;(3)金融资源与社会的协调问题———金融资源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6]。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在渗透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活动过程同时,也反过来强烈地受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活动过程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学术界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白钦先较早注意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约束作用,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产生的约束性影响[7]。随后,周小川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8]。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系统”等概念的正式提出和曾康霖、许诺金、林永军等人的系统阐述和发展[9,10],这一在国外是没有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理论最终得以形成[11]。在这一阶段,金融资源学说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金融生态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金融资源学说揭示了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的物质(能量)基础是以货币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资源;其次,金融资源属性的揭示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成为后来金融生态研究的题中之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得金融生态理论蕴含的系统观和生态观尤其是生态观追求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得以明确。随后产生的金融协调理论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视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与实现方式的探讨;该理论提出的系统论观点和主体、环境协调的思想更进一步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理论系统观和生态观的形成,也为金融生态系统的分类和优化路径提供了研究思路。可以不夸张地说,此时金融生态理论已经呼之欲出了。#p#分页标题#e#21世纪初,我国学者在反思金融危机形成和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缺陷时,跳出了对孤立的、个别的金融问题的局限,开始把研究视野放到整个金融环境的宏观层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发现金融系统具有种种生态系统的生命特征和环境特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系统”概念正式被提出,并随着后来学者的系统阐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理论最终得以形成。三、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随着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学术界从早期对金融生态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生存基础、运行机制及优化路径等层面的深入研究。在这一阶段,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态系统运行中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制度和政府在金融生态系统路径优化中的作用等方面。(一)金融生态与资源配置效率萧安富、徐彦斐研究发现,经济结构与制度环境从不同途径影响着金融运行的成本和效率,进而影响着金融资产的质量、增量和规模[12]。沈军等通过对金融生态概念的梳理,得出以下两点推论:一是金融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复杂适应性系统;二是金融生态系统循环本质上是金融资源”的循环,良性金融资源”循环是金融生态发展的目标[13]。上述推论揭示出金融的两大基本属性———系统与资源。因此,系统与资源自然而然地成为分析金融生态与金融效率之间关系的二元视角。万良勇、魏明海通过对河北担保圈的形成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发现,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河北担保圈形成的更深层的制度性因素[14]。该文揭示了转型时期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制约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典型作用路径,凸显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此外,韩大海等、温智良、吴治民等从区域金融生态视角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5-17]。(二)金融生态与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18]。从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和制度对金融生态内部系统的影响这样两个方面来看,基础性制度对金融生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19]。在各种基础性制度中,法律又是最基本的制度,而在金融生态中,无论是解决市场失灵还是避免政府失灵,都要倚重法律制度手段。完善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增强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还有利于明晰产权、减少金融活动的交易费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然而,当前在我国金融生态法律制度建设中,金融主体、金融业务、金融监管和金融环境四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分别围绕金融产权、信用管理、市场效率、外部环境加强和完善这四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20]。如果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法制缺陷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除了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之外,还有以下两点:一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人治”、权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从而阻碍了金融生态环境的长远建设与良性发展;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基础上的非正式约束与市场经济还存在矛盾,制度中的实施机制软化”是我国制度创新中一个突出的问题[21]。(三)金融生态与政府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虽然行政运行具有高昂的成本,而且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政府管制将必然提高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但也不能认为这种政府行政管制不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提高,尤其在一些涉及到许多人、通过市场和企业解决问题的成本可能很高的情况下[22]。但政府(国家)在实现自身租金最大化(通过排他性产权的转让、垄断等)的目标和社会生产最大化(通过界定和保障产权的执行、降低交易费用增加财政税收等)的市场需求存在不一致性,而且政府本身作为国家的人,也存在着委托-的激励与约束难题[18]。李扬等认为,现行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行政化趋势不断得到强化成了当下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特征,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扭曲了信贷资源配置的自由市场机制,导致金融生态环境严重失衡[23]。吴江研究发现,金融生态和政府行为与信贷资本配置效率均呈正相关,但政府过多干预城市化进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却不利于信贷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24]。在政府作用与金融生态优化路径研究方面,谢家智、周振建议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新的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税率调整和激励相容度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金融生态主体的预期收益等因素,以求达到优化金融生态、提高整体社会福利的目的[25]。周道许等也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优化金融生态外部环境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26]。在这一阶段,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古典经济学的效率视角和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视角两个方面。在前者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金融生态系统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强调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效率观不仅是金融资源学说的体现,也可认为是古典经济学均衡”、帕累托最优”等思想的折射。后者认为,金融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功能是有限的,并受到外部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个平衡、协调的金融生态系统不仅需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适应,也需要外部环境的稳定和优化。那么,制度及制度供给者(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就理所应当地成为金融生态优化路径研究的重要议题。四、结论与展望从以上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看,金融生态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并伴随着系统观和生态观引入到金融理论的研究领域而逐渐发展起来。从一定程度上说,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就是金融系统观和生态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前,金融生态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重要领域,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生态的定位和理性认识上,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此外,已有的研究对金融生态系统性、生态性的认识和量化研究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生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在未来的金融生态理论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p#分页标题#e#一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好金融生态理论的核心议题。金融生态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金融系统的系统性和生态性特征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就是金融生态理论的系统观和生态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未来金融生态研究,无论是理论扩展方面还是实证量化方面都不可忽视金融生态的系统性和生态性。二是如何明确和量化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在确定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后,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对金融生态系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内外因素展开研究。明确和量化各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关系到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三是如何认识和评价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突变。虽然金融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但这种自我调节的功能是有限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突变,从而破坏原有的平衡。因此,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平衡和突变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也是未来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原有的平衡是否是有效率的?突变是由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等积极因素引起的还是由垄断等消极因素引起的?何种状态可认为是平衡的?突变的时间、范围、程度如何界定?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金融系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20-07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04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系统能否高效、有序运行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走向和波动性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各种金融异象、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及重大金融风险事件,严重动摇了经典金融学的根基[1]。
传统的金融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和一般均衡假设,把金融系统视为一个“简单系统”进行建模,并开展规律探索,即认为金融系统要素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但真实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演化系统,系统中的金融主体不是传统金融理论所假定的理性人,他们是具有适应演化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这些金融主体之间通过进行强非线互行为,使金融系统涌现出一系列复杂的演化特征。复杂金融系统相对于单一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特征:体系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风险在这些金融主体之间转移、涌现、演化;多个不同类金融子系统之间具有价格联动、信息传递与风险扩散效应;信息化交易对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等。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很多金融异象和金融危机难以用某一市场或局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来解释,它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而涌现的整体结果。
经典金融理论由于理性人假设的不合理及数理解析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难以刻画金融系统中个体复杂交互行为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而复杂性金融理论是探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在复杂系统的子系统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下,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的科学。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而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因此,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金融系统中的问题,对现有的金融理论起到扩展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全球经济系统表现出系统脆弱性、系统间失衡、系统目标偏离、系统适应性以及系统改进等方面的系统问题[4],传统金融理论尚不能较为有效地应对当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因而需要进行金融理论创新。因此,刘超(2012)指出金融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并且日益显示复杂性,现代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理论然后再到系统金融理论,其演化发展有路可循,与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相吻合[5]。金融系统的演化路径揭示系统金融理论会成为未来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并提供了认识金融系统规律的全新思维模式,其理论、技术与方法会更精确地揭示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并实现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和控制。综上所述,研究复杂性金融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复杂性科学应用于金融研究的文献梳理
复杂性科学是探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在构成复杂系统众多组分或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6]。国内外学者已经运用复杂性科学进行了20余年的探索研究,涉及领域众多,其中,复杂性科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报告会,霍兰第一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较为完整理论。1995年,霍兰出版了专著《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系统阐述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7]。在经济金融领域,该系统从主体灵活性角度出发,揭示了改变经济主体行为会对市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简化了运用公式、符号解决问题的运算过程,对研究传统经济学问题起了重要作用[8]。在对金融系统整体复杂性研究方面,沈军(2006)在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和产生原因做初步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金融效率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原则[9]。而刘湘云,杜金岷(2011)从演化博弈和复杂性科学角度对金融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与金融系统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10]。
20世纪70年代,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都是探究开放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丹麦科学家PerPak,TangChao与KurtWisenfeld(1987)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自组织临界性:1/f噪声的一种解释”,首先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Criticality,SOC)的思想。金融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即开放性、非线性、正反馈、远离平衡态、涨落导致有序和自组织现象。金融系统中供求力量对比形成的市场价格只是短期的相对均衡,而非绝对平衡,因为交易双方受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供求力量不断变化,打破了相对均衡态,所以经济系统一直处于不对称的非平衡态。
复杂网络是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之一。学术界公认欧拉开创的图论学科是将网络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始。该理论方法的核心是将实际网络以抽象图表示,就是用抽象的点表示实际网络中的个体,并用图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两个个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正是由于它有这样的优越性,因此将其应用于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脆性以及金融网络构建等。Quesnay(1958)提出了金融网络的概念——经济系统的资金循环[11]。Thore(1969)首次运用网络与数学方法探究了金融系统的关联[12]。Thore、Storoy、Boyer(1975)和Martel(1988)对资本市场进行了网络描述,解析了如何运用分解理论计算金融网络的均衡[13-14]。
20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来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15]。综合集成方法建模思想是对人类经验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体系三个层次知识的综合集成和应用。杨乃定和姜继娇(2005)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构建了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揭示了随机模糊情景下,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16]。李红权和马超群(2006)指出,金融市场是一类表现为虚拟金融规模巨大的复杂系统,是一种不断和国内外经济系统交换信息与能量、内部层次多的动态变化的开放型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含有人类决策行为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17]。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较晚,将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对金融系统研究中的成果相对较少,部分理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复杂性科学运用到对金融领域研究中的成果主要涉及到对金融系统的演化发展、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复杂性研究在金融领域的初探,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究金融系统问题主要是对金融时序分布规律与市场异象的集中描述,对金融系统变化尤其是异常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够,缺乏统一的模型概括金融工具价格波动与金融市场演进的内部作用机制,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系统性都不够强,金融监管与决策方面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三、复杂性科学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金融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线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构成部分具有非线性的特性。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正是由于金融系统中的个体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构成的。非线性表明金融市场上的某些现象不是单个金融Agent行为表现的简单加总,仅仅通过观察和研究金融Agent的表现,不能从总体上认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必须作基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研究,寻找整体性的规律。
2.多样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整体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这种特征是由于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各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因素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导致了复杂金融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复杂金融系统性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金融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3.多层性: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层级结构。复杂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叠加原理,每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层次,就会涌现出新的性质。越是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就越多,因此,多层次性或多尺度性是刻画复杂金融系统复杂程度的一个基本特性。
4.涌现性:金融系统整体具有涌现性,但是金融系统整体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系统科学将涌现性定义为部分不具有而整体具有的特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5.自适应性:复杂金融系统的进化特征是指金融系统内部的结构、组分、功能或者规模逐渐自我调整、自主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变化的。金融系统就在这样自我适应的过程中变得复杂起来。
6.自组织临界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方式并不是平缓渐进的,而是在原理平衡的临界态上,以阵发、混沌、类似雪崩式的方式演化。金融系统中的金融工具、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具有的不同属性,使得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这些个体能够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金融子系统),这样就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多样化。这种个体和(或)聚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值”,就导致金融系统的演化过程越加复杂多变,系统的微小动荡可能会以几何级数倍数放大,引发金融危机。
7.开放性:金融系统自身不停的同周边经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交换。金融系统由于其开放性使自身子系统间以及同经济环境间进行相互作用,不断完善自己,逐渐向着适应经济环境的方向发展。
8.动态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自调整的某种动力导致其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使复杂金融系统能够将秩序和混沌融入平衡。
(二)复杂金融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1.金融系统的涌现过程
金融系统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但是涌现性是其特性之一。所谓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特性,这是系统科学对其的定义。而从层次结构来看,复杂金融系统通常具有但是简单系统不具有的特征、属性为涌现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动态的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不同规模和层次。从低层次来说,复杂金融系统是由很多“简单”的金融系统所组成并表现出简单的行为,这些“简单”的系统相互联合,变成更高级的系统单元,进而聚集成更大的单元,并逐渐形成更高级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
金融系统接收信息,对输入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并最终产生输出的行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出现很多个输入和输出。许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网络。由于约束条件存在于任何金融系统的运行中,所以网络的生成和消亡被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所制约。金融系统主体一旦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会遇到一些可能性的集合,这种集合是由那些有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的主体所产生。金融系统主体产生的受限生成过程会产生更加复杂的过程,系统的层次性由此涌现出来。
在进行适应学习后,金融系统的非线性涌现出层次。当形成一个层次的涌现后,由于“趋同效应”,在非线性作用下,不同涌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致使更高层次的涌现出现,从而形成复杂的涌现现象。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复杂金融系统中的涌现特点
(1)涌现现象是在系统中生成的。一些种类少、规律简单的元素组成系统。货币系统中包括货币、准货币以及具有货币性质的金融工具等基本元素。
(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指简单金融系统不存在但是复杂系统具有的属性和功能。一个复杂金融市场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但一个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低层次的金融工具则不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
(3)金融系统的涌现体现在微观上(组分)的动态性和宏观上(功能、规模)的相对稳定性。构成金融系统中的各个金融主体不停地进行各种交互行为,而金融系统的整体功能、规模是基本不变的。
(4)涌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决定的。金融系统的结构和环境决定金融系统的功能。因此,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5)随着稳定模式的增加,模式间相互作用带来的约束和检验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也在增强。在单一主体的银行系统中,若主体发生坏账行为,那么单一主体银行系统就会破灭。而在复杂的多主体银行系统中,单一主体发生坏账行为,多主体银行系统会迅速进行交互处理,并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相互作用者的数量增长,可能的相互作用的数量以及可能引起反应的复杂程度也迅速地增长。
(6)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产生涌现现象规律的典型的结果。金融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在多种相互作用下涌现出多种金融子系统。
(7)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可以由稳定性的强化而产生。当具有强化稳定性的模式满足宏观经济规律时,新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就会取代原来的生成过程。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被强化的稳定性极度放大,最终完全“代替”了简单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金融系统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进行金融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环境。
(三)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
复杂金融系统的不断变化大多借助三种途径进行:(1)金融系统的自组织。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使金融市场适应经济环境,自组织改变其内部结构并且通过金融系统中的主体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内部结构优化。(2)金融系统的耗散性。通过内部扰动和外部力量驱动,金融系统的同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各层次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进入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3)自组织临界。作为金融系统自组织的一种形式,自组织临界能够使其在经济环境不停变化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但是,内部结构调整过快又会导致系统不适应。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金融系统又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机制去适应。
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1)金融元素的改变。货币是金融复杂系统基本组成元素之一,货币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货币从形态上经历了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可兑换信用货币到不可兑换的纸币,最后是电子货币的演化,这种演化是对复杂金融系统由简到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的记录。(2)金融组织的演化。金融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内部包含了大量的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组合。从金融元素萌芽到金融组织的创生,从单一银行,到多层次、分支网络遍布广阔地理空间的现代大银行,金融组织包含的元素、承载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大,协调的金融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金融组织的规模和层次越来越多,这是金融组织复杂性的体现。(3)金融系统的发展。就是金融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元素状态到组织状态,到最终演化成复杂巨适应开放系统。这种演进记录了金融发展的具体过程,现代金融是开放复杂巨适应系统。
(四)复杂金融系统的形成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金融子系统组成,它们之间动态地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和规模,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实现金融系统的功能。在最低层次上,金融系统有许许多多简单“金融Agent”,它们会有简单的非线;金融Agent相互关联形成高一层次的金融聚集体,这些金融聚集体再通过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子系统,进而形成更高的层次。金融系统的涌现性在更高层次上并不能用简单层次上的“金融Agent”行为判断。该涌现的形成过程如图2。
四、复杂性金融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其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并结合金融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众多金融Agent或金融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并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对金融系统进行建模仿真,来揭示金融系统宏观动态特性及其成因的控制变量,实现对金融系统(演化、价格、风险等)的运行预测,从而达到对金融系统的全面认识、优化与控制。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的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1.深入认知相干经济环境,相干性激发自组织。相干的经济环境是激发自组织和涌现过程的相关因素。金融系统产生自组织有三个条件:第一,金融系统必须是开放金融系统,即与经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次,金融系统是动态和远离平衡的;第三,金融系统中存在反馈,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的过程实现迅速的进步。为了使第三个条件存在和发生,必须发展金融系统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金融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相干性,从而可以产生一个相干经济环境。
2.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共同进化。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金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激发了金融组分之间的共同进化。一方面要同时考虑上层的金融整体和下级的金融部分的共同进化,也包括较高级的和较低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各个金融层级;另一方面要对金融整体和金融部分用垂直集成的方法进行考察和决策。
3.把握整体。金融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而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把握整体的思想不是一种将复杂金融系统分解成简单线性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复杂性方法。
(三)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
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如图3所示:
从复杂金融系统的能量、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构建了复杂自适应临界金融理论和复杂网络金融理论,从秩序和规则演化、进化的角度构建了复杂适应系统金融理论,从系统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角度,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角度构建了综合集成金融理论。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四个基本理论的研究角度、核心思想、模型应用、应用范畴各有不同,如表1所示,有各自的研究优势和研究方向。
在研究复杂金融系统性质和行为方面,复杂适应系统主要强调主体的应变能力和复杂结构,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可由其理论有效的揭示,深入研究系统主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其平衡和演进机理,优化金融系统的各机制,才能够使金融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复杂网络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边)组成的复杂金融网络结构。复杂金融网络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一种抽象和描述方式和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形态,它突出强调了金融系统结构的拓扑特征。现实的金融系统往往存在着巨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然而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却假设经济系统具有完全或者星形连接的简单网络结构,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网络的结构被忽略了,造成经典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常常缺乏解释能力。复杂网络金融理论恰好刻画了金融系统中微观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商品或证券交易、投资关系、信用关系或者隶属控制关系等等。
复杂自组织临界性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许多短程作用的组员组成的,并且这些组员自发的进化为临界状态。一些小事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会对大量组员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大规模事件的发生。根据复杂自组织临界金融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发生突变的结果。
综合集成金融理论指的是将综合集成思想运用到金融领域的问题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同时运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金融系统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实现对金融系统问题的定量描述。综合集成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经济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构成的,对复杂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的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包括经济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知识体系、Internet和Intranet。由于金融研讨厅的复杂性,不仅仅采用了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建模,还采用语义句法的描述方法,建立了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研讨厅模型,为定量分析和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工具,该模型同时可用于研讨过程的可视化。
五、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与研究方法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研究复杂性及其运用机制的理论,其中研究方面包括非线性、流、聚集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沙堆模型、MAS建模仿真和网络建模仿真等手段,利用Swarm等软件平台研究交互行为,内容主要包括:
1.从聚集性、多样性、流、内部模型、积木等机制方面对金融系统进行研究。例如,研究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金融系统整体功能的涌现,探寻金融系统发展和创新的内在规律;分析金融系统内部风险的集聚效应,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金融危机,引导金融系统稳定持续发展。对金融系统的层次性进行分析,对系统的主体Agent进行识别,深入认知系统的复杂特性。
2.对金融系统多Agent仿真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投资、消费、监管、金融等主体的Agent属性集、Agent货币政策交互事件表和规则库;应用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控制,对各Agent主体交互规则进行调整。通过建立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揭示金融系统内复杂行为突现的现象和规律,解决金融系统时变优化问题,探寻金融系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生存、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3.金融系统多目标控制环路研究,使其能够协调运作。金融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的双重特性,会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反过来又会对金融系统多目标的协调运作产生影响,因此,应当运用复杂性金融理论构建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协调控制复杂性理论的策略,优化控制环路,使金融系统的各个目标能够协调运作。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性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成思危(1999)提出的复杂科学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如图4,结合金融系统的特点,研究方法为[18]:
1.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首先,基于金融系统及子系统的划分,通过定性判断来建立概念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概念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和定性归纳,由此得出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2.结合局部和整体的描述。局部构成整体,整体统领局部;整体是由局部支撑起来的,而局部的行为又会受到整体的支配。所以,应该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在金融系统的整体把握下描述局部的金融结构,并把这些局部描述综合恰里,形成关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的描述。
3.结合微观和宏观分析。利用微观分析对系统内部的组织单元和层次结构进行研究,而对金融系统的功能等宏观方面的把握还需要进行宏观综合分析。
4.结合还原论和整体论。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不仅能够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映射出宏观性质,而且能够通过系统内部组分间的联系决定宏观现象。在没有深刻了解微观结构的条件下无法对金融经济的宏观现象进行具体把握。因此,金融主体要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金融经济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进行深刻的了解,进而对金融经济宏观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
5.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由于系统存在模糊性、随机性、歧义性等不确定特征,科学逐步分成两种并行的分析体系。一种是确定性分析,由牛顿代表;另一种是概率论分析,这种分析是由同级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演化而来。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应努力有意识地将确定论框架体系和概率论框架体系结合起来,从这两种分析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进行金融创新。
6.结合科学推理和哲学思辩。金融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概念系统,并且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当描述金融系统时,经济学家通常使之符号化和形式化,但是总会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理由哲学的思想进行思辨,从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15]张维.计算实验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3]FarmerDJ,FlieyD.Theeconomyneedsagent-based
modeling[J]Nature,2009(460):685-686.
[4]陈光亚,于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经济系统运行架构初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1):18-21.
[5]刘超,孟涛,刘丽.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与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3):2-3.
[6]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76-177.
[7]J.H.Holland.ComplexAdaptiveSystem[M].Reading:
AddisonWesley,1995:21-25.
[8]张永安,李晨光.复杂适应系统应用领域研究展望[J].管理评论,2010(5):121-128.
[9]沈军.金融系统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65-68.
[10]刘湘云,杜金岷.全球化下金融系统复杂性、行为非理性与危机演化[J].经济学动态,20011(7):61-68.
[11]QuesnayF.TableauEconomique.ReproducedinFacsimilewithanIntroductionbyH[M].HiggsbytheBritishEconomicSociety.1958:155-160.
[12]ThoreS.Creditnetworks[J].Economics.1969,36(1).
[13]StoroyS,ThoreS,BoyerM.EquilibriuminLinearcapitalmarketnetworks[J].TheJournalofFinance.1975,304.
[14]MartelJM,KhouryNT,BergeronM.AnapplicationofamulticriteriaapproachtoportfolioComparisons[J].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Society.1988(6):617-628.
[16]姜继娇,杨乃定,王良.基于HWME的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建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30-31.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1篇3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着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g.kingandross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and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着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着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着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7.46095331962-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着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着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甘肃省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着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着,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
[1]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
38-717.
levine,rossandzervos,sara,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537-558.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缪小眉,贺刻奋.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宁波为例[j].经济丛刊,2008,(5):45-48.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4
【关键词】民间金融地区经济增长建议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在此背景下民间金融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作用,如减少了交易费用、集中了金融资源等。虽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检验,即金融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他们检验的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其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不断分析与检验。因此,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分析的重要性
民间金融经过二十年时间的发展,其总量持续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增长性和经济贡献性的降低、流动性加强等问题,所以民间金融急需深入发展,以及急需深入研究民间金融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民间金融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从文献角度而言,部分学者以经济结构与民间金融发展之g的关系为视角进行分析,如张杰于一九九八年在《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中》明确指出了金融三元结构;部分学者注重分析与研究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经济影响;还有部分学者以发展渠道为视角进行了分析,如易宪容于二零零二年对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论分析。
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的关系,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地区经济的支持,地区经济增长背景下,民间金融才能更好的发展。地区经济增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金融发展,即民间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地区经济增长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良好互动发展。
二、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已经无法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民间金融市场应运而生,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地区制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金融的发展,一般地区制度环境较差,民营企业则更愿选择民间金融融资,但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业绩有着不良作用,从而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不良作用;但民间金融在良好制度环境管制下,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良作用就会减少。从地区层面而言,在当前金融体系背景下,金融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即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有利于减少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不良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在关注与重视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能轻视制度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良打击。为了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合理化,需要完善民间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即从法律视角明确规定了正常民间金融融资与非法集资行为的分界线,非法集资行为主要包括集资诈骗与非法贪污公众存款等,保障民间金融融资的规范化、合法化,与此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与高利贷等。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健全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长远角度而言,中央与地方政府应高度关注与重视中国市场化进程,并积极推进,创建公平廉政的司法体系,放宽企业经营决策的要求,增加企业经营决策的自,保障民营企业的产权,拓展金融市场的多方面发展,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及制度环境的完善,从而真正发挥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第二,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民间金融活动具备存在的现实需要与客观基础,但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的实现才是处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关键,即以指导民间金融合法化发展的方式满足社会融资的各种需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的实现需要多种措施的支持,主要有: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中小民营商业银行,符合该条件的一般都是发达地区;加强小额贷款单位的发展;促进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单位的创建;结合市场发展原则合理开发民营企业需要的相关金融产品,不仅保障了民间金融供应方的资金安全而且较少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投资管理单位的创建,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这种股权投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治理及增加了公司的未来收益。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不仅可以减少民间金融投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但影响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良好互动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地区经济增长与民间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改善金融结构、加强金融风险意识,从而真正发挥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路,谢志华,李思飞.民间金融、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4,(03).
[2]朱冰心.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统计,2009,(09).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47-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的基础性经济,也是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逐步进入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在此契机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茁壮成长,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相互促进,携手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快慢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由于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与农业相关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而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是把农村金融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农村信贷补贴与农村金融市场。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发现上述的理论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全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农村金融市场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因此政府是主要的推崇者,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强化信贷政策的补贴理论。然而,这项理论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也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节奏,无法促进所有农村的金融发展。相对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将信贷补贴完全取代,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贷形式,强化金融市场的机制建设,避免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金融环境恶化、市场资源紧缺或通货膨胀等问题。不完全竞争理论是基于当前落后山区的环境弊端而产生的,它支持政府的干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翻阅我国的经济发展史,真正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的内容并不多,往往只有极少的成果记录。这足以证明农业经济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着眼全球,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工业和科技行业等为发展重点,这直接导致了从事农业人员的流失,虽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已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但是仍然不能弥补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以完善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农业补贴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不能忽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合理发挥它对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努力提升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平衡发展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面对全球经济的工业化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均衡发展各产业,不能一味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科技等其他行业,要在加大发展其他行业的同时,稳步发展农业经济,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综合以上的观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不能忽视的,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它们的关系,来解决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静态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传统的方法用图表和模型方式对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获得相关的总结性数据之后,得出科学化的经济结论。再以统计出的科学数据和经济结论为基础,从各方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对于社会金融发展的相关作用。
1.通过明确指标的途径
要想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时,保证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必须有不同的标准尺度来评测和评估,而且这还是最基本的。我国重要的农业组织成员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在农业上的生产价值情况可以通过它们的总产值得到最基本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情况和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对这些指标分析做好后,还要指望金融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金融指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以及它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和有哪些阻碍。在这里,农村金融指标主要选择农村信贷金融业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金融业这两种,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指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很了解,能在广泛的范围内适用,正因为它们的要求很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选择使用它们,并利用它们来维护经济生活,这样也有利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通过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的途径
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它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这本资料里的数据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因为数据都来源于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权威性的数据提供,很容易得出几大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只有在各种数据证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比值。然后建立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的走势和流程图,预判未来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从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时间为分析方式,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在每个时间段的关系变化,得出相应的一些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这些以动态角度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可以得出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来研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走势。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析过程中,我们要从静、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更加系统的为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正确的引导路线,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对其进行分析。在上述的静态分析过程中,是有提出使用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把模型运用到函数分析材料里面,这样就能很好的看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处在农村最基本的时期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处在农村的时候,其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生产总值已经远远高于所预期的人均贷款水平,既然是在动态的角度上,那么自然知道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前所知道的农业信贷水平和预期的目标跟实际存在的信贷水平是一样的。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金融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因此,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刻不容缓。当然,现代化金融体系依然不能脱离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而独立存在,需要强化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加以完善并实施,只有从农村抓起,让农村金融体系有了一个稳固的政策保障,整个金融市场才会取得明显的改善。所以,政策的支持对于体系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是引导者和扶持者的作用,让政策更好地应用到机构的规划发展中,适应国有资本的发展,并鼓励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此外,还要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等,不断丰富农村金融工具,扩大民众运用金融工具的范围,如信息系统与信贷系统相结合、加强网络系统体系建设等,彻底废除传统的小额贷款,达到政策现代化、效益现代化以及区域发展现代化的综合效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在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当前的金融结构。由于市场发展趋势不可预测,市场所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而金融系统要确保长期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进程,要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结构、扩大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达到对政策的合理化契合。首先是区域合作,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经济合作以及产业合作,让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发挥出最大价值。其次也要重视非农村的金融结构建设,尤其是非正规系统中的小规模经济,一旦影响力与生命力受到影响,很容易影响到国有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然,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最主要的还要看制度体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也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共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农村金融机构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资金投入,因为农副产品的资金周转较慢,同时利润也不是很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向涉农的金融机构倾斜,可以适当的减免营业税,或是调整所得税,通过政策的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持农业的建设,服务于我国的三农事业。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6
(一)农村金融的涵义现代金融词典中对农村金融的解释:“是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即组织和调剂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包括农村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货币流通属于农村商品交换环节,信用属于分配农村资金环节。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根据农村金融涵义的概括,可知农村对于货币投放、流通及回笼,以及农村对存款的吸收提取与贷款的发放回收,还有农村的汇总结算以及农村的保险等内容都包含其中。事实上,整个农村金融体系都可以被理解为农村金融。其拥有对农村金融政策依赖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深厚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等显著特点。
(二)农村经济的涵义农村经济作为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学,是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存在于整个经济系统之中。农村经济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域之内,对物质和非物质的生产经济直接或间接活动的一个综合体,也可以理解为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总称。农村经济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包含与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比如在其发展早期,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那时的农村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经济,随着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已表现出一种多元的现状。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研究领域存在不同观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结果主要体现在金融的发展水平上,金融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受经济增长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会使得金融也得以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者本身是按照各自的增长规律而增长的,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更多专家学者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也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1.农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主要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来进行的资金融通的行为,这种农村的政策性金融前提是由政府发起的,基础为国家信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资金领域主要为协调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金融行为。其代表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代表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所承担的任务也大不相同,从开始的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到企业化经营,再到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与“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相违背,因此,中国农行开始将信贷投放由农业转为工商业,业务范围也从农村区域发展到城市。3.邮政储蓄。邮政储蓄是从中国邮政中分离出来的演变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个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功能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资金运作、抗风险能力以及管理经验和员工素质目前都较为低下,因此其发展改革方向仍在调整中。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地区的合作性银行,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
(二)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农村经济,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其发展仍不稳定。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靠天吃饭,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便会出现负增长,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逐年减少。另外,乡镇企业向金融部门的贷款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融资较难,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对技术与设备的投资也无法加大,这都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三)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农村金融的渠道来转移农业剩余,补贴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是互相对立与排斥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仅是农村经济的附属品,是一种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21世纪初至今,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开始呈现出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三、结语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1篇7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G.KingandRoss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and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
2.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7.46095331962-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2.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
3.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2]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
38-717.
[3]Levine,RossandZervos,Sara,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537-558.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5]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6]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是较为典型的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虽然美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救市计划和经济复苏政策,但其对全球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破坏和冲击,复苏迹象甚微。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美国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庞大债务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可以说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具有相对过剩和消费异化两个层次。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等引起的问题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危机,其危害性巨大。因而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角度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启示。
二、从经济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的动因
1.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的认识根源在于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研究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理论一般假定金融系统会平稳运行,以至于可以抽象掉金融因素。从现代经济学说和政策演变大势看,大危机后紧迫问题是如何在政策上加以应对,随后理论进展主线表现为宏观经济学体系建立、凯恩斯主义兴起与货币学派争论等。在危机根源方面,虽然也有奥地利学派在再生产迂回理论基础上提出信贷过度扩张理论、费雪过度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凯恩斯和左派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等,但是没有机会在透彻探讨基础上达到比较成熟结论。因而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和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加深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内在运行机制和规律。发展中国家逐步选择开放战略并与发达国家经济南北互动构成当代经济全球化特征,其微观基础可以通过观察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与中印等新兴国经济关系角度进行。发达国家一方面推动技术和产业前沿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转移和外包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传统产业或特定生产工序;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和工序转移,并通过连带技术引进、学习效应、产品创新等途径实现追赶。从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如果一定时期内技术和产业前沿演变处于相对平静和沉寂状态,发达国家若对致力拓宽技术和产业前沿使命意念模糊或用功不勤,或者出于试图仅凭衍生品创新主导全球经济,则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带来全球经济带来灾难。因而应当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认识金融危机的本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规律,并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和约束机制。
3.研究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从开放宏观经济和经济发展角度提出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并且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领域,比如说经常账户失衡与可持续性增长关系等问题。在主权国家没有消亡、劳动力等要素流动仍面临边境壁垒限制前提下,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对发达国家也不利。此外,从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可知过度相信金融优势为巨额赤字提供合理化解释理论假设并不正确。因而全球金融危机能作为重要经验素材进一步补充和验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
1.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由于资本家的逐利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而由于国家政权是资产阶级掌管,因而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因而当生产量超过社会总需求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因生产过剩引起的工厂倒闭、经济萧条的衰退。
1.3经济周期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轮回变化。不断重复出现周期工商业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经常的萧条、逐渐复苏,而复苏并不是长期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新的危机的先兆。运用该理论可知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必然产物。例如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前,呈现出房地产业以及金融业的虚假繁荣现象,在9.11之后经济复苏是新一番金融危机的先兆。
2.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对由信息成本所引起的资本市场的不完美性及其后果做更深入的研究,其理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效率工资理论、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信贷配给以及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以下运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与监管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解释。
2.3政府干预与监管。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与监管作用。而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金融市场监管的弱化使得在市场失灵时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中的次级抵押贷款面向的是收入较低、信用风险较高的潜在购房者群体,而房贷机构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又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发行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而当信用风险的累积高息时代的还款压力,直接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资产受到严重侵蚀,从而直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但金融市场层面的金融制度等只是给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以及较高的信用风险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
3.新自由主义理论。
3.1新自由主义本质。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位价值观基础上的自由经济学,倡导产权明晰和自由竞争。新自由主义对于经济主体积极性调动、经济革命、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科技资源有着积极作用。
其主要观点包括:反对国家干预和计划调节,自由市场占主导的模式是最有效的;国家的职能是保护私人财产权和调节货币供给等有限经济职能;个人自由高于政治民主和社会平等;要求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制以实现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
3.2新自由主义理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解释。
3.2.1金融管制的缺失使得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新自由主义体制得特征之一金融自由化使得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管弱化甚至缺位,而金融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的驱逐下,不顾伦理道德约束,日益追求高风险的获利方式,因而金融创新过度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即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而对于缺乏金融管制的金融市场来说是及其不稳定的。
3.2.2贫富分化促使了生产领域过剩。由于新自由主义体制的特征还包括强资本弱劳动,使得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导致了生产过剩。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主张市场对居民收入的调节。而在新自由主义体制的条件下,工人和工会是处于资本博弈中得劣势地位,而缺乏援助以及相应政策保障,难以保证其收入和增长幅度。由于保证性住房建设不足,低收入人群只能进行借贷购买住房,因此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债务者,缺乏收入保障的群体,其偿债能力较弱,当不断加息使得债台高筑时,难以依赖微薄工资进行还款时,则集中爆发了信用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80%的财富聚集在20%人手中,美国的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投向了金融投机领域。而房地产的过热造成了房地产领域生产过剩,而其他领域消费也存在生产过剩现象,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居民的收入过低而消费不足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
3.2.3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动荡。新自由主义提倡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经济动荡。.由于对金融机构的放松管制,资金任意流入流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靠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因而生产资料和金融资产向少数国家聚集,因而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亦进一步加大。新自由主义反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凯尔斯主义等过时理论,适应国际垄断资本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兴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资源和服务,而积聚大量的外汇储备。因而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迅速波及至全球。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
一、经济法的价值内涵
“价值”概念,语意丰富,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哲学上,理论界对价值的含义界定存在争议,主要有关系说、实体说观念说和属性说。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要求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表明了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在法学领域,关于“法的价值”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是观点纷呈,笔者同意张守文教授的观点,即经济法的价值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法自身的功用,一个是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两个层次,前者着重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即自身的有用性;后者着重于对其价值的评价,及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它涉及到经济法能够满足人的那些需要,如秩序、公平、效率等。由此形成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功用与评价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
(一)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的内在价值,是经济法规范所内涵的,客观上具有的功用。经济法的内在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它蕴含在经济法中并通过经济法的实际适用表现出来。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不外乎适应经济性及社会性要求的法律。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性、公私交融性,决定了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是平衡协调,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既有各种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求正确妥善处理好各类经济矛盾,平衡协调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关系。
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统一。经济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以社会代表人的身份介人生活,规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行为,对其进行规制、引导、控制、调节、和监督,使其符合市场规则,协调运行。普遍认为,在当前社会实际生活中经济法主要通过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来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平衡协调的。
(二)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经济法的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简称外在价值,是外部主体在对经济法功用的预期、认知、反馈、交流中所形成的主观评价或价值追求。通过经济法内在功用价值的分析可知,经济法的调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资源的配置,从而会影响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公共利益等的实现。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就要考虑到秩序,安全,公平,效益等方面的要求,才可能实现上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所以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便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外在价值。应该看到,经济法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价值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即“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
二、金融危机体现了经济法的哪些价值
(一)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在经济运行中,市场监管是国家对市场交易活动的适度干预,目的是促进和维系市场的秩序和安全,平衡和协调市场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宏观调控法本质上是国家通过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和市场管理法不同的是它的干预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诸如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经济性的政策来影响市场主体的具体经济行为选择。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可以校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协调市场经济的总体平衡,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维护市场经济的宏观秩序。
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在一些国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法内在的功用价值,即经济法所具有的平衡协调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正是金融调控、金融监管较为欠缺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且对于政府的力量过于轻视甚至蔑视,或者没有能够使两种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因而在金融竟争、金融秩序等方面,更强调放松管制或不干预。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很好地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则市场失灵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就因此会大大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一国是否存在形式意义上的经济法,都要重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重要功用,以实现经济法在保障总体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金融危机的发生,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法的外在评判价值,这在金融危机方面体现得也非常突出。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解决好市场秩序和经济安全的问题,尤其是能够解决好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的问题,则大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危机的预防或解决等问题上,要同时兼顾经济法的多种价值,包括公平、效率、秩序与安全等,其中,秩序价值和安全价值尤为重要。
下面重点谈谈这两个方面:
1、经济秩序:政府和金融企业权利维度之边界。追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同的研究者已经分别给出了答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三点:发达经济体制监管失败、大型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的约束机制存在漏洞。卡恩认为,现有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存在疑问,由此总结出一点,即由于市场监管不力所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意味着它并不是放任自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关注自由,放任竞争,不仅市场经济难以为继,社会也会毁于一旦。
因此为了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必须推行适当的财政、产业和金融政策,协调经济运行,规制经济运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法治,法治最重要的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把一切金融活动纳人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信贷政策,强行施加压力,迫使金融机构做不愿为的事情,从而使金融企业违反金融信贷运行规律,做出有损经营自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同样,金融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活动,以金融衍生品的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遵循经济法经济价值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经济法的观念认真审视,加强事前预防,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经济安全价值:金融监管之准绳。经济法与民法不同,民法保障私人经济安全,而经济法在于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经济法是对经济运行平衡协调的法律,它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与效益。经济安全既包括微观的经济安全,又包括宏观的经济安全。在现代市场中,市场规制法通过市场监管,化解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微观的经济安全。例如,食品安全法草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标签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以保障食品安全,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安全在积极意义上表现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而在消极意义上则表现为抑制经济系统中不协调因素与力量,控制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经济疲软、过热和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消极经济状态,宏观调控法通过计划、金融、财政、产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宏观经济安全提供法律保障,营造符合经济安全的宏观环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一国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因此,金融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各国法律对金融业经营的基本要求。
三、如何实现经济法的价值
(一)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在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控制系统。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10
一、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
金融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37-46,[2]伽47。早在1912年,Schu—peter就指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1950年代,Gudey和shaw阐述了金融与经济关系和各种金融中介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atrick(1966)从“需求跟随”和“供给引导”两个方面论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Hicks(1969)详细考察了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Goldsmilh(1969)首次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认为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Mckinnon和shawp儿411973年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主张金融自由化,并给出了用货币化率(M2/GDP)来衡量经济的金融深化程度。之后,Kapur(1976)、Mathieson(1980)、Galbis(1977)、脚(1978、1980)等学者相继对Mcki—nnon和shaw的金融抑制理论进行了扩展。1990年代,Bencivenga和Smith(1991)、Du咖和Kapur(1998)、Boot和rI''''llakor(1997)以及Greenwood和Smith(1997)等人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形成给出了规范的解释。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Greenwood和smith(1997)以及kvine(1993)等人解释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Pagano(1993)认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提高投资边际产出率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总体看,1990年代关于金融经济关系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对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作出了全面而规范的解释。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从近几年研究成果看,韩廷春"J3卜34(2002)发现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李广众等(2002)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规模指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谭艳芝等"’12(2003)发现金融发展对投资和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周立【列(2003)在研究了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冉光和等哺1(2006)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关系和双向短期关系。综合看,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有较大的分歧;而且,学者对国家层面的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较多,对地区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西部不发达省区的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更为欠缺。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金融经济关系在国家层面成立的结论。在地区层面未必一定也成立。因此,本文拟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贵州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以期丰富对西部不发达省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和认识。
二、本文的研究框架
1.研究范围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79亿元,年均增长9.2%。伴随经济的发展,贵州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金融不断深化,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从1978年的55.1%上升到2005年的256.8%。但从结构来看,贵州金融业内部各子行业发展很不平衡。截止2004年末,贵州银行存贷款在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存贷款、股票债券发行筹资额、保费收入等在内的全部金融资产中占88.38%④;银行业机构数量占全省全部金融(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数的87.08%;银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91.82%。由于贵州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等间接融资渠道依赖加大。自2000年以来,银行贷款在全省非金融机构部门新融人资金总量中所占比例,除2001年为80%外,其他年份都在96%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100%。鉴于此,本文以贵州银行业为其整个金融体系的代表,以探讨贵州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2.指标选择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关于金融发展的内涵,包括了金融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由于Levine等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而不是金融结构;同时,也考虑到贵州银行业的规模远较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大,而且银行体系的效率主要受纵向管理体制影响,因此,本文只研究贵州银行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我们根据Goldsmith[9】44。101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的设计思想,用1978—2004年银行存贷款与GDP之比率来衡量贵州银行体系的发展程度。在计算该比率时,为了统计口径上的可比,我们仿照King和kvine(1993)的做法,对上年末和本年末的存贷款求算数平均,然后再除以GDP,并把该比率以1978年为基年进行指数化处理,以FIR①表示。关于经济增长指标,本文选择1978年为基年的人均实际GDP发展指数来反映贵州经济的增长,并用GPC表示。由于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相当于该变量的增长率,为了能够体现变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了尽量减少数据的波动,本文对上述两个指标取自然对数,并记经对数化处理的变量为LGPC和ⅢR。
3.实证分析方法
关于金融经济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本文根据实证研究中方法上存在的不足,采用控制了中问变量传导影响的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来检验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其数理模型如下:女1鸵m),,=AD。+∑qy。。+∑雕-,+∑M戈i+邑其中,y为经济增长变量,厂为银行发展变量,髫为控制变量,AD是非随机部分,占是误差序列,并且,,,和戈均为平稳序列,.j}l和砣分别为变量),和厂的滞后期,m为控制变量的个数。在上式中,如果p。=岛=…=卢船=O,则表示在控制了中间变量石的情况下,银行发展没有在Granger意义下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动。反之则表明,银行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mnger)原因。类似地,可检验经济增长是否在Gmnger意义下导致了银行的发展。上述多变量因果模型中的滞后期k1和k2可按AIc最小原则逐个确定。至于控制变量,我们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择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控制变量。对于通货膨胀率,以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计算,并用CPI表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一通货膨胀率,其中,名义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按实行的时间作加权平均,相应时点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名义利率均取自各期《中国金融年鉴》,实际利率用RI表示。
三、贵州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在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中,总是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单位根检验表明,实际利率R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LGPC、LFIR和cPI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DLGPc、DLFIR和DcP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则是平稳的。因此,在检验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问的因果关系时,除实际利率外,其他变量都用它们的一阶差分。对于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我们效仿saikkonen和Lntkepohl[加]305(1996),将最大滞后期设定为样本大小的立方根的整数部分,据此,本文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对假设“贵州经济增长不是银行发展的Granger原因”做删d统计检验,接受该假设的概率为68.84%,这表明,贵州的经济增长不是银行发展的(Granger)原因。那么,逆向因果关系成立吗?即贵州的银行发展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此,我们对假设“贵州银行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做wald统计检验,接受该假设的概率为78.23%,表明贵州银行发展也不是经济增长的Gfanger原因。r’虽然检验结果表明贵州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彼此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从接受原假设概•率看,贵州经济增长对银行发展的影响力度要大于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印证这一发现,我们以银行发展指标(DLFIR)和经济增长指标(DLGPc)为内生变量,以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为控制变量建立VAR模型。经测算,在1至3阶的VAR模型中,VAR(1)模型的AIc值最小,上述方程表明,银行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指标’的滞后影响系数为0.0973,而经济增长指标对银行发展指标的滞后影响系数为0.2637,说明贵州经济增长对银行发展的影响要大于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Patrick提出的“需求跟随”论和“供给引导”论来讲,在贵州微弱的银行与经济关系中,“需求跟随”效应比“供给引导”效应强。
四、对贵州银行发展没有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解释
前面的实证分析表明,贵州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是微弱的,这一结论令人“惊奇”,因为,从增长动力看,贵州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似乎越来越倚重银行的发展。本部分将对贵州银行与经济间的微弱关系作出定量和定性的解释。根据Pagano(1993)模型,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提高投资边际产出率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将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储蓄、投资以及投资边际产出率。在检验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是否重要时,我们先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检验储蓄率、投资率以及投资边际效率与银行发展指标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然后再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因为对于非平稳序列,只有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时,由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才有意义。国民储蓄为支出法GDP减去最终消费,而储蓄率为国民储蓄与GDP的比值,用SR表示。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用IR表示。投资边际效率=当年GDP增量/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用IME表示。同样地,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对上述指标均作对数化处理,并在处理后的变量名前加字母“L,’。根据Johansen极大似然法的检验结果,储蓄率(LSR)、投资率(LIR)以及投资边际产出率(uME)均分别与金融相关比率(LFIR)、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一)银行体系在储蓄和投资方面作用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贵州银行业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的大幅增加,其支付媒介、储蓄动员和资本积累等功能明显增强。事实上,前两个计量实证方程显示了银行发展指标与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呈显著正相关。1.为贵州经济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储蓄资金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261.3元和109.3元增加到2005年的8147元和1877元。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医疗、养老、教育等体制改革导致的未来预期支出增加,同时,其他金融投资渠道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拓展,致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由1978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51亿元,年均增长27.79%,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长率13个百分点。随着贵州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等其它经济主体的存款也显著增加。到2005年底,贵州银行存款余额达2778亿元,比1978年的18.1亿元增加2759.9亿元,增长152倍,年均增长率为20.49%,与GDP的比率由1978年的38.72%上升到2005年的140.4%,反映出贵州银行体系动员储蓄功能显著增强。2.对经济增长所需资金的投入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贵州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贵州企业投资资金越来越依赖于银行贷款。单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占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22.33%稳步上升至2005年的27.04%,是除自筹资金外企业最大的外源资金来源。在全省非金融企业外源融资总量中,从2000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银行贷款所占比例都在96%以上。这些均说明贵州银行体系配置全社会资金的功能在持续加强。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篇11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尽管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即何为因、何为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将其确定为其理论的基本问题。
2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一)金融结构高度复杂化
对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既可以是戈德史密斯所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也可以特指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比例的不平行发展与不均衡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逆转,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还可以是包括全球不同类型国家或一国不同时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商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的数量变化(比例)与质量高低,以及上述因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要素的变化与比例等。但是,在复杂的金融结构变迁中,最为重大而深刻的金融结构变迁还是“金融倾斜及其逆转”。它大体上反映了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由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由以银行为主导主体的简单金融到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主体的复杂金融,由以国别经济体为单元的相对封闭的国别金融到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全球性的全球金融的结构变迁。
(二)金融功能的实质性扩展与提升
在传统上,在以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在金融经济中,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根据默顿(1999)的归纳,现代金融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和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莱文(1997)的研究则表明,金融功能主要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企业监控、便利商品劳务、促进风险管理和合约的交换。总之,不管对金融功能如何进行概括,但金融功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扩展与提升却是无庸置疑的。
3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换言之,发展金融学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
(一)金融功能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
金融功能作为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货币作为金融产生的标志,它所承载的价值运动就构成了金融的范畴,因此,货币对于金融功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功能演进的起点。金融功能的承载体是金融体系中的子系统(如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结构),没有这一载体金融功能将无所依附,更无从谈及功能的发挥,当然,金融功能的载体也处于发展之中,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金融功能产生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系统对它的需求,因此,金融功能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不过,金融功能也不是单向决定的,而是相关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与经济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此外,金融功能是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即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更具体的就是媒介价值运动,因为货币是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通过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来媒介其他商品载体的价值运动更有效率。
(二)金融结构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过程的总体概括和规定,是金融过程的上层建筑,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搭配、比例等关系,是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来予以表现的,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功能的主要体现,金融体系是金融结构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一国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二者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异上,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结构作为衡量各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的比较分析自然也就成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三)金融效率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金融效率作为各金融结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与正功能,与之相反,金融危机(预期风险的实现)反映的则是金融与经济的负效应与负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都产生于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不可能只要其一而不要其二。事实上,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将金融风险(financialrisk)单独列出来,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放在平行、并列的地位而纳入发展金融學研究框架,但这并不表明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不关注金融风险,相反,本文将金融效率定义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就是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总之,在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中,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的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金融结构是金融功能的表现形式。
4结语
目前,全世界的金融理论都是在在宏观金融学领域和微观金融学领域中发展,主要分析与论证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效率等,这对于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很多模糊和不确定的认识在金融理论体系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当下的金融的新理论都是结合金融市场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还需根据金融危机时代进行执行,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实际问题,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无法忽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安国俊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布赖恩·克特尔.金融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解范文
1、未能有效融合区域经济金融政策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不相适应,二者并不协调,未能有效融合区域经济金融政策,甚至是背离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别的目标。随着我国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就要重视并运用金融政策,调整并创新区域金融政策。
2、资金供需存在制度性矛盾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实体资金的注入,但不能保证足够的供给是金融机构的现状,所以供需矛盾非常明显。主要包括:落后的营销观念;弱化了区域金融的服务功能;不对称的激励和责任机制;未有效匹配的信贷资金供需条件;落后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为一种调整方法,主要用来调整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的差额,我们可以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更容易去理解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计算和内涵,在计算实际利率的时候,我们是基于《利息理论》里关于资产本质的定义,虽然我们称其为实际利率,但这个利率只是一种理论值,而这个理论值我们认为它就是反应实际情况和资产本质的,所以冠名“实际”利率,但是在实务中,对方折价或者溢价发行债券,投资者折价或者溢价购买债券,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在非平价发行的情况下,都是不相等的。而投资者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是按照票面值和票面利息计算的,这个是投资者根据债权债务契约得到的,但是我们的会计准则要以理论值为基准,反映出债券初始确认金额(1000元)与到期日金额(1250元)之间的差额(250元)。这样对于我们理解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就有了一个比价清晰和可靠的逻辑基础,希望笔者的分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对大家的理解和实务工作的进行有所帮助。
3、区域经济缺乏有效需求正是因为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使中小企业出现了贷款保证与抵押等担保难的情况,也就加大了贷款的难度;与生产、销售与技术创新相比,企业在科技开发与技术进步方面的资源配置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投入;而微观经济主体也缺乏借贷能力,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亟需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调查、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尽管部分信贷担保机构在我国各区域内都有成立,却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而且经验不足,也都欠缺规范的运行。金融机构一般并不关注区域内部的优质企业,亟需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从优质企业出发,使区域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得以加强。
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的措施
1、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运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很好的连动了经济良性发展和金融良性发展。将思想彻底解放,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创新奋进,经济金融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深化改革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金融发展与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支持的关系进行正确解读,有机统一社会发展实际、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目标与区域经济金融,将经济金融的互动促进效能充分发挥出来。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的构建,对政策进行传导与协调对发展区域经济金融进行探究,以实现区域整体化为核心,推进金融协作机制的稳步构建,金融部门积极沟通政府及经济部门,进一步推进协商机制的构建,使金融合作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局面得以打破,营造好的氛围从而对区域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基于协调组织机构的成立,推进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合作机制的构建。区域发展战略协商制定,使金融和区域产业政策得以有效融合;推进区域发展协调与磋商机制的建立完善,化解矛盾与问题。共享信息和各种资源,协同合作,有效融合地区金融组织与区域经济服务体系,将金融资源利用壁垒打破,一体化发展经济金融。
3、促进区域金融服务工作的完善以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为依据,适时制定资金额度、利率浮动幅度或金融服务等的政策。推进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建立健全,通过直接融资的扩充,加大扶持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信贷政策进行制定,推进相关政策的出台,以促进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引导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扶持的经济类型和产业。推进金融营销模式的创新,对信贷管理机制与手续进行优化,促进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服务品种与功能得以强化,对信贷投向投量进行合理调控,合理优化使用有限的资金,使难贷款、贷款难等问题得以切实解决。推进各种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包括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服务、重点建设项目银企合作信息、支持中小企业与个私企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平台,强化银企沟通渠道。
4、良性发展区域经济,实现金融资本的吸附与聚集遵循市场规律,对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进行调整,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彻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调整经济、社会组织与所有制结构,推进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机制的构建。鼓励新兴产业的招商与开发,对高附加值产业要高度关注,逐步升级产业链,实现数量增长到竞争力增长的过渡。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健康稳定的发展区域经济,使金融资本的吸纳能力得以增强。大力建设生态金融,对区域投融资环境进行优化大力建设生态金融:对金融政策与经营环境进行优化,对金融规律进行正确把握和运用,通过政府主导,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加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营造。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对本外地社会资金进行吸纳,以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对企业改制做出规范,使之更加透明与协调,使金融部门维权得以加强,使风险资产损失得以降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信贷担保机构实力的提升,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新型担保机构与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的成立,针对农村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保险公司要进行尝试,使区域信用能力得以提升。推进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大力建设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体系、农村信用区、村(镇)、户,使经济金融活动的环境得以净化。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