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最新诗词读后感,诗词鉴赏读后感(整理10篇 )

时间:

诗词读后感篇1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诗词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诗词豪放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宋词,也许是唐诗的升华。因此文学女神桂冠非她莫属了。

"喜欢李清照,固然伤心,人生还是多姿多彩,经历风雨,才能悟出有味道的人生。

"伤心君独立,江畔寒风摧。愿作天际月,崎路与君随。"唯美的五言诗。"所悲者惟有一事,易安晚年遇人不淑,后又自愿被休,再嫁被休,且是看书状告丈夫,在那个社会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巾帼不让须眉,让人伤心,让人敬佩"我很羡慕李清照,至于她南渡赵明诚去世后的不幸遭遇,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为她伤心过。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是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命运在我看来不算很坏,比她际遇更悲惨的女性我想是无计其数的。我不为她悲伤,觉得应该为她骄傲。

当读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人感觉到花自在飘零,水自在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带着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处人自痛,痛到深处人自苦。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的词美得让人心疼,美得让人惆怅!

诗词读后感篇2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熟悉而又苍老的声音将我惊醒,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望向身旁正扶着我身躯的那名面带悲伤的女子,不由轻轻叹了口气。

易安,原来是你!

我是易安幼时亲手栽下的一棵梅树,伴随着她成长,她的喜怒哀乐,都和我的生命浸润在一起。易安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好友,更像是亲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易安啊,你又何时变成了如今这番沧桑的模样?曾经我眼中的你,并不是如此啊!

我眼中的易安,是可爱顽皮的女孩。记得你未出阁前,经常去溪旁的亭子里玩,而且一玩就是一整天,不知疲倦。喝醉酒后的你虽划船而迷了路,但却并不着急,居然还搞恶作剧,瞧!你不断用力地划桨,把满滩的水鸟都吓飞了。小姑娘家家的,不要太调皮哦!

我眼中的易安,是多愁善感的少女。还记得有天晚上下了场暴雨,你心绪如潮,借酒消愁。清晨,不顾身体的不适,你念念不忘园中的那些海棠。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你那喃喃的自语声:"经过那场大雨,海棠肯定是遭罪了,也不知花儿掉落了多少?"如此伤感的你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呵护。

我眼中的易安,是幸福美满的女子。犹记得那一年,你成亲了,那时的你光彩照人、幸福无比。你与你的夫君志趣相投,形影不离,生活得就像那蜜一样甜。每当丈夫出门在外,你总会写下满纸诗词寄托思念。我曾看到坐在窗前的你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曾听你细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字句句饱含了浓浓的思念,让人觉得甜蜜而又温馨。

我眼中的易安,是傲气的女中豪杰。当年你的丈夫身为知府却弃辖区的百姓于不顾,临阵脱逃。身怀大义的你为丈夫的行为深感羞耻,于是在乌江边吟诵下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这样有着铮铮铁骨的你,当发现张汝舟的真实面目时,哪怕采取的方式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惜代价也要揭开他的丑恶面目。这般倔强的你啊,又怎能不令人心疼!

你一生寻寻觅觅,却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明明满腹才华,却不能被当时社会所接纳。所受遭遇落差如此之大,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我除了陪伴,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唯有吐一丝芬芳,为你的灵魂祝祷罢了!

又是一年梅花开,梅树依旧在,人已化尘埃。

易安啊,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如今却只能默念那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花开花落,百转千回,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诗词读后感篇3

以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殷切勉励,使我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与自主,在”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后,他又操起了建设国家,强民富国的担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这天的我们,在领略过毛主席的气概之后,我明白了在那个年代的艰辛,明白了战斗的残酷,明白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探索、钻研就如以前的”鏖战“、需要我们拿出”上九天揽月“的精神和红梅般的坚强意志,与困难作斗争。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也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诗词读后感篇4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劲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

返回诗词目录

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诗词读后感篇5

你的诗词犹如一艘画舫,静静地从历史中向我走来。船舫泊着霞光,荡漾着九州的颜色。邀我共乘画舫,饮酒诵诗,共赏月光。

苏君呐,你仕途如风,肆无忌惮,跌宕竟成为你的常态。污浊的官场令你认清了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你却像一艘荡向阳光的帆船,轻挥白帆般的衣袖,任凭尘土飞扬,你自作自己的阳光。被贬黄州,“东坡肉现世”,被贬惠州,君又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被贬惠州,这一仅次于死刑的地方,竟在发现生蚝后给儿子写信道“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州岭南西,以分此味”。

初读时,心里想的是写此诗时,东坡的日子肯定过得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胃口了。后来才明白,他的被贬之路从来都是苦痛交加的,只不过他有本事把苦日子过甜。多少溪流欲穿透宫墙,任凭成为大江大河,任凭成为飞湍瀑布,直覆赤壁。可又怕烈日灼烧,消散世间,亦或混入谭底,不见天日。苏子,我想你大概会痴笑这些小溪吧,它们太不了解人生无常,或许你会告诉它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吧。

纵使飓风使你倾翻,海浪使你颠簸,但你就像一艘巨大稳当的福船,拼尽全力,看上去似乎从来平稳,未经风浪。你更像是一位骄傲的天才,因为与生俱来的才华,使你将骄傲刻入骨髓,因为足够骄傲,所以你才可以随遇而安。

随贬随食,随饮随憩,好不自在。皇帝不信,群臣弹劾,那么你就要快乐给他们看。如果这时候悲悲切切的,就是承认他们夺走了你最重要的东西,就代表你向他们屈服了。贬往他乡,你嘴角轻扬,宣告“此心安处是吾乡”;片片弹劾之声,你只追寻那“人间至味是清欢”;生活艰苦,你便以你“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高笋试春盘”向外界证明。当真可以说是世界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似乎是中国读书人自带的本事,当他们担负的东西太多太沉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天平,让悲伤隐藏于欢乐之下,让他们不至于被压死。苏轼亦是如此,当骄傲被摧毁时,他用快乐弥补伤口,用快乐支撑骄傲。

苏子啊,你就像罗曼罗兰一样,她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是天生的“乐天派”,还是被骄傲支撑的倔强,我总是敬佩你的。我只愿手捧你的词藻,与你漫步烟雨茫茫。与你乘船,疏桐残月下。与你历经历史的长河中的风起云涌与波澜不惊。你的船儿,泊在了九州的月色中。但你精神的船儿,在逆旅中,依旧朝着前方,载着一程又一程的行人。

诗词读后感篇6

毛泽东诗词古为今用,大势磅礴,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相得益彰,雄词丽句,推陈出新,书法辞赋,独领风骚。学习毛泽东诗词,如品佳酿,回味久长。

据载,毛泽东十三岁便写诗名志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十七岁给父亲写信便说孩儿立志出乡关,人生无处不青山。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一下笔更是激扬文字。比如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比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真是纸上波澜、笔下惊雷。特别是一首《沁园春雪》,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古往英雄煮酒笑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语惊世界,气势恢宏、纵横捭阖,罕见的大手笔。

以景壮情,古来有之,而景有颜色,也属自然,然毛泽东诗词五彩斑斓,非常壮观。一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把大江东去浩浩荡荡的气象一览无余。一首《菩萨蛮大柏地》更是尽情泼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好一幅凌空飞虹的七彩景象。雨后彩虹究竟有多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搜索枯肠,难有绝笔留世。而毛泽东一句白描,加以彩练空舞的动化,雨后战场的静谧,令人触景生情,天地自然的壮丽让人浮想联翩,而后世人再见彩虹,能不忆诵毛泽东此七彩诗!

毛泽东诗词还有一显著艺术特色,便是妙用数词,巧配数字。从一至十,而百、千、万,无一不用,还有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八等也是原样搬入,浑然天成,一点不见牵强痕迹。一个万字,不知反复使用过多少遍。甚至同一首词中也多次使用,而读者并无异感,实为奇妙。

诗词读后感篇7

今天,无意间读到一首古诗【游子吟】,让我深深感动。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无私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慈母的手在穿针引线,为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临行时她又缝了缝,密密麻麻,结结实实,只怕儿子迟迟不能归来,在外乡没有人为他缝补。谁能说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样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妈妈养育我长大,每天风雨无阻的送我上学下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照亮了我,使我一直前行。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温暖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读后感篇8

一方椅,一壶茶。一丝书香,在《陆游诗词浅释》的指引下,我漫步在陆游的轮回边缘,读他那百味人生。似茶,留有余香。

茶是上好的茶,清澈的泉水衬着碧绿的叶子。更为飘香。这就是年轻的你。只一袭青衫。

字字皆律。不过是没官做。不过是怀才不遇。

可要因此放弃执著么?不!才不!你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乡间的静谧才是你最终的归宿。清高如你。痴梅成性,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世人说你疯狂。说你清高,可我却爱极了你这狂妄劲,爱极了你这深深的'儒雅、淡定从容。

轻轻抿一口茶。有一丝丝苦。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一站旁的古栈道旁,一树梅花悄然绽放。依旧青衫磊落的你站在梅树下。一瞬落花如雪。你拾起一枚落花。宛若看见那熟悉又美丽的笑颜。你胸口一紧。耳畔又传来那熟悉的声音:“表哥。记得倾听花开哦。”

你看到那个身着白衣、衣袂翩然的绝色女子手捧那泣血的休书。眼良中流露出那份无奈、不舍与无尽的痛楚。你泪流满面,是恨自己当初的懦弱么?是怨当时的不坚定么?重游沈园。这是梦吗?你看到了什么?白衣胜雪。美颜如旧。

薄弱的背影渐渐远去。内心的情绪终于难以抑制: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儿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溢鱿绢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莫!

古道上,铺了一地的落梅。花已零落成泥,蓦然回首时,彼处灯火阑珊且早已空无一人。

终是失去了,你洒脱一笑,继续向前,怀揣着你对唐婉深深的爱。前方是南宋小朝廷的疾风骤雨。你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泡久了的茶,有着淡淡的清香。但又有丝丝的醇厚。如此矛盾的综合体。不正是你坎坷一生的爱国之旅?看戎马上,你意气风发。热血报国。爽朗的笑声回荡沙场;探营帐中。你愁容皱眉,领土的丧失使你彻夜未眠……即使不在官场。你一生仍以诗文为武器,书写抗敌御海、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爱国之心老而弥坚。你忠愤蟠郁,浑成老健。一首《观长安城图》道出了你多少的辛酸?你风神超迈,一曲《长歌行》逸气横秋:你壮浪患肆,忧愤难抑。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浑然天成!瞧罗帐下。

仍是一袭青衫的你,却似风中之烛。摇摇欲坠。药如口,苦涩不及心之痛。你轻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念着,老泪纵横。这是你饱经岁月沦桑、壮志未酬、为国为民的愤恨之泪啊!

那个笑看红尘,骑驴人剑门,一身热血沸腾的男子;那个深巷听雨,笑谈宋朝,却也难掩泛白的寂寞的男子;那个驿外桥边。云淡风轻。空留一腔抱负,唯剩香如故的男子;那个沈园提笔,难掩眉目间不甘痛楚的男子;那个深夜惊醒,满面担忧,铁马冰河人梦来的落魄男子;多少年来飘摇之路,多少年来凄凉苦楚,无寻处;却见轮回边缘处。幽梅如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喜哉,先有放翁后有我;悲哉,心有放翁而无放翁再来。我愿时时拿起《陆游诗词浅释》。用心拜读,我可更加接近你轮回的深处,领略你多彩的人生。

诗词读后感篇9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读后感篇10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诗人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人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诗人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诗人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诗人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诗人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诗人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