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数学七年级总结范例(3篇)

时间:

数学七年级总结范文篇1

听课效率:

Jason常说:“数学起决定作用,语文力挽狂澜,英语锦上添花”,可见数学之重要。而数学最为重要的,除了思维与思考以外,还有上课的听课效率。

这学期个人的听课效率并不太理想。主要是因为刚开学时,自以为是,认为高先生之传授知识都以了如指掌。直至月考,发现所丢之分竟为自己所掌握之内容之时,方才醒悟,方才懊悔。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经过一个月的上课认真听讲之后,期中数学果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或许确实是因为一时的得意,又导致后半学期上课的听讲效率骤然降低,期末所得成绩与月考一般不尽人意。而数次丢分之处恰恰是自以为已熟练掌握的地方。

在下一学期的数学课堂中,听课效率还有待提高。

作业质量:

课上最为重要的是听课效率,而课下最为重要的便应该是作业完成质量了。

作业大概有三项:《启航》、《课优》、各类试卷。

倘若没有任何智力缺陷,听课效率丝毫不可挑剔,课下再略微认真一些,保证90%以上的正确率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但由于个人听课效率确实不高,格式常常不按要求书写,因此也常常对了答案但还错了过程。除此之外,完成作业的态度还是不错的。

所以,上课认真听讲是作业质量优秀的有效保障。只要前者提高了,后者也就随之优秀了。

练题量:

个人并不崇尚刷题,故除作业外做题数量总体还是较少,在此略过不提。

笔记复习:

笔记复习,个人主要分为两次:课后、考前。

课后复习,主要是为了在课后及时巩固知识点,并保证当天作业的正确率,便是大致浏览一遍,有时会向高先生请教,以便弄清楚一切疑惑。

而考前复习,便主要是为了应付月考级的考试,从而得到优秀的成绩,此时的复习,更多的只是加强记忆,以免知识的遗忘——毕竟复习之后还有试卷的练习。

演练情况:

在此可以理解为周考级、月考级两类。

周考级,经常掉以轻心,所以成绩常常并不理想——最主要的是,在周考之前一般不会进行复习,就仓促应考,成绩自然不尽人意。

基础:

在此基础,指的是包括压轴题在内的一切考察内容。在前文中已有所提及,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难题:

个人觉得自己在难题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有些偏多了,还是应该在保证基础内容质量的前提之下进行难题的选做。

数学七年级总结范文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同级同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提高他们的信心。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数学七年级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成绩质量分析excel分类统计

一、设计背景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由来已久,一般都是一所学校内部分析为校长作决策之用。当数据统计分析扩大范围,涉及几个学校较多班级时,纯手工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就变得复杂而繁多了。成绩统计的内容可分为:分校分年级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单校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分校分数段人数统计、前百名学生情况等。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利用大家常见的办公软件excel来实现,一个工作簿可以有多个工作表,默认为3个sheet,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工作表。设计此工作簿的目的是为达到录入学生成绩后立即能得到所有的统计数据,可以减少重复而繁杂的统计工作,更能减少因为误操作引起的错误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以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为例,叙述了excel软件的功能应用。

二、思路构建

假设甲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以一校一年级段为单位(方便学校试场的安排以及成绩的录入),放在一个sheet中。制作工作表如下图1:

为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校各年级段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制作工作表如下图2:

“甲七”工作表结构如下图3-1、3-2:

图3说明:

假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四门,其他年级段工作表的设置依次类推。

字段设置:①学校,用于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②班级,数字格式,用于实现分班成绩的统计;③考号,用于考试的编排和成绩的录入校对。

统计项设:①各科及总分的合计,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②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即本校年级段平均分;③分班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④学生总数,亦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

“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设置如下图4:

八、九年级的统计依次类推。

“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设置如下图5-1、5-2:

各分数段的分数值设置可以根据各科总分值进行合理调整。

三、过程细化

1、常用函数

充分利用excel公式函数的功能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统计,是选择excel软件的最初目的。常用函数有求和函数“sum()”、平均值函数“average()”、计数函数“count()”、最大值函数“max()”等等。如“甲七”工作表中在计算每个学生总分时用到了求和函数,设置i3单元格的值为“=sum(e3:h3)”,结果显示为431(见图3-1)。

2、函数嵌套

excel单元格中很多默认的数字格式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甲七”工作表中的e24单元格计算甲校七年级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4的值为“=round(average(e3:e22),2)”,结果显示为94.3(见图3-2),在用average函数进行平均值计算时默认的小数位数不止2位,一般在统计成绩时计算到2位小数即可,因此利用函数“round()”按指定位数“2”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

3、巧用数组函数

在“甲七”工作表中记录着甲校七年级所有学生的成绩,现在要得到各班的各科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为了让计算机能自动筛选并统计出结果,字段设计时增加了“班级”这一项,数字格式,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分班统计,二是用来进行学生人数的统计。在e25单元格中计算七1班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5的值为“=round(sumproduct(($b$3:$b$22=1)*e$3:e$22)/countif($b$3:$b$22,1),2)”,结果显示为90.4(见图3-2),其中用到了数组函数“sumproduct()”,当参数“($b$3:$b$22=1)”为逻辑“真true”时,对e3:e22区域的成绩累计求和,从而实现七1班语文成绩的求和统计,若是统计2班时则参数可修改为“($b$3:$b$22=2)”。

4、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

上述e25单元格公式中使用了“$”绝对引用,目的在于公式拖动时不产生变化,因为这些数据区域是固定的,在参数“e$3:e$22”(成绩区域)的e前没有使用“$”拖动公式时就会随公式位置变化相对引用。参数“countif($b$3:$b$22,1)”实现统计1班的学生人数时,区域是固定的,因此使用“$”;同理,统计2班的学生人数可改为“countif($b$3:$b$22,2)”。

5、表间关联

为了把三个学校的平均分以及各班的平均分情况汇总分析,在“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中关联各校各年段工作表计算好的数据,如“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中b3单元格的值设为“=甲七!e24”,就可以同步关联“甲七”工作表e24单元格的数值94.3(见图4),c3、……、f3依次类推,同样将b6单元格的值关联“乙七”工作表中相应的单元格,其他单元格也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图4所示的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的成绩汇总表。

6、综合应用

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与对比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毋庸置疑也可对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进行对比,这是众多学校领导分析教学质量情况时采用的一个数据量化的方法。文中“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要将三个学校三个年级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作横向比较,将g3单元格中的值设置为“=countif(甲七!$i$3:$i$22,">=430")”,结果显示为5(见图5-1),表明甲校七年级学生中成绩达到430及以上的人数为5个,在g3单元格的公式中用到了统计函数、绝对引用和表间关联。

四、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本文通过excel软件建立的成绩统计表实现了三个学校之间以及各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成绩的比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三所学校之间的差距,对学校领导的管理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