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1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才能主动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应该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如果教师课堂上教学态度生硬,板着面孔,学生一见就望而生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有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上课开始即向学生展示《权利法案》规定的内容,然后设问:英国为什么会确立君主立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开始,妙趣横生,马上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随着教师深入的讲述同步思维,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注意启发式教学
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只用填鸭式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未知的事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教学会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节讲授曹操屯田时,首先要求学生围绕怎样屯田这一中心内容阅读教材,找出要点。接着采用谈话法,把曹操怎样屯田分成四个具体问题:(一)曹操招募什么人,利用什么土地屯田?(二)曹操怎样组织和剥削屯田农民?(三)什么叫军屯?(四)屯田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分别回答这些问题以后,教师归纳成以下要点: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利用荒地屯田;把屯田农民组织起来,要农民把收获物一半以上交给政府这叫民屯;要士兵屯田,叫军屯;屯田后军粮有了保证,势力日益强大,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样教师就会一步步把概念讲清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讲练结合
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高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力的根本方法:
1.判断练习。对形成历史概念有关的或者相近的和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是判断练习的主要形式。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爆发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情况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议决定和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分析说明,加以论证,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通过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分析,这样才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会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各个历史阶段就会进行分析,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弄清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取代另一种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另一种生产关系,即矛盾是推动朝代更替的内应。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代替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进行推理,学生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矛盾,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五、在传统教学中进行创新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在些学生对于化学科的学习,因思维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受到某些固定“模式”的束缚,对具体问题不加以深入分析,照抄答案,依葫芦画瓢,形成单纯模仿的不良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为一体,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这种训练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形成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和解决“千姿百态”问题的良好思维基础。教师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的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或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和比较,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习“二氧化碳的特性”(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有意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做适当的变化,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使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可提示学过的几个用到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
①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的〔实验1―1(4)〕。
②用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检验集气瓶是否盛满二氧化碳。
③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中振荡,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步骤4。
④将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时有二氧化碳产生的火焰上方,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步骤2。
⑤将石灰浆抹在墙上吸收二氧化碳。
再如,分析“C+CO22CO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单质碳在该反应中是否为还原剂”,对初中生而言,考虑上述问题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有关的诸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知识,一步一步地引入问题中,并紧紧抓住还原反应(即含氧化合物失氧)这一概念,将C+CO22CO这个反应变化为:
并与C+2CuO2Cu+CO2反应做对比,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学生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要通过类比,就很容易掌握解决其它类似问题。
类似上述只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的训练,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所学知识迁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二、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从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仅从某一方面分析、讲解,对于习题的解答也只满足于寻找一个正确的解答过程。这一教学现象在不少教师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集中思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如用不同的知识分析同一问题,既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由此思彼的良好品质,又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点结成知识网,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变通,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有益。
这种训练可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使松散的知识条理化。如《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中只介绍了水的电解,而没有详细介绍水的化学性质,教材中亦无其它篇幅专门讲解,只是第六、七、十单元涉及了一些,教师可启发学生以水为知识点展开讨论,归纳出水的下列性质:
①酚酞、石蕊在水中溶解,分别形成无色溶液、紫色溶液。
②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③水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化合成对应的酸,如:CO2+H2O=H2CO3、SO2+H2O=H2SO3。
④水与某些金属氧化物能化合成对应的碱,如:CaO+H2O==Ca(OH)2。
通过上面的训练,使知识向多方面扩散,这样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又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一题多解,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用典型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也可选择性地出一些多途径多结论的思考题,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广开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促使学生善于“求异”和习惯于“求异”。
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第八单元课题3后的习题4、5两题,对这两题的解答,既可直接用化学化学方程式求解,也可运用化学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的原理,从求铁元素的质量入手求得生铁的质量,这样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求解比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此外,类似用多种方法制取某种盐,或用多种方法鉴定(别)某种(些)物质等这样的问题,它们所涉及的知识较多,而且能得到多种结论的训练,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学习方法,也同时为一般到特殊设下伏笔。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业分析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面对经济新常态,培养高适应性的学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战场。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一般认为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工业分析》教学中主要通过调整教法、设计教案、恰当设疑和优化实验的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业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如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而运用暗示法、启研法、实验探索法、演示教学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选取并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及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课程,切实吃透教材内容。在吃透教材内容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从纷繁的矛盾中抓住本质,寻其精髓,去其枝末,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再认真地推敲每一个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使教材的静态内容变为生动、有趣并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以疑促思,以难激思,培养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科学角度看,教学过程贯穿一条求索链: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巧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例如:“薄层色谱法”一节新课的导入教学,教者根据前次课内容提出纸色谱法分离样品的缺点,针对这些弊端,有没有更好的分离方法呢?此疑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じ髦挚赡艿慕饩龇椒ㄓ胪揪叮创造的灵感很可能由此产生。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在下课前或学习完一个单元设疑,能象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越学越想学。
疑能促思,但教师设的“疑”必须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跳,即摘到”,或者顺手就可拾到落地果吃,印象都不会深刻。当然,“拼命跳,摘不到”,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要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诱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到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运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不仅教师有,学生也有,只要我们好好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创造能力,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开发学生潜能,让创造的思维成为一种习惯,这既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2]凡禹.《创造性思维36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3]楚希杰.浅谈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实践[J].《轻工科技》,2010,26(02):108-109.
[4]刘鲜伟.谈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6):42-43.
[5]张丽钦.中等职业学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考[J].《福建轻纺》,2003(5):18-21.
[6]王颖.谈高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