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素质实训总结范例(3篇)

时间:

素质实训总结范文篇1

一是明确了20xx年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学习培训的目标性。××县工商局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总局

“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切实把稳“四个只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敬业敏行、求实拓新、厚德和谐”的池州工商精神,在全系统内以“学理论、钻业务、提能力、比贡献”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营造“团结和谐、凝聚力强,公正执法、公信力强,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善于学习、成长力强”的高效率工作氛围。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学习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机关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提前研究全年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课题,并由各科室拟定培训计划,明确参训人员、培训形式、培训目标,由人事教育科统一组织实施。基本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科室分工合作,人事部门具体实施的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制。

素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系统培训方式;安全素质培训模式;安全素质培训体系

一、全员安全素质培训的产生背景

2012年11月21日,国务院安委会了安委〔2012〕1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指出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并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最低学时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3年1月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发了海油总安〔2013〕1号文件《关于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员工安全培训合格的要求,提出建立完善的全员安全培训课程模块、培养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兼职培训师队伍、编写与作业实践相结合的安全培训教材,在2014年年末海油内部实现以下安全培训工作目标。为确保《决定》所提出的培训目标在中国海油各生产领域落实,促进中海油石油全员安全素质培训的脚步,探索全员安全素质提升的有效模式,结合中国海油各领域生产作业特点,我们提出了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模式,致力于中国海油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作,建立了一套集课程开发、教材编制、培训实施于一体的培训实施程序。

二、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模式

中海油海洋培训中心自1974年开始,形成了以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培训设施、培训师资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员工82人,培训设施35套,拥有安全培训课程85项,并且自编教材28册,形成了安全取证类和安全全员安全素质培训两大系列。企业自从2010年开始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培训,经历四年多的实际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旨在为企业建立基于员工岗位安全素质要求的安全培训课程体系,并对全员进行全覆盖的安全培训,消除短板,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全员的安全素质,海洋石油培训中心做了大量的前提调研工作,针对每一类岗位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其能力需求和相应的知识框架。

(一)、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模式,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岗位需求开展,先要对员工的进行岗位安全素质能力需求分析,获取员工应掌握的安全素质能力,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员工学到安全知识、获得安全意识,而是使员工具有与其岗位相匹配的一种综合安全能力素质,不仅仅要让员工有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改变其实际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控制因为人而引发的各种风险因素[1]。

(二)、建立岗位素质模型

建立岗位素质能力模型,需结合具体岗位的特有性质和员工上岗的安全能力需求。一般而言,岗位的安全需求与员工个体的安全能力需求是有所区别的,员工可能拥有岗位安全需求的一部分能力,缺少其他一部分需求能力,那么针对这名员工来说,就不必开展所有的能力需求课程,而只是需要开展其自生缺少的那一部分课程。

确定员工所需要重点提高的安全素质能力以后,需要对此能力项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培养该能力的能力点,再通过能力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岗位素质能力模型指导我们根据各个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再针对个人选择岗位培训课程中具体的培训内容[3]。

(三)、细化岗位知识结构

通过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的建立,明确各岗位员工具体的培训课程及内容,根据培训课程及内容划分岗位知识结构框架。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的风险控制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中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知识、安全专项技能、安全相关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为对企业全员能力的要求,从而为构建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模式的课程开发做指导。通过确定每一个岗位所要求的岗位素质能力来确定要求员工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构建整个培训的知识结构框架图[3]。

(四)、建立培训课程体系

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建立岗位素质能力模型以及知识结构的设定都是为了确定全员安全素质培训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每个员工进行能力测评,获取员工所具备的安全素质能力;然后建立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确定每个岗位员工所需要进行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再根据每个岗位员工的培训课程和内容确定岗位培训知识结构框架;最后根据岗位培训的知识结构框架建立与员工自身情况相符合的课程体系[4]。

(五)、培训课程体系开发

培训课程体系开发有四个关键步骤:

(1)调研,课程的开发要具有针对性,方能起到培训效果,前期调研阶段,要做好需求分析、现有培训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评估;

(2)设计,课程设计构思、构架和关键知识点架设,这一步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

(3)组织,包括人员、相关材料、研发方式等的组织,为课程编制做好准备工作;

(4)编制,依据培训课程体系矩阵,设置目标、做好计划、划分层次结构并建立逻辑关系,编制培训课程大纲,并依据课程大纲开发适宜的培训教材,经审核、修订最终完稿。

在课程教材开发完成的基础上,编制培训课程包、学员手册和教师手册,课程包包含多媒体培训课件、视频影音材料、图片案例资料、考核试题等,用于标准化授课。

(六)、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实施

根据员工岗位安全要求,将培训课程及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如图5中将培训课程分为安全理念与分化、风险辨识与控制、安全技术与工具、个人安全技能四项,每个模块匹配不同的教材、课程包和知识点,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标准化安全培训。

基于员工岗位安全素质能力要求的全员性系统安全培训模式,建立过程及其负责,针对性非常强。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设计有面授、实操、体感培训、实物模拟、网络培训、内训师培养等多种模式,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予赘述。

三、总结

中国海油开展全员安全素质培训,不仅仅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安全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种培养员工安全素质的手段和进而提升企业人本安全环境的方法。在企业中,纵向要让员工做到人本安全及杜绝和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就要让员工有一种尊重安全的素养,而不仅仅是一种态度[5]。

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归根到底是一种培训方式,其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为减少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四年多的实施情况来看,全员安全素质培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人员的整体安全素质,是企业进行持续的风险控制的重要方式,使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相匹配。

全员安全素质能力培训和一般的安全培训不同,其旨在通过分析每个岗位所要求的安全素质能力和员工现有的岗位安全素质能力,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来对员工不能到其自身岗位所要求能力的方面开展相应的课程。通过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从而使员工成为素质高,并且能够识别各种风险做到操作规范不出现不安全行为就需要一种能够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培训方式,而全员素质安全培训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6]。

中国海油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全员安全素质培训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具体实施则需系统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全面的培训网络分布控制。后期通过对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以及上岗之前取证等不断完善。全员安全素质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培训方式,为中国海油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建立了有效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史东风.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石油企业中层管理者人岗匹配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2]雷小霞,李丹,陈筠,寻延年.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实践――以某上市公司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3,01:42-44.

[3]包冬冬.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在中国海油[J].现代职业安全,2013,07:8-9.

[4]包冬冬.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怎么看怎么做――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刘健[J].现代职业安全,2013,07:10-13.

素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群特征共性科学教学理论研究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我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他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刘翔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提出的总结性的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其刺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加以改变,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二、“三从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1.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一个合理、经济的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