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6篇)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职新生;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对占到大学生总人数近一半的高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被广泛关注。较多研究表明高职群体由于面对较短的在校学习时间和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其心理健康问题也相对表现突出[1,2]。查阅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要以某一个年级的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而以连续几年高职新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于是本研究主要对某高职院校连续3届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整体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高职院校自2011年起连续3年分别入校的3届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1993年樊富珉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作为测量工具,通过整体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机房使用网络版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团体施测。
2结果
排除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测试以及无效测评结果,有效测评结果共11095份,其中11级3204份,12级4046份,13级3845份。包括男生2221份,占20.02%;女生8874份,占79.98%。
2.1高职新生UPI总体得分情况
根据UPI的三类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在2011-2013年实测有效的11095名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总人数为2028人,总检出率为18.28%;第二类学生,即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为3549人,总检出率为31.99%;第三类学生,即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5518人,总检出率为49.73%,具体见表1。
表1UPI调查三届高职新生三类学生人数分布情况[n(%)]
2.2症状项目中十大问题排行
根据每届高职新生中具体各个症状项目的人员分布情况,列出了人数比排列在前十的症状项目,具体见表2。
2.3高职新生三种典型阳性因子的选择情况
60个题项中,除开4个测伪题,在这56各症状项目中,比较常见且比较典型的因子是轻生、失眠以及自卑。具体选择情况见表3。
3结果讨论
3.1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及横纵向比较
对2011-2013级连续三届高职新生的UPI统计结果纵向比较得出,一类和二类学生的检出率呈逐年下降状态,三类学生人数比率则呈逐年上升状态。这表明该校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趋势越来越好。这可能与该校对新生心理健康更加重视有关。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对全体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其中就包括一系列以新生适应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有效减轻因适应而引发的心理压力;将该调查结果与以往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本研究结果中一类学生检出率与其他高职高专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比如李志宏等人研究云南省某高职院校2012级新生一类检出率17.87%[3]。然而,对比本科院校学生情况发现,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低于高职高专新生[6-8],比如孔繁晔研究4所医学院2010级本科新生一类学生检出率为15.5%[7]。这表明高职高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本科生普遍要差一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高度关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3.2高职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对2011级-2013级连续三届高职新生症状项目选择的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尽管56个症状项目的选择率各不相同,但是排列前十的症状问题则表现高度一致,按照综合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认为父母期望过高、对脏很在乎,爱操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缺乏自信心,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思想不集中。这一排序结果,牛丽丽(2013),刘畅(2013),李志宏等人(2013)分别对某高职院校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表明这些症状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应该针对以上主要症状问题加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3.3具有三种典型阳性因子的学生分布情况
三种典型阳性因子中,选择“常常失眠”和“感到自卑”的学生比率呈逐年降低状态。选择“想轻生”的学生比率没有明显变化,大约在2.32%左右,这与相关研究对高职新生的研究结果类似[4-5]。对于这类学生,一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进一步排查核实工作,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松,秦素粉.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5):224-229.
[2]赵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92-94.
[3]李志宏,陈明星,田雨鑫.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121-124.
[4]牛丽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高职教改前沿,2013,27(1):21-25.
[5]聂仁秀,须建,陈艳丽,董鑫,晏琳春等.医护专科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67-1269.
[6]王礼申,张鸿飞,陈尚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173-176.
[7]孔繁晔,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压力来源的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12-15.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精神病理学模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积极心理学;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67-0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近年来各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在不断增加,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和心理疾病诊断手册DsM也已经发展到了第四版,但这些并没有真正减轻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相反,全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元分析研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SCL-90的得分均有随年代的推进而上升的趋势,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反思现行的心理健康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新模型。尝试构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正是适应这种现实需要。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建构的背景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
1.对精神病理学单维负性诊断指标的过度依赖
精神病理学模型(Psychopathology,PTH),也称为传统心理健康模型,主要采用负性的精神病理学指标,以DSM作为心理诊断标准。DSM虽然对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使用这种诊断工具,心理健康被等同于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研究被限制在精神病理学的视角内,忽视了个体积极特征和患者自我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
2.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诊断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风险
以DSM作为心理健康诊断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值得怀疑,有关研究显示精神科医生对一些障碍的诊断一致率低于50%。按照这种单维负性诊断指标,如果障碍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个体会被归类为亚临床表现。这种亚临床表现会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其在未来发展上可能会陷入危机,但他们由于不能被精神病理学的测验所甄别,而不会被给予干预和预防措施。此外,被诊断出心理疾病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即其中有些个体仍能较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可能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其心理健康Ⅲ。
3.在干预效果上存在部分有效、无效或复发的问题
减少症状是精神病理学模型干预的主要目标,但其干预效果存在仅部分有效或效果短暂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心理疾病上出现干预无效或复发。以抑郁症为例,如多达60%到70%的大量单相抑郁症的患者在6个月内出现症状的复发。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
基于精神病理学的不足,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l-factorroodelofmentalhealth,DFM)。它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状态,主张对积极心理健康状态(主观幸福感)和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疾病症状)同时考察,将其看作是心理健康诊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把人群依次分为完全心理健康、部分心理健康、部分病态、完全病态四组群体,并认为干预能达到完全心理健康的状态并能防止心理疾病的再次复发。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强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对传统精神病理学模型临床缺陷的超越,克服了心理疾病有无的单维视角,具有进步意义。不过,了解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状态可能只是诊断的开始,这对于预防、促进或治疗固然重要,但对于从根本上预防、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彻底根除心理障碍却还远远不够。幸福的抛锚点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一个抛锚点。虽然近来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孩子死亡、离婚等重大应激事件后可能会导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能回到抛锚点,但大多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仍然围绕它上下波动。这表明主观幸福感虽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但其稳定性差,干预效果事倍功半,从长期来看甚至会徒劳无功。因此,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有效干预指标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而过分片面强调促进主观幸福感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科学有效性值得质疑。我们认为,要达到和实现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所主张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并加以维持,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产生背后的因素——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①理论研究的滞后,过分看重并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甄别、转述、验证或照搬,观点重复多,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建构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少;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多,而其影响机制研究少;③关注少数有心理障碍或疾患的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④重视心理疾病症状及外显行为问题,而忽视内源性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消极、片面、低效的问题倾向。
中国心理学必须走中国化道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成为我国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恰当引入和使用我国本土研究中提出的相关概念(如心理素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建构本土心理健康理论,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这是所有心理学工作者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建构的依据
(一)心理素质研究成果的整合
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我国学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文献中,如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发现:1981年至2011年间包含“心理素质”为标题的文献高达4863篇,其中1981年2篇,2011年329篇。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接受张大均教授所下的定义,即“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其内容要素,而适应性(适应能力)体现其功能价值。
2.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是什么关系?这是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石。近年来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讨论,虽然存在分歧,但也有两点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心理素质本质上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品质与状态的本质区别;二是,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在功能关系上存在着密切但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机理中具有核心作用,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这有点类似于体质与健康状态的关系。
3.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心理素质对于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具有关键作用。这一理念目前正被许多学者和政府官方文件所认同,如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是不能教的,必须通过干预心理品质来提高;主张通过对心理素质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统的培育,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的目的。林崇德和张大均更是进一步明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及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素质训练。
此外,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中提到:“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7月)中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提高心理素质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这也是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政策支撑。
(二)中医体质学说的启示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和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或特质。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影响“证”的形成,制约“证”的转变和转归,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基础。如“《内经》重视个性特征、体质等内在因素”,“认为人格类型与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致病的内在因素,而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情绪是致病的外在导因”。由此可见,作为体质一部分的心理素质,决定着机体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面临同样风险因子的不同心理素质的个体为什么会在心理健康上出现较大的差异”,也给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临床的操作策略,强调因人而治,即要注意个体的人格体质差异对心身疾病的发展机制的影响,“应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体质因素进行辨证和有的放矢的治疗”;治病求本作为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它则强调鉴别疾病的本质和现象,既重视疾病的“本”,又考虑病症的“标”,分析病证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这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中医体质学说还推崇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同时,它还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主张从改善体质和优化体质人手,减少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并认为这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或减轻病变程度的最佳办法。这启示我们,提高心理素质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根本。而强调体质的可调性,则为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提供了可能。
(三)易感性(素质)一应激模型的启示
易感性常与素质一词等价使用,易感性一应激模型也常被称为素质一易感性模型。易感性是易感性一应激模型中代表个体固有特质的因素,它构成了个体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和个人病理的易感性倾向,它会增加个体出现某种异常的可能性,包括生理易感素质(与遗传有关的生理、生化水平)和心理易感素质(认知、人格等心理特征)。易感性作为一种稳定的特质,并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个体的素质是发展的,但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之为素质。
易感性一应激模型被广泛用来解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机理问题,它认为心理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素质性因素与环境应激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目前易感性一应激模型进一步发展,强调易感性、应激及抑郁等心理健康状态三者之间的动力交互和相互影响,强调人际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在其中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指出抑郁等心理健康状态对人格易感性因素具有反作用。针对易感因素的不同,学者们在易感性一应激模型的总体框架上进一步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如认知易感一应激模型、人格易感一应激模型等。
可见,易感性一应激模型较好地关注和解释了个体特征(素质)在压力与心理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兼顾了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理解心理健康机理具有重要理论启示,但易感性一应激模型侧重关注的是个体的消极特征,对个体的积极特征的关注不够,因此,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将在借鉴易感性一应激模型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积极心理特征在压力与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四)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认为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于个体内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以及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建立。认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力量,也就是增强自己心理的‘体质’,只要心理的‘体质’提高了,人心理的免疫力也会相应提高”。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是让病人发展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或力量来达到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目的。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心理韧性一般包括起保护作用的内部个体因素(如情绪控制等个体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等支持力),其中个体力一般也被称作特质心理韧性或心理韧性的品质性定义,它与我国的“心理素质”概念比较相似,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关于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目前主要有累加、相互作用和间接等三类研究模型来解释危险因素、资源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怎样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学者从躯体免疫力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心理韧性,类比来理解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不过,心理韧性偏向于结果分析式的模式,把心理韧性拆为各因素,且不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成分变化不定,阻碍了研究之间的交流与深入。
综上,积极心理学及其心理韧性研究均强调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应对危险性因素、维护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积极心理品质、内部保护性因素均与心理素质有很大的互通之处,其研究成果更是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相关实证依据。
此外,关于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及理论也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证据基础,这将在作者其他论文中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论述。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基本构架
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群体和社会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个体心理健康的视角,以个体心理素质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对上述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其主要内涵包括机制层级、评估与目标层级等两个相互关联的层级。
(一)机制层级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是揭示心理健康机理的理论模型,它是本研究关于个体心理健康如何产生、维持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其核心主张是: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外在增益保护因素通过内在的心理素质而起作用,强调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机制层级包括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和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参见图1)。
1.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
该亚模型揭示心理素质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含教育)与先天遗传生理基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将外在刺激逐步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会进一步对其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能动的选择,趋利避害,从而选择性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进而维持或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
2.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
该亚模型揭示个体心理素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直接起作用外,还起着关键的核心中介和调节作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动态发展。具体表现为:心理素质结构中的认知品质与个性品质是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适应性(适应能力)则是反映外因与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中介环节,负性生活事件等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社会支持等外在增益保护因素均通过内在的心理素质(适应性)而起作用;心理素质水平及其健全程度除直接和作为中介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疾病缺乏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积极状态拥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外,还调节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外在增益保护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个体获得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长期维持又进一步反作用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素质;在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外在增益保护因素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同时,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及其健全程度也会影响其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外在增益保护因素的数量、受影响程度(可利用度)及性质。
外部环境(包括外在致病风险因素和外在增益保护因素)与心理素质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力量,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其所占比重与个体年龄阶段有关(参见图2)。一般来说,心理素质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成年期相对稳定,年老时又略微下降;而外部环境对心理健康力量的大小则与心理素质的力量大小相反,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年老时又略微上升。因此,关注和研究青少年阶段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加强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处在反叛父母保护、身心变化快且稳定性差、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频发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评估与目标层级
对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和个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评估与诊断,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主张分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即先对个体的状况进行分类定性评估,再在分类定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预防或干预目标。
1.分类定性评估
该评估主要由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的分类评估和个体当前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分类评估两部分组成。其中,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的分类评估是根据个体当前在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和消极心理健康指标上的得分情况,把其分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中所主张的四类,即完全心理健康、部分心理健康、部分病态、完全病态,即确定图3中底部的形状及其大小范围,这里不再细加论述。
而个体当前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分类评估,则是根据个体当前在积极心理健康指标、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和心理素质三者上的得分情况来分类,若只有心理素质指标的得分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易患Ⅰ(轻度)型;若心理素质指标和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易患Ⅱ(重度)型;若心理素质指标和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心理疾病症状的反向计分,下同)均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已患Ⅰ型(轻度);若心理素质指标、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和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已患Ⅱ(重度)型;若只有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易复原Ⅰ(轻度)型;若只有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易复原Ⅱ(中度)型;若消极和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切点分,个体归为易复原Ⅲ(重度)型;若所有指标均没有低于切分点,个体归为康健型,参见表1,即确定图3中三维立方体的形状及其大小范围。
2.定量评估
该评估也由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和个体当前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评估两部分组成。其中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总得分为积极心理健康指标(例如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例如抑郁焦虑等精神病理学指标)的标准分相乘的得分,即图3中底边的面积。
而个体当前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评估总得分为个体当前在积极心理健康指标、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和心理素质三者指标的相乘得分,即图3中三维立方体的体积。
3.分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使用方法及其实践启示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是一种方法或思想模型,研究者既可采用整体测量(即测量抑郁、焦虑、孤独等全部消极指标,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全部积极指标及整体心理素质)来进行个体分类与诊断及制定干预计划,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在这模型思想下,有针对性的选取具体测量指标(如消极心理健康指标中的抑郁、积极心理健康指标中的积极情感和心理素质中的情绪调控性)来进行个体分类与诊断及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
关于本模型的分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使用,首先应先根据积极心理健康指标、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和心理素质指标的得分来确定个体所属的类型,其次再在所属类型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在所属类型下的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和个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得分高低。类型组之间存在质的差异,但在干预及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个体目前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得分和个体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得分均不能跨类型比较,仅在各类型内部比较才有效,得分越高表示其个体的目前心理健康状态或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3
1构建网络,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针对前来就诊的患者,更面向所在社区广大健康和亚健康居民。中心依托社区力量,完善中心内部、外部、志愿者群体、学校卫生管理等各层面健康教育组织,搭建健康教育平台,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齐开展。
1、1中心内部网络健康教育工作牵系中心各部门,因此成立由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科室以及中心各部门各条线组成的三级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挂帅,副主任主持,各部门科室主任为成员,主要负责中心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协调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监督;各部门则具体实施健康教育,如门诊教育、病房教育、随访教育等。
1、2中心外部网络健康教育面向广大居民,中心开展外部健康教育工作依托政府力量,形成政府搭台医院指导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政府医院共同考评的工作模式,推动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开展。
1、3组建健康教育志愿者网络中心与社区合作,挖掘一支以退休医师或教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分布于各社区居委会,贴近居民,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协助中心及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4学校健康教育网络中心重视辖区内学校健康教育,依托学校卫生工作,形成医院学校卫生管理条线卫生老师的工作网络,将各种健康知识层层落实。
2多重支持,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1修订制度,规范工作良好的制度规范工作开展。中心修订并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制度,规范从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到健康教育记录的收集、保存、管理,从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到健康教育的评估、奖惩等各项工作。中心通过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通过制度动员所有医务人员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
2、2硬件支持,营造氛围中心保障健康教育工作财力支持,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设备、资料,营造浓厚健康教育氛围。健康教育室配备多媒体设备;门诊大厅、全科候诊室配备电视机、VCD;中心每一楼层设置规格统一的宣传画廊、宣传角;预检处安放赠阅栏;中心还精心制作慢性病系列、中医药系列、妇幼保健系列处方并大量印刷,保证门诊各类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另外中心设立健康热线,专线解答居民各类健康咨询。
2、3加强培训,保证质量中心面向全体医务人员、社区健康教育网络成员以及志愿者等不同对象,分批分层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并测试,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预防保健以及沟通技巧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健康专业知识以及健康知识传授能力,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渗入中心各项工作
3、1依托常规工作,做好基础健康教育中心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入门诊、病房、出诊、家床、中医药服务等常规工作中,通过语言指导、处方发放、资料赠阅、病房公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针对患者疾病进行宣传和指导,寓教于治。
3、2依托慢性病患者管理,做好弱势人群健康教育中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管理,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测量血糖以及健康指导等;并与社区配合组建以居委会为单位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糖尿病患友之家、肿瘤患者俱乐部等,中心医务人员通过知识讲座、健康饮食比赛、运动示范、健康生活交流等系列活动引导慢性病人群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3、3依托节日宣传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每年的节日、宣传日根据不同的宣传主题,中心张贴各类健康宣传海报,向就诊患者以及过往群众发放专题资料,并组织医务人员走出中心在社区热闹的广场设摊,为前来的居民解答疑问并健康指导。
3、4依托家庭医生责任制,做好家庭及个体健康教育家庭医师责任制签约是近年来开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家庭医师为签约家庭及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签约对象健康状况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宣教指导;中心还推出面向签约居民的咨询专线,24h解答疑惑并指导。
3、5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特色健康教育“社会进步,信息先行”中心借助短信群发的方式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签约对象等送上健康问候以及时令的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从此更温馨更人性化。微信时代来临,中心又及时注册微信官网,并开设慢性病、妇幼保健、中医药服务等健康专栏以及微信互动专栏,将各类健康知识通过微信的力量辐射,健康教育从此更高效。
3、6其他中心依托各类资源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工作,近年来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骨干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讲课团,每年推出不同的课题菜单让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点单”,课题内容涵盖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保健、妇幼保健、合理用药、社区急救等各类。表1为自2009年以来中心健康教育的统计数据。
4监督评估,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
4、1活动评估中心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留下记录,大型活动作活动后自我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受教育范围、人数、意义等,及时掌握健康教育工作进程和动态。
4、2质量控制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心整体绩效管理体系。每月定期科室自评、互评,中心绩效部门不定期检查各类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职能部门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4、3满意评价中心每年进行面向患者、社区居民、街道居委等多个层面的满意度调查,其中包含健康教育服务评价,了解居民对中心健康教育服务的知晓率、满意率以及需求情况,监督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表2为中心自2009年以来满意度调查的情况。
5效果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养生;护士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2-02
Thedoctor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althcareinterventioneffectsonsub-healthnursegroup
liping
Liaoningshenyangcitybigeasttheareainthenorthseastreet11110044
Shenyangthoracichospitalcare
Pickto:thehealthofaphasebetweenhealthanddisease,notintimetogiveeffectiveinterventionadjustmentwillleadtodisease.U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epingingoodhealthknowledge,356inourhospitalandhealthnursesnursingintervention,obtaininggoodresults.Worthyofclinicalpromotion.
亚健康乃机体无明显疾病诊断,却出现适应性减退、反应能力减弱、活力降低等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1]。机体长期紧张到一定程度即可诱发亚健康状态。大量资料证实亚健康在护士群体中乃高发。现就我院采用中医养生护理干预对356名护士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结果总结如下:
1护士亚健康状态
1.1亚健康及表现
1.1.1亚健康特点不被社会承认,不被大众重视,不被医学确认的隐匿与潜在性;可向健康与疾病发展的可逆性及双向性,易被人忽略。它是疾病的起源与根基。
1.1.2亚健康主要体现在心理、躯体、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1.1.3亚健康护士群体常见躯体症状:疲惫、腰酸腿痛、头痛头晕、眼睛疲劳、体力不支、精力不足等,见于疲劳人群;心理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
1.1.4亚健康年龄多在22―47岁之间,女性多见。医院乃服务窗口单位,患者集中,医疗和护理工作繁重,且大多医院床护比明显不足,临床护士长期承担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作特点和性质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据统计临床护士的亚健康状态占99.95%。
1.2护士亚健康的现状及发生原因
1.2.1护士亚健康的现状
2013年10月-2014年3月对我院4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中
89%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35%一42%)。明显高于卫生部对10个城市医院人员的调查统计数据(48.0%)。调查显示有1项以上亚健康阳性症状的护士占87.5%,有3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占65.8%。提示临床护士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1.2.2护士亚健康的诱因
1.2.2.1工作量较大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逐年提升,护理工作节奏快,责任心要强,情绪压抑,护理急重症患者时精神需高度紧张,各类医疗事故及纠纷的报道,现阶段不良的医患关系,“医托”“医闹”的干扰和“举证倒置”及“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等,更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2.2.2心理压力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除完成紧张的工作外,还需完成各种培训与考核,使护士的压力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许多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夜大、自考、网络教育等以提升自身的学历,护理晋升还须参加全国职称考试、职称外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等等,这些沉重的压力促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导致身心疲惫。
1.2.2.3性别因素
女性生理导致排卵及经期会出现特定时期的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女性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的慢性应激期血浆GCS显著高于慢性应激的男性。
1.2.2.4人际沟通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的严重缺编,人力的不足,致使护士除了应付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外,很少有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其次因沟通技巧欠缺,导致护理人员与医患及家属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因而使部分护士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惑,而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2.1.5学习机会少,待遇低
很多地方性政策对全日制护理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才有资格排队入编,其它学历或经继教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入编的机会却甚微;聘任、晋级及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竞争激烈等等。相反各种理论、技术考核比医生还多、劳动强度比医生还大,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调,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改行,或是到效益好、待遇好的医院应聘,造成护士大量流失和短缺,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2.2.6护士人力不足,超负荷工作
目前大部分医院护士均缺编,床护比不足是一突出问题。一个护士要负责几项工作,工作量大.经常延时下班,不能按时就餐,甚至有些护士上班都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造成高发膀胱炎、肾结石、腰脱、腰肌劳损、颈椎病、大隐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
1.2.2.7生活无规律
护士“三班倒”的工作将她们正常的生物钟打乱,无法规律的生活和睡眠,大夜班18小时一个人,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等,导致护士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是恢复疲劳的重要保证。长期睡眠缺乏或睡眠质量差是护士高发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2.1中医体质学说
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体质理论就已确立,并已经有细致的观察和较为丰富的记载。现代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体质的类型与性别、年龄、饮食、劳逸、地理、情志、疾病等诸多因素相关。
2.2中医体质的分型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为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近年来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不断完善,将原来的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并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同时制定了中国人群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而且该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3中医体质可变性
2.3.1体质是可变的。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的观点。
2.3.2体质可相互转化
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影响可能转向不健康的中医体质。不健康中医体质的人可以根据本身中医体质特点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生活调养、体育运动、药物治疗等向中医正常体质转化。
3护士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养生的探究与展望
护理服务对象是身心失衡的病人,长期工作压力大、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易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的严重透支,而出现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将无法实施对患者优质的护理,甚至还易发生差错。通过对我院356名护士实施的个性化中医体质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采用中医体质理念治疗亚健康护理人群具有可行性。以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辨别其中医体质类型,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保健、康复等一系列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等可收到满意效果。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心身医学;中医;体育运动
1、亚健康现状及分类
亚健康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它的发生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活方式不正确、心理紧张、社会关系复杂等有关,又称其为“文明疾病”或“社会性疾病”。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现代人类遇到危及健康的问题日益增多,各国对健康投入的资金猛增。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每年为心血管这类非传染性疾病付出的医药费用高达数万亿美元。2000年日本国民的医疗健康费用达到380000亿日元。美国1996年政府付出的医疗保健费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8%。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分布在20―45岁之间。美国每年有600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澳洲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人达3700万。在亚洲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更高,2000年我国对1800名白领员工调查,有7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
2、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多年来,健康的概念非常难以界定,以往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将之作了如是发展:“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每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达到安宁的状态”。
健康的概念在我国也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为追求高寿命,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残,一样不能幸福生活,因而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美国的R・杜博(R・Dubos)对健康更新的定义为:“人们最切望的健康未必是身体的活力和洋溢着健康感的状态,也不是长寿,而是指一种最适于达到各人给自己所订的目标的状态”。
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现代化的社会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实惠和物质丰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人生烦恼,身心失调,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如果健康驶向疾病的“生命列车”一旦启动,常常只向前行进,多半是有去无回,所不同的只是“行进”速度的快慢。在从亚健康向疾病的转移过程中,人类健康面临极大威胁,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3、对亚健康的干预措施
以往的医学主要是应付时常威胁人类的传染性疾病,传统的医学对象就是“疾病”。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医学和医生有着过高的奢望,认为良医无所不能,事实并非如此,除感冒、感染、营养不良等少数单纯生物性病变外,医学对当今临床绝大多数疾病,特别是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存的各种慢性疾病并无根治之法,能做的只是有所控制或缓解。
早在20年前,WHO的专家们指出,21世纪的医学重心将是对病前状态的干预和对疾病的有效防范。并预测20世纪有85%医生从事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而到了21世纪,将需要85%医生从事关注病前状态的工作,仍坐在医院里等病人求治的医生将不超过15%。据估算,病前综合干预所需的费用只是病后治疗的15―23%。
3.1心身医学干预亚健康
拥有数百万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保健组织“凯泽永恒”组织已经推出一项计划,运用心身相互作用的方法对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提供帮助,这一方法已证实非常有效。科学研究已证实,心身联系确实存在。心身失调是因人的心理或情绪而导致或加重的真正的疾病。心身失调包括:因心理压力导致的身体症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所致的或对其发展过程产生影响的疾病等。专家认为,现在在日常保健中运用心身医疗原则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是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日益增长的手段之一。
亚健康多为心身性的,心因常起主导作用,而且个体的个性特征也常有着特殊意义。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已经认定:具有过分的追求、敌意感过强的A型行为,是促成冠心病形成的高度危险因素。在35―55岁的人群中,具有这类行为特征者,若干年后有10%将发展成冠心病,而此类行为不明显者患冠心病的还不到3.8%。另一方面,惯于自我克制,情绪低沉、悲观,又不太愿意让负性情绪表达出来者(被称作C型行为),其肿瘤发生率比A型行为者高出3倍。
3.2中医干预亚健康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科委课题《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侯流行病调查》是我国对亚健康人群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调查对象为5000名35―55岁的普通群众。在摸清亚健康在人群中发生的情况及中医证侯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侯学本底资料库。
3.2.1上工治未病
严格来讲,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学并不专长于治病,而是擅长于调整状态。所谓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痰湿、郁证等,其实都是指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历来主张“治未病”,《黄帝内经》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强调高明的医生应“先安未受邪之地”,即了解病态的发展可能趋势,积极采取措施,杜绝防范其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中医不仅理论观点十分科学,而且通过近年的积累,形成了丰实有效的防范、调整措施和方法。
3.2.2调整不只是补
目前很多人对亚健康状态纠治的理解就变成了服补品。中医学认为,也许在过去,处于营养不良、虚弱状态的人比较多,但今天,这类单纯的虚弱者已不多见,大多数人只是由于紧张、压力、心理应激,加上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才促成了亚健康。因此,对于亚健康者来说,重要的是“调整”,而不是“补”,调整代谢、调整免疫、调整心脑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调整心身
功能状态。
4、体育运动纠治亚健康是积极、有效、可靠的手段
根据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提供的材料,体育人口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吃药、看病、住院情况的发生率普遍低于非体育人口;他们对自己身体、精神疲劳程度以及对体力衰退的评价,均优于非体育人口。而且,他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好于非体育人口,具有不良嗜好(吸烟、酗酒)的体育人口也明显少于非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在生活中有明显不依赖营养保健品的倾向。
从本质上说,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有关,故进行行为上合理纠治十分重要。体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文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和弊端,它严重压制了人类的自由天性,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亿万年进化中形成的、较为稳固的生物机制,从而使人类发生了极大的不适应状况。人类的当代疾病就是由此而引起的。精神的过渡紧张,脑力劳动的肆意增加,体力活动的日趋减少,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等,都是引起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类的体育活动,是惟一的一种能与这种生活格局相对抗的文化方式。人类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能再一次地恢复原来“动物天性”,机能获得新的“自由自在”,才能最有效地抵抗各种“异化”,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离心背叛”。体育的积极意义和主要的保健作用几乎都是在这个“反抗文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体育,人们可以在生理学的角度提高身体素质;可以在流行病的角度提高“宿主”质量;可以在生态学的角度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心理学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可以在社会学的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哲学的角度做到真正的“返朴归真”,克服“异化”……。这就是体育的价值,体育之所以被现代医学一步步地包容在自己的怀抱之中,就是由于它在纠治人类行为疾病、改善人类体质状况的过程中承担着医学目前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健康观念的转变使医学和体育逐步走到一起。医学的主要任务由传统的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逐步向病前干预、防范过度,并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体育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预防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行为,造就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体育健身活动不仅是解决身心健康问题、消除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而且它也是最方便、最廉价、最快乐的一种。
参考文献:
[1]杜江伟.“全民健身”与“医学预防”[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2]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篇6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