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例(12篇)

时间: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不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大为不同,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法,并且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大幅提升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净利润不断上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利润的波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与摊销,冲抵了企业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由于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对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原因,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及运用

(一)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基本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绝大多数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96.28%以上的上市公司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大部分上市公司运用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分析

分析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运用过程相对简单。应用成本计量模式,只需在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之后,定期对其计提折旧或摊销,发生减值损失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定期确认租金收入等。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取得每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一旦有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取得,就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成本计量模式无需依据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情况对投资性房地产确认其变动损益,运用过程相对简单。

2.成本计量模式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要求。虽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分散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股东们会更加关注会计信息是否与其决策相关,但是,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仍然受到重视。而成本计量模式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等特点,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仍选择成本计量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

3.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约束。一方面,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条件及前提做出了明确、合理、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一旦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不能再变更为成本计量模式。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定也制约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阶段,会计政策变更是为企业本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的,而这一规定使得企业不敢冒风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旦采用,就无法再变更为成本模式,不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做出较有弹性的选择。因此,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三)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运用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按期(月)计提折旧和摊销,如有减值现象计提减值准备等,在盈余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扣所得税的作用;但是,由于成本计量模式是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为基础的,其价值并不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不具有动态性和及时性,这使得当市场价格高于初始成本价格时,投资性房地产价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不能反映出来,短期内使得盈余降低;当市场价格低于初始成本价格时,成本计量模式使得短期内盈余升高。

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确认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企业面临亏损时,如果其所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处于上升阶段,那么,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会提高利润,有可能使企业转亏为盈。相反,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初始成本价格时,企业利润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此时成本计量模式的优势逐渐凸显,不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并且也使得企业利润不受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其稳健、可靠、真实的特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1.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此影响企业利润,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很有必要;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营业外收支的影响广泛,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等涉及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都通过营业外收支影响利润,为了比较上市公司趋于使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外收支两者中的哪一种进行盈余管理,有必要分析营业外收支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是比较两者分别与因变量回归系数的大小;最后,由于上市公司利润一般主要来源于营业毛利,因此,有必要分析企业主营业务收支差额是否对利润影响显著。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如下:

假设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假设2:营业外收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假设3: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由于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数量少,2006年只有9家,2007年有18家,2008年为20家,2009年有27家,2010年增加到28家,2011年为27家,数量趋于增加。因此,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范围包括:第一,选取A股上市公司2009、2010、2011年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并进行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样本区间的对比,共27家上市公司。其中,2010年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金隅股份;2011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深发展A。第二,剔除ST的上市公司3家。经过筛选,确定2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样本公司的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下载来源:新浪财经网(http://.cn/)。

(3)模型构建。对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一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一般选择净利润作为因变量,选取可能影响利润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并进行分析检验。蒋义宏(1998)提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ΔNIt=γ0+γ1ΔSt+γ2ΔEXTIt+g

其中ΔNIt是指第t年、第t-1年净利润之差,ΔSt是指第t年、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EXTIt是指第t年、第t-1年非经常性损益之差。该模型通过线性回归检验ΔS、ΔEXTI的系数是否显著差别于0来验证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一般净利润的变动应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小,因此,ΔS的系数应当显著差别于0,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对净利润的影响显著;ΔEXTI的系数反映了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如果ΔEXTI显著区别于0,则表明上市公司利用了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反之则不存在这种现象。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g

其中:Y:Δ净利润/净资产;X1: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资产;X2:Δ营业外收支净额/净资产;X3:Δ营业毛利/净资产

本文选取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样本区间进行实证检验。在2009-2010年的实证研究中,Δ净利润为2010年净利润减去2009年净利润,同理自变量中的Δ值均为2009年与2010年的差值;为了消除规模因素的影响,变量均被除以2010年末的净资产额。同理,样本区间2010-2011年的实证检验中,变量也都被除以02011年末的净资产额。变量X1、X2、X3分别对应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

2.2009-2011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009-2010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情况下,在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自变量X1、X2应当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X3应当对因变量Y的影响显著;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则自变量X3对因变量影响显著的情况下,X1、X2对因变量的影响也可能是显著的。

通过运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得出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表3、表4。

由表2可以得出,模型的R2为0.826,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观察上述回归结果,F值为31.624,说明模型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这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可取的,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在表4中,分别对每个自变量进行了t检验,观察检验结果,可以得出,自变量X3通过了t检验,X1、X2没有通过t检验。在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自变量X1、X2显著性水平高于系统默认值0.05,X3小于系统默认显著性水平,说明X1、X2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X1、X2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X3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说明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营业外收支对净利润影响不明显;同时,由表4的标准系数可以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X3回归系数分别为0.829,表明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大于X1、X2对净利润的影响,说明了上市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毛利。

(2)2010-2011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对2010-2011年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5、表6、表7。

由表5可以得出,模型R2为0.569,虽然低于2009-2010年的R2,但其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模型仍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观察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模型通过了F检验,自变量X1、X2、X3整体联合起来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表7中,分别对自变量进行了t检验,可以看出,自变量X2没有通过t检验;在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中,自变量X2的显著性水平仍旧高于系统默认值0.05,说明自变量X2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X2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营业外收支对净利润影响不明显,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用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自变量X1、X3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再看表7中的标准系数,自变量X1的回归系数高于X3的系数,说明在样本区间2010-2011年中,相比营业毛利对净利润的贡献,上市公司更趋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对比2009-2010年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利润的影响趋于加强,其力度超越了营业毛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三、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接受假设1与假设3,拒绝假设2。即: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营业毛利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显著;营业外收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与营业毛利对利润的贡献相比,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更加趋向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由于成本计量模式以自身稳健的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仍旧采取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表明企业已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了选择,也是企业会计政策变更选择的结果,企业的发展呈现稳健型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奇峰,张鸣,戴佳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与决定因素:以北辰实业为例[J].会计研究,2011,(8):22-29.

3.唐东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10,(19):117.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2

关键词:融资适应能力;超额收益;盈余信息动态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3-0039-07

一、引言

自Ball和Brown(1968)[1]以来,相当多的文献对股票价格的会计选择进行研究和解释。Bernard(1995)从计量观角度来看待信息观的局限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人员发现市场未知领域的可能性,只是强调市场原有的关系[2]。Lee(1999)认为可能更有损于信息观研究的是市场回报和会计盈余计量属于不同的经济结构[3]。Penman(1992)指出,有必要考虑的最终目标是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即远离解释股票价格行为并努力把重点放在预测未来的盈余和未来账面价值增长的基本面分析。会计研究有必要转向客观地研究确认企业价值和会计数据的关系[4]。Ohlson(1995)、Feltham和Ohlson(1995)通过构建会计数据和企业的价值之间的确切关系建立起企业价值估值的理论模型和框架[5,6]。Ohlson(1995)通过三个假设条件将红利贴现模型转化为Ohlson估值模型,其中最核心的假设条件是超额收益的线性信息动态(LID)[5]。超额收益模型(RIM)将权益市场价值表述为当前权益账面价值与未来预期超额收益的贴现值之和。当前权益账面价值是可观测的,而未来预期超额收益的贴现值是不可观测的。Ohlson(1995)、Feltham和Ohlson(1996)提出未来超额收益与当前超额收益是通过一个线性随机过程联系起来,这个线性随机过程即线性信息动态(LID)[5,7]。

在Ohlson(1995)的模型中,公司的投资决策被视为是外生的[5]。在投资决策作为外生变量的情形下,盈余序列的信息动态可推导出是呈线性的。然而,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投资是存在内在关系的:超额收益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为净资本投资提供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净资本投资又会对今后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通过将Ohlson(1995)[5]以及Feltham和Ohlson(1995)[6]模型中的外生投资变量进行内生化来进一步对盈余信息动态进行探讨,并将内生化的资本投资动态与融资适应能力相结合引入超额收益估值模型。将资本投资内生化和动态化可以推导出当前及未来超额收益之间呈现凸函数关系,融资适应能力通过影响公司对投资机会的捕捉而影响当前与未来超额收益之间的斜率和曲率。

为此,本文以融资适应能力所隐含的企业特征来建立经验研究模型,将超额收益模型下的投资动态作为融资适应能力的函数,对当前超额收益、融资适应能力与未来超额收益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并对Ohlson(1995)[5]、Feltham和Ohlson(1996)[7]提出的盈余序列之间的线性信息动态过程进行扩展,借鉴David(2003)对线性信息动态研究、Higgins(2011)利用超额收益模型对企业股价进行的时间序列分析以及Kim(2013)运用超额收益模型引入行业和企业特质因素对未来超额收益进行的预测,探讨融资适应能力对盈余信息动态的影响。

二、投资、融资适应能力与超额收益信息动态过程的理论分析

(一)线性信息动态

超额收益是指公司盈利超过权益资本成本的部分,一个项目预期所产生的收益必须超过资本成本才是值得投资的项目。超额收益模型(RIM)由红利贴现估值模型、干净盈余关系(cleansurplusrelation)以及正则条件推导而来,从而将权益市场价值表述为当期账面权益与权益持有者预期超额收益的贴现值之和。

红利贴现模型将权益价值表述为预期红利的现值,其中,红利(Dt)被定义为权益持有者的现金流入(即现金红利与净股票回购之和)。红利贴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1)式所示:

Vt=∑

SymboleB@Δt=1Et[Dt+Δt(1+c)Δt](1)

其中,c是权益资本成本,模型假定权益资本成本是常数;E是期望算子。所谓干净盈余关系是指只有盈余(ENt)和红利改变权益账面价值:

BVt=BVt-1+ENt-Dt(2)

正则条件是指从一个无限长的时间视角来看,账面权益价值按照以权益资本成本为贴现因子的贴现值趋近于0,即:

Et[BVt+Δt(1+c)Δt]0(ΔtSymboleB@)(3)

超额收益的数学表达式为:

EXt=ENt-cBVt-1(4)

根据(1)~(4)式可以推导出权益市场价值的表达式,将权益市场价值表达为当期账面价值与预期超额收益之和(Prienreich,1938)[8]:

Vt=BVt+∑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总第195期)邓冰,陈收:投资内生化的企业融资适应能力和超额收益信息动态研究

对于式(5)来说,账面价值BVt是可观测的,资本成本c是固定的,其他的变量都是预测值。干净盈余关系只给出了有关账面价值、盈余以及红利一个较弱的约束条件,为了更有效地对权益市场价值、账面价值以及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式(5)所展示的超额收益模型需要进一步地扩展。因此,Ohlson(1995)[5]提出了线性信息动态(LID):

EXt+1=ωENt+νt+ε1,t+1(6)

νt+1=γνt+ε2,t+1(7)

其中,0

Vt=BVt+ω1+c-ωEXt+

1+c(1+c-ω)(1+c-γ)vt(8)

式(8)的线性形式随着线性信息动态假设(6)和(7)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式(2)、式(4)可以对式(6)进行扩展:

EXt+1=ENt+1-c(BVt-1+

ENt-Dt)=ωENt+νt+ε1,t+1(9)

线性信息动态隐含每1单位当期红利将减少c单位下一期利润,理由是1单位红利减少1单位的权益资本,而权益资本成本为c,被放弃的投资收益就为c。这意味着期初之后所有追加投资的净现值都为0。在一个长期的竞争市场中的边际条件下投资零净现值假设是成立的。然而,在短期,当持续经营的公司面临投资机会集(即投资回报率异于资本成本的资本规模)时,投资零净现值假设将不再适用。因此,Ohlson(1995)[5]以及Ohlson(2000)[9]的研究不适用于在持续经营前提下的追加资本投资的情形。线性信息动态式(6)和式(7)没有确认净红利以及资本投资是如何被其他变量所影响的,如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和融资适应能力。在干净盈余关系和投资零净现值的前提下,Ohlson(1995)[5]没有探讨盈利与资本投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尽管Feltham和Ohlson(1995)[6]引入了非零净现值投资,但是他们同时假定了一个不包含会计信息的外生的线性投资过程。

(二)非线性信息动态

本文在超额收益动态过程中引入持续非零净现值投资、当期盈利能力以及公司融资适应能力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从而构建超额收益的非线性信息动态模型。

公司通过将资本投入到能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率的项目中来创造超额收益。资本投资决策受到当期超额盈利能力和融资适应能力的影响,同时当期资本投资决策将会影响到公司未来期间的超额盈利能力。本文所构建的资本投资动态将这个经济直觉纳入到超额收益模型中,引入资本投资的超额收益动态模型假定投资决策不仅受到超额盈利能力信号的指引,同时还受到融资适应能力的约束。当期的超额盈利能力反映了经济租的持续性,从而为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预期未来超额盈利能力又会对未来的资本投资产生影响。未来的超额收益是基于预期资本投资与盈利能力的一个预测。在本文的模型中,当期的盈利能力用资本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即超额收益)来衡量。

1.投资与融资。

在公司没有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情形中,第t期末的资本就是经营性资产OAt,即在公司有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情形中,OAt+FAt=FOt+BVt。设公司第t期净资本投资为Invt,从而引起了经营性资产变化。而经营性资产的变化等于账面权益账面价值的变化,根据干净盈余关系,可得:

Invt=ΔBVt=ΔOAt=

BVt-BVt-1=ENt-D(10)

为了便于表达,用如下符号来记录净资本投资:当Invt≥0时,净资本投资记为Inv+t;当Invt

将公司第t期的超额盈利能力qt定义为期初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的差额:

ext=(EXtOAt-1)=ENtBVt-1-c(11)

超额盈利能力决定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超额盈利能力具有持续性,而竞争作用会促使超额盈利能力向零收敛。假定第t期的超额盈利能力ext能预测下一期的超额盈利能力,如式(12)所示。其中,0

ext+1=τext+εt+1,0

根据式(12)可以推导出第t期的1单位增量投资将会产生的未来期望超额盈利的贴现值(资本投资的边际价值)为:

SymboleB@n=1τnext(1+c)n=τ1+c-τext(13)

公司的超额盈利能力将引致资本投资,第t期净资本投资数额取决于投资的边际价值,如果边际投资价值大于零,公司将扩大其经营规模,反之,公司将减少其经营规模。于是,可以将超额盈利能力引致资本投资的假设条件表述如下:(1)

如果资本投资的边际价值为正数,Inv+t=θ1BVt-1(τ/1+c-τ)ext,其中θ1>0反映了公司在第t期末的投资机会。θ1以现有资本的比例表示公司可以实现的投资增长,该比例反映了公司资本投资速度所受到的约束。(2)如果资本投资的边际价值是负数,其中θ2反映了公司在第t期末可以获得的撤资机会。超额盈利能力引致资本投资还可以用其他的数学公式来表达,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对本文研究的超额收益非线性动态并不产生影响。

公司对投资机会和撤资机会的捕捉能力均受融资适应能力的影响,融资适应能力即公司根据自身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灵活地调整资本结构从而调整风险在不同索取权持有者之间分摊的能力。

2.超额收益的非线性信息动态。

资本投资融资动态可以用来推导未来超额收益与t期超额收益之间关系的性质。首先考虑公司进行正向资本投资的情况:

EXt+1=BVtext+1=(BVt-1+Inv+t(τext+εt+1)=

τext+θ1BVt-1τ1+c-τex2t+εt+1(14)

t+1期预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求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分别可以得到式(15)和式(16):

E(EXt+1)EXt=τ(1+2Inv+tBVt-1)>0(15)

2E(EXt+1)EX2t=2θ1τ2BVt-1(1+c-τ)>0(16)

从式(15)和式(16)可以看出,预期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求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都大于0。表明当公司进行正向净资本投资时,给定期初账面权益值,预期t+1期超额收益是t期超额收益的递增凸函数。这与超额收益的线性信息动态观点形成了对比。只有当方程(16)等于0时,t+1期超额收益与t期超额收益才是线性关系,这意味着θ1和(或)τ等于0。

公司第t期更大的超额收益意味着更大的盈利能力,更大的盈利能力反过来吸引了更大额度的资本在第t期进行投资,并在第t+1期获得衰减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了第t+1期的超额收益并带来一个较陡峭的斜率。因此,超额收益动态的凸性是源于下一期盈利能力和资本投资的联合影响,而二者又都受到当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为研究净资本投资对超额收益动态的影响,对式(15)和式(16)分别求θ1的偏导,可得:

2E(EXt+1)EXtθ1=2τ2EXtBVt-1(1+c-τ)>0(17)

3E(EXt+1)EX2tθ1=2τ2BVt-1(1+c-τ)>0(18)

从式(17)和式(18)可以看出,给定t期超额收益,t+1期超额收益的斜率和曲率随着投资机会的增加而增加。

三、投资、融资适应能力与超额收益信息动态过程的经验研究

(一)假设的提出

根据式(16)提出假设1:t+1期超额收益是t期超额收益的凸函数。

根据式(17)和(18)式提出假设2即H2a:对于净资本投资为正,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斜率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加而增加。H2b:对于净资本投资为正的公司来说,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凸性随着投资机会的增加而增加。

(二)计量模型的确认

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见式(19)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sxt+1=α0+α1M+α2H+β0sxt+

β1Msxt+β2Hsxt+εt+1(19)

将公司的t期超额收益水平以1/3、2/3为临界点划分为低(L)、中(M)、高(H)三个组别,按照t期超额收益水平进行分组的目的在于检验超额收益动态的凸性假设。在通过t期超额收益水平进行分组的基础上,还以公司资本融资适应能力为标准进行分组,用以检验引入投资融资之后的超额收益动态。

公司向目标资本结构收敛的趋近度体现了融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用公司向目标资本结构收敛的速度对融资适应能力进行。本文通过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部分调整模型进行估计,从而获得公司向目标资本结构收敛的速度,部分调整模型如下:

Levt+1-Levt=λ(Lev*t+1-Levt)+ε(20)

Levt表示第t期公司的杠杆比率;Lev*t+1表示公司在第t+1期时的目标资本结构。而目标资本结构由一系列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比、折旧、总资产规模、固定资产以及行业因素[13]。从式(20)可以看出,λ表示从第t年到第t+1年公司实际资本结构变化趋近于目标资本结构的速度,ε为随机扰动项。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由式(21)表示:

Lev*t+1=β(controls)+μ(21)

β与controls分别为系数向量和因素向量,μ为随机扰动项。

将式(21)代入式(20)可得:

MVLevt+1=(1-λ)MVLevt+λβ(controls)+εt(22)

BVLevt+1=(1-λ)BVLevt+λβ(controls)+εt(23)

式(22)和式(23)分别以第t+1期的市场价值杠杆和帐面价值杠杆为被解释变量,εt为随机扰动项。根据变量MVLevt与变量BVLevt的回归系数(1-λ)可以计算出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λ。

(三)变量的确认和样本的选取

假设检验中需要用到的关键变量及其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GMM估计

本文的样本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1995~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本文收集了t期~(t+1)的净利润、(t-1)~t年的账面权益值、(t-1)~(t+3)年的经营性资产、t年的股票价格和流通股数量、总资产收益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比、折旧、总资产规模、固定资产,以12%作为权益资本成本。通过使用t年的经营性资产来除以t期~(t+1)期的超额收益来控制公司规模的截面差异。融资适应能力作为分组变量,用部分调整模型的GMM估计获得。

样本选择程序如下:首先,剔除权益账面值或经营性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其次,将公司分成正的资本投资和负的资本投资两组,除以t+1年的经营性资产的变化,剔除超额收益前后2%的极端值以及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前后2%的极端值。再次,剔除超额收益大于均值3个标准差的观测值。稳健性检验的样本选择也沿用此程序。

(四)假设检验结果

1.假设1的检验结果。

在对超额收益动态的凸性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将公司的t期超额收益水平以1/3、2/3为临界点划分为低(L)中(M)高(H)三个组别。混合回归的结果显示:t+1期超额收益水平对t期超额收益水平的斜率为正,t期超额收益水平由低组别转向中等组别时,斜率会显著增加(由0.42增加到1.04,显著性水平为1%);t期超额收益水平由低组别转向高组别时,t+1期超额收益水平对t期超额收益水平的斜率也会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大于t期超额收益水平由低组别转向中等组别时斜率的增加幅度(1.37>1.04)。混合回归的结果为假设1提供了支持。分年度回归结果显示:从斜率系数角度来看,19个年度中有15个年度支持假设1所提出的凸性假设;从显著性角度来看,只有1个年度(1997年)分段线性回归的两个斜率系数均不显著,而且该年度的斜率系数值也不支持凸性假设。总的来说,式(19)分段线性回归的结果为凸性假设提供了支持,或者说,至少为特定超额收益区间的凸性提供了支持。

2.假设2的检验结果。

引入融资适应能力后的超额收益动态检验所使用的回归方程还是式(19)的分段线性回归。与假设1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是,对正向资本投资公司按照资本结构调整速度(λ)进行了进行四等分分组。表3和表4列示了假设2的检验结果。

表3列示了以融资适应能力为标准进行分组后各个组别样本按照式(19)进行分段线性回归的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各组超额收益水平的公司来说,随着投资机会的增加,t+1期超额收益水平对t期超额收益水平的斜率呈现增加趋势(75%组别的t值不显著、调整R2也仅为0.04,因此,在进行趋势分析时暂时忽略这一组),从而为H2a提供了支持,即对于正向资本投资的公司来说,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斜率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而增加。

表4列示了以融资适应能力为标准进行分组后各个组别样本斜率的增加幅度。表4的第2行列示了t期超额收益水平由低水平转向中等水平时斜率的增加幅度,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斜率的增加幅度增加。表4的第3行列示了t期超额收益水平由低水平转向高水平时斜率的增加幅度,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斜率的增加幅度增加。因此,表4的结果为H2b提供了支持。高超额收益类型的公司相对于低超额收益公司斜率增加的幅度不及中等超额收益公司相对于低超额收益公司斜率增加的幅度可能是因为在t期超额收益特别高的区域可能存在更多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异常项目,从而对t+1期超额收益提供的信号较弱。

3.稳健性检验。

超额收益的动态过程可能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此,从公司规模、行业、样本的时间区间选择以及变量定义选择角度对经验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发现上述因素对本文的经验研究结果不产生实质影响,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不逐一列示。

四、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当期的超额收益从某种程度能够体现公司的资本投资机会,当前盈利能力意味着进行净资本投资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今后的利润。未来盈利能力亦受到当前盈利能力以及资本投资的影响。可以探讨将资本支出内生化和动态化,进而推导出公司的融资适应能力是如何影响未来超额收益与当前超额收益之间的函数关系。实证分析验证了投资融资动态及未来超额收益与当期超额收益之间存在凸函数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引入资本投资的超额收益非线性动态模型认为:t+1期超额收益是t期超额收益的凸函数。对于资本投资为正的公司来说,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斜率以及凸性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而增加。同理,对于资本投资为负的公司来说,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斜率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而下降,而t+1期超额收益对t期超额收益的凸性随着融资适应能力的增强而增加(因篇幅限制,本文删减了资本投资为负的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BallR,BrownP.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8,6(2):159-178.

[2]BernardVL.TheFelthamOhlsonFramework:ImplicationsforEmpiricist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5,11(2):733-747.

[3]LeeCMC.Accounting-basedvaluation:Impactonbusinesspracticesandresearch[J].Accountinghorizons,1999,13(4):413-425.

[4]PenmanSH.Returntofundamentals[J].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1992,7(4):465-483.

[5]OhlsonJA.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5,11(2):661-687.

[6]FelthamGA,OhlsonJA.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5,11(2):689-731.

[7]FelthamGA,OhlsonJA.Uncertaintyresolutionandthetheoryofdepreciationmeasuremen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6:209-234.

[8]Prienreich.Annualsurveyofeconomictheory:thetheoryofdepreciation.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38,6:219-241.

[9]OhlsonJA.Positive(zero)NPVprojectsandthebehaviorofresidualearning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03,30(1-2):7-16.

[10]DechowPM,HuttonAP,SloanRG.Anempiricalassessmentoftheresidualincomevaluationmodel[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9,26(1):1-34.

[11]MyersJN.Implementingresidualincomevaluationwithlinearinformationdynamics[J].TheAccountingReview,1999,74(1):1-28.

[12]HandJRM,LandsmanWR.Thepricingof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05,32(3-4):435-469.

[13]FrankMZ,GoyalVK.Testingthepeckingordertheoryofcapital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7(2):217-248.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门户网站发展盈利战略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根据门户网站所提供信息服务的特点,可将其分为综合型门户网站与垂直型门户网站两大类。垂直型门户网站主要靠提供某特定行业的信息、服务获得盈利。本文侧重对综合型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和盈利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未来门户网站的发展提供参考。

1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按门户网站提供的主流服务的不同,可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检索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刚刚兴起,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搜索服务和网络接入服务,引导网民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第二阶段,内容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侧重信息内容提供服务的门户网站开始成为市场主流,凭借其“内容优势”,吸引用户注意、提高网站浏览量,通过网络广告盈利。但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使其盈利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市场风险。第三阶段,多元化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技术进步迅速,网络用户需求渐趋多元化,门户网站开始提供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短信彩铃、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服务。目前,随着Web2.0的推广与应用,互联网开始进入整合时期,门户网站将更为注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博客、空间、播客、社区等。

2综合型门户网站的盈利分析门户网站作为商业型网站,盈利是其核心目标。本文从利润指标、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三方面对四大综合型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TOM在线”进行比较分析,探知影响门户网站持续盈利的因素及其获得竞争优势应采取的策略。

2.1从利润指标进行分析基于利润相关指标对四大综合型门户网站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在收入和利润水平上,新浪2005年度有所下滑,搜狐略有上升,网易和TOM在线则获得较快增长;网络广告仍是新浪、搜狐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TOM在线依靠无线互联网服务获得了可观收入,网易则凭借网络游戏获得了丰厚收益,并抢得门户网站的“头把交椅”。四大门户网站在业务上有不同的侧重,从盈利指标来看,在无线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等商业模式的挑战下,广告商业模式的市场影响力趋于平缓。

2.2从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业务流程创造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从客户获取收益的商业系统。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利润,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见图2)。

(1)利润点:指企业获得利润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必须针对客户需求。各大综合型门户网站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都包含网络广告、收费邮箱、手机无线业务(短信、图铃、彩信等)、网络游戏、网上商城等,但各大门户有所侧重。

(2)利润对象:指客户。企业应着力分析并发掘现有的及潜在的客户需求,注重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综合型门户网站面向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互联网用户,网站设置多种栏目、提供多种服务来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相对而言,网易、TOM在线对年轻用户更具吸引力,新浪、搜狐则更受成熟、理性用户的青睐。

(3)利润源:指获取收入的渠道方式。企业应不断扩展其市场和营销渠道。从收入获取渠道来看,网络运营商是门户网站主要的信息和服务的宣传、发行和交流平台;支付可在电子中间商(电子支付)、移动运营商(手机支付)完成,在线下也设有充值网点。但与各大门户合作的网络运营商、电子中间商、移动运营商分布广,种类多,不尽相同,工作流程也有差别。

(4)利润杠杆:指为吸引客户、获取收入采取的相关活动,对企业的关键活动起到了辅助作用。综合型门户网站为吸引用户,树立网站形象,广泛开展了与网站价值创造相关的活动。如全面、热门的新闻资讯、免费邮箱、搜索服务、网上交互空间(论坛、交友、聊天室、社区等)、图片等大量免费增值服务,但品牌各异,有新浪爱问、网易泡泡、搜狐NBA中国官方网、TOM在线宽频等,还通过线下举办活动或提供赞助,集聚网站人气。

(5)利润屏障:指企业为防止其他竞争者掠夺其利润采取的措施。综合型门户网站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型服务,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许多成熟用户对网站已形成一定的习惯与忠诚度,因此,对新进入者来说行业进入门槛较高,风险较大。尽管如此,腾讯、猫扑等网站仍然进入姿态强劲,门户网站的竞争愈趋激烈。在综合型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明显的背景下,门户网站必须着力实现差异化,建立利润屏障。现今,网易的网络游戏存在一定技术壁垒;TOM在线与Skype形成了联盟合作壁垒。

2.3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在激烈竞争中,四大门户借助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与思路。①新浪致力于扩展旗下的五大业务主线,包括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的新浪网(SINA.com)、移动增值服务的新浪无线(SINAMobile)、社区及游戏服务的新浪热线(SINAOnline)、搜索及企业服务的新浪企业服务(SINA.net)、网上购物服务的新浪电子商务(SINAE-Commerce)。目前,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是新浪的最大股东,业界对这两大巨头能否实现业务整合和优势互补正翘首以待;②网易在互联网应用、服务及技术开发方面保持着业界领先。它通过OEM的方式借Google、搜房网等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而更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对大型网络游戏的自主开发与经营;③搜狐提出建立“2C”模式,即企业客户业务线(CorporateBusiness)和个人用户业务线(ConsumerBusiness)。2003~2004年间,搜狐并购了青年社区ChinaRen.com、网络游戏门户17173.com、房地产网站focus.cn、手机增值服务提供商goodfeel.com.cn以及“图行天下”五大公司,试图打造最全面的网络资产组合和网络服务平台;④TOM在线开拓了跨媒体平台与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新型门户网站模式,形成其在移动增值业务上的特色和竞争力。TOM在线正与Skype合作搭建TOM-Skype平台,并与UMPay结成策略性伙伴,以期捕获长远商机。

3综合型门户网站未来的发展策略3.1获得更多互联网用户的关注,是获得盈利的基础任何商业模式的利润均来源于客户,从根本上讲,客户是门户网站的中心,吸引客户的关键就在于分析能给客户带来何种价值,然后采取相应策略来实现这些价值。综合型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效应,吸引更多用户关注,提高网站的浏览量和点击率是其盈利的前提。

3.2在多样化基础上寻求差异化,是获得盈利的保证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发展过程。面对互联网内容与商务整合时期的到来,各大门户应基于多样化服务的广阔平台,分析用户需求,细分市场领域,进一步抓住核心用户,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将多样化与差异化结合,利用差异化建立利润屏障,从而获得行业竞争优势。

3.3追求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获得盈利的条件网络经济存在可复制性,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容易被模仿;互联网上成熟的信息服务可替代性强,用户的选择范围广,转换成本不高。要想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形成客户对网站的品牌认知,必须追求思路上、技术上、战略上的不断创新,通过不断深度挖掘已有的盈利点、培养产生新的盈利点来避免门户网站盈利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形成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4整合资源,寻求联盟合作,是获得盈利的手段网络环境下,信息处于大而无量状态,产品服务开发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任何一个综合型门户网站所能控制和掌握的信息、技术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为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企业产生利润的可能和手段会更多。门户网站不仅应加大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还应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借助其他企业的技术、客户、资本等优势,扩大业务量,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生系统效应,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4结语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综合型门户网站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其盈利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中各网站间为争夺用户、获取盈利,其间的竞争与博弈十分激烈。因此,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与服务的平台的基础上,寻求网站的差异化、特色化,抓住关键盈利点,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将是综合型门户网站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

1倪娟。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研究[M].CNKI优秀博硕论文库,2005

2张晓洁。门户:拿什么赌明天[J].IT经理世界。2005(5)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收入性态盈亏平衡点敏感性分析

一、高校开展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分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改革必须全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业务量、利润是定量分析最常用的三大指标,这使得本量利分析成为了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及核心。

高等院校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准市场主体,其收入来源和费用支出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比如,高校经费来源已从原来的以财政拨款为主演化为目前的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学术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成为各大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将企业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工具应用于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样具有实际意义。

首先,开展本量利分析有助于高校的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通过分析本量利基本公式中的相关成本因素,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各种成本的去向以及不同成本的降低途径,同时明确各自的成本责任,及时完成成本控制和考核任务,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其次,本量利分析的应用可以为高校的一些重大决策提供定量指标,有效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例如可以通过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来决定高校是否需要进行扩招。最后,通过本量利分析可以计算出高校盈亏平衡时各相关因素的大小,并将其与现有的收入成本资料进行对比,预测确保高校不亏损的因素变动率极限,从而使得高校的收支管理工作能够把握适当的度,提高管理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与一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本量利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利润,而在于围绕盈亏平衡点展开的一系列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二、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

本量利分析是变动成本计算模式下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企业的应用中,其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成本(a)、单位变动成本(b)、产量或销售量(x)、单价(p)和目标利润(TP)。本量利基本公式可以写为:TP=px-bx-a,简化表达方式为:目标利润=收入-成本。

本文认为,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可以保留原公式中的因素a、b、x和TP,分别表示高校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学生人数和结余。但由于高校的收入来源结构有别于企业单一的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在将本量利分析应用于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时,需将此基本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改。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校成本性态分析

固定成本(a):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单位成本与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具体表现为:教学楼、宿舍等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的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

变动成本(bx):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化、单位成本(b)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具体表现为:学生事务支出等。

(二)高校收入性态分析

在企业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中,收入代表的是营业收入,仅仅由产品的单价×数量(px)来表示。然而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有很多,并非所有收入都与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因此,参照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本文试图对高校的收入进行收入性态分析,将全部收入(R)表示为:R=px(变动收入)+c(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c):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收入总额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单位收入与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收入。具体表现为:科研事业收入、捐赠收入等。

变动收入(px):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收入总额随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化、单位收入(p)不随学生人数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收入。具体表现为:财政拨款(生均教育、公用事业经费);学费、住宿费收入;培训费收入等。

由此可以推出应用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为:

TP=px-bx+c-a=(px+c)-(bx+a)

三、本量利分析在高校中的具体应用

(一)盈亏平衡分析

1.贡献边际。贡献边际(contributionmargin)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主要以总额(Tcm)和单位额(cm)来表示。在对高校进行的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它的含义有所改变,指变动收入(px)与相应的变动成本(bx)之间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Tcm=px-bx,cm=p-b。

2.盈亏平衡点的确定。盈亏平衡点(BEP)又称保本点,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在这种业务量水平上,企业的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刚好与固定成本持平。稍微增加一点业务量,企业就有盈利;反之,稍微减少一点业务量就会导致亏损发生。

在高校的应用中,由于其本量利基本公式(TP=px-bx+c-a)不同于企业的基本公式(TP=px-bx-a),因而在盈亏平衡点的确定上也略有不同。

在企业管理会计中,盈亏平衡点就是使利润为零的那一点,即:px-bx-a=0。

x0=a/(p-b)y0=px0=pa/(p-b)

上述公式推导成立的前提是企业商品的价格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即:p-b>0。

企业实现盈亏平衡的时候,销售收入与总成本相等,即贡献边际刚好能够补偿所有固定成本。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每增加一个业务量,企业就多出相当于一单位贡献边际的利润。

高校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方法与企业类似,同样可以用本量利基本公式进行推导,即:

px-bx+c-a=0

x12=a-c/(p-b)y12=px12+c=[p(a-c)/(p-b)]+c=(pa-pc)/(p-b)

上述推导成立的前提有两种,应分别情况进行讨论。

从图2可以看出,高校实现盈亏平衡的时候,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贡献边际并不是补偿了所有固定成本,而是完全补偿了固定成本与固定收入之差。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每增加一个业务量,高校也会多出相当于一单位贡献边际的结余。

此时高校的盈亏平衡不是收入补偿成本,而变成了“成本补偿收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结余始终在减少。这种模型由于缺乏实际可能性而没有研究的意义。

3.盈亏平衡分析在高校决策中的应用。

例:A大学2013年共有在校学生4100人,2013年全年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固定性收入共计575000元,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住宿费等单位变动收入为35407元/人;教学设备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共计76053410元,学生事务支出为19780元/人。试分析A大学是否需要进行扩招?若需要扩招至少应再招多少人?

分析:依上述资料可知,x=4100,c=575000,p=35407,a=76053410,b=19780。pa,符合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条件。根据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方法可得:

35407x-19780x+575000-76053410=0

x=4830

由于4100

(二)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

1.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1)单位变动收入单独上涨时,会使单位贡献边际上升,相应会降低盈亏平衡点(反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有利的方向发展。(2)固定收入单独上涨时,会使盈亏平衡点下降(反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有利的方向发展。(3)单位变动成本单独上升时,会减少单位贡献边际,相应会提高盈亏平衡点(同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不利的方向发展。(4)固定成本单独上升时,会使盈亏平衡点上升(同方向变动),使高校经营状况向不利的方向发展。(5)学生人数单独变动不会影响盈亏平衡点的计算。

2.具体分析过程。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是指在现有或预计业务量的基础上,测算影响盈亏平衡点的各个因素单独达到什么水平时,仍能确保企业不亏损的一种敏感性分析方法。在高校的应用中,业务量表现为学生人数,因此该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人数和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别计算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固定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从而确定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还有多大的变动余地,以便高校及时采取对策。有关公式为:(1)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p0=(a-c+bx)/x;(2)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收入:c0=a+bx-px;(3)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成本:b0=(c-a+px)/x;(4)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成本:a0=c+px-bx。

例:假设A大学现有在校学生4850人,其他资料同上例(全年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固定性收入共计575000元,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住宿费等单位变动收入为35407元/人;教学设备折旧费、教职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共计76053410元,学生事务支出为19780元/人)。试对A大学进行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

分析过程:

第一步,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收入:

p0=(76053410-575000+19780×4850)/4850≈35343(元/人)

单位变动收入变动量=35343-35407=-64(元/人)

单位变动收入变动率≈-0.18%

第二步,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收入:

c0=a+bx-px=76053410+(19780-35407)×4850=262460(元)

固定收入变动量=262460-575000=-312540(元)

固定收入变动率≈-54.35%

第三步,盈亏平衡时的单位变动成本:

b0=(575000-76053410+35407×4850)/4850≈35510(元/人)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量=35510-19780=15730(元/人)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率=15730/19780×100%≈79.52%

第四步,盈亏平衡时的固定成本:

a0=c+px-bx=575000+(35407-19780)×4850=76365950(元)

固定成本变动量=76365950-76053410=312540(元)

固定成本变动率=312540/46053410×100%=0.4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每一因素单独变动时,只要高校单位变动收入的降低率不超过0.18%,固定收入的降低率不超过54.35%,单位变动成本的超支率不超过79.52%,固定成本的超支率不超过0.41%,高校就不会亏损。

四、本量利关系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使用解析几何模型反映本量利关系的图像统称为本量利关系图。上文中的图1、图2也属于本量利关系图的一种。由于高校的本量利基本公式与企业的不同,因此绘制出来的本量利关系图也有所差别。

(一)标准式本量利关系图

在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利润区的三角形面积就越大,亏损区的三角形面积就越小,即能实现更多的利润或更少的亏损。但是,当学生人数变化时,只会引起利润三角区的变化,而不会引起亏损三角区向相反方向变动。

(二)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

只要单位变动收入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必然有贡献边际存在;在盈亏平衡点处,贡献边际刚好等于固定成本与固定收入之差。贡献边际应当首先补偿这一差额,只有超额的部分才构成高校的结余。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本量利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已经在企业中得以广泛使用。虽然这种分析工具在高校中的运用目前仍处于探索性阶段,但只要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经营与发展的特点,灵活地加以使用,本量利分析便能最大限度地为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管理会计教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创新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电视、广播和报纸,是相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而言的。在当前媒体的大竞争时代,传统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盈利模式的理念和措施上有所创新。

一、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内容”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就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此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目前,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的盈利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据统计,将近有一半的传统媒介,其广告收人占经营收人的90%以上。而美国的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人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单一广告盈利模式必然会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和威胁。由于广告投放深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势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增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风险正在成为传统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导致媒体间广告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媒体之间竞争并不剧烈,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利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媒体也借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总体的广告市场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体数量的扩充,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创新不足,媒体数量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一些强势媒体,依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广告市场上占有着比较多的份额。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三大主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投放总额达4415亿元。而电视媒体仍位居中国媒介行业的龙头地位,是各广告主投放的首选,占各媒体类型总额的82%。而报纸和杂志分别占据总额的16%和2%。广告收入的差距还体现在地区之间。一些来自省级以上强势媒体“居高临下、抢分蛋糕”,严重蚕食了一些地方媒体的广告市场空间。不仅如此,一些同城媒体也存在相互“分餐争食”的现象。

2.新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传统媒体占有的广告市场空间

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据《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媒介与广告接触测量报告》数据显示:在调查互联网用户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媒介时,53.9%用户选择互联网,而居第二的中央电视台只有19.4%。互联网“购买影响力”已经高于中央电视台。2007年11月公布的国内四大网站新浪、网易、腾讯和搜狐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四大网站在第三季度网络广告总收入达到1.08亿美元。这表明网络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可,形成了对CCTV等传统媒体的挑战。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看,我国传统媒体原有的广告赢利模式正面临“拐点。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创新,传统媒体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应创新理念

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传统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的盈利模式单一弊端越来越明显。正如接受挑战意味着创造机遇一样,整个传媒业盈利模式的困局也恰恰是传媒业发生新突破的机遇。只要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传媒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1.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传统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传媒发展的一条铁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从“内容为王”的理念,这是传媒获得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传媒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就要在提高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走“精品化”的道路,提高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2.树立整体经营的理念,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长期以来,广告是媒体经营的核心,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当整体或区域经济增长进入低谷区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广告市场。随着广告投放的减少,媒体的盈利状况将恶化。不仅如此,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媒体成本支出也呈现刚性增长。因此,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首先就要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多元化经营,重视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3.树立跨媒体经营理念,由依靠单一媒体盈利模式转变到跨媒体盈利模式

所谓跨媒体就是指一个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多家媒体,而跨媒体经营则是媒体集团通过利用拥有的多家媒体这一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当前,我国的媒体集团发展很快,实行跨媒体经营可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的来源范围,并能减低成本,使媒体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传统媒体的跨媒体经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几种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要分一杯羹。

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方向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发行等传统盈利模式已很难满足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已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适当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缓解媒体经营的成本压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做出有价值的、能够对受众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内容”。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良性的互动的关系,将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二次售卖”来获利,另一方面要在拥有高质量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一次售卖”在收入中的比例。例如,上海的《新闻晨报》历年来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攀升,但每天的发行亏损却在80万元左右。在对市场仔细分析后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把报纸的零售价提到7角。如今该报日均发行量达5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2400万元。报价的适当提高,将使这些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2.注重活动营销策略,提高媒体品牌的增值盈利能力。

活动营销,也叫事件营销,是指新闻媒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借用社会关注的焦点,策划各种富有创意的活动或事件进行创收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从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年度经济人物”,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系列峰会,“活动营销”在媒体营销和增加创收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一种新盈利模式。

3.实行多元经营,扩展传统媒体的盈利空间

多元经营是指在传媒行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扩张探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涉足其它行业,多元化发展已触及房地产、金融、贸易、物流、IT、办学等高端行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在系列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元化发展。它旗下不仅有南方广告有限公司、南方报刊发行总公司还有南方房地产公司和南方新发展顾问公司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南方报业的影响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谋求更大的发展。多元化发展实现了报业集团对相关产业的开发,并大大增强了媒体的实力。

4.进军新媒体领域,开拓传统传媒盈利新天地

数字新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也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新方向。面对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许多传统媒体采取跨媒体的方式,通过与新媒体的嫁接,使自身发展成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平台。而这种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也就多提供了一种收入来源。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大力进军新媒体,从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到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从经营IPTV的百视通到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文广的触角延伸到电视、电脑、手机三大终端。

总之,由于形势的变化,传统媒体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创新盈利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慧:主流媒体广告投放增15%[N].文汇报,2008-2-14(10)

[2]周婷:四大门户季度广告首破1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11-23(B04)

[3]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N].新闻界,2006(3)

[4]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竞争的新主旋律[N].当代传播,2008(2)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未来10年,中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会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市场将只属于天子与草寇。天子们挟资本和品牌的力量,统治城市;草寇凭成本的优势,占领农村;大臣、诸侯面临着双重挤压,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围绕着哈尔滨啤酒归属权的争夺大战,让啤酒行业内外的各界人士象看戏一样,伸长脖子瞪大眼睛足足关注了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原因有二:第一,这是首例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全世界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大战;第二,这是一次啤酒行业数额最大的资本博弈。就一次战役而言,AB付出了80多亿港币的代价,从而在哈啤的争夺战中战胜了SAB。从此AB扬眉吐气,在中国除了拥有近10%青岛啤酒的股份外,还成了百威、哈啤两大啤酒公司的大老板。AB跺一跺脚,看来中国啤酒业要抖三抖。当然SAB也不甘示弱,作为华润啤酒的控股方,今年继续大张旗鼓,把浙江钱江和安徽龙津收归帐下,旗下控制的中国啤酒厂已达近40家。

中国啤酒业硝烟弥漫,"资本无敌"论甚嚣尘上。

但就中国啤酒行业的整合战争而言,战斗才刚刚打响,真正的胜利者可能要到十年后才能出现,现在的胜利者也可能很快就会倒下成为整个战争中的先烈。道理很简单,资本进来了,就能盈利吗?如果赚钱很少甚至要亏钱,资本肯定要跑的。

因此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啤酒业的重点是整合!整合能否成功?很难说!关键是那个最大的问号——如何盈利?

对于盈利,现在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或者根本就想的太简单了。对此,我们要面对四个疑问:

疑问一:AB以年利润五十倍的代价拿下哈啤,要等50年才能收回成本吗?如果不是,未来的盈利点在哪里?

疑问二:为什么日本的啤酒品牌集中度高于美国,而美国又比欧洲要集中的多?怎样看中国市场的集中度和集中的代价?

疑问三:"等我到了400万吨的能力,一瓶啤酒只要提价一毛钱,一年就可以多赚6个多亿!"这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总曾经谈过的观点,这是真理还是笑话?

疑问四:"虽然在03年中国已经成为啤酒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人均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是很多人对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的认识。理论上没错,但是看看这几年的家电、日化等行业,是不是就感到味道有点不对了?

以上的疑问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不以为然,综观啤酒行业这几年来的企业行为,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在认同或者遵循着这样的经营潜意识:市场占有率决定着利润;更简单的说,规模=利润。

可如果规模=利润,为什么有的企业做大了,却反而赚钱少了甚至亏了?

这正是"规模盈利"模式的要害,它不是不对,而是不再总是对的!

现在和未来中国啤酒行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要选择正确的盈利模式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的市场格局、明确发展驱动力量。现在企业的最大烦恼不是规模而是盈利,盈利是所有矛盾的集结点。那么中国啤酒行业的盈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在盈利?凭什么盈利?他们的经验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他们将走向何方?

前提:我们站在怎样的基础上探讨盈利?

盈利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生存在社会之内的啤酒企业的盈利能力面对着区域性和消费分层的现实:这是由消费的人和市场造成的。盈利的这种社会属性要求解读盈利模式的时候首先要读懂、读透行业格局,否则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目状态里。

目前的啤酒市场格局及其特点:天子、大臣、诸侯、草寇。

草寇的典型代表及市场根基。

它们产能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0万吨/年)、行销区域局限于一个地市之内或者游离于几个县市之间、没有市场根据地,出了这个区域以外没人知道它。其存在的根基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和以价格战为导向的游击战。这类企业存在的环境最复杂。

诸侯的典型代表及市场根基。

它们一般在几个地市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还跨省经营,产能一般在20万吨/年以上,典型的如烟啤、雪津等,极少数超级诸侯甚至达到100万吨/年以上,如河南金星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等,但这些诸侯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和行销战略,其扩张质量不高,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质。其市场根基往往是一个核心,并依托政治意义及同类消费文化进行大区延伸。这类企业的根基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大臣的典型代表及市场根基。

它们目标在全国市场,有效市场在两省以上,且份额相对稳固,但从知名度和渗透上来看还有空白市场存在,产能一般在100万吨/年以上,市场战略意识强,主品牌和高档产品占一定比例,依托主品牌很有扩张力和竞争力。如哈啤等。它有一定的区域特性,靠相对规模产生的效益和有限的品牌力进行拓展。

天子的典型代表及市场根基。

天子具有的市场能力是垄断基础上的独占,天子现阶段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外来的啤酒资本大鳄,一个是国内的大型啤酒企业。事实上目前中国能称得上天子的只有青啤一家,其他的最多只能算是有天子相而已。天子依托产品品牌和资本的合力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广泛分布,形成网状的盈利体系。

以下设计五问解读中国啤酒行业盈利课题。

一问:现在啤酒市场谁在盈利?

盈利是辨证的概念,是多种因素博弈产生的结果。它对所有企业和所有区域来说不是必然的、一定的,这和中国市场的不平衡性(多元化、多结构化)特质是相应的,但这并不排除盈利的规律性特点,这种规律往往表现的是一种盈利的主流,而且这种规律性时刻生长在行业的每个进程中,表面的盈利认知其实是对未来方向的预见。

03年(任何哪一年都可以,差异只是表现上的,并不影响我们对规律的认知)几大啤酒盈利企业和盈利区域大体如下:

一)盈利公司

二)盈利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和一些集团的报表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赢利的规律所在:

从整体角度来看,大集团体系之下的诸侯是盈利的主体;

从个体角度来看,被兼并者的盈利状况在兼并后改善的不多。

其实如果没有最近成本的变故,应当还有一大类的厂家在盈利--草寇。草寇型企业从01年以来一直处于盈利能力提升的趋势,03年前三个季度达到顶峰,以后开始逐步下降,为什么会有这样?这和草寇的生存根基和竞争策略相应的。有些草寇日子好过了想当诸侯甚至大臣,开始做营销甚至谈品牌,结果产品线价格上扬,从而脱离了草寇盈利的根基。而大臣和天子面临的问题多是营运效率的问题。

二问:他们为什么会盈利?

从2003年的盈利状况来看,啤酒行业盈利表现出如下特点:

1.在区域上相对集中;

2.在企业中相对分散;

3.同一企业在不同区域的盈利表现相差很大,在权属上高度集中在诸侯一流。

从行业格局分析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关系:

其实,无论作为天子的青啤、燕京,还是作为诸侯的广东企业,以及华润旗下的四川蓝剑等,都是依靠诸侯的市场根基盈利的。所谓的天子都是通过大臣或者诸侯的盈利组合弥补其他部分亏损而产生的,燕京03年的利润其实还是在北京和广西,高度依赖基地市场的盈利模式权层还是诸侯。燕京盈利区域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燕京旗下诸侯的盈利贡献集中在处于深度控制下的区域市场,是非常明显的地区领先模式。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啤酒目前面临的是相互隔离的市场现状。广西漓泉就是很好的例子,2003年的资产贡献率达到5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倍多。

而区域势力交错的地区,盈利空间就要小得多。如福建市场人均消费量很大,但全省整体却处于亏损状况,因为其市场处于几个诸侯交错控制的局面,势均力敌,加上外来势力的参与加剧了竞争的复杂程度。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卖水的企业盈利水平更高。如直接含有"水"的品牌:漓泉、西湖、珠江、太湖水等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至少超过50%;产品概念中补充"水"概念的强势品牌也有三得利、烟台等。这说明消费者在认知中低档产品时,"水"概念是中国啤酒业最有销售力的概念。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概念无法通吃不同区域。这种矛盾性的本源是在消费者价值观的多元化上,从而导致企业的盈利模式在不同区域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基于此状况,产生三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1、现阶段特别是资本运作者万万不可随意把品牌作为盈利的工具;

2、高价格、高利润的区域和对象选择会很有限,要以垄断基地市场为发展目标实施的并购战略,如处理不好体系内部的诸侯关系将出现有规模无效益的情况;

3、市场集中,产能利用率高,盈利状况则会普遍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大臣诸侯相对优良的财务表现及其死守基地市场的决心极有可能影响行业的整合进程。

三问:决定未来盈利模式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映射了一个道理:任何单一的力量都不足以全盘决定事物的走向,但是一定有关键驱动力量。

具体决定盈利模式的就是三个认同:投资者认同、市场认同、人的认同。其中最关键还是人的价值趋向。目前为什么诸侯盈利而大臣和天子却没有独立的"大而统"盈利模式?原因就在对三个认同的解决程度上。那与之相关的关键力量是什么呢?

1、资本的力量

资本可以决定什么?

规模是啤酒经营的基本禀赋。因此,资本可以决定的内容有:产能、规模采购、投入启动金等。

资本决定不了什么?

但是围绕着人的事情并不是资本就说了马上就能算的,如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人才聚集、品牌提升等等。

2、消费者的力量:是分层的,而不再是分区域的。

啤酒市场压缩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形成垄断。

经济区域的力量来自于政治,政治导致最最顽强的市场现实。离开政治空谈市场就会出现许多不解之迷。

相应地消费也就有了两种形态:产品消费和品牌消费。AB的战略明显是"辖天子、大臣以令诸侯",背后是深远的消费层级切削下的市场渗透战略和品牌集约战略,可以想象随后跟进的品牌整合、渠道整合、价格梳理等手段,很可能直接对品牌消费撇脂,冷眼旁观遍地草寇和少数漏网诸侯进行产品消费的生死争夺(这也许是AB买下哈啤的根本原因)。

3、渠道的力量:产品消费促成超能力

酒类渠道是专有的,属于形形色色批发商或直营商。有渠道就有消费,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渠道,至少中国85%的人口还处在纯粹产品消费的时代,这么巨大的产品消费群意味着巨大的渠道利益导向,产品消费者在意的是价格和方便性、以及其他社会层的约束因素,如本地文化。渠道永远因站在更靠近消费者的地方享受主动。这里有经销商发展的巨大空间。

4、政府力量:退而未出

市场化是一个过程,中国的啤酒之所以有现在的格局和权力纷争,完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缺"思维导致的产业突进运动所致,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直到现在中国的市场仍然存在这样的格局:40%的计划和市场的混合经济,30%的市场经济,30%的计划经济,这样的政府主体性单靠经济的手段是无法彻底解决的,所以在这次权变狂潮里真正的主体还是政府,只是从幕前走到了幕后,象哈啤权变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其实就反映了这一点;另外青啤的扩张过程也有明显的政府设计痕迹。产业混乱的状况不是那么简单说整合就整合的,甚至不排除反弹的可能。如以江西为例,享受包税制的企业每吨啤酒只需交不到10元的税金,这种即得利益的存在决定了整合并不容易。中国以"大规划"为特征的行政主导估计还要一代人的时间。(福卡:中国迈入战略机遇期)

四问:这些关键力量未来十年的可能变化是怎样的?

前述四种因素的发展和市场本身一样是不均衡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又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解读清楚啤酒行业未来的盈利方向,首先要从这些关键力量的可能变化入手。

1.资本:在到达资本盈亏临界点之前,资本的规模盈利模式将继续发挥市场资源集中配置的作用,从企业角度看可能更愿意兼并效益好的企业,尽量增加兼并的边际效益,争取更大的规模,这种企业还有不少,如浙江的西湖、福建的雪津等;

2.消费者:由于传统的力量所形成的啤酒消费分层状态不可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快速消失,所以受制于城市化的程度(2010年中国城市化新增人口只有1.2-2亿,而且这部分人是就地划转)未来十年啤酒消费层化的现实不会改变,而且消费者价值取向会增多而不是减少,这就为产品品牌的集中设置了巨大陷阱;

3.政府:啤酒对于本地的税收、就业等方面意义重大,政府不会轻易放手任由资本和市场规律调控。最近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地方政府在地区封锁的手段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内容发生变化;二是手段更隐蔽;三是行为合法化;四是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日报)

4.地域消费习惯和地域优先的意识形

态:文化现象恰恰不是短时间动作可以产生作用的,这种复杂基础背后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的。这暗示依托品牌整合的企业需要极大的耐心。

这五种因素的变化最终可以驱动啤酒行业产生二大结果:

结果一、消费者和市场的分层结构:

未来十年是中国啤酒解决城市问题的时间,是城市产品集中和品牌化的过程,农村的分裂割据还将长期存在,只是割据的程度要弱于现在的状况。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啤酒逐步创造模式解决农村问题的时间,解决农村问题被看作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动,而今天城市问题的解决路径有可能成为未来农村问题解决的经验。但这里的解决并不是单一化,反而是在承认消费者价值多元化基础上的集中化。

结果二:产业格局中诸侯的消失

智慧向来被看作处理东方问题的禀赋之一,天子、大臣、诸侯、草寇并不是谁都可以拿来开刀的。拿谁开刀?怎样开刀?这个选择的过程满是智慧。

那么为什么先轮到诸侯呢?

首先从整合的成本上来看,诸侯是最合算的。资本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讲效益,从规模上来讲大臣最合适,诸侯其次,草寇最不合算;但从市场和品牌以及渠道等综合素质上来考量(啤酒消费的本地化很严重),大臣的代价会最大,因为大臣可能出的乱子会比较严重,处于不可控境地。诸侯品牌之根不深,市场影响有限,又不会妨碍资本对基本获利的要求,所以诸侯在综合素质上成了被整合的最佳对象。

其次,从诸侯、大臣与天子的距离

上来看,大臣和天子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大臣的品牌忠诚度在相当大的区域内深度存在,市场质量基本上可以和天子的要求相衔接。而诸侯离天子太远,许多价值标准不一样,甚至相悖,同时其市场质量又不高,为数很多,独霸一方,飞扬跋扈。诸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然经济状态,他看不起草寇,又受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一时半会儿成不了大臣,单个城市的据点又对大臣、天子的扩张和品牌运作形成莫大的掣肘关联,在混乱的竞争中削减了天子、大臣的利润。最终诸侯成了天子的心头之患。

最后,从营销的角度看,未来二十年各位诸侯将面临"上压下打"的尴尬境地。上压:天子和大臣为了取得规模化效益,必将以品牌为利器向下打压诸侯的中高端市场份额;下打:草寇们为了生存以低价抢夺的对象首先诸侯。

同时一个非常独特的群落--草寇将长期存在,因为草寇存在的细分基础还将长期存在。从经济基础上看:草寇会在一定的非市场因素里得到庇护,靠价格进行粗糙的投机作业;从民族文化上看:宁为鸡头,不为牛尾,不管世界怎么改变,都誓将山大王的事业进行到底;从资源优化的阶段主题上看,以后二十年主要是对大臣和诸侯的整合。而对遍地的草寇,天子可能采取养猪的策略:养肥了再开刀。同时草寇的市场一般在农村或者三线城市,与天子的冲突不是很尖锐,除非草寇发展成诸侯或者威胁到了天子的基本利益(如对核心区域附近进行清理,像青岛对山东、华润对辽宁的整合皆属此类)以及成本导致的价格利基的丧失,否则草寇将活得很潇洒。

五问:未来十年的盈利模式会是什么?

行业的赢利模式离不开行业的格局,因此未来的盈利模式将主要体现在天子、大臣和草寇三者身上,其中代表城市精神的天子和代表农村精神的草寇将成为盈利模式生长的两大主体。象克代尔和银麦啤酒分别代表未来农村市场的诸侯、大臣甚至天子,两者的发展壮大就为以后农村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前提是他们发展的速度和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

说到最后都要落实到人这个要素上,因此未来的赢利模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的。

1、天子们的可能战略:辖大臣以令诸侯、草寇

战略关键词:扩张、整合、品牌、国际化、研发、渠道控制与协调、合作、民族化和国际化。

其中整合很关键,重视各种利益的博弈和协调,减少扩张后的内耗,这是一场无硝烟、无边界的战争,对于战争最后的胜利意义深远。

2、大臣们的可能战略:依附天子,围剿诸侯

战略关键词:扩张、整合、品牌、渠道控制、合作、差异化、细分市场、强化区域性。

大臣应当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所在,或依附天子,或加强内部整合、强化渠道的经验曲线赢利模式和地区领先赢利模式,并且寻找机会加强合作或联合,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3、诸侯的可能战略:上可投靠天子、大臣,下可就地隐姓埋名、落草为寇

战略关键词:有限扩张、有限整合、渠道控制、注意合作。

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注意将战线引得离自己的有效范围越远越好,苟延残喘,或者制造声势争取更高的叫价筹码,吸引天子和大臣的注意,早日圆满(被收购)。

4、草寇们的可能战略:地道的游寇和井冈山模式

战略关键词:差异化、价格导向、模块或标准式扩张。

地道的游寇:强化周期性盈利模式和经验交易模式

井冈山模式:低成本、模块式扩张,一切就是为了减少成本,降低价格,将大额交易赢利模式进行到底。

后记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7

创新能力差

许多经销商在相当时间内,其盈利模式实际上是重复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去做的事情80%以上是重复的,重复的做法最终把大家逼到一个个墙角,在产品不可能差异太大的前提下,同质化的经营过程最终让经销商的赚钱能力快速下降。

经销商除了创新能力差以外,还不具备把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整合的能力,往往不能从一个点或者几个点来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他们基本上是采取跟随策略,除了跟随同行以外,还跟随制造厂商,于是,相当多的经销商总是在不断地督促厂家多给自己新产品做。如果找到好产品之后,跟进者众多,比如去年旺旺碎碎冰好卖,今年加盟各种碎碎冰的人一定很多。2003年10月到12月期间,统一冰茶在两湖地区由于兑现经销商返利时以实物兑现,结果造成相当的经销商在淡季拼命抛货,因为是返利产品,抛多少赚多少,经销商都采取低价的策略,但是市场上不但价格低的要命,促销频繁,而且直接造成了便宜冰茶漫天飞的情况,严重败坏了冰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使原本良好的市场秩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靠单点单品支撑

一旦市场受堵便陷入亏损境地

靠以往的产品赚钱的方式,靠大路货来带赚钱产品的做法随着分销商的逐渐成长和厂家的通路扁平化,变得困难重重、陷阱叠叠,而且很多走着走着就走到半空中挂住了,是通路做不下去,也提升不了档次,增加人,扩大区域等等左冲右突找不到突破点,盈利犹如烈阳下的水塘渐渐枯竭。靠单点单产品单业务越来越难以赚钱了,至少赚钱不再那么简单那么轻松了,盈利结构发生变化了,盈利规律也改变了。

经销商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两个:

一是在厂家快速实施渠道扁平化的形势下,从厂家身上赚钱更要讲究技巧和关系,厂家和渠道实际上是生长在一个很大的利益共同体内,30%共赢,70%共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趋势,就是从单纯的产品(实物)交易转移到价值交易模式上了,可能合作双方看中的或者最终产出的不是现金,而是一种能力的互补,这样经销商具备赚钱的能力和资源比赚钱本身更重要,未来随着渠道扁平化的深入发展,有钱大家赚的局面不复存在,能赚钱的人赚钱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而不能赚钱的人会感到越来越难做,大经销商可以全面覆盖,而小经销商可以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擅长的业务环节做精做出品牌和口碑,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来找你。

二是消费者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发生变化。零售卖场的崛起,直接导致经销商在结算方式和权力等方面上的弱势地位,2004年湖南长沙的一位经销商就是因为商场欠账20多万迟迟不能结账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从产品难卖,卖出就赚钱到现在产品难卖,卖了也不赚钱,经销商的生存环境是明显恶化了。

在制造商方面,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上很好的规模盈利模式,而到了经销商这里,整合是很困难的事情。商业联合没有极大的利益诱惑加上时间短暂这两个条件,要达成所谓的稳定联盟,靠集体的力量来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美国就有这样的行业性协会,加入之后就可以享受统一的配送和其他集团化服务,大大加强了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经销商盈利困难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在管理思路上存在短视想象比如以前的草莽管理经验主义就遇到挑战,容易被厂家和同行整合,要向企业学习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成本控制和绩效提升两手都要硬。

眼里只盯住个别客户

缺乏区域市场的宏观步骤

以客户多作为盈利模式,客户多但是往往是没有质量的,没有质量的客户不能给经销商带来盈利,这样的经销商要加强客户集中度的建设,学会管理区域市场,一般这种模式对一些没有行销能力储备的企业是适合的,但是这种企业的生存质量本身就不是很好,怎么舍得花大价钱给经销商呢;

靠规模的扩张形成盈利模式,规模的前提一定是鲜明的专业化和差异化,没有这一点,再大也不会带来真正有价值的规模,反而会被规模拖垮,现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终端企业,几乎每个经销商都不可能全面覆盖,这样这种靠规模的盈利模式是存在相当的风险的,当一些小的专门做某一业态的经销商出现之后,厂家更愿意与这些人合作。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8

一、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分成两种:随机性和模糊性。会计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斥着这两种不确定性。现有的文献较多的是讨论会计的随机性,并针对随机性引入了概率,而对会计模糊性的认识则不够。尽管会计中许多程序和方法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精确性的思想,如复式记账、财产清查,但这种精确性是相对的,包含着大量的模糊判断。会计在确认、计量和报告环节充斥了大量的模糊判断。

二、财务报表分析与模糊数学方法

1.基本思路

经典的集合论认为,一个元素要么属于某个集合,要么不属于某个集合,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情况。查德则设法用一个隶属度(即隶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的概念,来描述那些处在“属于”和“不属于”之间的模糊事物,并记为μA(X)。当μA(X)取“0”时,就是“不属于”集合,当μA(X)取“1”时,就是“属于”集合,这时的集合A就是一个经典集合。当μA(X)取“0-1”之间的小数时,A就成为一个模糊集合。如0.9表示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比较高,而0.1则表示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比较低。这样,对那些模糊事物的性状就有了一种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也为财务报表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指标体系

要有效地评估企业的某项能力,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等,就必须设计一套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要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该项能力,并能将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3.评估模型

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进行测量。调查了解各项实际指标的后进水平点(低值)和先进水平点(高值),并将后进水平点设定为“0”,先进水平点设定为“1”,建立起区间[0,1],然后,分别将各项指标的实际数据映射到对应的[0,1]区间上,得到各项实际指标的隶属度。

为了简化运算过程,我们通过简单的线性插值法来求得各项指标在[0,1]区间上的隶属度。根据平面上的两点决定一条直线,设后进水平点的坐标为(x1,y1),先进水平点的坐标为(x2,y2),则能够建立直线方程式:

(x-x1)/(x2-x1)=(y-y1)/(y2-y1)(1)

在(1)式中,已经规定y1=0,y2=1,(1)式可以整理简化为(2)式:

y=(x-x1)/(x2-x1)(2)

利用公式(2),近似地求出各项指标的隶属度。

事实上,由于各项实际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所以还必须给出它们的隶属度在分配上的不同权重。权重也是一个模糊集合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幂法(也称几何平均法)较科学但计算较复杂,主观概率设定法计算过于粗糙等。为了兼顾科学和简便,在这里,设计了一种“排序打分法”。具体做法是,邀请若干专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各项实际指标从重要到次要进行排序打分。最重要的指标打10分,次重要的指标打9分,以此类推,排在最后的一项指标打1分,随即得出每位专家对各项实际指标的打分总和为相同的常数,之后再将各项具体指标的得分分别求和,并分别除以上述打分总和专家人数的乘积,得到各项实际指标的权重:

n

∑Qi=1(3)

i=1

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估模型:

P=f(xμ1,xμ2,xμ3,……xμn)(4)

则企业某项能力指数:

n

Pz=∑μiQi(5)

i=1

其中,μi为某项指标的隶属度,Qi为某项指标的权重,Pz为各项指标隶属度的加权平均值。考虑到人们评判的习惯,采用百分制将企业的能力指数Pz扩大100倍,得出:

企业某项能力分值:P1=100Pz(6)

三、模糊数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实际运用

为了使财务报表分析更有效,我们以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的对象,以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例。考虑到数据的可采集性,我们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公开上市的地产类企业2000年年报作为分析的对象。考虑到地产类企业受地区因素影响较大,故以地产类企业中控股股东为北京地区的房地产企业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法为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打分。经整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控股股东为北京地区房地产企业共7家,如下:

股票代码公司名称控股股东

0931中关村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046光彩建设光彩建设投资集团有限人公司

0608阳光股份北京阳光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0505珠江控股北京万发房地产开发公司

0540世纪中天北京世纪兴业投资公司

0656重庆东源泛华工程有限公司

0402金融街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

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提出了5个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如下:每股收益(A)、每股净资产(B)、净资产收益率(C)、主营业务利润率(D)、股东权益比率(E)。

2.采集相关数据

根据巨潮咨询网提供的资料,采集、计算出有关数据,见表1、表2:

表12000年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股票代码ABCDE

09310.242.519.3917.4325.64

00460.192.716.8228.0742.56

06080.42.2218.1124.8638.85

05050.171.2313.53-7.8957.67

05401.192.2652.8933.1740.07

06560.011.410.8114.1641.46

04020.321.619.932

.9333.64

深交所地产0.172.157.8723.2438.82

类平均指标

表22000年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对比指标ABCDE

低值高值低值高值低值高值低值高值低值高值

0.011.191.232.710.8152.89-7.8933.1725.6457.67

0656054005050046065605400505054009310505

3.计算隶属度

根据公式(2),分别计算出各项实际指标的隶属度,见表3:

表3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隶属度

股票代码ABCDE

09310.19490.86490.16470.61670

00460.152510.11540.87580.5283

06080.33050.66890.33220.79760.4124

05050.135600.244201

054010.6959110.4505

065600.121600.5370.4939

04020.26270.250.36660.99420.2498

深交所地产0.13560.62160.13560.75820.4115

类平均指标

4.计算权重

根据排序打分法及公式(3),我们邀5位专家对上述5项实际指标打分,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见表4:

表4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权重

ABCDE

0.4140.0550.2870.2050.039

5.计算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值

根据公式(4)、(5)、(6),计算出不同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分值,如下:

中关村(0931):30.2光彩建设(0046):35.14

阳光股份(0608):44.85珠江控股(0505):16.52

世纪中天(0540):96.18重庆东源(0656):13.6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深圳518026)

摘要:本文主要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为依据,从技术层面介绍用Excel建立盈亏临界分析决策模型和可调动态图表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EXCEL;管理决策;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38-03

作者简介:王晓俊(1976-),女,浙江丽水人,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

0引言

现代企业在做盈亏临界分析时,很多大中型企业一般采用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专业软件,但由于软件开发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专业技术人才及开发时间等,对于小微企业来讲,并不切合实际。微软公司推出的Excel、VBA等软件,早已被国内外经济管理人员公认为强有力的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软件工具。为了节约小微企业的有限资金,缩短软件开发时间,笔者试图在EXCEL电子表格平台上开发设计出一套盈亏临界分析决策模型。下面,就此问题展开如下分析。

1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

①决策:是基于一定的目标,运用科学地方法、手段,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中筛选出最优方案分析判断过程。决策问题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分。

②结构化决策:是指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形成决策方案,对多套方案进行比选之后确定最优决策方案。对结构化决策问题而言,只要建立了模型就可在此基础上找到最优解或满意的解,因此完全可以运用计算机完成结构化决策。这就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③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数学模型即通常所说的定量模型,是在现实系统中通过数学公式来量化分析各种本质属性,并描述各种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数学模型能够以量化的形式对各个特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

④决策模型:是为辅助决策而构建的数学模型,主要用于管理决策。近年来,运筹学的内涵不断延伸,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决策分析法,如对策论、排队论、调度模型、存贷模型、线性规则、动态规则等等。计算机系统是实施这些分析法的必备载体,它使决策方法数学化和模型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制重复性的数学模型,并形成管理决策,然后用Excel电子表格实现,提高效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常用的模型有很多,下面笔者以介绍建立盈亏临界分析模型为例,从建模分析工具、所需函数、具体步骤等三方面讲解如何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决策模型。

⑤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平衡点、保本点,它是指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与当期成本刚好相等、不亏不盈即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

⑥盈亏临界分析:是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分析方法,其最基本的应用领域是“本—量—利”分析,它通过成本、销量和利润三者关系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联系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制定经营决策,为目标控制提供非常有用的方法。

2EXCEL建模分析工具

2.1“单变量求解”

单变量求解是通过对另一个单元格中的值进行调整,并计算指定单元格中的特定值的方法。单变量求解,需要在Excel中调整指定单元格中的值,直至与该单元格关联的公式返回符合要求的值。“单变量求解”是组成一组命令的关键部分,通常将这些命令视为工具。假设单个公式的预期结果为已知数,用来确定此公式结果的输入值为未知数,就能运用“工具”菜单中的“单变量求解”功能进行求解。在单变量求解的过程中,Excel中特定单元格中的值会不断做出调整,直至与该单元格相关联的公式返回符合要求的结果。

例如,表1中使用“单变量求解”逐渐增加单元格B3中的利率,直到B4中的付款额等于900。

2.2“模拟运算表”

模拟运算表实际是一个单元格区域。该表包括单/双输入模拟运算表,可以显示一个或多个公式中替换不同值时的结果。单输入模拟运算表中,可以针对某一变量输入不同的数值,观察其数值变化对公式产生了什么影响。而双输入模拟运算,则需要键入两个变量的不同值。

3盈亏临界分析模型设计中使用的函数

IF函数在逻辑运算中比较常见。该函数执行真假值判断,即基于逻辑运算的真假值返回不同结果。通常用此函数来检测数值和公式。

3.1函数语法

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Logical_test是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的任意值或表达式。譬如,“A10=100”是一个逻辑表达式,若单元格A10=100,其表达式即为TRUE,反之则为FALSE。在实际运算中,可以通过任何比较运算符得出本参数。

Value_if_truelogical_test为TRUE时返回的值。假设本参数是文本字符串“预算内”,且logical_test参数值是TRUE,那么IF函数就会相应的显示“预算内”。假设logical_test为TRUE,而value_if_true为空,则本参数返回0(零)。若要显示TRUE,就应为本参数使用逻辑值TRUE。Value_if_true也可以是其它公式。

Value_if_falselogical_test是FALSE时返回的值。假设本参数是文本字符串“超出预算”,且logical_test参数值是FALSE,那么IF函数就会显示文本“超出预算”。假设logical_test为FALSE且Value_if_false忽略不计(也就是说value_if_true后没有逗号),那么系统就会返回逻辑值FALSE。假设logical_test为FALSE且Value_if_false为空(即value_if_true后有逗号,并紧跟着右括号),则本参数返回0(零)。当然,Value_if_false也可以是其它公式。

3.2函数说明

函数IF可以嵌套七层,通过value_if_false及value_if_true参数能构造出复杂的检测条件。

在计算参数value_if_true和value_if_false后,函数IF返回相应语句执行后的返回值。假设IF的参数包含数组(数组:用于建立可生成多个结果或可对在行和列中排列的一组参数进行运算的单个公式。数组区域共用一个公式;数组常量是用作参数的一组常量。),则执行IF语句时,必须逐一计算数组中的所有元素。

4建立盈亏临界分析模型

盈亏临界分析主要用于确定企业达到盈亏平衡时的销售水平,即分析销量高于或低于这一平衡点时的盈利和亏损状况。盈亏平衡点的基本算法:假定利润为零和利润为目标利润时,先分别测算原材料保本采购价格和保利采购价格;再分别测算产品保本销售价格和保利销售价格。基本公式如下:

①按产品销售量计算: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产品销售单价-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②按产品销售额计算: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产品销售收入)=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4.1案例分析

YH公司制造一种高质量运动鞋。公司最大生产能力为1500双,固定成本为38800元,每双可变成本为38元,当前的销量为900双,平均销售价格为92元,公司管理层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模型用于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应包含以下功能:

①需要计算的项目:1)单位边际贡献及边际贡献率,2)销售收入、总成本及利润,3)盈亏平衡销量及盈亏平衡销售收入;

②假定公司希望获得24000元利润,计算为达到利润目标所需要的销量及销售收入;

③提供反映公司的销售收益、总成本、利润等数据的本-量-利图形,基于图形动态反映出销量从100按增量10变化到2000时利润的调整情况以及“盈利”、“亏损”、“保本”的决策信息;

④考虑到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可能有波动,用图形模型反映销售价格从70元按增量1变化到100元时,盈亏平衡销量和盈亏平衡销售收入的相应变化。

4.2模型设计界面

4.3建模步骤

①新建表,计算相关指标。

在“成本管理.xls”工作簿中新建一“盈亏临界分析”工作表,分别输入相关数据,并按公式法计算出盈亏平衡销量与销售额。如图2所示。

其中:B8=B4-B5,B9=B8/B4,B10=B1*B4,B11=B5*B1+B6,B12=B10-B11,B14=B6/B8,B15=B14*B4。

②利用“单变量求解”工具计算目标利润对应的目标销量和目标销售额。

单击B12单元格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单变量求解”在弹出的“单变量求解”对话框中做如图3所示的设置。这样即可得到目标利润为24000元时的销量为1163双,销售额为106996元。如图4所示。

③建立模拟运算表。

在单元格C2:F5单元格区域中建立收入、成本和利润的模拟运算表,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格D2、E2、F2分别输入公式“=B10”、“=B11”、“=B12”,选中单元格区域C2:F5,单击菜单“数据”选择“模拟运算表”在弹出的“模拟运算表”对话框中做如图5所示的设置。得到的结果如图6所示。

这样即可得到不同销量时的销售收入、总成本以及利润等。修改不同的销量,其三个指标也自动调整。

④使用If函数得到决策结论。

单击A2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销量="&ROUND(B1,0)&"时,"&IF(B12>0,"盈利",IF(B12=0,"保本","亏损"))”按“回车”键确认。该公式的含义是判断B12单元格的利润,如果>0,显示“盈利”,如果<0,显示“亏损”,如果=0,显示“保本”。

⑤添加微调控件,建立模型。

打开窗体控件,添加两个微调控件,分别调控销量与价格。右击微调控件,在弹出的“设置控件格式”对话框中做如图7所示的设置。

这样即可动态显示出不同销量、不同价格的收入、成本与利润的变化情况。

⑥建立动态图表。

选择C2:F5单元格区域,利用图表向导建立收入、成本、利润的XY散点图,每个曲线分别代表收入、成本、利润,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条曲线随价格或销量的变化情况,并添加如前所述的控件按钮。结果如图8所示。

其中:垂直线是盈亏平衡销量垂直参考线和当前销量垂直参考线。采用垂直参考点的图形十分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利润随销售单价变化的全貌,它反映出当固定成本与单位可变成本不变而销售单价由小变大时,盈亏平衡销量由大变小,垂直参考线向左移动。

综上,通过Excel成功建立了一个盈亏临界分析决策模型和可调动态图表,决策者可以在图形上边调节参数,边观察反映决策结果的曲线及其特征的变化。该方法可以帮助小微企业提高决策分析效率、节约企业资金、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风险,帮助小微企业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管理人员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无须专职程序员帮助,利用Excel自行建立成本决策模型、最佳产品组合分析模型、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决策模型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常用模型。

参考文献:

[1]刘继伟,杨桦.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1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安然事件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来治理盈余管理这一现象。政府力求监管以及控制盈余管理,各国的学者们也争相研究这一领域,以找寻出更合理的理论支撑最佳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公司治理的方向有如下几个: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所担任的监督效果;细分盈余管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等,从不同的分类上探讨企业的收益管理这一问题。Xieetal.(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降低盈余管理的途径有数种,其中包括增加独立董事中具有财务专长的人数,聘请具有财务专长人员的审计委员会,增加董事会开会次数,增加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

Roychowdhury(2006)首次将盈余管理用具体的模型表示成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将两者的定义与界限清晰地划分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既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熟练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和采取最适宜本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来掩盖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或是虚增企业收益(DechowandSkinner,2000)。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式,报表上的现金流量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最终计算所得的账面会计利润与企业经营所得现金流量之间会产生巨大差值。真实活动盈余是通过现金流量表中三大活动,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现金流活动的相对占比、交易时间所属的会计期间来完成的。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操作较为简单,但造成的账面数值差距较大,容易被相关的监察部门所发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实际内容较多,操作较为繁琐,但不易被税务机关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察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将更深层次地危及企业(MizikandJacobson,2008;Mizik,2010)。进而可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渠道及程度,是目前公司人、股东、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等报表使用者所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争相研究的对象。虽然国外文献中也有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研究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市场。

在国内学者所撰写的文献中,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大致划分为两种,单一模型、多个不同的模型并行表示。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模型划分为三种:单一指标代替公司治理、多个指标同时作为衡量标准、多个指标综合成某一指数来表示公司治理。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是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单一指标来指代盈余管理,用多个指标一同表示公司治理,进而研究两者或者是再加上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雷、张杰(2009)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好,企业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黄世英、吴文芳、陈克兢(2014)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将越少,盈余质量也将会提升。但目前的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度,具体的作用机理。苏柯、杜金岷、张超林(2014)研究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达7.6%,高于经营现金流净额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5%。这些数据也说明了目前企业运用盈余管理修饰报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具w的选择标准以及运用机制与程度,是目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来研究与解决的。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政府对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法规限制,也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据一些报表指标来判断具体的公司报表是否值得信赖与进一步投资。

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者能力、公司特征差异、公司治理态度等某一方面来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与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的文章还不多。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数个指标的角度来表示公司治理,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表示公司治理,力求更加准确与可靠。本文将公司治理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研究与应计盈余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质量的关联,从而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近年来,企业操纵盈余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仅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法。自国外学者Roychowdury(2006)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一分类至今,人们的注意力就从以往的仅仅注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变到注重两者,甚至于更注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经营现金流量表与企业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数值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运用隐蔽的方法,调节实际的应收、应付款项等的交易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最终分布结构,使年度会计报告截止日期的账面数值更为可观。

现有文献中,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关的文献方向有几种,分别是内部控制、避税、外部审计等方面。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2013)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会导致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更少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债务率等控制变量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薪酬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样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Blair(1995)研究认为,狭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监事以及者众多角色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治理机制。马忠(201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企业的所有者与者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公司盈利能力会下降,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将使企业盈余管理减少、盈余质量提高。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调控的可能性减小。

假设2:公司治理水平与真实管理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这些数据执行如下的筛选过程:(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会计科目的类别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被ST、*ST及S的公司,即特殊处理、退市警告、未完成股改的公司。(3)剔除2015年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由于2015年未披露重要指标或者指标数据披露不全面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为2277个。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巨潮网。

(二)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的计量。通过阅读并借鉴陆正飞(2012)、蒋琰(2009)和白重恩等(2005)等关于公司治理指数的文献,选取出适合本研究的公司治理指标,具体见表1。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指标为主成分,故只取前面四个指标。前四个指标的主成分累加占比总方差的58.84%。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是2.189、1.500、1.159、1.037。依照惯例,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稻葜校将排列在先的命为第一主成分,在本文中即为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分析第一主成分可得出,10个变量Topratio、Cstr2_10、Mana、State、Dual、Indratio、HB_share、Parent、Boaedsize、Boardmeet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447、0.508、0.479、0.338、0.660、-0.237、0.166、-0.536、-0.763、-0.004。上述载荷系数大小与符号各不相同,从大小来看,在所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中,股权结构(Topratio、Cstr2_10)、公司性质(State)、高管激励(Mana)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较高,对最终指数的贡献较大。

2.盈余质量。

(1)应计盈余管理。经反复试验,琼斯模型中依据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模型的应计盈余更为贴近实际(Young,1999;Dechowetal.,1995)。因而,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具体模型如公式(1)。

CACCi,t/TAi,t-1=η0/TAi,t-1+η1(ΔSALESi,t

-ΔARi,t)/TAi,t-1+η2PPEi,t/TAi,t-1+ωi,t(1)

其中,DAi,t表示企业操控性应计盈余,数值上与模型(1)的回归残差ωi,t相等;根据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出企业总应计盈余CACCi,t;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度变化额表示为ΔSALESi,t;企业期初总资产用TAi,t-1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用PPEi,t表示;企业应收账款变化额用ΔARi,t表示。

(2)真实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分类方式,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Mi,t)分为销售操控(EM_CFOi,t)、生产操控(EM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操控(EM_EXPi,t)等三个类别。销售操控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给予折扣或者降低信用底线。生产操控是指通过不断增加产量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优点或者接近点,进而获得更低的单位固定成本,使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更低,进而计算出更大的利润额。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控制并减少企业的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等来降低费用账面额。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用公式(2)表示。

REMi,t=EM_PRODi,t-EM_CFOi,t-EM_EXPi,t(2)

其中,EM_PRODi,t、EM_CFOi,t和EM_EXPi,t分别是模型(3)、(4)和(5)的回归残差。生产成本表示为PRODi,t;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示为CFOi,t;酌量性费用表示为DISEXPi,t;销售收入表示为SALESi,t;销售收入变化额表示为SALESi,t;期初资产总额表示为TAi,tC1。

PROD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α4SALESi,t/TAi,t-1+ξi,t(3)

CFO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ξi,t(4)

DISEXP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1/TAi,t-1+ξi,t(5)

(三)模型设计

为了找出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关系,本文借鉴Cohenetal.(2011)和李增福等(2011)等学者的方法设定了如下模型:

ABDAi,t=β0+β1Gi,t+β2REMi,t+φCONTROLSi,t(6)

REMi,t=ρ0+ρ1Gi,t+μCONTROLSi,t(7)

公式(6)、(7)中,ABDAi,t表示操控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调节方向与数值无关,所以以绝对值表示。Gi,t表示公司治理水平,REMi,t为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模型(6)包括REMi,t,而模型(7)不包含ABDAi,t,原因在于企业确定盈余管理的顺序是先真实活动后应计项目,所以前者影响后者,但应计项目盈余不影响真实活动盈余。模型(6)的估计系数β1表示公司治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为了使实证研究数据可信度高,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为控制变量(CONTROLSi,t):公司规模SIZEi,t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表示为ROAi,t,资产负债率用LEVi,t来表示。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极大值为4.2053、极小值为-15.5635,均值为-0.0047,说明不同企业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操纵性应计盈余的极大值为17.5666,极小值为0.0000,均值为0.4527,不同企业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同时也表明采用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企业比采用真实盈余的企业数量更多。公司治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139,极小值为-3.607,说明不同企业的治理水平有较大区别;均值为0.000,说明企业的治理水平目前处于无功无过状态,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引致操纵性应计盈余上升;真实盈余管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表明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模式会有所戎兀采用一种时,另一种的使用就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应计盈余负相关,企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也是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

模型一中,操纵性应计盈余与真实活动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在采用一种盈余管理的同时,会减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越完善,企业越不会采取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质量将越好。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面维护公司形象。企业盈利能力、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与商誉。

模型二是探究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说明企业在低负债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高负债时采取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不易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盈利能力低时采取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小,对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

五、研究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所采取的盈余管理将会给广大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危害,也会给企业自身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更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股民利益,公司治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的约束能力功不可没,减少企业内部人员由于一己私利而危害更广大股民的利益,最终确保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所以希望借助本文,为公司治理实务提供参考。

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关系的过程中,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公司治理水平越低的企业越容易采用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均有可能。(2)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易被采用,调节效果更显著、隐蔽,对企业危害更大。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减少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管制范围,让上市公司在更合理的范围内调整盈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投资者公布的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第二,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惩罚力度,让信息披露者的犯罪成本增加,进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X

参考文献:

[1]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10):35-40.

[2]余怒涛,沈中华,黄登仕.审计意见和年报披露会影响盈余质量吗?[J].审计研究,2008,(3):55-63.

[3]沈玉清,戚务君,曾勇.审计任期、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J].审计研究,2009,(2):50-56.

[4]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3,(11):75-81.

[5]叶康涛,董雪雁,崔倚菁.企业战略定位与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会计研究,2015,(10):23-29.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1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润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41-02

引言

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这期间银行竞争优势多以低成本的储蓄支撑和经济发展推动。但是,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政府政策、同业竞争者等因素发展变化,这种发展模式变得很难维持。从目前国内形势看,宏观经济增长带动传统信贷增长而获取高利润的年代慢慢结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已难以继续。

针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的弊病,本文从其利润结构进行直观的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对利差的依赖程度之大,并结合这一现状给出相关的对策。

刘宇迪(2010)的观点是,从发展历史上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关,非利差主导型即为中间业务主导型[1]。

张国柱(2011)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2]。其中,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并提出这种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郑雪飞(2011)认为,商业银行目前盈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传统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产品等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费相关收入。同时,他根据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中客户群的划分,以客户为中心将个金业务的盈利模式分为横向的客户条线和纵向的产品条线[3]。

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2000)认为,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向众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批量交易,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应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多功能的“服务中介”转型[4]。

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姆和大卫J莫里森(1999)年,的研究中指出现实的商业活动变化频率非常迅速以及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战略为公司赢得持续的利润。他们研究出了多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如“无利润”、“利润复归”、“趋同”、“反趋同”、“中间陷落”、“价值链”等模式[5]。

蒂尔曼(2009)研究过去1/4世纪所发生的结构性金融变迁,全面探讨了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盈利的模型与实现路径[6]。

一、现状分析

利息收入主要是由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构成,是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体现,此项业务比重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传统业务在银行中的比重。存贷款利息收入差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

(一)传统业务利差分析

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总额为2.98万亿元。自2006年以来,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总额呈整体上升趋势。图1显示,2011年的利息收入总额是2006年利息收入总额的2.59倍。其中,2009年的利息收入总额低于上一年的利息收入,并成为近6年最低额,主要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5次降息,其中活期存款基本没降,定期存款大幅度下降,零售贷款受到7折的影响,从而导致2009年银行的利息收入下降。

图12006―2011年上市银行利差收入走势

数据来源:根据16家上市银行年报整理

从图2可以看出,近6年,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利息收入比从2006年的89.79%下降到2011年的83.01%。受2008年降息的影响,2009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比处于近6年的最低值,为82.14%。同2010年比,16家银行中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图22006―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整理

(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表1对我国各上市银行2010―2011年中间业务占比数据进行了分析。各家上市银行都在努力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发展、与2010年相比,各行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也都有所提高,增幅靠前的是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较高,平均为20.68%。其中,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22.12%。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占比靠前分别为18.85%和16.93%,北京银行占比最低仅为7.87%。

表1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16家上市银行2010―2011年年报整理

二、问题分析

(一)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利差收入

在传统利差收益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银行业收入来源的渠道主要依靠存款,存款规模不但影响到贷款的市场份额,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我国上市银行近几年利息收入可以看出,利息收入仍然呈大幅上升趋势,2011年利息收入为2.98万亿元,是2006年的2.59倍;虽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逐年递减,但比重仍在80%以上。

(二)中间业务规模增加但比重偏低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如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是建设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也才22.12%。虽然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水平是逐年上升的,从2007年的198.52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623.83亿元,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9.52%增长至2011年的15.02%,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比重仍相对偏低。

(三)中间业务偏重传统型业务

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构成情况和各家银行各项业务占比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靠前的都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诸如结算与清算业务、业务、银行卡业务等。这三大类传统业务占比在50%上下。而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靠前的大多是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理财顾问业务以及债券保险业务等创新的中间业务。通过国内外对比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显然还停留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业务上,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于高收益的创新型业务。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传统利息收入,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

尽管随着利率币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因此,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利差收入会进一步下降,但传统利差业务仍然会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提高差异化水平

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1)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人才优势,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2)在中国资本市场、信用市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3)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强化客户体验环节。

(三)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提高盈利水平

控制经营成本以提高银行盈利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中小型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时期,银行盈利能力相对于之前阶段的快速扩张期会有所下降。因此,加强成本控制能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宇迪.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J].大众商务,2010,(8):99.

[2]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4):168.

[3]郑雪飞.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关于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盈利模式的探讨摘要[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92-193.

[4]兹韦・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篇12

关键词:流通业;价值转移;利润区;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076―05

价值转移指利润收益和市场价值在行业之间、同一行业链不同环节之间转移的运动过程。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阿德里安・丁・斯莱沃斯基等一批学者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考察和研究,总结了价值转移的规律,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结合流通业实际学习和理解价值转移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流通环境变化的特征,重新思考流通业的盈利模式,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流通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新思考。

一、价值转移理论内容

斯莱沃斯基先后独立完成或和他人合著了《盈利模式》、《盈利》、《价值转移》、《发现利润区》等多部畅销著作。综合这些著作议述,价值转移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1.每一条产业链都可以细分为若干环节,有些环节处于“利润区”、有的则处于“无利区”。

所谓“利润区”,指“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活动领域”。这种利润不是行业平均利润,也不是周期变化的利润,而是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无利区”则是企业的黑洞,“资金投入后不会产生利润”。“利润区”和“无利区”可以是产业链的一段,也可以是整个行业。

2.利润区往往隐藏在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

所谓薄弱环节,指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由于受理念、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该环节信息不透明、技术含量较低、运行模式不成熟、成本虚高,但这些环节往往是潜在的利润源。领先的企业往往以创新的思路和盈利模式在薄弱环节深耕,并获取可观利润。

3.价值转移分为三阶段

按照价值转移理论,价值转移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价值流入、价值稳定和价值流出。价值转移的阶段判断的依据,通常是“市值规模比”(公司市值住营业务收入)。当“市值规模比”大于2,处在价值流入期;“市值规模比”在0.8至2之间,处在价值稳定期;“市值规模比”小于0.8,则处于价值流出期。

4.“利润区”会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发生位移

斯莱沃斯基总结了经营环境变化的五个方面:区域经营者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过剩;技术进步和开发提高了产品的替代性,使传统的产业界限模糊;受信息技术、品牌和兼并的推动,分销渠道的产业化加强;由于各种支持系统兴起,使新的赢利模式更加容易成长;信息化提高了消费者的素质,增加了价格的透明度,促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竞争型商业模式出现。

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价值与利润收益不断位移。如果这一位移发生在行业之间,表现为一个行业对GDP的贡献度及行业整体利润不断提高,而另一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则不断下降。如果价值转移发生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则行业整体利润并未萎缩,但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市值及盈利能力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斯莱沃斯基多次举电脑产业链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论断。电脑产业链是由核心零部件、电脑设计、组装、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分销、服务等环节所组成。个人电脑兴起时,IBM等公司都看好这个市场,此时,哪家公司的产品首先进入市场,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为此,IBM公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零件采购、组装等硬件环节,而把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等环节外包给微软等公司开发,当时IBM公司确实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皮尔・盖茨却认为,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系统迟早要成为电脑产业链的利润区,因此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运作,使微软这两项业务成为行业的标准。随着电脑产业链的利润区离开硬件环节后,IBM公司连续10年陷入困境,而皮尔・盖茨却由于远见卓识成为世界首富。

二、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趋势分析

运用价值转移理论分析流通业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有以下趋势:

1.制造环节利润向销售和研发环节转移

斯莱沃斯基在剖析不同案例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不同产品链中,加工制造环节往往处在“无利润区”或“低利润区”,随着产业的成熟,利润区越来越远离加工制造环节。从国外经济看,价值转移的趋势一般由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上游(开发设计环节)和产业链下游(如销售、售后服务环节)转移,呈现出“微笑曲线”状态。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制造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处于分销渠道的支配地位,并在供应链中处于“利润区”。但是,随着供求格局的变化,销售环节(尤其是零售终端)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是因为,销售环节是产业链的最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完成交易的最终端口,是商品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展示和交易的场所。通过这一环节,厂家和商家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完成最终的交易,进入实质性消费。正因为这样,销售环节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

2.销售环节主营业务利润向资源和服务环节转移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主营业务主要指商品买卖,主营业务利润也主要指商品买卖差价。然而,根据对我国99家批发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商品买卖差价赚取的利润在流通利润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表1表明,2000-2005年间,通过进销差价方式获得利润占流通企业的利润总额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其他业务利润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在不断增加。其他业务利润主要从资源环节和服务等环节盈利。

(1)资源环节

在这里,资源主要指流通企业具有的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渠道资源、品牌资源等。

渠道资源。随着流通企业规模化和连销化的发展,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的分销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渠道资源越来越丰厚。由于对渠道拥有强大的控制力,流通企业对生产商、供应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迫使上游环节让渡出更多的利益(如进场费、资金占用等)。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资源都能带来利润,发达畅销的渠道网络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样会给流通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

品牌资源。卓越的流通品牌可为流通企业创造如下价值:等同或相似技术、功能与品质的产品,依赖品牌资产可比竞争商店价格卖得更高;降低对促销的依赖性;吸引新顾客,增加老顾客的光临频率;形成竞争壁垒;通过理性品牌延伸,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如发展自有品牌商品、通过连销加盟收取加盟费用等)。

(2)服务环节

这里的服务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还包括向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为供应商提供市场信息、再加工、物流等服务;对消费者提供融资、租赁、、定制、解决方案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环节隐藏着巨大的利润。以汽车销售为例,汽车销售利润与为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提供贷款、保险、融资、租赁、维修等服务所获得的利润比为1:3.7。所以许多零售企业往往会降低汽车售价,把盈利的赚取不仅仅停留在销售环节,而是通过开设4S店和提供更加贴近的服务,把盈利延伸到更广阔的服务领域。

3.交通运输与仓储处于价值稳定期

本文选用了58家交运仓储上市公司,数据样本为1996年至2005年公司年报,时间跨度为10年,数据表明这58家公司的市值规模比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2001-2005年的市值规模比均大于2.0,表明处于价值流入期。

4.电子商务增长迅速

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被誉为是对商业零售业务的第四次革命。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交易平台,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是对传统流通经营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革。自2000年至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87.33亿美元,增长到937.61亿美元,6年内增长了9.74倍,平均每年以65%的速度增长,其利润区展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流通业价值转移特点分析

纵观整个流通业价值转移的过程,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有以下特征:

1.价值转移的周期加快

我们以超市、卖场为例,提取了百联股份、王府井、南京新百、武汉中北四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发现价值转移周期明显加快。

2000前,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比大于2.0,处于价值流通阶段;2000年大于0.8小于2.0,处于价值稳定阶段;从2001年开始,其市值规模比小于0.8,处于价值流出阶段。期间处于价值稳定期的时间仅为一年,几乎没有过渡期。这四家公司的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造成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周期缩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某一业态或某一经营方式处在价值流入或价值稳定阶段,会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注意,短期内会有大量企业介入。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量闲散资源和转型资源如饥似渴地寻找投资方向,加上我国盲目建设和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竞争性企业的出现必然会加速行业价值及环节价值的流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新经营模式的探索、新经济理论的推出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必然会加快价值流入和流出的速度。

2.价值转移路径多维化

从流通业价值转移的演变历史来看,价值转移的趋势一般是按照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下游进行转移,如向批发环节转移,然后又向零售终端转移,体现了方向的一维性。现阶段价值转移的路径则呈现多维化特征,即不仅朝价值链下游转移,也有可能朝着上游转移,甚至有可能朝着独立于整条产业链的第三方转移,产业链上有多个利润区。

3.价值转移范围的跨区域性

斯莱沃斯基在《价值转移》一书中指出,价值转移有三条路径:一是价值在不同行业间转移;二是价值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间转移;三是价值在同一公司不同部门间转移。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价值转移还在不同国别,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据我们的调查,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市值规模比要明显大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流通产业可持续盈利对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和企业占主导的战略思维是由内而外方式,思路主要集中在节约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价值转移理论则是倡导由外而内的思考方式,即决策者从环节分析入手,把握环节变化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流通可持续盈利战略。

1.科学把握价值转移规模,摆脱“无利区”,造就“利润区”。

国内外的一些优秀企业,其经营模式各有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清晰地判断每条产业链利润区的位置及价值转移的趋势,并重新确定价值获取、产品差异和业务范围的途径和策略。

香港利丰集团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发现,一件商品如果在美国零售价是4美元,其生产成本仅为1元,在这一环节再压低成本提高获利水平很困难,他们称之为“硬1元”。而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零等环节尚有很多机会可以节省成本增加利润,他们称之为“软3元”。认识到这一规律后,他们通过分散生产的方式,把加工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自己则集中精力在“软3元”环节运作。哈佛商学院专门为此采写了案例,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利丰案例告诉我们,在每条产业链中都有其“硬环节”和“软环节”。所谓“硬环节”指产业链中运营已渐成熟,竞争充分,节省成本空间较小的环节:“软环节”则指产业链中相对薄弱,创新经营和压缩成本均有较大空间的环节。显然,后者是流通产业主要利润来源。

2.设计流通盈利模式,实现价值创造

流通盈利模式指流通产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和途径,也是流通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和业务结构的总和。

从流通盈利模式的演变看,先后有进销差价模式、连销经营模式、渠道控制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增值服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等盈利模式出现并发挥作用,他们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又是并存的。我们从利润来源的获取利润方式来勾画这六种盈利模式的特征(见表4)。

虽然不同盈利模式在资源运营方式和业务结构方面各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我们透过不同盈利模式的特点,进一步剖析其深层机制,发现有共同盈利规模可循,这一规模主要体现在盈利模式和盈利机制的相互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表明,在确定了流通盈利源以后,流通企业还必须构筑有效的盈利通道,即盈利的方式和途径。这些方式和路径主要是低成本运营、流程重组、渠道控制和客户至上策略。各种盈利模式和方式都有适宜实行的条件,流通企业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但必须强调的是,企业必须尽可能靠近利润源,远离“无利区”。

3.建立竞争壁垒,控制价值流出

实现流通可持续盈利,不仅仅要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更要保护价值,即采取有效可行的控制,保护企业的利润区不被竞争侵蚀,盈利模式不被对手轻易模仿。

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控制手段很多,斯莱沃斯基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归纳,见表5。

在每个行业,选择控制手段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决定如何实现战略控制之前,须对相关的控制手段的作用强化进行划分。表6提供的等级排列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