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核心考点解析(6篇)

时间:

核心考点解析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板-块模型;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27-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成了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论,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是什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构成。其中,“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指对待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与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等。

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不少过于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重视学生长远发展的现象。笔者在过去一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下面结合二轮复习中“板-块模型”专题复习,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板-块模型”是木板与小物块组成的作用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经典的题型,综合性强,这类题涉及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和转化、动量守恒等知识点,基本涵盖了力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还与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图像等密不可分。它一般涉及多个物体和多个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建模能力,很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板-块模型”来源于生活,学生有初步的生活经验,通过“板-块模型”的分析和解决,能很好地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1案例与分析

高三的第二轮专题复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网络,另一方面,也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和策略,并通过“题海”来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短期来说,这对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也许是有用的,但却可能抹杀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笔者尝试在专题复习中精选少量经典习题,通过对习题的“稀释、还原”,着重三个分析(受力分析、过程分析、能量分析),通过充分的学生活动,利用实验、多媒体和图像等形象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不知不觉中既学会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科的素养和能力。

在“板-块模型”专题中,笔者精选了三道有代表性的经典习题,由表及里,层层剖析,由浅入深,拾级而上,让学生逐渐领略学科的魅力和精髓。下面与同行一同分析和分享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笔者出示一道例题,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思考。

例题如图1所示,质量M=4.0kg的长木板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m=1.0kg的小滑块A(可视为质点)。初始时刻,A、B分别以v0=2.0m/s向左、向右运动,最后A恰好没有滑离B板。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郸=0.40,取g=10m/s2。求:

(1)A、B相对运动时的加速度aA和aB的大小与方向;

(2)A相对地面速度为零时,B相对地面运动已发生的位移x;

(3)木板B的长度l。

设计意图:本题是“板-块模型”问题中的典型题,它考查了木板和滑块叠放在一起时的受力分析(关键是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过程分析和能量分析,涉及的知识有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但由于木板与地面之间没有摩擦力,木板和滑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故此本题相对来说比较基础,设计本题的目的是把它作为“母题”带出同类题,一题多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到内,让学生真正感悟答案以外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课堂实况:巡堂中发现学生基本能解决或部分解决,但学生画图辅助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笔者示范画出过程示意图(如图2)。

通过过程示意图,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滑块A的运动过程:先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速度减为0,然后由于此时滑块相对于木板向左运动,受到木板向右的摩擦力,故此接着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木板B则一直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与滑块A共速后两者一起匀速运动。

笔者通过示意图(画图、用图、析图),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层层推理和论证,不断接近问题的实质,建立“板-块问题”的基本模型和规律。

变式1:(2013课标2)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3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取g=10m/s2,求:

(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μ2;

(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大小。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高考真题,相较例题难度加大,一方面需要学生v-t图像中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木板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受力分析、过程分析复杂程度均加大,学生只有借助读图、画图才能很好地理清物体的运动过程。

为降低难度,给学生的思维搭建“脚手架”,笔者提示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物块和木板的运动分别是怎样的?请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2)请画出物块的v-t图像(注意两者共速后是否以相同加速度一起做减速运动)。

课堂实况:笔者给学生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审题后思考上述问题。5分钟后请两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过程分析的难点和转折点是A、B共速后的运动状态,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受力分析,判断两者的加速度是否有可能相等。

第一个过程:物块A向右加速、木板B向右减速直至共速前,如图4:

第二个过程:A、B均向右做减速运动,运动示意图如图6,v-t图像如图7:

运用运动学公式或图像,联立方程就可求解。

本题若能够正确审题,画出过程示意图和v-t图像,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读图、画图、用图的能力是物理学科要求的基本素养,结合受力分析进行过程的分析和推理、论证是物理学科要培养的核心能力。

变式2:(2015课标1)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m,如图8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8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大小取10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高考真题,由变式1的两个运动过程延伸至本题的4个运动过程,难度进一步加大。目的在于进一步训练学生学会读图、画图、用图,提高过程分析的能力,学会把多过程问题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把复杂问题分解为清晰的简单问题。要顺利解决本题,学生要弄清小物块与木板的运动过程以及相关参量的关系,头脑中要有清晰的物理情景和模型。

课堂实录:笔者给学生10分钟的思考时间,巡堂发现,在前两题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画图的意识增强,尝试画过程示意图(如图9)。

第一个过程:板与墙壁碰撞前,板、块两者共同向右做匀减速运动。位移s0=4.5m,由图得运动时间t0=1s,碰撞前的速度为v1=4m/s,设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有:

第二个过程:碰墙后到物块速度减为零。设木板此时的速度为v2,历时为t1,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分别为aA、aB。

第三个过程:物块从速度为零到再次与木板共速。

设历时为t2,共同速度为v,木板总长度为l。

第四个过程:木板和物块一起向左做匀减速运动,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下来木板的总位移:

本题运动过程比较复杂,若能结合v-t图像分析会更加直观和明白。

2反思与感悟

一年多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在于让高三备考的学生不但能收获分数,更能提升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本节课只是笔者其中的一节探索课,与以往的教学相比,笔者没有让学生“跳进题海”,而是更注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严谨推理,展示学科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中发现,不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遇到难题不再是畏惧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同时,也日渐凸显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时不再是毫无章法,而是逻辑清晰、层层推理,哪怕是不能把题目完整求解,也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结束语

诺贝尔获得者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他可谓一语道破了教学的目的、本质和真谛,教育不是培养学生记住大量的知识,更不是培养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各学科都要担负其教育教学功能,切实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核心考点解析篇2

数学题是指数学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事情,数学题的标准形式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条件(已知、前提),结论(未知、求解、求证、求作).1988年第6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中又提出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题应具有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单教授的《解题研究》一书不仅讲怎样解题,而且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核心题),通过这些核心题学习解题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解题的乐趣.2006年9月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为了改变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泛而不精的问题公布了《数学课程焦点》文件,该文件强调打好基础的“核心结构”,“核心结构”是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内容联系的强有力纽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研究室主任章建跃博士主持的课题“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课题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进行了梳理,析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并对它们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供我们在研究“如何确定、构建核心题”时进行类比和借鉴.

1.1构建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遴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核心题并形成题库,以满足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单元测试所需.针对目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太多,学生负担很重,必须研究和改进习题教学研究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原则.数学核心题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发挥核心题的导向作用,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等做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使学生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构建的基本流程

(1)确定核心题的遴选范围

核心题主要选自课本的经典例题和习题,各类教辅和期刊中的优秀命题,历年全国各地的优秀中考题和竞赛题,数学史上的著名问题以及自编和改编的新题.

(2)剖析核心题的特点

核心题具有新颖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核心题具有探索性,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操作实践到探索研究的过程.核心题具有综合性,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技巧来解决问题.核心题具有变式性和开放性,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但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水平.核心题具有拓展延伸性,具有进行连续学习、不断探讨的可能性,能使学生从中得出进一步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3)确立核心题的编制原则

核心题的编制应遵循如下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少而精原则和拓展性原则.

(4)构建核心题的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知识点、考点、承前学习、后续学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最后形成以每一节课的核心题为基本载体的教学模式.在构建核心题的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个体现”: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层次性以体现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探究性以体现承前学习、后续学习对该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核心题的教学形式上,要突出“两个方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和课外批改,以减轻教师负担;方便学生高效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力争达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的目的.

(5)形成以核心题为特色的校本作业

课内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作业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初中数学核心题的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编写出一套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并与教材相配套的校本作业,使之成为师生教学的好帮手,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案例分析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其应用非常广泛,相关习题也非常多,但最核心的问题应是根据所给方程的特点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题组(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学生常常忽略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设置习题(1)(3)的目的就是提醒学生能关注到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习题(2)(4)同习题(1)(3)比较后发现少了“一元二次”字样,其他条件相同,学生解题时往往认为此时二次项系数也必须不为零,而事实上此时二次项系数可以为零,所以应就二次项系数为零和不为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在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还应考虑其他条件(包括隐含条件),设置习题(3)(4)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还应关注到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这个较隐蔽的条件,设置这两个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单一的习题功能较少,在构建核心题时应多采用题组形式,各小题之间要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来揭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材习题如图1,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经过点O的直线交AB于点E,交CD于点F.求证:OE=OF.

分析教材配备的习题难度一般不大,有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有的是为了形成技能技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但有的习题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变式和拓展功能,像这种习题就可以选作核心题.本题作为教材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证明线段相等,这类问题一般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让经过点O的直线“动起来”就可以引申出很多的结论(如变式1─3),这些结论尽管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基本相同,都可以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而且这些结论正反映了平行四边形的根本性质──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在学习后续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仍然可以使用这个题组,只须把求证的问题改为判定相应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很不错,真正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的.

案例32014年衢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3题.

提出问题:

(1)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点E,H分别在BC,AB上,若AEDH于点O,求证:AE=DH;

类比探究:

(2)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点H,E,G,F分别在AB,BC,CD,DA上,若EFHG于点O,探究线段EF与H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综合运用:

(3)在(2)问条件下,HF∥GE,如图7所示,已知BE=EC=2,EO=2FO,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核心考点解析篇3

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所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学员成绩管理又是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院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基于的学员成绩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基于三层架构(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开发环境是WindowsServer2003,开发工具为VisualStudio2005,利用2.0技术,使用C#语言编程,数据库为SQLServer2000。

二、系统实现

(一)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设置和密码查询。系统分为教务参谋、考务中心、考试成绩录入员、系统管理员等四级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设置教务参谋和考务中心,还可以查询帐号初始密码。考务中心将教员设置成考试成绩录入员后,教员才有录入成绩权限。

(二)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包括录入、修改考试(补考)成绩、生成补考计划、修正考试成绩、填写考试分析报告等。录入成绩前要录入考试信息(课程名称、考核科目、考试性质、权重、考试日期等信息),首先在单位树里选择教学班(如果该教学班没有学员或学员还没有编排学号不能录入考试信息)系统自动带入该教学班对应的专业类型并在下拉列表中列出已安排考试的课程,选择课程后系统自动带入课程名称、考核科目、考试性质(毕业考试、考试和考查)、学时、学期、考试日期、授课单位等信息,权重默认为1(1表示100%,如输入0.5表示50%)当一门课程包含多个考核科目时需要录入相应权重,考试信息保存后,学员下拉列表中列出了该教学班该课程所有未录入成绩的学员,成绩可以录入分数,也可以设置缓考、缺考状态,保存学员成绩后下拉列表中同时移出该学员(修改考试信息和成绩,同录入相似,不再详述),录入完该课程所有学员的成绩后,将成绩上报到考务中心审核成绩,上报成绩后不能修改和删除考试成绩。教务参谋可以安排不及格、缓考、缺考的学员参加补考,系统根据时间段自动生成补考计划,补考计划分为学期补考和毕业补考,补考的组考单位录入补考成绩,流程参照考试成绩录入。公布成绩后学员对成绩有异议,复查后确认有误,经批准由教务参谋对该考试成绩进行修正。教员根据考试成绩录入考试分析报告,考试分析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综合分析、意见建议、评价结论等内容。

(三)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包括审核考试(补考)成绩、审核考试分析报告。考试成绩审核分为考务中心审核和教务科审核两级审核,教务科审核通过后,教员和学员才可以查询成绩。考务中心审核成绩时,选择要审核的课程系统弹出此课程考试的详细信息,并列出所有学员的考试成绩,同时统计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人数。点击“通过”后,交由教务参谋审核。点击“不通过”,则将此信息打回录入人处。教务参谋审核过程与考务中心审核类似,不再叙述。

(四)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包括考试信息查询、考试成绩查询、学员队(学员)平均分统计、合格率统计、实考人数统计等。根据不同登录用户控制查询范围,如:学员查看本人成绩,学员队干部查看本队成绩、教员查看担负课程成绩,教务参谋查看全部成绩等,只有教务参谋才有统计功能。

(五)导出打印

导出打印包括:打印考试成绩表、打印考试分析报告。系统可以直接打印成绩,也可以导出word、excel、PDF等格式。

三、数据挖掘应用

(一)概述

数据挖掘是解决数据丰富而信息贫乏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和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其在分析大量数据中具有明显优势,并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多个研究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还不够深入,将之用于军队院校管理尤其是成绩管理中至今还不多见。

目前最常用的几种数据挖掘方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关联规则以及粗糙集和模糊处理技术等。

(二)决策树算法

顾名思义,决策树就像一棵树,它利用树的结构将记录数据进行分类,树的一个节点就代表某一个条件下的一个记录集,根据记录字段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枝;在每个分支子集中建立下层节点和分支,就形成一个决策树。采用决策树,可以将数据规则可视化,也不需要长时间的构造过程,而且每一条从根结点到叶节点的路径的含义是可理解的,精度较高。这种可理解性是它的一个显著有点。

决策树构建以后就可以依据决策树的规则对数据进行判定。决策树可以分为分类树和回归树两种。分类树对离散变量做决策树,回归树对连续变量做决策树,一般的数据挖掘工具允许选择分裂条件和修剪规则,以及控制参数来限制决策树,决策树主要应用于分类。

决策树方法的起源是概念学习系统CLS,然后发展到ID3算法,最后又演化为能处理连续属性的C4.5算法。

(三)数据挖掘过程

1.确定数据对象,收集数据以及数据预处理

定义清晰的挖掘对象,认清数据挖掘的目标是数据挖掘的第一步。数据挖掘的最后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有预见性的、有目标的。本文将挖掘的对象定义为同一专业三种不同类型学员的“步兵分队战术”课程中的“科目1”、“科目2”、“科目3”三个考核科目成绩信息,确定了数据对象后,从考试信息表和考试成绩表中选择出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进行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好以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包括:去除错误数据和数据转换。错误数据,在统计学中称为异常值,应该在此阶段发现并且删除,否则,它们将导致产生错误的挖掘结果,同时,需要将数据转换成合适的格式。本例中首先要把原始成绩选取出来,去掉补考成绩,然后把原始成绩为缓考和缺考的数据删除,接下来进行数据转换,采取数据概化,定义90

2.构建决策树

数据预处理后,使用数据预处理得到的训练集,采用C4.5算法构建决策树。本例中,样本数据为2008-2011级A类、B类学员,2007-2010级C类学员,总数为2109名,随机抽取大约70%作训练集,其余30%作测试集,通过SQLServer2000中的AnalysisService(数据分析服务)工具生成决策树。

3.规则提取

决策树生成以后,遍历决策树,也就是从根到叶发现若干条路径,每一条路径对应一条规律,整棵树就形成一组规则,然后通过分析规则发现最有用的子集,形成规则集。

4.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结果发现C类学员基本技能最好,但是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综合实践能力较好;A类学员基本技能较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综合实践能力好;B类学员基本技能较差,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学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重点,做到固强补弱,提高学员能力。

四、结语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提高成绩的分析水平,通过对成绩深入、科学的分析,提取隐藏的数据信息,为院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辉.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7.

[2]李文峰.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技术在国防生管理决策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7.

[3]黄杰.数据挖掘在军队人才培养上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

[4]HanQingtian,GaoXiaoyan.ResearchofDecisionsupportsystembasedondatawarehousetechniques[c]//SecondInternationalWorkshopknowledgeDiscovertyandDataMining(WKDD),2009:215-218.

核心考点解析篇4

[关键词]“能力席位”;绩效;考核指标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071-04

一、公务员“能力席位”的界定及其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一)湖北省公务员“能力席位”理念的内涵

公务员“能力席位”的理念是以工商管理领域的经验为借鉴,以职责(定责、履责、问责)为核心,以岗位为基础的一种全新公务员能力管理模式。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岗位就是一个“席位”,每个“席位”都应有与其匹配的能力。因此,所有的公务员岗位都是“能力席位”。

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优秀者和普通者的一系列潜在特质,即为了完成工作,并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任职者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个性特征要求。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形式差异和能级差异。

(二)湖北省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的指标构成

2009年,笔者主持并完成了湖北省政府项目《湖北省行政机关公务员“能力席位”通用标准研究》,在借鉴英国、美国公务员能力指标体系和我国人事部公布的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12个厅局的各级公务员访谈,并对26个厅局单位进行问卷调查(780份),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的实证方法,构建了湖北省省直行政机关公务员“能力席位”的十二项标准。

“能力席位”标准由“基础能力”和“政治与行政能力”两大模块构成。“基础能力”是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全员素质,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门槛,包括学习、表达、调查研究、心理调适等四大能力维度;“政治与行政能力”是公务员在国家公共权利行使过程中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判断及其与岗位能力配套的推进、控制、管理行政运行、行政服务,保持行政高效运转的能力,包括政治鉴、团队管理、创新工作、应急和远谋、出谋划策、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廉洁从政等能力维度。这十二项能力维度按照“科办、科级、处级、厅局级”四个层级,进行了指标的细分。

目前,湖北省各省直机关均已建立每个公务员岗位“能力席位”标准,并探索将其运用于公务员的招录、绩效考核等管理环节中。本研究以“科级”和“处级”两级公务员为对象,构建与“能力席位”标准相对接的绩效考核指标。

(三)“能力席位”标准与考核指标的关联性

“能力席位”标准即是一种岗位胜任能力。岗位胜任力(competency)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并用于优秀外交官的选拔,它是指在某一工作上能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的个人潜在特质。[1][2]研究显示,岗位胜任力对绩效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3][4]岗位胜任力已成为各国公务员选拔、培训和测评的主要依据(Horton,2000)。将岗位胜任力模型导入绩效考核体系,能提高考核的效果,使绩效考核更具有针对性。

我国现有公务员绩效考核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提出的“德能勤绩廉”五大维度,“德能勤绩廉”较全面地体现了公务员考核内容,但若直接以此作为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和抽象,且缺乏指标权重,不利于实践操作。如何将“德能勤绩廉”进一步细化和施行是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研究的重难点。

二、“能力席位”视角下公务员绩效考核三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本研究认为,“德、能、勤、绩、廉”的指标细化可以从岗位胜任力和岗位职责两个方面展开,将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为三个层级:一级指标是“德、能、勤、绩、廉”五大维度;二级指标是将“能力席位”标准导入“德、能、勤、绩、廉”中,形成基于“能力席位”标准的二级指标体系,其中“德、勤、廉”为通用型考核指标,分解成若干个二级指标,适用于各层级、各类别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三级指标是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对“能、绩”的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细化。

考虑到二级指标只适合考核某一层级公务员的绩效水平(比如科级公务员),仍然无法满足对同一层级内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进行差异化考核的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各岗位的职责内容,进一步分解“能”与“绩”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分解需各实际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本研究未做统一设计,只提出绩效考核的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这里只给出三级指标的设计原则。

三级指标的设计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岗位职责的内容;二是根据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重点细化“绩”与“能”的指标。具体来说,“绩”可以从工作职责的数量、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贡献等方面进行分解,综合评价公务员的平时工作表现和年度工作总结,突出对“实绩”的考核;“能”可以从完成岗位职责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分解,如业务学习能力、工作执行能力、服务基层能力等。这些指标不仅能够考核公务员的现有工作能力,更应该能评价其未来工作绩效。

三、基于“能力席位”标准的二级考核指标体系

(一)与“能力席位”标准对接的初始二级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本研究以科级和处级的“能力席位”标准为基础(见表1),绩效考核指标在与“能力席位”标准对接时,采用访谈和问卷两种方法。

课题组对湖北省12个厅局人事处长进行访谈,经过指标调整和反复讨论后形成初始二级指标体系,如表2。

问卷以访谈结果为基础,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提炼。问卷调查选取了湖北省省直机关26个厅局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920份,有效问卷798份。其中科级及以下585人,处级213人。经过编码、录入、整理后,采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

1.适度性检验

首先对问卷进行适度性检验,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适度检验见表3:

上表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数量,当KMO值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子愈多,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学者Kaiser(1974)观点,KMO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此处,科级及以下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问卷的KMO值为0.922,并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7328.7(自由度为300),达到显著水平(p

2.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来估计因子负荷量,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进行因素分析,并进行VARIMAX旋转。在分析过程中,依据以下标准对指标进行删减:第一,因素分析中,共同度在0.4以下的题项;第二,因素分析中,因子负荷量在0.5以下的题项;第三,因素分析中,因子负荷量在一个维度大于0.5,且在其他某一维度大于或等于0.4。考虑到在实际操作中,对“廉”这个指标通常采取一票否决制,在本研究中,该指标不参与因子分析和权重设计,直接作为考核指标的一个独立维度。

(1)科级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因子分析。科级的27个初始指标的主成份分析中获得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经逐步删除后,共有17个指标进入因子归类,结果见表5。第一个因素的特征值为3.225,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0.097%,包括职业道德、依法行政、组织纪律性、个人品德等4个指标,与一级指标“德”对应;第二个因素的特征值为2.522,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8.532%,包括业务与学习能力、工作执行能力、服务基层能力、政策识别能力、应急能力等5个指标,主要反映公务员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一级指标“能”对应;第三个因素的特征值为1.464,能够解释总变异的8.162%,包括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工作积极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出勤率等4个指标,与一级指标“勤”对应;第四个因素的特征值为3.587,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2.194%,包括工作职责质量、工作职责贡献、工作效率、工作职责数量等4个指标,与一级指标“绩”对应。这4个因素总体方差解释量为68.985%,说明对科级及以下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2)处级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处级的26个初始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获得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经逐步删除后,共有15个指标进入因子归类,结果见表5。第一个因素的特征值为3.725,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2.497%,包括职业道德、依法行政、组织纪律性、个人品德等4个指标,与一级指标“德”对应;第二个因素的特征值为2.506,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8.432%,包括参谋与策划能力、业务与学习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5个指标,与一级指标“能”对应;第三个因素的特征值为1.972,能够解释总变异的9.827%,包括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团队领导意识、工作积极主动性等3个指标,与一级指标“勤”对应;第四个因素的特征值为2.978,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1.053%,包括工作职责贡献、工作职责质量、工作效率等3个指标,与一级指标“绩”对应。这4个因素总体方差解释量为71.809%,说明对处级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

(二)将“能力席位”标准引入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有利于提升公务员胜任力。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能力席位”标准的公务员二级考核指标体系,将各胜任力标准与考核指标进行对接。其中,科级公务员“能力席位”中依法行政、学习、工作执行、服务基层、政治识别、应急、团队协作、自我规范与约束等八项能力和处级公务员“能力席位”中依法行政、学习、参谋与策划、政治鉴别、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组织管理、廉洁从政等八项能力分别转化成各层级的二级考核指标。与“能力席位”标准对接后的考核指标不仅能够为优秀绩效提供标准,使绩效考核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公务员提升个人能力。

(三)设计绩效考核通用指标,为公务员绩效考核实际工作提供直接参考。本研究提出将“德、勤、廉”作为通用型考核指标,适用于各层级、各类别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将“能、绩”作为专业型考核指标,针对具体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这种指标分类,既能满足从整体上构建绩效考核体系的需求,又能满足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公务员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的需求。研究中提炼的通用型考核指标可以为实际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直接参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2]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JohnWiley&Sons,Inc.1993.pp222-226.

[3]Duncan,G,C,James,L,M,James,L,M.Saber.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basedCompetenceandExecutionofInformation-basedCompetitionIEEEAnnalsofTheHistoryofComputing.1995.

[4]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的检验[J].心理科学,2002(5).

WangChongming,ChenMinke.ManagementCompetencyAnalysis:Testi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s.PsychologicalScience,2002(5).

(作者:陈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3)

TheStudyofAThree-levelCivilServants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SystemfromCompetencePerspective

——TakingCivilServantsinHubeiProvincialAuthoritiesasAnExample

ChenFangLuMeng

[Abstract]Toconstructacivilservants'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systemisanimportantsegmentforbuildingacivilservants'competencymechanism.Thispaperdiscussesthecorrelationbetweencivilservants'competenceandjobperformancebasedoncompetencetheory.CivilservantsinHubeiprovincialauthoritieswillbetakenasanexample.Bymeansofconnectingcurrentcompetencestandardswithperformanceevaluationindex,selectingindex,analyzingfactorsanddeterminingweighs,athree-level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anditsweightdistributionwillbeconstructedbasedoncompetencestandards.Byconsideringdifferentrequirementsforjoblevelsandjobresponsibilities,thissystem,whichishierarchicallydividedinto“sectionlevel”and“divisionlevel”anddividedinto“universal”and“professional”intypes,offersscientificguideforpracticalperformanceevaluation.

核心考点解析篇5

关键词:圆锥曲线;离心率;求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01-02

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是当今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近些年来,各地高考对圆锥曲线的求解的认识及解决策略有着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但笔者就今年高考动向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分析发现利用方程思想,以及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与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一、关于离心率的考点的几点认知

从近几年高考动向分析,圆锥曲线离心率关键考点在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及离心率与准线方程,结合个省市高考试题看,对圆锥曲线求解的认识及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的值和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尽力将方程思想与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数形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离心率问题的解决的几种办法

从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对于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解决主要由以下几种办法:

(1)直接求出a,c.求解e

(2)利用公式,求出整体e

(3)利用第二定义法

(4)构造a,c齐次式,解出e

三、抓住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解决的核心

作为高考重点和难点的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理所当然的被高中教师及学生高度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论文在网上随处可见,也还有求离心率的相关资料书籍可到处查寻,但关于离心率的求解问题一直困扰在同学们心中,每次的问题都不一样,学生遇到这类题的时候,就只得望而生畏,毫无头绪,无法得到准确而满意的解答,所以,笔者近年积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主要从相关省市高考试题入手,努力探寻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解决的核心,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比如:从重庆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得到,离心率的常见考法,就是建立方程思想来解决求值以及范围。下面我从以下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1:设F1,F2分别为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双曲线上存在一点P使得|PF1|+|PF2|=3b,|PF1|・|PF2|=ab,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本题来自2014重庆理科数学8题,主要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难度属于中档题,很多网站考点分析都是说用的第二定义来求离心率,学生并不熟悉的焦半径公式。

解:不妨设右支上P点的横坐标为x

由焦半径公式有|PF1|=exa,|PF2|=ex+a,

|PF1|+|PF2|=3b,|PF1|・|PF2|=ab,

2ex=3b,(ex)2a2=ab

b2a2=ab

a=b,

c==b,

e==.

这类型的题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善于思考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离心率的核心是什么,即如何建立a,c之间的关系,如果找到这个关系,也就能解决离心率了,离心率不是一个双曲线具体的方程,是刻画圆锥曲线的共性的东西,有利于反应圆锥曲线的图像性质,所以教师只需要建立方程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明显是第一定义来建立方程,下面就是方程的思想解法:

解:不妨设双曲线上有一点P,那么P点应该满足双曲线的定义

|PF1|+|PF2|=3b,|PF1|・|PF2|=ab,

||PF1|-|PF2||=2a

左右平方,通过重新配方可得

(|PF1|+|PF2|)24|PF1|・|PF2|=4a2

将条件代入上式中,可得一个关于a,b的方程

9b24a2=9ab然后易得e==.

案例1的反思:两种思路去解题,很多老师为了学生能够解决,给他们总结了很多方法,不仅让问题得到解决,还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关键在于没有从问题的核心思考;第二种解题明显快速切入主题,找准要害,直接建立方程,得到了答案,所以只要找准了方程,离心率的值可以很快的求出,根据这一思想,其实离心率的范围也是一样,把方程的思想推广到不等式上面即可。

案例2:双曲线C:的左、右焦点分别为,P为双曲线C的右支上一点,为的内心,记的面积分别为,若,则双曲线C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双曲线的取值范围的求解和求值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题目中很明显有一个不等式,那么离心率的范围要借助题目中的不等式来解决,那就得表示出不等式,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解设,内切圆的半径长为

则,

由题可得

≥即≥

≥即≤

.

案例2反思:本题是2015重庆理科二诊13题,看起来本题毫无头绪,但是仔细去雕琢它,发现其核心思想是把不等式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去约分,本题就不再那么困难了。

核心考点解析篇6

第三节

一、A1

1、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

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有辅酶

C、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有金属离子

D、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

E、所有的抑制药都是作用于活性中心

2、在酶分子表面由必需基团组成的与酶活性有关的一个区域称为

A、模序

B、结合域

C、变构调节中心

D、化学修饰中心

E、酶的活性中心

3、酶的特异性是指

A、不同细胞含不同酶

B、酶是-种特殊的蛋白质

C、酶对底物有特异选择性

D、酶的结构具特异性

E、酶具有活性中心

4、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不包括

A、底物浓度

B、酶的浓度

C、反应环境的pH

D、酶原的浓度

E、反应温度

5、有关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

A、结构与底物相似

B、与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

C、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D、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

E、与酶非共价结合

6、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

A、酶分子的空间构象

B、酶的基因来源

C、酶的活性中心

D、酶的电泳行为

E、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7、关于Km值的意义,错误的是

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B、Km值与酶的结构有关

C、Km值与酶所催化的底物有关

D、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

E、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8、丙二酸对于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

A、反馈抑制

B、底物抑制

C、竞争抑制

D、非竞争性抑制

E、共价修饰调节

9、关于同工酶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酶蛋白分子结构相同

B、理化性质相同

C、分子量相同

D、催化功能相同

E、免疫学性质相同

10、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正确的是

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

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

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E、酶原的激活没有什么意义

11、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

A、多肽链

B、底物

C、同工酶

D、内源性物

E、酶原

12、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影响必需基团解离状态

B、也能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

C、pH改变能影响酶的Km值

D、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

E、酶在一定的pH范围内发挥最高活性

13、有关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按分子组成可以分为单纯蛋白酶和结合蛋白酶

B、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相同的酶,因为存在于不同的组织或器官而被称为同工酶

C、金属离子和维生素是构成结合蛋白酶的主要非蛋白质成分

D、酶分子中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因被称之为必需基团

E、酶的无活性的前体被称之为酶原,无活性酶原经激活可以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答案部分

一、A1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对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有活性中心才会有催化活性,才能称为酶。

【该题针对“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09,点击提问】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结合,并将其转变为产物,该区域称酶的活性中心。

【该题针对“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08,点击提问】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酶促反应的特异性是指酶对底物的选择性。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酶只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②相对特异性:酶可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一种酶仅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0,点击提问】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药、激活剂。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5,点击提问】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抑制药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抑制酶的活性。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竞争性抑制药的抑制作用。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4,点击提问】

6、【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药、激活剂,这6大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就为酶促反应动力学。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3,点击提问】

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Km值的物理意义是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2,点击提问】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竞争性抑制存在时Vmax不变、Km值增大。如丙二酸与琥珀酸的结构相似,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1,点击提问】

9、【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该题针对“酶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7,点击提问】

10、【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在初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该题针对“酶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416,点击提问】

1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酶原与酶原激活:有些酶刚合成或初分泌时是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酶原。

【该题针对“初级药师-基础知识模考系统,酶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39883,点击提问】

1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影响酶活性中心某些必需基团、辅酶及许多底物的解离状态。因而,pH的改变对酶的催化作用影响很大。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pH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环境pH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活性都降低。

【该题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013,点击提问】

1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