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教案(6篇)
喝水教案篇1
文/马晓慧
美国某媒体公布了美国农业部一项调查:即使每天很在意自已的饮食,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年妇女,还是很难保证摄入足够并且均衡的营养,特别是以下这五种营养素。而事实上,只要饮食中做个小改变,就能弥补这些“短缺”的营养。
维生素E
短缺症状:皮肤颜色发黄发暗。维生素E可以帮助皮肤抵御紫外线的伤害。
解决方案:
每天选取以下当中的两种或三种
葵花子:直接吃,或者把它们撒在沙拉上。
小麦胚芽:可以把它们和酸奶拌在一起吃。
植物油:用它代替黄油或动物油炒菜,做蔬菜汤,或烹饪其他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
红椒:切成片用来熬制意大利面汤汁。
罐装低钠蚕豆:捣碎和调料掺在一起可作为芹菜的蘸料使用。
钾
短缺症状:肌肉乏力,不得劲儿。缺钾时会急躁、虚弱和疲劳。
解决方案:
每天选取其中的三种或四种
烤土豆,最好带皮的:用洋葱酱或者和葱花拌着吃。
青豆:与荷兰豆、玉米粒蒸熟,做沙拉吃。
煮熟的菠菜:配意大利面吃。
熟扁豆:煮一碗低钠扁豆汤喝。
切片香蕉:用搅拌器做成奶昔喝。
钙
短缺症状:一般表现骨质疏松。补好钙和维生素D还可降低II型糖尿病风险。
解决方案:
每天选取其中的三种或四种
低脂酸奶:可配草莓、其他浆果和薄荷吃。
低脂奶酪:做意大利调味饭或者意大利面食搭配食用。
豆腐:蔬菜炒豆腐。
熟白菜:用白菜来煮一份含钙高的汤。
维生素A
短缺症状:皮肤干燥、牙龈出血红肿、眼睛干涩、视力下降、抵抗力下降。
解决方案:
每天选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红薯:烤红薯算是一份色香味俱全的小菜。
南瓜:用来做全麦粉煎饼。
嫩胡萝卜:拿来做点心或者面食的馅料。
哈密瓜:用脱脂干酪,少量蜂蜜拌着吃。
杏干:把它们切碎做成什锦牛奶早餐。
镁
短缺症状:肌肉抽搐、骨质疏松、四肢发凉。
解决方案:
每天选取其中的三种或四种
熟黑豆:用黑豆和香菜一起拌沙拉。
巴西胡桃:切碎加入到早餐中。
熟糙米:配炒菜吃。
喝茶加糖并非人人适宜
文/熊江雪
一年四季,雪白或淡黄的都绽放在很多人的茶杯里,不少人更是喜欢喝茶时加上冰糖。但是,专家提醒:不是人人都适应这种喝法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章富教授说,有过敏体质的人想喝茶,应先喝一两朵试试,如果没问题可再多喝,但也不应过量饮用。此外,由于性凉,体虚、脾虚、胃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喝。
一般情况下,茶最适合头昏脑涨、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群喝。
喝茶时,人们往往还喜欢加上几颗冰糖以增加口感。常教授认为,茶加冰糖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最好别加糖,应单喝。此外,还有一些脾虚、肾湿的人也不宜加糖,因为过甜的茶会导致这类人口黏或口发酸、唾液多,感到不适。所以,不知道自己体质的人喝茶还是别加冰糖为好。
喝水教案篇2
教师让学生先看一段动画视频。视频内容是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乌鸦喝水》,人尽皆知的故事,听课的教师和学生一头雾水,难道这是在上语文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知道。
师:这位同学请您说说,通过乌鸦喝水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它的寓意是乌鸦向瓶子里扔石子,水位升高会喝到水!
师:其实,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正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就这个故事,我们有一位老师做了一个幻灯片作品,请大家看看,它有什么问题?
展示作品《乌鸦喝水》幻灯片。
师:同学们觉得这幅作品存在什么问题?
生:幻灯片的顺序颠倒了。
师:你们说说哪几张顺序乱了呢?另外,大家发现没有,这位老师做的幻灯片的视图方式只能看到部分的幻灯片,而且调整也不太方便,其实幻灯片还有其他的视图方式,你们知道吗?(教师提示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四种方式)看看谁能在三分钟时间内把顺序调整正确?
这是温岭市第八中学一位教师给八年级学生上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个片段,如果从教材要求的角度,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教材内容与教师讲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因为教材的课题是《众家之言》,课文是以有关金字塔是谁建造为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幻灯片的半成品中插入自选图形,调整自选图形的大小以及通过拖动自选图形自带的黄色小菱形改变自身的形状、设置自选图形的填充颜色,而后再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文字素材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从网上获取,甚至是自己有感而发等,从而突出各家观点,突出主题《众家之言》。课本的第二小节是利用自选图形创作UFO飞碟形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掌握自选图形的叠放次序、旋转和组合等技能,而对于幻灯片的视图方式和顺序调整,教材是放在最后一小节,按照正常的上课流程是这样的,但是这位教师却打破常规,把幻灯片的顺序和视图方式作为课堂的导入,并自然而然地切入主题,非常合理,流畅而顺利。
巧设悬念,优点突出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①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自选图形、改变自选图形大小及颜色等基本设置;②掌握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③利用自选图形生成新图案;④了解幻灯片视图的区别,并对幻灯片进行移动、删除、插入等操作。教学重点是自选图形的组合和叠放次序;教学难点是利用自选图形创造性地生成新的图案。
按照一般教师的思维逻辑和想法,肯定会把主题向金字塔方向引导,接下来再探讨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自选图形、添加文字、飞碟图形创作等。可这位教师偏偏出乎我们的意料,继续围绕“乌鸦喝水”这一主题展开,并从“乌鸦喝水”的图片情节中寻找突破口,当学生发现其中的一幅乌鸦等待喝水画面没有出现瓶子时,她随即抛出问题:同学们,这只乌鸦前面本来是有一个玻璃瓶的(如下页图2),但是画面中却不见了,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请你们用自选图形在幻灯片中画一个玻璃瓶。
学生看到图片,自然会产生一种冲动,会积极投入到绘画玻璃瓶的任务中。教师利用一个个的任务,很自然地把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融入到创作水瓶的过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解决了自选图形用到的如何组合、叠放次序。最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这只乌鸦不用扔石子,还能用另外什么办法喝到水,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倾斜瓶子的办法,教师再提问瓶子的倾斜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中,逐步了解了如何旋转、移动图形。
白璧微瑕,难免一疏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能利用自选图形模仿画面中的瓶子进行制作,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限制。而课本意强调用自选图形创作属于自己的飞行器,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自选图形的组合、自选图形的前后次序以及旋转、填充颜色等知识点。课本追求的不仅仅是因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希望通过创作,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作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益于学生以后的再创造、再提高。
2.与课文主题《众家之言》相背离。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的环节,实际是让学生表现各自观点的环节,在这堂课上就显得不够充分,与主题脱离太远,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喝水教案篇3
关键词:自觉喝水;爱水小护士;榜样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3~6岁儿童发展指南》关于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就提到3~4岁的幼儿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4~5岁的幼儿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5~6岁的幼儿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可现在的超市、广告中到处都充盈着各种美味香甜的饮料,直接刺激着孩子的视觉和味觉,让孩子们无法抵御这样的“诱惑”。这些果饮料、奶饮料,让孩子们爱不释“口”,以至于把人体最基本的对水的需要“抛掷脑后”。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园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需要老师提醒后才会去喝;但是如果教师稍有忽视,有的幼儿就趁机少接水或不喝水。改善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正确认识喝水的重要性
开学初,幼儿都争先恐后地拿了许多的植物来幼儿园。但很少有幼儿会记得给花草浇水。我就利用为植物浇水自编了几个小故事“我的小花怎么了”和“爱喝水的小宝宝”,使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效果不错。为了让孩子们区分饮料和水哪一个对我们的身体更重要,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可以编写许多故事和小实验。小实验《牙齿怎么了》,是让孩子观察泡在可口可乐里的牙齿怎么不见了,让孩子知道多喝饮料会腐蚀我们的牙齿。通过故事,使孩子们知道自己该喝多少水,喝水少了会造成身体哪些部位不舒服等生活小常识。编写这样的故事和实验,让孩子看到的真实画面、课件故事,才能让孩子铭记于心中。
二、鼓励幼儿多喝水
由于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不能主动喝水,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醒幼儿及时喝水。如果一味地说教,难以让孩子记住,创设一个情境性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喝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创设以促进幼儿多喝水的意识。如在幼儿的喝水区张贴小脚丫,提醒幼儿在喝水过程中要养成喝水排队不拥挤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喝水的习惯编成一系列故事或儿歌,绘制成漂亮的墙饰,布置在活动室内,还可以在幼儿中进行争做喝水“小老师”活动。由于刚开始让孩子们相互监督,外加上老师的督促,效果不理想。然后,我又请平时喝水较多的孩子做喝水小老师,挂上小老师的牌子做他们喝水的榜样,和老师一起督促孩子们喝水。其他的孩子看到都很羡慕,“老师,老师,我也要做喝水小老师。”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多喝水,比如:请幼儿扮演小汽车,给汽车多加点“油”,让汽车跑得快;给“小花”浇水,才能长得漂亮,形象地比喻加深了幼儿对喝水的印象。幼儿们也很喜欢这种游戏方式,每次都抢着给自己的“小汽车”多加油。
三、做好幼儿的榜样
很多时候,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都会被幼儿所模仿。在家中,成人们在聚会时大口喝饮料的情景常常被幼儿所看见,有时,成人会让幼儿品尝这些“美味”。幼儿品尝了各种味道甜美的饮料之后,当然就更加不肯喝白开水了。所以要想让幼儿喜欢喝水,自愿喝水的话,成人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首先可以把班级内喝水习惯培养计划向家长说明,告诉家长幼儿园的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家中尽量不储存饮料,更不能把饮料当成奖励。其次,应该给幼儿制订家中幼儿喝水时间表,让家长参照执行,同时让家长们在家中也设立“喝水服务员”。既能监督幼儿喝水,又能让幼儿体验为家人服务的快乐。另外,教师要定期发放幼儿饮水习惯调查表,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幼儿在家的饮水习惯培养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共同来帮助家长和幼儿。
四、争水小卫士
喝水教案篇4
多喝水有利于氧气的供给,呼吸顺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眼下水产品名目繁多,纯净水、太空水、矿泉水、矿物质水、离子水等,让人应接不暇。很多人被商家的广告牵着走,把饮水安全抛在脑后。到底什么样的水才是对健康真正有益的水呢?
辨析一:饮用水纯才好
答案:错误!世界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复兴教授指出:“在喝水问题上,人们最大的误区就是水越纯越好。”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纯水是指纯净水,其中包括太空水和超纯水。纯净水是把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等大部分去掉,而制成可以直接饮用的水,它的优点在于没有细菌,没有病毒,干净卫生,但大量、长期饮用会增加钙的流失,带走人体内有用的微量元素,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另外,由于人体的体液是微碱性,而纯净水是呈弱酸性,如果长期饮用弱酸性的水,体内环境将受到破坏。因此,纯净冰只适宜偶尔喝喝,不宜作为家庭桶装水长期饮用。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更不宜长期饮用。
辨析二:常饮矿泉水会得结石病
答案:错误!有些人把开水壶中结晶垢现象与人的结石病联系在一起,认为饮用矿泉水会产生泌尿系统结石,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饮用矿泉水并不会诱出泌尿系统结石,其根据有三方面:矿泉水有洗涤内脏和稀释尿液的作用,控制和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碱化尿阻止草酸钙、磷酸盐和尿酸盐结晶检析出,并有溶石作用;矿泉水中的镁离子可以促使尿液中的草酸钙溶解,也可与水中超量的钙离子结合成不被血液吸收的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因此,喝矿泉水会产生泌尿系统结石的说法是臆造。相反,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还可以饮用矿泉水,以此作为一种保健措施和预防手段。
辨析三:矿物质永、纯净水均由自来水生产
答案:正确!很多人误将矿特质水、纯净水等“白水”都当成了矿泉水,但事实上,它们和真正的矿泉水有很大区别。
首先,矿物质水和纯净水多是由自来水生产加工而来,而矿泉水则采于大地或岩层深处的天然水源;其次,矿物质水等人工水属于酸性水,而矿泉水则呈天然弱碱性,与人体血液PH值相近;在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精华上,矿泉水包含多达10余种且为天然形成,而矿物质水只有寥寥几种,并为人工添加。
辨析四:自来水要当天烧开当天喝
答案:正确!当天烧的水最好当天喝完,喝自然冷却、搁置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自开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
从营养成分上讲,自来水的矿物质含量不如矿泉丰富,PH值也这不到7―8,但基本上能满足人体需要,自来水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干净、健康的饮用水。
自来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些特质是可挥发的,加热时会随着水蒸汽挥发出去。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水快烧开时(80℃―90℃)盖子打开,等水烧开后再煮2分钟―3分钟,然后熄火。
水烧开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水的老化,形成有害物质。白开水放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也会变成老化水,而且老化水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水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小贴士:冬季饭前最好喝点水
喝水教案篇5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虽然语文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其载体――课文及课外阅读却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网络的作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创新是人的潜能,每个人经过科学的培养,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小小的创新意识,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创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有首古诗说得很好: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
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
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
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
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喝水教案篇6
笔者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什么能够引申的例子。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当说到这些内容之时,脑海中突然有一种冲动,因为一则热议新闻非常能说明问题,就是“孙伟铭案”。于是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多了以下内容的讲述:
2008年,中国的酒后驾车事故层出不穷。“孙伟铭案”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也许以前也有,但是媒体报道得很少。现在媒体对此报道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喝酒是他们的自由,同时驾车也是他们的自由。但如果酒后驾车,在法律的角度,就是影响公共安全。所以,这次“孙伟铭案”的定性不再是以按交通肇事罪论处,而是定性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判处无期徒刑。也就是说开车、喝酒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必须自律,开车别喝酒,喝酒别开车,如果开车喝酒了,那就是违法行为了。
由于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在班级内形成了共识:要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要珍爱生命。平淡的课堂,凸显了人文思想。
反思:
1.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这个案例是教师动态生成的案例。这个动态生成是基于教师内涵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这些就需要教师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把握和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以前人们常说,老师教学生,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对象在变化,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也应该是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心人呢?
首先,你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其次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用这双慧眼,我们要去关注发生在地球上的事,大事、小事、国际国内外的事;去关注我们地球上的人和物,关注那些值得和不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切,去挖掘历史课堂所需要的资源。第三你要学会整合和转化,你要能重新建构资源,把资源与我们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方法,在课堂上清晰地讲述和表达出来。在讲述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加以引导,真正地把资源利用好。
其实,任何知识都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改进,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关键是看具体的实施者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加工整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不受传统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的束缚,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国家发生的大事、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的资源。重大的事件如北京奥运会、六十周年国庆阅兵、甲型流感疫情;小事如江阴的赞园挂牌、江阴第五届城市运动会;身边的事情如学校搬迁、同学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历史课程的资源,只要我们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处皆课堂、事事皆课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自由和自律话题的探讨
既要自由,又要自律。这个话题在历史上很早就被提出,同时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这样一个例子“孙伟铭案”,则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联系我们的历史。
对于自由和自律的观点,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早在古希腊就存在这样的思考的讨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他们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们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却忽视了道德。在给人以自由的同时,却缺少了道德的规范,人们缺少了约束,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于是,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要自律,“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让人们在“自由”的同时,多思考些“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