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例(3篇)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随着3D版《阿凡达》的上映,3D电影再次激发了人们的观影热情,对于大众而言,3D电影似乎是方兴未艾,但从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现时炙手可热的3D电影热潮无异于其重装后的华丽逆袭,因为3D电影实际上兴起于19世纪20年代,而其技术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3D成像技术最远可以追溯到1844年,一位名字叫做D.B的外国人通过一个立体镜拍下了世界上最早的3D照片。
1890年前后,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弗里斯格林(WilliamFriese-Greene)发明了双机放映3D电影技术,是3D电影的最早起源。[1]
1922年,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诞生,早期的3D电影通常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扔向观众的物体等镜头制造噱头。
早期的3D电影最终因为其自身技术及题材的限制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中暂时沉寂,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拍摄技术及特效技术的进一步成熟,3D电影得以重装再整,并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二、3D电影的视觉成像原理
3D电影的观看需要利用人的左右两只眼同时识别真实世界里的空间这一原理,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因为两眼所见角度略有不同,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空间感。立体电影的原理是通过两台摄影机模仿人眼的视角同步拍摄,在放映时也通过两台投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通过立体眼镜分别还原左右眼的影像,进而在大脑中合成立体的视觉影像。观众看到的影像与真实世界有极大的相似性,有些物体离观众很遥远,有些似乎触手可及,这些独特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三、3D电影中的感知与交流
3D电影中近在咫尺的物体:旋转于我们周围的花瓣,激荡而出的水滴,迎面而来的子弹,让观众在观看时不由自主地试图用身体去触摸眼睛所感知的世界,这一观影环境已经突破了2D影像时代“窥视”观影的环境,观众在真实与虚幻的建构中闯入了类真实的时空领地,并寻找到了自身与这一时空交互的可能性,观影中的交互使得观众在影片的时空中寻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可以说,观众视觉的强烈体验和身心的积极参与开创了观影的新篇章。
(一)3D电影中的“感知”
1.Z轴:创建类真实的时空感受
法国的现代电影理论宗师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2]在2D电影中,这一观点被“新浪潮”借鉴并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从拍摄及展示的层面而言,2D电影中的场景只具备水平X轴和垂直Y轴两轴,因而在空间的表现上欠缺真实感及现场感。而在3D电影中,3D电影的拍摄及展示均是通过模拟人的双眼的视差,从而形成类似真实世界的现场感。从拍摄及展示的层面看,3D电影中的场景具备真实空间的水平轴x、垂直轴y、纵深轴z。在Z轴参与场景中建构艺术作品的表现时,巴赞所言的“逼近现实”才具备了被观众体验和感受的可能性。
当3D电影突破二维空间限制向三维空间建构迈进时,3D电影的场景进一步向真实的物质世界靠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观众的空间体验不再完全是依靠经验建构或想象建构的空间,而是实实在在能够通过人体感官感受到的空间,这一空间感颠覆性的建构意味着3D电影在视觉体验上的全新变革。
2.存在感:身体介入,心理融入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其延伸。”[3]3D电影恰恰体现了人体感官的延伸,3D电影使得双眼与大脑机制联合建构类似于真实世界的立体影像成为常态,这一身体介入机制也导致了观影心理的改变,2D电影观影中的“间离感”逐步抽离出观影过程,观众因感官的介入及心理感受的变化,而在类真实的观影时空中重新建构了自身的存在感。3D电影利用其成像上向前延伸的立体性而出现某一物体突然迎面而来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从生理反应上来说极富刺激性,当某一物体突然超过这个距离接近人时,人会条件反射性地退让。此时,人的这一生理反应,已使人与他所见之物发生了联系,人已经参与了作品中。[4]自身存在感意味着观众观影的身心融入,Z轴的运动镜头或出画镜头的使用,均充分考虑了观众存在感的介入,这一存在感的发展将是3D电影技术的独特优势。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认为,“视知觉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与选择的活动。”[5]在2D电影中,观众的审美是被动的接受影片所建构的虚拟时空,而3D电影的类真实时空能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观影之中,并自主选择需要关注的重点,所以观看3D电影时的主动权在观众手上。
这就意味着,3D电影的视觉体验的变革及因此带来的观众的存在感的建立,均可能带来观影观众的交流方式的改变。
(二)3D电影中的交流
人类生活中,交流是最普遍、最常见却极为难以表述的一种行为,而华慈拉威克曾说过,“人不能不交流。”[6]人的交流是人的一种本质化存在。现实的状况是,交流无处不在,同样,在艺术作品中,交流也无处不在,不过对于华丽转身后的3D电影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理震憾中,孕育其中的交流的独特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交流”
正如《柯林斯词典》解释的那样:“交流,是指信息、思想、感受的发送和交换。”[7]通过这一定义不难发现,人类交流无非是通过语言系统或非语言系统两种交流方式实现信息、思想等的发送和交换。
语言系统的交流意味着,人们能够成功交流的前提条件是说话者通过约定的发音表达出某一概念,而这一概念是被大家的经验所认可的对象,这时说话者与听众达成了共同的认知,这时的交流才能够实现。
不过,人们的交流除了语言系统外,非语言系统的交流也很重要,人类初始的交流便是非语言系统,如手势、身姿、表情等作为交流的基本手段,即便是语言交流占重要地位的今天,非语言交流依旧是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
在3D电影的观看过程中,观众与3D电影的交流往往是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并用的一个交流过程。
2.艺术作品中的交流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试图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与观众交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文学作品,音乐还是电影,均致力于与观众的沟通交流,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品、作者、宇宙、读者为文学四要素”[8]的说法。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在艾氏的描述中,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作品、作者、宇宙、读者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交流,而作品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读者,也即通过交流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同样,在3D电影中,作品、世界、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也是不断的发生,但这样的交流是否与传统的2D电影中的交流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存在不同,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试图弄清楚的问题。
3.3D电影中的交流
正如麦克卢汉理解的一样,大众传媒的使用派生出了一些心灵的习惯:“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此后又塑造了我们。”[9]电影这一大众传媒不外乎借助电影这一媒介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实现对话与交流,因而对于3D电影中交流的分析,主要试图从讲故事的传播过程这个角度来探究其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首先,从传播的角度看2D电影的交流和3D电影的交流,存在着很大的区异性,2D电影的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的编码,通过影片放映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观众获取信息后进行解码,这一交流过程趋向于线性的交流过程。而3D电影的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将观众作为影片的组成部分进行镜头语言的编码,因而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观众能够适时的与影片内容进行语言的或身体的及情感的直接互动,在互动的交流中参与编码及解码,这一交流过程打破了被传播系统所禁锢的线流模式,3D电影的交流出现了新型互动的交流特点。
本雅明认为讲故事的人和听众之间存在听说互动,而随着小说的兴起,讲故事的传统慢慢消失了,由此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个体经验的可交流性正在消失。”[10]实际上,借鉴本雅明关于讲故事与写小说的区别的界定,2D电影的讲故事与3D电影的讲故事有着实质性的差异。2D电影中讲故事时的强制思维的方式使受众成为被动的消费者,以至于他们沉溺于孤独而疏离的思考状态。而3D电影中讲故事时的特殊视觉效果则使得观众在观影中身心融入影片构建的类真实时空中,这一融入使得自我从自己占据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方位和时间出发来应对其它的自我和世界[11],融入后,自我内心的存在感使得观众在面对一些场景时不有自主的发出声音或在身体或表情上有所回应,这一直接的交流使得3D电影的交流与2D电影时代相比具有实质性的突破,3D电影的交流似乎回归了古老的讲故事传统,也在这一新型讲故事式的交流方式中为个体经验的获得提供了契机。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分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及人物与其内心的对话两种形式,电影作品的交流就是人物内心关于想象世界的对话,通过个体的思维去构建事件发生的时空,这一交流过程中涉及了作者、世界、作品、读者的多边的基于想象界的交流,从对话的角度讲,2D电影是一个观众与作品的直接对话及观众与作者的间接对话的过程。而观众与世界的交流是通过与作品及作者的交流而逐步形成的。而3D电影中的交流凸显了视觉感官的直观作用,观影过程更像是在游乐场乘坐云霄飞车一类的惊险游戏,让人激动得透不过气。[12]这一交流过程不论在感官上还是在心理上均缩短了读者与世界的距离,也就意味着3D观影中通过观众直接与类真实世界的对话,在这一对话中,实现了观众与世界、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的直接的情感、动作的勾连。也即意味着观众与类真实世界的交流是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观众在与类真实世界的对话中不断思考,整合观点,形成自己的经验。作者或作品试图表达的观点只有在融入类真实的世界,才能被观众所体验并实现与观众的交流。3D观影的观众通过这一对话进程完成自我与世界的交流。
小结
人总是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实现自己的认知和价值的,在我们认识世界时,我们必须与世界有实质性的接触,不论是身体感官的,还是内心的,只有让观众在与世界的接触中形成思考和认知,个人与世界的真正交流才得以实现。3D电影构建的类真实世界通过与观众的感官的及内心的互动提供了个人与世界多元、互动交流的新途径,观众在类真实的时空间可以体验生命历程,重新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迅速形成认知并获取经验,并为自我与真实世界关系的思考提供关照。
参考文献:
[1]田长乐.3D电影及其发展展望[J].当代电影,2011(4):153.
[2]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93.
[3][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0,17.
[4]胡奕颢.3D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86.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56.
[6]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
[7][10](英)D・H梅勒.交流方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02,106.
[8](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关键词:童话;空间形态;大自然;魔法异境;宅院
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了著名的“第二世界”理论。他指出,文学创作中存在两种世界,即“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现实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第二世界”是人用幻想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它源于人突破“第一世界”束缚的渴望,既反映第一世界又异于第一世界,是另一种程度的真实和人本质力量的确认1。这一论述成为认识托尔金幻想文学世界本质特征的关键点,也为重新审视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提供了新视角。
人们对童话的研究长期集中于故事层面,对其中多彩的想象空间及隐喻功能却鲜有涉猎。童话中描绘的空间大到森林、海洋、天空,小到院落、屋宇,阁楼地下,还包括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异境、梦境、仙界等。这个“第二世界”中生活着精灵、矮人、半人马、女巫、巨人等,一切大地上生长的东西都被赋予生命,读者对这些事物既熟悉又陌生,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可以释放自己,实现内心隐秘的愿望。因而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统一的,想象是现实世界的补充和延伸。它因人在现实中的遗憾而存在,充满了理想的诗意的味道,呼应了巴什拉所谓“空间的诗学”。对童话中空间形态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自然:家园想象与信仰皈依
1.原生态的环境描写。
童话描绘出一个已逝的美丽大自然,描绘出活跃在大自然中生气勃勃的生命和美好纯净的灵魂,流露出一种鲜明的生态意识和家园想象。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山脉,郁郁葱葱的森林,波涛汹涌的大海等,民间童话尤其强调森林的意义,整个童话王国就是以森林为主体景观,包括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在内的整个大自然。人类自古有一种森林情结,树木崇拜盛行世界各地。北欧神话里,生命树甚至被看做宇宙的源泉和万物的根基2。这种“森林崇拜”源于原始人对生命的渴望,因为森林是人类最初的栖息地,人类可以采摘树木的果实获得食物,用树木筑巢遮风避雨,也可以用树木取暖煮食。于是人类把森林幻化和神化,使之成为保护神和庇护所,在童话中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神秘和广阔。
童话故事俨然将大自然当成主人公的庇护所,才发生了白雪公主、丑小鸭、小红帽、人鱼公主这样美好的故事。作家在开头用“很久以前”模糊故事的时间性,大自然作为人物成长舞台的空间意义就突显出来了。白雪公主就是我们心中至美至善的想象,矮小卑微的丑小鸭正是现实中平凡的你我他,天真的小红帽则用亲身经历告诫不谙世事的孩童。大自然为这些充满灵性的人物提供了成长的母怀,每一个人物都可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传达出童话具有普世价值的“爱与成长”的主题。
2.万物有灵的理念。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会区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太阳、月亮、动物、植物,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能讲话,并具有人的情感,像人一样思考。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
形象化的童话世界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相吻合的。因此,童话在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时,总是将自然事物人格化,赋予万物生命和情感,实现了人性和物性的完美统一,勾勒出一幅人与万物共存的图景。试看安徒生《丑小鸭》中的一段环境描写:
“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噜嗦地讲着埃及话。这是它从妈妈那儿学到的一种语言。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3
在“乡下”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类型中,人类的房子、牧场和麦田与大自然中的森林池塘相映成趣,孩子自由玩耍,鹳鸟悠闲散步,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作家用诗意的笔调重现了“自然人”的概念,拉近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表现出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是童话故事深层次的文化指向:对生命与文明和谐发展的向往,在后现代信仰危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魔法异境:幻想嘉年华与乐观情调
1.幻想世界的理性狂欢。
幻想是童话的核心和灵魂。作家常常描绘葆有童心的孩子在魔法境中冒险的故事,用各种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神奇事物,他们竞相登场,姿态万千,仿佛一场嘉年华盛会,充满了狂欢化的游戏精神。童话故事一般有一扇门,一个洞口,或一条时空隧道,穿过那里,主人公就可以跨进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进入匪夷所思的魔法空间,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纳尼亚传奇》里的衣橱、《绿野仙踪》里的龙卷风等。这个魔法王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生存法则,超越我们日常的世界,为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自由驰骋提供了空间。试看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中对“瓷城”的描写:
“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座城市,有一片平滑、明亮、雪白,像一只大盆子底那样的地板。到处散列着许多屋子,完全用瓷器做的,漆着鲜明的色彩。这些屋子很小,其中最大的,只高到多萝茜的腰部。还有美丽的小谷仓和小厩房,四周绕着瓷做的篱笆,许多牛、羊和马,还有猪和小鸡,全都是瓷器做的,一群群站着。”4
这些故事里,童话用夸张和象征的手法描写现实里不可能发生的事,充满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它联结着每个人关于童年最隐秘的情愫,又指向对异度时空的探索,体现了人类对外在束缚的挣脱,寄托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因此,这些魔法异境才显得分外光彩夺目,在文化故事的长河中被代代传唱。
2.内在的乐观主义本质。
童话总是富于趣味,以不断的惊险和一次次绝境中的化险为夷让人会心一笑。这种趣味不同于中的幽默,或寓言故事的滑稽,童话以内在的乐观主义精神贴合儿童的个体心理意识,为其提供情感寄托。林庚说:“童话的快活是人生初始阶段健康精神的生动写照,因为童年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哀,它陶醉在不断生长的快乐中,为不断的发展所鼓舞,这是个体生命史上步入飞跃的时期。童年的世界是自由的、未定型的,显示着无限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真正的童话从来都与悲观主义无缘。”5
《绿野仙踪》就为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异境――奥芝国,碧绿的翡翠城、美丽的瓷城、可怕的龙卷风、没有心的铁皮人、没有脑子的稻草人等等,充满趣味。在这个眼花缭乱的魔法世界里,小女孩多萝西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冒险之旅,她的奇遇足以让所有孩子羡慕不已。鲍姆说:“我写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今天的少年获得乐趣,盼望它能成为当代的童话故事,让欢乐和惊喜留在小朋友的心间,而绝不让它带来伤心和恐惧。”小女孩多萝西虽然被龙卷风刮到遥远的奥芝国,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寻找回家的办法。她勇敢、乐观、充满爱心,始终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最终成功返乡,连胆小的狮子也在惊险的历程中获得胆量,成为狮子之王。这样妙趣横生的故事不仅给孩子看,成人读者也能在这个世界里重温儿时梦境,将“爱”的童心存于心间。
这里的“爱”无关欲望,是人与世界万物之间最善良纯真的感情。童话的主人公常常是弱小的,但总是充满爱心和生存的韧性。可见,童话的乐观主义本质并不在于幸福完满的结局,而是它总能给人慰藉的东西,它揭示了爱是理解和牺牲,而不是索取和享受。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不是消费性的,只有经历过磨难的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成熟。
三、宅院:心理现实的再创造与社会关系构建
1.心理现实的再创造。
童话中构建的空间形态总是与人紧密相关,特别是我们成长的宅院。宅院中的房间、阁楼、花园等是灌注了我们成长中全部幻想与情感的空间。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提出,“家宅是童年百无聊赖的中心,是孤独的中心,是幻想和梦想的中心”,“家宅就是整个宇宙”6。想想看有多少孩子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际或缩在角落伤心哭泣之时有过奇妙的想象?于是诞生了很多发生在宅院里的童话故事:《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地板下的小人儿》、《夏洛的网》、《玛丽・波平斯阿姨》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眼光打量自己所处的环境,现实空间成为其心理现实的再创造。
以《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为例,这个自诩为“风华正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卡尔松实际上是一位个子矮小、体形圆滚的小飞人,“他一拧装在肚脐上的按钮,后背上的螺旋桨就发动起来,达到一定速度,卡尔松腾空而起,像一位局长那样高贵、体面”。他从屋顶上的窗户飞进主人公的屋子,出一些小计谋也制造一些小麻烦,这个超级自信、机智勇敢、贪吃美食,幽默搞怪的小飞侠满足了孩子们冲破现实束缚的渴望,体现了孩子们为改变客观环境和自身境遇所作出的努力。
与那些绚丽神奇的仙境故事相比,发生在宅院里的童话更具有生活气息,体现出儿童成长过程中看待周遭事物的意识和心理。童话用美妙的幻想为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我们虽然对宅院中每一个角落都无比熟悉,却仍然对它充满了好奇,长大成人后也对它充满依恋,童话讲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2.社会关系的最初感知。
童话描写在宅院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在此接触到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构建起儿童最初的社会关系空间。童话以温馨的笔调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使阅读故事的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最初体验,也为阅读故事的成人提供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视角。
美国作家E・B・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之间的友情。
在这可怕的下雨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早饭被别人吃掉,这简直叫威尔伯无法容忍。没有朋友,情绪低落,饿着肚子,它不由得扑倒在肥料上抽抽搭搭哭起来。
那天下午后半晌,勒维去对朱克曼先生说:“我觉得你那只小猪有点不对头。吃的东西它连碰也不碰。”
“给它两匙羹硫和一点蜂蜜吧。”朱克曼先生说。
当勒维抓住威尔伯,把药硬灌进它的喉咙时,威尔伯简直不能相信他们会对它这样干。这真是它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黑暗笼罩了一切。很快就只有影子和羊嚼草的声音了,偶尔还有头顶上牛链子的格格声。
因此,当黑暗中传来一个威尔伯从没听过的细小声音时,它有多么吃惊,你们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声音听上去很细,可是很好听。“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那声音说,“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7
故事里,那个很大很旧的谷仓作为家的象征,小猪威尔伯和羊、母鹅、马、牛,老鼠一起生活。威尔伯代表着一个纯粹的儿童生命,他不谙世事,对很多事情充满困惑。引文中,威尔伯首次感受到一种生命中强烈的情感――孤独。对于它的情绪,来自成人世界的反应是老鼠(大孩子)只顾自己爬上食槽吃掉它的早饭,朱克曼先生(儿童的监护人)给它喂药,认为它生病了。只有蜘蛛夏洛理解它的诉求,它只是需要一个朋友,一起玩耍谈心,不用再忍受可怕的孤独。夏洛的友情是无关功利的,只有一句简单的“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喜欢你”。这个故事以童话特有的简化思维与诗意情调解释了友谊的本质,因而风靡全球。
结语
《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冷静而锋利地宣称:“儿童正在消失,童年正逐步走向消亡,图像和影视的以及科技的震撼,已经麻痹了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文化终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童话创作与阅读的衰微,童年的花朵_是日渐凋零了。将空间研究引入童话研究的视域中,有利于正确认识童话这一文体的本质,正确处理童话与的关系。童话就如一颗种子,它包含生命与成长所需的全部智慧,“花儿总在种子里”,愿童年的绚烂之花能在童话的种子里得到滋养并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徐岱:《诗性与童话――关于艺术精神的一种理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7月
[3]卢锦萍:《童话叙事的空间、时间及其话语形态》,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5月
[5]李慧:《童话论》,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3月
注释:
1.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2.吴张蔚:《浅析中的森林意象》,《先锋文论》,2014年4月
3.【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34页
4.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56页
5.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625页
6.【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页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篇3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的评价,以及他对许多科目的独特见解。正是爱克曼给世人记录下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爱克曼忠实的记录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谈话。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预示世界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多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多瑙河与菜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他关心青年一代,对他们的创造给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认为是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在这本书里,充分体现歌德的伟大思想和人性光辉。从而告诉我们一种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时,有所感悟。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里脑海里。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
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从中还了解到歌德对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视。
另外,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影响教育到读者。凡是病态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话,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在这本书中,歌德对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夺目。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国度的。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的这番话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开放交流。歌德对世界的别样眼光,给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由给后代的文人义士们留下巨大的财富。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都将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歌德的敬意。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小说,同时,他也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和造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文艺、美学、自然科学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描写出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对白以及这位伟人的一言一行。
这本书中充满了一位智者对另一位智者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有的给人很大的启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就像是圣水一样洗礼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