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6篇)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1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食乃疗之本原
当先民脱离一般动物性质的饮食之后,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到食物除了疗饥止饿外,还有医病、保健、养生等作用。比如,某些食物能充饥,就经常食之维持生命活动;某些食物能治病,就把它当作药物医病疗伤;某些食物会引起吐泻、昏迷、死亡,就主动避之而不食。先民由最初的觅食活动到主动利用食物疗伤医病的过程,也就是最初始的食疗过程。由此不难看出,食乃疗之本原。
《淮南子・修务训》有云:“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温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部古文献充分说明了食乃疗之本原。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也作了论证:“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说人无论健康与患病,都需要以饮食方能“生存”,宜“知食”。他又进一步论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说“食”不仅仅是安身之本,也是“平疴”、“遣疾”之本,从而也说明了食疗之本原。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倘若一朝有了疾病,就该医治。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解释说,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其意很明显,即食疗优于药疗。食疗平稳,药疗猛烈,把“食治”置于“药治”之上。这也是孙氏《千金要方》的基本原理,为祖国传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为药之基础
先民食五谷又受寒湿之苦,生老病死当是自然现象。为防衰老病痛,求得健康正常生活,必藉食与药方可。药食同源,食为药之基础。
纵观日常所用药物,其实很多就是食物。历代本草著作都作了这方面的阐述。比如《神农本草经》共载上药,举凡一百二十种,皆无毒可食之品,不伤人,可以久服多服,称之“养命以应天”。共列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多种是食物。再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所记药物,有“谷米部”、“蔬果部”、“鱼虫部”、“禽兽部”之别,多是些日常的食物。从多角度说明了“食”为“药”的基础。
火的使用让人类进入熟食时代,出现了烹调,由汤液衍生出汤剂,由肴馔衍生出药膳。《韩非子・五蠹篇》载:“民食果蔬蚌蛤,胜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以王天下,号之曰隧火氏”。又《甲乙经・序》记述“伊尹以亚圣之材,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其所言的本草就是指烹调用的植物性食物,如梅、枣、陈皮、茴香、姜、桂、芥、椒等。在当时已是常见的食物,后世之人把它们收入本草著作成为药物。
《通鉴》云:“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甘辛咸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古文献记载,伊尹是厨师的鼻祖、烹饪宰相、调味之圣,把饮食中的汤液研制成中药的汤剂,把饮食中的肴馔研制成食疗保健的药膳,为“食为药之基础”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衡门》有诗句云“可以(疒乐)饥”,赞美进食可以治疗饥饿。许慎的《说文》注,“(疒乐)”者乃“治”也,说食与疗的作用相同。进食可医肚子饥饿,是显而易见的食疗,也是浅而易懂的“食为药之基础”的例证。时至今日,在民间乃有称“吃饭”作“医肚”之语者,细想起是很精妙。
食与药之异同
食物可以作为药物,药物可以作为食物,食物与药物既相同又有差异,而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有许多物品分不清是食物还是药物。其实,先民最初只知道可食之物皆能吃,无论食物还是药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民逐渐对食物、药物有了认识。古文献《周礼・天官》曰:设“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疱人掌六畜六兽六禽”及“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是说到了周代食与药才逐渐分开,设专人管理食物与药物,专供天子及王室的饮膳及医疗。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这种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的,食物与药物仍相混。《周礼・天官》还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食医配制食疗药膳专供王食,以达王的保健养生治疗的目的。由此开始,历朝历代的天子、王室皆效法周代,设有御医御厨御膳房,把食与药既分开又相混,更好地用作膳食医疗保健养生。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2
外国人弄不明白的是。在他们的营养学中无论如何也查不到中国食物的“冷热观念”和“食补观念”,为什么同样是家禽,鸡肉是温性的而鸭肉却是凉性的?同样是畜肉,羊肉是热性而兔肉却是凉性的?至于为什么中国人认为“最补”的补品,比如穿山甲、海马、鳖、燕窝、蛤蚧等都是些“奇怪性质者”,更是使外国人一头雾水。
俗语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她的肠胃。”“文化”对于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约定性是很大的。不同文化的人不但饮食习惯有差异,而且对食物的基本观念也迥异。中国人说“吃这种食物容易‘上火”’,外国人听后感到很惊诧,因为他并没有看到食物在燃烧,而中国人却大人小孩都明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饮食的科学,一般称“营养人类学”或“食物人类学”,这也常是包含在“医疗人类学”中的一门学问。在人类的食物谱中,营养物(nutrient)与食物(food)并不等义。是否有营养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否可认为是食物,则是不同民族文化主观所认定的。西方人的主观认定往往看重营养,这和他们缜密逻辑线性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中国人认定的食物最为复杂,不但与整个医药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与自然界、人际关系调和。密不可分。讲究均衡调和,滋养身体的“饮和食德”,更讲究传宗接代的“饮食男女”。这与我们传统的圆形模糊的思维方式有关。
有许多民族喜欢吃蛹虫,我们想起来可能要恶心。西方人看我们吃“bird’snest”(燕子的窝)感到简直不可思议。美国人最爱吃牛肉,是他们认为牛肉富含营养,吃了可以像牛那样健壮。但是说到吃狗肉,那就咽都咽不下去了。西方人对吃狗肉是~个大禁忌,要他吃狗肉就好比让其咽下餐碟一样。可是我们中国人恰好相反,虽然不是人人都吃狗肉,但称狗肉为香肉,并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滋补上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观念,是民族传统不可见文化长期整合的结果,是通过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经历了无数次的亲身生活实践和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它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的宝贵经验。而历史上的学问家们把这些丰富的经验不断上升到食医的高度来认识和完善,创造了中国传统饮食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食药同源”、“食物的四气理论”、“食物的五味学说”以及“以脏补脏说”等。这些传统理念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养生理念。
谈起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时珍曾把饮食养生的历史上溯到轩辕时期。他说:“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而《周礼・天官冢宰》中已记载有专职的“食医”,可见当时对“食医同源”、“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养生保健作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重视。
讲“药食同源”,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许多种食物都兼有药物的性能,无论是动物、植物乃至矿物皆然。我国古代有医书云:“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万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前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其二是从其所含的物理角度,食与药二者的应用皆基于同样的理论指导。《内经・素问》提出了“饮食有节,调和五味”的主张,就是说医病健身,一方面饮食要有节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调配得法。汉代的《盐铁论》中就有“枸豚韭卯”的药膳记载。“枸豚”就是枸杞烧乳猪。“韭卵”就是韭菜炒鸡蛋。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药膳专著。全书介绍了食疗药膳用菜94种、汤类35种、抗衰老食疗方29种。忽思慧在书中提出了强调以预防为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并认为“食无定味,适者为珍”,就是说,任何食物的性味都含在其中,要靠烹调的本领调和,才能得到真味,而且由于食用者的口味差别,只有合于自己的口味,才觉得好吃。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我国古代的“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应用又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其中记载的历代有关养生健身长寿之方多达552首,其中有59首是作者亲身指正创研的结果。同时。书中还列有“粥条”,开列出62种“粥疗方”,亲自配制出34种“养生疗疾”佳品,这些都是“药食同源”论的生动体现。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百合、莲子、芡实、山药、茯苓、山楂、桑椹、生姜、葱白、肉桂等。同样,也有不少中药,人们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薏苡仁、冬虫夏草、西洋参等。
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可作食物,并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所以,我国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与主治和药物等同起来,甚至将一味食物当作一首名方来看待。比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医家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还有将一味食品喻为一首名方说。如将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将甘蔗的益气滋阳之功比作名方“复脉汤”,将梨子甘寒生津、润燥止渴之功比作“天生甘露饮”。
为什么食物也可以有药物作用呢?中药理论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也有性味归经理论。
性味归经的哲学支持来自“天人合一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祖先就指出:“人与天地相争也,与日月相应也。”一句话,就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判为五行。”按照阴阳学的定义,阴阳五行与人类机体和饮食之间,确实存在着互相连接、互相影响的关系。《内经》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气,气伤于味。”是说,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人体之精华,经过气化作用而充实形体。饮食不合理就会损伤形体。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事物)通过相生相克的运化才能得到的动态平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仅指自然界的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或态势,正像中医学所称的心、肝、脾、肺、肾概念一样)。通过阴阳五行
来理解饮食的性味,就出现了饮食的四气理论。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性、凉性、温性和热性,如果再加上不寒不热的平性,有人称为五性。《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同样的道理,凡热性或温性的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凡属寒性或凉性食物,只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寒性或凉性食物,如绿豆、芹菜、脑、马兰头、柿子、梨子、冬瓜、丝瓜、西瓜、鸭肉、金银花、胖大海等,都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热性病证或者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为宜。反之,对虚寒体质,阳气不足之人则忌食。同样的道理,食物中的羊肉、狗肉、辣椒、生姜、砂仁、肉桂等热性或温性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对阳虚怕冷、虚寒病症食之为宜,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忌食之。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些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这又是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
饮食的五味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五味在表面上指饮食物的五种味道,实际上是指味道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如辛味能宣散、行气。适宜有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服食。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赢者,宜吃味甘之物(肥胖者、糖尿病人忌吃甜物)。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宜久泻、久咳等遗泄患者食用。苦味能清泻、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服食。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者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各部分的特殊作用。
综上所述,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学说,是中国传统饮食重要的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的深处是和中医药、书画、戏剧等理念一脉相通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整合、影响可见文化的结果。
饮食调理的养生作用,不只是专讲“营养素”的多寡,而是根据病证、病位、病性和具体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这样丰富多彩、辩证科学的饮食养生观,在近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缺少的,这正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光辉之处。天人合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使人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和谐相处,进而使人达到阴阳平衡、动静平衡、出入平衡、心理平衡,使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顺通安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旺盛。正气存内,病安从来。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使外国人~头雾水的中国食物系统的冷热观念的现代科学区分标准还要加深研究。例如,蔬菜类中大部分绿色蔬菜属凉性,惟独苘蒿是热性;豆类中大部分属凉性,但红豆却属热;家禽中鸡属热,鸭属凉,鹅属平;大多数肉类都属热性。而野生动物肉比养殖动物更热。照此类推,野生动物中最勇猛的老虎就成了最“补”的珍品了。但捕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那可是犯法的!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3
食乃疗之本原
当先民脱离一般动物性质的饮食之后,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到食物除了疗饥止饿外,还有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比如,某些食物能充饥,就经常食之维持生命;某些食物能治病,就把它当作药物医病疗伤;某些食物会引起吐泻、昏迷、死亡,就主动避之而不食。先民由最初的觅食活动到主动利用食物疗伤医病的过程,也就是最初始的食疗过程。由此不难看出,食乃疗之本原。
《淮南子•修务训》有云:“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温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部古文献充分说明了食乃疗之本原。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也作了论证:“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说人无论健康与患病,都需要以饮食方能“生存”,宜“知食”。他又进一步论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说“食”不仅仅是安身之本,也是“平疴”、“遣疾”之本,从而也说明了食疗之本原。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倘若一朝有了疾病,就该医治。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解释说,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其意很明显,即食疗优于药疗。食疗平稳,药疗猛烈,把“食治”置于“药治”之上。这也是孙氏《千金要方》的基本原理,为祖国传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为药之基础
先民食五谷又受寒湿之苦,生老病死当是自然现象。为防衰老病痛,求得健康正常生活,必籍食与药方可。药食同源,食为药之基础。
纵观日常所用药物,其实很多就是食物。历代《本草》都作了这方面的阐述。比如《神农本草经》共载上药,举凡120种,皆为无毒可食之品,不伤人,可以久服多服,称之“养命以应天”。共列365种药物,多数以上是食物。再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所记药物有“谷米部”、“蔬果部”、“鱼虫部”、“禽兽部”之别,多是些日常的食物。从多角度说明了“食”为“药”的基础。
火的使用让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出现了烹调,由汤液衍生出汤剂,由肴馔衍生出药膳。《韩非子•五蠢篇》载:“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以王天下,号之曰燧火氏”。又《甲乙经•序》记述“伊尹以亚圣之材,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其所言的本草就是指烹调用的植物性食物,如梅、枣、陈皮、茴香、姜、桂、芥、椒等。在当时已是常见的食物,后世之人把它们收入《本草》成为药物。
《通鉴》云:“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甘辛咸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今医言物性,皆祖伊尹。”古文献记载,伊尹是厨师的鼻祖、烹饪宰相、调味之圣,把饮食中的汤液研制成中药的汤剂,把饮食中的肴馔研制成食疗保健的药膳,为“食为药之基础”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衡门》有诗句云“可以(疒+乐)饥”,赞美进食可以治疗饥饿,许慎的《说文》注,“(疒+乐)”者乃“治”也,说食与疗的作用相同。进食可医肚子饥饿,是显而易见的食疗,也是浅而易懂的“食为药之基础”的例证。时至今日,在民间乃有称“吃饭”作“医肚”之语者,细想起很是精妙。
食与药之异同
食物可以作为药物,药物可以作为食物,食物与药物既相同又有差异而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有许多物品分不清是食物还是药物。其实,先民最初只知道可食之物皆能吃,无论食物还是药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民逐渐对食物药物有了认识。古文献《周礼•天官》曰:设“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及“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是说到了周代食与药才逐渐分开,设专人管理食物与药物,专供天子及王室的饮膳及医疗。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这种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的,食物与药物仍相混。《周礼•天官》还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食医配制食疗药膳专供王食,以达到保健养生治疗的目的。由此开始,历朝历代的天子、王室皆效法周代,设有御医御厨御膳房,把食与药既分开又相混,更好地用作膳食医疗保健养生。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4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具有偏性及四气五味的属性,渊源相同。纵观历代本草专著,都有大量药食两用中药材的记载,早在周朝就出现了食医的分工,后在《千金要方》中专列有食治门[2],同时期的《食疗本草》作为我国第一本食疗类专著,详细记载了既能入食,又能入药的本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亦记录着丰富的药膳和食疗方,该书乃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3],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食物不仅可供给基本的营养,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如生姜、葱、大枣、豆豉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已有药食同源之说[4]。现代药食同源理论认为,许多药物既是治病之良品也是饮食之佳品,所以食物和药物都能够防病、治病。卫生部门先后两次颁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对这一类型的药物进行明确和规范[5],体现了药食同源思想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
二、药食同源角药的应用
(一)眼睛不适枸杞子、决明子、菊花
枸杞子味甘性平,色红质润走血分,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张锡纯[6]谓之补肝肾最良之药,久久服之,延年益寿肝开窍于目且肝受血则能视,故对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的眼睛干涩、眼目昏花、视物模糊具有治疗作用。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擅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本品苦寒清泄,其性有下趋之势,既能清泻肝火以明目,又能疏散风热上攻之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如《证治准绳》中决明子丸(决明子、菊花、青葙子等)。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其质轻气凉,以疏风清热(黄菊花)为要药,因该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兼清肝经风热和实热而疗目赤肿痛,据病机可配伍不同药物;肝经风热者,与菊花、木贼相须,肝火上攻者,加决明子、夏枯草,倘肝肾亏虚,配枸杞子,山茱萸,仿杞菊地黄丸之义。
三者并用,味甘能补益肝肾,辛能散邪,苦能泄热兼以兼阴,寄清于滋之内,寓散于补之中。以枸杞子味君药,决明子、菊花共为臣,整体性偏凉,清补而不敛邪,苦燥不伤阴,如此,精血得养,风热以散,肝火尚清,目疾遂除。若出现眼睛干涩、目睛疼痛、眶周红肿、羞明畏光、视物不清等眼病时,可根据矛盾主次,酌情调整配比,对于已病不耐受中药者或长期从事电脑等文字编辑工作者,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脾胃素虚或经常腹泻者不宜久服。
(二)心烦不宁甘草、大枣、小麦
此组角药始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以本方治疗女性脏躁。何为脏躁?中医认为本病以情志失调为基础,表现为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7],属于神的范畴。脏为何脏?因五脏皆有神,故肝、心、脾、肺、肾均有躁,因心主神明,肝主调畅情志,又以心肝两脏为主。方中小麦性凉味甘,入心肝二经,为君药,养心补阴,清热除烦,兼养肝阴,子母同治。甘草味甘性平,补一切虚损、烦闷等,具有益气、和中缓急之效,与小麦配伍可助心气化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还能缓和情志上的严重不适。大枣甘平性润,补脾宁心,益气养神,与小麦相参以和肝缓急,同甘草并用助气血化生。
以上三味药既为食物又作中药,三者互用,整体偏凉而不寒,补而不腻,清而养之,如此神烦得宁,抑郁得舒,心肝之阴阳平衡而诸脏躁扰得安。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甘麦大枣汤通过对多种神经的抑制来减少呵欠的频率,且能明显缓解吸毒者脱毒治疗中产生的焦虑、失眠等精神紊乱症状。随着对经方的重视和研究,甘麦大枣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癔病、癫痫、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精神障碍等,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西药治疗疗效确切。应用本组药物宜早不宜迟,初期用量大以图甘药缓急,病久则中等量持之以恒,体质较差者可量少频服。
(三)带下过多山药、芡实、白果
关于带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论述的为狭义,即女性阴中流出如涕如唾的白色黏液,绵绵不绝,此为生理之带下。根据其量、色、质、味将病理性带下分为白、赤、黄、黑、青带五种,临床最常见的为白带和黄带,前者由外湿或脾虚内湿所致,后者郁久化热,湿热熏蒸所致,方用《傅青主女科》中易黄汤清热利湿止带。方中山药色白属肺,味甘入脾,汁浓归肾,能滋血脉固气化入肺脾肾三经,芡实味甘苦涩,入脾肾二经;因带下病乃湿病,而水道运输赖于肺脾肾三脏之通调、转运、气化,故选山药、芡实直补此三脏,守住肺脾肾之气,而除去水湿之邪;《黄帝内经》有言: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症瘕,白果味甘苦性涩,归肺肾经,兼通补任脉。
以上角药以补涩为主,整体扶正为主,然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经脉通畅,水湿各归其所。临床运用时须谨守病机,对于脾肾虚弱、任带不固之白带质晰如水,无味无臭者,可直接选用本组药物,但注意山药应炒用,以其质润与带下之湿邪为患相悖也,芡实炒用防其味涩以使补而不滞;对于湿热火迫之黄带,除了以上三味药外,可加车前子、茵陈、黄柏清热利湿给邪以出路,若阴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以祛湿止痒,总以该组角药为主,灵活加减应用。女性朋友应保持外阴干燥,经期注意卫生,一旦出现白带异常应及时就诊,轻者可多食山药、芡实、白果,重者需对症选用中药化裁施治。
(四)消化不良太子参、山楂、鸡内金
该角药适用于脾虚食滞之消化不良,有健胃消食片之功,性质温和,小儿亦可服用。太子参又叫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山楂因味酸甘能补胃中酸汁,所以能助运促消化,乃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此外兼有行气散瘀,化脂降浊之用,值得注意的是炒山楂以消食为主,且更擅长消导肉食,生山楂以活血为主,可治疗痛经,用时需分清;鸡内金是鸡之脾胃,原本含胃酸等酸性物质可促进消化,鸡所食之砂石金属皆能在此脏器消化,故此药还用于各类结石病,可见该药不仅能消脾胃之积,对于脏腑经络之瘀滞都能消散。
三方互相配合,太子参与鸡内金同用,健补脾胃,消食化积散瘀,脾胃健则纳运各司其职,积滞消则气血化生有源;山楂与甘味药,如此处太子参同用,有酸甘化阴之效,在消食或活血时养阴不伤新血,开气不伤正气。三药合用尤适宜于脾胃素虚所致的食后胃脘腹部胀满不适,或腹痛拒按得矢气后方舒,可用以上药物泡茶频频饮用,泻下饮食积滞即可;也可用于过食肥甘厚味或经常聚餐者,饭后饮用,胃部舒畅无饱胀感又不会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倘因食积出现了嗳腐吞酸、打馊嗝,或大便泻下酸腐之物,此时应选保和丸或健脾丸等,以把握病情轻重缓急。
三、展望
中医药养生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养生保健策略,即没有生病时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生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病情缓解后,须防止疾病的复发并治愈后遗症,可见养生的范畴贯穿一个人健康与疾病的始终。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医药养生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不仅得到人们的追捧,更是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允许和支持。
药食同源与养生渊源深远,本文通过运用角药将两者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生活,选药巧妙,配伍精炼,味少力专,常被医家所喜好,其中有临床常用三味中药,也有仲景独方之角度药,还有方剂中节选的三味主药,无论角药如何而来,总以有效为硬道理。文中所列举的四组角药先分析单味药的四气五味、功效特点,再合而言之,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列出具体用法用量,旨在表明选用药膳时仍需要遵循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原则,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进而促进我国食疗药物的个性化发展,并将食疗思想和知识普及到大众,造福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仝小林,周强,刘文科.经方新用的思索[J].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2]曹瑛.《千金要方食治》与《食疗本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87-88.
[3]王民生.开创药膳新时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一)崇尚守中,重食轻货的养生观[J].中国食品,1997(10).
[4]唐毅.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
[5]单峰,黄璐琦,郭娟,陈敏.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2015(8):1061-1069.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李朝晖,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5
形是食品,性是药品。起到食借药力,食助药功的协同作用,即是美味佳肴,同时也可以达到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的双重作用。它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已是一门独具有特色的科学、艺术及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这个秋季始端,不妨来个食疗。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
其实,关于食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法。
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失。唐代孟冼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教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方》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老年医学专著,在其中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料药十分丰富,并有怀孕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清代的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种。
小小汤药煲用处大
药膳在古代是为养生。在现代,更是以轻巧、精致来体现其的更美妙的养生食疗的生活方式。
“投之桃李,报之琼瑶”虽说是一句老掉牙的古话,但至少也说明了抽象的情感向来需要具象的物质来衡量。不知什么时候起连汤药煲也跻身到这个行列里来了。
一个小小的汤药煲,看上去浑不起眼,甚至还带了不少泥土烟火气,但细细思量起来却觉得煲内腹藏锦绣,熬出来的自是一番乾坤。传统文化里有关“论衡”的哲学精髓到了中医这里,已经从虚无缥缈的天空中降落到最实在的大地。和中医深度接触的后果,就是牵了一把经济实惠的手,既无须受刀剪相加的皮肉之苦,又可以通过它在社区里结识一班和自己一样端着汤药煲的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康与美丽的奥妙都渗透在其中了。
难怪中医现在在国外比在国内还要当红不让。但凡有点病痛,老外们都巴巴地喜欢去找中医,只是治疗早已不成为一种手段,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享受;不过在国内,中医也慢慢彰显出底蕴浓厚的古老魅力来,已经开始有年轻一代逐渐从接受变成了迷恋。就连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梁冬也在这个热潮里好好领导了一场热闹――因为看了一本李力红写的《思考中医》,结果连到处是尖叫和掌声的公众人物生活都不要了,直接和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了“国宝级”中医大师邓铁涛的入门弟子。估计当时有很多人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条消息,一边品味着他说的那句对学习中医有种“初恋的生理感觉”的话,然后碗里再苦的药汤到舌尖上一打滚,就变得跟卡布其诺一样香浓。
辨证施“食”,养生保健第一步
要懂得食疗,有最基础的原则――“辨证施食”的原则,即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来安排饮食。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还有寒、热、温、凉之说,理论体系相当复杂,确实叫人头痛,这也是让现代人对中医敬而远之的一大关键因素。
不过于日常生活中懂一些主要养生之道,学一点常用药理知识总是好的,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普通人,如果平时多点关注,也容易掌握,有个大概了解就可以了。比如湿热,是广州人首要解决的一大健康问题,而饮汤,为广州最常采用的食疗方法。只要能做到谙熟食性,了解体质,依汤调身,以汤养生,已得广州生活的食疗精髓。再比如“虚”就是不足,气不够或容易疲劳等,就要根据不同的“虚”来补。而肝火旺,有点亢奋等,就是“实”的表现,需要“泻”,清清火。如果实在拿不准的话,就找个健康“”吧。
这些养生方法,在各地兴起的中医膳食馆便可以找到答案了。
广州
沈生汤馆:Ofiice旁的中药炖汤
地址:广州市华乐路27号首层
从建设六马路一转进华乐路,顿时感觉很多尘嚣和繁华一下子被甩在了身后。华乐路店铺虽然不少,但不知为什么总感到不闹不吵,很宁静。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情,在看到“沈生汤馆”那绿色的牌匾和有点像“联通如意结”的LOGO,立刻就觉得是时候该进去喝上一盅汤了。坐阵汤馆的是一对在中医方面都颇有造诣的夫妇,所以汤馆的一切布置都具有很浓烈的中式风格,一凳一几都透着古意盎然。入门即可看到一段镌于壁上的店主简介,言简意骇地将馆主夫妇沈、李二位医生在食疗养生方面的研究和地位都一一交代得明明白白。各式各样的炖品是汤馆的主打出品,也有一些随四季气候而变的菜式。配料和功效都很明晰地标注在菜牌上,价格也公道。
推荐汤式:
鲍鱼系列在汤料方面,沈医师专门用鲍鱼做主料研制了系列汤膳。据介绍,原来作为“八珍”之首的鲍鱼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良好的药用疗效,可清热去湿、养肝养血、补肾明目。不仅是鲍鱼,就是鲍鱼壳原来也可入药,这味称为“石决明”的中药可以治头晕、驱风、明目,因而炖鲍鱼汤时不妨将壳也放进去。加上名贵配料如冬虫草、天麻,普通配料如玉米淮山、凉瓜黄豆,就成了各具风味、功效显著的美味汤肴。但是,选购鲍鱼时最好选用鲜鲍(大连鲍),据说药用效果更佳。
食疗居:国医馆旁的中药粤菜
地址:广州市长寿西路83号
很早就听人说,在西关开店,没两把刷子是拿不下来火的。老西关的嘴向来都刁得紧,找他们帮衬就得汤要靓,菜要好。食疗居就开在西关国医馆的隔壁,算是借了老中医们的气势――一边是药疗,一边是食疗,传统中医技术和现代粤菜烹饪相结合,走“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道路。看看老中医们拿出的祖传秘方和经验处方,今日都能一一为我所吃,天底下就是有这么好的事。进了食疗居,就如进了一户西关人家的客厅。原木的桌椅,散发出故意做旧的味道。尤其到了二楼,豁然桌大椅大,眼珠子都有掉下来的危险。再看菜单,汤按人分成男士、女士、小儿三大类,菜则按功效分成安神、提神、解烟酒、益心血管、降血糖、清肺热等几大类,倒完全可以“对症上菜”。
推荐汤式:
桑寄生首乌炖乌鸡这是一款很适合女性的汤。桑寄生苦,平,能祛风湿,补肝肾,安胎。治疗风湿痹痛;而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著名的抗衰老方剂“首乌延寿丸”就是以首乌为主药制成。二者结合能养气血,抗衰老,长保青春。
上海
百草养身:藏身时髦之地的中药美食
地址:上海新天地
印象中,中药总是感觉味道苦涩、制作耗时。而在上海的新天地,一家名叫百草传奇的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对改良中药的食用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里大部分的菜都是用一些中草药烹饪出来的,但它突破了传统的药膳味道和色泽,将养生概念、百草文化落实到美食及品茶上。
跨入“百草传奇”,外厅的“百草文化廊”展示着罕见的草药真品及四时养生常识;内厅的主题墙描绘着历史名人的饮食美谈;再搭配上书法图案的地砖与屏风,“百草传奇”整体所营造的是既古典又现代、既深思又随兴的独特文化气息。这里的餐饮更是承古创新、独具特色,以三十余种香润温腴的珍品炖汤为主,配上既赏心悦目又美味的创意菜及芳香的保健风味茶。
推荐菜式:
当归烤羊排:这可是“百草传奇”的招牌菜,选自内蒙古的外销级羊排,和当归一起烘烤,去除了一半羊排的疝气,咬上去清脆而鲜美。
功效:去除身体内的湿气和毒气,起到温阳的效果
价格:70元/2根
四物炖鸡:把乌骨鸡和当归、川芎等四种草药一起炖上五个小时,冒着热气的四物炖鸡还没端上桌,就能闻到芳香的味道,喝上去口感细腻,乌骨鸡肉也炖得入口即化,透着纯正草药香。
功效:活血,补血,滋补气血,加快新陈代谢
价格:50元/只
椰奶龟苓膏:椰奶龟苓膏的长相要比普通的龟苓膏漂亮许多,龟苓膏上放上了明亮的黄桃,倒上香甜的蜂蜜,再浇上诱人的椰奶,口感淡雅而舒适。
功效:清热、排毒、养颜,改善肌肤光泽
价格:45元/盅
红枣雪泥:选自沧州的新鲜大枣,在高温煮沸后去核搅拌,倒入杯中,再加上鲜奶、碎冰和炼乳。喝上去有种粘稠的感觉。这道饮品看上去很淡雅,口感微甜,又很清爽。
功效:可以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养颜美容的功效。
价格:40元/盅
北京
九州渔港:亦药亦膳,美味调养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6号富邦国际大厦1、2层
药膳虽然起源于我国,但日本人的理念和民众对于药膳的认知度和料理技巧却比我们更现代和普及。日本国际药膳协会与中华医药卫生联合总会就在九州渔港开了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药膳餐厅――北京国际药膳中心。
去品药膳,食客最担心的是口味接受不了,但是在九州渔港品尝了他们的药膳火锅之后,你可能会打消这种顾虑,锅是一人一只的分食涮法,除了会格外添加枸杞、淮山、西洋参等等药用食材外,涮品以牛肉、羊肉、海鲜和蔬菜为主,突出简单、健康,搭配的饮品为豆浆,最后的点心为茯苓馅的包子。火锅之外,也有药膳菜、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中心针对不同的大众化亚健康状态,给客人提供不同的药膳菜品,比如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膳食品,也有适合繁忙商务人士的保健饮品和适合老人和儿童的保健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中心还向顾客提供配搭科学的药膳素材,而这些原料都是来自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纯天然绿色药膳素材果蔬基地,客人买回家可自己制作美味可口、更适合于自己的药膳,达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的目的。
滋补偏方:药膳菜、药膳火锅、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
补客必点:药膳火锅、茯苓包子
格格府砚逸善斋: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完美结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大街大取灯胡同9号
东城区大取灯胡同里有家四合院,原为康熙第二十四子诚亲王允秘府邸的一部分。同治光绪年间,西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佐理政务,西太后为笼络他,封其长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并将此府邸赐与荣寿公主为完婚之所。此府在晚清即被称为公主府,俗称“格格府”。“砚逸善斋”的独特之处就是有几十种味道迥异的汤。中国人特别重视喝汤,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这里经营的是善斋炖锅,即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结合之上品。取宫廷炖品工艺考究、原汁原味、味鲜浓郁,有显著食疗及保健效果之味感,择民间火锅聚餐之喜庆、热烈之情感,推出近三十个炖锅品种。如最适合冬日品食的补钙、御寒、益肾的鞭尾炖锅;补血、活血、强筋健骨的当归乌骨鸡炖锅;补虚、益气、抗衰老的宏草全鸭炖锅。佐以重庆黑芝麻、香辣酱等多款味碟,给人一种极舒适的品味。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6
【关键词】排毒食物;黑木耳;海带;水果和蔬菜;茶
药物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治疗疾病,但长期使用往往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食疗是通过日常饮用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利用食物的特性调节机体功能,从而起到治愈或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虽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但是它相对于药物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本文对黑木耳、海带、水果和蔬菜、茶等排毒食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黑木耳
黑木耳色泽黑褐,质地呈胶质有弹性,食用黑木耳可起到益气强生、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黑木耳中含有发酵和植物碱成分,可以促进消化道和泌尿道各种腺体的分泌,使管道滑润,促使结石排出。黑木耳对内源性异物有较为显著的化解功能,对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的治疗具有特殊作用。此外,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够有效促进胃肠蠕动,促使肠道脂肪食物的排泄,防止便秘,及时将毒素排出体外,不仅防止了肥胖,而且还起到了预防直肠癌及其它消化系统癌症的作用。坚持食用黑木耳,还可以防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能够益气养身、润肺补脑,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对于延缓衰老具有良好的效果。
2海带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入药时叫昆布,可以化痰、平喘、消炎、通便,是理想的排毒食物。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碘化物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碘化物可防治甲状腺肿大,对于抑制甲状腺机能亢进具有显著效果。此外,海带中的碘,还能够刺激垂体前叶分泌黄体生成素,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女性乳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作用。海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进食肉类时与海带搭配食用,可以减少脂肪在心脏、血管及肠膜上的积存,有效预防心脏病、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等疾病[1]。海带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排铅解毒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
3新鲜果汁
果汁是用新鲜或冷藏的水果,经过榨取等加工手段制成的产品。将水果直接榨取,不加水及其他任何添加剂,称作为纯果汁,含果汁10%以上的饮料,称为果汁饮料。果汁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夏天饮用果汁不仅可以消暑解热,还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果汁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补充人体由于运动或进行生命活动所消耗的大量水分、矿物质等,使体内电解质保持平衡。果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4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所需要的镁元素及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多食用水果及蔬菜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很多蔬菜和水果本身就具有清除血液垃圾、抗污染、排毒素的功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白萝卜是肺脏的排毒食品,肺排毒主要依靠大肠,大肠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肺排毒的效果,而白萝卜纤维素丰富,能够起到通便的作用。黄瓜含有丰富的葫芦素、黄瓜酸等,能帮助肺、胃、肝排毒,其利尿作用可以清洁尿道,利于毒素排出体外。苹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是很好的减肥食品。樱桃的药用价值很高,果肉能清除体内毒素并将不洁的体液清出体外,具有很好的辅助功效。
5茶
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量,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冠心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茶能够清热解火、消暑,对于由于干燥火旺而导致的痤疮、喉咙发炎、外感风热、头痛等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茶可以消除眼睛浮肿,防止眼睛疲劳,还能够防止辐射,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多喝可以减少电脑辐射的危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的作用,对多重病毒、细菌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不仅能够明目,还能够起到养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