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蒙氏教案范例(3篇)

时间:

蒙氏教案范文篇1

问题在于“满则溢”。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有时候轰然倒塌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引力”。

秦始皇巡游会稽,途中驾崩。随驾出行的李斯、赵高暗中策划,伪造遗诏,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曾私下侍奉过胡亥,深得宠幸。胡亥当家,赵高就时来运转了。赵高何人?不过就是一个从赵国逃到秦国的、生下来就被了的宦官而已。历来被者,要么自惭形秽默默无闻了此一生,要么拂乱心智凶残暴戾变为舔血之魔。赵高就属于后者。他曾与蒙毅有过生死过节,大权在握时,自然会把屠刀砍向蒙氏兄弟。其实,不提“过节”,蒙氏兄弟也难免挨此一刀,因为他们外握兵权内控朝政,如若不杀,赵高何以立威?这恐怕也是舔血之魔的又一本性。于是,赵高趁机捏造罪名,日夜谗言中伤,终于让秦二世胡亥下诏,取了蒙氏兄弟的项上人头。

蒙氏兄弟死后,常被一代又一代人所感叹缅怀,这不仅仅因为蒙氏三代为将,功勋卓著,卓尔不群,而是因为他们临死之前的一番自我剖析与表白。

蒙毅接到自缢诏书之后,对前来宣诏的御史说:说我不能顺从先主,那么我年轻时就做官为宦,为何得宠至今;说我反对后主,而众多太子中为何只有后主一人侍陪先主周游天下?理清自己的“忠孝”之后,他接着又说: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被评定为“胶”的称号;昭襄王杀了白起,楚平王杀了伍奢,夫差杀了伍子胥,都遭到了天下人的非议,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声名狼藉。所以说,“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使者知道胡亥意图,哪里听得进他的申辩,还是把杀他了。

蒙恬接到赐死诏令之后,也有一番表白:如今我带兵30万,即使被囚禁,也有势力足够叛乱。我之所以不这样,是不敢辱没了祖宗的教诲,不敢忘了先主的恩宠。接着他也讲了一番历史:从前周成王幼年继位,周公姬旦背着他接受群臣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危时,公旦剪下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把一切过错都承担下来。成王亲自治理国家后,听信奸臣“旦欲谋国”的谗言,姬旦便逃奔到了楚国。后来,成王到档案馆里审阅档案,发现了周公旦的祷告书,流了眼泪,杀了造谣者,接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遇事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查。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如今却落得了如此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最后他又请使差将他的话语转报胡亥。来使不敢,蒙恬叹息一声后便吞毒自杀了。

蒙氏兄弟死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其辩解的理由却是惊人的一致。一是声情并茂,诉说一个“忠”字。蒙毅以自己为何“长期受宠”为例,蒙恬则以“拥兵不持重”为说辞。尽管各有自重,其求生之目的却是一目了然。二是引经据典,劝谏君王。临死之时,还在为君王日后声誉担忧,还在为其授之治国方略,这不得不令人折服他们忠诚。可能正因为如此,生者才给了他们数不清的同情。

蒙氏教案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蒙氏教学法;个别化教育;教育模式

一、问题提出

就读于特教学校的自闭症儿童的学习一直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难题。由于多数自闭症儿童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闭症儿童对生活数学的感知、习得与运用,进而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能力发展。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质量?蒙台梭利教学法强调从最基础的操作入手,以儿童为中心展开教学。由此,笔者从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为着手点,借用蒙氏教学法中的教具,对一名中度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生活数学课程教学,尝试将蒙氏教学法整合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案例探讨

(一)基本情况娜娜,女,9岁,自闭症,入学前在康复机构进行了两年康复训练,教学干预开始前主要症状表现为:第一,对集体教学环境高度排斥,常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不参与集体活动,但会对集体活动保持关注;第二,刻板行为较多,多数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涂色游戏、拼图活动中;第三,言语障碍,具备简单的发音能力,但基本用语言进行沟通;第四,对简单、容易掌握的动手活动较容易接受。

(二)确立教学目标

认识数字1—9,将数字与数量相对应,为以后能够认识钱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钱币打下基础。认识钱币,1元、5元、10元、20元,能够在模拟购买物品活动中使用钱币支付换取物品。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环境适应娜娜存在明显刻板行为,日常学习活动中喜欢一个人在教室角落中做手工类活动。集体活动时,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常常需要老师拉她才能勉强参与一下。随着上课次数不断增多,娜娜逐渐习惯了每周的固定两节课在蒙氏教室活动,越来越能在活动中与老师进行有效互动,每次上课前,娜娜都会主动准备好老师自制的教具、记录单,穿好鞋子在集体教室门口等老师一起去上课。2.建立“以儿童为主”的师生关系个训初期,熟悉蒙氏教室及室内材料时,老师发现娜娜喜欢蒙氏室里的拼图材料,开始进入教学时,娜娜依然存在刻板行为,不能参与到老师设计的认识数字、纺锤棒等活动中,不能与老师同时关注一个活动。为了能够吸引娜娜的关注与互动,老师允许娜娜在课上玩拼图。当她专心地玩拼图时,老师坐在旁边认真观看。看到她能够轻松地将8块以内的拼图拼好,老师再将几张拼图打乱放在一起让她拼。此时,娜娜会阻止老师的干预。在老师的坚持下,娜娜妥协并同意将几张拼图打乱,一起拼搭,并在熟悉后产生强烈兴趣。但是,依然不让老师插手。在娜娜顺利完成这些之后,老师将难度更高的中国地图拿过来让她拼搭,2节课以后,老师试图帮助娜娜找到她最需要的部分递给她,她会看看老师,然后拼好。在她找错图片时,甚至在她发现错之前老师先提出来,并告诉她是错的,增加有效沟通的机会。娜娜接受老师在她玩拼图时在旁边“指手画脚”后,老师开始攻占娜娜的地盘。老师拿出纺锤棒箱子,准备在娜娜上课时的小课桌上进行游戏。娜娜最初会直接将老师的材料推走,但在老师的坚持下不得不作出了妥协,同意在她的桌子上挪一点地方给老师“做游戏”。老师会在桌子上用纺锤棒摆出各种形状,并在娜娜认真玩拼图时,请她帮忙多空出一点地方。直到最后老师的教具占领整个小桌子,将娜娜的中国地图成功“挤掉”。这时,娜娜放弃继续拼图,开始看老师用纺锤棒做游戏。老师边玩边讲解,并装作不小心将纺锤棒掉到地上,然后麻烦娜娜帮助老师捡起来,或者需要搭一个难一点的形状,需要娜娜帮一把手,娜娜都会适时地帮助老师完成,并继续观看。慢慢地,老师邀请娜娜一起玩,让娜娜玩一下,娜娜就会模仿老师再玩一次。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3.采用多感官体验教学考虑到蒙氏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故老师应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教具,以帮助其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学活动前,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情况:娜娜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20分钟左右的专注力,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关注同一件事情,数前概念知识薄弱,能够辨别多少、大小。在开展教学活动初期的一段时间,娜娜还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每次上课后都会学着老师最初玩纺锤棒的样子,将所有的纺锤棒取出来摆成一排,然后用最后一只纺锤棒从左到右划过去。为了改变娜娜刻板的行为模式,结合她喜欢涂色活动的特点,老师将数字与筹码中的1—9数字材料在纸上描线,然后和她一起涂色。在描线和涂色的同时,都会读几遍相应的数字,然后再进行纺锤棒活动,两个活动交替进行。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娜娜能够独立说出、指出1—9中的任意数字。4.注重小步子、多循环教学认识了10以内的数字以后,老师开始对娜娜进行数量的认识教学,让娜娜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因为之前就用纺锤棒做各种拼搭游戏,娜娜对纺锤棒一点也不陌生,能够很快进入数与量的学习活动中。但是,只用纺锤棒进行数量的学习对娜娜来说会有些枯燥,且不利于知识的泛化。因此,老师依次加入了数字与筹码、加法板等材料辅助教学。先摸一摸、读一读纺锤箱上面的数字,然后依次将每个数字对应格子中的纺锤棒拿出来,边拿边数,数好后再像之前那样排成一排,用最后一根纺锤棒在上面划出声音,然后再依次数好相应数量的纺锤棒装回去。每次这个活动都会持续15分钟甚至更长,娜娜经常会让老师一个人做,自己在旁边看。老师会在她偷懒不愿意关注时加快速度完成,然后用下一个活动继续教学。比如,在加入数字与筹码后,老师先利用之前的方法,将事先描写好的数字及相应的圆圈拿出来,然后数一数数字下面的圆圈(正好与数字相对应),看着娜娜给它们涂色,每涂好一个就读一读、数一数。在这两个活动进行一个月左右后,老师增加使用加法板进行教学,利用镶嵌式地摆放、拿取小珠,边摆放边数一数。尽管活动材料有所变化,但是教学目标依然是数字与数量的对应认识。5.融入生活元素教学在娜娜形成点数、数量的意识后(认识不完全准确,点数时偶尔会出现点两个纺锤棒/圆圈/小珠,数一个数的现象),老师开始将自制钱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先认识钱币的面值(当时是10元、1元),然后数一数每个钱币的数量(这个活动通常安排在放松环节,学生完成前面的任务后,作为奖励进行),接着根据钱币的数量换取相应数量颜色的蜡笔,给数字筹码进行涂色。学期末,娜娜已经能够轻松认读、独自写出10以内的数字,能够在简单的引导下进行点数,对数量有了较为清晰的意识,出错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用钱买午餐、与家长去超市买物品付钱等社会性实践活动中。娜娜已经慢慢开始学会使用钱币,并对钱的多少、找零有了初步意识。随后,数量的认识、加减法及简单使用在后续教学中循环递进。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的可取之处

尊重学生兴趣,有计划、有准备地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时,娜娜并不总是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因此老师会在课堂上多准备一些同一教学目标的其他教具材料。比如操作纺锤棒一段时间后,她会觉得枯燥,排斥继续操作,老师会用自制的彩色棒教具操作来代替纺锤棒的活动,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按计划进行。在老师的坚持不能得到她的认可时,老师会尊重她,让她用拼图、涂色等活动形式认识数字、感知数字与数量等,老师在旁边按照原教学计划操作蒙氏教具,边操作,边大声地将操作内容说出来,并且不时地让娜娜多给出一点地方,或者让她帮老师递一下材料,或者让她帮忙读一下、找一找某个老师“想不起来的”数字,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涂色、拼图帮助老师,慢慢被带回活动中。总之,在每节课的活动中,老师会做充分的教学准备,尊重学生兴趣,让单一的教学目标多形式、多感官地展开,学生不仅在蒙氏教学活动中得到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将钱币的使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社会交往方面,也更愿意参加班级、学校以及社会活动了,在活动中也更愿意与人说话、表达自己。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蒙氏教案范文

“这些日子,孩子的老师天天逼着我们把孩子送到他们新开办的什么蒙班去,但我们并不了解什么“蒙氏”教育,只是他们说有多好多好,关键是费用要比现在高出一倍来,我就觉得他们是想挣钱,心里特不舒服……”一位幼儿园孩子的母亲在电话里愤愤地说。

两年前,我在一所幼儿园接触到了“蒙氏”,两年里这所幼儿园已经开办了好几个蒙班。园长和教师一说到“蒙氏”,似乎都很兴奋,举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巨变的例子。

亲历蒙班一堂课

走进位于北园春附近的博望蒙台梭利双语幼儿园,在进班之前,园长宋华特意嘱咐:“蒙氏工作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孩子做工作的时候,非常专注,切忌成人或外在环境的打扰。所以,你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看,孩子没有向你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你不可以随便的介入,这是对孩子最充分的尊重……”

孩子们陆陆续续被家长送进了幼儿园,蒙二班的两位老师早已经站在教室门口笑盈盈地迎着孩子。每一个孩子见到老师后都很快乐地跑过来,老师们就蹲下来向他们张开怀抱,双方亲切欢快地招呼着,_二天的快乐和谐就从此展开。

按照“蒙氏”教育中混龄编班的原则,这个班是由2岁到5岁的25个孩子组成。2岁的珍珍叠大衣的时候有困难,4岁的欢欢就主动上前去帮助她。

进到教室的孩子,都走到标有“益智区”的活动区里挑选玩具。蒙班的教室有一块开阔的空地,地上有一个用黄线贴出的长方形线圈――蒙氏线,这条线的作用很大呢!它既可以帮助孩子在走线时协调身体和步伐,集中注意力,又可以调整安抚孩子工作前的情绪,同时它还是孩子们谈天说地的公共交流区域。

整个蒙氏教室由生活、感官、数学、科学文化等几大块“工作区域”组成,工作区的陈列架里面摆放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益智教具,孩子们的很多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就是通过这些教具得到的。

吃完饭、如厕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围坐在了“蒙氏”线上。按照常规,第一项议程是“读日历”的工作,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阅读日历,了解和当天日子有关的一些常识和事物;第二项工作是“点名”,因为这里实行的是汉英双语教学。所以,老师点的是每个小朋友的英文名字。点完名后,有的小朋友向大家讲述自己头天晚上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时不时的,老师会用英语提问,也要求小朋友用英语表述,然后有意地提出一两个新的单词,让孩子们“顺便”记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走线”。教室里响起了舒缓悠扬的音乐,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都自觉地站在线上排成一队,然后像走在平衡木上那样,伴随着音乐节奏,安静、轻柔、脚尖顶脚跟地走着。小乐乐走得又轻又稳,老师拿了一个小毽子放在她的头上,小乐乐的表情很自豪,其他孩子也更认真地走,一个个小毽子像小鸟一样飞落在了走得又轻又稳的孩子的头上,孩子们的情绪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安静了下来……

“蒙氏”进疆迟来的爱

蒙台梭利博士有这么一段话让从事此项教育的人们津津乐道:我听到了,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在传统的概念里,6岁前的孩子正是大吵大嚷的年龄,而这些孩子所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反常规的状态。这是不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呢?老师说:这种安静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没有人强迫。因为孩子选择的是他自己喜欢的工作,受兴趣驱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哪里还有时间吵闹呢?原来如此!

博望蒙台梭利双语幼儿园园长宋华女士是新疆早期引进“蒙氏”教育的实践者之一。宋华园长说“我从事幼儿教育15年,教育过程中有时会有许多困惑。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蒙氏”教育理念的时候,顿觉眼前一亮。深入学习和研究之后,茅塞顿开,很多困惑迎刃而解。特别是当我亲聆了美国、日本和台湾的蒙台梭利教育专家的讲课之后,更是被“蒙氏”教育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蒙氏”教育历经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它的科学性,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来源于蒙台梭利博士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几十年如一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教育方法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是先进的、科学的、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借鉴。”

21世纪之初,伶俐幼儿园等几个民办幼儿园成为吃螃蟹者,他们勇敢而艰难地把“蒙氏”引进了乌鲁木齐,走过了一段崎岖的刨业之路。2004年9月,宋华园长开办的第一个蒙班在卡子湾中心幼儿园开班了。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市另几家较大的幼儿园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蒙氏”这个“新事物”,他们顶着资金、家长、社会质疑、舆论等多方面的压力,边学习、边探索。而这距离内地发达城市开办蒙班已有近10年之差,距台湾更是有20年的差距。

宋华园长说:“当时我们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人们不知道蒙氏教育是什么。因为人们没有参照物可比较,我们手头也没有成功的案例来说服家长。最早愿把孩子送进蒙班的家长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有文化知识、素质比较高、见多识广的入,还有一种就是经济条件比较好,舍得为孩子投入的。”

因为对“蒙氏”教育的宣传力度小,大部分家长不愿接受“蒙氏”。很多家长甚至以为不过是幼儿园又搞了一个新花样,开了个什么特长班、兴趣班而已,学费却要高出许多,认为这是幼儿园打着“蒙氏”旗子在创收。同时,“开展‘蒙氏’教育就是崇洋、就是推崇贵族化幼教”的议论也跟着出来了,人们对“蒙氏”教育是否适合中国提出质疑。

“蒙氏”本土化的探索

“蒙氏”教育真的就这么完美无缺吗?

乌鲁木齐妇联幼儿园园长刘宾说:“新疆2000年的时候,已经有幼儿园尝试地去做“蒙氏”了,俚当时我们没有跟风,因为我也看到了“蒙氏”拿到我们本土来的一些不适应和缺憾,所以,我们很慎重,在观察在研究,觉得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对“蒙氏”本质的东西还只是处于比较表皮的了解,因为“蒙氏”发源于西方国度,它来到和其历史文化有极大差异的中国种植,就必然会有水土不服的反应,要想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就需要我们做幼教的同仁一起努力,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科研,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刘宾园长例举了“蒙氏”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差异,比如它的礼节要求和我国的礼节要求有区别,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还有就是“蒙氏”更强调的是孩子的个性发挥,而我国历来推崇团结合作的和谐关系,所以,侧重点不同。他认为,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对不同历史文化的认知,遗憾的是,离我们中国的传统历史背景太远。

“蒙氏”教师分初级、中级、高级和国际级。一个初级教师在国内蒙氏机构的国际班培训,不算其他费用,仅是培训费就得2万。妇联幼儿园目前只有两个教师达到高级。高级教师在实习了两年之后,要拿出教学成果后,方有资格去美国参加9个月的实习,成绩合格之后,才能拿到国际通用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这个证书,可以承担对初中高级师资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