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秒教学过程,小学数学认识秒教案(整理5篇 )
认识秒教学过程篇1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的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二、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2)
54=2062=1238=24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练习八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出示第1小题图,
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练习八2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练习册
四、教学反思
认识秒教学过程篇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认识秒教学过程篇3
: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5、多媒体演示。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认识秒教学过程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请你来说说这是几时?(生:8时多)8时多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钟面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好,说完了吧,谁愿意来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谁想来?
(对,它和尺子上一样,也有刻度线,看看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不同?)师:对数字的都是长一点的刻度线,这些长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几大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12。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
生:数出来了。
师:除了长刻度线,还有许多短刻度线,这些短的刻度线把一大格分成了几小格?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一大格是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有知道的你说说。
生:有5个小格。
师:一共有几小格呢?
师:对不对?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演示一个大格有五个小格)
生:2,3,4,5。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大家都数的是60个吗?你是怎么数的?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数的?
(课件演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认识1分,几分
师:(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那我们看分针走了1小格是几分啊?(课件演示)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不错,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两小格呢?你说?生:分针走两小格是2分。
师:那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钟。
师:是的,走到1是5分钟。那分针如果从12走到2是几分?
生:12走到2是10分。
师:对,分针从12走到2是10分钟。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3。多少分?生: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钟。
师:对,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4是多少分呢?走到5是多少分?走到6、7、8,9、10、11、12各是多少分,你知道吗?生:知道。
师:我请##给大家说?大家注意倾听哦!
生:分针走到4是20分钟,分针走到5是25分钟。
师:谁想接着说?生:分针走到6是30分钟。
······走到12是?
师:回到12了,这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生:60分。
师:真不错,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认识1时=60分
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播放课件)
(1)男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
(2)女生汇报: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
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时=60分)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又同时停,虽然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1时就等于60分。谁给大家读一遍?好,你来读。
生:1时等于60分。
读时间
我们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分针,而且要看谁?
生:时针。
师:好,下边我们一起来认认时间,这是几时?
大屏幕出示钟表。(5时)
生:5时?
生:时针指向5和6的中间,还没有指到6,指到5和6的之间,所以就是5时多。
师:时针指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多。我们继续看,这是几时多?(出示:6时10分)
(学生讨论)
小朋友们,知道几时我们看时针,那要知道分就得看分针了。
出示4时5分
们还可以写做8时05分。(板书:8时05分)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写吧。
生:这是8时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成8时多少分?
生:30分。
师:对,8时半也就是8时30分。再看,这个时间可难,谁认出来了?(出示:4时55分。)
生:5时55分。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5时55分。
师:都认为是5时55分吗?就没有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这是4时55分。
师:那你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是4时55分呢?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55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4时55分,还差多少分就是5时了?
生:差5分,
师:4时55分也可以说成差5分5时。
谁能这样说说?
生:差5分5时
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现在咱们来看,这是在哪?
生:天安门广场。
师:北京天安门前,这是xx日北京天安门前升降国旗的时间。谁认识这个时间?
升旗降旗
师:再看这是一张北京西到郑州的火车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开?
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生:听懂了?(课本91做一做)
师:学会了认时间,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听1分钟的歌曲。(放歌曲,同时屏幕钟表钟表计时一分钟)
(听歌曲)
师:歌还没有听完呢,1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那你觉得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你说说。
生:我觉得1分钟的时间很快。
师:很快,的确,1分钟的时间快的连一首歌都听不完,虽然一分钟很短暂,
生: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的一天
自己先说一说,生说
第一幅谁来说?
生:7时5分,红红在刷牙
······
2、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第2题
2、你能在钟表上播出下面的时刻吗?
表格出示:上午预备时间:7:50
中午放学时间:11:20
下午放学时间:4:25
认识秒教学过程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生: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师: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