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例(3篇)

时间: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1~2011.6我科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6例,其中男27例(58.7%),女19例(41.3%)。

1.2临床表现发热43例(93.5%),体温38℃~41℃,热程3~15d,平均发热时间9.4d;咽峡炎43例(93.4%),其中扁桃体可见黄白色膜状渗出物41例(89.1%);颈部一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46例(100%);肝脾肿大37例(80.4%),肝脾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皮疹9例(19.6%),多见于躯干;双眼睑轻度水肿26例(56.5%)。其他:呼吸系统症状22例(47.8%),以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少数可闻及湿音。有消化系统症状11例(23.9%),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8例(17.4%)。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0×109/L者39例(84.8%),最高为22.4×109/L,其中60%)者35例(76.1%)。病程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比例>10%者37例(80.4%),其中,10%~19%者15例(32.6%),20%~29%者14例(30.4%),30%~39%者3例(6.5%),超过50%者4例(8.7%)。轻度贫血有12例(26.1%),肝功能检查的主要变化为酶学改变,其中丙草转氨酶(AST)升高32例(69.6%),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28例(60.9%)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6例(56.5%)。胸片结果:4例支气管肺炎,8例支气管炎。EBV抗体检测46例,其中34例(73.9%)阳性。

2结果

对明确诊断后的患儿除给予降温退热等一般对症处理外,均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10mg/kg.次,2~3次/d,疗程10~14d。如合并有细菌感染,则加用抗生素。对发热超过1周者8例给予输入丙种球蛋白400mg/kg.d,3~5d。经治疗44例临床治愈,有2例在3个月内反复出现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异形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经间歇给阿昔洛韦治疗二疗程临床治愈。无死亡或治疗无效患儿。

3讨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隐性感染者和患儿是本病的传染源,EB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咽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染。本组资料显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占54.3%。EBV进入易感者口腔后,通过膜糖蛋白gp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R2结合而进入其内部增殖,此类B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抗原物质,可被T杀伤细胞识别,T细胞因此被激活而增殖,由于T、B淋巴细胞之间交互作用,分泌炎性因子,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损伤细胞,导致多器官系统病变,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2]。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本病常见症状,其中发热最常见,但也要注意不发热的IM。本组46例病例入院初期确诊率仅为23%,分别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等。应注意眼睑浮肿是一个重要临床体征,本组病例中有26例出现双眼睑浮肿但不伴有尿常规异常。一般认为系颈部肿大淋巴结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而非肾脏损害所致。同时在本组患儿中还发现IM易合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并发症。在IM的实验室检查中,应注意外周血常规的检查,白细胞总数多升高,本组患儿84.8%出现增多,最高达22.4×109/L,同时异形淋巴细胞比例>10%者80.4%,最高达57%,虽然有部分患儿早期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小于10%,但病程中复查一周后多有升高。文献显示异形淋巴细胞一般在病程的3~4d出现,1周后达高峰,持续2周,以后逐渐下降,持续7周[3],因此不能仅靠一次异淋小于10%就否定该病的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异淋在其他病毒感染时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幼儿急疹时也可升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在没有条件查EBVIgM的医院可以将异性淋巴细胞作为诊断IM的参考指标。EBV-IgM检测在本组患儿中有73.9%,EBV-IgM一般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数周至3个月,是近期EBV感染的可靠标志,且特异性强,对于不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疾病,患者大多预后良好,本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并发中枢或周围神经麻痹可引起呼吸衰竭,或并发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死亡,其病死率约为1%[4],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孙建军,卢洪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2).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治

EB病毒具有噬B细胞的特性,如果受体细胞具有内吞作用,那么该病毒就会非常容易的进入到被感染细胞当中[1]。复制性感染以及潜伏性感染是EBV的两种感染方式。除了唾液,这种病毒还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被感染者不仅终身成为病毒的携带者,而且相应的免疫功能就会大大降低,为病情的发作埋下隐患。

1EBV感染的流行病学

6岁以下的儿童感染EBV之后没有临床表现,一般都是隐性发作。但是儿童成长到青春期、青年期之后,病毒就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而且发作率高达50%。相关数据表明,EBV病毒感染的发生与当时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1990年,日本9岁以下的儿童病毒血清的阳性率为80%,发展到1999年,该比例就下降到59%。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3~5岁儿童的血清EBV阳性转化率为80.7%,一直到儿童成长到10岁才会上升到100%[2]。随着近些年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流行病学机理表明,我国近几年有流行上升趋势。

2EBV感染的相关疾病

2.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婴幼儿感染EBV常常没有太大的临床表现,除了血清的抗体呈阳性之外,幼儿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一旦进入到儿童期,感染病毒的儿童就会出现乏力、畏寒、轻微腹泻等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周。(1)诊断标准。根据相应的发热、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外加实验室检查就能基本上确诊。国外有专业的“临床三联征”,常常作为诊断标准,但是对于我国的儿童,该种方法的敏感性不是很高,只对50%的IM患者有效,尤其是对小于12岁的儿童,该标准的准确率仅仅为25%-50%;而小于5岁的患者检测结果甚至全为阴性。因此相关专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的新型检测标准:①具有发热、咽颊炎、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等肥大等;②EBV-CA-IgM抗体呈阳性,EBV-NA-IgG抗体呈阴性;③抗EBV-CA-ZgM抗体呈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呈阳性。如果患儿满足以上标准当中的两条,就可以确诊为EBV-IM患者。(2)治疗方法。这种疾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因此不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患病3-4之后,病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律的作息,掌握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做好保暖措施、摄入足够的营养即可。相关的预防疫苗正在研制当中。

2.2慢性活动性

EB病毒感染(CAEBV)

(1)临床表现。患者会有间断性发热、咳嗽不停、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经过实验室检测会发现患者的血小板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蚊虫叮咬之后,会出现过敏、皮疹等症状。(2)诊断标准。①患者具有持续性的IM患者的症状;②患者EBV抗体度相当低,EBV基因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③其他无法解释的慢性疾病。如果患者具有上述所有症状,那么就可以确诊为CAEBV。(3)治疗方法。一半的患者在患病3-5年之内会出现死亡的症状,即使没有死亡也会有严重的肝脏、心以及淋巴结衰竭的症状。此外,淋巴癌以及相应的机会感染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细胞移植是治疗该病的常见手段,但是患者由于自身低下的免疫力,一旦进行移植,相应的并发症也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2.3噬血细胞综合症(HLH)

(1)诊断标准。国际细胞协会为之提出的标准有如下几个。①发热、脾部肿大、肝炎以及血细胞减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诊断的时候至少应该具有四个当中的一个表现;②噬血细胞、血清铁蛋白持续性升高;③高甘油三酯以及低纤维蛋白原等也是诊断过程中的参考指标;(2)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的主要方式,但较差的预后使得该病的死亡率极高,因此就应该尽早治疗,使得淋巴细胞得以有效的控制。最常见的治疗方案就是HLH-2004。

2.4X-连锁淋巴细胞增值综合征(XLP)

这种病很少见,是一种缺陷性免疫病。(1)诊断标准。①男性患者一般患有淋巴瘤以及相应的免疫缺陷;母系表兄以及舅舅都有过类似的症状;②患者具有免疫缺陷,淋巴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治疗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该病的唯一治愈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年龄以及病情进行进一步的确定。

参考文献

[1]姚春,谢正德.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08).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

[关键词]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9(a)-0153-03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尤其超过37.2℃,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40℃为超高热。

1.3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