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范例(3篇)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汇总范文
[关键词]镇志;体例;资料;价值;实践
鲁汇乡修志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9年5月内部面世24万字的《鲁汇志》,上限1949年5月、下限1996年12月。鲁汇镇建制已于2000年10月撤销,与同时撤销的陈行、杜行镇“撤三建一”成立浦江镇。2008年2月,浦江镇人民政府决定重修《鲁汇镇志》,为鲁汇镇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2014年6月,67.7万言的《鲁汇镇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志上限追溯事物之初,下限为2000年10月鲁汇镇建制撤销。“《鲁汇镇志》的编修,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收集和分析史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详今明古、秉笔直书原则。……翔实记载鲁汇的历史和现状,展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阅读全书,可知鲁汇的古往今来,是一本熟悉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振兴家乡的好教材。是了解、熟悉、研究鲁汇地情、历史的资料性文献”(1)。
笔者读后认为:其志体例规范而有所创、资料翔实系统再现乡土文化原貌、资料性文献价值多元,是能涉足学术之林的社会主义新镇志,其编纂实践值得正在编修中的乡镇志学习与借鉴。
一、体例规范而有所创新
(一)体例规范
卷首为地图照片集、凡例、序、总述、大事记。
卷首设置《鲁汇镇在闵行区位置图(2000年)》、《原鲁汇镇在浦江镇位置图(2000年)》《鲁汇镇政区图(2000年)》《鲁汇地区行政示意图(1950年6月)》《鲁汇政区示意图(1959年9月)》《鲁汇乡政区示意图(1984―1994年)》《鲁汇镇道路自然村宅企事业单位文化遗址分布图(2000年)》《鲁汇乡水陆交通示意图(1984年9月)》《鲁汇镇水陆交通示意图(2000年)》《鲁汇地区祠堂寺庙名桥分布示意图(1950年)》等地图(示意图)10幅。照片41面、119帧,画面涵盖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拍摄时间1986―2000年。地图、照片共同形象展示鲁汇自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之概貌。
凡例9条,明《鲁汇镇志》的指导思想、记载时空、体裁运用与篇目结构、入传入志人物标准、纪年、地名标准、数据资料来源等,凡例是其志的编纂规范。
序,为浦江镇党委书记吉玉萍所撰,明《鲁汇镇志》编修缘由、基本镇情、编修原则、基本定位是:“了解、熟悉、研究汇地情、历史的资料性文献”。
总述:无题序记其地理位置、人口、面积。其自然环境特点是“浦东水利大控制骨干河道大治河在镇域中部横贯东西,从黄浦江入口至汇东村入南汇县境,直通东海,是浦东地区水上航行的主渠道”。后按:一记历史沿革,二叙经济演变脉络,三载水陆交通与村镇建设,四记人文历史再现鲁汇深厚的人文资源。
大事记,起于“明永乐元年至二年(1403―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采纳上海县叶家行(今正义村)人叶宗行之见,组成大黄浦――范家浜――南沧浦水系,浚范家浜引浦(大黄埔)入海,‘黄埔夺淞’,形成黄浦江水系,吴淞江成为黄浦江支流”。止于2000年10月“18日在杜行影剧院召开闵行区浦江镇成立大会”。记大事、要事460条,其中明清15条,中华民国1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428条。
总述、大事记,一横一纵,详今明古,呈现鲁汇基本地情,读总述、大事记后鲁汇地情清晰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志(正)文设有: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民族,政治――党政团体、民国时期其他党派地方组织、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政府机构、民政、农村社会保险劳动就业、调解司法治安公安安全、军事,农业――所有制体制改革、农田水利防汛抗灾、耕作农具种子植保、种植业、养殖业,工业――镇办工业、村队办工业、私营工业手工业、“三资”工业企业、市县校办工业、企业管理职工福利、上海东方经济城,商贸金融――商业、金融财政、工商税务,村镇建设――建设用地、道路桥梁、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房地产业、建筑业、绿化环境保护、邮政电讯,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档案――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档案,社会――风俗习惯、方言、宗教寺庙、家谱祠堂古树文物、重大灾害事故,人物――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等9编45章151节300目,即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其中编为虚设的第一层次,章为第二层次横排实体,根据各事类的不同实际分别从节、目两个不同层次上纵写,记载各事物之起源、转折与现状,再现鲁汇一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卷末设专记、附录、索引、编后记。
专记3篇,是志文内容的细化和补充。其中,一、日本侵略军罪行录。凸现日本侵略军在鲁汇地区烧杀、奸淫、抢掠之罪行,存于志书让世人永远铭记。
附录:一、辑录《关于鲁汇镇“搞好两田分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建设”的意见(摘录)》等重要文献6篇存史;二、参阅文献收录《鲁汇镇志》编修中查阅的《上海县志》等地情书24部,以明其资料来源于各种地情文献。
索引:有表格、地图(图)、照片3种,方便读志用志者查考。
编后记由《鲁汇镇志》编写组撰写,记载其志编修过程与编纂感受,以供今人与后人修志时参考借鉴。
综上可见,《鲁汇镇志》是一部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8体并用,以志为主。篇目设置围绕镇情、因事设目、详略适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志体例规范。
(二)有所创新
(1)地图编纂。卷首设地图10幅(见上文),直观再现鲁汇镇在闵行区、浦江镇之位置(定位)、各个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与水陆交通、境内企事业单位、文物、寺庙之分布情况。随文设置鲁汇、闸港集镇和所属永丰等15个行政村地图(示意图)20幅,再现其集镇与行政村内河流、道路、商店、村宅、农田等基本情况,为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村宅留下平面记忆图。
“图是组成方志的体裁之一。清代、民国志书传承图经体例,卷首设置图说、图目、绘图,一邑之眉皆收眼底。首轮修志地图设置逊于清代、民国志书,第二轮修志又逊于首轮志书”(2)。《鲁汇镇志》地图编纂实践可为第二轮志书的地图设置提供借鉴。
(2)表体。志(正)文设表78张,其中第一编建置自然环境人口14张、第二政治6张、第三编农业13章、第四编工业10张、第五编金融商贸8张、第六编村镇建设7张、第七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档案7张、第八编社会3张、第九编人物10张,为志(正)文版面的23.5%。
表是方志的体裁之一,具有“揽万里于尺寸之内,罗百世于方册之间”(3)的作用与功能。《鲁汇镇志》的表体运用特点:一是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是正文的补充与佐证;二是表体涵盖全志。
(3)设置表格、地图(图)、照片3类索引,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4%,索引与目录之比为1.8:1。图表、照片索引为读志用志查考提供方便。
“志书作为工具书,索引是必不可少的,它为读者检索提供了方便”(4)。索引是志书的基本体裁之一:“索引,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愿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5)。其志为第二轮志书编纂索引提供借鉴。
综上可见,其志体例规范都有所创新。
二、资料翔实系统再现乡土文化原貌
地方志“是科学而系统的资料性文献,是对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际状况的真实写照,是反映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对地情国情具体、真实的记录,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6)。由此推论:《鲁汇镇志》应是鲁汇镇域内资料性文献,从其篇目考察:凡举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大类全部涵盖(见上文)。从其内容考察:
(一)记事完整、系统,展示历史脉络清晰
《农业・所有制・体制改革》章,按时间顺序,先记封建土地所有制情况,“解放前,鲁汇、闸港两乡……占总户数7.8%的地主富农约占土地总数的42.13%”7,而占92.2%贫下中农仅占土地总数的57.87%。完整记载“评议赋册、评定成分、没收地主财产、土地再分配”的4个阶段,辅以“1950年11月盐铁乡阶级成分表”,再现鲁汇地区之原貌。次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实行“大寨式记工分、两级过渡”,复现鲁汇从互助合作到之全过程。再记联产承包、两田分离、土地延包和适度规模经营辅以《2000年鲁汇农业规模经营情况表》。《所有制・体制改革》章9600字,为农业编版面文字的15%,详实系统地记载鲁汇地区从1950年5月15日解放至2000年10月50年间农业土地所有制和农业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清晰显现其变革脉络。
(二)记事注重细节,复现乡土文化原貌
《社会・风俗习惯》章按不同事类横分为“岁时节庆”记春节等10个传统节日,“礼仪习俗”记婚嫁习俗、喜庆习俗、丧葬祭祀,“生活习俗”记衣着服装、主食菜肴、居住、出行、用具,“生产习俗”记春耕备耕、三夏、三抢、三秋、冬季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其他生产习俗、并立《专记:鲁汇地区二十四节气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农事》,“新风尚”记男女平等、五好家庭、扶贫帮困、新人新事。《风俗习惯》全章2.4万字,为社会编版面文字的34%,翔实系统地记载鲁汇地区风俗习惯的历史与现状,复现乡土文化原貌。
(三)记载消失事物凸现历史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鲁汇集镇商业网点分布示意图》(8)《20世纪30年代闸港集镇示意图》、已废河道闸港(9)、小闸港、叶河(10),历史名桥向观桥、旌表亭桥(11),20世纪初期创办的南州女校、里桥小学、北徐小学、闸港小学(12),辅以“1902――1998年鲁汇地区小学情况表”,从表内可知近百年鲁汇地区有小学25所,后经战事、撤并等原因至1998年仅有鲁汇中心小学1所。已废寺庙崇福寺院、藏达院、牧溪院、愍度院、岳溪庙(13)等均作简要记载,并辅以消失的“鲁汇镇寺庙教堂情况表”留有历史存在过的寺庙教堂9座。记载已消失的事物、旨在恢复历史记忆,追思乡土文化,展示深厚的人文底蕴。
“志之重要,在于资料”(14)。“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15)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首先是资料性文献,所谓资料性文献是指用资料来表现,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书籍。其次,它又不是一般的资料性文献,它是特指本行政区域的有关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资料性文献。同时,它还不同于年鉴、概览、旅游画册、风土民情等地情书,是全面系统、规模较大、层次较多、内容丰富的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志书质量的关键在于资料,资料的准确、全面、真实是志书的核心价值。
综上可见,《鲁汇镇志》资料翔实、系统,记事注重事物的发展脉络,注重细节,记载消失事物,复现乡土文化原貌。是一镇之资料性文献。
三、资料文献价值多元
(一)存史价值
志书是资料性地情文献,以保存有存史价值的资料,丰富多彩的地情内容见长。“镇志应该比一般县志提供更鲜活、更细微的资料,否则也失去了镇志这类小志的优势”(16)。2000年,鲁汇总面积32.79平方公里,人口31335人。其志版面文字67.7万字,每平方公里与每人的记述量分别是20445字、21字,当属资料型镇志。其志资料翔实、完整、系统,宏观中观微观记载并重,为今人与后人留下一镇67.7万言的文献资料。“志书是资料性文献,主要功能还是存史,所以相对来讲,资料越丰富越好,只要有价值的资料,志书尽可能可以收录,事先控制字数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17)。笔者认同此说,并认为镇志为基层综合性志书,当以注重对事物的中观、微观记载,成为乡土文献。为今人与后人研究乡镇经济、文化、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史料基础,乡镇志编者应明确保留乡土文献为编修乡镇志的第一要义!
(二)学术价值
(1)其志卷首10幅地图和随文20幅地图的设置用图规范,对于加强志书地图编纂具有一定研究学术价值。
(2)“鲁汇地处南汇、奉贤、上海3县交界处,在语言上同3县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鲁汇地区独特的方言。《方言》一章记载常用词汇763条、地方俗语127条、地方熟语99条、地方谚语262条、地方歇后语167条”18。鲁汇独特的方言资料是研究南汇、奉贤、上海3县交汇语言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性文献。
(3)《专记・日本侵略军罪行录》19是揭示日本发动二战罪恶的有力证据,亦是研究日军罪恶史的文献性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三)教化价值
其志“确立人是镇志记述主体的理念,入志人物2300多人。坚持生不列传。人物简介涉及政界、军界、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各阶层。人物表所载有县、团、处级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省、市级劳动模范,还有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的党、政负责干部。入志人物是鲁汇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会铭记他们的业绩”(20)。列传人物:明人叶宗行、清人秦亮臣、当代陆诒,是鲁汇地区人物精英,张荣逸等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防施工中牺牲的8位革命烈士为鲁汇增添光彩。他们是鲁汇地区的人文典范,是进行爱乡、爱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随时代的前进,其认识、教化价值将会日渐显现。
(四)资政价值
(1)《社会・重大事故、灾害》交通事故所记“1974―2000年,鲁汇地区范围内交通事故致死、致残73人”,工伤事故所记“1973年―2000年12起工伤死亡事故”(21)。重大火灾所记1965―1999年9起火灾损物、烧死老人的惨剧。上述资料对于当政者如何规范安全生产,确保职工生命、财产之安全无疑其具有资政价值。
(2)《社会・恶习》所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有少数青少年吸毒……。80年代中期起,赌风又盛……有些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22)。记载负面现象,旨在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理应高度重视,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取缔之,其资政价值亦在其中!
综上所述,其志资料文献具有存史、学术、教化、资政等多元价值。
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不应有的硬伤
(一)篇目设置中篇章名称类同
例,第一编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下设建置、自然环境、人口3章;第七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档案,下设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档案5章。似可由大编体式改为中编体式,以此消除编章命题类同。
(二)其志对于“数据原则上以统计部门的统计年报为准”
凡由其他渠道提供的数据,一律都注明出处”(23)。然而其主要资料来源仅在卷末注明“参考文献”(24)。似应按章注明“参考文献”以明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便于用志者查考。
(三)卷首地图集仅有定位图和行政区划图而缺鲁汇镇全境图
位置图与全境图在志书地图编纂中有待志界实践和研究。
所谓位置图与全境图,笔者认为就是学界所说的定位图与首图。本文所说的定位图,“是指标明志书所记的某省、市、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图。……县志用来确定该县在中国及其所属省内的地理位置图,就可以称为某县志的定位图。所谓首图应该是志书的志首开页所设的表明某省、市、县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地图。比如县志,由于它是记载该县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那么作为县志的首图,就应该是能综合反映该县自然和政治、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应向读者展示该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镇村庄、山脉河流、水陆交通、毗邻接壤等自然和社会现状,同时又不把任何一个要素予以过分突出。首图所展示的情况虽然是简略、粗线条的,但它却开宗明义,从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总的形象概念,为志书各部分的展开做好必要的铺垫”(25)。
对于一部志书来说,定位图和首图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有定位图无首图,只知其位置而不知其详,有首图无定位图,那就只知其详而不知其位置。
《鲁汇镇志》卷首未设全境图是其地图设置的缺失应引起志界关注。
(四)编校不慎所造成的硬伤
例,《鲁汇镇志水陆交通示意图(2000年)》图中将“大治河”标为“大汾河”。卷首照片集,《1996年鲁汇镇政府办公大楼》其画面上直幅标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四十八周年者,当为1998年也!此硬伤示志人志书出版阶段校对清样要慎之又慎!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尽管《鲁汇镇志》存在上述值得研究之处和不应出现的硬伤,但从整体上考察:其志还是一部能涉足学术之林的社会主义新编镇志。
五、编纂实践的启迪
(一)有条件的乡镇可将乡镇编修列入政府文化建设课题
“领导重视是修好镇志的关键。……党委书记潘金平再三告诫我们‘不要考虑时间长短,一定要把镇志写真实’。……政府从人力、财力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26)。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将乡镇志列入政府文化建设课题,推进乡镇志的编纂。
(二)编写人员应是乡土文化建设的精英人士
其志编纂人员为鲁汇本地人士,熟悉地情,既编纂1998年5月内版《鲁汇志》,又参与《鲁汇镇志》编修全过程,深知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在4年多的时间里,召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座谈会250多场次,采访和询问有关当事人1700余人次,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1000多件”(27)。在此基础上先编纂20多万字《浦江村宅・鲁汇篇》(28),以此“填补了村宅历史无文字记载的空白,对当地历史起到补其缺、详其略、参其错、续其无的作用”(29)。
P者认为,选择熟悉乡土的本籍文化精英人士参加乡镇志编纂是最佳的人员选择。
(三)地方志机构应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业务的指导和服务
地方2015年8月25日〔2015〕64号:《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2年)》指出“重视……、乡镇村志和地方史编纂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30)随着方志事业的发展,乡镇村志编纂已成乡镇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据此,地方志机构应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业务的指导和服务,作为地方志专业人员理应加强对已版乡镇村志的编纂实践进行总结研究,使其上升为编纂理论用以指导乡镇村志的编纂。
参考文献:
(1)吉玉萍:《鲁汇镇志・序》
(2)沈永清:《加强志书卷首地图设置编纂研究》,《巴蜀史志》2014年第2期
(3)朱彝尊语,转引自黄苇编《中国地方志辞典》第434页,黄山书社,1986年11月版
(4)胡乔木:《希望上海市志严格要求提高质量》,《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4期
(5)《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2008〕3号
(6)陈奎元:《在全国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海地方志》2009年第1期
(7)《鲁汇镇志》第99页,以下只标页码
(8)第5页
(9)第46、47页
(10)第49页
(11)第206、207页
(12)第234、235页
(13)第307页
(14)周谷城:《湖南地方志・题词》
(15)胡乔木:《1986年12月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德讲话》
(16)王孝:《七宝镇志・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17)陈华:《精益术精铸佳作,新安江畔读新篇――〈建德市志(1978――2005)〉优特点评析》,《浙江方志》2010年第4期
(18)《鲁汇镇志・编后记》
(19)第339页
(20)《鲁汇镇志・编后记》
(21)第311、312页
(22)第283页
(23)《鲁汇镇志・凡例》
(24)第345、346页
(25)赫永清:《定位图和首图的设置及作用》,《中国地方志》1993年第5期
(26)《鲁汇镇志・编后记》
(27)《鲁汇镇志・编后记》
(28)《浦江村宅・鲁汇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汇总范文
[关键词]“年”词族;词汇意义;文化内涵;互动
词族这个术语是随瑞典学家高本汉的《WordFamiliesinChina》一书进入我国的,不同的语言学词典对词族有不同的理解,如《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广义的词族是指在语音、语义、结构来源和构词材料等方面有某种联系的一系列词的聚合……狭义的词族专指包含有同一词素的一系列词的聚合……”[1]《汉语知识词典》:“词族?指某个词及由其繁衍孳乳出来的所有词的总和……?只包含相同词根的词构成的集合……”[2]另外,《语言文字百科全书》、《语言学词典》都对词族作了不同的解释。目前,语言学界对词族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同源词;一是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本文所说的词族是指后者。
一、“年”的意义体系
“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意义不断丰富,引申出许多义项。本文查阅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辞书和工具书,对“年”义项的收录做以下整理,以便明晰“年”义项的发展轨迹,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期“年”义项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古代辞书所收录“年”的义项不超过4个,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义项最多可达18个。由此可视“年”的词义演变:年,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尔厥有干,有年滋于洛——《书·多士》),后来引申为一年的收成(丰年多黍——《诗·周颂·丰年》),因为庄稼一年一熟,故引申为时间单位,12个月为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篇》),进而引申为年龄(年,谓男三十,女二十也——《礼记·礼运》),后来引申泛指岁月、年代(经营上元始,断于宝应年——《寄题江外草堂》),这个演变过程,体现了两千多年来先民对“年”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年”义项的不断丰富发展,同时由于汉语构词方式复合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年”为原始词素与其他语素或词素组合,先后派生出许多亲属性的复合词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汉语“年”词族。
二、“年”词族的意义分类
“年”作为基本词,具有全民常用性和构词的能产性的特点,由“年”构成的词和词组数量众多。《汉语大词典》收录了199个含有“年”的词语,《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80个含有“年”的倒序词语。《词汇》收录了350个含有“年”的词语,网络在线汉语词典(zdic.net/zd/zi)中收录了近700个含有“年”的词语。以《汉语大词典》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总共279个词语为研究对象,从词汇意义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的不同,将“年”词族作以下分类:
1.表庄稼成熟与收获情况的,这类词语共有22个,所占比例为7.89%。例如:
年成年荒年饥年祥年景年登年稼年丰年馑年俭年侵熟年丰年
2.表时间单位与时间相关的,这类词语共有131个,所占比例为46.96%。例如:
年月年年年份年把年辰年限年始年底年末年计年首年时年租年流年常年深日久视日如年千年万载百年大业
3.表人的年龄与年龄划分的,这类词语共有70个,所占比例为25.09%。例如:
年力年少年幼年轻年中年艾年次年壮年长年事年祚年耄年衰
年寿年辈年高德劭忘年之交年老体弱龟年鹤寿
4.表节日名称与年节相关的,这类词语共有31个,所占比例为11.11%。例如:
新年年帖年物年夜年画年假年茶年酒年货年敬年饭年开年节年禧年羹年面年糕拜年年三十儿年团子
此外,还有表示科举时代同年登科关系的词语,如“年弟”、“年翁”、“年谊”等;表示春天、春*的词语,如“年柳”、“年芳”等;以及佛教用语,如“年腊”等。这些词语暂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从“年”词族看词汇与文化的互动
三、“年”词族的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词汇与社会的发展共变”的理论,文化语言学也提出了“词汇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的主张。从中可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年”词族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源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透过“年”词族的意义及发展来探寻先民的各种生活遗迹和文化心理,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一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充分显示出农业在古代汉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的传说,追忆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诞生。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风调雨顺,谷物成熟,人们才能获得丰沛的衣食资源,旱涝灾害便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威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物质状况必定会对该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乃至词语产生影响。“生态语言学”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中,最早的词都可能以某种方式与物质的、可感觉到的东西有联系[3]。而且,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总是先关注眼前的、接触多的具体事物。谷物的生长状况在当时是人类最关注的,是关系生存的首要因素。因此,古代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年”。甲骨文的“年”字,形体结构是从人负禾,义为谷熟。随着农业的发展,“年”又引申出收获季节的意义,其词族也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反映收成的“年景”、“年丰”、“年荒”等词语。可以说,语言中每个词语都可以从使用它的民族那里找到根源。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棱镜,特别是它的词汇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文化的种种景象。“年”词族中,“年祥”、“年登”、“年丰”反映了五谷丰登、喜获丰收的年景;“年灾殃月”、“年饥”、“年荒”则是谷物歉收、民不聊生的荒年写照;“祈年宫”、“祈年殿”、“蕲年殿”不仅体现了先民祭祀天地,祈求天神降恩,获得五谷丰登的朴素世界观,而且表现了人类早期“天人合一”的思维特征,将天象、气候、物候、农事和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二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感知和切分时间过程中形成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划分经验。在人类语言各类词语的形成顺序上,总是先有实体词,后有抽象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事物的性状、属性,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概括。当谷物一年一熟这种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便开始注意这一特征,日久天长,“年”便有了表示时间这一新的意义。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投射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年”词族中,“年始”、“年中”、“年尾”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细致划分;“年下”、“当年”、“那年”表现了对某个时间段的强烈关注;“年度”、“年租”、“年刊”说明“年”作为时间单位的普遍使用;“千年万载”、“百年大业”表现出人们具有了时间眼光和历史眼光。这类词语体现了人类的认识随心智的进化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时间哲学”的成熟与科学的表现。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三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透视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早期注重直观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而且汉文化心理强调把主客观世界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认识,这使得“年”由表客观世界的时间单位引申出表示人的年龄及年龄划分的新词义。“年”的表意由客观世界转入人的本体,积淀着先民对生命的鲜明主观感受,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从中不难窥见汉民族的文化气息。“年”词族中,“年幼”、“年少”、“年青”、“年老”是对人的一生的细致划分;“年衰”、“嘉年”“古稀之年”、“翩翩少年”等含有“年”的描述性词汇,直接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无限感慨;“当立之年”、“年少及时”则劝勉人们应当发奋努力、成就功业。中华民族的形象性思维使人们很少抽象地观察时间,总是把物理时间置于人文场景中体验。因此,这类词语除了感叹春华短暂,岁月催人老以外,还论说人生的可贵,强调人应该对生命好好把握,渗透着汉民族对生命的感觉、观念和看法。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四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画卷。正如申小龙先生所言“一种语言蕴含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它的生命之源之一正是生活习俗。”[4]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发源、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特定的习俗风貌,寄予特定的民众精神。“年”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只有三个意义:(1)ayear;(2)aperson’sage;(3)aperiodinone’slifeorinhistory.相当于汉语的时间单位、人的年龄和人生或历史中的某一阶段。丝毫见不到表示年节和与年节有关的含义,这恰恰印证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词语的巨大影响。“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负载着多重文化意义,也是最深远影响着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一种文化。正因如此,“年”词族中产生大量词语来记录和反映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文化内涵。“年”词族中,“年糕”、“年羹”、“年饭”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苏州人民是为了纪念和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和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年画”、“年联”、“年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形式。年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白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春联。年画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张贴而得名,其中传播着中华民族和睦、和顺、和美的理想。此外,“年三十儿”、“大年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称谓,强调了过年的隆重时刻,“拜年”、“年禧”不仅反映了汉民族悠久的社会习俗,还表达了古人对年节仪礼的重视,折射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光芒。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汇总范文篇3
一、直观记忆法
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强。对颜色、文具、水果、动物、食品、交通工具等名词以及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看、听、说、练,一举多得,活学活用。如:教orange时,可拿个桔子问学生:“What'sthis?”“It'sanorange.”如果哪个学生说得好,就把桔子奖励给谁,那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教tall,short,fat,thin时,可画些夸张的简笔画或者展示一些搞笑的图片,如:展示姚明和潘长江的全身图片,介绍:“YaoMingistallandPanChangjiangisshort.”学生们立刻会争相猜出tall和short的意思。
二、游戏记忆法
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对于一些表示动作和方位等的单词可以让学生游戏来记。如在教run,walk,jump,pull,push时,可以让一个学生发命令,几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造句。如:S1:“Run.”被指定的学生开始做跑的动作,S2:Hecanrun.S3:Look!Heisrunning.S4:Herunseveryday.看谁动作快又准,谁造句多又好。在教near,beside,under,behind等方位词时,可把一些教具放在教室内外不同的地方,由老师问:“Whereis…?”其他学生竞猜:“Isitbehindthedoor?”….也可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分组问答。这样,学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要学的单词和句子。
三、谐音记忆法
谐音是记忆的窍门。对那些枯燥难记的单词进行谐音处理,形成有趣、富有意义的句子,能大大提高记忆力。
例如:ambulance(救护车)――俺不能死;economy(经济)――依靠农民;pest(害虫)――拍死它;admire(羡慕)――额的妈呀;terrible(可怕的)――抬若爆;memory(记忆)――埋没哩;umbrella(伞)――俺不热了;journey(旅行)――接你……
运用谐音记忆单词,学生在爆笑的同时,就轻松搞定了所学单词。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指依据发音和单词的构成通过联想把简单的单词变成有意义的句子或更多的句子的方法。联想记忆尽管显得荒唐可笑和牵强附会,它的新颖奇妙却让学生感受到了联想英语的灵活实用又趣味盎然,他不仅有助于掌握知识,还能开阔思路、增强理解、提高记忆,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
1.science-科学
分析:s-外形像蛇;ci-“吃”的近似拼音;e-鹅的拼音;n-像门;ce-厕所
联想:科学课上蛇吃鹅,忍不住在门后上厕所。
2.butterfly-蝴蝶
分析:butter-黄油;fly-飞。
联想:蝴蝶很喜欢在黄油上面飞。
3.glove-手套
分析:g-“哥”的拼音首字母;love-喜爱。
联想:哥哥很喜爱这双手套。
4.change-改变
分析:chang-“嫦”的拼音;e-“娥”的拼音。
联想:嫦娥改变了对猪八戒的看法。
5.excited-兴奋的
分析:ex-“一休”的近似拼音;ci-“吃”的近似拼音;
te-“天鹅”的拼音首字母;d-“的”的拼音首字母。
联想:一休终于吃到了天鹅的屁股,感到非常兴奋。
五、口诀记忆法
对一些形近押韵的词,如:ear,hear,bear,dear,fear,year,clear等,看起来有点蒙,而编个口诀就可以串记这些单词且不易忘记。
有一只bear(熊),
非常爱wear(穿),
看见个dear(亲爱的),
激动得tear(流泪,泪),
但有点fear(害怕)。
突然他hear(听见),
美眉要pear(梨),
他立刻clear(明白),
双双过year(年)。
六、词义辨析记忆法
present,president,peasant,parent这一组词往往让学生抓狂,仔细观察,则有规律可循。
present(礼物)由pre预先+sent(送出);
president(总统)由present(礼物)+id(身份证)组成;
peasant(农民)由pea(豌豆)+s(像蛇)+ant(蚂蚁)组成;
parent(父/母亲)由pa(爸爸)+rent(出租)组成。
助记:办事预先送的是礼物,礼物里夹上身份证当总统,农民看见蛇吃蚂蚁拉豌豆,出租的爸爸是父/母。
七、拆分记忆法
对一些符合构词规律的单词,可根据单词构成规律拆分单词并赋予各个部分特定的意义,然后掌握单词。
1.派生词的拆分法:
例1,加前缀法:view,preview,review
例2,加后缀法:use,useless,useful
2.合成词拆分法:
basketball(篮球)、basket(篮子)+ball(球)
blackboard(黑板)、black(黑色的)+board(木板)
headache(头疼)、head(头)+ache(疼痛)
八、推理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