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篇1
我是在2013年入伍的武警部队,入伍伊始便学习了丁晓兵首长的英雄事迹。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印象深刻。
这是百度百科的资料:他是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丁晓兵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中英勇负伤,失去右臂,荣立一等功,并荣获共青团中央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丁晓兵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要组织照顾,放弃到地方任职、军校任教、机关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基层部队摔打锤炼。永葆“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的英雄本色,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洗衣服、握笔写字、打背包练起,训练场摸爬滚打样样争先。
丁晓兵先后被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84年,在那次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丁晓兵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丁晓兵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毫升血浆。死神就这样与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电影《我的左手》是以丁晓兵部分先进事迹改编创作的。影片以主人公胡小军从战斗英雄到时代先锋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将战友情、母子情、夫妻情贯穿其中,艺术地展现了他永葆忠诚卫士的坚定信念、超越自我的坚强意志、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和心系官兵的高尚情怀。
观看电影后,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这些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场面,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如涓涓细流打动着我的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流泪。
镜头一,母亲无声地为他织毛衣,把织好的毛衣右臂拆了又织,那次,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
镜头二,师长口气严厉地命令他左手拿枪装子弹、压子弹;
镜头三,父亲让他摘下胸前的英雄勋章;镜头四,他替战士吃泔水馒头;
失去了一只右手,等于失去了太多,但并不代表失去了一切。胡小军在努力学习用左手生活,用嘴巴、大腿等常人意想不到的肢体体验新的生活。系鞋带、打包裹、拿枪……这些对健全人来说小菜一叠的事情,却频频使胡小军心烦意乱。他凭着坚定的信念,超强的意志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用一只手在“一个人的战争”中独赢,生活的奇迹就这样展现!
因此,我联想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困难,在他面前显得过于渺小,不值得一提。亲爱的诸君,请你观摩这部电影,从丁晓兵身上汲取精神动力,足以充实你遇到挫折时的信心。
生而为人,当有信念于追求,不可以被困难挫折打倒,我们要勇于攀登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致敬电影中的主人公胡小军,更致敬人物的原型丁晓兵首长!
真硬!!!
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篇2
18号下午,实在不忍再看新闻里关于震区的报道,赶紧换了个频道。大灾期间,电影频道当然也及时调整了节目内容,于是,看完了这部《我的左手》。
其实很早就知道这部片子了,因为主人公胡小军的原型就是当年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丁晓兵,今天他仍留在部队,已是一名团政治委员,上校军衔。
丁晓兵是从安徽合肥入伍的,他的父母是合钢的普通工人。至今我还记得学校组织听英模报告,丁晓兵端坐台上,右边的袖子是空的。不知道当年听报告的人当中有多少还记得内容,但我清楚地记得他的讲述并不长,脸上的表情甚至有些腼腆。中间他停下过几次,那是讲到激烈的战争场面时,还有就是他说自己的普通话不好,后面就没照稿子念,而是用的合肥话。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其实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就是一个当兵的,只不过我活了下来,虽然右手没了,但是我的战友,牺牲了。
那是第一次,我知道原来做报告也可以讲真话,而不是光念口号和名人名言。因此,对这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过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好感与敬意。
20多年后,丁晓兵作为部队的先进典型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我的左手》便取材自他的先进事迹。在豆瓣上我给出了4颗星的推荐评价,但这评价是给丁晓兵的,而不是电影本身。因为,电影带给我的实在有着不少的遗憾。
主演马跃在片中的表现确实超出了他以往的角色塑造,力图还原一个和平年代的当代军人形象。影片讲述的是离开战场后的胡小军,从一名战斗英雄到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的角色转换。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几次出现在他的梦境中,我活了下来,虽然右手没了,但是我的战友,牺牲了。当年记住的那句话随着画面再度浮现。可以说,创作者抓住了贯穿人物的’一条主线,他对部队、对战友难以割舍的深情,但遗憾的是,在展现人物心理和再现人物行动的选材、结构方面,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为什么,他身负重伤,仍不肯离开部队;为什么,他对自己带的兵,一个都不肯放弃?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始终停留在被炮火炸飞右臂的那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上,而主人公在和平年代坚守军人本色,他的朴实与真实的特点,却展现得远远不够。是的,丁晓兵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两个词:朴实和真实。
这遗憾,或许来自我们对英雄一词的固定理解,以为英雄必得做出惊天壮举,必得与普通人拉开距离。这遗憾,也或许来自创作者对主旋律影片的固定思路,戏剧性的对比,先进与落后人物的对比等等。恰恰,朴实,真实,才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唯一解释。不需要拔高,不需要渲染,甚至不需要仰视,只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认真体会他不加修饰的真实言语。
片中,李幼斌饰演的部队首长问:留下来,你能做什么?于是,胡小军用一只手拼命将子弹填进弹匣。彭玉饰演的母亲摩挲着毛衣的右臂潸然落泪。可是,到了另一位女性那里,却只有她将一封封来信锁进抽屉,深夜来电话告诉胡小军自己要回家探亲与别人结婚了。影片结尾,范春晓追上拉练的部队,告诉他,自己愿意做他的右手。如此牵强的转变,完全消解了两个人在现实中复杂却又真实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对英雄原型的妻子的轻慢与不公。我不知道创作者对丁晓兵的先进事迹究竟做过多少案头工作,至少在我看到的材料中,有不少值得提炼成影片内容的生动素材,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主人公对自我的生理挑战和感情世界的挫折。
重新换回抗震救灾的频道,眼前不时出现迷彩服的身影。还有那浓雾中砰然绽放的降落伞,像一朵朵吉祥的白莲花,耀眼而夺目。在灾难面前,军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希望,而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人,又意味着什么呢?
完善自我,不图虚名。我更愿意相信,身为一名政工干部的丁晓兵,昔日的战斗英雄,以他朴实而真实的言行,实践了作为一名现代军人的价值与意义。他不可能代表全体军人,但他是全体军人的象征之一。而且,观影的遗憾,并不能削弱我对真正意义上的军人的崇敬之情。因为,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是一名军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篇3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你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朋友送我这句话时,我很是不屑一顾。信念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能有多大的力量?可是,当看完《我的左手》,也就彻底的被征服了。他用从死神那里夺回的一条臂膀真的撑起了一片人生的天空,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相信信念的力量呢?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时间流逝的方式。战场,硝烟,此起彼伏的炮火,断掉的血肉模糊的右臂?每次回忆起这一幕,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煎熬,更是一次磨砺。他没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厄运中消沉,因为当她穿上了绿军装,他就已经把他的身心交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也没有迷恋于占有用生命为他搭建的一等功勋,过起所谓的英雄应该过得生活。他懂得,子死里逃生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已不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将生命更好的继续,才是对战友最好的祭奠。一个兵选择了兵的人生,那就的用兵的信念去成就兵的人生。
生命没有过渡,一个兵的人生又怎会有过渡呢?当他从噩梦中醒来,他已明白,对于他来说,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个兵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没有过渡,所以得用百倍的勇气去面对一切。即便头上的功勋多么耀眼,他并不愿意靠这个活下去。夜的黑幕还未散尽,他已起身练习用一只手臂打背包,一遍又一遍,让他筋疲力尽,伤口的剧痛也不曾让他停下。冷风吹打得他有些哆嗦,他本就不怎么平衡的身体一次又一次跌倒在泥水里,但这些并不曾阻碍他前行的脚步。谁都不晓得,他放弃优厚的待遇,拼命留在驻训队为什么,而他,只是为了延续已经习惯的习惯。他说,他怕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所以,他用生命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他用行动证明了,在没有过渡的生命力,一样可以活出精彩。
坚持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生命的信仰。“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不只是他对战友的承诺,也是他对生命的坚持。他用史今式的坚持,挽救了面对被抛弃的“许三多”;他吞下“怪味”的馒头,只是想让战士们珍惜每一份用生命换取的幸福。和平,早已是乐于享受的人们淡忘了硝烟的味道,那么就从这一刻清醒吧!部队里,人来了,又走了,一声“指导员”把它的记忆拉得老长老长,他终于开心的笑了,在属于生命的国度里,开出了属于生命的`绚丽花朵,他得到了生活对于他最好的慰藉。
他的坚持,感动了荧屏里的护士,也震撼了荧屏外的我们。当他得知心爱的女护士要与别人结婚时,他痛极了,“我还会写信的,你最后应该选择的是我,是我。”断了臂膀,也不能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折了翅膀,也不能阻挡他拥抱蓝天的梦想。一只手臂,也能托起一片人生的天空。他终于赢得了这场爱情,赢得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只手臂”。我们鼓掌,我们欢呼;这并不算一部真正的青春偶像剧,但他塑造了青春最坚实的偶像,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实现梦想。在青春无羁的日子里,时不时都会让你栽几个跟头,摔得你呲牙咧嘴。别怕,我的朋友,只要从摔倒的地方爬起,坚定的前进,同样可以成就人生。在人生无尽的征途上,苦恼、烦闷、失意时不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苦不堪言。别灰心,的伙伴,只要相信“失意的日子总会过去,快乐的时刻总会到来”,你也能收获人生的整个春天。
屏幕拉开了,又闭上了,演员登台了,又谢幕了,然而那一幕幕早已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脑海。“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不必烦闷,因为即使你仅剩一只左臂,也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执著于追逐的梦想,坚定人生的信念,把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溶进人生的每一步,相信你一定能走的更远。
后记:这些文字,写在很久以前,那是刚刚看过马跃主演的《生死英雄》,觉得很悲壮,《我的左手》是红色纪念催生的产物,将文字硬生生的套在格式过的段落里,生硬是不言自明的。呈现,只为纪念。
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篇4
残缺,但完美。这是我对《我的左手》这部电影最直接的感受。
观看了影片《我的左手》,一种自强的力量强烈的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影片中的主人公胡小军以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小兵为原型。他在战斗中英勇奋战,荣获一等功却身负重伤,痛失右手。苏醒过来的瞬间,失去右臂的沉重事实令他再度晕厥过去。因为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不能再拿枪的残酷事实。
起初在病房里,他强烈抵制大家对他的帮助,并曾一度情绪失控,想通过绝食放弃自己生命。但是,当他看到因为他而憔悴得一夜白发的母亲、想到为救护他而牺牲的两名战士,终于逐渐地重拾自信,开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用一只左手抒写自己坚毅顽强的人生,用力擎起生命意义的旗帜。
不愿离开部队的他放弃了优厚待遇,甘愿连降六级军衔,他在重回部队的整个过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难,军校考试课上一句“如果需要照顾就没有必要来这里了!”的话让他顿悟,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部队生活中克服种种困难:为用左手练好字,他写坏了一支又一支钢笔;为完成部队的训练目标,他抡着独臂在雨中一次次进行单杆练习,摔了又起,起来又摔;为不给连队拖后腿,他拼命地练习单手打背包,用牙咬,用头顶……他用行动展示出的是一种常人无法想像的坚强和超强毅力!他的那句话“为了救我两名战士牺牲了,从此我就发誓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战友!振聋发聩!”因为不放弃任何一名战士,在严肃的军纪和权威面前,他顶住压力,力保炊事员廖保才、战士冯凯。这是一种何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一股顶天立地的英雄豪迈之气,是一种真正的军人气质,是民族脊梁的精神象征!震撼、崇敬、赞叹过后,我想,留给我们的应当是更多的启示和感悟。为了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他故意在首长面前宣称护士长是自己的女朋友;草稿纸上写满了范春晓的名字;黑夜里,悄悄跑出来,犹豫了几步,终于还是打开橱窗偷走了护士长的照片,一封封书信犹如片片雪花飞向爱人的心里。他苦苦坚守,适时进攻,默默等待,正是那股傻傻的倔劲感动了漂亮的护士长,在失去左臂的同时意外地找到了右手,打赢了属于一个人的战役。“愿这石头比人还坚强”,这是范春晓借用苏军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坚硬的石碑上所刻的碑文对身残志坚的胡小军评价和肯定。残缺,但完美。身体上的缺憾是有形的,而心灵上的完美却是无形的,这种完美在坚持的力量中彰显得淋漓尽致。我们何尝没有理想,只因身在盛世,习惯了顺境,听惯了褒奖,忘记了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是胡小军的故事唤醒我们思考,一种曾经坚守的梦想,带着深埋心底积蓄已久的力量如潮水般滚滚袭来,愿我们像石头一样坚强。
胡小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身残志不残,在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中,无论碰到多大困难,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以惊人的毅力做出不平凡的事。至今,“母亲织毛衣”、“首长命他左手拿枪装子弹”“父亲让他摘下英雄勋章”“他替战士吃泔水馒头”及“深夜偷偷开橱窗看范春晓照片”等场景仍一幕幕萦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不断给我以勇气和振奋的动力。如此,作为青春朝气蓬勃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勇于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碰到的困难,不管遇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要敢于面对它,研究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千次一万次!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坚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和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的崇高的情怀。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只有身体的残缺才能真正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是靠逆境中残酷的灾难,还是顺境中平稳的顺变?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人生的阴霾隐藏在灿烂的阳光后,晴朗的白天是一种完美,黑暗的夜晚也未必是一种缺憾。
“我的手呢?”我们何尝没有一双灵巧的手,但在顺境中,它太安逸了。主人公胡小军因一场战役永远失去了左臂。残疾人本应享受特殊的照顾,何况他是一等功臣,带着英雄的光环衣锦还乡难道不好吗?然而,他却拖着残缺的身体坚持留在部队。你也许会质疑,一名残疾军人留在纵使有一百双手都不够使的部队,是等着养老,还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生活?胡小军的想法很单纯,他想带兵。勇敢和坚强是军人的代名词,这本不该炫耀,可是失去左手这是事实,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但是,胡小军创造了神话。“在战火中立功是容易的,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才是考验,如果二十年后你还能坚持,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坚持是平凡的字眼,但它蕴涵着伟大。胡小军的坚持来自于营救他而牺牲的两位战友以及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护士长范春晓。是战友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是护士长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使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选择坚持留在部队。时光的流转,当荣誉的光环一点点褪去,曾经的英雄还原成了普通人。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不都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吗?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坦途,谁都会遇到各种的挫折和困难。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面对。我想,我们应该像片中主人公一样,以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去战胜困难。获得人生和人性的升华!纵观影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残疾人如何面对生活的逆境并走出来。在亲情,友情,爱情及个人的军队事业中,用顽强的意志,塑造出一个当代先锋的英雄军人形象。战时敢舍身,工作乐奉献,在平凡中成就伟大的高尚情操!在鲜红而庄严的旗帜下,没有右臂的胡小军,正抬起左手向红旗致敬!平凡的军人胡小军,用左手,谱写了一首“坚强与努力”的歌曲,他用左手,撑起了一片天空!
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他失去右手,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的时候,这一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在一瞬间几乎使他崩溃,从此,他要面对多少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灵上的煎熬,然而,他并没有就这样倒下去,而是以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战胜了挫折和苦难,并用他的左手和凭借超凡的毅力谱写了光辉而感人的人生。他那种难能可贵的坚持在片中多次都有体现,比如,他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所有军事动作,他以自己的坚持带好了连队的后进兵,他用坚持赢得了自己的爱情。只有左手的他,为了给所有战士做好表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就会有回报,他的军事动作让任何一个战士都无话可说,他以情感带兵,当连里的后进兵受众人指责时,是他坚持不把这个战士送到别的连队,他说“为了救我牺牲了两名战友,那时我就发誓,再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他通过表扬和鼓励促使这名战士从此奋发努力。
刻苦训练。人生并非坦途,总是布满荆刺和坎坷,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就要像影片主人公一样,以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去战胜困难,获得人生和人性上的升华。正如影片中一个护士念到高尔基的《海燕》中的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我们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用坚持和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写下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社会上,也许有许多人同影片的主人公一样会在某天突然遭遇不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胡小军一样能顽强的站起来,有许多人会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希望这部影片能给那些同样受到伤害的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有时让人坚强只需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失去手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愿每个人都能坚强起来,用力撑起生命意义的明天。人生并非坦途,在生活中,我时常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来战胜困难。我们不是主人公,我们不能体会这种痛苦,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主人公这样的能力。只是一念之差,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哪怕会失败,但有一颗比石头还坚强的心,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
电影《我的左手》观后感范文篇5
昨天看了一部名叫《我的左手》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叫胡小军的军人在越南的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右臂,他靠着顽强的生存意志活了下来,但后面却要面对残疾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从昏迷中醒来,他无法接受自己失去右手的事实,但听到两名战友为救他而牺牲的消息,看到一夜白头的母亲时,他开始正视自己。他拒绝离开部队,因为他不想再离开任何一个战友。他乐观、坚持,用残缺的身体完成了种种严酷的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同时,他还执着于自己的感情,年复一年的守候着那个在他弥留之际救了他的女孩。他默默地坚定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也不放弃自己的感情,最终他都做到了。我们不能简单的用身残志坚来形容他,我想,他拥有一颗完整的心。
我们再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会丢失很多东西,比如真诚、乐观、坚强我们并不会立即发现它们消失了,而是当有一天突然感觉包裹在自己外边的那个虚伪的外壳越来越重、几乎难以呼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心缺少了一块。所以我们会觉得累,会迷茫,会无助,我们的心是空的,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们应该时常回头看看,看看我们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也许是小的时候为了800米的第一名就算跌倒了爬起来仍然冲向终点的勇气,也许是高中时为了理想中的大学挑灯夜战的毅力,也许是曾经挂在脸上的那抹最真诚的微笑无论是什么,把它找回来吧,让自己拥有一颗完整的心。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最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同时找回了自己的右手一个愿意一生支持他的人,其实,他的右手在他不断的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时光里已经找回来了,它一直都在,因为他的心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