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8篇)

时间: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1

教材讲解: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朗读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的责任少年中国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2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主题,用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饱含深情的两行诗作为引语:“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平台关注的关键词是“资料”和“朗读”。

课文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全文末尾的三段节选,教材在课题后用“节选”二字标注。课文的三段文字用词考究,大量使用排比、对仗,骈散结合,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配以两幅插图:“红日初升,朝霞漫天”“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极好地切合了课文的文字和象征意义。

本课教学适宜于读,而在以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特色,又应该在“连贯而有气势”上,多加引导。在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方面,结合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从时间上看,可以是课前预习收集查阅,课上学文交流分享,课后查找丰富认知;从资料类别上看,可以是视频的、图片的、音频的、文字的等等;从获取方式看,可以是书本的、网络媒体的、口耳相传的……不管学生如何获取资料,都需要将这些资料与文本相联系,帮助其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文字中浓浓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单(常规预习加资料收集),查阅并记录相关资料。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知文体,走近作者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

2.学古文,先从题目始。看看,题目中,哪个字有点费解?

嗯,这个“说”字,给说组词—“说话”。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字典,师出示字典中“说”的含义,明确“说”是议论性文体,表示主张、言论。解释题目:梁启超关于少年中国的言论、看法。

古人经常会采用“说”字来作为题目,通常会用“说”字放在后面,作为题目,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了《马说》《医说》《师说》。

现在把论字放进课题——少年中国论或者论少年中国。现在课题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二、借助资料,了解背景

1.师简介作者梁启超。

过渡:理解了题意,我们再来认识作者。了解作者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所写的文章。

(1)本文作者是谁?(梁启超)了解他吗?

预习的时候,书上注释只有梁启超三个字,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他,怎么办呢?别急,单元导读页给我们做了指引。(课件出示单元导读页),请你来读读标红的字——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2)把你们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老师发现孩子们找的资料很多,很厚。走过去问问,你查了几页资料?你了解到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就开始照着资料念。)

你这样照着念一遍,我们还是什么都没记住。找好了资料,我们还要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资料。

(3)一起来看这段资料,你能从哪些信息中了解到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请你说。嗯,“戊戌变法”“维新派代表人物”,你很会通过关键事件来看人。

(5)还有吗?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你很会抓关键词来理解。

(6)同学们,古人一般有字有号,名字是父母取得,可是字号是自己取得,代表着一个人的志向。你们从他的字号中能读出他心中的想法吗?

生:他号中国之新民,说明他在乎中国

师:希望自己做一个做个全新的中国人,跟落后国家不一样的中国人。

生:从梁启超号自由斋主人,看出他是一个倡导自由的人。

师:这可以看出他所处的环境不一定是自由的,他想要一个突破。

(7)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还关注到了在他的号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饮冰,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我又查了一份资料。

(课件出示)“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外对列强欺压,内里国人自暴自弃,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通过“饮冰”一词,现在你认识他了吗?如此爱国的梁启超会如何来论述《少年中国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7Min

板块二:读准难字,熟读成诵

1.请同学们翻开书到52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2.声音渐渐小了,都读完了?咱们来检查一下,你达标了吗。

一泻汪洋鳞爪飞扬百兽震惶鹰隼试翼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地履其黄

预设:孩子们“爪、将、干”有可能读错,师相机指导。

4.在这些词语当中有几个不常用的比较难的词,(难词标红)谁来说说?

你的回答已经十分完整,不需要老师补充。

哇!你们怎么这么厉害?哦,看注释。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学古文,看注释。

5.字音读准了,词语意思明白了,我们还需要根据意思注意好停顿。

7.感觉又好些了。你们刚刚在读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句子你们和我读得不一样。生读,师读。

课件出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1)发现什么问题?停顿不对。

是的,停顿不对意思就全曲解了,所以读古文除了固定的节奏,还要根据意思来停顿。

(2)现在请你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类似这样朗读不规则的句式。

谁来试试。

预设:

故今日之责任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学生读到哪句,师相机指导点评)

8.真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听懂梁任公的意思了。

10min

板块三:资料助力,理解文意

1.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还想请你们反复再多读几次课文,想想作者梁启超先生想借这篇文章表达一个什么观点?动笔划下来。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板书:少年)

1.理解“故”。

(1)“故”指“所以”,说明是承接前文,本文是节选。全文一共3798字,节选了221个字,也就是原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思考:为什么让少年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1)国之人民,因循守旧(出示原文选段——少年与老年)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状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原文中这样写道:师生合作读《少年与老年》。老年人语气尽显沧桑和疲惫,少年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生谈,师相机点拨)

过渡:那时候是清朝,人们接受的还是当时环境下的教育,中国闭关锁国,但西方国家科技已经快速发展,所以大多数人们已经没有希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所以他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板书:责任、希望)

(3)教师引读:

当他看到自己的祖国一次次被欺凌,签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时,他的心底在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雄于地球。)单读

当他看到自己的人民一次次被践踏,屈辱地生活在列强的铁蹄下时,他的心底在怒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雄于地球。)男生读

当他看到自己的民族一次次被蹂躏,辉煌的文化被肆无忌惮地毁灭时,他的心底在咆哮——(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雄于地球。)全班读

总结:是呀,有怎样的少年就会有怎样的中国。只有中国少年勇挑重担,少年中国才能前程灿烂。

3.时代背景—-近代中国,饱受屈辱

清政府昏庸腐朽,巧取豪夺。列强虎视眈眈。—-强调介绍资料的方法:摘取主要信息。

过渡:那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00年前的中国就是这样,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清政府忙着割地赔款,(图片)红色部分割出去的地足足有200多万平方公里。

此刻,你们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面对山河破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朝不保夕,大人们悲观绝望,所以他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这一句话饱含了梁启超先生对少年的殷切希望,他对我们少年寄予了怎样的希望呢?读完第一自然段,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他希望少年智慧、富裕、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国家!少年就是国家的希望(板书:希望)

故梁启超说——齐读:少年智则国智,……地球。

3.句子能否调换顺序?(如何理解“智、富……”)

(1)这段话每一句都在讲“少年”和“国”的关系,你觉得能否调换顺序?

预设1: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不能调换。作者先写“智”,要先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智”是启智、开启民智,人们思想不再愚昧、落后。

预设2:“富”指的是精神富有、知识富有。

3.明确“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过渡:这一句话饱含了梁启超先生对少年的殷切希望,他对我们少年寄予了怎样的希望呢?读完第一自然段,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如果给“少年和国家”加一个关联词,会怎么加?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板书:中国)

(因为)少年智,(所以)国智,师提问:你感受到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吗?是怎样的关系?(还可加关联词“如果……就、只要……就”等)

(1)小结。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脊梁,国家是少年的依靠和保障。少年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完成板书)

(3)读出气势的变化。明确了少年和国家的关系,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气势磅礴的文字,谁能读出变化?(指名读,评价:既然是层层推进,气势也应该是逐渐增强。)

(4)齐读。让我们带着梁启超的重托,带着少年人的责任,再次齐声朗读这一部分。

资料二:《龙的传人》两行歌词。

现在,你对写潜龙而不是写蚯蚓,有什么新的理解?——知象征(或比喻)。

(4)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祖国——中国,像潜藏的巨龙,在深渊中腾跃而起,她那闪闪的鳞片和锋利的爪子,在空中飞扬。

(5)像老师那样,结合书上的和老师提供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分组练说,汇报。

(6)理解之上,再读本段。指导“纵”“横”“似海”“方长”的节奏。

总结: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百年来,,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例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还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今天回家后请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3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4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播放《鸦片战争》(片段)播放《虎门销烟》(片段)播放《开国大典》(片段)。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引入文本的写作背景;文章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的,此外作者布排许多恰当的排比和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起立!听好老师三字指令“站如松!”请坐,还是三个字,注意“坐如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这似乎很有些难度,但相信我们同心协力可以很好地克服。

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没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出示课件)在这样的背景这下,梁启超先生心中充满愤慨,于是他说:(出示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2、“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文中也有一句,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同,你知道是哪一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是的,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之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什么是“说”?

(出示课件:“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读通课文:

读懂了课题,下面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大家跟着卢老师来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跟一句。

师生一同读文疏通阅读障碍。(出示课件:重难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文,朗读时注意一下几点(出示课件:朱熹语)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品读课文: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梁启超先生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请同学们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与地球这组句子在表达上有那些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

结构相同

排比手法意思步步推进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同学们,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说道这里,同学们可知道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得很好,它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少年的自豪感)

现在如果让你们把这一段落背诵下来,你们可以做到吗?不错你做到了,其他同学能做到吗?好我们一起来!(学生齐背)

看来古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并不困难。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这也是学习古文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背读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下一个文段:

(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请大家先各自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押韵、四言韵文、比喻和排比手法

你们说得都对,你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和同学们讨论比喻的问题。

梁启超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注意标点)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动物(潜龙、乳虎、鹰隼)静物(奇花、干将)作者合理布排,思路真是一步不乱,井井有条。

理清了他们,记住就不难了。谁能试试把原句复述出来?好,同学们,作者写了这一连串的事物的目的何在?比喻什么?这样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少年中国——中国少年是的,当时的梁启超先生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作业:中国梦——我的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民族的梦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用自己的梦想共同支撑起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理想,谈谈自己的中国梦。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6

课文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可以做到。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情景,联系全文合作探究,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1.简介写作背景

出示时局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导入

师:为了有力地回击帝国主义的无耻言论,激起中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梁启超写出了《少年中国说》。(板书:13.少年中国说)

题目“少年中国说”是什么意思?

简单介绍“说”这种古代文体。

3.出示句子和课文

①“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②“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师提问:文中也有一句,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同,你知道是哪一句?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板书:(节选))

【设计意图:教师上课伊始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带入时代背景,增进对课文的了解。在创设的情境中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尽快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播放本课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对“履”“惶”字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品文析句扫清障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读文中,教师指导学生解决字词的识记和理解,从而为读通句子、理解全文和体会感情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体悟感情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师: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引读第一自然段。

①师:观察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②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

师:少年和中国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吗?

课文是用哪个字将少年和国连接起来的?“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个字?

师: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只有中国少年的强大,才能有少年中国的强大。我们铿锵有力地读:少年智……雄于地球。

③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找找关键词。

师:能不能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位置?比如“富、强、智”行不行?为什么?其他呢?

师小结:有了智慧才能创造财富,有了足够的财富才能日益强大,智、富、强,层层递进;国家强大了才能独立,才有自由,才可以进步,进而胜于欧洲,最后雄于地球。所以这些词语决不能颠倒顺序。由于层层递进,我们读的时候,不仅容易记,还要注意语调逐步拔高,越读越有劲。

师示范领读,生再齐读。指导学生把层层递进的层次感读出来。

④引导学生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我生灵遭涂炭,梁启超痛心疾首。他希望我们的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建设成什么样?自己找找读读。

①师:大家看看这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师引导:你们读一读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光、洋、扬、惶、张、皇、芒、黄、荒、长,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有助于作者表达感情。我们再读读感受一下。

②联系课文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段落内容

师:读后思考问题,梁启超先生用哪些事物象征赞美了少年中国?用笔圈画出来。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试着用下面这个句式说一说。

我从“”一句,想象到(画面),感受到。

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这些东西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啊?

从梁启超的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师提问:世间万事万物,梁启超为什么选用“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来象征少年中国,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③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把少年中国那蓬勃的生命力展示出来啊!

3.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从前面两段可以看出,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作者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各有什么特点?抓关键字!

师小结:作者抓住“美”和“壮”二字,表达了对少年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少年的赞美。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浑身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朝气。再读!

【设计意图:深入课文每个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在结构,作者的写作特点,运用关联词串联少年和国的方式来感受两者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少年中国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第二自然段中,发现句式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方式更有利于作者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并通过朗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体会情感,从而明白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二者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师引导梳理: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紧接着,作者用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等事物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景辉煌。让我们再读读这篇课文。

2.师引导体会祖国的辉煌成就和优秀人物的贡献

师: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那么少年的责任是什么?那我们现在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了吗?给我个理由!

师: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百年之后他的梦想成为美好的现实!(观看短视频)

师: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像毛泽东、周恩来、邓稼先、袁隆平,还有抗疫英雄钟南山等等。

3.配乐朗读课文。

师:一代代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身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更责无旁贷,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你们有信心吗?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激情,向全世界发出我们中国少年的呐喊吧!

【设计意图:学生明白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在关系,更能理解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课外拓展,通过所了解的祖国辉煌成就和杰出人物故事,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励小学生们立志以国为荣、报效祖国、回报祖国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

1.以“实现强国梦想杰出人物”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手抄报。

2.背诵课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借助注释和资料,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实现希望

少年中国责任中国少年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治学说,批判封建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的黑暗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特的价值判断。)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篇8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履”等6个字。(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时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并能背诵第一自然段。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二)学生准备: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1.2019年10月1日,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盛大举行。你们都观看了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你会用什么词?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也用了一个词形容中国:少年。(板书:少年中国)少年有什么特点?“少年中国”是什么意思?(预设:“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有希望的中国,年轻的中国)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启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说(节选)》。(补充板书)题目中的“说”是一种古代文体,这种文体可以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式来阐明事理。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比如

《爱莲说》《师说》《马说》。

“节选”是什么意思?(梁启超先生写的原文有3805个字,我

们的课文184个字、“节选”就是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由读课文。

提示: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正音,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随机识字)

(1)出示词组。(指名读,正音,再齐读,重点正音:鳞爪,潜

龙、干将)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这一自然段中还有6个生字是我们要学会写的。(课件出示

6个生字)

“泻”“潜”“试”“胎”4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写的时候注意。

“履”(“踩、踏”的意思)可以组什么词?(教师范写,学生书

空)

完成《作业本》第一题,写好一个后提示与范例对比,再书写一

个。

(3)学习第三自然段“哉”,平舌音。“哉”是什么意思,从哪

里知道的?

小结: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三)交流感受,走近作者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饱含感情,很有激情,看到

作者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2)你觉得作者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对梁启超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引导: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去搜集了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出示资料一)

梁启超,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四)品味语言,感受责任1.梁启超先生用“少年”形容中国,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具体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1)交流。(学生用作者的语言回答,读后课件展示)(2)作者认为中国少年应该建设一个怎么样的中国?请同学们再读读句子,圈出关键词,并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的语势图。(学生交流:智——智慧,富——富有,强——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教师板贴)(3)这些词的位置能不能换一换?(不能,层层推进的)(4)这些句子除了层层推进,在表达上你还发现什么特点?(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前部分都是讲少年怎样,后部分都是讲国怎样,结构都一样,运用了排比的表达方法)如果用一个关联词把句子的前后部分连起来,你会用哪个关联词?课文是用哪个字把前后连接起来?(则)“则”相当于现在的哪个字?(就)一个字连接,简洁有力。我们一起来读读。

(5)连贯的排比显得气势磅礴,但读的时候也不能全部一路上扬,读书要有抑扬顿挫。我们来看刚才填的语势图,重新排列板贴。(指名读《作业本》泡泡里的话,根据语势图自由读,指名读,男生齐读)

(6)读得越来越好了,但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还要读出节奏。请你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试着把节奏读出来,需要提醒自己停顿的地方画上“/”。(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范读引导长句子的停顿,女姓齐读)

2.梁启超为什么要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让我们透过资料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示资料二)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国内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并借机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日本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卖国者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

(1)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理解“老大帝国”就是年迈的国家,“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小结:结合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师生合作读:所以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是梁启超先生在100多年前的呐喊,其实现在也是一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再一起来

读读第一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中国少年的责任。3.学生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五)责任引领,布置作业1.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

紧密联系,相辅相成)2.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自立自强,好好学习)小结。作为中国少年,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落后就要挨打,少

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作者心中,少年中国又有哪些景象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

3.布置作业。(1)查找资料,搜集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2)推荐阅读《少年中国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