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例(3篇)

时间: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森林防火;技术;科学化

1.森林火灾的形成与分析

森林可燃物包括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其中,有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明火,能挥发可燃性气体产生火焰,占森林可燃物总量85%~90%。其特点是蔓延速度快,燃烧面积大,消耗自身的热量仅占全部热量的2%~8%。无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暗火,不能分解足够可燃性气体,没有火焰,如泥炭、朽木等,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6%~10%。不同森林可燃物的燃点温度各异。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为250~300℃,要达到此温度需有外来火源。

火源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盟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最常见。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约占总火源的95%以上。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和坏人放火等)。燃烧一千克木材要消耗3.2~4.0立方米空气(纯氧0.6~0.8立方米),森林燃烧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才能进行。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从森林火灾的形成情况而言,首先,要严格杜绝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森林火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森林火势的蔓延,以最快速度、最先进的技术扑灭火源,减小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成为全世界森林防火人共同奋战的目标。

2.国外森林防火技术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科学、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激光、通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化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革新,加上现代科学管理的渗透,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条件。如林火预测预报、红外线监测林火、雷达监测林火、激光监测林火、卫星遥感监测林火、通讯、人工降雨灭火、飞机灭火以及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把森林火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供了保证。世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典范,如加拿大近20年来,虽然每年平均发生林火7000余起,但没有引起一起特大森林火灾。日本从1981到1986年共发生林火4200起,但由于扑灭及时,也没有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专家指出,由于灭火技术装备的进步,近十年来,欧洲森林火灾每次烧毁面积正在下降。

3.我国森林防火技术的发展趋势

森林防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世界各国对森林大火仍然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发展森林防火科学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减低火灾损失的关键,也是世界今后一定时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卫星遥感、红外、航空、GIS、GPS及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林火预报、监测、计划烧除及火灾扑救过程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世界森林防火技术发展的趋势。另外,“绿色防火”预防森林火灾技术在世界一些国家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发展方向。

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应按照林业建设发展纲要总的要求,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林业行业工作的实际,继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政府负全责”的原则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森林防火道路,着力提高森林防火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力争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4.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

4.1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应对森林防火

加强科学研究,可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我国的森林防火科学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森林防火科研力量十分薄弱,是造成国内外防火技术水平差距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缩短这一差距,森林防火科研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努力探索科学预防、科学扑救森林火灾的新措施、新途径,逐步实现从传统防火到现代防火的转变;加强对森林防火体系和制度建设的探索研究,找出一条立足林区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提高总体建设水平的森林防火建设新路子,实现森林防火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加强防火基础理论和扑火应用技术研究,结合长短期目标,密切联系生产实践,抓住关键项目和重点课题,集中人、财、物力攻关;抓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政策、管理、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高速、高效、健康发展。探索研究新形势下的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的组织形势、管理措施、设施装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扑救指挥体系,提高森林火灾扑救实战能力。另外,必须加强对防火科研的重视及其机构的建设,增加科研投资,增加防火科研人员数量。

4.2提高政治敏锐性,严管与带动相结合

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由领导带领有关单位负责人深入基层,对森林防火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同时,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总场与分场、分场与营林区、营林区与防火人员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形成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森林防火网络体系。实施管护责任制和全员防火抵押金制度,场领导带头坚守岗位、分工不分家、护林防火共同抓,带动全体护林人员积极主动工作,不断增强防扑火指挥调度能力,提升现代化预防、监测、扑救体系建设水平,提高专业扑火队应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3提高森林防火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科学化、现代化的森林防火,需要有一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技术队伍。我国现有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森林防火涉及的学科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因此,为适应现代化的森林防火的需要,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加强和扩大高、中等院校的森林防火专业人才培养,增加师资和设备,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对现有森林防火工作者进行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森林防火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森林防火工作者能够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学会操作高科技设施设备的目的。

5.结束语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正不断增加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全国林火预报系统,实现扑火机具现代化,逐步使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在不断提高防、扑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做到有效地控制森林大火。

【参考文献】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

一、农业基础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投入状况可以从农村固定资产原值、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资产、役畜及产品畜、大中型铁木农具、农林牧渔业机械、农业与工业固定资产之比等方面考察。

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慢。2006年邢台市农村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8.66%,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9%,二者之间增速差距近2%。2007年二者差距拉大到7.5%左右,2008年二者差距有所下降,还不到4%,但是2009年却快速地拉大到14%。

与此同时,虽然役畜及产品畜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代表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但是大中型铁木农具和农林牧渔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增长速度较慢,大中型铁木农具的增速由2006年的2.07%增长到2007年的9.14%,2008年下降为7.05%,2009年又增加到8.54%。2006年农林牧渔业机械增速为4.02%,2007年和2008年一直维持在5%,2009年增加到11.75%。由此可见,与其他农村投资相比,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速较慢,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

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农业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二者的比率为0.3478,2006年缩小到0.3290,2007年为0.2816,2008年变为0.2674,2009年为0.2046,二者的差距一直处于拉大的趋势。

总之,与工业相比,农业投资额及比重都还比较低,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非常稀少,根本无法适应邢台市满足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改善,机械化水平低下,市场组织少,农业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除此之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矛盾尖锐,大多数农业企业都为中小企业,严重影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结构不合理可以从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关系以及增长变化情况来展现。2005年邢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666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11572万元,林业产值22804万元,牧业产值866066万元,渔业产值369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6245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3.45∶1.01∶38.21∶0.16∶7.17,而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48.37∶1.54∶43.23∶3.05∶3.8,相比而言,邢台市的农业产值比重仍然偏大,比河北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而畜牧业则比河北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邢台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偏低。不过,邢台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比全省平均高出4个百分点,这说明邢台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在不断进步。

2006年邢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034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15887万元,林业产值26080万元,牧业产值872154万元,渔业产值472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8459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4.75∶1.08∶36.29∶0.2∶7.68,与2005年相比,农业产值的比重略有上升,升幅为1个多百分点,林业和渔业产值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也略有上升,升幅不大,而变化较大的是牧业,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6年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0.32∶1.6∶41.01∶3.13∶3.94,体现出了与邢台市类似的增长特点,但是横向比较,邢台市农业产值比重仍大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牧业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邢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721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60713万元,林业产值31612万元,牧业产值784800万元,渔业产值421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9078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60.68∶1.23∶30.51∶0.16∶7.42,与2006年相比,农业产值比重继续上升,升幅超过6个百分点,林业和渔业产值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也略有上升,升幅不大,而牧业比重急剧下降,降幅达到近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7年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0.23∶1.59∶40.25∶2.93∶4.99,体现出了与邢台市类似的增长特点,但是变化幅度较之邢台市要温和许多。横向比较,邢台市农业产值比重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而牧业水平则要低7个百分点。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比例为59.77∶1.03∶30.99∶0.16∶8.05,与2007年相比,农业产值比重略有下降,牧业产值比重略有回升,但是总体变化不大。而与此同时,全省平均水平变化较大,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牧业水平上升了3个百分点。横向比较,邢台市的农业产值比重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牧业要低出近10个百分点。

2009年邢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813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1645642万元,占比59.17%,林业产值50895万元,占比1.83%,牧业产值858604万元,占比30.87%,渔业产值4122万元,占比0.15%,农林牧渔服务业222122万元,占比7.98%,而同期河北省的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为49.82∶1.65∶40.13∶2.85∶5.55。由此可见,邢台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蔬菜、生猪、牛、羊等种养业发展缓慢。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3.6万亩,总产282.1万吨,仅占全省产量的4.4%,排在全省倒数第2位。每亩单产3374千克,排在全省倒数第3位,只相当于石家庄市的64%,由此可以看出邢台市的蔬菜生产发展缓慢。

生猪存栏115.5万头,肉牛存栏17.9万头,羊存栏76.9万头,分别排在全省第5位、倒数第3位和末位。肉类产量25万吨,居全省第8位,人均占有量36.5千克,处于全省末位,比全省平均值57.5千克低21千克。因此加速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牧业将是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从主导产业变化、主导产业联系的龙头企业(集团)、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个数、主导产业的销售额、龙头经营组织利润总额和主导产业联系农户的户均纯收入等方面考察。

从主导产业变化来看,2005年邢台市共有20个农业主导产业,其中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个数为6个,2009年两项数据分别变为22个和9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个数增加了3个,说明邢台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在不断增强,但是整体的主导产业个数还比较少。

从主导产业联系的龙头企业(集团)、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个数来看,2005年分别为82个、4个和2个,2009年变为63个、4个和2个,农业龙头企业个数较少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业间兼并重组导致了企业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经济形势变动以及自身竞争实力下降,被迫退出了市场。而且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数量都非常有限,五年内都没有变化,这明显不利于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从主导产业的销售额来看,2005年主导产业销售额达到1909036万元,其中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额1596904万元,龙头企业(集团)销售额710446万元,专业市场销售额10441万元,中介组织销售额1811万元。2009年五项数据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368493万元、354324万元、321309万元、3333万元和3869万元,增长速度分别为19.30%、22.19%、45.23%、31.92%和213.64%。其中龙头企业的销售额明显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销售额比较低,体现出了明显的发育不足的特点。这不利于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从龙头经营组织利润总额和主导产业联系农户的户均纯收入来看,2005年龙头经营组织利润总额为70709万元,2009年变为97303万元,增加了26594万元,但是农户并未从中获得实惠。2005年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户均纯收入为4172元,2009年变为4012元,农业产业化并未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体现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缓慢。

总之,邢台市农业主导产业的数量还比较少,与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市还有一定差距,更不用说全国其他先进地市的差距。而且邢台市农业产业化存在规模小、经营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为此要构建起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交易效率。[2]

四、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农业科技水平可以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优质专用小麦面积、优质玉米面积、猪牛羊良种覆盖率、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个数等方面考察。

邢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到2009年增加到48%,河北省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达到了51.6%,比同期邢台市高出近7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54.5%,比同期邢台市高出近7个百分点,二者的差距仍没有多大变化,由此可说明邢台市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

2005年以来邢台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有些年份还要好一些。在优质专用小麦面积上,2005年以来邢台市的种植面积都在增长,由2005年的300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340万亩,增长了13.33%,而河北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由2005年的1350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2350万亩,增长了70.07%,明显高于邢台市的增长率。在优质玉米面积上,邢台市2005年的种植面积为210万亩,2009年增加到230万亩,增长了9.52%,而河北省则由2005年1300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2850万亩,增长了119.23%,远远高于邢台的增长率。

邢台市猪良种覆盖率由2005年的92%,增加到2009年的98%,而河北省由2005年的94.7%增加到2009年的97.2%,二者基本持平。牛良种覆盖率由2005年的68%,增加到2009年的84%,而河北省由2005年的86.7%,增加到2009年的87.6%,前者增速要明显高于后者。羊良种覆盖率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60%,而河北省由2005年的78.4%,增加到2009年的80%,前者的发展水平要远低于后者。在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上,邢台市由2005年的95%,增加到2009年的97.25%,而河北省由2005年的48.5%,增加到2009年的97.2%,后者增速要明显高于前者,最终二者水平基本持平。

邢台市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个数虽然由2005年的330个减少到2009年的325个,但是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却在增加,由2005年的2270人增加到2009年的2453人。以上各项数据指标都说明邢台市农业技术的相关指标虽有增速很快,但是仅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邢台农业技术人员的总数与比重都显偏低,与石家庄、唐山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匮乏,而且年龄老化、学历低,素质偏低下等情况严重,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20%~25%。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80%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粮棉油种植、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为主,提前、产中、产后专业知识服务的人很少,服务于蔬菜、瓜果、水产的人员不到20%,距科技农业的要求甚远,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不断夯实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3]

(五)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

农业劳动者素质我们可以从文化程度来分析。2005年邢台市农业人口271157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33236人,占总人口的1.23%,小学文化程度为819211人,占总人口的30.21%,初中文化程度为1379383人,占总人口的50.87%,高中文化程度为442280人,占总人口的16.31%,中专文化程度31381人,占总人口的1.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083人,占总人口的0.22%。

2006年邢台市农业人口2741746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9799人,占总人口的1.09%,小学文化程度为816005人,占总人口的29.76%,初中文化程度为1397368人,占总人口的50.97%,高中文化程度为452989人,占总人口的16.52%,中专文化程度37357人,占总人口的1.3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228人,占总人口的0.30%。与2005年相比,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和比重都在不断增长。而与同期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文盲与半文盲的比重要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要高2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都比全省水平要低,这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007年邢台市农业人口277450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6369人,小学文化程度为811764人,初中文化程度为1417672人,高中文化程度为463241人,中专文化程度4447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976人。与2006年相比,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和比重都在不断增长。而与同期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文盲与半文盲的比重要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要高2个多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要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而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不到20%,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

1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甘肃林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国50多年来,林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过去林业管理上的偏差,对森林在保护环境上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等,导致我国森林资源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使现在可供采伐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增加,沙尘暴天气增多,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这不仅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直接构成对中化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严重威胁。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干早缺水,水土流失、风沙危害较全国更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荒漠化面积大,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人21世纪,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乃至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使林业投人大幅增加,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林业,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甘肃林业正处在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资源向有偿使用森林资源转变,由部门、行业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2004年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全省林业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13%以上,到2022年使森林覆盖率达16%以上,道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可以说,甘肃林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甘肃林业建设要取得非常之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务之急在人才。

2进一步树立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1甘肃林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调查,截止2001年底,全省林业行业共有各类人才(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14055人,比1985年增长了393.9%,每年平均递增24.6%。共有各类专业人才(不包含工人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10687人,其中700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占60.8%,比1985年的1827人净增长2.84倍;各类人才占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31.2%。但也应当看到,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甘肃林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仍然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全省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为14055人,仅占全省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31.2%;而全国林业人才共有70万人,占173万从业人员的46.2%。

2.1.2高层次人才较少,且分布不合理目前,全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共27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4%,且分布很不合理,65.7%集中分布在林业厅直属单位。而在全国39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占7.3%,是甘肃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的3倍多。全省林业行业只有20名享受政府特贴的专家,进入全省“百千万人才”的仅有14名,进人“333人才”的仅有26名,高级学术性人才严重不足。

2.1.3林业人才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中,农林科类7035人,占65.8%;工科255人,占2.4%;经济类475人,占4.4%;管理类573人,占5.4%,其他2349人,占22.0%,就农林科类人才来看,林业专业人才占农林科类人才总数的43.2%,较1985年的67.2%下降了24.0%。同时,花卉、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朝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2.2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林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基层急需人才与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并存。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去林业基层工作,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毕业生挤不进“林门”。特别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后,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输人。近五年分配到白龙江、小陇山两大林区的林业院校本科毕业生不到20人。所以,林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到林区就业,这是林业教育工作和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林业基层工作。二是林业行业培训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巫待提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林业职工面临转岗、下岗后的再就业培训。但是,近五年我省林业行业职工年培训率不足30%,大部分林业职工没有培训机会。而同时,我省庆阳林业学校的生源明显不足,平均年招生人数不足200人。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基础地位认识不足,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列上议事日程。

2.3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觅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将才偏少;科技投人严重不足,条件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科技信息平台建设觅待加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的潜力还要进一步挖掘等。随着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甘肃林业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得,承担的建设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重,对高素质林业人才的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急切。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3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甘肃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最近召开的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林业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结合甘肃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3.1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甘肃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面对加快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林业人才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类林业单位面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林业人才工作直接关系到林业历史性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林业建设任务能否得到落实。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重要资本、人才投人是最有收益的投入、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思想,想人才,抓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切实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努力使全省林业行业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林业发展的人才优势。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甘肃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进行研究和部署,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与我省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接续有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林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