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论文范例(3篇)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一、美食关乎文化
美食不仅是美食,美食关乎精神,关乎文化。美食家可谓是对美食参悟最透的人,作为当代文坛公认的美食家,陆文夫这样说过: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说,吃,应追求一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同时他认为,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物产、种类、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简直可以从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美食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和绘画、雕塑、工艺、文学,甚至和音乐都有关联。
百科全书中对美食家的定义是:以快乐的人生态度对食品进行艺术赏析、美学品味,并从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美食家的概念要与饕餮者和食学家区分开,饕餮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并满足物欲,食学家侧重的是认识说明与理论归纳。美食家既有丰富生动的美食实践与物质享受,又有深刻独到的经验与艺术觉悟,是物质与精神谐调、生理与心理融洽的生活美的探索者与创造者。
因此,吃”要达到这个境界,饮食就不只是饮食,而是文化的饮食,也就是要把千百年来人类饮食实践产生的合乎科学的、具有文明风尚和体现美学韵味的东西提炼出来,反馈于饮食实践,自觉地运用和贯彻于饮食活动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文明进程,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要吃出文化品位,即吃得典雅和吃得称心如意。
吃得典雅,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推崇以乐有食”,以后形成传统。悦耳的乐曲,能造就一种愉悦轻快的气氛,对心灵产生良性刺激,进食时优美的乐曲缭绕于耳际,更有助于消化吸收。吃得称心如意,首先指吃的方式能各得其所和具有愉快亲
切的人文韵味。比如中国人的共食制。西方的分食制虽合乎卫生,但流于单调、平均主义。其次,吃得称心如意是指人们对口味的选择称心如意。
《舌尖上的中国》正是美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去年纪录片频道成立,一个纪录片频道应当播放各类纪录片,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当然有美食旅游类的需求。所以,我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总编导陈晓卿在央视工作了二十多年,《舌尖上的中国》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出的选题。拍《舌尖上的中国》,要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这是陈晓卿给导演任长箴的命题作文”,从一开始,陈晓卿就没打算局限在菜系”的范围之内。《舌尖上的中国》其成功之处也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食物我们进行着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的思考。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使得汪曾祺笔下的四方美食在银幕上复活了。诚然,汪曾祺以平常吃食为散文写作的对象,其用心可谓远矣。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汪曾祺同意高晓声这种说法。饮食本来为身所备,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
二、美食是中华民俗传承的载体
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舌尖上的中国》中《主食的故事》一集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春节的意义。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无论是在节日中还是平日里,中国人吃饭一般都采取会食制筵席或小范围的共食制”,这一传统习俗有不少优点:中国菜点花样多,一桌食客的嗜好不会雷同,会食有利于各取所需,使每人都能在多种菜点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从而尽可能使口味得到满足。共食”指家庭日常饮食或三五亲友共食几味菜,也有利于各取所需,充分利用食物对象的各部位,减少菜肴的浪费,譬如桌上一只鸡,有人喜欢鸡胸,有人喜欢头颈,有人喜欢鸡翅或鸡腿,有人喜欢内肚,合食能各得其所。中国人无论会食或共食,都围坐于饭桌,饭桌成了交流情谊、信息和即席评论菜肴的场合,既亲切又轻松,富有人文韵味。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一家人围着饭桌其乐融融的场景一直贯穿始末,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你如果有心的话你会注意到我的每个故事基本都不是一个人,都是有一个人际关系在里面,阿亮的部分也故意在他们家集体工作的时候露了全家人的镜头”,任长箴说:这些镜头显得无意,但其实它都是体现人情味的,要比一个人孤单单在那个地方存在要有意思得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也这样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美食蕴含着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包容的人生哲学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通过美食了解中国人,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
汪曾祺也在《旅食集》自序中说道,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汪曾祺是善解人意的,其美食散文流动的韵律和自然
转贴于
的品格,使人宁静、清凉、滋润,特别适合且有助于当代中国读者文化心态的调整。这与汪曾祺散文的总体风格是相一致的,他以极为精微的笔法描写美食和风俗,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种种乐趣与幽默,寄兴叹于物事,寓哲理于风情。
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舌尖上的中国》倡导的自然清淡”与道家的思想相合,充满着人生的哲学意味。慢节奏的生活态度作为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异质元素却能博得人们的青睐,因为它让人们松弛神经、放慢脚步,来到一个宁静闲适的精神家园。
汪曾祺的吃食散文中,蕴藏着一种醇厚的生活境界。从容的饮食态度,以及能对饮食细琢详研的做法,它的背后,寄寓着一个安乐邦国的大背景,尤为重要的是,汪曾祺赋予这些饮食以风致,以光彩。汪曾祺所写的食物和口味,包含着人生的性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也就是体现了一方的人性。《苦瓜像瓜吗?》写以苦瓜自喻的苦瓜和尚”石涛就寄寓了一点独来独往,不随流俗的傲气与禅意。
汪曾祺写饮食的态度也寄寓着人的胸襟与度量。口味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样。”这些食物平时虽颇常见,却仅是食品而已,经过汪曾祺的述写,这些食物便因之赋予了文化学的意义。
汪曾祺对现实人生始终采取一种融”和入”的态度,这种惊人的化解,简直已经到了近乎宗教式的宽容”,它足以使冰山化成春水。汪曾祺提出要作文先做人”,汪曾祺对人对事有大度宽容的胸襟,在作品中,他不但从不将个人情感、观点、好恶强加于读者,而且还处处随机忠告读者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他的美食散文从各地各民族的饮食习惯谈起,提出应该对各地美食持包容态度,卒章显志,文末自然引申到对待不同文化、不同流派的兼容并包、融化新知的科学态度。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口味单调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舌尖上的中国》也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妙,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传达出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四、二者都是以民间体验为基础,基于民间立场所作
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民间性首先体现在其自身的题材上,他以认同民间的方式,发掘出最具民间日常意味的存在形式——吃的种种方式和传承,为饮食立传。
其次,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里所写的食物是与民间百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在《故乡的食物》中所写的炒米、咸菜茨菇汤、马齿苋等无不如此。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写道: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汪曾祺写的都是许多普通吃食的品类,这其间是出于他对民间创造力与其所显示的民俗文化的认同。在20世纪文学史上,写吃的作家很多,比如写金华火腿的叶圣陶,雅舍谈吃的梁实秋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但他们都未免有点贵族气。而汪曾祺所写的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普通老百姓的饭桌上不可缺少的日常吃食。比如:炒米、焦屑、萝卜、豆腐、苋菜、荠菜、马齿苋、咸菜、豆汁儿。他一再表白说:有人以为他是美食家,其实他跟张大千一类的美食家是不同的,他不过是爱琢磨一些平常菜的做法而已。”这一语道出了他的真谛。
再次,从价值观层面来看,美食是与生命韧性有关的民间日常生活意象,因为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吃与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汪曾祺赋予这些民间吃食以风致,以光彩,其中寄寓着一种深沉的生命境界。这种民间性表现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立场。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更多地表现了这些食物给民间带来的生活欢乐,其中包含着他对民间所蕴藏的恒常生命力的理解与把握。其意义在于为断裂的民间开拓话语空间的同时,也为民间的凡俗生活注入了一种情调。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史前开始就以谷物为主食,并辅以蔬菜等植物类菜品,因而传统饮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并随着农业文明的进化而发展。据考古发现,传统饮食文化之所以蔚为大观,并且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显示出特有的重要性,恰恰因为从那时起,饮食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就不仅仅是满足生理温饱的一种生物学手段,而是赋予了重要的文化含义———它是史前人类在自身与地母、动植物之间相互沟通并且传递生命力与生殖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传统饮食文化于史前就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开始萌芽,并经过先秦、两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孕育发展成熟。
一、先秦时期的农业文明推动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
先秦时期我国已有六畜”之说:一说是包括马、牛、羊、豕、犬、鸡在内的六畜”;另一说是除了马以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成为六畜”。但不管哪一种说法,总之从先秦起,六畜”就构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因为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肉食在饮食生活中的比重一直比粮食要小。先秦时期六畜”进入饮食生活,表明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其时能经常食肉的仅为少数上层统治者,对平民百姓而言,只有年节及庆典时才有可能食肉。故《盐铁论•散不足》曰:古者……非乡饮酒、媵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无故不杀犬豕。”(1)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饮食观念。
第一,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理形成于先秦时期。我国早在殷、周时,人们就崇鬼神好祭祀,普遍悟守神圣、肃穆的祭祀之礼,所以甲骨文中有诸多祭典之称。诚如《礼记•礼运》所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臚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2)先秦最隆重的祭祀美食是由牛、羊、猪组成的大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些都属于比较隆重的仪式,一般用于祭天神和祖宗;如果是单祭川神,祈求丰收,仅需一只猪蹄便可;若是单祭战神,确保在战场上获胜,则祭一只犬亦可。同时,在宗庙里的神也依人间做法,依其大小排定座次,然后供奉诸神以各种美食,食物的种类按神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第二,在天人合一”心理的影响之下,人们对现世的老人十分尊敬。因此,《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云:礼,敬而己矣。”其中心就是孝悌。孝悌又被简称为养”,《荀子•礼论篇》中说:故礼者养也。”《说文》云:养,从食,羊声”。可见,养老与美食是双向紧密联系的。《礼记•内则》篇云:妇事舅姑,如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将养老比之美食,这是不言而喻的。《礼记•乡饮酒义》言: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1]无怪乎孟子讲孝道,他的崇高理想就是要让70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二、两汉时期农业文明的昌盛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就以农立国,虽然牧、渔、猎业的发展历史亦十分久远,但种植业所处的地位依然居百业之冠,因而食”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一直居于主要位置。所以,《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四部丛刊•管子》中载: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司马迁也强调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尚书•洪范》则将饮食置于八政之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足见中华传统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毫无疑义,对于洪荒之时的原始先民来说,觅食果腹就是第一需要。从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社会,在几百万年漫长的艰难历程中,人类向往的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当人类社会的历史步入阶级社会后,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上层社会提供了丰足的物质条件。两汉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食物的来源也得到了广泛开发。在粮食作物中除了以前的糜子、大豆、黄米、麦子等品种之外,又有了荞麦、高粱、青稞等品种。考证汉墓出土的葬品可以发现:蔬菜中已有黄瓜、芋头、菱角、葫芦、蕃茄籽等品种,而水果中已有梨、橙、桔、柚、槟榔、西瓜、木瓜等;调味品中则有花椒、胡荽、生姜、肉桂、大蒜、紫葱等,当时的农业及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发展,为饮食文化繁荣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据汉代饮食文化学方面的重要著作《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两汉时期与先秦时代的饮食已经有了较大区别。
第一,食物品种较前有所丰富。除了农林产品较前增多外,牧、副、渔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因而肉类食品大为增加。由于食物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可以根据需要较为随意地宰杀牛、羊、犬、豕等牲畜,甚至可以通过狩猎去捕获一些奇珍异禽,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会消耗大量的食物资源,因此,必须由产地向其提供大量的农、林、牧、副、渔产品,以及各种食器、炊具等物,甚至还会从海外进口一些名贵海味和高档餐具供上流社会享用。
第二,烹饪水平和工艺较前提高。两汉时期的菜肴通常有生熟两种制法:生则选取鲜活之物不经加热而直接将原料制成食品;熟则将原料经各种工艺烹调之后食用。两汉时期在烹饪上已十分讲究五味调和,各地还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口味。黄河流域普遍喜爱腌制品,而且口味较重;长江流域则喜味甘,崇尚以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来调和五味。由于重味,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传承至今的主要有鲁、川、粤、苏四大菜系,堪称天下美食。
第三,饮食器具的质地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为菜肴盛器的美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盐铁论•散不足》载: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班钟。中者野王臛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3)手工技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和改善,食器的有用性已不再成为唯一价值标准,而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能否显示其社会地位反成为人们的选用取向,因而一时间食器成为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p#分页标题#e#
第四,饮食市场和饮食行业开始兴盛。其时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在一些大都市中里已出现了专门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其中聚集了各行各业,被称之为市”,西汉的都城长安就设有九市。人们以市边为基地进行商品流通与物资交换。一些边疆城市则成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场所。由于市场繁盛,车水马龙,聚集者众,进而也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形成了专门供人饮食的场所:食肆。
第五,饮食文化审美水平较前提高。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内涵与质量也不断提升。遇有喜庆之事或节日庆典都设宴欢庆,并且加入乐舞等形式来增添欢乐的气氛,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两汉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较前大为提高。
三、唐宋时期饮食文化因农业文明步入高峰而走向成熟
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走向繁荣,农业发展也步入了发展的高峰期。南北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交流也十分活跃。各种饮食文化在相互撞击和交流中,不断吸取对方的优点和特长,并将先进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烹饪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含量的增加,又使餐具的造型、纹饰、色彩、质地与饮食文化的艺术风格更加瑰丽多彩。尤其是绘画、雕刻艺术与烹调艺术的融会贯通,更使中华饮食逐渐超越一般的生活形态,跨入高雅迷人的文化艺术形态,从而实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艺术化与审美化。唐宋时期的饮食之美,不仅体现在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名等方面,还体现在食物与食器、饮食环境的和谐统一上。因此,唐宋是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发展趋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唐宋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专门论述饮食文化的论著增多;二是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较以前丰富。唐宋时期有关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可以划分为两种门类。一种通常称之为《食经》,是专门记载饮食内容的;而另一种并非专门记载饮食方面的内容,但在记载其它社会生活内容时,较多的涉及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这两类史籍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宋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通过对有关记载唐宋饮食文化要籍的考述,可以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唐宋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食经》是我国古代以记载食品烹饪,包括制作技艺等饮食文化方面内容的著作,亦称食法、食谱等,西晋何曾的《食疏》是我国古代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食经》。南北朝时期我国食经类的著作有了较大地发展,出现了崔浩《食经》和虞《食珍录》等影响较大的著作。
到唐代时,《食经》类的著作无论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的有:卢仁宗《食经》3卷、崔浩《食经》9卷、诸葛颖《太官食法》l卷、《淮南王食目》10卷、《淮南王食经音》13卷、《淮南王食经》120卷、《太官食方》19卷、韦巨源《食单》、赵武《四时食法》1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有:赵武《四时食法》1卷、《四时御食经》1卷、《太官食法》1卷、《太官食方》19卷、卢仁宗《食经》3卷、杨晔《膳夫经手录》4卷、竺暄《食经》4卷、崔浩《食经》9卷、严龟《食法》10卷、诸葛颖《淮南王食经》130卷、《食目》10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这些食经类著作中除了韦巨源《食单》和杨晔的《膳夫经手录》尚存外,其它的都已经亡佚。韦巨源《食单》中共记录了58种食品菜肴,是其官拜尚书令后,在家宴请唐中宗时所用的食品与肴馔的名册,从选料加工到造型取名都费尽心机。如生进二十四种馄饨”,就是外形与馅料各异的24种馄饨,制作精美、十分讲究,显然已超越其食用价值,从审美角度去考察,可谓登峰造极之品。《食单》在每种食品名称的下面都记有简单的注文,说明所用原料或烹饪方法。杨晔《膳夫经手录》中将包括豆类、蔬菜、果类、肉类等在内的一些食物原料的外形特征、避忌及产地等内容逐一介绍、十分详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的发展。
宋代的《食经》数量和种类较唐代进一步增多,而且《食经》在各种文史典籍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郑樵《通志•艺文略》已将食经作为一个门类单独列出(4),共收录了41部360卷著作目录。从此,《食经》在文献分类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对它的流传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据《宋史•艺文志》及其它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食经》类著作主要有:郑望之《膳夫录》1卷、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1卷、《诸家法馔》1卷、《江臜馔要》l卷、司膳内人《玉食批》1卷、林洪《山家清供》2卷、《养身食法》3卷、《萧家法馔》3卷、《馔林》4卷、《馔林》5卷、《续法馔》5卷、《王氏食法》5卷、《王易简食法》10卷等。这些《食经》中除林洪《山家清供》、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郑望之《膳夫录》、司膳内人《玉食批》尚存外,俱已亡佚。其中《本心斋蔬食谱》只有20条简单的食谱,但其奇特之处在于每条食谱除介绍原料、制法外,还皆附有即席所赋的赞辞。该书所载菜肴全为素食,而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山菜为主,兼及水生菜;二是与民间通常食用方法有别。宋代以前,羹主要是指各种肉羹。到宋代之后,以各种蔬菜制作的羹汤越来越受到欢迎,逐渐成为羹汤的主流。此书以菜羹为重,当不愧为蔬菜食谱之最,而其记载的面糕类食品也有5条,占到四分之一的内容。《膳夫录》主要记载隋唐时期有关饮食的内容,很可能是宋人随手抄录有关烹饪的一些记录,作为备忘录之”[2]。《山家清供》的贡献在于其记载了许多食品菜肴的烹饪制作方法,从原料的加工到菜肴的制作不一而足,人们可以按图索骥而了然在胸,因而成为唐宋时期一部较为经典的烹饪要籍。该书中的菜品除以素食为主外,还包含了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菜肴。更具特色的是书中还记载了一些花馔或果馔。花馔是古代素菜中以花果为主料的、别有风味的一种菜品。宋代以前的食谱中没有专门记载花馔的内容,只是散见于本草、文学之类的书籍中,《山家清供》开此先河,反映宋人喜食花馔,而其亦非单纯求名求形,主要重在求实求味。
四、明清时期饮食文化随农业文明对外交流而多彩多姿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篇3
老饕来源于“饕餮”一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谓之饕餮。”饕餮之徒,吃食癞皮,用通俗的话说:一个十分贪吃的人。坡先生曾作《老饕赋》,以老饕自诩,把老饕演绎成了知味者和美食家的专用词,人们便用老饕一词褒奖善饮食之人。
吃是一种艺术,若没有相当的饮食烹饪文化熏陶,即使天天山珍海味也只会出饕餮之徒,而不会吃出个老饕来。历代公认的老饕如:伊尹、孔子、陆羽、坡、袁枚、曹雪芹、李笠翁等,多文人雅士。他们通过吃而产生灵感,为我们创作出了《调鼎集》、《随园食单》等精典佳作,并为我们留下了“莼鲈之思”的余韵,“日啖荔枝”的感慨。
饮食是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未吃之前,先急切地盼望,热烈地讨论,然后再津津有味地吃。吃完之后,便争相评论烹调的手艺如何,这便是老饕们。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享受了吃的快乐。林语堂先生对中国老饕赞叹不已,他认为没有一个英国诗人或作家肯屈尊俯就,去写一本有关烹调的书,他们认为这种书不属于文学之列。然而中国的伟大戏曲家和诗人李笠翁并不以为写一本有关饮馔的书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秋月远未升起之前,像李笠翁这样的风雅人士,就开始节省支出,准备选择一个名胜古迹,邀请几个友人在中秋朗月之下,或丛中持蟹对饮。他将与知友商讨如何弄到端方太守窑藏的美酒。他将细细琢磨这些事情,只有采取这样精神,才能使我们的饮食达到艺术的水准。
东坡先生虽被谪黄州、生活拮据,却仍毫无愧色于他的吃。当时黄州猪肉非常便宜,富人不屑于吃,穷人不会煮,坡就几乎天天吃肉。他把大块的五花猪肉浸入黄酒中,用文炎把肉炖的酥烂,令人馋涎欲滴。东坡先生“朝嬉黄泥之白云,暮宿雪堂之青烟”时,大约不会料到“东坡肉”、“东坡羹”亦会与其诗文一样扬名千秋。
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和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尽显其文学、艺术、审美的才情和志趣,他以富有魅力的大手笔把中国饮食文化系统化、理论化、艺术化,并感叹:“世之知钱者多,知味者少。”
作家陆文夫早在80年代初就以其脍炙人口的小说《美食家》成为当代无可非议的老饕。文夫不但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尤其看重吃喝时的那种境界,那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会直接影响一个有文化的食客,决定着他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50年代,陆文夫在江南一个小镇上采访,走进一家临河而筑的饭馆。1000g黄酒,1条鳜鱼,面对碧水波光“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已和着美味一同酿进了他记忆的深处。
饮食讲究一个“美”字,老饕们对饮食审美要求颇高,有“十美风格”之说,即:色、香、味、形、器、质、名、适、境、趣等诸多方面的讲究,充分体现了饮食中的文化色彩和美感情趣。老饕们和事厨者精益求精,共同探索,他们对食物隽美之味永不满足和执著追求共同创造了我国饮食艺术的异彩纷呈,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