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6篇)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1
一、企业实力体系
辞海中关于实力的解释指的是实在的力量。企业实力指的是企业自诞生而具有的实在力量,是企业对外营销或竞争展现出的竞争力。企业的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和创实力等构成的企业实力体系。
硬实力(hardpower)是企业用以直接支持其市场行为的所有可量化的物质态要素,包括企业设备、厂房、资本、人力、土地、产品、信息等要素。
软实力(soft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企业的精神、规章制度和文化表述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创实力(innovationpower)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能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用得当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力。企业创实力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创造性能力、营销创造性能力、技术创造性能力、生产创造性能力、组合创造性能力等方面。
企业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和企业创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的配合为企业创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持,企业软实力和企业创实力的提升又能够维持、增强和延续企业的硬实力。三者如三驾马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者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通过螺旋式的上升,实现动态的平衡,在平衡中追求和谐。
二、企业创实力之“创”
“创”是创新、创造,其中创新侧重结果表述,创造侧重过程表述。按照约瑟夫・熊彼特(1912)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发展,信息的越来越对称,管理经验和管理实践的越来越均衡。传统的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之间产生连通器效应,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平溢。即是说,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地缩短,核心竞争力从诞生到衰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曾经的核心竞争力导致的恶性红海竞争(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1992)将愈演愈烈。因此,不断地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够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1994)的保证。
企业的创实力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生产要素的组合。通过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企业的创实力是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要明确的是,创实力不是软实力。软实力是具有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及这种精神的存在。而创实力是企业中新的具有改变功能的生产函数组合的存在。创实力更不是硬实力,不具有物象的属性。
当然,创实力不能游离于硬实力和软实力而独立存在。像软实力一样,创实力以硬实力为载体,并通过硬实力而体现。创实力的改变也可以改变企业原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原有组合。
正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对创实力的影响是通过两者组合来实现影响的,即是说,不是单独的硬实力或单独的软实力就可以影响创实力的。艾伦・鲁滨逊、萨姆・斯特恩(2005年)认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有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的评价机制、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分析鲁滨逊的影响因素发现,影响创新力的因素都是企业实力体系中的能动因素,即人的因素(人包括领导者和员工)、企业精神的因素、规章制度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因素总是在企业硬实力环境下实施的。即是说,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组合才能实现创实力的提升。
逆向的创实力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影响是独立的,企业创实力的改变可能只改变了企业硬实力,比如企业掌握信息的改变;也可能只改变了企业的软实力,比如创新精神的提升;也可能使企业硬实力和企业软实力同时得到改变。
当企业的生产要素组合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组合鼓励创新时,企业创实力会得以提升,并且在口碑效应下体现为正螺旋上升。当企业的生产要素组合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组合抑制创新时,企业创实力会很低,并且在口碑效应下体现为正螺旋下降。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从抑制到鼓励是渐变的,对创实力的影响也是渐变的。
在抑制到鼓励的渐变过程中,会经过抑制的阶段、不反应的阶段和鼓励的阶段,不反应即是不鼓励但也不抑制。某一企业在某一时刻对待创新的态度必然对应在从抑制到鼓励渐变轴上的某一点,并且可能该企业由于受到刺激,在该时刻的下一时刻对待创新的态度会发生改变,沿着X轴正向改变或反向改变。
当企业发现创新对自己或对竞争者有利时,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会沿着X轴正向改变,企业的创实力沿着Y轴正向改变;相反,当企业发现创新对自己或对竞争者有害时,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会沿着X轴反向改变,企业的创实力沿着Y轴反向改变。
三、企业创实力之“力”
企业硬实力、软实力和创实力都是矢量概念力,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作用方向是向着创实力或者硬实力,抑或软实力,抑或企业外部,可以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多向力,当作用于创实力或企业外部时,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外向力,当作用于硬实力或软实力时,硬实力和软实力时内向力。创实力的作用方向是向着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或者可以认为是内向力。同时,创实力也是有大小之分的。
从力的产生源来看,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自生力,创实力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生力,必须依附于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存在。但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组合存在不是必然会产生创实力的。
四、影响企业创实力的因素
创实力既是因生力,必然存在影响创实力的因素。按照影响因素对创实力的影响方式可将这些因素从内到外分为源生能动因素、因生能动因素、告之因素和工具因素。
源生能动因素指的是独立存在的,并且能够对创实力施加影响的因素,源生能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包括企业中的各类管理者和员工。当源生能动因素鼓励创新时,企业的创实力将增加,当源生能动因素抑制创新时,企业的创实力将降低。
源生能动因素对待创新的态度会通过因生能动因素体现出来。因生能动因素指的是受源生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并且能够对创实力施加影响的因素,因生能动因素包括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当源生能动因素鼓励创新时,通过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体现出对创新的支持。
源生能动因素对待创新的态度是隐性的,体现在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上也是隐性的,需要通过文化表述和信息传递使之显性化。因此,文化表述和信息是源生能动因素态度的载体,本身不具有对创实力的影响,对创实力施加影响的文化表述和信息传递的内容,即源生能动因素的态度。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职工的创新力,而职工创新力要由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对国外企业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一个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创新关系等;(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加强企业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根本意义,决定了企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诊断
企业文化诊断是企业文化建设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企业文化诊断工作是否深入细致、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后续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企业往往对诊断过程不够重视,而期望早日看到项目的成果,但实际上,企业文化的诊断对于探查和摸准企业文化的脉络,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至关重要,是企业文化项目不可忽略的起点。对于企业文化的诊断与分析,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优秀的企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它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随时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使企业产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体现
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一位成员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奋斗,同时在奋斗过程中企业以经营理念去激励员工,使员工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有了目标才能召唤和驱使人向前的自我超越,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人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达到员工对于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不仅树立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发展和壮大。建立企业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全体员工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奋斗,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三、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企业能力经过整合提升、确认等过程才得以形成的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之一。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中的企业价值观会强烈影响企业领导与职工的行为方式和偏好,并通过行为价值习惯支持企业文化建设。
(一)多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有时,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几方面考虑:
第一,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
第三,建立创新型文化,创立学习型文化,培育生态型文化,提供一种彼此信任和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鼓励知识创新和交流,逐步改革监控、指令、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鼓励员工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使知识得以增值,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四,企业专业化经营,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创新,做行业的专家,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同时重视战略性外包的战略手段。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五,运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其实现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根据制度环境变化的情况,合理处理外部管理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初期,更多重视外部管理能力来获取重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必要的,但随制度环境的日益完善,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内部管理能力上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经济体制动态变化的脉搏,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将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提炼出来,并且把这种精神观念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和企业形象建设等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提炼“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特有的理念,体现企业的个性。例如海尔集团的理念是“真诚到永远”;诺基亚公司的理念是“科技以人为本”;飞利浦公司的理念是“让我们做得更好”。这种理念,是根据形势和本单位特色提出来的,简明生动,成为本企业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第二,创新“制度文化”。每个企业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它也是一种文化。例如上海宝钢等企业,针对各种岗位的员工,制订了必要的简明的“员工行为规范”,让大家遵守执行,保证企业有序运作。现在,形势发展较快,一些新的人本管理模式和学习型组织,都需要新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创新。
第三,倡导“行为文化”。企业精神不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当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落实到企业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为上去。要树立企业的模范榜样,使员工行为更加优秀。另外,还可以通过晨会、升旗、唱企业歌曲等等仪式和活动,让企业员工经常感受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第四,完善“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形态也能反映企业特点和企业形象。因此,要营造绿化的环境、整洁的厂容厂貌,现代化的设施和先进的办公条件等等。不要追求豪华,而要讲究先进。例如敞开式的大空间办公格局,更有利于营造员工努力工作,遵守纪律、互相竞争、互相沟通的氛围,比封闭的办公条件更加先进,所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必须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用特色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特色企业文化首先要通过对企业的历史状况、内部状况以及外部面临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等的分析,提炼出特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育企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品质化、物质化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以及理想追求转变成企业习俗化的要素,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模式最终完成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精神,使企业的特色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总之,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会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不可等闲视之。我国企业管理已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竞争开始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创新竞争转变,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文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故而,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品牌价值,完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形象、建立独特的企业使命与价值观、提升沟通能力与关系氛围,培养企业家精神、建立正式制度与团队等。
参考文献:
[1]汪凤桂.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0):23.
[2]王海丽.试析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14.
[3]邢春丽.培养企业文化促进创新发展[J].建筑设计管理,2010(2):25.
[4]郝国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对比视角对企业文化构建的[J].发展研究,2010(7):36-38.
[5]王中义.企业文化与企业宣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8.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能力;创新视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28-0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开拓市场、获取企业长远发展空间的保证。
1核心竞争能力的概述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指的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构成上包含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能力。企业成功的背后,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资源,还需要有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能力的特殊性在于其相对难以模仿和转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
2不断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
2.1创新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意义
核心竞争能力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具备在竞争环境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才有发展的强大动力。
2.1.1创新本身是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专长
彼得•德鲁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创新才更加容易实现。创新在软件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北京用友软件从e-HRV3.5到ERP-U870再到ERP-NCV5.0,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解决方案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性突破,用友公司的成长历程就是靠创新――企业的核心专长来保持其竞争能力的。
2.1.2注重创新可以促进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企业注重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可能会导致边际搜寻和路径依赖,进而影响企业依赖于既有的战略模式,使企业形成运行“惰性”。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企业陷入过分依赖某一能力的陷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生蜕变,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企业一旦拥有创新能力,就会通过不断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落后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
2.1.3创新为企业带来持续租金
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摩托罗拉公司、通用电气实行的“非革新不可”的自我约束都显示出公司和企业家们努力创新并激励员工去创新的方式。
2.2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涵
(1)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相伴而生。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尽管在创新的时间上有长有短,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创新是伴随技术能力的提高、吸收、转化而进行的。
(2)企业的核心优势所依赖的能力体系。主要由创新能力提供的,它为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实行以技术更新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即创新能力具有企业战略潜能。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竞争者动向、产业走势等。
3影响创新的诸因素解析
3.1制度创新是前提
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在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我国企业制度上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应围绕着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资本和资产优化配置的问题;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人才选聘、晋升制度;再次是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股权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最后还要有严格的监管制度。
3.2技术创新是核心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培植核心竞争能力基础的关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创新。SONY公司主张以“技术”为产品的象征,其产品更精、更细、更领先,成为世界家电业的顶尖产品,从而使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形成。
3.3管理创新是保障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资源运用上采用新的组织方法的过程。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机构合理、管理规范化,企业在竞争中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有效地组合企业内部条件,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避开环境风险,寻求企业最大的发展空间。这要求企业加强战略管理、设计柔性化组织结构、重视知识管理、强化人本管理等。
3.4营销创新是关键
企业应树立社会营销观念,进行市场、营销技术、营销组合、营销人才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巩固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3.5企业文化创新是灵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企业不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3.6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由于它具有模糊性、不可模仿性,使它成为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观念创新旨在倡导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4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有很多,如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营销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改变、核心技术的研究等,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仅对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策略做一下讨论。
4.1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企业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许多中外成功企业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学习力和创新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这个“力”是指“能力、动力和毅力”。一个企业缺乏持续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企业将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建立学习型组织就要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力量源泉。
4.1.1树立企业高层管理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企业高层管理者既要有创新意识,明确企业的创新方向,善于发现哪些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意,又要把这些创新思想投入到行动中,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要把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创新技术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才能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4.1.2员工的一专多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将企业视为一个学习系统,部门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各自独立的、相互割裂的,而是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是全系统中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部门内的分工和职能进一步模糊,企业的运行、项目的运作都是各部门同时启动,协同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4.1.3创造从日常经验中学习创新的机会
为了使员工自我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必须创造使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机会,使创新蕴涵于日常工作中,并鼓励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而且这种学习应是开放式的和交流式的,能实现组织的共享。
4.2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文明承继和不断创新的结果。承继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要善于总结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土壤,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在组织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组织重要成员的积极性,激发组织全体成员的创新欲望,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培养组织的创新文化。文化创新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西门子公司的准则是“我们以创新塑造未来”。创新应该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企业一时的现象,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深深地根植在员工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展的方向,保持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5-46.
[2]郝利花.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现状分析及建立[J].经济管理,2002(9):21-23.
[3]唐映.企业竞争能力从何而来[J].市场论坛,2005(2):120-121.
[4]王艳杰.如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企业经济,2002(1):32-33.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5
摘要: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观念四个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2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竞争加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应了解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在缺乏市场环境的情况下,计划体制下的缺乏独立自主性,也缺乏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政府的有形力量与市场的无形力量阻碍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来自外部的对企业产生最大冲击的是其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核心竞争力本身属于竞争的范畴,因此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可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当产业成熟以后,国家应当从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政府就应当尽快淡出,将身份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用公平的“游戏规则”来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确保活跃的有序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内部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经营机制涵盖了企业的自问题,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转循环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关于核心产品,除了核心人物能否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和科技发展的动向之外,其推出还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和健全,一个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合理性的经营机制也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意识所赖以产生的有利土壤,经营机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与核心层紧密相连的经营层,在影响经营层面的基础上,经营机制的影响力进一步向战略层面延深,对企业文化、成本优势、产品差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带来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产品
刚建立起来的新企业,业务有良好的前景,但处于文化,产品等的磨合期中,原有核心竞争力也处于调整和重新适应之中,明星区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利润率高意味着企业现有业务经营良好,业务也在不断增长。处于懒性区的老企,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和思维的敏锐实施变革,帮助企业慢慢地克服懒性,恢复活力,防止企业出现衰退迹象。处于警惕区的企业虽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但是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收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流失,必须从管理入手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方案。
(四)核心人物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要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创造差别,企业的差别战略出自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理念也是企业家的理念,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关键不在于资源的优劣,而在于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家,就无法长期维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家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公开招股公司中,特定控制权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企业家是核心人物中的核心。
(五)核心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本质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城实、正直、公正、正义”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没有企业之间的这种信用文化,即使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遏制,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为核心,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都可以找到企业文化起作用的踪迹,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生产方式的引入,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运用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其产品就必须在技术上不断保持先进性或独特性。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异质性越强,其含金量和获得社会份额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生产过程的劳动方式以及协作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着社会一般生产方式的进步。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采用的管理办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用较少要素投入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成不变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企业管理的创新。从目前在管理学界较为成熟的管理理论观点出发,企业可以下采用以下管理措施进行创新。一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用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
在管理创新中,要特别注意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无论从企业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的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的含义是:第一,企业家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创新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与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相协调的动作,它总是在企业家的直接或控制之下进行活动。第二,企业家是所有创新主体的“统帅”。第三,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创新之路充满荆棘,创新的实际操作者固然也有风险,但在企业范围内,其最终责任者是企业家。为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首先要着力探讨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应当认识到,企业家资源是经济资源中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是一种“价值量”极高的生产要素。其次,要尊重并鼓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此,要为企业家创造适宜的创新环境,并切实保护企业家的成果。同时,还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逐步把企业家作为资源市场上的买主和卖主进行双向选择,合理流动,以求最佳资源配置。
(三)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就是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机制的创造以适应新产品开发对新产品市场的开拓和占领的要求。市场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的营销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保证企业目标完成的主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的开拓、创造、规划、竞争,都需要有新的理念和前瞻的视野。没有创新的营销理念、没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手段,一个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企业必须把生产的产品用创新营销模式推向市场,让市场和消费者更快地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服务是企业永远探讨不完的经营话题,也是解决不完的难题。在市场方式方面,要根据信息革命的趋势,开辟网上购物等方式;在创造购买力方面要大力发展信贷消费,使适度的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价值观念创新
企业组织成员价值观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言的。观念的更新和培育仍是目前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说来应积极培育以下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1.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对组织成员的基本要求。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竞争机制,劳动生产率水平就难以提高,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竞争观念是组织成员提升其自身素质的基本观念。
2.合作观念。合作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人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团队精神也是企业作为组织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合作精神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一定意义上讲,团队精神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学习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企业的成长既取决于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并为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将代替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改变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学习是组织成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社会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进步,一个组织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展,一个人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生存和成长。
4.风险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上。缓解这种压力的关键因素当然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对风险观念的培育也是重要的环节。因为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没有也不需要风险观念,而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效率经济也是风险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人、每个组织随时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对此每个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组织成员才会从对职业稳定性的追求转向对自己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意识植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使自己与组织一同成长,从而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3).
[2]朱华桂.战略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J].生产力研究,2003,(2).
[3]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6
内容摘要:本研究目的在运用资源基础和组织理论之观点,推导出研究假设,并建构知识管理程序之架构,用以分析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知识能量蕴育和整合之情形,进而探讨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绩效对于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运用多变量分析及透过台湾229家与大陆243家高科技厂商之调查问卷回收,本研究发现: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交叉作用对于核心竞争力大体上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知识能量知识整合创新绩效核心竞争力
以往竞争战略的观点较强调外部竞争优势之建立与维系,仅强调知识的创造与移转过程,较少着眼于知识整合课题之探讨。本研究拟透过知识基础论之观点探讨知识能量、知识整合、创新绩效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经由实证研究,了解两岸高科技产业之组织知识管理程序与创新绩效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现况,以知晓企业之概况。
理论与假设
(一)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组织学习的观点而言,知识能量的蕴育可以透过组织学习的过程,而最终目的不外乎提升核心竞争力。PetersandWaterman(1982)认为有透过组织内部学习的企业往往可凝聚知识能量,而在面对变动的环境时能透过有效知识学习能力之建构往往比未透过学习途径而凝聚知识力量的企业更具有较佳的创新绩效。Grant(1996)则认为专门知识共通的重要性,而此共通性则有赖于组织内学习能力之开展与共同愿景的凝聚才能形成;Leietal.(1999)也强调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透过组织学习发展出来的知识能量所奠基而成,并且认为问题的解决与创见和吸收知识是影响公司开创成长机会的基础能力。吴思华(1998)也强调知识的流通对于组织未来能力的增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二)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资源基础的观点而言,知识资源整合的程度和运作的特性不仅与资源的特性有关,而且透过资源整合机制之运作,能够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竞争能力程度之开展,往往也须视资源整合软硬件能力之配合。所以,核心竞争力三大能力的提升,除了考虑知识资源的特性外,门槛能力和重要性能力必须视组织内软硬件机制有系统的运作,而且技术能力的有效运作,也要求组织内各单位合作无间的配合。另外,企业欲有效提升有形与无形竞争优势,则必须视企业内部文化与愿景的塑造程序而定(Leonard-Barton,1992;KogutandZander,1995;Grant,1996;Teece,etal.1997)。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维持,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此乃由于核心竞争力的门槛能力与产品的制程或设备的重整有关。另外,建构良好的营销或商品化能力或是技术的改良、新技术的引进对于产品的创新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换言之,不论是产品或制程的创新,都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发挥(Barney&Zajac,1994;Kogut&Zander,1995;PittandClarke,1999)。CohenandLevinthal(1990)和NonadaandKonno(1998)也认为透过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解读、累积和扩散,不仅是公司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可保持产品和制程不断的创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Utterback(1994)则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会受到产品市场、组织结构特性,例如科层化与官僚制度的影响,而且也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会影响产品与制程的创新。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研究样本
本研究问卷分两部分,分别选择了台湾与大陆的信息电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台湾方面是以新竹科学园区、台中科学园区、台南科学园区之进驻厂商与台湾证券交易所之上市公司的电子类股为实证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29份,有效回收率达22.9%。
大陆方面是以上海地区与江苏苏州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共发出问卷8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43份,有效回收率达30.38%。
中国台湾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2。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07。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等三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策略创新”及“制程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1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7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解读”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撷取”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与“重要能力”呈中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2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87。“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与“系统化程度”呈中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1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89,F值=284.761)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可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品质量完善、功能改变与新产品开发的有效程度提高。
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05,F值=182.616)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愈重视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愈佳,则愈能掌握本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或创造新价值,能够比同业更能领先提出成功的策略。
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49,F值=26.247)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有效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而重要能力对于策略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大陆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64。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53。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等两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3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及“服务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43。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3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50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撷取”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解读”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4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371。“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与“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2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521,F值=132.38)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程度愈高。则组织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譬如:技术改良、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及侦测回馈或预测的能力等)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85,F值=49.158)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应全球化布局的维修与服务的经验与能力愈佳,对管理的经验与能力亦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知识能量对服务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365,F值=68.855)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于处理客户对于公司的建议或抱怨的能力愈高,并重视与上下游供货商之间的关系管理。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服务创新尤为显著,而门槛能力对于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研究结果
本研究实证显示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中知识能量的知识解读、知识蓄积与知识撷取程度越高,对于核心竞争力之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的取得与吸收对于建构基础的竞争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如能进一步内化系统化知识,则对提升未来竞争性能力有正面影响。此点结论呼应NonakaandTakeuchi(1995)强调知识管理运作程序和知识转换程序之重要性。
就知识整合对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当知识整合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配合弹性的增加,系统化程度提高配合效率之提升以及合作程度提高配合运作范围的扩大,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有正向的影响。此点结论强调知识整合、软硬件设施工具之妥善运用,不仅可以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门槛能力,而且也能培植未来性能力。此点结论可以呼应LongandVickers-Koch(1995)和Kay(1993)强调知识整合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或独特性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核心竞争力对创新绩效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企业欲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除了组织内部成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外,也要其它相关措施的相辅相成,譬如:硬件设备的支持、企业文化的建立、主管策略意图的塑造等,都是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手段。就短期而言,以制程或产品的改变及创新最有效,然而,就长期而言,则必须本业上的改变或创新,才能维持长久。而核心竞争能力在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赋予定义与被保护,否则就会因为时间而丧失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思华.知识流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R].第七届产业管理研讨会,1998
2.芮明杰,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Barney,J.B.,andZajac,E.J.“Compet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TowardandOrganizationally-Based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4,15,5-10.
4.Cohen,W.M.,andLevinthal,D.A.“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5(1),128-153.
5.Grant,R.M.“ProsperingDynamically-Competitive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CapabilityasKnowledgeIntegration”[M].OrganizationScience,1996,7(4),375-387.
6.Kay,J.,“ThefoundationsofCorporateSuccess”[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7.Kogut,BruceandZander,Udo,“KnowledgeandtheSpeedoftheTransgerandImitaitonof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AnEmpiricalTest”[J].OrganizationScience.1995,6(1):76-92.
8.Lei,D.,Solcum,J.W.,andPitts,R.A.“DesigningOrganizationsforCompetitiveAdvantage:ThePowerofUnlearningandLearning”[J].OrganizationalDyanamics,1999,27(3):23-38.
9.Leonard-Barton,D.,“TheFactoryasaLearningLaboratory”[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2,34(1):23-38.
10.Long,CarlandVickers-Koch,Mary,“UsingCoreCapabilitiestoCreateCompetitiveAdvantage”,OrganizationalDynamics,1995,24(1):6-21.
11.Nonaka,IkujiroandTakeuchi,Hirotaka.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12.Nonaka,IkujiroandKonno,Nobour,“TheConceptof‘BA’:BuildingaFoundationforKnowledgeCreation.”[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8,40(3):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