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精选8篇)

时间: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1

在这一期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节目里,我赞同汪小菲的评判。

我很欣赏,蓝天队的联合营销模式,一个线上线下的营销,会更加全面。

他们的营销目标是直接到个人,并且购买六瓶即送10元的乐蜂网现金券,将“平衡七味”物化为“平衡七妹”通过微博、乐蜂网、明星效应等网络宣传手段将线上流量输出到线下,线上线下联合,更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并且他们的文化衫也能体现出产品的文化价值,“平衡七妹”的形象会更让人接受并记住。

另外,这是一个现场的促销活动,时间就只有两个小时,因此在这两个小时里面完成6000瓶的销量,首先我们要从如何让吸引消费者入手。

因此蓝天队的现场搭建如此漂亮,能一下子就吸引消费者往场地里进入,不管买不买,吸引过来了就成功。

接下来是蓝天队的现场的组织,确实是比碧水队更井然有序。

补货是他们的瓶颈,但是他们共同合作,最终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在面对人流减少的情况下,蓝天队立刻想到了播放现场音乐来因袭人流,并且从音乐的类型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他们团队的决策谨慎性。

从整个活动来看,蓝天队的合作精神会比碧水队更强。

在我看来,他们就是一个合作了很久的团队,队员之间的默契会更强一些,大概是他们的前期分工更明确的原因。

并且,从整体来看,蓝天队对现场的把控、问题解决方式、沟通方式等均务实、高效,看得出都是实干派。

我很赞同蓝天队的一位队员所说的一句话:执行胜于一切!袁岳在自己一开始的管理策略太过细致入微得到队友提出时能及时改变,各队员的磨合更加体现合作的精神,为团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对来说,碧水队茶女郎的可持续品牌发展策略并不是很适用于短时间的促销。

他们的品牌策略的确是可以沿用上10年甚至20年,但是从2小时的促销来说,这样的策略显然是略略不适合的。

楼下做营销,楼上做品牌,这样的一个整合营销的确是很适合公司的长远发展的。

而且从队员们的合作分工上来看,碧水队显然是不够蓝天队明确的。

而且到最后关头来不及了,田宁打电话喊朋友来买水这一现象,我觉得很反感。

这么做的话,这个活动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而且这么做,是有了违反商业道德的味道了。

就创意来说,蓝天队的确是比碧水队稍逊一筹,但整体来说,蓝天队的确比碧水队略胜一筹。

在补货这个决定销售量的关键上,蓝天队的决策确实是碧水队的决策更加明智些,碧水队忽略掉了场地租金的问题。

再者,对于失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针对对手的不足来为自己找借口。

胜出者必定有可取之处,取长补短方为上策。

只有肯耐心地寻找自己的不足,才能为下次积累经验,为下次的胜利埋下垫脚石。

因此,从总体来说,我认为蓝天队比碧水队更胜一筹。

希望本篇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通过这个节目,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环保事业的现状、挑战和进展,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2

题记——成功的定义: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有力的执行、和谐的团队。再加一点点运气。似乎这一期却有那么一丝不同。

本期其实一直都不愿意动笔,原因是《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在经历了前几期的精彩碰撞之后,似乎进入了一种模式的循环,任务大体分为两类,现场活动销售(附带一定的网络营销)、广告片的拍摄。再往后就没有多大区别,无非考察创意,执行能力,团队协作等等,再多的东西似乎就无法体现了,无法挑动我的神经。因此在这里大致说一下,期待下一期能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本期让我曾一度怀疑节目是否有被操纵或者故意导演的倾向,原因在于本场两队的表现与前几期反差之大,已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本次任务的评判指标只有一个,网友的投票,关键点在于时间上的限制(10小时),前几期一向独裁的夏华,本场居然拿起了小白板,搞起了头脑风暴,从原先说干就干的风格,居然也变成了详细计划,甚至起了分镜头脚本,这么高端的行为是原先只有袁岳这样的逻辑怪才会做的事情,大家再也不吵架了,气氛和谐的好似一家人,最后在日落之前开开心心的收工回家,看完节目之后,让人缓不过劲来,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甚至找不到吐槽点了。反观蓝天队,几乎是之前碧水队的翻版,老大不在的情况下,时间缺乏控制,没有计划,大家意见不一,快拍完了都还没有统一思路,最后的作品明显是赶工完成,但是这几乎都是蓝天队从来不会犯得错误。或许我可以针对两队的表现继续点评一番,不过这期带给我的只有吃惊和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本期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在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达到一个目标时,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强力执行或者优秀的团队,似乎并不是成功或者达到目标的全部,我在本期发现,感性的东西,也许并不是成功路上的阻碍,反而更多的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尤其在创意或者感性化的行业里甚至会是一个占很大比例的因素。从上周慈铭体检的活动会中,就明显感到蓝天队的会场布置过于简单,重形式不重细节,而碧水队的会场却更多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些,让人感觉更舒服一点,经过这期之后我发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蓝天队从上期起就没有女生的存在,大家从事的行业也都是IT这类理工科,理性思维过重,缺乏一些感性和打动人的东西。而碧水队的女生比较多,并且从事的行业多为服饰、化妆、主持,饮料这一类偏文科的行业,大家在考虑问题时多会注意到受众的感受,关注点,兴趣所在,而且是单线思维,主题清晰,一脉而承,不注重形式,但是最后出来的东西更加人性化。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直以来我都在赞蓝天批碧水,扬袁岳抑夏华,包括李静这类性格冲动的同学都抱着批评的态度,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做的十分优秀,甚至做出了引以为傲的成绩,实际上也许是自己的思维出现了偏差。

本场李静的创意出发点并不是想到这场比赛给谁看,评判标准是什么、而是面对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这个主题,她很感性的想到了父母、亲情、家庭这几个词语,进而想出了一个一个温馨、幽默、有爱心的故事,夏华扮演的奶奶在表演中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感性的特点,最后扮演了一个很完美的婆婆形象,汪小菲在拍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的感受,表现出了自己父爱的一面,这三个人感性的表演,最后使得最终的长微博完整、流畅,充满人性化,让身为父母的受众一看就有贴近生活的感觉,进而会关注到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蓝天队整场过于理性,都是在想什么形式或者题材能够拍的更精彩,更出色,或者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但是拍出来的东西,却显得有些死板,说教,不成体系,甚至有些碎片化,对于公益广告这一类感性的东西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乃至于李想最后的点评是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作品区别。这让我对于感性和情绪化的东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理性的思维、精准的定位、全局的分析和判断,一定是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企业所看重的,但是感性的思维实际上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因为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行业,归根结底都是在满足人的需求,直接或者间接的在与人打交道,感性的思维或者情绪化的表现,能让我们以更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在对人本身的精准感受下才能找到最正确的方向,尤其是在时尚、设计、餐饮这一类标准并不以数字来衡量的行业,人本身的感受往往才是核心的标准。理性和逻辑是山,是地基和稳定的保障,感性和情绪是水,是活力和更多成长空间的延伸。虽然理性和感性在不同行业里的需求比例不同,但是一定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其中一项,往往会把企业和个人都带向一个偏激的道路上。

我觉得反思是一件很好的东西,能够让你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判断,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代企业,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之前我觉得袁岳很厉害,现在我觉得夏华同样可敬。

本期感觉自己不能写出太多东西,期待下期的精彩节目,同时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3

按照我们通常熟悉的剧情波峰图来看,是的,这一集是该“坏人”落败的时候了,于是“坏人”终于也众望所归地众叛亲离、锒铛入室了。

反复回味,不禁觉得这是比赛以来“正能量”最爆棚的一期,不是李想那期众人一家亲的和谐氛围,那只是暗涌暂缓的平静;所谓正能量,是最终“正义”再一次战胜了“邪恶”,连“坏人”也改邪归正了,教化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坏人”和“好人”只是一个比喻,含义之前写过了,此处不多表。)

这一场,是11个人和1个人的游戏。

张斗突然就油了起来,多次对着镜头表现自己偏袒的私心,又换了一副荤腥嘴脸,呷着口水观看年轻妹纸的大腿舞,在李静和袁岳面前演个“无赖”,仿佛自己第一次动情得那样彻底。到了夏华面前又摇身一变大方先生,鼓励和纵容她脱轨得更彻底。

在这样奇怪的磁场影响下,每个人的表现都有意思极了。

李静、汪小菲好似迷途的羔羊知返了,汪小菲还给吓出了一身冷汗,啥?以前跟着夏华做了这多疯狂的事还觉得自己挺对的?不停地互换队员和队长也让姚劲波第一次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反正也不剩多少期了,被队长穿小鞋是不大可能了,还是要营造好公众面前的正能量形象啊!

碧水队队员可以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眼看着领导是要火车卧轨,伊卡洛斯飞太阳了,也只能闭上嘴默默跟随,并在心里做好了灰飞烟灭的打算。介,就是蛾子的宿命啊!

都说袁岳老谋深算,换言之就是不能只看今天明天的事,得看到下个月甚至明年,时间拉长,才能看出深算在哪。截至本期为止,10个人终于人心所向,连对手心腹都给洗脑彻底。汪小菲在PK席上的发言,竟然让夏华低下了头,她在密室里面,除了抹泪求退出和不服输之外,从没有真正低头过。突然又一次感到夏华真像个任性的小女生,大概她把少女的这一面都献给这档节目了。

回到张斗来说,他发布的这场任务,我可以认为,他给各企业家做了一次品格测试,谁是赛后彻底远离,或值得合作的企业(家),立见分晓。

我一直相信,每位来参加的CEO,都有不同的动机,并且会随着比赛的进行而矫正。比如有人想得到立竿见影的企业宣传,有人想增加企业CEO的曝光度并重塑公众形象,有人想获取潜在的合作对象,有人要证明自己无所不能,等等。

术与术之间的较量比较实在,没有太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但道和道之间的较量就像是冰山行舟,有时冰山只浮出一角,有时连一角都没有,涨退潮之间,都是一次对表象的颠覆。要是一眼看不到海平面以下的景观,就永远被迷惑。

节目就快结束了,但深刻的内涵似乎才愈发浮显出来,叫人依依不舍。尤其每次结束后的专访片段,在比赛里表现得再怂的人,面对TA的企业和理想时,看起来都是那样的伟岸。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4

任何时候你的豁然一笑,就能看出你的心胸

还记得是偶然间看见这个节目的,这几天恶补,这一季都看完了,感觉真的是学到不少,中国的综艺节目发展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十二位企业家,敢于在电视综艺节目下表现自己,就一定是有优点存在的,也有一定的胆量,因为单单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很难有这样的胆量,将自己暴露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其行为举止,人品,都需要被重重考量,所以我说,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有一定胆量的人。

但是我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李静是最后的赢家,觉得不是很走心,当然不可否认,李静作为一个在娱乐圈的,游明星性质的企业家,可以把自己的电商网络经营的那么好,是因为她很会调动和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觉得每个人身边都有好多潜在资源,只要我们大胆的加以挖掘,量夺,就可以为自己所用,但是有可能是李静本身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很多年,所以她对这种本身具有综艺性质的节目,更具有优势,有不陌生感~我真正学到知识的是在两名队长身上,袁岳,是我很佩服的以为企业家,不是因为他的生意做得有多大,也不是因为他的年薪有多高,因为他的人品,胸襟,以德服人,遵守规则,沉稳的心态,是我们要学习的,一定要遇事冷静,但是,在生死搏杀的竞争对手面前,一定不能手软,一定要明确目标,这一点,夏华实在是很棒,她会不顾一切的利用自己的资源,一丝不苟的努力,纵使会用上一些小的技巧,有着一颗要赢,一定要赢,不顾一切要赢的决心,我觉得这个是很多年轻人,包括我,都做不到的一种坚持,其实,马云说的对,一个女人要是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变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强,那么,这个女人就离成功不远了~~相反一个男人,当他从刚变柔,变得心胸宽广,才会是一个企业将应该有的素质~~

我觉得在这个节目中,学到好多,还有关于团队精神的,总之,实在是受益匪浅,期待下期~~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5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摆脱了近几年内很火的好声音、快男、快女的纯娱乐性,增加了作为非营销专业的孩子们从未见过、从未深入了解过的营销学知识,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学、值得学,收获颇丰。

仅从第一期节目来看,作为一个营销门外汉,让自己学到如何去做现场营销,从营销策划到执行再至评判标准有了深刻认识。作为传统行业,必要的现场营销必不可少,做好现场营销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其实,好的策划方案不需要你的idea有多么的新颖,关键是事无巨细筹划完备,将现场的困难考虑周详,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其次,现场执行力至关重要,按照事先预案强有力地执行才能收获完美的结果。创意再好,没有执行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想法。

从具体创意来看,个人观点:作为传统行业的茶饮料确实更加适合大卖场有明星效应的临时**,而不是去至公司内部推销。在工作时间,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最烦的就是上门推销员,容易给整个公司造成都不在工作状态的情形。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6

看了《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十二位boss的精彩对决让人大呼过瘾。一次次的交锋让人目不暇接,从他们的交锋中学到了好多东西。

在第一场对决中,我发现了预见性的重要性,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蓝天队分配明确,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各个成员分工明确,合作密切,让他们在面对补货问题时可以马上解决。碧水队预算保守,私家茶、茶女郎的点子,从长远来看确实实现了品牌的营销中心,但却忽略了比赛时间。而且,队员的配合稍显不足,造成了组织的混乱。

第二场比赛中,我发现一个小小细节,很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成败。蓝天队对链接网址的处理,1000份合同,2台打印机的准备。如果不是任务的修改,以及规则的修改,我认为他们会赢。碧水队对招聘现场外部的布置准备,也是一大亮点。

总之,十二位boss的对决,给我带来了震撼,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不知道东西,让我对未来的规划又明确了许多。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7

题记——当一个团队陷入困境时,我们应该抛弃所有,重新来过,还是努力坚持,逆境重生?

本集感觉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每集同样的剧情让我有一点点的疲倦,蓝天队总是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气氛融洽。碧水队总是毫无头绪,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有明确的分工,人心涣散,几人累死几人酱油。甚至在更换了两名组员之后依然不能有一点点改变。这也让我思考,如果一个团队出了问题,换几个人是否就能够解决问题?有可能,但是会非常难,因为出问题的往往并不是在单体的个人身上,而是整个团队的运行模式出现了故障,好比一座房子的结构出现了问题,更换几根梁,几根柱,结果并不会又多大变化。碧水队现在进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但还是十分期待这个团队能够有自省的能力并有所改变。

本期我打算用倒叙的方式来阐述,本期蓝天碧水之间的销售额十分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碧水队的李静、汪小菲和李想认为,如果本期的活动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拉进来,即使赢了,似乎也有些不光彩,而且让自己的朋友买一大堆不用的东西,也有违自己的良心。而蓝天队从始至终都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很努力的制定销售计划,尽最大可能通知自己的朋友到订货会现场,甚至耐心的给每一个客户详细讲解产品的理念、功能和文化。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关乎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通过关系(亲戚、朋友、同事)达成的销售是否是合理的或是合乎道德的?

一关系营销的错与对

《影响力》一书里提到过人做出决策往往并非自己的意愿,而在很大程度上和周围人的影响有关,包括权威、社会认同、喜好等。以下举例说明:

权威:前段时间国母穿着民族品牌服装出访国外,使得此品牌名声大振,并一跃成为时尚前沿名牌,因为国母穿了,大家都愿意买,同时对此品牌的认知也上升了一个档次(ps:此品牌就是夏华领导的依文服饰)

社会认同:以苹果举例,尽管苹果售价奇高,配置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因为苹果给人的印象是时尚、前沿、商务、有档次、有面子等等(当然这几点会被很多人喷,不过不可否认很多人购买动机是基于以上项目),为了获得这样的社会认同感或是标签,许多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选择苹果,因此现在Iphone依然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流行的手机。(可能很多人说我买的是三星,不过原理依然同上)

喜好:经营宠物店的人往往都十分热爱宠物,珠宝店的老板也对珠宝如数家珍,因为客户对于和他们有同样喜好的人会更加亲近与喜欢,因此干一行爱一行的老话也并非没有道理的。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现代营销的趋势已经由“产品为中心”慢慢向”客户为中心“,关系营销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了,无论是大众点评网的吃喝玩乐推荐,还是目前火爆的微博微信营销,甚至是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的O2O(基于地理位置的营销),无一不再说明从亲戚朋友类的熟人,到一面之缘甚至从未见面的弱关系,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关系营销。

举个例子,特百惠如今已经是中国影响力比较大的塑料制品品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贵!很难想象100块钱一个喝水的杯子是怎么能够做到现在这么成功的,后来看到了特百惠在美国的家庭聚会营销模式,才有所领悟,特百惠美国采用家庭聚会的模式,以特百惠产品为主题,把美国的家庭妇女聚集在一起,他们使用特百惠的塑料制品来制作美食,分享美酒,在一起相互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特百惠的产品来解决。这个恐怖的销售模式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家庭主妇个体,她们不愿意被群体所抛弃,因此她们必须参加这一类聚会,这涉及到社会认同,然而一旦参加了,往往不得不掏钱购买特百惠的产品,因为这是“周围的家庭主妇都喜爱的东西“,这涉及到了喜好。最后特百惠的影响力上升到一个层次,那些不参加聚会的人们也不得不购买,因为此时特百惠已经变成了”美国人最喜爱的塑料制品“。(其实作者本人也时常会花几十百把块钱买几个杯子以及者塑料或玻璃的保鲜盒,不过最爱的牌子是乐扣而已)

与其说特百惠在卖盒子,不如说特百惠其实是在卖关系。因此从道德层面上来说关系营销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最大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真的有相应的价值?

关系营销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把真正有用的东西让周围的人知道,对他们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模式是交换和双赢的模式,而并非是骗人或者是违心不道德的,可能让周围的朋友或者亲戚知道了,他们还会感谢你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前提是,这一类的东西或者服务是对某一类群体或是目标客户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认为,基于价值的关系营销和传销的区别在于,传销的产品或者服务,往往是虚构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或者根本达不到其标价所应有的价值。因此传销终究有一天会破灭,而基于价值的关系营销会一直延续和发展下去。(PS:涉及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安利,安利之所以能够到现在,是因为其产品的确有它相应的价值,例如纽崔莱这一类产品在国际上还是得到认可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其产品本身价值和价格真的有些失调,同时打鸡血的推销模式实在是不敢苟同)。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篇幅来阐述关系营销,是因为本期的最大的矛盾点就是在于碧水队对这个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对于李静和汪小菲,很奇怪他们为什么在这个点会产生问题,说实话李静的乐蜂网的成功本身就归功于关系营销,她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靠她所访问过的明星的微博推荐慢慢火起来的,如果是单纯的拼网络营销以李静的销售管理能力乐蜂网早就死了。汪小菲家是做餐饮的,更应该懂得关系营销在餐饮行业推广的重要程度,而且汪小菲如今这么受到关注本身也和他是俏江南张兰的儿子和大S的老公有关,即使他自己创业的合润麟养生茶,他也不可能离开这些关系的帮助,更不可能上到这个节目。在关系营销这个点上的犹豫不定,最终导致了整场比赛的失利。看起来蓝天队可能的确比较势利,请了一堆朋友,碧水队想单纯的推广太极禅的文化理念,让客户接受了再进行购买,可是缺乏关系营销这一个环节,你连向别人展示太极禅文化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推广?我认为李静和汪小菲乃至整个碧水队的队员,嘴上说着是推广太极禅的理念和文化,实际上内心里却完全否认了太极禅这个品牌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常规性的阐述两队胜负的原因

本场两队的表现可以说基本是前几期的一个爆发,尤其是在两队交换了队员之后,更是问题重重:

第一是夏华作为本场任务发布者,既做裁判又当队员,很独裁的交换了两方队员(选择凭的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而非客观形势,把李静换过来变成了今后的一颗炸弹,正好合了袁岳的意),可以看到换来的姚劲波和李静都不想回来,交换出去的田宁和蔡明都巴不得赶紧走,人心得失尽显。同时作为裁判又指定了李想当本次执行队长,考虑是好的,因为汪小菲和李想是第一期最开始的自己人,汪小菲已经做了三期,无法再继续,只有李想来做队长了,但是李想是整个队伍里最不适合做队长的人,从这期表现可以见一斑,因此胜负从开始就已定。

第二是队伍默克,袁岳队交换队员后最先做的事情是队员欢迎仪式,一下子就把新队员的陌生感给消除了,融合度更高,上手更快。而碧水队一上来就直接开始讨论,结果队内明显不合,意见得不到统一,最后分工也几乎没做,又变成只有几个人扛大梁的老剧情。(所以说一个团队一个公司想改变风气,换人是绝对没用的,诺基亚不是败在了技术上,而是败在了公司运营模式和风格上,换了几任CEO,裁了N多人,最后还是被收购了)

第三是执行环节上,蓝天队目标清晰,就是冲着销售额来的,李连杰来了就是照相来提升业绩的,没什么其它花哨的东西,同时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战略制定也十分全面,同时可以看到蓝天队的很多策略都带着强烈的互联网思维,让田宁去各大出入口截人,实际上是IT行业流量导入的一个做法(相信做过淘宝卖家的人都知道这是搞网购最难的一个环节)。碧水队就惨了,即使到了会场布置和执行阶段,思路上还没有统一,各做各的,该累死的累死,该酱油的酱油,每个人都没有全力以赴,李连杰的作用完全没发挥出来,在犹犹豫豫中几个大单悄无声息的就流失掉了。

第四是人员配置上,至此为止蓝天队完成了队内组员的一次优化调整,网上营销有田宁和张斗、线下操盘有蔡明、执行环节有小红和王江,再加上袁岳的全盘操控,整个队伍有务虚的创意人才,有务实的执行人才,线上到线下也有专业的人来负责,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没有特别情绪化,给团队带来负面干扰的人,凝聚力又很强,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自己的资源来赢得胜利,这样的团队在袁岳的老谋深算下得到了最佳配置。碧水队在两次换队员中实际上是元气大伤的,整个团队的人均是务虚的,没有王江那样认真做事的人(原来有一个蔡明,最后也走了),并且好几个人都是搅局的,比如李静和李想,线上线下营销也缺乏相应的人才(线下的人均不是搞销售的,线上58同城和汽车之家的大佬,在销售方面,只能说声:呵呵!)

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第一期观后感篇8

看完这一期的《赢在中国》后,这一精彩的比赛,令我深受教育,倍受鼓舞,感触颇多。这一档节目,讲述的是两队竟争者的广告营销策略之争。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是这一节目的宗旨与坚守的原则。创业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也是很多人为之奋斗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目标。但是创业的艰辛是很多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而且创业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除了自身要具有很高的商业眼光之外,还要有领导力、决策力、判断力,能够充分发现下属的优劣势,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优势,自身也必须具有优

异的独特的才能,具有领导人所该有的威信,使大家信服,能够很好的保证一个团队的有效运转!这期节目。选手们各有千秋,评委的点评如画龙点睛一般。他们精析的发言,不仅能够让自己见识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消除我们对大人物、大格局的神秘感,近距离的与他们有更深次的接触。蓝天队与碧水队此次的对决,是在24小时内作出产品的策划与销售,销售时间只有短短的2个小时,120分钟。刚开始的时候,碧水队比蓝天队更占优势,以高出100瓶的饮料场地费赢得了人流量高出一倍的场地,这为之后的对决埋下了有利的伏笔。蓝天队,以碧水蓝天的概念设计布置了精致的现场销售场景,并且在事前进行明确的分工,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补货的时候。蓝天队开始订货1500瓶,但是销售速度很快,不致于不久就面临补货的问题,每个队都只有一次的补货机会,并且总共每队最多只有6000瓶的货源。在这个关键时刻,队长发挥了果断的决策作用,个人根据精密的计算决定一次补全剩下的货。可是,碧水队却是通过集体的商议来裁决补货的数量,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感触是,有一名选手不承认自己队的失败,仍然强词夺理时。评委说了一句话,“人最可悲的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