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例(12篇)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银行业转型模式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109-04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模型研究(14YJA790068)。
[作者简介]徐文彬(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财投系,教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经济领域。
一、宏观经济环境挤压下的传统银行业转型
(一)利率市场化挤压银行业利润空间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取消银行业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迈出利率市场化关键性一步。利率市场化伴随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传统银行业目前困境之一即是净利润率不足1%成为行业新常态。
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业各档次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在3.5%以上,加上表外业务的非利息收益(银行业平均大约在6%以上),再冲抵不到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银行业的净利润率尚可达到8%以上或者更高。从1996年利率市场化开始以来,存贷利差已不断缩小,2015年不足2%(由于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取消),表外业务的非利息收益又受到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的挤压,非利息收益率大幅下降(目前银行业平均不足3%,因为中、小、微银行几乎没有资金托管业务及衍生产品业务),因而利率市场化逼迫银行业进行转型发展。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已远远不能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随着存款的大幅搬家、流失、出逃,再加上银行自身不良贷款率的大幅回升,统计数据显示,200多家银行中有13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了2%的警戒线,故而各项业务风险凸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存贷利差从原来的3.5%降至不足2%,再加上银行业约2%的不良贷款,至2015年第3季度,16家上市银行公布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四大行盈利能力已经进入零时代,工、农、中、建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为:0.63%、0.55%、0.77%、0.71%。交通银行也只有1.0%。从上面数据可看出,五大(工、农、中、建、交)商业银行日均净赚29亿的暴利时代已不复存在,净利润增长进入不足1%的“零时代”已然成为行业新常态。可以预见的是,零到一个百分点的盈利水平将是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专家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增速的1.0~2.0倍左右。
因此,银行业不变革或者不及时转型,等于自动被金融市场淘汰。如果传统银行业不及时谋求转型发展,用不了10年时间,银行业将沦落成为阿里银行、电子网商、支付宝、余额宝、ESWTP、互联网金融的打工一族。
(二)互联网金融分流银行客户
互联网金融竞争,使我国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特别是银行业生存环境更为严峻。随着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出现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浪潮,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互联网金融诸多种类的理财与融资产品,使得传统银行业出现存款大量出逃和资金快速分流的困境。
首先,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值,故而存款越多损失越大,特别是在2015年10月25日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5%。大多数银行普遍采取上浮30%,即扩大1.3倍,也仅为1.9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10月CPI同比涨幅达到4.55%,环比上涨0.73%,创年内新高。如果用上浮后的一年期存款率减去通货膨胀率(1.95%-4.55%=-2.6%),那么实际利率为负2.6%,即存入100万元,一年下来亏损2.6万元。
其次,银行存款搬家并且出逃到互联网金融的各类理财产品,如P2P、众筹、第三方支付、O2O等渠道中去。五家民营银行几乎没有传统银行的网点和柜台,因此能把银行业的高端特别是IT行业的优质客户的存款转移出去。一方面IT行业工资和收入相当可观,在银行存量存款占比大,另一方面IT人员几乎不会到银行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他们绝大多数采用线上金融方式,即用电子网络、电子银行或手机银行完成相关交易。
第三,由于实际利率为负值,部分银行的VIP客户把存款资金拿出来炒股、投资于融资与理财产品。没有了存款这一负债经营的基础,银行无法发放贷款,更谈不上盈利。银行业最急需的转型就是盈利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转变,即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向表外业务发展,可是表外业务中的中间业务与衍生金融产品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银行业在利润推动下,能够快速增加盈利的转型模式即是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发展。
最后,银行资金快速被金融市场分流。渠道有三个:一是由目前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分流,这主要表现为股票市觥⒄券市场对银行业资金的分流;二是由提供单一金融服务专业化单一银行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分流,这一方面表现在目前五大行对中小银行资金的分流,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我国已有的准金融控股公司(招商、中信、光大、平安四大金融控股集团)对全体银行业务的挤压和存款的分流;三是由线下金融(银行柜台与自动存取款设备)向线上融资(手机银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分流,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五家新增设的民营银行等)对传统银行业的各项业务,尤其是存款业务的分流与对银行优质储户资源的分流、对银行已有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的分流。
(三)人民币国际化冲击银行传统业务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截至2015年底,仅农业银行一家,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高达2万亿元,其中办理沪港通跨境人民币资金结算量239亿元,为119家跨境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归集,金额达133亿元,为多家合格的境外投资机构――QFII提供银行间债券买卖与交易、RQFII托管服务。
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会方面看,增强境外金融市场扩张能力、扩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空间、拓展中间业务新渠道、增大人民币投资机会、有利于人民币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可自由兑换等。从挑战与冲击方面看,首先,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传统银行业之间竞争趋于惨烈,与国外高水平的银行业竞争,国内银行业必然处于劣势。国外顶尖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必将抢占人民币存款等相关业务,对于已经存款大量流失和搬家的国内银行业可谓是雪上加霜。其次,增大了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连带负债管理成本增加、利率和汇率操作能力尚未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引发市场风险、利润大幅下降,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突发,银行业不良资产激增,迫使传统银行业不得不思考变革和转型问题。第三,面临非法跨境金融活动风险增大与信息不对称及监管不到位等风险。第四,面临人民币存贷产品和理财产品定价权的争夺与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套期保值等诸多问题。
以上诸多人民殴际化进程中引发的挑战和冲击,必然引起银行业资产和负债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风险增加,不良贷款激增,故而,人民币国际化迫切要求银行业转型发展。
(四)传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回升
首先,不良贷款率呈现出快速回升态势。2015年6月末以后,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双双飙升,农行不良贷款额回升迅速。到2015年9月末,五家银行共增长了397亿元不良贷款,其中工行新增71亿元,不良率达1.44%;农行新增197亿元,增幅最大,不良率高达2.02%;中行新增41亿元,不良率达1.43%;建行新增57亿元,不良率高达1.45%;交行新增不良贷款在五家银行中最少为27亿元,不良率达1.42%。而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皆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在银行业利润空间不足1%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上,因此传统银行业经营状况极度恶化。
其次,银行业目前各项业务风险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快步回升,信用风险凸出;二是部分银行的证券业务与理财业务的系统性风险与操作风险凸显;三是银行同业拆借(SHIBOR)的利率风险显著上升、外汇投资的汇率风险增大、持有与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价值风险突发率攀升;四是金融案件高发风险,有的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银行业务的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及隐形风险高度累积,随时可能被金融市场上微小的事件引爆。
(五)民营银行准入挑战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并抢夺银行高端人才
2015年6月22日,银监会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到2015年底新设立的五家民营银行已经全部开业(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五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山东汇通、江西金融租赁、苏州金融租赁、横琴华通、湖北金融租赁)、两家民营消费金融公司。五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达到796亿元,从2015年底开业到2016年3月仅仅一个季度,盈利已经超过千万元,与传统银行业净盈利不足1%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5年底监管当局批准设立了1300多家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占村镇银行资本的比例高达75%。民营资本参股农商行760家,参股城商行135家左右。截至2016年6月,民营资本占各类银行业股本接近69%左右,其中民营资本占平安银行与民生银行股份在90%以上。以上数据可看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活力,但是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挤压也是巨大的。无论是从资产质量、竞争程度、存款流失、盈利与融资能力,还是人员优势方面都带来了激烈的冲击和挤压。
民营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灵活性使得传统银行业陷入高端人才纷纷离职,到民营银行或其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去。根据2015年底数据,上市的16家银行高管、行长离职人数达到63人。其中约有40多人转入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有10人进入微众、浙江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而如平安银行董事长和行长双双离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及上海银行行长的离职更引人关注。到2016年9月末,已经有约137位重量级行长与高管离职。2016年前三季度已经比2015年全年银行高管和行长离职人数增了一倍。这些高管与行长的离职弱化了银行的盈利与融资及业务拓展能力,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六)证券、保险、基金及信托产品直接挤压银行业利润空间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不断地挤压银行业的生态环境和利润空间。如证券类产品、保险类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分红类产品等等,时刻在抢夺银行的优质存款客户,觊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及客户端,因此,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盈利下降、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共同上升、互联网金融竞争等多重冲击,进入变革发展新常态。特别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显著地分流了居民储蓄存款、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时在人才等领域与传统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因而,我国传统银行业从困境中突围,变革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二、传统银行业转型的方向
(一)银行业转型的两大方向
聚焦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比较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特别是在估值方面,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但是在新兴市场上,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目前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光大集团已在竞争中占有了有利地位,成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先锋。
(二)金融控股公司比较传统银行业具有六大特殊优势
国际银行业协会――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以从事金融业务为主,至少明确地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业务中的两种以上经营活动,同时受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的监督与管理的一类公司集团或企业财团。
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控股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业务多元化,带来六大优势。这六大优势是其他任何单一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
第一,规模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品种、衍生金融产品业务、债券、股票、基金、各种保单等组合不变条件下,组合资产的平均成本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即控股集团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金融控股公司规模的扩大及利润增长而不断下降的现象。
第二,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集团公司同时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金融子公司的股份和业务,业务范围从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扩展,因而金融控股公司总经营成本小于分别经营上述业务的成本之和。
第三,协同效应。金融控股集团并购其他银行、证券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后,金融控股公司总体效应高于任何两个独立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效应的算术之和。
第四,合理避税。各控股子公司盈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与税负率不同时,集团公司可进行资源整合和调配,从而产生的避税效应。
第五,信誉外溢。金融控股公司将其控股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子公司的品牌进行整合后,形成品牌效应和信誉外溢,对消费者产生品牌销售的影响力,同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控股集团的信誉外溢。
第六,分散风险。通过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与外部风险监管的配合,使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风险得以降低;有利于防范内幕交易和借助内部信息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防范与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收入增加可以冲抵部分风险,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承担;金融控股公司能够分散经营风险,尽可能降低风险总量;金融控股公司可降低组合风险;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掌握的整体、全面的信息,主动地进行系统风险的对冲及非系统性风险的转移和规避。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银行业的诸多困境,降低、分散、对冲、转移银行业的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其多元化、混业经营还可以在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同时分散与规避风险,达到合理避税、取得协同效应、信誉外溢,以充分发挥调节、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Abstract:ThelivingenvironmentofChinesetraditionalbankshasbecomemoreseveresinceaseriesofrevolutionlikethemarket-orientedinterestratereform,fallingofeconomicgrowthrateandcompetitionfromtheinternetfinancialsector,relaxationofmarketaccessregulationandetc.Howtoescapethepredicamentthoughmodernrevolutionsarepressingforthebankindustryatthismoment?Itisanirreversibletrendthattraditionalbankswilltransformtofinancialholdingcompanies.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国际间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间监管与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根.浅析套期保值经营策略的风险[J].财会月刊,2006年2月.58-62.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盈利质量;因子分析
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状况不同,但以此为依托的电子支付迅速蔓延,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国家的网络金融发展呈现出共性[1]。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金融”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成为现代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表现[2]。自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开始,中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增长”,无论是学术界、实体经济还是政府部门,均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表现出高度的兴趣。这段时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在种类与规模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许多企业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甚至放弃原有发展方向转型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A股上市公司中互联金融概念板块的公司。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因而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属于“摸石头过河”的形式,其面对的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监管风险也更大[4]。同时,行业准入壁垒不是很高,广阔的市场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但此市场尚未饱和,未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模式。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盈利质量各有差异。为进一步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特性以及盈利的侧重方向,本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盈利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健康、有序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SPSS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分析对象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互联金融概念板块企业的盈利质量财务数据,指标选取如下:
(一)指标属性
1.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
根据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选取的指标需要满足真实性、可验证性以及中立性。这要求选取指标的数据来源需要体现出企业客观发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是可以被审计验证的,且数据来源客观中立,被准确记录,不会被人为因素影响。
2.指标持续可获得
数据的指标数据来源能够持续获得,即指标所反映的企业生产过程来源是持续性的而非间断性的,这使得指标之间可以具有对比性,在分析过程中可信度更高。
3.指标稳定可靠
指标稳定可靠指的是指标自身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受到某件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动,稳定的指标可以减少分析过程中因指标因素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缩短,市场形势变化相比以往更快,因而所选取的指标需要自身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二)具体选取指标
根据指标选取要求,本文在具体指标选取时,根据传统行业盈利质量分析的指标体系,可从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性、盈利获现程度和成长水平情况等方面入手[3],具体指标如下:
1.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情况
基本每股收益(元)=(税后净利润-优先股股息)÷普通股股数
每股现金流净额(元)=现金流量净额÷股本数量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当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2.反映企业盈利获现程度
净利润现金含量%=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3.反映企业成长水平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
经营现金流净额增长率%=本期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额÷上期经营活动现金净额
4.反映企业持续性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二、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选取2015年A股互联金融概念板块股票的财务数据,选取其中62家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其中部分上市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在该年度或连续年度中为负,导致指标缺失。在本文中,采取对原始财务数据取绝对值的方法,然后重新计算指标代替缺失的指标数据。
本文使用SPSS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数据。根据之前确定的指标体系,在SPSS中将指标使用简称代替,具体表示方法如表1所示。
(一)可行性检验
本文可行性检验采用KMO检验以及Bartlett检验(见表2),KMO值在0至1之间,一般来说,KMO值超过0.6表示数据可用,KMO值越大表示效果越好。本文KMO值为0.653,通过检验。在Bartlett检验中,近似卡方为997.247表示显著,自由度为55,卡方检验概率为0,说明变量之间显著相关,本文也通过检验。
(二)提取公因子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有变量降维提取,得到解释原有信息的因子(见表3)。一般来说,因子的贡献率越高,则包含了总信息中越多的信息。本文选取了前四个因子,其初始特征值分别为4.285/2.665/1.544/1.120,累积贡献率达到87.402%,意味着这四个因子可以包含原有信息中87.402%的比重,能较好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
(三)因子旋转、分析与命名
本文将已经提取的公因子建立载荷矩阵,然后进行因子回归并进行正交旋转。采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具体旋转成份矩阵的结果见表4。各个公因子由原有指标解释组成,指标对应载荷值越高,则对该因子的影响就越大,根据每个因子上各个指标的载荷值,本文归纳出解释因子的主要指标,对该因子进行命名,进而将影响方向显现出来。
可以看到,影响F1因子的指标有X3(加权净资产收益率)、X9(营业利润增长率)、X1(基本每股收益)、X4(总资产收益率),其表达式可以视为:
F1=0.905X3+0.886X9+0.849X1+0.762X4+ε
其中ε表示剩下的指标所产生影响的尾数,由于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因而可以用ε来表示。这些指标均与公司收益情况相关,且指标X3、X9、X1、X4均为正相关,可以将F1因子命名为收益性因子。
影响F2因子的指标有X6(净利润现金含量)、X2(每股现金流净额)、X7(销售现金比率),表达式为:
F2=0.991X6+0.979X2+0.852X7+ε
其共同点为现金流,且因子解释指标X6、X2、X7均为正相关,因而可以将F2因子命名为现金性因子。
影响F3因子的指标有X5(销售净利率)、X11(营业利润率),表达式为:
F3=0.962X5+0.96X11+ε
解释的指标强调了利润率,且指标X5、X11对因子解释也为正相关,可以将F3因子命名为利润占比因子。
影响F4因子的指标有X10(经营现金流净额增长率)、X8(营业收入增长率),表达式为:
F4=0.812X10+0.763X8+ε
这些指标主要表示公司增长情况,且指标均为正相关,因而将F4因子命名为增长性因子。
(四)因子检验
本文将得到的四个公因子得出其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矩阵的值在0到1之间,值越小说明越独立。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在四个因子两两之间,其协方差的值均为0,这说明四个因子互相独立没有影响,表示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公因子之间互不影响,四个因子解释效果较好。
三、Y论
本文得出,我国互联金融概念板块盈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四个影响因子:F1收益性因子、F2现金性因子、F3利润占比因子以及F4增长性因子,这四个影响因子累积解释了影响互联金融概念板块公司盈利质量中87.402%的信息。其中:
F1收益性因子解释了38.956%的信息;F2现金性因子解释了24.227%的信息;F3利润占比因子解释了14.034%的信息;F4增长性因子解释了10.185%的信息。
因子解释信息的占比比重越大,意味着该因子所代表的这方面因素对互联金融行业盈利质量影响越大。具体观察这四个解释因子,影响F1因子的指标有X3(加权净资产收益率)、X9(营业利润增长率)、X1(基本每股收益)、X4(总资产收益率),主要反映的是通过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且指标均为正相关,故我们可以理解为,该行业中企业资产收益能力对盈利质量影响最大,资产收益能力越强,影响效果越好。
影响F2因子的指标有X6(净利润现金含量)、X2(每股现金流净额)、X7(销售现金比率),主要反映的是行业中企业现金流的总量以及现金流动性,该指标也均为正相关,因而可以理解为,现金流质量对盈利质量起着次重要的影响,现金流质量越好影响越好[6]。
影响F3因子的指标有X5(销售净利率)、X11(营业利润率),反映了排除营业外收入后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指标也为正相关,这意味着主营业务的经营质量会对盈利质量产生第三重要的影响,主营业务利润越高则盈利质量越好。
影响F4因子的指标有X10(经营现金流净额增长率)、X8(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发展潜力,即为持续经营能力,指标也为正相关,说明该行业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越强对盈利质量也越起影响。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国A股市场互联金融板块选取的是2015年的财务数据,数据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数据的总量可能不足,且容易受到2015年的经济整体形势影响,因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通过增大样本数据,扩大样本中企业数量以及企业不同年份之间的数据,可以使结果更为精确。
参考文献:
[1]ClaessensS,GlaessnerT,KlingebielD.Electronicfinance:reshapingthefinanciallandscapearoundtheworld[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2,22(1-2):29-61.
[2]ChenH,ChiangRHL,StoreyVC.Businessintelligenceandanalytics:Frombigdatatobigimpact[J].MISquarterly,2012,36(4):1165-1188.
[3]刘海林.关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4(5):118-119.
[4]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7):24-29.
[5]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3):1-36.
[6]王桂英,宋宝.从现金流看企业盈利质量――以王府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经济论坛,2013(12):143-145.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一)资本市场筹资
1.对投资者的影响
证金公司评级资信高,有政府背景,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具有信用风险低、收益低但收益稳定的特征。对于风险厌恶、期望稳定收入的投资者,购买证金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优先选择。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论,证金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将会使资本市场证券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扩容会导致价格指数下跌。但在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背景下,证金公司所发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债券和股票,可以成为居民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优质资产可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所以转融通业务不一定会对资本市场整体平均价格水平形成负冲击,相反,由于其特性所吸纳的新增入场资金,可能会稳定市场甚至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二)货币市场筹资
1.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说,由于借款人证金公司的信誉级别高,其转融通业务具有市场垄断性质,该项借款是较安全的。为金融机构创造稳定收入流的同时,合理规避了资金的应用风险,符合金融机构的合理、分散化资金配置要求。
2.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现状是货币市场资金盈余,资本市场资金短缺。证金公司从货币市场筹资而将资金应用于资本市场,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隔绝的局面,使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合理调节盈余,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证金公司作为控制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源头,其授信规模能够较大程度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便于防范、控制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二、从资金应用看转融通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投资者的影响
1.新的盈利方式
在转融资业务推出以前,投资者只能做多。转融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方式,预计市场下跌时做空,同样可以盈利。
2.风险对冲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做空做多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风险防范方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转融资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扩大了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势必会增加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其次,证券公司转融资支付给证金公司的利息小于其收取客户的利息,该利息差利润占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成为证券公司未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新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挖掘工作,这会促使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全面更综合性的服务。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办法》规定转融资业务须在商业银行开通专用账户,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但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是否从商业银行转出,是否由证金公司直接掌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价格发现功能。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势力的对比下,市场能够将更多信息融入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多,而被高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空,这使得市场定价将回归到合理区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完善。(2)提供市场流动性。证金公司为资本市场注入资金,资金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证券的需求,提高市场的交易金额。同时,转融资模式下的一买一卖,也必然加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3)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证金公司能在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模,便于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过热泡沫严重时,证金公司可以收缩转融资的放款额,减少资金供给,以缓解过热经济。证金公司可以按照资本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强度调节资金供给,也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和指示对市场进行监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2.不利影响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政策金融资产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作者简介:
崔露(1978-),女,河北文安人,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
一、引言
Watts&Zimmerman在《实证会计理论:十年回顾》中提出,限制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任意决定权有一定的好处,但一些决定权仍应保留;这一权衡问题同样存在于金融资产分类当中。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趋同于IAS3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采用四分类法,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持有意图。而IASB在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则简化了金融资产的分类。通过“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种选择,减少了管理层判断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管理层判断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有怎样的作用?金融资产分类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研究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的新视角。已有研究表明,四分类法强化了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助长了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2007年至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在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普遍把大量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整体上升或者企业非投资性业务利润较高时,管理层更可能采取激进的分类方法,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独立董事等公司治理积极因素的存在能够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管理层持股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层平滑收益的行为。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Healy(1985)讨论了薪酬契约对于公司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当公司本期盈余接近激励计划的目标盈余时,管理层会使用增加盈余的手段以获得奖励;若公司的盈余水平远远超过目标盈余水平或远远低于目标盈余水平,公司的管理层会有意降低盈余数字或进行巨额冲销,以期未来能达到盈余目标。Sweeny(1994)检验了债务契约对会计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成果表明,会计政策选择在理论上大体可分为机会主义型和有效契约或称效率型。Bebchuketal.(2008)指出,董事会特征是公司治理关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董事会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LiptonandLorch(1992)与MonksandMinow(1995)发现,较大的董事会可以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努力对管理层进行监督。Fama&Jensen(1983)认为,独立董事被授权以选择、监督、考核、激励和惩罚公司的管理层,其职责是通过减轻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冲突来维护公司的利益。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大,董事会独立性越强,越能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会计选择行为(Klein,2002)。Bealey(1996)和Dechowetal(1996)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与企业财务报告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负相关。但是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则公司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导致董事会的关键职能很难执行,特别是涉及到对管理层的授权,监督,考核问题(Jensen,1993)。
(二)国内文献叶建芳等(2009)发现,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往往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陈放(2010)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薪酬越高,越会保守地选择会计政策,薪酬结构中包含股权激励时,会明显刺激高管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金融资产分类明显受到债务契约的制约,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会降低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同时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也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王俊秋(2011)研究发现,国家控股和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倾向于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独立董事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机会主义会计选择显著负相关,这种约束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上述研究认为,当企业经营利润表现好时,企业会倾向于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以将利润储蓄起来;但当企业经营利润表现差时,比例的变化却不一定,因为不同具体情况下的管理层行为会有很大的差距。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方军雄(2009)发现,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存在不对称的特征,业绩上升时薪酬增加的幅度,显著大于业绩下降时薪酬减少的幅度。张金若等(2011)证实,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确实比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更为重要。两类公允价值变动对高管薪酬都具有显著影响,且都存在“重奖轻罚”现象。可以预期,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和每股收益,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刘永泽、王珏,2010)。由此,提出假设1:
H1:金融资产市场价格正向波动与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正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激励有效而约束乏力的薪酬不对称特征也存在于盈余分项目层面。这表明只要企业利润为正,管理层总有很高的动机持有大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对管理层而言,一方面获得金融资产的收益比经营资产的收益更有利。另外,即使企业因为投资而亏损,由于“重奖轻罚”现象的存在,管理层也不需承担相应的惩罚。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企业经营资产的回报率,与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正相关。即如果企业本身就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则管理层更愿意冒险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获得薪酬奖励
Jensen(1993),Mehran(1995)认为,给予CEO一定的股票、期权有利于激励其采用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决策,从而提高公司价值。然而Morck,ShleiferandVishny(1988)研究表明,随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而对公司价值有损害。BergstresserandPhilippon(2006)则发现,股票与期权激励将会给CEO行动带来消极影响。CEO通过盈余管理以影响股票价格走势,并趁机执行期权或将持有的股票套现。股票与期权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励管理层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决策的扭曲。由此提出假设3:
H3:公司治理情况与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正相关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CSMAR数据系统,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选定2007初到2011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年度和季度数据为样本;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在数据收集及整理过程中,剔除了数据缺失的企业;剔除了相关指标的1%和99%分位极端值;在研究金融资产分类与大盘趋势关系时采用季度数据,以提高大盘趋势精度,共研究公司季度数据12298个。为了能使用可靠的公司治理数据,在研究金融资产分类与公司治理时采用年度数据,研究公司年度数据为1673个。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1)被检验变量。本文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例来衡量管理层对金融资产的划分。若该比重接近或等于0则说明管理层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若该比重接近或等于1,则说明管理层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检验变量。本文模型一将重点研究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管理层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本文采用如下方式衡量大盘的波动:对本季末上证指数和上季末上证指数比值取对数。该值为正表示金融市场整体走高,反之亦然;该值的绝对值表明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情况。根据已有研究,本文预期该变量与TFA比例正相关。模型二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增长状况和盈利状况对管理层的影响。模型三研究了公司治理状况对TFA比例的影响。研究变量包括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数量,并考虑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兼任(兼任为1,否则为0)。已有文献表明,内部治理是公司层面保护投资者免受内部人侵占的重要机制,有效的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会计选择行为,降低成本,并由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3)控制变量。本文的研究中控制可能影响两类金融资产划分的其他变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和金融资产规模。根据Sweeny(1994)的研究结果,本文将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叶建芳等,2009;王俊秋,2011)。因此本文控制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最后,本文控制企业规模,因为规模越大的企业,政治敏感性更强,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更大(Watts&Zimmerman,1986)。变量具体解释见表(1)。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TFA=?琢+?茁1TREND+?茁2LNA+?茁3LEV+?茁4FA+?着(1)
TFA=?琢+?茁1ROOA+?茁2g+?茁3LEV+?茁4LNA+?茁5FA+?着(2)
TFA=?琢+?茁1ND+?茁2NID+?茁3MS+?茁4DB+?茁5LEV+?茁6LNA+?茁7FA+?着(3)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统计不同盈亏状况的公司,可得表(2)。分析表(2)发现,整体而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盈利的企业较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亏损的却占大多数。交易性金融资产盈利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亏损的企业远远大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亏损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利的企业。这就出现了同一家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从性质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仅由于会计分类的原因就导致了盈利和亏损的分化。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本文认为,上市公司持有的两种金融资产盈利性存在差距:从表面上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盈利性远好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盈利性。分析两类资产回报的均值表(3)可以进一步验证本文的推测: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盈利24051439.73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平均亏损102008514.7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盈利性优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盈利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管理层普遍存在把大量金融资产(将近90%)的公允价值变动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达到了平滑利润的目的。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亏损时,管理层只要不处置该资产,由于“其他资本公积”的存在,就可以缓冲投资失利对利润的影响。等到该资产盈利时,管理层便将其处置,顺利实现投资收益,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十分显著。与之相对比的是,管理层在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会更加审慎,往往在较有把握短期盈利时才分类为该类资产,以期拉动当期利润,因而资产盈利性较好。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描述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二)回归分析表(5)是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没有超过0.5,表明共线性的概率较小。回归中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普遍小于2,进一步说明,多重共线性对本文的回归影响不大。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确实影响管理层对金融资产的划分,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持有两类金融资产较多的公司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与已有研究的结论一致。另外两个控制变量“企业规模”(LNA)和资产负债率(LEV)作为Watts,R.and.Zimmerman(1986)会计选择动机中的重要部分,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管理层为了降低借款成本和减少企业面临的政治压力,有动机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而获得更多的会计选择空间。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资产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显著正相关。这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和每股收益和公司股价,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以拉高利润。模型二的回归结果表明,除持有金融资产外,企业其他资产所带来的回报率越大,则管理层更愿意冒险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与假设显著一致,说明上市公司的“重奖轻罚”确实使管理层更加激进,助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模型三结果表明,TFA与MS负相关,说明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层更愿意采用保守的会计政策,以避免股价剧烈波动,这说明管理层持股达到某一程度时存在负面效应。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于抑制管理层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蓄水池”有显著作用。董事会规模和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对于TFA影响不显著。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普遍把大量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整体上升或者企业非投资性业务利润较高时,管理层更可能采取激进的分类方法,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独立董事等公司治理积极因素的存在能够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管理层持股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层平滑收益的行为。虽然完全按照IFRS9对中国金融资产进行计量还缺少一些条件,但笔者认为其的确简化了金融资产的分类,减少了管理层判断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同时,按照IFRS9,如果初始确认选择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则金融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均直接计入权益项目,在处置时已确认在权益项目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得转出到损益表中。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无法将储存在资本公积中的未来利润释放出来,可以有效地抑制其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做“蓄水池”的行为。另外,应当指出的是,当前上市公司的考核,监管,激励和价值评估都主要以利润为评价指标,忽视了“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等权益项目隐含的信息,也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中大量信息。完善现有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大量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除了上文研究的因素外,金融资产的分类与管理层自身的风险偏好,公司的战略规划有很大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如果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管理层行为,可以为会计政策选择开辟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曲晓辉、齐平茹:《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2]叶建芳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3]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盈余管理再融资市场反应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08年10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即证监会57号令。证监会57号令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五)项修改为:“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这个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出证监会的两个目的。第一,证监会更加注重现金分红和提高了现金分红的比例。第二,分红比例的增加提高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国内外学者对前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本文着重对后者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对再融资门槛做过一些研究。吴文锋等(2005)发现,门槛筛选的“绩优”公司在增发配股后的经营业绩普遍大幅度下滑,而且即使门槛不同的公司在再发行后的长期业绩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设置再发行门槛并无法减轻投资者在再发行中的信息弱势。王正位(2006)研究发现,再融资公司股票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与没有门槛时相比,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有显著提高,会计业绩也有所改善。从以上研究来看,提高再融资门槛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还没有定论。证监会57号令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是与此同时会对一些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证券市场上有一些非常需要的资金的上市公司(以下将当前存在增发、配股、可转债券的上市公司定义为有资金需求的上市公司),同时也存在一些有潜在资金需求的公司,比如那些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和高竞争的行业的上市公司(以下将上述高成长低自由现金流和高竞争低自由现金流的上市公司定义为潜在资金需求的上市公司)。57号令的出台给这类公司融资设置了障碍,可能使这类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发展的机会。
上市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有一些应对措施来规避或者减弱政策对自身的影响。此时那些有资金需求或者潜在资金需求的企业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再融资或者保持再融资的资格。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一: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57号令出台以后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对于政策的反应也会不同,可能出现有些公司超前、有些滞后。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二: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节奏不同。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再融资或者保持再融资资格的渴求程度也不一样同时盈余管理的幅度也就会不一样。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三:资金需求不同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不同,资金需求越强烈盈余管理的倾向越明显。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均以2010年沪深主板市场剔除2007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和金融类公司。同时根据具体研究需要提取五个样本并且用这些样本向前获取2006—2008年的数据、向后获取2009—2011年的数据,以下是具体说明。
按照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占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这一指标,选出比例为(0.1,0.3),(0.3,0.5)两个区间的所有公司分别作为样本一和样本二,分别记为S1、S2。将2010年所有配股、定向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挑选出来作为样本三,记为S3。
将所有沪深主板A股公司按照同时满足高成长性和低自由现金流的公司选出来即为样本四,记为S4。对于上市公司成长性我们采用公司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比来衡量。根据该比值找出比值小于整体沪深主板A股公司的股票。低自由现金流即低于总体自由现金流中位数的公司。
同时将所有沪深主板A股公司按照同时满足高竞争性和低自由现金流的公司挑选出来即为样本五,记为S5。对于
高竞争性的衡量本文采用行业竞争性=,yi表示行业内企业i的主营业务收入,指数越大则表示行业竞争性越弱。挑出其中行业竞争性大于总体行业竞争性中位数的行业,获取这些行业的股票。从这些股票中选出同时满足低自由现金流的公司构成样本五。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选择,最终得到样本一到样本五的样本个数分别为:72、230、23、315和467。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在获得数据后用Excel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然后用EVIEWS统计软件完成回归分析。
(二)实证模型及变量设计
本文通过借鉴以下两种方法来估计盈余管理。
(1)Dechow等(1995)、Thomas(1998)等和李增福(2011)等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本文记为Manner1。
其中,DA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CACCit表示公司经营性应计项目;为公司应收账款的变化额;为应付账款的变化额;为存货的变化额;为应计费用项目的变化额;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额;Ait—1为上年公司总资产;PPEit为固定资产原值;NDAC为不可操控经营性应计项目的估计值;ξ1it为随机干扰项。经营性应计项目和不可操控性经营性应计项目估计值的差即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2)Louis(2004)的流动应计利润横截面Jones模型,本文记为Manner2。
其中TCAit为流动性应计项目。在以后的表述中用DA(mn)表示,其中m表示以上第几个实证模型,n表示第几个样本。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不同现金分红占比样本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8
Abstract:TheprivateeconomyinDongguanisverydevelopedandtheprivatecapitalisvast.Thegreatdemand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formoney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privatelendinginDongguan.Thearticlemadeanin-depthinvestigationonthemarketofprivatelendinginDongguanfromaspectssuchasmodeandsafety.Thearticlefocusesontheprofitableprivatelendingfromanangleofintermediaries.SuggestionsaremadeonhowtoguidetheprivatecapitalinDongguanandhowtodevelophealthymarketofprivatelendinginDongguan.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
Keywords:privatelend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mallloancompany;villagebank;guaranteecompany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21-03
0引言
2011年,温州因为部分老板的跑路而爆出信贷危机,随后鄂尔多斯等地也出现类似问题。与温州一样,东莞也同样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和雄厚的民间资本。究竟东莞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如何?在国家紧缩银根、制造业利润下滑的宏观大背景之下,东莞市是否也暗藏民间借贷危机呢?
1民间借贷定义及其分类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行为。它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
民间借贷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本文在此根据是否以盈利为目的这一标准将民间借贷分为互民间借贷和盈利性民间借贷。互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进行的以互助为目的的借贷行为。主要用于亲友之间、相互间有业务往来或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助,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困难,融资规模小,利息一般比较低。而盈利性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借贷行为。这类民间借贷一般通过第三方进行,其利息一般较高,比如小额贷款公司、理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所从事的借贷行为就属于盈利性民间借贷行为。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是盈利性的民间借贷行为,研究的角度是盈利性民间借贷中的中介机构。
2东莞市盈利性民间借贷现状——从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角度讨论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民间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民间资本市场无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东莞市更是如此。民间的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越来越多,互助型的借贷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东莞市盈利性的民间借贷因此发展壮大。然而,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限制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等传统金融领域的渠道,为了合理地引导盈利性民间借贷的发展,国家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民间资本得到开放。
2008年5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并进行了全国推广。东莞市也积极响应号召,近几年来一直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3月,东莞市成立了广东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广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总共设立了1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资金主要流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
2009年6月9日,银监会下发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东莞市政府也积极鼓励小贷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目前东莞市共有三家村镇银行:东莞市长安村镇银行、厚街华业村镇银行、大朗东盈村镇银行。其中厚街华业村镇银行是由小贷公司转型而成的,是东莞市首例。东莞市的村镇银行为不少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帮助,对其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力量。
除了这些由政府通过正规渠道引导的盈利性民间借贷之外,东莞市还存在着一些“灰色”的民间借贷组织,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等。目前东莞市的担保公司可谓是遍地开花,其安全性是东莞市政府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3政府引导型机构发展的限制
3.1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窘境被寄予厚望的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在其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挑战,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3.1.1盈利空间受限虽然说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规定不能高于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一般离这个上限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客户群体一般是商业银行的边缘客户,如果小额贷款公司将其利率定在基准利率的4倍,那么其偿付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所以为了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收回贷款本息的风险,它的贷款利率就不能过高,盈利空间就受到一定限制。
3.1.2贷款最高额度受限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单次最高贷款额度不能超过500万元。这个贷款额度对于东莞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其民营资本的规模来说仍然是偏小。
3.1.3税负成本较高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只是准金融机构,而且目前东莞市没有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故小额贷款公司必须按照一般工商企业的标准来纳税。再加上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周转快的特点,而周转越快则意味着重复收税越大,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负。
3.1.4贷款资金规模受限根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属于“只贷不存”的准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其发展一直受资金瓶颈制约。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资金来源一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和捐赠资金,二是金融机构的融资。东莞市第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时候,规定了公司最高注册资本金,且规定了其向金融机构的融资上限为注册资本的50%。这个资本金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12年初广东省出台文件《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调高了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上限以及融资比例。然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资本回报率普遍不高,对股东无吸引力,故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增资扩股的意愿不强。另外,融资比例的提高只是一个地方性政策,所以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始终审慎,对其融资比例不敢随意放开。最后,即使小额贷款公司能得到其注册资本100%的融资,杠杆效果仍然不够明显。
3.2小贷公司转变村镇银行进退两难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困难,2009年银监会下发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转为村镇银行,这无疑给渴望吸存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入强心剂。然而经过深入调研后笔者发现小贷公司的转型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转制的条件苛刻手续繁琐。除了对小贷公司本身的营业时间和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提出了严格要求之外,制约转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每一家小贷公司要想转成村镇银行必须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这就意味着小贷公司转成村镇银行之后,小贷公司交由银行控股和管理,小贷公司的股东只能以参股的形式出现,这是很多小贷公司老板不愿意接受的。另外,村镇银行存在认知程度不高、吸储难、网点少等短板。这些原因都限制着小贷公司转型。
综上,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民间借贷资金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缓解中小企业难问题作了一定的有益补充,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身难以发展壮大,庞大的民间借贷资金仍迫切寻找其他出路,因此推动了东莞市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的发展。
4民间借贷市场新发展——担保公司的“转型”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限,庞大的民间借贷资金迫切寻求其他出路,东莞市中小企业巨大的未被充分满足的融资需求催生了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很多担保公司铤而走险,开始参与到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业务中去,这就是担保公司的“转型”。
根据担保的对象(交易类型)的不同,担保公司可分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但不管是哪种类型,担保公司合法的经营业务都只是担保业务。2010年颁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活动,也不得受托发放贷款和受托投资。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缺少市场准入限制以及业务监管。因此,许多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并不从事担保业务,而是以担保之名行非法吸存、非法集资来进行民间借贷活动。甚至连部分受监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也暗地里进行了“转型”。经深入调查,发现东莞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转型:①部分由雄厚资金的企业家,自己成立担保公司来为自己的关联企业做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再把资金在民间借贷市场上放贷出去,从而获利。②担保公司若给一些资质好的企业客户做信用担保时,有时会劝它们从银行申请高于实际资金需求量的贷款。比如某企业可能只需要300万元银行贷款,但是担保公司会劝服企业从银行申请600万元的贷款。假设银行贷款的年息为8%,则多出来的那300万担保公司以10%的年息,通过委托理财的形式留在担保公司里,然后再以高利贷的形式在民间借贷市场上放贷出去。这2%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当然最后担保公司才是最大的获利者。③担保公司将其为企业作信用担保时企业所交的保证金拿到民间借贷市场上放贷出去,从而获利。
以上三种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本质别无两样,那就是担保公司在“转型”,从事民间借贷业务。目前东莞市还有很多诸如典当行、理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类似机构,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借其名儿从事着民间借贷中介业务。这都是东莞民间借贷市场的目前比较流行的形式。
5安全性探讨
东莞民间借贷规模庞大,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笔者对东莞民间借贷风险也产生了一定的担忧。但经过多方面的探讨和调研后,本文认为,东莞民间借贷市场风险总体来说仍然是可控的。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5.1东莞地区的企业老板经营风格趋于求“稳”,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当融资出现困难时,大部分企业首选收缩经营规模的策略,降低业务量,也不会去冒风险主动寻求高额民间借贷途径。
5.2东莞民间借贷活动规模相对于东莞资本市场总量来说不算大,利率也不算太高。据测算,民间借贷资金仅占东莞资本市场总量的大概10%。而利率方面普遍在月息2%到4%,远没有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高。
5.3东莞民间借贷资金的流向较为安全。东莞民间借贷资金大都流向了实体经济,进入企业投资环节,不少是由于企业需要资金周转以应付短期的租金和原材料采购压力。但反观温州,根据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报告,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有20%被用作了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分析,东莞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状况相对来说是乐观的。
6相关建议
尽管东莞总体民间借贷情况安全可控,但是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风险。故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民间借贷朝着“规范化”、“阳光化”的方向发展,东莞市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6.1更好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6.1.1减轻税负,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积极性。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准金融机构却以一般工商企业的标准来纳税,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盈利能力。小额贷款公司虽然还不属于正式金融机构,但它跟银行一样是以贷款为主营业务,税收标准上如此大的差异对小额贷款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故本文建议小额贷款公司的纳税标准应该参照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
6.1.2可以适当增加区域性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而且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扩充以后,市场竞争可以使他们的利率适当下调,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6.1.3从根本上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不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小额贷款公司升格为“可存可贷”的村镇银行,这实际上也是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初衷。然而小贷公司转型的条件非常苛刻,现有的制度大大的削弱了小贷公司转型的积极性。政府要做的应该是鼓励小贷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将转制的工作大范围内的切切实实的落实下去,因此对于《暂行办法》提出的苛刻条件应该在不破坏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放宽,真正地帮助小贷公司解决实问题,而不只是出台规定却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6.2试点与完善民间借贷跟踪监测体系,为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尤其对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的借贷活动,各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引导。
6.3构建多层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加快设立政府出资的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健全东莞市担保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落实风险分散,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柯庆.民间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2010,4.
[2]杨佼.小额贷款公司东莞样本:生存难,壮大更难[N].华夏时报,2010,12.
[3]广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调研报告[R].2012,11.
[4]广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广东省融资性担保行业2011年度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R].2012,03.
[5]陈飞翔,龙玉国.温州民间借贷研究[J].经济纵横,2010,3.
[6]夏秀渊.以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思考[J].货币银行,2011,5.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9
关键词:配股融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上市发行股票成为公司进行融资的重要方式。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表现出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配股与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继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PublicOffering)之后,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股票再融资的两种基本方式。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新股进行再融资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热
配股通常指已公开发行上市的股份公司通过向现有股东按其所持股份的一定比例分配优先购买权的方式销售新股的行为。而增发新股,又称公募增发,是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的全体投资者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它同时面向老股东和新股东,拟增发的股份按增发方案在新老股东中分配。配股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1993年,而增发新股在我国出现于1998年。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而配股则很少采用。如在英国证券市场上,增发新股的数量甚至超过了首发股份的数量;在香港证券市场上,配股只占上市公司再融资的10%左右,大部分再融资靠增发新股来实现。但是,在我国沪深两市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主要靠配股来实现,这与成熟证券市场的再融资结构相背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偏好有关。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具有强烈的偏好,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配股融资成本要低于公司举债。配股资格是一种权利,上市公司达到配股条件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行使这种权利。是否进行配股,应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资金的余缺等情况综合考虑。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较小,股票发行市场长期处于一种供小于求的非均衡状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只要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一般都会推出配股方案。据统计在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中,有90%的上市公司推出了配股方案。
2.与我国的股权再融资政策有关。
在1998年5月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唯一的再融资方式。这一时期,基于国有股控股的上市公司筹集更多资金的考虑,或者说为了使国有资本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国家允许上市公司继首次公开发行之后,可以继续进行再融资。但是,为了使国有股控制上市公司,或者说为了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只允许上市公司采用配股的形式进行再融资。因为尽管配股会增加上市公司股份,但由于股份是在原有股东之间按比例配售,配股后,原来控股的国有股股东仍然占有多数股份,拥有控股权。因此,在这一阶段,出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考虑,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惟一方式。
1998年5月到2001年3月,确立了以配股为主、增发新股为辅的再融资格局。1998年,增发新股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在证券市场上出现后,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热点。在这一时期,增发新股这一融资方式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但是配股仍然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渠道。2000年实施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有191家,总筹资约800亿元,其中增发新股筹资约283亿元,只占总筹资的35%;配股筹资约520亿元,占总筹资的65%。再融资主要还是通过配股来实现。
从2001年3月开始,再融资市场呈现出配股与增发新股并重的二元化格局。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其中,对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条件作了修订。与配股相比,增发新股具有条件宽松的比较优势,因此上市公司纷纷加快了增发新股的步伐。
3.配股自身的特性有关。
配股不仅增加了资本金,而且实现了新股的发行,因此股本规模也得到了扩张。由于配股是向上市公司现有股东按其所持股份的一定比例配售新股,所以这种股本规模的扩张是在股权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且配股资金几乎是无代价地使用,再加上上市公司配股再融资较易实现,所以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大都会有配股倾向。
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行为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我们所定义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管理者为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通过构造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过程。
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中普遍存在,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即以母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剥离、改造进而取得子公司的上市资格,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难以分割的联系;上市公司中流通股、企业法人股和国有并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公司的自律性差,这些都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规定,关联方交易的类型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租赁;;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根据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方向的不同,我们将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益输送型关联交易,即关联方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的关联交易;此类关联交易一般发生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上市公司为了保住配股或增发资格,或实现扭亏从而避免ST和退市,通过关联购销、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关联方的利润转移至上市公司,以在短期内人为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一类是利益输出型关联交易,即上市公司向关联方转移利润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关联交易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或直接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至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如关联方廉价或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向关联方贷款或提供担保等。
三、配股融资中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配股融资行为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起步和逐渐成长。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慢慢走向规范的过程;与之相对应,针对配股市场的监管也处于不断演化变迁的状态之中。为了将资本配置到优秀的公司中去,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配股。1993年12月证监会开始规定上市公司只要“连续两年盈利”就能配股,1994年12月要求“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平均在10%以上”方可配股,1996年1月配股政策变为“净资产收益率近三年每年均达到10%”。1999年3月配股条件开始放宽松,规定“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同时每年不低于6%”的上市公司才能配股。2001年3月证监会将配股条件进一步调整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限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上市公司在配股前三个会计年度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上市融资又受到政府的额度管制,上市公司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扩大规模,自然会想尽办法达到证监会的配股要求,甚至不惜采用操纵利润的方式。虽然证监会不断变动配股的条件,但始终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唯一的标准。由于会计本身具有弹性,这种弹性的存在为企业提供了操纵利润的机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为达到配股而在配股前的年份做出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
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在上市公司进行配股融资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母公司以较低的价格给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同时用较高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通过关联购销、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关联方的利润转移至上市公司,为上市公司创造利润,以在短期内人为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支持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上市公司通过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证监会规定的要求,实现配股。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取得配股资格,便利用与关联方之间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1),30-36.
[2]黄新建、张宗益.中国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04(16).
[3]陆宇建.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2(3),26-32.
[4]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6(4),37-43.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0
证券公司的业务和收入来源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和业务内涵不断变化,促进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虽然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动荡,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而也就不能否定证券公司的投资价值。
证券公司具有独特的盈利和估值模式。
盈利特征一:业绩波动中实现增长。证券业的盈利特征具有业绩波动剧烈、长期回报率高、成长速度快的特征,中国证券业类似于美国和日本1980年代前期的情形,波动特征更为明显。
盈利特征二:成长初期诱人的高盈利和长期投资价值。中国证券业不乏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优质公司。中信证券在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着盈利的记录,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97%,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4.27%,这项纪录不仅远远超出其他券商,也超越了多数上市公司。
盈利特征三:业绩分化日趋激烈。证券公司的业绩分化趋势并不因为牛市和熊市而逆转。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熊市和综合治理阶段之后,中国证券业“第一集团”的席位已重新排列。
盈利特征四:成交量与证券公司业绩密切相关。美国大型券商经纪业务对收入贡献率不足10%,但其业绩与股票交易额的变化仍密切相关,与指数的走势关联度则相对较低。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额的增长表明市场活跃,促进了证券公司其他业务收入的增长,因此“靠天吃饭”是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性,把握成交量变化所产生的经营拐点是投资证券股的关键。
2009年市场成交量不可小觑。小非解禁对成交量和券商业绩其实是利好,储蓄分流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将为证券市场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众多小非的解禁,对市场规模的扩容和成交金额的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保守预计2009年日均股票、基金成交金额在850亿元以上,全年成交金额在21万亿元以上,如果市场活跃程度更高,则成交金额和全年业绩有望超过2008年。
新业务提升证券公司权益乘数。扩大权益乘数有助于提高券商应对熊市的能力,A股上市券商面临着权益乘数过低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资产管理、交易投资等非经纪类负债业务发展缓慢,总资产规模增长有限。融资融券、交易投资等业务的发展,不仅优化了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更能有效提升证券公司的权益乘数。
资产管理业务是券商财务稳定器。资产管理业务与二级市场的关联度较低,对于证券公司收入结构而言,具有“财务稳定器”的作用。
直接投资业务回报丰厚。如果创业板推出、股份代办市场转型,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的回报期将大幅度缩短。目前,已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海通证券等十余家券商获得直接投资业务资格,储备项目成熟,将使相关券商获得超额收益。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1
[关键词]盈余重述;真实活动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盈余管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
一、引言
作为典型的财务报告失败,盈余重述降低了投资者信心,也影响了资本市场效率,并且已引起世界各国投资者、财务分析师、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广泛关注。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盈余重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有效减少盈余重述。已有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与会计交易的复杂性、会计制度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管理层的盈余操纵或造假行为都是引发盈余重述的潜在原因。大多数学者将盈余重述归因为公司有意的盈余管理,即错误的财务报告是管理层有意操纵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让投资者相信公司已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我国目前鲜有系统研究盈余重述原因的相关文献,对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尚无定论。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重述的深层次原因。
现有学者主要通过衡量应计项目验证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应计水平和操控性应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应计项目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管理层更加偏好利用交易操纵盈余,即便这种真实盈余活动会损害公司价值[1]。一方面,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改变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弹性空间的日益收紧使得应计操控程度有限,因而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转而通过真实操控达到目的。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拓宽了现有的研究思路,通过衡量真实活动检验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以期能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是可靠性,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同时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然而,日益泛滥的财务重述却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财务重述源于之前年报的误述,而财务报告之所以会误报,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很大的关系。学者们倾向于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角度研究盈余管理[2]。已有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误述财务报告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亏损,进而保持盈余的增长,迎合财务分析师的预期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通过分析财务重述公司的应计盈余,学者们发现,资本市场压力是激发公司采纳激进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度绩效普遍较差,这表明管理层试图掩盖盈余下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3]。财务重述的首要动机是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保持正的盈余连续增长和正的盈余意外,以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4]。此外,债务契约及高管层的激励补偿计划也提高了财务报表误述的可能性[56]。
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下,会计盈余总是与权益融资和上市资格等相关联,公司无论是上市、摘帽、配股还是增发均需满足一定的盈余基准,而以会计指标衡量的经营绩效对公司高管层的个人报酬和职业生涯有显著的影响[7]。在公司发生亏损或盈利不佳时,出于职位安全的考虑,经理人员便会更多地利用高报错误来进行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8]。从这个层面来说,盈余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指财务报告发生错报的年度。不是所有的错报都会引起重述,当误述被发现并修正时会造成重述。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wumin(吴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重述公司管理盈余并非出于融资的考虑,而是为了避免亏损以便在资本市场生存[9]。另外,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股权结构,问题主要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自利动机而侵犯小股东利益,并通过操控财务报告内容掩盖事实或隐藏不利消息[10]。因此,控股股东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改变公司的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人或影响公司契约。
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两种方式操控盈余: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账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成本较小,易被公司管理层采用。近年来,为了应对接连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监管部门逐渐收紧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再加上应计项目的回转特性会限制其以后期间的调整空间,这使得交易操控或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控成为管理层的首选。事实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准则收紧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11]。真实活动操控虽然基于真实交易,但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长远来看降低了盈余质量。另外,出于操纵目的,仅仅为实现特定财务报告目标而构造的交易往往缺乏合理的商业目的和必要的经济实质,其隐蔽性较强,危害更大。公司主要通过融资活动操控、经营活动操控和投资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经营活动操控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公司利用经营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
经营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营业活动。研究表明,公司确实通过降低研发开支、扩大生产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以达到相关的盈余基准,即通过对销售活动、存货管理、研发开支、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1213]。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方法,本文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度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检验公司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是否存在异常行为[12]。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择高报盈余指以前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收益高报,重述公告中调低之前年度的会计收益。的重述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高报公司更具代表性。本文统计的682个盈余重述样本中,高报盈余的公司占到了73%。此外,高报收益意味着公司会计政策较为激进、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运营问题,投资者对收益下调的重述反应更为强烈,研究该类样本更有意义[3]。
对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来说,在财务报告误述年度,为了提高短期收益,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或相关的监管基准,经理人员会通过加速销售来提高短期盈余,即通过降价、提供价格折扣、宽松的信用条件等促销方式提高销售收入,以过于优惠的折扣刺激消费者提前购买产品,上述活动被称为销售操控。销售操控有可能透支公司未来的销售增长,降低公司盈利能力,而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则会产生过多的坏账,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此,虽然销售操控提高了当前的销售收入,但收入多为应收款项,并未带来公司现金流的实质增加,公司每元销售所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反而会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往往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与非重述公司相比指的是未发生盈余重述的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经营现金流。
除了对销售进行操纵外,公司还可能通过发货控制或刻意削减研发开支的方法达到盈利目标,即使这种做法会损害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在能力范围内,管理层会同时减少销售和管理费用等可操控费用,如不必要的广告、日常开支,以维持正的盈余意外或盈余增长趋势。上述活动为费用操控,因此如果公司对费用进行了操控,那么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除了对销售和费用进行操控外,管理层还可能通过大量生产的方法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降低销售成本,以提高销售利润。过量生产往往造成供过于求,增加公司的存货积压,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但它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盈余,因而易被激进的管理层所采用。对于利用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管理盈余的公司来说,其操控性费用往往较低,而生产成本较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低的操控性费用。
假设3: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
三、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1999年—2009年这11年间调低之前年度盈余并重述公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重述是对之前会计年报进行修正,最后得到的被重述区间为1998年—2008年。选择1999年为起点是因为该年会计差错概念及相关的规范首次被提出。重述公告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中国资讯网的上市公司文献库,通过检索涉及年度的所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中标题包含“补充”或“更正”字样的公告获得。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排除了因校对、排版、串行、数据遗漏、填列错误等引起的重述。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中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495个,同时获得非重述公司样本12269个。研究所用其他财务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2.变量度量与研究模型
(1)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度量
借鉴roychowdhury(罗伊乔达)和cohen(科恩)的方法,我们用三个变量度量真实活动操控水平:经营现金流的异常水平、异常操控性费用、异常生产成本[1213]。本文首先用以下模型分行业分年度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现金流、操控性费用和生产成本:
式中i表示公司,t表示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份(即被重述年份)。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assetst-1为年初总资产;rev为当期营业收入;δrev为营业收入变动;disx表示操控性费用,为广告费与研发支出之和,本文以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来衡量;revt-1为上年收入;prod代表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δrevt-1为上年营业收入变动。以上变量均可以用年初总资产进行调整。
异常经营现金流rcfo为经营现金流实际值与用模型(1)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现金流水平的差异,即:
rcfoit=(cfo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4)
同理,异常操控性费用rdisx为操控性费用实际值与用模型(2)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操控性费用的差异,即:
rdisxit=(disx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1/assetsit-1)(5)
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为生产成本实际值与用模型(3)估计出的系数计算出的正常水平生产成本的差异,即:
rprodit=(prodit/assetsit-1)-k^1(1/assetsit-1)+k^2(revit/assetsit-1)
+k^3(δrevit/assetsit-1)+k^4(δrevit-1/assetsit-1)(6)
(2)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文中假设,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验证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rmit=β0+β1misit+β2levit-1+β3ln(assetsit-1)+β4roait+β5growit+εit(7)
式中,rm代表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分别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cfo、异常操控费用rdisx和异常生产成本rprod衡量。异常现金流与异常操控费用方向相同,数额越小表示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现金流方向相反,数额越大表示公司真实活动操控程度越高。mi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t年度财务报告盈余被高报且在之后年度被重述本文研究的是发生重述的样本,对于财务报告存在错误但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述的样本不予考虑。,则取1,反之取0。
已有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过小或过大、财务状况较差、负债水平高、成长性高的公司易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盈利目标或筹集发展所需资金[1416]。因此,模型中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负债水平,以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evit-1)表示;公司规模(lnassetsit-1),以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表示;盈利水平,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成长状况(grow),以营业收入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度量。
四、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及均值t检验
表1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结果(见下页)。我们可以看到,重述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操控性费用与生产成本均值均低于非重述公司,且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5.332、-6.995、-5.26)。但经资产调节后三个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变量中,只有异常生产成本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重述公司的生产成本显著高于非重述公司,重述公司可能在被重述年度通过过量生产提高了当期盈余。异常现金流和异常操控费用不存在显著差异,更进一步的结果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从控制变量来看,表示盈利状况的资产净利率通过了t检验,这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盈利性较差。
为5%水平上显著;***为1%水平上显著(均为双尾检验)。下表同。
2.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2为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现金流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1),异常生产成本rprod与误述变量mis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48),与我们预期假设一致,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异常操控性费用与误述变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假设不一致。异常现金流与异常生产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310,相关性较强,这与roychowdhury(罗伊乔达)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能够导致高生产成本的经济活动同时会造成异常低的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操控费用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公司大量生产的同时会减少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以提高盈余。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来看,资产净利率roa与误述变量mis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误述变量显著正相关,资产变量与成长状况grow和负债水平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操控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我们对模型(7)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误述变量mis的回归系数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t值为-2.336),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现金流水平较低,公司确实利用销售操控调高了报告期盈余。误述变量同时通过了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为0.231,t值为4.4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3也得到验证。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公司通过大量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了当前盈余。以异常操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回归系数与预期方向相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较少通过削减操控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规模变量通过了异常现金流为因变量的模型的检验,这说明规模小的公司经营现金流水平较低,可能通过销售操控调整盈余;表示财务状况的变量roa和表示负债水平的变量lev在异常操控性费用为因变量的模型中得到验证,这说明盈利状况较好、财务杠杆率较高的公司操控性费用较少;以异常生产成本为因变量的模型中,表示盈利状况、负债水平和资产规模的变量回归系数均显著,这说明财务状况不佳、负债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公司异常生产成本较高,存在利用生产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4.稳健性检验
为了消除极端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本文将已承认或被监管部门发现存在严重盈余操纵行为的82家公司去掉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在因变量为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中回归系数为-0.03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2.417);在因变量为异常生产成本的回归模型中系数为0.2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3.939)。没有通过因变量为异常操控费用的回归检验,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利用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调高了盈余,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假设1与假设3得到验证,实证结果稳健性较强。
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同时研究了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情况。操控性应计的衡量借鉴jones的模型[17],即
tait/assetsit-1=β0+β1(1/assetsit-1)+β2(δrevit-δarit)/assetsit-1+β3(ppeit/assetsit-1)+β4(roait-1/assetsit-1)+εit(8)
式中δar为应收账款变动,ppe为固定资产原值,ε代表操控性应计,即da。
表4盈余管理变量间相关系数
变量acfoaprodadisxdaacfo1aprod0.310**1adisx0.141**-0.067**1da-0.533**0.290**-0.218**1通过检验操控性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4),我们发现变量da与acfo显著负相关,与aprod正相关,与adisx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操控性应计水平高的公司异常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高且操控性费用水平较低,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两种方法操控盈余。
以da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误述变量回归系数为0.0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见表5),这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操控性应计水平较高。公司同时利用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法操纵盈余。可见,重述公司为达到盈余目标,不仅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空间调整盈余,同时还利用真实经济活动进行盈余操控。
表5应计基础上的回归分析
变量(constant)misroagrowlevt-1ln(assetst-1)系数-0.5360.0270.561-0.0150.0020.025t-15.045***2.995***36.819***-1.748*0.85814.899***adj.r20.111f值318.604***五、结论
以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作为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本文研究了盈余重述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在被重述年度经营现金流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说明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通过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调高了报告期收益,重述公司确实存在利用真实经济活动操纵盈余的行为。因此,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的重述行为,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本文检验了重述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弥补了已有文献主要研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不足。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分析了高报盈余重述公司的操控行为,未考虑低报盈余重述公司是否存在利用盈余管理平滑收益的现象。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选的对照样本(即非重述公司)可能存在其他重述行为(如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关联关系等重述),这影响了结论的精确性。此外,本文仅考虑了被重述年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区间较短,事实上公司操控盈余往往不是短期行为,被重述年度及之前几年均可能存在盈余调整行为。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局限性将成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rahamjr,harveycr,rajgopals.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1):373.
[2]张菊香.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6):6065.
[3]jeffreylc,joshual,dans.accountingrestatements:aretheyalwaysbadnewsforinvestors?[r].workingpaper,universityoftoronto,2007.
[4]richardsons.predictingearningsmanagement:thecaseofearningsrestatements[r].workingpaper,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2.
[5]natashab,simik.theimpactofperformance?basedcompensationonmisreport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79(1):3567.
[6]jape,anups,edwardps.whydocorporatemanagersmisstatefinancialstatements?theroleofoptioncompensationandotherfacto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7,85(3):667708.
[7]赵震宇,杨之曙,白重恩.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更的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7(8):7689.
[8]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04(4):2430.
[9]wumin.accountingrestatements:anorientalversion[r].workingpaper,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8.
[10]纪信义,曹寿民.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品质可靠性的影响——从盈余门坎的角度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317.
[11]ewertr,wagenhofera.economiceffectsoftighteningaccountingstandardstorestrict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2005,80(4):11011124.
金融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12
关键词:上市公司业绩市盈率资金
一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温和增长前景为市场提供支撑
2007年,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货币流动性日益泛滥背景下,在资产(包括股票、房地产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会计准则变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A股上市公司出现远超原先预期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具有可比数据的1364家上市公司加权每股收益从上年同期的0.055元上升到0.098元,同比增加78.1%,第一季度较上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42.0%;2007年上半年,1503家公司创造净利润3262亿元,可比公司完成3232亿元,同比增长69.87%;200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655.87亿元,有可比数据公司同比增长高达66.93%,已远远超过上年全年所有上市公司完成净利润的总额。
200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及其增长数据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出色,全年业绩高速增长已无疑问。这无疑是我国A股市场2007年前三季度强劲上行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次,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势头将难以持续。2007年三季报数据显示,1519家披露三季报上市公司剔除新上市公司后,样本公司2007年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总额分别为1727.66亿元、1753.31亿元、1397.95亿元;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1.46%,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25.42%。可以看出,A股上市公司2007年单季实现净利润环比增速呈大幅递减态势,且第三季度单季度盈利已经较第二季度略有下滑。具体到上市公司,2007年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的公司家数为561家、净利润环比减少的公司家数则高达913家。
2007年上市公司单季净利润环比增速大幅递减的根本原因在于,2007年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公司主营业务,而是非经常性损益(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增加)、新会计准则实施等非常规性增长。其中,来自于股市大幅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贡献了相当部分。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达1700亿元左右,来自于股市的投资收益在1100亿元以上,占全部净利润的比重在20%以上,贡献了全部上市公司同比业绩增长额的50%以上。最为典型的就是,受益于股市大幅上涨,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两家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分别达541亿元、46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股市投资收益。
另外,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业绩大幅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7年起其员工工薪支出可以全额作为税前费用列支,而不是按照以前的以计税工资为限列支。由于金融企业员工高收入的特点,此项税收优惠贡献了银行利润增长的相当部分。
但是,2008年,造成2007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的正面效应正在消失,甚至会发生反作用。首先,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已逐渐淡化。其次,资产价格涨势将大大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下降的可能。例如,2007年10月份以来,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于高位,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即使考虑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长溢价,2008年A股市场也将难以再度大幅上升,产生2007年前三季度的巨大涨幅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2008年A股上市公司继续在股票市场取得2007年同样的投资收益是极为困难的。
当然,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也面临难得的制度性机遇,就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将正式实施,内资企业所得税率将从33%降至2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A股上市公司业绩即可实现12%左右的增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全年整体业绩增长可能在25%左右,相对2007年可能高达60%左右的高速增长,当属温和增长。但是,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将长期持续增长,从而对股市形成支撑。
二高企的估值水平是行情继续向上发展的重大障碍
2006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连续两年(2007年为前三季度)年涨幅高达一倍以上的持续大幅上扬,我国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出现大幅上升,无论从A股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当前高企的市场估值水平已成为A股市场行情继续向上拓展的重大障碍。
1.我国A股上市公司整体静态市盈率水平已处历史高位
2007年9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加权平均静态市盈率达63.74倍,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加权平均静态市盈率达75.54倍,沪深两市所有A股加权平均静态市盈率达70.59倍。
这意味着,2007年9月底我国A股市场整体静态市盈率水平已是A股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国际比较看,美国、英国、香港、韩国等市场的静态市盈率大约在10~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总体市盈率大多时间在20~25倍的区间内波动,一般极少能达到40倍的高水平;日本股市1989年底泡沫破灭时,其静态市盈率达到历史最高,也仅为70.6倍,和2007年三季度末A股市场的整体静态市盈率相当。因此,2007年9月底我国A股市场的整体静态市盈率水平要大幅度高于全球主要市场。
2.动态市盈率虽大幅下降,但仍属高水平
考虑到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现状,按照最新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水平会大幅下降,但是计算后的动态市盈率水平同样处于历史高位。
我们假设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增长率和上半年业绩增长率相同,按照2007年上半年沪市可比公司净利润增长69.2%、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78.91%、沪深两市A股可比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69.87%进行计算,2007年9月底,沪市A股上市公司整体平均动态市盈率为37.67倍,深市A股上市公司整体平均动态市盈率为42.22倍,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整体平均动态市盈率为41.56倍。
从我国股市历史看,有不少年份的最高动态市盈率水平曾超过这一水平,如2001年6月股市见顶时,由于当时股价大幅上升达到上轮股市周期顶点而200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却出现大幅下降,按当年半年报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曾高达100倍。这么看来,好像2007年9月底A股市场整体动态市盈率距离历史高位尚有距离,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A股市场仅仅一些年份中的最高动态市盈率水平高于2007年9月底的动态市盈率水平,2001年最高动态市盈率的高企主要在于股价达到周期高点而上市公司业绩却大幅下降;并且,2007年9月底动态市盈率水平所蕴含的A股上市公司2007年高达70%的业绩增长率能不能在下半年实现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假定2007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能够实现70%左右的业绩增长,并假设2008年能够实现25%的业绩增长,那么现在的价格水平按2008年的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也将在30倍以上,不可谓不高。
因此,现阶段过高的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水平将对市场行情发展施加相当的压力,成为市场行情继续拓展的重大障碍。一旦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低于预期,很可能将直接诱发市场向下调整。
三趋紧的市场资金难以支撑市场行情持续发展
短期来看,资金是推动股价上行的直接动力,市场行情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的支持。但是,2007年9月以来,具有较强交投欲望的资金的逐渐枯竭已成为A股市场行情继续向上发展的根本障碍。
1.高企的交易成本是A股市场的难以承受之重
市场行情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市场交易。但是,印花税提高0.2个百分点的政策大幅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大量资金正通过印花税、交易经纪费用等方式源源不断的流出市场。
考虑到单边0.3%的印花税、平均0.2%的交易经纪费用,一次市场交易的总成本高达成交额的1%,那么按照沪深两市日均2000亿成交额计算,每日产生的交易成本即高达20亿元,一个月的交易成本将达420亿元,一年将高达5000亿元。
数据显示,在5月30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上调政策和市场交易量放大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达1436亿元,其中主要发生在印花税税率调整后的4个月;前三季度,沪深两市总成交额分别达25万亿元和13万亿元,投资者经纪费用高达1500亿元左右。两项合计,总交易成本接近3000亿元。第四季度,市场的总交易成本仍将在1200亿元以上。2008年,如果A股市场在2007年9月底的基础上再有较大而持续的上升,那么高达8万亿元以上的流通市值规模至少需要每日平均2000亿元以上的交易规模,每日的印花税、股票经纪佣金费用至少在20亿元以上,全年将在5000亿元以上。
每日20亿元左右的交易成本看似很少,但日积月累,其总额将是可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对市场的负面作用将日益显现,并将成为行情发展的重大障碍。
2.市场融资膨胀将吸收巨额资金
2007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A股市场融资规模急剧膨胀,成为市场资金的吞噬器。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随着中国平安、建设银行、中国神华等大盘蓝筹相继回归A股市场发行股票,进行巨额融资,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高达2983.27亿元,仅比2002~2006年五年新股融资总额低58亿元;104家公司进行了定向增发或公开增发,剔除定向增发中资产、股权的部分后,增发融资总额达1267.09亿元,比2002~2006年五年的增发融资总额还多69.54亿元。前三季度,IPO、增发(不含实物资产)合计融资达4250.36亿元,再加上配股和可转换债券融资200多亿元,A股市场总融资额高达450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即高达2500亿元以上。第四季度,随着中国石油等大盘股的发行,A股市场融资额估计将达2000亿元。全年A股市场融资所吸纳的资金将高达6500亿元左右。
中外股票市场发展实践表明,随着市场行情的持续发展,市场融资热情将越来越高,市场融资规模将越来越大。2008年,A股市场融资总规模将和2007年不相上下。首先,A股市场新股首发仍将保持较高频率,融资总规模可能较2007年有所下降,但降幅将不大。其次,市场再融资将进一步提速,融资规模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满足再融资的条件,而越来越高的股价将大大刺激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欲望,并为上市公司提高融资规模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3.对外证券投资加速放行将分流巨额资金
2007年以来,面对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国内流动性日益泛滥的巨大挑战,管理层正加速制定境内居民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政策措施。其中,QDII和港股直通车影响巨大,将极大地分流A股市场资金。
(1)QDII规模急剧扩大。2007年9月份以来,随着基金QDII的正式成行,QDII规模正迅速膨胀,正在分流A股市场的巨额资金。截至2007年10月中旬,短短一个多月内,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海富通、华宝兴业、长盛和工银瑞信等8家基金管理公司相继获得QDII资格,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相继共获得总额19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四家公司的首只QDII基金不到一个月内相继闪电成立,首发募集份额分别高达299.98亿份、300.56亿份、297.50亿份和300亿份,分流资金高达1200亿元。并且,另外四家公司的QDII产品正在积极准备,蓄势待发,将在短期内吸收资金达1000多亿元。2008年,随着其他基金QDII产品的继续问世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的QDII陆续成行,QDII规模必将进一步膨胀,很可能再吸收超过3000亿元以上的境内资金。
(2)港股直通车将分流相当资金。2007年底2008年初,港股直通车将正式成行,市场预期初期投资总规模将在3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将分流A股市场资金达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
4.解禁限售流通股减持将产生巨大潜在资金需求
2006年4月以来,第一批限售流通股开始解禁;2007年4月以来,第二批限售流通股开始解禁;2008年4月开始,最后一批限售流通股将陆续解禁,截至2008年底绝大多数A股都将可流通,可以随时减持。
2007年9月以来,随着A股股价的节节攀升,A股市场市盈率已经攀升历史高位,解禁限售流通股的减持愿望越来越强,减持动作越来越快。从公开的大非减持公告来看,2007年第三季度有71家次,其中,7月份只有7家大非减持,8月份开始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进入高峰,9月份大非减持公告达35家次,创下单月大非减持家数新高。
2008年,如果市场行情进一步向上发展,必将诱发更大规模、更加猛烈的减持风潮,直接抽走巨额市场资金。可以说,解禁限售流通股的可能减持行为将是2008年市场整体行情拓展的最大障碍。
5.投资者获取巨额收益逐步退出市场将带走巨额资金
2006年以来的持续牛市使广大投资者获得了不菲的账面收益,而随着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逐步攀升历史高位,一批接一批的投资者正相继退出市场,而这部分逐步退出的投资者恰恰是那些经过多年股市历练、相对成熟的投资者,也正是他们经过多年熊市的考验后收获了此轮牛市行情最丰硕的成果。2008年,如果A股市场继续向上大幅拓展,将进一步加大、坚定投资者的退出力度,从而将可能带走高达数万亿计的市场资金。
上述五类主要的现实和潜在的资金流出和分流将对市场施加无以复加的压力。其中,前三类较为明确的市场资金消耗和分流基本上从2007年8月后开始发生,因而在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其效应尚不显著,并未有对A股市场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的迹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利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出来,对市场形成严峻考验。而后面两项潜在资金流出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2008年市场行情向上拓展的空间,即使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整体性较大涨幅,那也将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四基金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重大隐忧
据显示,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末,公布季报的334只基金持有的A股股票市值已达2.32万亿元,持股市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比重达28%,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投资基金越来越成为我国A股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但是,当前的基金投资特点也可能产生重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基金的流动性可能面临严峻考验,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将会是市场最具破坏性的力量。
1.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股的比重持续提高
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状态,其中第一季度基金持股市值环比上升56%,第二季度环比上升72%,第三季度环比上升80%,呈现逐季加速状态。经过前三季度的高速增长,基金持股市值相比年初上升了3.83倍,基金持有流通股的比例从20.44%直线上升到28.02%。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最大且具有支配性影响力的机构群体。
2.基金的股票仓位持续上升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末,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平均股票仓位达83.87%,较第二季度末上升3.09个百分点;混合型开放式基金平均股票仓位为75.89%,比第二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封闭式基金股票仓位为76.51%,比第二季度末的75.45%提高1.06个百分点。
3.基金持股进一步集中
随着基金规模的迅速膨胀,A股市场基金持股越来越向大市值股票集中,众多基金一致行为的结果就是我国基金持股日趋集中。2007年基金中报信息显示,基金持有的前50大市值股票总市值达6353亿元,占据了基金持股总市值的近一半;前100大市值股票持股总市值达8228亿元,占据了基金持股总市值的64%;2007年中期已经有44只股票的50%以上非限售流通市值被基金持有,另有17只股票有45%到50%的非限售流通市值被基金持有。基金三季报和二季报的对比统计信息显示,绝大多数重仓股的基金持有比例没有下降,大市值股票持有比例明显上升,并出现持股行业日趋集中的势头。数据显示,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代表的金融保险业受到极大的关注,2007年第三季度末基金对于金融保险业的持股市值达到4977亿元,占基金持股市值的比例超过20%,占金融保险流通股的比重高达35%;钢铁、有色金属、地产等行业也受到了基金的青睐,持有采掘业(煤炭、矿产)、金属非金属业、房地产业、食品饮料业、机械行业的市值分别占这些行业A股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比重高达38%、33%、34%、30%和25%。
4.普通投资者已成为基金份额的主要持有者
2007年以来,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广泛扩散,普通者投资者已成为基金认购申购的绝对主力。普通投资者往往不具备基本的金融常识,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深刻,其投资行为往往体现为羊群效应,进入市场是羊群效应的产物,其退出市场同样将呈现羊群效应。因此,一旦市场转势,普通投资者的赎回行为很可能迅速扩散,从而对基金、市场施加重大压力,并很可能诱发市场超调。
由于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A股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其持股的行业、个股集中度越来越高,基金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日益提高,投资者心理变化、行业或上市公司盈利重大变化、宏观经济及政策重大变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流动性风险的导火索,而普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则可能极端放大流动性风险。
2008年,在高估值的市场总体格局下,A股市场行情发展将更加敏感和脆弱,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市场的重大隐忧,必须引起市场的足够重视。
五宽幅震荡中市场重心逐渐上移
可能是市场运行的重要特征2008年,A股市场运行的总体背景就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将难以再现2007年超预期的爆发性增发,将恢复到正常增长状态,而良好的宏观经济、逐步改善的微观基础等有利因素将继续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从而对市场构成有力的支撑;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水平已处于高位,成为市场行情发展的重大障碍;市场面临巨额资金需求,对以资金推动为主要特点的我国A股市场而言,巨额资金流出将可能对市场形成致命打击。
因此,2008年,A股市场很可能呈现高位宽幅剧烈震荡态势,在复杂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市场重心将继续有所上升。
1.宽幅剧烈震荡将是市场指数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6年以来,我国A股市场主要股指运行向上趋势明确,并呈加速上行势头,中间虽有所调整,但调整幅度都相对有限(最高也就20%左右)、时间也相对短暂。2008年,主要股指将难以再现这种走势,而很可能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主要呈现高位宽幅剧烈震荡的走势特点。当然不排除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行情,但在市场资金等压力下,将很难持久,并将以其后较大幅度的下跌为代价。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08年我国A股市场整体运行重心将会在2007年9月的基础上上升一定幅度。
考察市场指数运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上证综指的计算特点和主要权重股权重杠杆效应所形成的失真现象,上证综指已难以客观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在观察市场运行时,沪深300指数和深证成指将更贴近市场实际。
2.市场整体性机会将难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