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效养殖技术范例(3篇)

时间: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蚯蚓;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蚯蚓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养殖产业,用禽畜粪便、厨房垃圾等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是高蛋白产品,可作饲料,也可作钓饵;蚯蚓的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还可直接饲喂鸡鸭,真正是变废为宝。可以说蚯蚓养殖非常符合现在的低碳、环保理念。和其他养殖种类一样,要做到科学、高效地养殖,首先要选好适养的蚯蚓种类,然后根据其习性进行养殖[1]。现对蚯蚓高效养殖技术及其养殖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高效养殖技术

1.1蚯蚓种类选择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达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和定名的蚯蚓有150种左右,但可供养殖的种类不多,主要养殖种类是正蚓科爱胜属的一些种类。爱胜属蚯蚓近20种,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该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赤子爱胜蚓长60~130mm,宽3~5mm,成熟体重0.4~1.2g,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喜在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现在我国蚯蚓养殖种类多为太平2号蚯蚓(文中主要以此种为例介绍蚯蚓养殖),为日本引进种,是采用美国红蚓和日本爱胜蚓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一般成体体长不超过70mm,成蚓1200~4000条/kg。这种蚯蚓适宜在我国多数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一般引进成蚓作种,成蚓身上有环带(生殖带,产生蚓茧的部位),引种时要注意所购买成蚓的身长和肥壮程度,以便间接判断种群质量,因国内一般养殖场蚯蚓的种群退化都比较严重,退化的种群其繁殖能力和生长量都将受到严重限制。

我国常见的可供养殖的其他蚯蚓种类主要有:一是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mm,宽6~12mm,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又名广地龙,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殖较好。二是白颈环毛蚓,长80~150mm,宽2.5~5.0mm,背面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三是威廉环毛蚓。一般长90~250mm,宽5~10mm,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四是湖北环毛蚓,体长70~220mm,宽3~6mm,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3节,乳黄或棕黄色。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的时间长,可以作水产饵料。

1.2环境要求

蚯蚓生活在土壤的间隙中,靠皮肤进行呼吸,其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这样氧气溶解在皮肤表面的粘液中,渗进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也能从皮肤中渗透出来。因此,当土壤湿润、透气,土壤间隙中充满空气时,蚯蚓在其中生活得很好[2]。下雨后,土壤如果透水性不好,土壤间隙中的水没有及时排出,其间的空气缺乏,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从土中爬出。如果下雨后又逢艳阳高照,土壤中积水温度上升很快,则蚯蚓会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在室内养殖蚯蚓,可使用有缝隙、孔洞的箱、桶之类的容器,或者直接在地上把料堆成像菜地里的畦样。使用箱、桶之类的容器,还可以搭架进行立体饲养。在室外养殖蚯蚓,可直接在地上堆畦,或者用砖块搭筑高约50cm的围墙,在围墙内堆料。注意夏天要搭建遮荫棚(或者搭架种植藤蔓植物遮荫,或者覆盖以竹席,或者加高料堆至50~60cm),冬天要覆盖稻草保温,雨天要检查料堆积水情况。利用蚯蚓不喜光照的习性,收获蚯蚓时可用铁丝网装钉1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光线明亮处,蚯蚓怕光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1个盘子即可收集蚯蚓。因此,蚯蚓宜生活在阴暗、湿润、透气的泥土中,最适温度10~30℃,最适湿度60%~70%(用手握土,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

1.3饲料准备与投喂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经过腐熟的东西,喜甜、酸味。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畜粪便、厨房垃圾等)的发酵处理是关键,如果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会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养殖蚯蚓主要是用以处理家畜粪便、厨房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使这些废料快速发酵成功,并且使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提倡添加EM菌进行发酵:一是架堆。注意待发酵料堆应是5~6成干,太湿易引起腐败。如果家畜粪便、厨房垃圾水分过多,可以先晒至5~6成干,或者加干稻草或秸秆(最好裁成小段)、锯末等粗纤维料,采用1层粗纤维料、1层粪料/垃圾,喷洒1层EM菌液(1t料用5kgEM原液,1kgEM原液对水100kg)直至水渗出。架好料堆后,用黑色塑料薄膜盖严压实(厌氧发酵)。二是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d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到40℃时(大概需要12d左右)则可进行翻堆。生产上一般10d后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边翻堆,边再洒上EM菌液,然后再盖上黑色塑料膜压实。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如果每天收集的粪料/垃圾不多,可以先堆肥,但容易滋生蚊蝇等昆虫,尤其夏天。一般自己养猪的农户,家里积存有很多饲料袋,这种饲料袋内层是塑料膜,外层是编制袋,可将制好的料堆装入这种饲料袋内,将袋内料堆压实,袋口扎上并留有一定空隙(扎袋口时,可先在袋口上插上根木棍之类的硬物,扎好袋口后拔出硬物),袋口朝下倒立堆放(发酵过程中,会有液体流出,这种液体若不及时排出,会影响发酵效果)。发酵完成后,先把料堆耙开,让其透气1~2d后,先放几条蚯蚓看其是否很温顺地钻入料堆中。若蚯蚓不钻入料堆,一个劲往边上爬,说明料堆发酵不合格,需放置几天后再用。

发酵成功后的料堆,散热后即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添加营养促食剂后使用,取100kg水,加0.2kg尿素,0.2kg食醋或40mL醋精,3g糖精,4盖菠萝香精(约4mL)制成营养促食剂,喷洒料堆,注意料堆的湿度。注意,以上所用到的“水”,是指清洁无污染的水,如果用消毒自来水,需要曝气2d使其中的余氯散尽后才可以使用,或者1t水用30~40颗米粒大小的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后马上就可以使用。

1.4日常管理

种蚯蚓引进后,最好用箱养。木箱规格为60cm×40cm×25cm,每箱可放养种蚯蚓1500~3000条。

种蚯蚓入箱后,每3~7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促食、保湿,但注意不要把料土喷得太湿,保持料土湿度60%~70%)。20d后,进行蚯蚓与蚓茧的分离。把木箱内的料连同蚯蚓一起倒在光线明亮的水泥地上,推成垄状,蚯蚓都钻到底面,拿掉上层的料土(料土里混有许多蚓茧),底下就是一堆堆的蚯蚓。将带有蚓茧的料土,做成垄状,20d后蚓茧孵化,这时将1垄分成3垄以疏散密度,每3~7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20d后加1次料。40d后,即生长至成蚓。成蚓预留部分做种(有意识地挑拣个体大、健壮的做种,可有效地防止蚯蚓种群的退化),其他的收获待用。以后可视蚯蚓大小、密度,以及蚯蚓的活动(有部分蚯蚓开始逃逸,极可能是料堆内蚯蚓密度过高),隔10d、20d收获1次,3~7d喷1次营养促食水剂,20d加1次料,料土中蚓茧数量多时单独分出孵化。

养殖过程中注意防害。因为蚯蚓繁殖速度快,考虑到成本原因,有时候敌害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计。家养的鸡、鸭、鹅、猪等都喜食蚯蚓,但需注意,除了鸭、蛙类可以直接喂以活蚯蚓,其他的如鸡、猪类不要喂以活蚯蚓,因为活蚯蚓是含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可将蚯蚓用开水烫死后剁碎拌入饲料中喂食,用量一般为15%,或者烫死后晒干或烘干粉碎后拌食。蚯蚓粉也可以代替鱼粉,自制饵料喂食吃食性水产动物如黄鳝、泥鳅等。

2蚯蚓养殖效益分析

2.1饲料来源与市场需求

养殖蚯蚓,首先要考虑饲料来源是否容易[3]。蚯蚓好养,现在大量养殖的蚯蚓就是吃垃圾粪料的种类,但因其繁殖快,所需饲料量很大。因此,如果家中有一定的养猪、养牛等养殖规模,每天产粪很多,又有一定的空闲地可供养殖蚯蚓,那么养殖蚯蚓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注意一点,如果产的粪含水量比较多,比如饲料猪的粪,还要考虑是否容易获得稻草、秸秆、锯末等粗纤维料。如果打算用厨房垃圾、污泥等养蚯蚓,也要考虑垃圾、污泥是否容易获得。虽然现在垃圾处理仍然是政府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有时候不一定能收到垃圾养蚯蚓,原因是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垃圾的成本比用蚯蚓处理低很多。

污泥处理也一般由企业运作自负盈亏,用蚯蚓处理费用为80~90元/t,企业也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处理。如果需要联系政府,可咨询环保局。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泥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这种蚯蚓不能作饲料用,只能集中焚烧掉。蚯蚓好养,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马上养殖。如果自己有养家禽家畜、吃食性水产动物(草食性的除外),那么养出来的蚯蚓可以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在饲料中投喂,蚯蚓处理后的泥土里有大量的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出售给花卉苗木公司。如果只是利用他人提供的粪料、垃圾、污泥等养殖蚯蚓的,那么在选择蚯蚓养殖场所时就要注意,养出来的蚯蚓,最好能就近卖给养殖户作为饲料,或者卖给渔具鱼饵店作为钓饵。

2.2养殖效益计算

按料堆高度30cm计算,1m2面积需0.3m3的料(可计为0.3t)。料价20元/t,每1t料需EM原液5kg(约60元)。因此,所需料价格为6元,所需EM原液价格为18元。平均20d添1次料。投种6000~12000条/m2,每条种蚯蚓1~2分钱。因此,种苗价格最多为240元/m2。若土地为租用的,按土地租金4500元/hm2计算,1m2土地租金为0.45元/m2。其他一些用具费用暂计为150元。年总成本828.45元/m2。如果料、土地均为自有,这部分成本减去,总成本即为718.5元/m2。蚯蚓种苗引种1次后即可自繁,EM原液购买一次后可以自制,一般1次购买10kg花费约150元,以后可以用缸、桶等容器密封,自己培养EM菌液,这样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从以上可以看出,除去料、土地成本,其他都是一次投资长期收益,也就是说,1m2养殖面积,首期投入400~500元即可启动。

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的每条蚯蚓,约1周产卵1次,每次产1个蚓茧,每个蚓茧可孵化出3~5条蚯蚓。蚓茧孵化需15~20d,孵化后到性成熟需40~50d。这样计算,1条种蚯蚓3个月左右时间(从亲体蚯蚓到蚓茧到孵化出小蚯蚓到性成熟)可以繁殖10倍。按1m2投种12000条计算,3个月后可繁殖至12万条,每3个月收获1次,留12000条作种,1年收3次,按成蚓2400条/kg计算,1年总共可收135kg/m2,按最低价格12元/kg计算,收入1620元/m2(作种销售或者作钓饵销售,价格可达40~80元/kg)。1年下来至少可以产生1t/m2的蚓粪,按最低价格0.15元/kg计算,收入150元/m2(花卉苗木公司再将蚓粪出售给家庭养花种草消费时,价格可达2~6元/kg)。

蚯蚓作为蛋白源添加到饲料中喂猪喂鸡,蚯蚓粪也可用以喂养鸡鸭,一个养殖周期下来,可以节约饲料成本30%~50%,并且养殖的动物生长速度加快,增重明显[4]。如果自己养猪、养牛、养鸡等,养出的蚯蚓自产自销,也是一种增产的措施。比如散养土鸡,原本需要7~8个月才能上市,但是若在喂料中添加蚯蚓饲喂,只需要3~4个月即可以上市。

3参考文献

[1]姜阳.蚯蚓养殖高产管理技术[J].山东饲料,2002(6):24.

[2]刘权,郑淑英,杨华,等.蚯蚓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24):23-24.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鸡;养殖;雏鸡饲养;疾病预防

0.前言

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人们对于餐饮方面的要求越拉越高,餐桌越来越丰富,对于各类家禽、家畜的需求量逐步攀升。许多农户抓住这一良好的社会机遇,大力开展养殖业。养殖肉鸡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份部分,其优势在于投资成本较低,效率高,管理方便等,因此我国的肉鸡产业不断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广大农户提高收入、发家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养殖的效益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推广肉鸡高效养殖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雏鸡的培养

1.1光照条件

雏鸡对光照较为敏感,日龄在3日以内,需要进行24小时光照,强度需要保持在每平方米4瓦左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需要缩短1小时的光照时间,直至最后其能够承受自然光照。

1.2保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

雏鸡的保温也十分重要,需要育雏舍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一般育雏舍的方为应是坐北朝南,具备通风和升温设备,在购进雏鸡前一天即可以开始将温度升高至37℃。鸡苗进舍后应先将其放置于包装箱内约半个小时,使之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后,才能将其取出,并小心的放置到育雏舍。在雏鸡在育雏舍生活的第1周,温度需要保持在35℃,一周后开始降低温度,降低幅度为每个星期3℃,最后降低至20℃左右。育雏培养的前10天,需要对雏鸡实施密切的观察,注意鸡群的动态,适当调整环境情况,注意下半夜的温度,需要半个小时观察一次,避免出现低温而造成雏鸡死亡,带来较大的损失。湿度需要逐渐降低,其第一周需要将湿度保持在68%左右,第二周需要降低至63%左右,第三周则降低至53%,另外还需要结合雏鸡的实际情况、季节变化及雏鸡的体制进行相应的调节[1]。

1.3具体喂养

雏鸡在经过长途运输后,需要先饮水半个小时,水中需要加入电解多维及抗生素,如赐益、雏鸡开食补液盐等,才能够喂养饲料。雏鸡需要分开喂养,如果采用网上饲养的方式,密度则需要保持在55只/平方米,如果是采用地面平养的方式,则密度需要保持在45只/平方米,每一栏雏鸡的数量保持在300只,成鸡养殖密度一般为8-10只/平方米,每一栏成鸡的数量保持在800只左右管理较为方便,且个体较为均匀。

2.分类养殖

养鸡场需要专门设置不同饲养栏,雏鸡在育雏舍脱温后,则需要选择在傍晚的时候将其转场至中鸡栏或者大鸡舍。转栏结束后,需要彻底清洗雏鸡舍,并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一般需要进行三次消毒,之后应将其空置20天左右。成鸡即将出售时,既可以购进下一批雏鸡,成鸡全面销售完毕和鸡舍消毒空置的一段时间后,后一批小鸡已经脱温结束,则可以转入育成栏。在严格进行消毒隔离的条件下,该方式能够最大化的利用鸡舍,提升经济效益。另外各种不同品种的肉鸡管理方式也不相同,需要在购进雏鸡时,向供应商详细咨询该类品种的详细情况,包括特征、外形、生长速度、营养标准、肉料比、抗病能力、常见疾病、市场潜力等。根据具体的情况,遵循相应的饲养及管理标的准,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并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适应市场情况。家禽市场供求关系会出现波动,如果肉鸡的价格较高,可应适当调整营养素,采用质量良好的饲料,并精心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缩短出栏的周期,提高其经济价值;如果肉鸡价格较低,可以在后期适当控制饲料喂养量,或者使用成本较低的饲料,能够适当的拖延出栏时间[2]。

3.改善环境

肉鸡对于生存环境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优化通风条件,及时清理粪便并将其转化农家肥,提高利用率。鸡舍内通风情况与环境污染程度、疫病情况及肉鸡的生长状况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需要饲养人员对其予以重视。如果鸡舍通风换气条件不佳,氨、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会超标,持续一段时间后,鸡会出现生理紊乱,体质不良,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等情况,并极易出现慢性呼吸道病或者新城疫等疫病。如果冬天在育雏舍使用火炉保温,通风条件不佳还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气温较高的中午打开窗户,通风透气,不仅能够保持舍内温度,也能够达到通风的效果。肉鸡的粪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及时进行清理,收集后,利用自然条件将其进行晒干、杀灭细菌过后,能够作为鱼类的饲料,或者作为农家肥使用,提高其他作物的产量,优化经济效益。

4.预防啄羽

在肉鸡达到断啄日龄前,需要在其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或者多种维生素,避免出现大量出血,并消除其应激反应。当其日龄在13日左右时,可以使用切嘴机或电烙铁将其上啄的1/2,下啄的1/3切除,预防其啄羽。饲养人员也可以加大青绿新鲜饲料的投入量,使其自由食用,可以减少啄羽现象。喂养时间达到40天左右时,需要按照性别将其分群。母鸡的管理需要根基其的身体发育状况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喂养管理。如果在饲养的中途需要更换饲料,应有一个过渡的过程,避免骤然更换企业型号或者品牌的饲料,引起其不适应的问题,增加了过渡过程后,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啄羽现象,鸡群出现应激异常。

5.疾病防治

在疾病预防方面最为直接的方式即是接种疫苗,疫苗的选择需要养殖人员结合当地疫病的发生归路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确认接种疫苗的时间、操作等具体问题,不能够疏忽大意或者照搬其他人的方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疫病高峰前10天左右,即需要开始进行投药,做药物预防工作,避免在疫病出现后才开始大量用药,而造成损失扩大或者成本升高。某些疾病极易引起传染或者继发感染等,出现病症后需要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展,还需要强化饲养及管理,强化肉鸡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在疫病的治疗方面,首先需要对症下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及用药途径。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治疗试验,观察效果,如果效果较好,则可以在鸡群中推广,按照疗程进行用药,不能频繁的更换药物。用药剂量需要适当,药物剂量较小,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过大则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肉鸡中毒。某些药物单独治疗疫病的效果一般,但是其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则效果良好,但是某些药物的药性有冲突,要注意配伍禁忌,因此需要掌握药物的特点,结合疫病情况合理进行配伍,优化治疗效果。

6.总结

肉鸡的养殖是许多人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传统养殖技术效率较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的学习高效的肉鸡养殖技术,克服传统养殖的困难与缺陷,提高肉鸡的产量及质量。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肉鸡的高效养殖技术,在实际的养殖活动中,还需要饲养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技术,增加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扩大就业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池塘;高效养殖;精粗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标准也逐渐提高。水产品作为人们餐桌上重要的食物品类,其生产养殖的安全性、高效性、营养性已经成为影响水产品销售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养殖者应在确保水产品品质与产量的同时,利用日常养殖管理技术,提高水产品的营养成分,增加经济效益。池塘养殖作为淡水渔业生产的重要方式,不仅养殖成本低、生长速度快,而且管理方式简便。2012年,广丰县农业局通过长期经验探索出池塘精粗结合高效养殖技术。在面积500亩的池塘中,通过池塘精粗结合高效养殖技术达到平均亩产1000kg、实现亩利润3000元,下面就对此项技术进行介绍。

1.池塘要求

1.1池塘条件

为了避免养殖产品受到污染,在选择池塘时应根据城市大气流向、气候环境、水源分布、土壤土质等将地点建立在离污染源较远的地方。池塘规模一般在5亩以上,5-10亩适宜;池底平坦,底质为壤土,以保证良好的透气性能;底泥10-20cm,水深2-3m。池塘的配套设施有:叶轮式增氧机,3千瓦,平均每5亩水面一台;投饵机,1台;0.5亩草地(种植牧草);每个池塘设置独立进排水渠;电力充足,交通便利等。

1.2清野消毒

为了保障养殖鱼种的正常摄食、鱼苗安全以及节约饲料,应对鱼塘中的野、杂鱼进行清理。可在积水5-10cm的干塘用生石灰100kg/亩进行化浆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10kg/亩溶剂全池泼洒。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不留死角、死面,彻底灭菌。

2.苗种投放

2.1苗种选择

优质鱼种是池塘养殖高产、高效、安全的前提条件。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运动灵活的鱼种。鱼种的来源地应以就近原则,从正规的渠道购买,以保证鱼苗的品质和安全。鱼苗放养时间一般为冬季12月至翌年1月,此时水温较低,在鱼种鳞片紧密,拉网、运输途中鳞片不易脱落,鱼体不易受伤,同时冬季放养可以提高鱼苗的适应能力,达到早放养、早开食、早生长的效果。

2.2合理搭配

在鱼种放养时,应注意鱼种品类的比例和规格大小的搭配。其中草鱼种应占80%,鲢、鳙鱼、鲫鱼种约占20%;规格在100—250g/尾,将放养规格分成大中小三等,在捕捞时可捕大留小,适时上市,促进鱼塘持续生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鱼种在放养前为了增强其抗病能力应用4%的食盐水和1%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泡5-10分钟,草鱼应尽可能的注射灭活疫苗。

3.管理措施

3.1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工作既关系着养殖的成本,也影响着鱼的病死情况。在饲料投喂时,为了达到鱼的营养均衡,应将青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结合使用。青饲料可利用塘埂、旱地种植,品种以黑麦草、象草为主。投放的饲料应新鲜适口,饲料粒径应根据鱼体生长的大小进行投喂,同时对应调整营养成分,一般在养殖初期饲料蛋白含量在28%—30%,中后期为25%—28%。配合饲料投喂初期,为了培养鱼种对此种饲料的适应性应进行摄食驯化,可通过在每次投喂时配合固定的声响使鱼类聚集于水面集中摄食,驯化时间为3—5天。投饵时应先投青饲料,后投颗粒饲料,颗粒饲料可使用投饵机自动投喂。饲料投喂数量与次数应根据依据天气、水温和鱼类生长发育阶段、摄食活动等灵活调整。当鱼群抢食高峰过后,鱼群尚未散去之前停止投饵。在疾病易发季节,应适当减少投饲量。一般日投喂次数应控制在2-4次,颗粒饲料投喂量初期为鱼体重的2%-3%,高峰期为鱼体重的5%-6%,青饲料投喂量与鱼的比例为2:1即每50kg鱼投喂10kg青饲料。在起捕前一个月注意饲料搭配,以青饲料为主,以提高成鱼品质。

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二平衡、三看、四定、五注意”技术应用,即:

“二平衡”:饲料营养季节平衡投喂(如每年初期水温较低,投喂饲料应含能量较高);饲草结合营养“粗、细”平衡投喂(以6:4为宜)。

“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活动情况。

“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

“五注意”:(1)注意早、中、晚投料量不同及变化;(2)注意早、中、晚投料机投料快慢变化,不同时间投料快慢不同,不同市场销售计划,投料快慢也不同;(3)注意投料时,喂养的鱼必须全部上浮到水面吃料,且关、头向上,否则料比会较高;(4)注意投料机安装地点选择,2台投料机应间隔在30m以上;(5)注意投草料时的残渣要及时捞出以防腐烂发酵,水质变坏。

3.2水质管理

鱼塘水质是影响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应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要定期注入新水,每3-5天加换新水10-15cm,并排出旧水,以保持水质清爽干净,促使鱼类在良好的水环境中摄食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鱼种放养完后,可分多次将池水加深至2-3m,并且根据季节、鱼类生长活动情况,进行调整。从4月开始,鱼种进入快速生长期,应每10天用生石灰15kg/亩化浆全池泼洒,将池水pH值调至7.0-7.5,以促进生长。6月以后进入高温季节,鱼塘由于使用多年、淤泥沉积较多、水源不足、水质较差,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池水pH值明显偏碱性,应及时换水,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方法调节水质。同时还应提高池水溶氧量,在晴天中午开机2-3小时,天气较热时每天清晨开机1-2小时,阴雨天从下半夜开机到天亮。

3.3日常管理

为及时掌握池塘的养殖状况,应每天进行巡塘、勤观察,及时清除塘中残草残食和病鱼,认真做好生产管理日志和防治鱼病等工作。

4.成鱼上市

为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收益,保证池塘可持续性发展,应坚持常年捕捞,均衡上市,合理密放,多品种多规格套养。一年可轮捕3次,每次将1kg以上的成品鱼捕捞上市,也可根据起捕量多少(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33页)补充一定数量的夏花鱼苗,以解决来年生产所需的大规格鱼种。轮捕要在早上6时前或下午4时后完成,操作要轻便迅速,避免鱼体受伤。每次起捕后3天内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全池连泼2天,以保证“热水起捕鱼”减少死鱼和发病。鲜鱼捕上后为提高成活率,应在原水中暂养2-3小时,待体内粪便排空后起运。[科]

【参考文献】

[1]贾秋红,等.池塘草鱼种高密度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2(02).

[2]潘丽萍.池塘养殖脆肉鲩新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