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有关中秋的古诗范例(3篇)

时间:

有关中秋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古诗词教学《天净沙》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前古诗词教学却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基本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其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这将造成古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

为此,本文结合《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教学,略谈打造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高效课堂的五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手段丰富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欣赏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通过多种手段、媒体创设情境,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境设置:

第一,播放《游子吟》音乐。歌中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同学们,你们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走进《天净沙·秋思》,感受游子马致远的绵绵离愁!

第二,激发联想。秋天是一个令人思绪万千的季节。有人因丰收而喜悦,有人因凋零而悲伤,那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引发你产生这种感受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秋思之祖”马致远的秋天,品味一下他的秋思!

二、反复吟诵,入情入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对古诗词,大可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更不必译成现代汉语,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中,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诵读即可。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自行领悟。

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朗读的技巧,例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旋律、用韵、节奏,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想和想象,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平平—仄仄—平平”,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藤、老树、昏鸦”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祥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仄平—平仄—平平”,语调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中: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浪迹天涯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下,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何方?“断肠人/在/天涯”,“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兼而有之。

三、知人论世,紧扣主题

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习惯、典章故事、社会风俗等都是我们所陌生的;诗歌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含蓄的韵味、跳跃式的思维等特点,因而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读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我们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其次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天自古以来易引发愁思。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倾诉出来。

四、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创作中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画面。我们读诗就要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来体味诗人情感。如果体会了诗句的意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意象,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教师不妨如此帮助学生赏析:第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第二,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第三,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试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为例:

设计一:类比阅读

(1)古诗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设计二:对比阅读

(1)欣赏刘禹锡的《秋词》,比较异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欣赏白朴的《天净沙·秋》,比较异同。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古诗词是我国文明史的积淀,也是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只要我们努力“上下而求索”,古诗词教学的春天就不会“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关中秋的古诗范文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而2012年的盐城语文中考试卷则正式开始课内外古诗的比较阅读,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趋势。请看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语文中考试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5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2010年古诗对比阅读虽然是两首课内的,但涉及面比较广,请看第八道选择题,它涉及到了画面、情感、景物特征、表现手法等,A选项和B选项将两首诗的画面进行了对比;C选项和D选项将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对比。巧合的是,两份试卷同样是第9题,同样考了诗人的心境,大概因为处于过渡期,今年课外的古诗所选的《望洞庭》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的,贴近文本,考查了景象及心境,没有涉及相对较难的词语品析和手法分析,学生的正确率较高。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概括地讲一般不外乎是“求同”、“辨异”;具体地说,一般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其实,不管是课内古诗的对比阅读,还是课内课外古诗对比阅读,命题一般有这些角度: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关于字词的比较。

基于这种趋势,学生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抓景物特点,品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往往是人物感情意趣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阅读时我们要联系诗人的生平,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作者的心情。如2010年盐城市语文中考试卷上出现的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秋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分别体现了“绚丽、明丽、雄奇”和“萧索、凄凉、孤寂”的特征,相应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分别是豪迈乐观之情和游子悲秋思乡之情,这就是根据景物特点来体会诗歌感情。此外,要把握古诗中一些常见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如月亮表达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分析特定景物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二、品炼字妙处,评思想感情。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炼出了情炼出了意的字往往就是情意的关键。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和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虽然一个是课内的,一个是课外的,但两首诗中“望”字,都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中的“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烟里白沙提”中的“最爱”一词则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扣住带感彩的词语加以分析,抓关键词眼,就能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三、找表现手法,析表达效果。

有关中秋的古诗范文篇3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这首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而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做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