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例(3篇)

时间: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测量学;实践教学;行业需求;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3;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24-0150-02

测量学是规划设计类、土建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非测绘类专业的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测绘技能将成为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有力辅助工具。测量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除讲授必要的理论外,教学上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技能的熟练性。测量学的实践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在测绘技术、设备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提高测量学实践教学效果,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总结和创新[1-3]。其中,教学与行业需求关系的研究是热点之一[4]。根据近年来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特点,本文总结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结合形式与存在问题,希望为测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1教学内容应与行业需求结合

测量学作为部分非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前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其知识技能的基础性,而忽视其专业的方向性[5]。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测量学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测绘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不一样。测量学课程如果按照相同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各专业后期专业课程的要求,测量学也就起不到专业基础课程对核心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因此,测量学课程在教授通用性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测绘基础与专业应用之间搭建通道。搭建通道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测量学教学与这些专业所属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让行业需求来指导教学的方向和深度,而不是站在远离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上臆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上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构建。在讲授传统测量学内容,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量等基础模块后,根据行业不同,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模块。比如,对规划设计类的专业,规划设计的对象是土地,学生掌握的测绘知识与实践技能是为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服务的。因此,学生重在制图用图,需重点掌握小区域大比例的地形图测图,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图进行景观分析。土建工程类专业的测绘对象主要是建筑、桥梁等工程实体,如果还是以测图作为其学习的重点的话,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6]。因此,土建工程类专业在测量技能训练上侧重于坐标放样、土方计算、变形监测与竣工测量等内容。

2测量学实践教学中行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教学方来制定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度不够,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需要。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模式,将人才培养规格的决定权归还给企业。对于非测绘类的专业的学生,今后在本行业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测绘技能,企业最具有发言权。组建由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一起制定课程标准,以明确通过教学过程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将具体的行业要求与教学过程相统一起来,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2.2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通常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场所多限于校园。由于校园地形简单,建筑布局工整,与城市、乡村的实际地物地貌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学的实习实训并不能达到效果。但是,仅依靠学校在校外建立固定的测量学实习实训场所,对于一门课程而言,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算的。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当地测绘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解决了学校测绘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问题,又帮助企业解决了测绘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测绘企业而言,由于某项工程的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测绘技能的工作人员,难度较大。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实习实训的时段,让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帮助企业完成项目。在帮助企业完成测绘项目的同时,学生得到了锻炼,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2.3校企合作举办测绘技能竞赛通过测绘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测绘工作的兴趣,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的目的。在竞赛组织上,企业的参与不仅是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传递给高校。对于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益的补充。一方面是对学生测绘技能的检验,提升了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也为行业与学校之间搭建了教学交流平台。

2.4将教学与学生创业培训结合测量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绘项目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仅提高了运用测绘理论的能力,也提高了操作技术及解决测绘问题的能力。同时,测绘项目管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己创业,开办测绘公司。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已经有学生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并申请测绘资质,开展测绘业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开始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培训实习的机会。这种“传帮带”的形式要比形式单一的创业培训生动得多,有更好的说服力。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认识上的问题“应用型”的本质就是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7]。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然刻上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烙印。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过去那种定势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3.2实习计划安排上的问题工程项目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具有急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项目少则几周,多则1~2个月,而且项目工期不确定。因此,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时段与教学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动态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周的办法予以解决。将多门课程的实习加以集中,形成具有1~2个月的综合实习期。根据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的时间长短,在校内实习任务的安排上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构建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与校内实习相结合的,具有动态特性的,内容上互补的实习实训方案。

3.3实践教学考核问题实习实训效果的考核是测量学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验课程的考核不同,实习实训更贴近实际工程项目。因此,实验课程注重的是过程性考核,实习实训则是要注重成果性考核。在企业中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可以将工程验收的情况与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测量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教授,而只能通过自身参与体会的“软”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等.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78.

[2]雷勇,王泽成.非测绘专业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6):95-97.

[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等.基于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通报,2013(11):117-120.

[4]李莉,强跃.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4(1):104-104,105.

[5]简兴,张远兵.关于规划设计类专业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106-107.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集约模式工科地方院校

[作者简介]汪金花(1974-),女,新疆伊宁人,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河北唐山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省级测绘学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1-03

同志在清华大学校庆讲话中指出,大学教育应将“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知识与品德”等内容进行对称化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对称化,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指导深度、宽度,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一种高阶创新思维方法。集约型教育是近两年提出的新思想,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也是中国大学教育近几年研究热点之一。所谓“作用量最小”指教育过程的路径最短,所谓“信息量最大”则是教育过程的战略性选择,强调教育过程的各种教育要素和教育内容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或问题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本文将集约化教学理念引入地方工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自身专业特点、实验管理机制、实践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集约化教学理念进行了全新诠释,即集约教学模式是既符合学校定编教师数量又满足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达到教育过程的路径最短,充分发挥现有师资潜能,使学生获取最大知识量和最佳实践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文中以河北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为创新平台,运用集约化理念,搭建了全新实践的组织形式,实现了实践教学模式再优化,是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

一、测绘类实践教学的特点

1.测绘实践项目内容多。测绘实验中心不仅开设测绘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测绘实践与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实验项目数量多,层次多,有基础类、现代类、创新综合类,近百种子项目,其中大部分是综合性项目。同样的选修内容如果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其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制定一种灵活实验管理机制,科学管理实验项目,让学生做到有预期、有目的选修实践,让教学做到有方向、深浅适度的指导。

2.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差异明显。测绘实验中心基础实验项目包含有“测量学”“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基础(RS)”等课程,是面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十几个专业的小型公共课,课间配有一定学时的实验,有的课程结束后还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在的应用领域与行业需求不一样,实践教学中工程应用部分的内容一般会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工程应用项目相关,就要求实践指导教师不仅熟悉测绘类专业知识,还需对应用专业的知识背景加深理解。这对本来紧张的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相关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和管理难度。

3.师资人数较少,但综合素质较高。测绘实验中心实践指导教师相对较少,各个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均兼职实验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层次较高,均在硕士以上,其士占到总人数50%以上,具有较强的再学习空间和良好的实践可塑性。专业背景差异较大,本科阶段以测绘类为主,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多样化,有地理信息技术、农业环境监测、矿山安全科学与技术、遥感监测、地震监测等多种学科,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

4.就业以实际工程应用为主。参与测绘实验示范中心教学环节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工程领域,主要在矿业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范围内从事技术工作。针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多选修以技能操作、施工现场观测、工程应用等内容为主的项目。为了保证实践项目内容上专业要跨度大、实验手段与方法上要先进化,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相关创新综合类项目,学习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

面对河北联合大学测绘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要在有限资源下实现高质量实践教学目标,起到实验实践教学规范化、示范化作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测绘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以集约化教学模式(如下图),从教师集约化、内容的集约化、组织集约化三方面来构建平台,不仅要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难题,还要利于学习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建立,起到实验教学示范效果。

二、师资力量的集约化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篇3

关键词: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8-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威斯特(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曾经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这说明,推行“卓越计划”对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测量学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育部推出的“卓越计划”显然对于提高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极为重要的,对测绘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但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普遍被压缩到只有32~48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下尚且很难保证能较为系统地完成测量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卓越计划”的贯彻实行。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要实施卓越教学计划,必须首先认识目前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进行调整,才有可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目的。

二、目前非测绘专业贯彻卓越计划所面临的问题

1.教材内容老化。当今测绘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变化,部分传统方法技术(如平板仪测图、经纬仪钢尺导线等)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因此这些部分的内容应该淡化,取而代之的应为现代测绘技术(如3S技术,全站仪、RTK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

但很多教材目前还依然保留这些传统内容,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还存在这些内容,不但增加了教材的篇幅,同时也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课时。三要素测量基本知识目前还停留在传统光学测量技术(光学经纬仪等),而目前实际工作中,几乎都使用了全站仪,使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没有将现代测绘仪器设备融入基础内容教学中,影响了学生对现代测绘仪器设备的及时认识。

2.实践教学课时短、经费投入少。目前,工程测绘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课,这种授课方式在理论上能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并基本掌握工程测量的三基理论及技术,但却难以达到“卓越计划”所要求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所给定的课时容量只够理论讲授,很难再有时间来安排工程实训,只能依靠短短的几次实验课来实现实践训练操作,这样很难达到要求。虽然另外还有实习课程,但实习课程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是经费问题。要想达到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到校外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到校外参加实践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支付各方面的费用,包括路途交通费、师生食宿费,有时甚至包括场地使用费。而目前学校的教学经费不但没有提高,相反还受到压缩。这样便不能使教师充分安排教学工作,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的难度大。行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目前的状况下是很难做到的。首先,企业的深度参与意味着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工程情况,让学生直接参加实际工程的操作,同时企业抽调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咨询,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及掌握实际工程操作中的关键技术及难点,可以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一点难度相当大。因此也就容易给工程带来很多问题,小者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多的纠正或修补,大的则会给工程带来隐患,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声誉,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从这点来考虑,企业是不太欢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操作的。其次,目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这是众多企业的座右铭,也是体现企业赖以生存的原则,脱离了这一点,企业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企业也不太欢迎学生进入企业工程环境中。

三、工程测量课程实行卓越计划的策略

由于卓越工程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要贯切“卓越计划”,就必须从其他方面去想办法。我个人认为,“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从两方面去做。

1.修订教学计划。要使“卓越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必须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新教学计划既要保证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又要满足“卓越计划”的教学要求,而在目前课时条件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调整,才能使“卓越计划”得以顺利实施。①修订教材。当今现代测绘仪器设备已经渗透到各个测绘领域、各个测绘阶层,因此教材章节的组织及编著也应作相应调整,把现代测绘仪器设备及技术贯穿到各个章节中,使测量学教材以现代测绘技术为主线,这样不但可以将现代测绘技术化整为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能加速学生对现代测绘仪器设备的理解,而且还可避免单独开设现代测绘仪器设备的章节、达到了压缩所需课程的目的。②调整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方法、内容为主,这显然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测绘技术设备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教学内容与课时不协调的情况下,必然以调整教学内容为首选。应重点强调方法技术、减弱部分理论。尤其对于复杂的理论部分,应简化处理,提取纲要部分,淡化具体过程,使学生既能了解基本思想,又不花费过多课时。③调整授课方法。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多,若按照上述课程内容选择来讲则基本上将课时已经全部占用,不可能有另外时间来加强实训操作,从而减弱了“卓越计划”的目的。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方式上加以调整。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及难度,采用讲授及学生自学的方法。分配合理的自学课时,不但能减小课堂授课时间、保证有足够的课时来开展实训,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建立固定实习基地。学校应该建立自己的固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校内基地或校外基地。基地可根据本校的相关专业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来规划。对于校内基地,重点以模拟训练为主,结合实际工程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题模拟训练,使学生通过这些课题在一定程度上熟悉科研流程或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老师可从深层次、科研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系统性、完整性得到了体现,使学生掌握了工作或科研的基本流程。这个阶段与课程形式类似,但又比课程多了内容,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应选择一些在技术实力以及工程、科研项目多的单位,一为这样的单位技术操作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二为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比较多,项目类型多、研究课题广,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接触课题的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提供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聘请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面向企业建立测绘实习基地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可采取请入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课堂开展工程施工课程讲授。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缩短学生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距离;二则学生从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学习到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创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仲科,韩熙春.高校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与学科建设胡若干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7-139.

[2]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