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施工方案(6篇)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发电机保护;断路器;配合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31―02
1断路器跳跃闭锁回路电路
继电器是引发发电机跳跃闭锁回路发生的根源,经过对跳跃闭锁回路实现的过程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TBJ继电器是通过电流启动器TBJ/I与电压保护器TBJ/U共同运行而达到控制效果,电流启动器通常有两组触点,一组是TBJ1、TBJ4动合,另一组是TBJ2、TBJ3动断触点,动合触点与动断触点相继安装连接在断路器跳闸线圈回路与断路器合闸回路中。若是继电器触点SHJ闭合是处在断路器断开之前,TBJ会在已发生闭合的SHJ与TBJ4中自保持,TBJ2与TBJ3的断开能够控制断路器不闭合,进而完成断路器跳跃闭锁。
2继电器跳跃闭锁技术
2.1电流启动值
电力系统设计中,对继电器跳跃闭锁技术的设计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范围,电流启动值对继电器跳跃闭锁非常重要,会影响到电流启动时的可靠性,通常电流启动值要与断路器跳闸电流有一定的配比值,一般是以1:2为最大配合值,若超出会发生电流不正常的现象引发跳闸,此时需要控制回路电流参数值,一般以TBJ启动电流的2倍以上为准,才能够为其提供可靠性保障,一般以>2为可靠系数值。
2.2电流线圈电压降
结合有关电流设计规程标准,确定跳跃闭锁继电器电流线圈电压降系数值,以操作时的回路电压额定值为准,保持电压降数值控制在5%以内,以此保证电压降的稳定性。
2.3电压动作值
跳跃闭锁电气电压动作值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操作回路额定直流电压为准,保持在7/10范围内;运行过程中控制直流电源电压值,对电源电压值也有相关的控制范围规定,电压动作值超出操作回路额定直流电压的1/2,对电压动作值合理控制,才能保证操作过程中直流电源不会在回路接地时出现差错。
2.4触点性能
继电保护装置出口继电与TBJ两者的触点性能一致,继电保护装置出口中间继电触点性能在返回值中的系数值要控制在额定值的1/10以上,干簧继电器在返回值中系数值控制在额定值7/10以上,其闭合容量基本以直流回路220V、5A为准,接触电阻若是利用毫欧测量值,其标准值应控制在
2.5绝缘性能
绝缘体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保护能力,是缩小事故发生严重性的主要系统。在电力系统中,若是触点组发生断开,则电压所能承受的工频值是1000V,保持时间在1min,若是无电气联系导电的某一部分,则承受的工频值是2000V,保持时间1min。
2.6防跳回路保护的更改措施研究
对发电机防跳回路保护更改的研究,要以WFB811型保护屏为电气防跳回路主要保护手段,利用西门子储能式真空断路器为发电机出口断路的主要保护手段,因为自身就带有防跳功能,所以很难在继电保护中同时发挥保护作用,若是利用断路器机构实施防跳保护,则需要将防跳回路去掉。
3对断路器防跳继电器进行优化配置研究
3.1实例分析基本信息
下面以某工厂针对发电机使用时保护改造设计环节的研究为本文分析案例,主要针对发电机断路器系统防跳回路进行研究,采用模拟装置方法对回路运行以及断路器跳开后的合闭情况进行观察,利用相关实验对防跳回路运行重新进行一次观察,两次结果都是断路器跳开后无合闭现象,并且相关的指示灯停止运作,随后又采取断路器断开,电源操作试验,断路器合闭成功。
试验发现,断路器防跳继电器运行过程中断路器跳开后不会自动合闭。之后又对TWJ回路与防跳继电器进行试验检测与分析,结合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在RTWJ与TWJ回路电阻是12kQ时,正常运行电压为120V,回路电压为35V,能够实现合闭状态,并且其储能电机的运作在合闭后开始运行,运行结束后自动复位,断路器合闭成功,防跳继电器开始运行,断路器合闸,防跳回路恢复正常功能发挥效果。图2是断路器防跳继电器运行的基本情况图表,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3.2解决方案分析
下面是采取常见的两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方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参照图为图2)。
方案1:K1防跳继电器线圈与阻值R相连,并且功率值达到最高值范围,并与另一个电阻并联,其阻值在2kQ左右,同时调整分流,达到适合运行要求的标准,此时需要对继电器动作值进行适当调整,实现与断路器跳闸电流相符的结果,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金属氧化膜电阻,其功率标准在8w~10W之间。本方案中需要注意的是预防电阻断线问题,所以选择上述所提的电阻相对安全可靠,满足并联要求后,电压值达到28V左右,实现K1防跳继电器顺利返回。
方案2:K1防跳继电器利用合闸线圈32脚或11脚作为引线,实现与TWJ路并联。西门子开关结构相对复杂,运行空间狭小,作为引线非常不方便,而本方案的实施会直接引起防跳回路断开,所以在断路器运行期间还需要加以监视环节,对合闸回路运行全程监视。
以上2种方案中,方案1试验效果相对较好,具有可预知特点,该厂通过此方案,实施对各项机组保护与改造,可有效降低类似故障问题发生,并且还对电站运行稳定以及安全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2
21世纪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我国大学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相差甚远[1]。根据瑞士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数据显示[2]: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的评价中[13],中国始终处于被评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三位[3]。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工程训练不足,所开设的课程及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其更深层次原因。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工程类课程跟实际工程需求脱节,教学内容老化,远远滞后于现代科技与工程发展,在教育方法、目标和理念上滞后[4]。综上所述,工程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等各方面去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密切联系、工程实用性强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6]。针对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这门工科课程的任务要求,本课程做出相适应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继电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工程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学习和应用更深、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用工程技能打好基础[7]。
一、“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课程教学理念
“卓越工程师”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等从工程角度提出要求[8];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理念,应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在传播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8];力求达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工程思维模式。从而从原来的简单知识习得转变为让学生得到工程能力锻炼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以此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有意识无意思地将工程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6]。
二、“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9],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用。我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初对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6]。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为:强调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总结起来就是突出能力和工程思想。毕业生能够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行业从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机电控制和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相关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程技术相关工作。根据新的培养方案,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作出了调整[6]。调整后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具体培养标准见表1。
从上表1可以看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培养标准是建立在对“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其主要培养标准包括工程技术知识与推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等。由此可知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与卓越工程师目标是吻合的。
三、“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继保”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四川省2013年批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继电保护作为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本课程进行了课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4],本次教改抓住这条主线;增加了课程的实验学时数,以此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试卷笔试成绩作为主要成绩,改为增加了实验成绩的比重。
1.“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传递与工程思想的培养[10]。从原理上来讲,各种继电保护设备和设施,它们都有比较测量、逻辑判断、执行输出等环节,只是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本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主要内容侧重于将各种保护基本原理讲解清楚,让学生从机理上理解继电保护。在工程思想的培养方面,可以是在讲某种保护具体原理时穿插实际工程应用;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其他相关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有关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11]。
在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简短的学术研讨和调查报告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地了解继电保护的前沿动态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具体形式上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五分钟以内的时间,让某一学生在做好资料文献查阅的准备工作前提下就继电保护某前沿动态给全班同学做讲解分享,对于那些在此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可以在平时考核成绩上有所奖励。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表明,此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实践、实验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继电保护课程实验项目由原来的部分验证性实验全部改为综合研究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本课程的综合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在继电保护课程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前实验设计、实验准备,试验中搭建平台过程,到实验后期的数据处理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提高。
3.“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在“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既要求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求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本课程从多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考核进行改革,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以工程能力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突出能力本位。
考核方法改革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试转变为以工程实践为主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考核。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除期末的闭卷笔试外,还采用大作业、实验平台上现场实际操作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降低了期末的闭卷笔试成绩比重。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3
【关键词】隐蔽故障;功率倒向;绝缘测试;交流窜直流;防范措施
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系统中存在的隐蔽故障对电网和电力设备有重大影响;当电网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时,隐蔽故障很容易造成系统特大事故或使事故扩大化,破坏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而电气设备中隐蔽故障由于厂家及施工单位人员的原因,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当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中的隐蔽故障导致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时,极有可能扩大事故,使系统的安全和稳定遭到破坏。
1隐蔽故障原因分析
隐蔽故障是指一种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对系统没有影响或不易察觉,当系统和设备的某些部分发生变化时,这种故障就会被触发而导致系统更大范围故障的发生。隐蔽故障在设备正常运行时一般无法及时发现,或有时即使发现也不太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一旦发生故障,继电保护正确动作切除故障后,系统潮流分配发生改变,在新的运行状态下,有可能会使带有隐蔽故障的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发生误动。隐蔽故障最危险的是它对系统的影响往往只有在系统处于最薄弱的状态下才暴露出来,如系统或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和故障后瞬间低电压、过电压、系统振荡及其他相关的异常情况发生后。
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元件都有可能存在隐蔽故障。如互感器、开关本体、保护装置内部、保护装置插件连接处、二次回路接线各端子等。造成隐蔽故障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护原理存在缺陷,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会误动或拒动。(2)整定计算定值出错,定值的配合不能满足系统稳定运行要求。(3)装置的一些内部故障,如绝缘性能下降、电源电压降低、插件接触不良等。(4)二次接线端子松动,端子排螺丝生锈,二次接线错误。(5)二次回路的寄生回路。(6)回路的设计问题。(7)施工人员人为因素。
2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当下国产保护中都有防止功率倒向误动功能。所谓功率倒向,“四统一”设计中描述为“在并联或者环网线路中的一回线发生故障,当故障线路的一侧断路器跳闸时,非故障线路中的故障电流可能出现倒换方向的情况,致使这些线路两侧的动作状态也随之倒换:一侧方向元件由不动作倒换为动作,另一侧方向元件由动作倒换为不动作,在倒换过程中可能短时出现两侧方向元件均处于动作的状态。”国产南瑞继保LFP900、RCS900系列纵联距离和纵联方向保护的功率倒向判别均按“四统一”规范设计,其功率倒向的确认时间定为不大于40ms,其中单命令方式为35ms,分相命令方式为40ms。确定为功率倒向后,纵联保护动作延时为25ms。
然而,随着系统的发展,继电保护的动作时间和断路器跳闸及灭弧时间均较以前更短,实际系统中已开始出现故障后40ms之内断路器即完成跳闸和灭弧。一些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按“四统一”设计的功率倒向逻辑不能正确判别,使得非故障线路纵联距离或纵联方向保护误动。该缺陷隐蔽性强,误动条件比较苛刻,系统正常时毫无表现,属于典型的原理缺陷型隐蔽性故障。
案例二:
在参加某500kV变电所#1主变保护检修工作时,调试过程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后备过流保护定值整定单错误。该#1主变保护采用ABB公司的RET521系列保护,其中第一套低压侧后备过流设置在RET521装置内,定值是由网调出具,第二套低压侧后备过流保护是单独的RAHL401过流保护装置,定值由地调出具。在调试过程中核对两套保护定值单时发现,第一套低压侧过流保护整定为1.09A,第二套低压侧过流保护整定为1.09IB,由RAHL401装置说明书可知,其定值中IB表示为主变低压侧额定电流,装置是以多少倍额定电流来整定保护定值,与RET521中直接整定二次电流数值不同。所以1.09A不等于1.09IB。发现问题后,再仔细察看定值单整定说明,发现是第二套低压侧过流保护整定出错。马上与地调相关人员联系,他们也确认了事实,并为此重新出了新整定单。避免了由于整定计算出错引起保护误动作,确保了主变保护安全运行。该事件就是典型的由于整定计算出错,而是运行设备存在隐蔽性故障。
案例三:
在扩建改造过程中,交流窜直流事故是一个老问题。刀闸机构的接点上公用头没有分离,直流和交流互串,这在绝缘检查中还比较容易排除。较隐蔽的直流信号回路直接接在闸刀三相接触器下端,平时检查绝缘是正常,只有在闸刀分合过程中发生直流接地,还伴随其他功率较小动作值较小的继电器的抖动现象。极易引起保护出口继电器误动,损坏设备,特别是直流接地检测装置很容易损坏,高频充电模块也容易损坏.还有就是保护装置的逆变电源中对地连接的抗干扰电容很容易损坏,严重的损坏保护装置。
案例四:
某变电所在进行结合滤波器安装过程后,调试人员在进行电压回路绝缘测试时发现有几根芯线绝缘小于20兆欧,相比较其他芯线都在200兆欧以上,抱着有疑问就不放过的原则,仔细询问了施工过程中有无发生异常情况,施工人员反映在CVT到结合滤波器连接电缆需走电缆钢管,钻孔过程有可能钻伤了电缆绝缘。调试人员立刻向项目部出具了联系单,要求检查及更换电压回路二次电缆,消除隐患。后经电缆抽出检查发现钻孔已经严重损坏电缆绝缘,已经钻透钢铠及屏蔽层,如不进行更换,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果就不可预知了。
3隐蔽故障防范措施
通过对以上几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继电保护及其二次回路隐蔽故障并不是洪水猛兽般不可预控,而是可以通过寻找一些合适的措施加以避免的。为尽可能的减少隐蔽性故障必须要求参与每一个电力工程设计、基建及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各尽其职。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控: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在每个工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设计的合理性,严格执行反措要求,加强回路设计与各个保护装置功能的匹配;基建调试部门要严格审图,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在调试过程中验证保护功能与回路设计的合理匹配,不放过没一个异常状况,不省略每一个回路的绝缘检查,遇到问题多检查多试验直达找到故障根源;整定部门也要充分了解保护装置的原理特点和整定要求,从而使保护装置运行在正确的整定环境下。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4
[关键词]继电保护;配置;110KV;数字化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M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92-01
引言
电力系统的运行良好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民的人身安全和各种社会生产活动。组成电力系统的结构复杂且元件数量众多,其运行环境与运行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外界因素和设备本身都有可能产生故障,可能导致电路系统事故的产生,阻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电力系统运行中,针对导致故障产生的各种因素要做好积极的应对预防措施,来减小或消除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当故障产生时,能够快速有效的切除相关的故障元件,防止故障的波及性扩大,这个任务便是由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来完成。
一、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及保护装置组成
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各个组成元件在额定的安全参数(电流、电压、功率等)内,系统的故障容易造成实际运行数值超出安全范围,对电路运行构成威胁。继电保护配置起到反事故及时应急处理的自动保护作用,继续保护配置的设计要求能够正确的区分设备和系统的正常与非正常的运行状态,以实现继电保护功能。
电路故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导致电流剧增或者电压锐减,继电保护的最初设计原理反应的便是针对这一特征就行电力系统故障保护,其中包括过电流保护设置,变压器低电压保护设置和母线保护设置等。同时能反应这一特征的电路参数为阻抗,根据阻抗降低的数值反应故障发生点距离的远近。
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有:参数测量部分、逻辑部分、额定值调整部分和命令执行部分。如图一所示。参数测量部分负责将给定的整定值与额定参数值进行比对,以判定设备的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逻辑部分根据参数测量部分输出的数据(输出量的大小、性质、状态出现的顺序组合等)进行逻辑判断,相应的进行下一步的逻辑关系动作。执行部分则是依据根据以上顺序的判定结果执行断路器跳闸或者发出警报信号。
二、110kv数字化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研究
数字化变电站以IEC61850通信规范,智能化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网络化结合,实现变电站内设备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数字化变电站对二次设备系统的改良影响最为深远。继电保护配置作为二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环境,也一直是最受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最为关心的课题。通过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研究和技术设备的逐步完善,将提高继电保护配置水平。
1、与常规110KV变电站的比较
根据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系统分为变电站调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其中调控层与过程层采用IEC61850-8-1定义规范,采用MMS技术规范,即通信服务映射接口制造报文技术规范。间隔层与过程层的网络由IEC61850-9-1定义规范,采用单向多路点对点串行通信链路。数字化变电站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简化二次接线设计。ETA、ETV将电子互感器的信号源采集数据转变为数字信号,通过光线及网络截图继电保护装置,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改善了传统传感器存在的二次交流回路。实现了一、二次系统之间的电气隔离。断路器位置、刀闸位置也由数字信息形式接入继电保护,因此常规变电中TA饱和,互感器二次断线损害、多点接地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智能开关作为终端设备接接收并执行控制命令,各单元之间界限分明,可以减少现场工作人员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误接线等情况,同时简化断路器控制回路的二次接线设计,减少继电保护装置的I/O插件。
(2)简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面向变电站事件的通用对象即GOOE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同一标准平台上的实时信息数据共享,从而简化了继电保护配置。
2、配置方法
与传统的继电保护配置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配置采用光纤接口插件,GOOE光纤通信接口代替I/O接口插件。CPU插件的模拟量处理更换为通信接口处理。
变压器配置上每台采用一个MU合并单元,负责采集母线电压以及主变压器各侧电流,主变压器差动保护、录波装置、高低侧电能表由MU合并单元直接提供数字接口。每条10KV出线、电容器才有采用独立的合并单元。
GOOSE网与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站控层网络相连接,实现信息的传输以及监控指令的接受。
三、加强继电保护的应对策略
为了保护继电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继电保护故障有合理的处理策略,以减少故障产生带来的损害。具体措施从以下几点着手:
1、持续完善继电保护设备的合理配置方案
我国110KV的继电保护配置方案限于技术和经济投入上的制约,在双重保护配合和智能化配置上仍显不足,更完备的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得不到后备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具体实施。相关部分应该意识到继电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继电保护重要性意识,加大对其资金上的投入,变电设备应该符合110KV的继电保护配置要求,后期故障处理方案和维护方案的制定必不可少。我国近几年来电力系统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变压器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变压器缺少足够的持续性保护措施,继电保护设备在配置上过于简单,为了节省预算在继电保护人员配置和方案制定上从简处理,此类短期电路保障方案的实施可能造成日后维护工作上的困难度加大,变相的加大了维修和保护成本。所以在继电保护上应该加大合理的资金投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完善继电保护设备的配置。
2、调度人员对继电保护按照独立装置类型进行检查和统计
对目前系统运行的各种保护装置常出现的故障进行数据统计,并建立数据库系统。独立装置包括线路保护装置、变压器保护装置、母线保护装置、重合闸保护装置、开关操作箱以及其他安全自动装置等。对其常见故障进行分类检查和统计,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正确的针对性处理,系统故障的数据统计和研究对继电保护方案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3、了解继电保护存在的缺陷,提前预防
工作人员要透彻的了解继电保护装置存在的客观缺陷,掌握设备的运行规律,对系统可能产生的故障点有深入的了解,能够通过缺陷管理寻找设备运行的常发性和非常发性故障。针对继电保护的故障点进行提前预防,掌握故障数据,了解其性质,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及时的分析和制定针对各种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以便在故障产生时能有序、快速的对故障进行消除。
4、合理配置继电保护高素质专业人才
电力系统调度人员根据继电保护方案的具体需要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合理调整和配置技术人员的地域分布以及工作岗位分配。同事组织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学历和培训,工作人员的技能掌握水平要和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保持一致,为继电保护配置的良好运行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技术人员根据地域需求和电力系统分配进行合理的配置,一旦配置方案实施以后不能做频繁的变动,因为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因地而异,工作人员合理调配之后的频繁岗位变动会对继电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总结110KV继电保护设备是保障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通过研究和推广数字化继电保护配置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地区电力系统的结构变动或升级相应的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配置技术水平,在日常运行中对系统故障做好检查和统计,以制度完善的预防措施,减少故障产生时对电力系统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陈菁.浅谈实施微机保护状态检修的技术手段[J].电工技术,2001(12).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5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各部门、单位协作联动机制,实施社会综合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化乡镇平安电力创建,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电力安全生产和可靠供应的“可控、能控、在控”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建目标
1、全市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继续下降。
2、不发生一般及以上外力破坏电网事故、设备事故。
3、重要活动期间不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电力设施盗窃案件、恶性事件。
4、施工项目许可会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5、乡镇平安电力创建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三、创建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网格管理。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组织领导,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机构要适时召开协调会,建立日常会商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并落实相关部门、单位参与电力保护工作的职责,研究解决电力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部门配合,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平安电力创建工作合力,针对重点问题开展专项协调。各镇区要制定平安电力创建工作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力保护管理体系。
2、加强电力执法,创新服务思路。规范执法程序,建立预防为主、处罚为辅的电力设施保护行政执法体系。依托供电公司的专业资源和巡防信息,创新工作思路,拓展职能作用,开展用电侧安全检查等工作,避免因用户电气设备原因引发电网安全事故。继续推进电力设施保护区规划、施工许可会审制度。开展对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农村建房施工中的安全审核工作。
3、保持高压态势,威慑违法犯罪。在公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供电企业应继续推进电子警务室的建设,加强对本地区涉电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打击防范建议,有效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不发生因盗窃、蓄意破坏电力设施造成35KV及以上倒杆塔事故,本地区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违法犯罪案件发案数下降。指导督促电力企业贯彻落实《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护条例》、《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GA1089-2013)等法规和文件。
4、开展专项活动,排查外破隐患。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重点开展外力隐患专项排查治理。3月中下旬开展山火、树障隐患排查治理工作。4月中旬开展风筝挂线、施工外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6月开展塑料大棚等异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10-11月开展施工外破隐患排查治理。各镇区应将重大外力隐患的增长纳入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反窃电专项增长行动,破获重大窃电案件,打击窃电违法犯罪行为。
5、开展广泛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根据季节特点,结合省电力公司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安排,开展系列专项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与电力保护的良好氛围。针对吊车、挖掘机操作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库,利用短信平台,定期安全知识和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提醒这类人员做好施工保护措施,以防电网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6、加强防范措施,提高防范能力。电力企业要加强电力设施的巡检和隐患预判,提出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不发生因企业内部管理而造成220KV及以上倒杆塔以及影响电厂正常运行的安全事故。贯彻执行行业标准《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GA1089-2013),开展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评估,明确风险等级、落实防范措施。电网企业应进一步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入侵报警信号上传率100%,110KV及以上线路杆塔技防率>90%,10KV农村配电变压器技防率>90%,发电企业加强对管道(沟)、灰场、专用码头、公路等公路和检查。电力企业和重要用户因加强对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依据《省电力行业反恐怖防范标准》(苏反恐办﹝2012﹞11号)的要求制定、落实重要目标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四、创建要求
1、高度重视。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为了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保障重大项目如期推进,对我市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平安电力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继电保护施工方案篇6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将输电与配电连接在一起的枢纽,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属于十分重要的设施。将数字化变电站与普通变电站进行比较,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自动化与信息化。在常规变电站中涉及的所有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过程的模拟信息,都会在数字化变电中转化成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并在相匹配的通讯系统与通讯网络中存储与传递。显而易见,建设数字化变电站能够增强技术、完善结构、促进运行,以此构建出更为可靠的智能电网。然而,现有的继电保护并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化变电站中数字化设备的检测要求。
1数字化变电站概述
数字变电站同传统变电站相比,使用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同时这一点也是对二者进行区分时最为明显的标志。基于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的构成中还包括了用电子互相感应器以及智能开关等组成的智能化一次设备与智能化二次设备。其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操控网络通信、规整统一信息、反映电气量信息。
2继电保护技术
当电网出现故障时,用最快的速度隔离故障点就是继电保护在电网运行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需要具备的特征为:灵敏性、可靠性、选择性与快速性。伴随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当前已经迈入了一个高级阶段,不仅能够实现电力系统暂态故障信息的分析,还能使用基波判别故障信息。继电保护系统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模拟量采集、A/D变换、逻辑运算、输入/输出环节、模拟量采集来自互感器、跳闸输出至断路器。
当前的数字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已经在外部环境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的电力系统同以往不同,已经由当前的“保护系统”取代了以往的“保护装置”,不需要继电保护还维持之前的独立性了。想要使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得到保护水平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同数字变电站自身的特点进行结合,对站控层以及间隔层方面的保护系统加强研究。鉴于数字化变电站正在朝调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级调控技术支持系统都需要高度的实现互相之间的联通,处于这个有机系统的大环境中,各种信息的处理量都是十分巨大,并且还会持续不断地发出很多不同种类的信号,尤其是当数字化电网中发生故障时,人工方式是无法实现对其的指挥与调度的。
针对各种故障告警信息而言,继电保护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其的检测,同时还能按照已经设定好的方案对其进行分析与过滤。面对发生的电网事故,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发出最为合理的保护动作,使整个数字变电站都能够通过科学的故障处理措施得到持续有效的运行,从而保障整个区域得到正常的供电。随着数字化的逐步推进,数字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也随之不断地减少,那么继电保护装置在同调度指挥中心之间进行交互时,则需要对交互能力进行全面的加强,使继电保护装置作用下的整个线网都能够稳定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解析
3.1常规性的保护
与使用常规互感器一样,数字化变电站的常规保护就是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配置的选择,对保护类型与保护逻辑图加以保留是其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比如对线路、开关以及主变等的保护。此外,需要同光纤通讯接口替代原有的插件,对CPU的处理方式就是更换成通信接口,并将I/O替换成GOOSE接口。仅仅需要根据压板投退保留一些开入,使用智能操作箱转移或者是取消余下的部分,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模拟实验。
3.2数字化集成保护优化配置
面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技术也随之得到持续的更新,基于IEC61850、数字化一次设备以及网络二次设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研发出的系统性保护优化配置,能够使变电站信息的互相操作与共享得以实现,使变电站的保护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展。此外,系统性保护优化配置也是基于此形成的一套继电保护优化配置方案,通常来讲,系统性优化配置方案采用的是双重化的优化配置方法,两个系统既可以单独运作,也能够同时运作,通过互相之间的辅助与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于这两种配置而言并没有存在任何区别,采用的工作原理也可以看作是相同的,能够通过简单地操作实现全面的分析,并且对于配置方案的全面保护而言,也是最为基础的依据。数字化保护优化配置虽然存在很多的优点,可以对问题进行准确迅速的分析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对其技术实施多次的改进之后,系统性保护优化配置当前已经能够实现共同使用多个方面的目的,同常规性保护优化配置方案进行比较,其有着网络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的优势。因此,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拥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人员进行操作。
3.3110kV特殊值和35kV、10kV馈线保护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诸多变电站都将110kV电压定位工作电压,所有在对保护方案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时刻注重对额定电压进行配置,而不能将其对额定电压产生的作用忽视掉。此项工作等同于常规互感器的使用,都是对已经确定好的目标实施优化配置,不同的是数字化继电保护优化装置在实现机电保护的同时,还能使电压满足额定电压需求。在对110kV额定电压进行保护时,需要以地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析,依据当期的技术、设备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继电保护的优化配置方案。
对于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中的馈线而言,其作用是十分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对保护配置方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的对馈线实施研究与分析,通过合理方案的制定来对继电保护设备提供正常运行的保障。针对10kV馈线与35kV馈线而言,继电保护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继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母线电压而言,应当分段并列运行,主要通过智能电压的变换单元来实现,同时也能使最终运行过程中的数字变换功能得以实现,变电站也会因此得到工作效率的提升,在正常运行上也能够得到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变电站同传统变电站相比,使用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同时这一点也是对二者进行区分时最为明显的标志。建设数字化变电站能够增强技术、完善结构、促进运行,以此构建出更为可靠的智能电网。文章在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与继电保护技术的基础上,从常规性的保护、数字化集成保护优化配置以及110kV特殊值和35kV、10kV馈线保护优化配置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解析。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2]彭少博,李小鹏.220kV智能变电站检修二次安措优化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23).
[3]李渊.浅谈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方法及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
[4]王大伟.关于继电保护检修和数字化继电保护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