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精选5篇)
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语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很苦,但是贺知章努力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故事中的老爷爷为什么会伤心?
3.这个故事是一首古诗的内容,这首古诗叫做“回乡偶书”
(二)看课件,帮幼儿理解古诗题意
1.欣赏课件一遍,帮助幼儿了解古诗内容。
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下,这首古诗说的是什么内容?
2.再次欣赏课件,听老师朗诵古诗一遍。
请你跟我来念一遍。
(三)逐句理解诗意
1.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含义。(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老了以后才回来。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只是两鬓苍苍了。村里的儿童见到我不认识,把我当成了外乡来的客人。小孩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2.再次欣赏课件,听古诗一遍,并讲解古诗含义。
3.幼儿朗诵古诗一遍。
(四)古诗对对碰
根据图片把古诗填完整。
(五)吟唱古诗
教师用不同的形式吟唱古诗。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
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己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分,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生:贺知章。
二、自学:(一)整体感悟: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二)自学: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汇报自学情况。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
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六、板书: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
2、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作者)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在他离开家乡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外地做官。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这首诗就是贺知章老爷爷回到家乡时写下来的,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先来读一下生词,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读。
偶然乡音鬓毛
衰老客人何处
2、正文
既然生词小朋友们都认识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贺知章老爷爷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吧!
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好不好?
(师生读正文)
乡音:家乡话鬓毛:头发衰:白了
好了,这首诗我已经讲完了,你理解它全部的意思了吗?请小朋友们课后多读几遍吧!
5、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本次回乡偶书教案大班教学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回乡偶书的魅力,深入探讨这一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将更加了解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
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
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鬓毛:头发;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
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回乡偶书教案大班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回乡偶书》这首诗,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像试着将诗编成故事,演一演。
2、学习生字,理解它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还乡时的感触和还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诗意。
教师补充: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鬓毛衰:头发都白了。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教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讲诗意……
教师补充: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把这个古诗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