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例(12篇)

时间: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1篇1

通过对《国土资源部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237号)等土地调控政策执行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控、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地质技术信息服务、土地督察和执法监管政策措施全面、准确、规范实施,有效保障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提高土地调控政策的应变能力和效果,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保障用地,确保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控政策。

准确掌握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数量、结构、分布、时序和利用情况,摸清用地需求底数,促进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监督检查国土资发〔20xx〕237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各地把政策执行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用地保障到位。大力宣传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宣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的重要意义,使各地扩大内需用地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密切跟踪,及时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

密切跟踪把握土地调控政策实施的新态势,对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和完善土地调控政策的建议。紧密围绕扩大内需要求,主动提供公益性基础地质信息、基础测绘服务,满足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用地的地质技术、测绘信息需求。及时掌握扩大内需土地政策、支持灾区重建土地政策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总结经验,了解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土地调控政策遇到的问题,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宣传推广各地有效落实服务扩大内需土地调控政策的典型经验。

(三)严防反弹,依法维护土地管理良好秩序。

监督各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标准,保证有限的土地投放符合中央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强化土地管理批、供、用、补、查的监管,坚决纠正违背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供地、搭车用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严防违规违法用地反弹,保持土地管理良好秩序。对涉及用地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整改,严肃查处。

三、工作安排和步骤

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包括专项工作、支撑工作和策应工作,同时组织做好地方配合工作和同步宣传工作。专项工作包括扩大内需土地政策实施调研、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督察、配合服务扩大内需的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计划差别化管理、地质技术信息服务等工作。支撑工作包括土地供应动态监测与监管、形势分析等工作。策应工作包括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检查考核、《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实施、违规违法案件查处等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统一安排,认真完成各阶段的评估、检查、宣传等工作,配合做好部组织的抽查工作。做好组织和策划工作,及时有效地宣传国土资源部门在扩大内需中的工作成效。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部署阶段(3月1日至3月31日)。

阶段工作:研究制定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和保障措施。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系统部署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召开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工作部署会,落实任务。建立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

关键环节:切实做好组织动员工作,把思想统一到部的总体部署上来。扩大宣传,为实施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二)调研宣传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

阶段工作:组织各地开展国土资发〔20xx〕237号文件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推进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督察工作,同时配合开展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认真分析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强化对扩大内需用地的审批、项目用地供应落实等情况的动态实时监控;各督察局会同有关司局组织开展扩大内需用地政策执行情况跟踪调研,了解各地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情况等,对上半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使用情况评估,于6月底前形成调研分析报告报部,提出计划指标中期奖惩建议。在有关专项地质调查工作中加大服务扩大内需地质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安排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土地调控政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重点内容开展宣传。

关键环节:摸清各地用地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准确掌握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情况,提高土地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主动性;摸清各地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暴露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掌握土地违规违法的新动向。宣传严格执行国土资发〔20xx〕237号文件、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加强正面引导。

(三)督察推进阶段(7月1日至9月30日)。

阶段工作:组织各地对上半年审批和供应的建设用地开展检查,重点检查土地供应是否符合有关政策和标准、用地是否闲置,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查处纠正。集中时间开展

对省级人民政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督察,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醒地方人民政府,对地方的困难和特殊问题及时向部提出对策建议,各督察局形成汇总报告于9月底前报部。总结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阶段性成果,根据扩大内需要求进行综合集成,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

关键环节:突出关键问题和重点地区,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或用地标准,搭车用地、借机圈地、侵害农民权益等问题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察。做好重大典型案件查处曝光。

(四)评估总结阶段(10月1日至11月30日)。

阶段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研究分析20xx年扩大内需项目用地需求,提出分析预测报告报部。各督察局开展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实施效果评估,系统评价服务扩大内需各项土地管理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问题、困难,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根据评估工作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时完善服务扩大内需和加强监管的已有政策或出台新的政策,对20xx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调剂、调整。总结工作成效,向国务院报告,对成效显著地区在全系统进行通报表扬。

关键环节:紧紧围绕服务扩大内需政策执行情况的主线,完成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的成效评估。研究完善或制定土地审批和监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业地价调整、土地征收、划拨用地目录、地质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及时形成制度性成果。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督察局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领会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的精神实质,把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全面、准确、规范执行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到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是实现积极主动服务和严格规范管理的有机统一。

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由部党组统一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各阶段工作安排,联席会议由甘藏春同志召集,部各有关司局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地要按照国土资发〔20xx〕237号文件和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方案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准确把握政策,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二)突出重点,统筹衔接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和日常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以积极主动服务和严格规范管理为核心,把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与耕地保护、规划计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地籍管理、执法监察和地质技术信息服务等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衔接,加强工作成果的应用。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掌握本行政区域内扩大内需项目和用地的审批、供应、使用及地质技术、测绘信息服务等情况,跟踪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依法依规用地,防止违规违法问题发生。

各督察局要以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为主线,统筹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形势分析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业务、能力和机制建设。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要积极主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实现全程同步督察,保持与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加强与纪检监察、发展改革、审计等部门沟通协作,确保取得实效。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督察局要主动做好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的衔接,支持配合检查组的工作。

(三)强化监督,进一步促进土地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实施土地调控政策中,要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情况的监督,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片面理解扩大内需用地政策,严重侵害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搭车用地、借机圈占土地和违反供地政策等突出问题,要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各督察局要积极开展督察工作,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发现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要及时预警和通报;对违规违法突出问题,坚决督促地方政府纠正整改和严肃查处。

(四)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地方政府用好用实土地调控政策。

要以积极主动服务和严格规范管理为基调,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动作为,服务扩大内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积极态度和成效。要紧紧围绕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明确宣传重点。第一阶段的宣传要致力于统一思想,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准确把握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的目的和重点任务,同时在社会上营造严格规范管理的舆论氛围。第二阶段的宣传要系统总结各地贯彻国土资发〔20xx〕237号文件的具体做法和成效。第三阶段的宣传要总结推广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规范管理的先进经验,披露问题,促进各地准确把握政策方向。第四阶段的宣传要全面总结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政策的成效,宣传土地管理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果。

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向全社会传递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更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的强烈信号。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2

初步测算,两个专项项目总投资34.16亿元,带动银行贷款近11.2亿元,引导境外、省外资金注入约3.42亿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52亿元,新增利税约11.5亿元。主要作法和体会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

遵循高技术产业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先做规划,后选项目”的思路,组织相关处室先调研,再提方案。

在具体工作中,加强了总体设计和基础工作,在组织编制相关行业规划的基础上,分别组织召开了专家和部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两个专项的组织实施方案。突出强调了“加强引导,集成优势,集中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取向;重点明确了“市场导向、竞争择优,集中力量、扶持重点,突出特色和链动效应,兼顾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专项资金的主要投向是“使用银行贷款和省外及境外资金的建设项目”,提出了专项支持的重点和资助的方式,规范了专项组织实施的运作程序和办法,明确了专项项目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为确保专项的顺利实施,我们加强了组织实施各重要环节的基础工作:一是将实施方案细化,及时研究提出了省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专项的公告。二是多渠道收集项目,为增强专项组织实施的公开透明性,建立了网上申报系统,目前已收集储备了190多个项目。三是建立了专家库,选择了包括经济、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的100多位在业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四是设定了专项项目的门槛和资格。五是研究起草了《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

二、力求规范,强化制度约束

我委始终把“规范运作”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为加强专项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二是为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经过反复沟通衔接,我们与省财政厅联合制订了《湖北省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直达项目、滚动发展”的原则,以及“重点支持使用银行贷款和省外及境外资金的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向,规范了项目资金管理。三是结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专项资金安排的具体办法。四是制订了专家评选项目管理办法。五是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审理程序。此外,还建立了项目执行情况检查报告制度、跟踪统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项目验收制度,依靠地方和省直部门加强项目的管理,保证专项的顺利实施。

三、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在项目收集阶段,我委在公众网上建立了专项网上申报系统。在项目受理过程中,为简化企业申报项目的环节和手续,我们还专门研究制作了专项项目申报简表。在项目评选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在委内实行互商、互抄制度,加强相关处室的衔接;与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等单位加强了沟通衔接,以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专项的组织实施。

项目筛选出来后,委托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审批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委只对其可研批文进行备案后即会同省财政厅编制下达了专项资金投资计划。

四、创新支持方式,协调部门联动

积极探索和改革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在省政府确立了专项资金以无偿使用为主、有偿使用为辅的原则后,又根据项目及承担单位的不同特点,研究提出了“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财政借款”等三种支持方式与标准。对具有一定规模、水平和效益以及主要使用银行贷款建设的专项项目,原则上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对可实施产业化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前期培育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给予适当投资补助。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传媒经营模式纽约时报公司美国报业集团

传媒企业通常使用两种经营模式:纵向经营和横向经营。[1]纵向经营(垂直式)模式中,媒介产品的生产线上下游同时掌握在一家媒介公司手中,包括单一产品的生产和发行过程的各个环节,传媒集团可以控制每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跟其他企业一样,传媒规模比较小,业务就比较单一,经营注重专业化程度,努力把单一产品规模做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纵向经营模式中,传媒考虑的是数量的增长,如产品(报刊、节目等)的发行量、广告量,以增加收入。这种模式很少考虑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也比较单一。

当传媒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规模经济效应便趋于下降,所谓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于是,传媒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点,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传媒集团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从经营单一媒体转向跨媒体经营,使属下的多种媒体产业互相支撑,资源共享,在自我提升中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是一种横向经营模式(水平式),西方传媒企业常常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资产和业务的方式发展横向经营。几乎所有的国际级的传媒集团,都是收购兼并的结果。[2]也有少数企业是通过母媒体生出子媒体的方式,发展横向经营。在这种模式中,业务结构是发展的关键。

横向经营模式,可以用“传媒生态学”来解释。该学科研究同一个传媒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研究两个以上的同类型传媒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的传播之间的关系等等。[3]关于传媒与传媒之间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共栖”或“共生”关系,即两个以上的传媒产品捆绑发行,或媒体之间内容联动,或媒体特性互相融合渗透,通过角色改良或功能互补,以增强媒体的张力,促销传媒产品,使公司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润。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种旧有的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出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加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4]这种研究视角,对研究传媒集团的经营结构等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一、美国传媒生态及媒体经营模式

1.渐趋宽松的传媒所有政策

美国的传媒政策,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各类传媒形态的整合。原先为了维护传媒多元化,主管美国媒体市场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FCC)制定了一些法规限制大媒体公司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种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小布什上台后,联邦传播委员会大刀阔斧放宽传媒所有权,推进电信、传媒和娱乐产业的整合。国际上有舆论认为,美国这样放松管制,是为了维持和扩展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国家利益。[5]FCC主席迈克·鲍威尔多次表示,在信息技术时代,以往把广播电视与报纸分得一清二楚、不允许同一家公司经营以防止新闻垄断的顾虑,早已成为历史﹔卫星、有线电视、数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成媒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整合已不构成信息垄断。以美国两个最大的广播网为例,1996年它们拥有115个台,现在它们下设的台已经超过了1400个。《纽约时报》的著名社评主笔WilliamSafire称美国的媒体患了“巨大症”。[6]美国传媒业越来越集中垄断。

根据美国《1996年电信法》,在全国性市场上,个人、公司、社团可拥有的无线电视台的数目,其累计收视率上限放宽到全美电视用户的35%。该法还废除了长期存在的广播电视网对有线电视系统的交叉所有权的限制,废除了电话公司进入有线电视市场的限制。该法还允许传媒集团可以兼有广播、电视。2001年9月中旬,联邦传播委员会推出两项对全国广电传媒有深远影响的规定,一是允许媒体公司收购同一地点的报纸与电台电视台,二是取消收购全国有线电视台上限。[7]2003年6月2日,联邦传播委员会投票决定,取消禁止同一媒体公司在同一地方市场内同时拥有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的规定;传媒集团所拥有电视台的全国观众比率限度从35%放宽到45%。[8]这次决议出台前已经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公司赞成、小公司反对,即使联邦传播委员会内部分歧也很明显。[9]赞成者认为媒体有了更广阔和空间。原先竞争压力甚大的地方媒体,受到各大媒体公司的觊觎和关注。[10]

2.以内容整合多媒体,经营结构多元化

从经营角度来说,广播电视传媒的大整合,使地方报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媒体前20强中,报业公司只有甘纳特、论坛公司、纽约时报公司、奈特里德4家,分别排在第10位、12位、18位、19位,也就是说报业公司实力远不如广播电视公司。美国报纸的销量呈下降趋势,70年代美国报纸的总发行量超过6200万份,现在大约是5500万份,同期美国人口却增长了大约9000万。日报的数量也从近1800份跌到不足1500份。[11]2001年美国印刷媒体出版商普遍状况不佳,纽约时报公司的收入下降了4.7亿美元。近年受网络新媒体、恐怖袭击等多重影响,形势更加严峻。根据销量审核署(ABC)的半年报告,截止2003年3月31日,美国814份报纸的销量从上年同期的5002万份下降到4997万份,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报》平日版比上一年同期略有增长(225万),第二位的《华尔街日报》则与过去持平(182万),而《纽约时报》因为提价使销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113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业更急于跨媒体经营,希望从广播电视中分食利益,甚至试图改变盈利结构。不过,报业原先所受限制却比较大。自1975年开始,美国就限定报纸与广播的跨媒体所有权,即电视台的所有者不可以在同一市场(地区)购买报纸,因为地方报纸常常是广告份额的最大竞争者。其实当时报社已在许多市场上建立了电视台,并致力于广播电视的跨媒体经营。现在这些限制越来越松了。

甘奈特公司的总裁兼《今日美国报》发行人汤姆·科利(TomCurley)认为,仅仅将印刷报纸做强做大还不够,还要向跨媒体方向发展,要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做强做大。甘奈特公司现在15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共开设有22个电视台,并且已经与报纸资源互享,比如公司会把每天《今日美国报》上的重大新闻制成电视录像交由各电视台播出,创出“今日美国直播”品牌。此即所谓经营产品线、产品群吧。不过,无论什么形式,他们始终把新闻当作主打产品,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新闻。[13]

美国几乎所有的传媒集团,都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传媒界越来越认同“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是报纸还是互联网,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传播信息和知识,而且发展趋势是内容服务与传播形式(传媒)相分离,内容供应将越来越独立。客户的需求可以从一系列不同品牌的内容服务获得,而且每种服务都自由使用各种技术和媒体,是真正以内容为中心的多媒体时代的服务。[14]因此,传媒集团的数字化是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之一。

发展传播新技术的生态环境也在明显改善。根据eMarketer的调查报告,2002年美国有1570万上网者付费阅读内容,总数占美国上网人口的10%,2003年付费者将达2090万人,占美国上网人口的13%。[15]这些信息都是令人鼓舞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公司,均把发展网络作为未来战略之一。[16]2003年4月完成的统计显示,2002年美国日报的网络版收入达6.55亿美元,在地区性网络广告投放量16.5亿美元中占40%。这些报纸网络版从每一个访问者那里年获利0~44美元不等,年平均获利为7.93美元,同时,仅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如,eBay,等,获利更在2倍以上。[17]

纽约时报公司总裁小苏兹伯格认为,《纽约时报》的长期竞争对象不是《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或者《华尔街日报》,而是微软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18]他在给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演讲时,强调时报所致力的是做“内容供应者”的领袖,[19]至于是做印刷版或电子版,那只是传输手段的不同而已。

本文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所以选取美国发行量前10位的报纸(以ABC于2003年3月31日数据为准[20])所在公司的经营范围作为比照样本。[21]

表一:美国发行量最大的10家报社之所属公司经营范围报纸名称发行量[22](万份)所属公司[23]名称所属公司经营项目

1.今日美国报260.2556(平日版225)甘奈特公司(全美报纸发行量最大)报纸,通讯社,电视,网络,软件,印刷公司等。

2.华尔街日报182.0600道·琼斯报纸,杂志,供稿社,电视,网络,证券投资等

3.纽约时报167.2965(平日版113)纽约时报公司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杂志,印刷,体育等

4.洛杉矶时报139.6045论坛出版公司电视,广播电台,体育,教育、报纸等

5.华盛顿邮报104.9322华盛顿邮报公司报纸,杂志,电视,有线电视,因特网,等

6.芝加哥论坛报101.6471论坛出版公司报纸,电视,电台,体育,教育,等

7.纽约每日新闻81.0533纽约每日新闻报纸,网络,图片社

8.丹佛邮报79.0508斯克里普斯集团报纸,供稿社,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投资基金

9.达拉斯晨报78.6594贝罗有限公司电视台,报纸,有线电视,网络

10.费城问询报76.8237奈特·里德(全美报纸发行量第二)报纸,网络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美国已经很少有单一形态、仅仅纵向经营的媒体公司了,各媒体公司都致力于跨媒体经营,并且围绕其主业、以内容整合多种媒体。应该强调的是,美国的传媒集团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和收购、兼并,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业务结构,即使不同公司拥有相类似的媒体,其盈收结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这种传媒格局大致可以避免恶性的同位竞争,传媒市场从经营结构上来说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3.主流报业的“越位”竞争

为了应对新的传媒技术和竞争压力,报业的经营思路在不断调整,传统的精英类媒体、大众化媒体的界限,亦渐趋模糊。在纽约,虽然精英类的《纽约时报》发行量仍稳居第一,但发行量第二、第三位的大众化的《每日新闻》(DailyNews)、《纽约邮报》(NewYorkPost)发行量却在攀升,《纽约邮报》2003年一季度升幅达10.2%。

位居全美发行量前三位的《今日美国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三份报纸本来取向各异,《今日美国报》是倾向于大众化路线的全国性报纸,本土版的《华尔街日报》是全国性的精英类财经专业报,《纽约时报》是一份综合性精英类报纸,过去主要是面向地区发行的。但是,近年来三报内容、风格、读者定位日趋交叉,竞争激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在争夺普利策新闻奖中各显身手。《今日美国报》虽然从未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编务上也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所不屑,但是经营方面很有成效,所以其风格、读者定位、广告策略逐渐被两份精英报纸效仿。[24]

内容方面,两份精英类报纸都开始重视服务性内容,突出的做法就是纷纷改版。素有“灰色贵妇”之称的《纽约时报》1997年9月大刀阔斧率先进行了版面革新。它不但增加了每天出版的报量,还把最受欢迎的栏目如体育版、文艺休闲版等自成单元,并且提高其每周出版率。对每周专刊的一些刊名进行更改,如把周四的“家园版”(HomeSection)改为“家与家居”(HouseandHome),除充实居家、装饰、家具、园艺外,还刊载房地产专家的观点、房地产增值的专文。每周五推出《消谴》版,内容主要是旅游、健康、汽车、个人理财等服务性内容。周末版分成两部分:高雅艺术和娱乐休闲活动。2002年4月,《华尔街日报》每周推出3期《个人版》(PersonalJournal)。两报的改版轰动一时,行内把这次改版看作是两家媒体公司经营模式的调整,有人甚至视其为美国报业乃至于美国社会变迁的一项标志。[25]

《今日美国报》色彩大胆,文章短小精悍,重视娱乐、运动、流行文化,这份由甘奈特公司创办于1982年的报纸,经过10年奋斗,1993年开始盈利,它的主要高端读者群是商务旅行者,刊载了大量的全国新闻、商业新闻、地方体育新闻。90年代中期,该报总编开始了一项新的业务标准,即每天将本报报道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其他全国性媒体进行比较,查漏罚缺、追求个性,激励新闻业务的进步。[26]同时期其旅游广告收入大幅提高,对《华尔街日报》形成直接威胁,从表二中可见一斑。

表二:《今日美国报》与《华尔街日报》之同期旅游广告收入比较1986年旅游广告收入1996年旅游广告收入10年增长比例

今日美国报$1500万$9600万640%

华尔街日报$3400万$4700万138%

《华尔街日报》自然不能坐视不管,80年代以来它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辟新版《市场》、《货币与投资》,1998年更打破传统,开辟周末版,刊载《星期五艺术》、《文化增刊》,之后,又进行了最革命性的改变:一改头版的严肃面孔,出彩色头版,被同行称为“美国最后一位进入彩色时代的偶像报纸”。改版历时4年,被看作为美国新闻界以至整个媒体行业的转折点和报业发展的“仪式”。[7]与此同时,其母公司道·琼斯投入2.26亿美元改造其印刷装置等,增强印刷能力和效果。

广告方面,两份精英报均采用《今日美国报》的低价策略,比如,给奢侈品广告商整版的4色广告,《纽约时报》只要5.7万美元,比报价低46%,《华尔街日报》只要9.5万美元,比报价低43%。

当然,《纽约时报》的直接竞争对手不仅限于上述两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甚至一些地方大众化报纸,也是强劲竞争对手,而竞争并未出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结果。近10年来报纸销量每每下降,仅《华盛顿邮报》星期日版、平日版的销量分别减少了10万、7万,[28]但这些失去的销量并未增加到他报,似乎被“蒸发”了。

二、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纽约时报公司是一家以报业为经营核心的传媒集团,连续数年在传媒公司100强中排第18位,报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甘奈特、论坛公司。公司早年只有《纽约时报》及其附属产业,后收购兼并一些地方报纸,并逐渐把经营触角伸向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目前出版有19种报纸,拥有一个电视网(下设8个附属电视台)、2家纽约广播电台,及40多个web网站,2002年收入达31亿美元,连续4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公司在两个纸厂中拥有股份。2003年公司与探索传播有限公司(DiscoveryCommunicationsInc.)合资开播一个数字有线频道“探索时报频道”。公司还投资于“新英格兰体育”,包括波士顿红短袜棒球队、有线频道“新英格兰体育电视网”,该频道在美国东北地区有370万家庭用户。公司不断调整经营战略。2001年,公司售出其期刊集团,以减少人力费用支出。

表三:纽约时报公司经营项目媒体类型子集团/媒体属下媒体

报纸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公司的旗舰报,全国性报纸,总部设于纽约)

国际先驱论坛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国际性报纸,总部设于法国巴黎)

新英格兰报业集团波士顿环球报(集团中最重要的报纸(麻萨诸塞州))

伍塞斯特电讯报(麻萨诸塞州第三大日报(麻萨诸塞州))

地区报业集团

(东南部和加州)TheCourier(Houma,路易斯安那州)

TheDailyComet(Thibodaux,路易斯安那州)

TheDispatch(Lexington,北卡罗来纳州)

Times-News(Hendersonville,北卡罗来纳州)

TheStarNews(Wilmington,北卡罗来纳州)

SpartanburgHerald-Journal(南卡罗来纳州)

TheGadsdenTimes(亚拉巴马州)

TimesDaily(Florence,亚拉巴马州)

TheTuscaloosaNews(亚拉巴马州)

TheGainesvilleSun(佛罗里达州)

TheLedger(Lakeland,佛罗里达州)

SarasotaHerald-Tribune(佛罗里达州),集团内发行量最大

Star-Banner(Ocala,佛罗里达州)

ThePressDemocrat(SantaRosa,加利福尼亚州)

PetalumaArgus-Courier(加利福尼亚州)

杂志期刊集团(已售出)GolfDigest

GolfDigestWoman

GolfWorld

GolfWorldBusiness

(附属于报纸的杂志)TheNewYorkTimesUnfront:少儿新闻杂志,1999.9出版

TheNewYorkTimesMagazine(Style&Entertaining),2000.11

广播电视探索频道数字式有线电视:TheDiscoveryTimesChannel(2003年)

广电集团电视:

KFOR(OklahomaCity,俄克拉荷马州)

KFSM(FortSmith,阿肯色州)

WHNT(Huntsville,亚拉巴马州)

WHO(DesMoines,爱荷华州)

WNEP(Scranton/Wilkes-Barre,宾夕法尼亚州)

WQAD(Moline,伊利诺斯州)

WREG(Memphis,田纳西州)

WTKR(Norfolk,维吉尼亚州)

广播:

WQEW-AM(NewYorkCity,纽约州)

WQXR-FM(NewYorkCity,纽约州)

网络数字纽约时报传统媒体的网络版:

,1996年1月创办

TheNewYorkTimesLearningNetwork,1998.9开办

NYTMobile

CollegeTimes

ContinuousNews(2000.7开办,全日发送)

The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1995年10月创办

WorcesterTelegram&Gazette()

,

(及所有报纸、广播、电视的网站)

其他,1998年6月创办,网上城市指南

TheNewYorkTimesSyndicate,向世界200多媒体客户发送新闻

ComputerNewsDaily

YourHealthDaily

EntertainmentNewsDaily

TheNewYorkTimesNewsService,向世界650家客户供稿

TimesDigest,向订户每日提供8页的纽约时报新闻摘要

SubscriberServices,向订户提供服务信息

TheNewYorkTimesCollegeProgram,提供时报有关大学学习研究资料

与其他媒体合作ClassifiedVentures,由全美8家领先的媒体公司合作,专门提供分类广告的目录、资料和服务信息。

ForestProductsGroup

July31,1998TheNewYorkTimesCollegeScholarship

Programisestablished.

按2003年8月完成的媒体100强统计,2002年纽约时报公司核心产业主要有《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杂志》(收入2.126亿)、KFOR电视(收入3330万)、WQXR电台(收入1500万)。[29]

1、重视资本运营和品牌资产

西方传媒集团扩大规模、收购兼并以增强竞争力,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的资本运营进行的。公司上市,在证券市场资本运作,可以使传媒获得扩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公司上市后品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得以增值,凭借上市公司的声誉及其机制,也可以调整业务结构,迅速扩展核心业务,带动其他经营。所以,欧美比较大的传媒集团,都非常重视资本运营。

纽约时报公司是一个家族式的公司,其资本运营有自己的方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家报业公司中,它不似甘奈特公司、论坛公司、道·琼斯公司那么交易广泛,但业绩也不错,并且非常重视控制权,与美国其他上市的家族传媒集团一样,时报公司将股份分为A股和B股,A股是无投票权股,B股才有投票权。1969年,纽约时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仅仅发行A股,直到80年代,才允许B股交易,并且规定家族成员和公司享有B股的优先购买权。这样可以防止因为融资而动摇其家族的控制权,保持对传媒集团的绝对控股权。

传媒公司的信誉、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传媒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0]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作为内容提供者,品牌战略在占领市场、赢得读者方面至关重要,信誉、品牌的不断增值,是传媒公司的重要目标。纽约时报100多年来,用高质的新闻和品格创出了品牌,并在不断创新中使品牌增值。1970年后其第四代家族发行人阿瑟·苏兹伯格开始对时报进行形象革新,版面风格变得活泼,在医药、计算机、金融、法律、教育、艺术等领域,报社聘用专才来主持报道。70年代的扩版中,增加体育、科学、烹饪、家具、娱乐专刊,刊登电视节目表及纽约周边郊区的新闻,并创办周日杂志,广泛报道教育、时尚、健康、休闲、旅游、家居等领域。80年代,时报完成了一个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成为一张真正的全国性报纸。1987年董事会做了10年规划,准备花10亿美元为下一代读者和广告客户再造时报,将原来的4叠黑白报纸改版到6叠彩印报纸(后来实际出7至8叠),并同时更新印刷设备、开办印刷厂,组建新型的印刷与发行体系,还在波士顿和华盛顿设立地方版。因此项计划,时报公司的股票连月大跌,花了5年多才恢复元气。但最终按计划在1997年出了6叠彩印报纸。第五行人小苏兹伯格1992年接替父亲,当时时报的收入跌到4470多万美元。他果断决定对体育新闻、大都会新闻进行扩版,增加时尚版,对时报杂志进行改版并且加大投资,实施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随着经济的好转,公司创造出赢利与发行的新纪录。如今时报的各个版面通过卫星传输到200个城市,广告也由过去依赖纽约百货公司扩张到全国各领域,广告总收入有82%来自全国计算机、金融、航空等行业。[31]

2、以报业为主业,重视跨媒体经营

纽约时报公司既有纵向的流水线式经营,又有横向的多媒体联合。它拥有美国历史最悠久、流程最完备的报纸《纽约时报》,又将这项资源优势运用在经营同类媒体和不同媒体上,《纽约时报》的信息资源、印刷资源、发行网络,在公司经营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供稿社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苏兹伯格来说,公司只有报纸一种产品远远不够,一个公司拥有不同媒体,用他的话说,其广告就得到了“跨媒体售卖”的机会,《纽约时报》的广告可以同时在网络上和电视上实现跨媒体销售。虽然网民和电视观众是不同的人群,但是他们都是受众。受众是想得到高质的新闻和信息的。苏兹伯格非常赞赏《国家地理杂志》从印刷媒体转向兼营电视的做法,认为那样做不仅没有减弱印刷媒体,而且还使之得到了更完备的媒介去获得新的受众。[32]

拥有多种媒体的另一个优势是使传媒集团不必在意新闻的传递手段,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得自己想要的新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媒的信息利用能力也不断加强,这是加强传媒竞争力的又一要素。

美国以报业为主业的传媒集团,都在开辟跨媒体经营。毕竟电视是更强势的媒体,网络等新技术又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全美第一报业集团、年收入约60亿美元的甘奈特公司,在美国拥有近400家报纸,包括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报》,在英国也拥有近300家报纸。同时,它也有22家电视台。2002年传媒100强中排名第15位的赫斯特传媒集团年收入达42亿美元,近年其经营已经从过去纯粹的印刷媒体扩张为多种媒体,印刷媒体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目前已经不到一半,公司在其创办的HearstArgyle电视台中拥有66%的优先股、并拥有ESPN的20%股份、Lifetime中50%股份,这些业务占到了总收入的55%-60%。

甘奈特等比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一直期望着美国政府放松在单一市场内控制多种媒体的限制,希望在同一市场拥有报纸、电视,从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2003年6月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的决议,或许可以让包括纽约时报公司、甘奈特公司在内的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在跨媒体、及通过电子媒体拓展报业空间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当然垄断也必然带来弊端。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区隔越来越弱,逐渐由技术共用而达到媒体融合、资源共享。这种跨媒体经营,正在改变信息和知识的提供形式、时效和成本,更带来了传媒集团业务结构的多元化。这是一种新型的横向经营模式,其核心是开发内容资源。虽然运作平台不同,但提供的都是信息和服务,业务可以互动,人员、机构可以协同,技术互相融合,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性。

(1)报业是主业,“内容”为核心

纽约时报公司的核心产业是报业。纽约时报公司2002年在全美传媒集团中居第18位,其年收入为31亿美元,其中有91%是报业经营所得(2000年是80%)。迄今为止,给公司带来最大荣誉的也是报业,报纸获普利策新闻奖110项,其中《纽约时报》获89项,《波士顿环球报》获17项,地区报业集团获4项。其他任何报业集团都难望其项背。

公司的19种报纸中,最重要的是《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纽约时报》是公司的旗舰,有1100位记者,报纸的中心目标是通过创造、采集和高质新闻、信息和娱乐资讯,促进社会发展。该报已经成为报界正确、公正、庄重、真实的典范。有人说,只要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内容,就会被认为是事实。[33]虽然2003年的布莱尔捏造新闻事件给报纸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其历史声望并未受到质疑。90年代末以来,《纽约时报》大刀阔斧加以改革,最引人瞩目的是“彩色革命”。报纸最早的彩印是从副刊内容开始的。1993年6月6日,纽约时报书评版第一次彩印。1997年9月15日,报纸以彩印形式扩充了艺术、体育、美食、家园、周末等版面;10月12日,其“周日时尚”彩印单出;10月16日,头版彩印。有人说是苏兹伯格引领“灰姑娘”进入了彩色时代。[34]

这场彩色革命,直接原因似乎是报纸间的竞争引发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严肃类媒体为了与大众化的《今日美国报》等抗衡,只得改变其严肃面孔;而更深层的竞争,实际上是发生在不同传媒之间的。电视带来的新闻的“视觉革命”,培养了受众新闻消费的新需求,从而促使印刷媒体作重大改革。这场革命不仅限于形式,内容方面《纽约时报》也努力推陈出新,出了新科技周刊、《时尚和娱乐》、《消谴》等。

《国际先驱论坛报》是时报公司另一份重要报纸,创办于1887年,一度为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两公司共同拥有。该报设于巴黎郊区,在全世界拥有26.9万的销量。2003年初,时报公司花7500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公司手中50%的股份,成为独资拥有者。这份国际性报纸,刊载世界各地的新闻快讯,评价全球范围内的新兴潮流和当代事务,号称对全世界舆论领袖和决策者都有重要影响。该报既拥有自己的记者,又可以使用《纽约时报》的新闻资源。小苏兹伯格表示他们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将它办成《纽约时报》的国际版。[35]目前该报正努力改变原先新闻时效性方面的不足。

《波士顿环球报》是1993年时报公司投资11亿美元收购的,可以说是时报公司进军全国战略的一部分,目前隶属于时报公司的子公司新英格兰报业集团,是集团中最重要的报纸,其体育报道非常出色,公司的新英格兰体育电视网,主要就是利用《环球报》体育报道资源。同设于麻萨诸塞州的《伍塞斯特电讯报》,在当地也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地方集团报纸在时报公司的全美发展策略中有重要作用。

时报公司主业是报业,其经营是围绕主业进行的,基本定位可以称为“内容提供者”。公司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充满期待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他们实施的是“受众至上”战略。小苏兹伯格认为,《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与知识。这种信息与知识,是以纸张、胶片为载体,还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多渠道地销售信息与知识。[36]

公司长期战略,是以《纽约时报》为核心,在美国和全球建立一个独有的“知识受众市场”。目前公司已经建立了印刷媒体、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综合平台,期望成为新闻、广告服务的领袖、龙头。

(2)开拓广播电视和网络市场

小苏兹伯格1992年任发行人后设特别委员会进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时报》可能再也无法恢复80年代的报业一支独秀地位,在电视画面下成长的一代将失去阅读的兴趣。原来就倾心于多元化经营的时报公司在七、八十年代已经试图收购电视台、电台来扩大营业范围,而小苏兹伯格的愿望更加迫切。[37]全球范围内跨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报纸的分类广告都在减弱,主要因为广播电视、特别是新兴的网络竞争者正在分食一杯羹。号称网站上列有80万条招工信息,eBay网上则有数百万的拍卖广告,它们都有了忠诚的客户。所以,时报公司也在并购或创设广播电视、开办数字公司经营网络。

[page_break]

2002年4月,时报公司投资1亿美元买下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50%的股份,开办时报探索频道(TheDiscoveryTimesChannel),该频道在美国有2500万订户。时报公司无意将这个有线频道办成24小时新闻频道,而是用原探索频道的专业技术之长,加上时报公司的资源,以纪录片为经营特色。公司将为发现电视公司下属的频道生产至少价值4000万美元的电视节目。时报公司购买探索频道时并非胜筹帷幄,小苏兹伯格说那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他们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不能停滞不前。[38]近年来时报公司已经在广播电视事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公司制作的4个纪录片被提名艾美奖,与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合作制作的节目还获得了艾美奖。

时报公司在开拓网络业务方面有非常明确的理念,即使在网络泡沫化的时候,小苏兹伯格仍坚持“网络是成功的平台”,时报公司被列为全球最具创造性的500家IT公司,拥有出色的网络系统“数字纽约时报”(NewYorkTimesDigital),已经连续两年赢利,2002年数字纽约时报利润为1600万美元,广告收入较前一年上升31.6%。2003年4月至6月一个季度营业利润达430万美元。[39]时报公司还积极投资其他的网络媒体,比如,与美国其他报业集团共同组建新闻网站“新世纪网络”(NewCenturyNetwork),投资财经网站。新世纪网络很快失败了,但财经网站极为成功,后来为了集中资源全力建设纽约时报网站才从中抽身。[40]

纽约时报网站创办于1996年,已成为网上最大的报纸品牌,2003年5月在《总编与发行人》和《媒介周刊》的评选中,当选为最佳报纸网络版。2002年它已有1600万注册用户,并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波士顿环球报网站创办于1995年,是全美访问量最大的地区性网站,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突发新闻、地方新闻和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它还为广告商和消费者广泛提供职业、房地产、汽车信息,比如BostonWorks在波士顿市区招聘服务中是最有影响力的。网站加上《波士顿环球报》的成人读者超过230万,在整个波士顿地区,差不多占三分之二的成人人口。

此外,公司还有40多个web网站,其中多设有分类数据库供读者查询。《国际先驱论坛报》的网站,以及都有丰富及时的报道。地区报业集团网站很讲布局:每日时报(TimesDaily)网站主要报道阿拉巴马州西北地区的新闻、体育,提供娱乐节目表。加斯登时报(TheGadsdenTimes)与加斯登和阿拉巴马州东北地区的网站共同报道体育、社论对页版专栏文章、当地事务。在佛罗里达的甘斯维有“太阳报”(TheGainesvilleSun)网站是地区报业集团最早创设的报纸网站,报道新闻提供服务,它的目标是覆盖整个佛罗里达的互联网社区。另外还有专门报道佛罗里达大学体育新闻的网站。北卡州在Hendersonville有“时报新闻”(Times-News)网、Lexington有“快信”(TheDispatch)网,在洛杉矶的Houma有“信使”(TheCourier)网,在佛罗里达的Lakeland有“帐薄”(TheLedger)网、Ocala有“星旗”(Star-Banner)网,在加州Petaluma有“信使”(PetalumaArgus-Courier)网。

时报公司将其数字化作为一项未来发展战略,其理念、组织机构和运作很值得探讨。

(3)数字业务:经营独立,网报业务互助

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的营收除了少量来自广告和电子商务,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信息内容,所以与传统媒体联系特别紧密。网络内容的营收模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将内容打包向其他网站或媒体销售;二是通过付费浏览向用户收费;三是付费数据库查询向用户收费。[41]因此传统媒体的品牌和高质量、个性化的信息,成为多数网站的主要依靠。同时,传统媒体在经营网络新媒体时,也出现了疑惑:电子版会不会影响印刷版的销量?互联网技术是不是“非营业性技术”或“具有破坏性的技术”?网络版是免费的,读者如果抛弃印刷版跑到网上,会破坏其经营计划吗?纽约时报公司的实践证明,网站获得成功的同时,印刷版也会相应得利。2001年网站给报纸带回8.5万订户。公司发言人说,“如果没有发行电子版,我们的报纸发行量也会有所上升”,“但是电子版的发行数量对总发行量的上升有决定性影响。”印刷版销量的增长基本和电子版的吻合。[42]

时报公司的数字化建设是作为一项发展战略进行的。到1999年初,他们在网络领域的努力已初显失败,因为几乎所有的网络业务重又回到了传统业务的基础上。1999年2月,《纽约时报》召集25名新闻和业务高级主管举行了一次专题研讨会,主题是“数字市场路在何方?”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高层领导们不得不坐到一起商量,最终决定要在组织结构、财务和产品上进行改革,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去办新媒体。公司决定以网上网下两结合的模式建立一个独立个体,为此组成了6个工作组,专门负责《纽约时报》及其网络版的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和内部协调等各项事务。这些工作组直接对“数字领导委员会”(由首席执行官和执行总编辑等高级官员组成)负责。后来经过新旧媒体的磨合,公司又把所有的互联网部门合并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公司“数字纽约时报”。[43]

自此,网络版的运作与印刷版分开了。也就是说,纽约时报网站是独立运作的,不再由《纽约时报》直接主管,不只依靠其母公司提供新闻源和网站内容,它还有单独的采编队伍、独立核算、独立经营。波士顿环球报网站也不再由波士顿环球报主管,他们接受“数字纽约时报”这个有自的子公司管理,子公司直接向总裁和CEO负责。当然,其核心目标和价值观与整个时报公司的相一致。“数字纽约时报”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组织结构,整合共享了传统报纸的品牌、智慧和网络的优势。据言组建“数字纽约时报”本是为了在纳斯达克上市圈钱,但是他们成立后不久,纳斯达克即开始持续下跌。

“数字纽约时报”的口号是用更低成本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经营策略核心是网上网下互助,具体操作上包括:吸引报纸客户上网,凡购买印刷版广告位的客户都可以折扣购买网上广告位,网络版的广告收入有25%来自印刷版分类广告。让客户在印刷版和网络版享有同样的推广宣传机会。利用网络为传统业务作廉价又有效的宣传,印刷版因此销量上升。[44]网上提供可供下载的完整的《纽约时报》电子版,同时还有印刷版没有的流动新闻、多媒体报道、广泛的分类新闻目录、电子邮件和数据库等,免费与收费相结合,其发行量与收入,同步计入《纽约时报》印刷版的发行量与总收入之中。

时报公司的数字业务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营理念,就是“用户可以用内容做一些事情,而不只是读内容”。它在不断推陈出新。1998年6月,公司开办网上城市指南《今日纽约》()。1998年9月,开办“纽约时报学习网”(TheNewYorkTimesLearningNetwork),专为3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服务,以报纸内容为基础提供学习资料、设计课程,学生可以使用词汇和地理“知识工具”学习理解每天的头条新闻,完成网上新闻测试和字谜游戏,参与诸如“请问记者”之类的特殊节目。时报网站还设有“大学时报网”(CollegeTimes),该网将新闻内容归为200多个学科门类,大学生和大学老师可以查找相关学科领域的信息,使《纽约时报》的内容融入日常的学术生活。公司注重信息的利用力,力求信息价值最大化。

“数字纽约时报”还在不断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产品,如计划从历史资料、填字游戏等王牌栏目中获取更多收入。同时它还藉内容服务推出相关电子商务。比如它结合报纸名牌栏目“《纽约时报》书评”开办了网上书店。2003年5月,公司开设网络电影专题,提供丰富及独家的信息,汇集了《纽约时报》上20年来著名影评家的评论,回放1929以来的精彩电影评论,设有电影资料库(所有电影资料)、电影票务网(订票服务)、尼尔森数据库(提供周末预订信息)。该网站为影迷提供评论和评论园地,刊出电影指南、导演介绍、主要演员介绍,并提供全国电影放映消息、帮助读者网上订票等等。[45]

对于“数字纽约时报”的前景,小苏兹伯格信心十足:“尽管目前网络这一块还只占我们收入来源的很小一部分,但在将来的发展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46]

3、全国版与地方版双重开发,周日版与平日版分层服务

在开辟全国性市场方面,《纽约时报》过去情形并不乐观。尽管1980年它就创设了独立的全国版,但影响不广。1987年的十年规划中,在其“全国性”规划推动下,有了起色,1994年,现任总裁罗宾逊女士(JanetRobinson)负责管理经营时,更有了长足的进步。她从改变发行网络着手大刀阔斧进行改进,把报纸印刷业务包给16家印刷厂,利用地方报纸安排递送业务,并在全国217家超市、2200家星巴克咖啡店联销报纸,这才使《纽约时报》成了一张真正全国性的报纸。报纸内容不断更新,周五新增的专刊《消谴》,扩版的《时尚》,还有原来只在纽约和东北版上出现的《艺术》、《美食》、《住宅和家园》,都出现在全国版上。全国性策略使报纸发行量上升,其中有一半是全国版获得的。发行人称该报是全美唯一的销量连续增长的报纸。2002年开始报纸有20个印刷点,在全国有235个市场可以投递到户(5年前在全国只有62个市场),有5.5万个销售点。

同时,公司也不断加强“地方势力”,并购了新英格兰报业集团、地区性报业集团。《纽约时报》也在“地方化”方面作出了尝试。1997年2月18日,《纽约时报》开始发行新英格兰版和华盛顿版。公司很重视开发集团力量,整合地方版与全国版的资源,2000年公司买下了《沃塞斯特电讯报》(WorcesterTelegram&Gazette)后,相邻的《波士顿环球报》便与之联手做发行、广告,开辟共同的社论版。地区性报纸是纽约时报公司战略中的重要部分。而且这些地区性报纸都适应当地市场需要,在15家报纸中,有12家开办有商业印刷所,成为经营的一个特色。纽约时报公司在国内的长期战略是,在每一个市场上做成新闻和广告的老大。目前波士顿市场做得很成功,《波士顿环球报》在北部和西北部分别出版《北部环球报》、《西北部环球报》,覆盖了市区和整个郊区,经济效益很可观,《环球报》的区域广告收入从1999年的980万上升到2002年的1830万美元。

可以说这是一种双重市场开发,不仅经营着全国性市场,还开发了更多地方市场。美国报界的双重市场开发风潮很劲,大家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2002年排名第12位的论坛出版公司(年收入52亿美元),已经在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路易斯安那州港口新奥尔良、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西雅图等地并购了报纸,并计划进一步扩张。

与报纸发行范围相伴随的,是广告市场的不断扩张。美国很多报纸有版本差别。如果在报纸某一地方板块刊登广告,那只有那个地方读者能看到此广告,因而广告就比较便宜,但如果要在全国都能看到的“公共版”上登广告,就要贵得多。《纽约时报》成为全国性报纸后,广告客户就很难要求按纽约市当地的价格来刊登广告了。因为买了在纽约市的广告,也就买了在全国的广告,所以广告价格比较高。目前全国性广告收入占时报广告总收入的70%。[47]在美国印刷媒体的19类广告上,《纽约时报》排名第一,在35个总类的广告中,有26类排名第一或第二。

网络版更是打破了地域之限,目前纽约时报网络版80%的用户来自纽约以外,20%为国外用户。公司还在向全球范围进军,《纽约时报》在法国《世界报》上设有版面,在欧洲、拉美等地区的报纸上也有类似的安排。2002年底,《纽约时报》向墨西哥及中美洲报纸提供该报的西班牙版。公司买下《国际先驱论坛报》,是加强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的重要举措。而《华尔街日报》等印刷媒体已经跨出美国国门了。

与欧美许多报纸一样,《纽约时报》很重视周日版的经营,其效益也很可观,发行量比平日高出50多万,广告价格比平日高一倍。早在1896年8月奥克斯接收《纽约时报》后,9月即出版了第一份《周日杂志》,10月又出版了《周六书评艺评》。如今,《纽约时报》周日版除了新闻,还有艺术与休闲、一周回顾、旅游、纽约时报杂志、书评、周末时尚、城市、电视杂志、房地产、汽车、卡通画等内容,其中名牌栏目《书评》被称为出版社和书迷的“圣经”,包括图书介绍、图书目录、新书摘要、本周畅销榜、广告等,每周按小说、非小说、儿童等类列出最畅销书排行榜。美国书商都以列入该榜为荣,如果获得好评就意味着书销售量翻番。周日刊都是厚报,1983年11月13日的《纽约时报》的周日版达1572页,重4.5公斤。

周日刊是欧美报界的独特风景,已经单独计作报纸一个种类,其“刊中刊”也已独立计算,如《纽约时报杂志》,在2000年全美杂志中广告量排名第5位。2000年美国星期天刊总数达917家。星期天刊大受欢迎,主要因为报纸内容极大丰富。星期天报纸有正常的新闻报道,还有上周重要新闻的深度报道。星期天刊的主体是副刊和专刊,大约占整个报纸的三分之二篇幅。副刊和专刊的内容通常有:下周电视预告及节目介绍、休闲性杂志、书评、家庭读物、旅游、购物、卡通画等等。星期天刊还有大量分类广告和插页广告。有的插页广告达数百页,内容实用引人,印制精美。星期天刊版面量是平日刊的2到3倍,价格是平日刊的3至4倍,发行量比平日刊大得多。[48]

三、纽约时报公司的盈利结构与经营机制

1、盈利结构追求个性化

纽约时报公司的盈利结构是比较单一的。公司2002年收入近31亿美元,其中报纸收入占91%。收入布局如下:(图一)

报纸收入是公司收入中最大的一块,在19种报纸中盈利最多的是《纽约时报》,2001年公司58%的收入是纽约时报获得的。其开拓跨媒体的努力,还未见明显的收益。此外,广告收入是公司的支柱,占公司总收的66%。

纽约时报公司经营结构比较单一,这种结构的优势十分明显:集中力量办好主业,经营好核心产品,以广告为支柱,投入小、效益高、风险低。纽约时报公司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涉足多种媒体,不过基本是在同一行业(传媒业)经营,而不是去做与主业无关的跨行业如旅游、房地产、餐饮之类的经营,那些经营的对象、技术手段和运作平台与报业是完全不同、相互分割的,人员和机构很难协同,资源很难整合。实践证明,媒体的跨行业经营除了拥有品牌、信息、公关优势外,也有相当的劣势,如媒体从业人员可能对于广告以外的业务期望值过高,经营经验不足。所以,避开这些过于发散的经营弊端,倒是一个集中经营的长处了。

纽约时报公司显然在传媒产业中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上有长远的追求。不过,即使公司业务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很长时期内其核心产业仍然会是报业,其主打产品也仍然是新闻及其相关产品。就规律而言,一个合理的多元业务结构的形成必须从专业化做起,专业化经营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49]业务相融合的多元结构不是削弱专业化程度,而是要求更精细的专业化运作,从而形成核心业务和主打产品。

但是,过分依赖广告收入会有消极方面的影响,特别会因此过分受制于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广告资源状况。在中国还特别容易受政策的影响,所以有业界人士认为,要使报业具备完全的抗风险能力,非相关产业收入比例至少要提高到50%。[50]美国2002年上半年就因为9·11事件的影响,广告收入下降5.9%,下半年才攀升7.1%。广告业经常放大这样的经济规律:在经济低迷时期迅速下滑,一旦经济复苏,立刻反弹。这种波动对传媒集团有相当的影响。

纽约时报公司的收入结构是比较个性化的,与其竞争者如华盛顿邮报公司、甘纳特公司等是各不相同的。事实上,美国传媒集团通过竞争和并购形成了各自的业务结构,没有完全同构的现象,传媒市场因此形成了一种“错位竞争”的格局。比如,2002年新闻集团的业务收入结构是:有线电视网占9%,电视占25%,电影占24%,以报纸为主的出版业占42%。维亚康姆集团2001年利润产生的结构是:有线电视网占32%,电视占23%,户外广告占27%,影像出租占11%,娱乐、出版占7%,广告收入和非广告收入的结构比例为45:55。维亚康母认为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媒集团,比较合理的广告收入与非广告收入的结构是50:50。[51]

表四:纽约时报公司2002年费用支出情况薪酬和津贴原材料其它开办费折旧和摊还合计

占总费用的比例44%10%40%6%100%

占总营业额比例36%9%32%5%82%

这些支出占2002年总营业额的82%,与2000年持平。2001年因裁员买断工龄,支出比例较大,达88%。美国的人工相对来说比较贵,这里仅与香港《南华早报》作比较可见一斑,该报在经营业绩最佳时期薪酬及工资是25%稍高,最高也只是39%。

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最近两年纽约时报公司也把增收节支当作中心任务。在控制开支比如裁员方面,公司受到多方面的批评。美国裁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买断”(buyout),即给你相当一笔补偿金买断你的工龄请你提前退休,这是资深人员的待遇;另一种是“下岗”(layoff),其实再上岗几无可能,这是一般从业人员的待遇。[52]专家认为,在裁员方面用“买断”的方式,比“下岗”要仁慈得多。资深人员被“买断”时可以收到额外几年的报酬。2001年,奈特·里德公司补贴那些被裁去的1600人就花去7850万美元,但是如果不裁员,支出会更多。纽约时报公司裁去了9%的员工后,目前还有1.2万人。时报公司的《波士顿环球报》2001年夏天让193名员工接受了“买断”。[53]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公司的9个优化工作委员会,为优化人力资源、节支增收绞尽脑汁。

2.精简有效的直式管理

纽约时报公司一直采用发行人制,自1896年以来发行人都是由家族成员担任,现任发行人小苏兹伯格有多年的记者、编辑经历。美国报界普遍采用发行人制。主报的发行人通常就是传媒集团的主席,通常由业主代表或所有者担任。发行人一般并不过问报社具体事务。报社内的机构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行政和经营管理,另一块是编辑部。报纸除广告以外一切与内容相关的事务,归编辑部管理,其余归属行政经营方面管理日常全面工作由发行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总裁负责。行政经营方面设副总裁若干(通常兼任各方面主管)。典型的行政经营部门有:广告部、发行部、财务部、计划发展部、人事部、对外关系部(有的称公关部)、印刷厂、总务部。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再分为两块,一大块是新闻编辑部,一小块是社论评论部。新闻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设执行总编、副总编、助理总编若干。新闻编辑部采取分类制,并实行采编合一。[54]

在西方企业管理中崇尚精简的领导机制,总部越小,越便于迅速决策。[55]纽约时报公司实行的是直式管理,各媒体主管即公司各主要领导,直接向总裁负责,总裁直接向主席(兼发行人)负责。美国媒体经营管理中,很少中间层,其管理的横向部门多,各部门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纵向链条少,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比较容易沟通和协调。决策层成员的分工负责制,便于迅速有效的管理。纽约时报公司的这种直式管理机制,在美国是有代表性的。

附:有1.2万员工的纽约时报公司,其核心领导层是:

主席兼发行人ArthurSulzberger,Jr.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ussellT.Lewis

副主席兼高级副总裁MichaelGolden

高级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CynthiaH.Augustine(广播集团总裁)

高级副总裁兼财务首席官LeonardP.Forman

高级副总裁(主管报纸运作)JanetL.Robinson(纽约时报社长兼总经理)

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SolomonB.WatsonIV

副总裁(主管林木产品)JenniferDolan

副总裁(主管福利部)AnnS.Kraus

副总裁(主管财务与合作发展)JamesC.Lessersohn

副总裁(主管合作传播)CatherineJ.Mathis

副总裁兼执行法律顾问KennethA.Richieri

副总裁(主管机构发展)NealRoberts

副总裁兼合作管理StuartP.Stoller

副总裁(主管房地产发展)DavidA.Thurm

副总裁兼信息办首席官MichaelG.Williams

合作部长兼高级法律顾问RhondaL.Brauer

司库

注释:

[1]DavidCroteau&WilliamHoynes,(2nded.)Media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dAudiences,PineForgePress,2000,p.p.40-75

[2]乔治·T·盖斯、乔治·S·盖斯,《并购成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PeterBlock(ed.),ManagingintheMedia,MediaOperationsManagementLtd2001

[3]苏钥机,《从生态学观点探讨传媒的共栖和杂交现象》,载朱立、陈韬文主编《传播与社会发展》,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

[4]PamelaJ.Shoemaker,HardwiredforNews:UsingBiologicalandCulturalEvolutiontoExplaintheSurveillanceFunction,JournalofCommunication46(3),Summer1996.

[5]支庭荣,《美国传播产业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3期

[6]WILLIAMSAFIRE,OnMediaGiantism.NewYorkTimes,2003/1/21,Editorial

[7]周乃菱,《美媒体大整合压缩舆论空间》,《传媒透视》,2001年11月

[8]Cross-MediaPartnershipsGrow,Editor&PublisherOnline,2003/6/3

[9]STEPHENLABATON,F.C.C.PreparestoLoosenRulesonMediaOwnership,TheNewYorkTimes,2003/5/13,IraTeinowitz,CONGRESSWRANGLESOVERUPCOMINGFCCVOTE,2003/5/21.

[10]FrankAhrens,MediaFightFocusesonLocalTVStations,WashingtonPost,2003/5/14

[11]吴惠连,《美国新闻业纵论》,2003年1月。

[12]USATODAY''''scirculationleadgrowswith1.8%rise,USAToday2003/5/6.

[13]ToddShields,The''''USAToday''''Show:MultimediaIsTakenSeriously,Editor&Publisher,Apr.11,2002.

[14]陈昕,《陈昕看美国媒体》,2002.8.12

[15]王大中,《北美6成新闻网站不亏钱甚至赚钱》,转引自闵大洪,《网络媒体赢利模式探析》,传播研究网,2003年6月

[16]JonFriedman,TheWashingtonPost’sfutureisonline,CBSMarketWatch,July18,2003

[17]SteveOuting,OnlineBusinessModelProgressReport,Editor&PublisherOnline,2003/4/30

[18]PublisherSeesNYTimesAsMultimediaPlayer,

[19]AmySacks,Sulzberger:JournalismMustMatter,2001.5

[20]资料整理自美国报纸协会(NAA),2003、4。

[21]资料来源:综合自《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JournalismReview)网络版,

[22]按报纸最大发行量计算,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周末版均多于平日版,此处计周末版。

[23]主要资料来源:各集团网站。

[24]《财富》中文版,2002年9月号。转引自《21世纪环球报道》,2002.9.23

[25]WilliamPowers,TheGoldenHerd,NationalJournal,April12,2002

[26]ToddShields,The''''USAToday''''Show:MultimediaIsTakenSeriously,Editor&Publisher,Apr.11,2002.

[27]杨瑾,《从<华尔街日报>改版看报业发展趋势》,《时代传媒》,2002年第5期

[28]JackShafer,TheWashingtonPost''''sgrandplanstogiveitaway,July16,2003

[29]SPECIALREPORT:100LEADINGMEDIACOMPANIES,2003/8/19,

[30]陆小华,《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2001年9月演讲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论坛。

[31]熊波,《报业进化的缩影——<纽约时报>150年》,2002.6.3

[32]BillSnead,Sulzbergerleads''''graylady''''intocolorfulera,2003/2/7

[33]BillSnead,Sulzbergerleads''''graylady''''intocolorfulera,2003/2/7

[34]BillSnead,Sulzbergerleads''''graylady''''intocolorfulera,2003/2/7

[35]Sulzberg:IHTwon’tbecomeinternationaleditionofNYT.http:,2003/2/10

[36]《谁将成为21世纪传媒赢家?》,

[37]许知远,《见证世界:<纽约时报>150年》,2002/6/3

[38]BillSnead,Sulzbergerleads''''graylady''''intocolorfulera,2003/2/7

[39]DowJones,NYTimesWebProfitsUp,Editor&PublisherOnline,2003/7/15

[40]《谁将成为21世纪传媒赢家?》,

[41]闵大洪,《网络媒体赢利模式探析》,传播研究网,2003年6月

[42]《<纽约时报>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联合早报》,2003/3/27

[43]《谁将成为21世纪传媒赢家?》,

[44]《谁将成为21世纪传媒赢家?》,

[45]见纽约时报公司网2003.5.30

[46]《谁将成为21世纪传媒赢家?》,002、12、27

[47]辜晓进,《美国报纸广告的经营特色》,2002.12,刊《新闻记者》。

[48]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49]陈昕,《陈昕看美国媒体》,2002年8月12日

[50]汪震宇,《报业多元化经营的新生经验和路径》,新华网,2003.6.1

[51]陈昕,《陈昕看美国媒体》,2002年8月12日。

[52]DAVIDCISNEROS,Buyoutsvs.layoffs:tryingtosoftentheimpactofaweakeconomy,ASNE,2002

[53]陈昌凤,《应对惨淡经济优化人力资源:美国报业打起记者主意》,《时代传媒》,2002第4期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

随着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调度的快速发展,现有安全稳定控制(简称稳控)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基于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研制了新一代稳控管理系统。分析了稳控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了分层模块化的软件架构,提出了支持EMS/稳控管理一体化运行的数据库模式,实现了一体化建模和一体化数据展示。重点阐述了稳控装置的统一接入、远方控制、可视化展示、策略预警和智能告警等功能。研制的系统已经在多个电网得到成功应用,为稳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事故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安全稳定控制;管理系统;一体化运行;可视化;远方控制;智能告警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第二道防线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及装置得到了大量的应用[1],使得稳控装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为了实现对稳控装置的集中监视和管理,在各个调度中心相继建设了稳控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稳控装置的运行管理问题[2-3]。近几年随着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调度[4]的快速发展,现有稳控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智能调度系统要求将原来分散的各个业务系统集成在同一应用支撑平台之上,实现信息的充分整合和共享。大部分稳控管理系统是单独建设、独立运行的,缺少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不能有效地集成在智能调度系统上;(2)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信息的统一建模和无缝集成。稳控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经过升级改造后,已经全面支持IEC61850标准[5]。IEC61850标准相比传统稳控通信规约在信息自描述性、互操作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大部分稳控管理系统不支持按IEC61850标准接入稳控装置;(3)传统稳控管理系统功能设计简单,一般不具备远方控制功能,缺少可视化的展示手段,没有综合利用所采集信息加强运维管理、风险预警和事故分析等。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已有稳控管理系统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的支撑平台,研制了新一代稳控管理系统。该系统支持一体化运行和独立运行,支持IEC61850标准,实现了对稳控装置的统一接入和分布式采集,具有远方控制、可视化监视、运维管理、策略预警和智能告警等功能,为稳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1稳控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

稳控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由位于厂站端的稳控装置、通信网络和位于调度中心的服务器、工作站等组成。稳控厂站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分为控制站、执行站。各站稳控装置通常采用双重化配置,A/B两台稳控装置经由站内交换机直接接入调度数据网,或者经过交换机和接口转换器接入SDH2M专用光纤通道,与调度中心进行通信。前置服务器负责实时采集稳控装置的各类运行信息,下发对稳控装置的各类控制命令,数据服务器负责对各类稳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工作站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可视化展示稳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对稳控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WEB服务器通过隔离装置与数据服务器相连,负责稳控信息的。根据稳控系统的规模和重要程度,前置和数据服务器可采用单机配置、双机配置或多机配置。

2稳控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

采用分层模块化的设计原则,稳控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从下至上,分为软硬件支撑平台、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稳控应用组成,层与层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软硬件支撑平台采用通用中间件技术屏蔽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差异,使得系统能够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系统可采用异构平台搭建。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层总结不同应用的需求,为上层应用提供网络通信、实时数据库、图形、消息服务总线、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稳控应用只需专注于自身的业务逻辑,无需关系底层的实现细节,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可重用性。稳控应用按功能划分模块,基础功能模块包括前置通信、模型管理、告警及事件记录、定值管理、运行监视、远方控制等。高级功能模块包括可切量不足在线预警、数据智能校核、动作智能分析等。

3一体化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统一应用支撑平台设计的,可方便地将稳控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应用整合到智能调度支持系统中,实现一体化调度。在应用整合过程中,实现EMS/稳控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建模和一体化数据展示是两个关键的技术。

3.1数据库模式定义IEC61970CIM规范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来描述电力系统的主要对象,定义了电网的一次设备及其拓扑关系[6]。遵循该标准的EMS系统,以CIM模型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定义实时数据库结构,建立了电网一次设备模型。但是CIM模型中并没有定义稳控装置的信息模型,EMS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也没有建立稳控装置的对象。根据稳控装置的特点和稳控管理系统的应用需要,同时考虑到对IEC61850标准的支持,对EMS实时数据库模式进行了扩展[7],如图3所示。稳控装置模型包括测点模型和IEC61850模型两个部分。测点模型部分描绘了稳控装置的各种电气量、开入量、定值、动作、告警等信息,每个厂站包含多台稳控装置,每台稳控装置包括多个电气量、多个开入量、多个稳控定值、多个动作信息、多个告警信号,并建立稳控装置电气量、开入量与一次设备模型中模拟量、状态量的关联。IEC61850模型部分描述了逻辑装置、逻辑节点、数据集、报告控制块、定值控制块等内容,采用IEC61850模型层次结构,可满足稳控管理系统IEC61850通信的需要[8-9]。

3.2一体化建模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在一体化系统中,EMS和稳控管理应用拥有各自的实时数据库实体,一体化建模如图4所示。利用EMS的图模一体化维护工具,绘制厂站一次接线图,然后分别填入EMS和稳控管理的实时数据库,生成电网一次设备模型,确保了EMS和稳控管理应用模型的一致性。利用稳控管理应用的模型维护工具,生成稳控装置模型。对于非IEC61850接入的稳控装置,稳控模型维护工具通过103规约的通用分类服务方法,从装置召唤信息生成稳控配置文本,再导入到数据库中;对于IEC61850标准接入的稳控装置,直接导入稳控装置的ICD文件,生成稳控模型[10-11]。

3.3一体化数据展示在一体化系统中,EMS和稳控管理应用共享一次接线图。画面在线运行工具通过应用切换,从不同的实时数据库实体中获取数据,可在一次接线图上分别显示EMS采集的远动数据和稳控装置采集的数据。同时,还可将两者采集的数据通过表格进行对比显示,通过实时对比,如发现电气量偏差在一定时间内超过某个门槛值或者元件投停状态不一致,则在表格中进行闪烁告警。

4功能设计

4.1稳控装置统一接入功能目前国内稳控装置种类较多,常规站的稳控装置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通常采用各个稳控厂家的私有通信规约,需要稳控管理系统去兼容不同的通信规约。智能站稳控装置可统一采用IEC61850标准进行通信。所以实现对不同厂家不同规约的稳控装置的统一接入是稳控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的功能。为此,稳控管理系统采用组件化的规约插件技术,如图5所示。每个通信规约都封装成一个独立的组件,根据稳控信息和通信规约的特点,抽象出各种通信规约的共性,封装成对外公共接口函数,供前置规约插件管理程序统一调用。前置规约插件管理程序负责动态注册和管理规约插件,负责规约插件的装载、运行和结束,确保规约插件与稳控装置正常通信和采集数据。不同规约上送的数据类型各不相同,为了方便前置与后台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方便后台应用对不同数据的处理,针对为不同的规约类型配置不同的模型插件,例如103模型插件,IEC61850模型插件,模型插件实现该模型数据类型的处理。前置调用不同的模型插件接口将采集数据分发给不同的后台应用,后台应用调用不同的模型插件接口接收并处理数据。稳控管理系统的通信模式是直接与稳控装置建立连接,一台稳控装置就要建立一个前置采集通道,由于稳控装置的数量众多,通常省级电网的稳控装置数量会达到几百台,所以前置采集通道的数量非常大。为此,稳控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采集技术,采集通道均匀分布在多个前置节点上,采集任务负载均衡。当一个前置节点发生故障时,采集通道按照负载均衡的原则均衡分配到其余各节点上。随着稳控系统规模的扩大,可增加前置采集节点,接入新增的稳控装置。

4.2远方控制功能由于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稳控装置的策略功能和定值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对稳控装置的远方控制,可替代运行人员到现场的就地操作,显著提高调度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对稳控装置的远方控制包括远方修改定值、远方切换定值区号和远方投退软压板。根据稳控装置接入的规约不同,采用不同的定值修改模式,不同的操作界面。对于非IEC61850规约,仅支持运行定值的召唤和修改,系统仅提供运行定值的操作界面;对于IEC61850规约,支持运行定值和编辑定值,运行定值只能召唤不能修改,编辑定值能召唤和修改,通过切换编辑定值区号,可召唤和修改任意区的定值,为此设计了运行定值和编辑定值两种不同的操作界面。定值修改具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必须遵循“数据召唤->预修改->返校确认->执行修改->结果返回”的流程。为了提高可靠性,稳控装置的软压板状态作为一个遥信点,投退软压板采用遥控方式。遥控操作分两步,先选择再执行,遥控命令执行成功后,稳控装置主动上送变位后的压板状态。通过远方投退软压板,实现稳控装置单个或全部策略功能的投退。为了保证远方控制的安全性,采用了以下的安全控制措施:(a)操作权限审核。对操作人、监护人的权限和口令进行审核。(b)数据合理性校验。对数据类型、数据范围进行检查。(c)完备的操作记录。将每次操作的时间、操作人、监护人、修改前后的值、修改原因、操作结果等内容存入历史库,供日后查询追溯。

4.3可视化展示功能可视化功能是将稳控系统的重要数据进行图形化、层次化、集成化的展示,使调度运行人员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掌握当前稳控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而采取更有效的运行控制措施[12]。(1)数据图形化。通过背景图元、前景图元、列表、曲线、棒图和饼图等展示方式,将稳控装置的运行状态、压板投退状态、实时采集的元件电气量等信息进行图形化显示。通过颜色决策,将稳控装置与管理系统之间的通断状态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符号决策,将稳控装置运行状态如投入、退出、投信号、停用等用不同的图符表示。通过曲线定义工具,关联不同的数据源和数据对象,实时绘制可切机量、可切负荷量、断面功率等曲线,直观地展现数据随着时间变化的走势。(2)数据集成化。数据集成化是指将稳控系统中相关联的数据集中展示。利用组件化的集成和画面分层技术,在全网稳控系统运行图上,展示全网稳控系统的地理分布、组织结构、运行状态、通道连接状态、压板投退状态及相关重要信息;在重要断面潮流图上,以列表形式显示所有控制站上送的断面潮流,并显示断面元件的组成、各元件的当前潮流、断面动作门槛值以及对应的需切量、可切量等信息。(3)数据层次化。通过全网稳控系统运行图、各区域稳控系统运行图、厂站稳控系统运行图分层次展示系统信息。

4.4策略预警功能稳控装置一般按照“离线计算,实时匹配”的方式进行策略搜索和动作执行的。由于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根据离线计算制定的策略在实际发生故障时,控制措施不一定能够全部执行。策略预警模块定时从实时库中获取稳控装置采集的电气量、元件投停状态和定值等运行信息,进行如下处理:自动识别当前运行方式,搜索稳控装置的策略表,对每条策略判断是否适用于当前方式,如果适用,则根据策略定义,分析控制措施,模拟发生对应的故障类型,计算出可切量、需切量,当出现可切量不足等问题时,自动给出告警提示,提醒调度运行人员调整控制策略;如果不适用,则设置策略无效标志。策略预警模块将分析计算结果存放在实时库中,实时库的策略状态表结构如表1所示,可通过二维表在画面上实时展示稳控策略状态。

4.5智能告警功能稳控装置会产生多种告警信息,特别是在发生动作时,管理系统会接收到大量的离散的动作报文,调度人员很难从未经分类、归纳、整理的告警信息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智能告警通过对各类告警信息的分类处理、汇总整合,为调度运行人员进行事故分析提供技术支撑[13]。(1)分层、分类、分级告警。将稳控装置的告警事件自动分类为动作事件、异常告警、开入变位、通信变化等;不同类型告警事件定义不同的告警等级,分为事故级、预告级、一般级等,不同等级的事件提供不同的告警方案,例如推事故画面、音响报警、短信告警、发送邮件告警等;提供告警检索功能,可按厂站、装置、事件类型进行分层检索。(2)稳控动作报告自动生成。以稳控装置的策略动作为主线,通过分析稳控系统的拓扑关系,采用可自定义的时间窗,将一个区域电网内稳控装置动作时上送的策略动作事件、切机量、切负荷量、录波文件以及稳控装置的运行定值、压板状态等信息自动汇总成一份完整的动作报告,动作报告按模板格式显示,并自动推送给调度运行人员,使调度运行人员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稳控装置的动作情况。稳控动作报告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14-15]。利用稳控装置录波文件,可分析出故障过程中有关电气量的波形及开入量的变化情况。

5结语

本文针对现有稳控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研制了新一代稳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在云南省调、贵州省调、昌都地调等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云南省调为EMS/稳控管理一体化运行系统,实现了EMS信息和稳控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一体化展示,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了有关稳控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策略和动作情况的信息。贵州省调为独立稳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网内四个厂家7种类型的稳控装置的统一接入,共接入稳控装置100多套。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较好地满足了调度和运行管理人员对稳控系统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需求,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孙光辉,沈国荣.加强三道防线建设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J].江苏电机工程,2004,23(5):4-7.SUNGuanghui,SHENGuorong.Enhancethreedefenseplanforthestabilityofpowersystem[J].JiangsuElectricalEngineering,2004,23(5):4-7.

[2]刘志,王静,祁忠,等.RCS-9012稳控集中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1):89-92.LIUZhi,WANGJing,QIZhong,etal.RCS-9012integrationmanagementsystemofstabilitycontrolsystem[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8,32(11):89-92.

[3]黄见虹,陆伟,刘志,等.福建电网在线稳定控制系统监控后台[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7,27(2):52-54.HUANGJianhong,LUWei,LIUZhi,etal.Supervisionandcontrolbackgroundofon-linestablecontrolsystemofFujianelectricpowergrid[J].FujianElectricPowerandElectricalEngineering,2007,27(2):52-54.

[4]高志远,姚建国,曹阳,等.智能电网发展机理研究初探[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5):116-121.GAOZhiyuan,YAOJianguo,CAOYang,etal.Primarystudyonthedevelopmentmechanismofsmartgrid[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4,42(5):116-121.

[5]宋锦海,宣筱青,朱开阳,等.基于IEC61850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方案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12):72-74.SONGJinhai,XUANXiaoqing,ZHUKaiyang,etal.DesignofsecurityandstabilitycontroldevicebasedonIEC61850[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0,34(12):72-74.

[6]曹阳,姚建国,杨胜春,等.智能电网核心标准IEC61970最新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7):1-4.CAOYan,YAOJianguo,YANGShengchun,etal.LatestadvancementsofsmartgridcorestandardIEC61970[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1,35(17):1-4.

[7]张慎明,卜凡强,姚建国,等.遵循IEC61970标准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4):26-30.ZHANGShenming,BUFanqiang,YAOJianguo,etal.Real-time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thatconformstoIEC61970standard[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2,26(24):26-30.

[8]丁国兴,王宏彦,邱建斌,等.继电保护装置IEC61850通信模型规范化测试软件开发[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7):96-100.DINGGuoxing,WANGHongyan,QIUJianbin,etal.DevelopmentofcheckingsoftwareofprotectiondevicesbasedonIEC-61850communicationmodel[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4,42(17):96-100.

[9]齐昕,张育臣,唐喜,等.基于IEC61850的配网成套开关状态监测系统研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43(6):109-114.QIXin,ZHANGYuchen,TANGXi,etal.DevelopmentofdistributionnetworkswitchgearconditionmonitoringsystembasedonIEC61850[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5,43(6):109-114.

[10]朱伯通,程志海,唐志强,等.基于CIM模型的智能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互操作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0):93-97.ZHUBotong,CHENGZhihai,TANGZhiqiang,etal.InteroperateresearchoftheintelligentsubstationanddispatchingcenterbasedonCIMmodel[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3,41(10):93-97.

[11]张兆云,陈卫,张哲,等.一种广域差动保护实现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2):297-303.ZHANGZhaoyun,CHENWei,ZHANGZhe,etal.Amethodofwide-areadifferentialprotection[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2014,29(2):297-303.

[12]沈国辉,孙丽卿,游大宁,等.智能调度系统信息综合可视化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3):129-133.SHENGuohui,SUNLiqing,YOUDaning,etal.Intelligentdispatchsysteminformationcomprehensivevisualizationmethod[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4,42(13):129-133.

[13]刘莹,刘俊勇,张建明,等.电网调度中的智能告警分类[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29(12):48-54.LIUYing,LIUJunyong,ZHANGJianming,etal.Classificationofintelligentwarningforpowersystemdispatch[J].ElectricPowerAutomationEquipment,2009,29(12):48-54.

[14]李练兵,张秀云,王志华,等.故障树和BAM神经网络在光伏并网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2):248-254.LILianbing,ZHANGXiuyun,WANGZhihua,etal.Faultdiagnosisinsolarphotovoltaicgrid-connectedpowersystembasedonfaulttreeandBAMneuralnetwork[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2015,30(2):248-254.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5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部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6

落实八项规定自查报告一

市纪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和、四川省、成都市和我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按照市纪委的要求,我局结合工作实际,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工作领导

为确保厉行节约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机关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落实厉行节约、贯彻八项规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厉行节约日常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牵头科室职能职责、任务指标分解等工作措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贯彻落实厉行节约以及八项规定的工作机制。局党组要求局领导班子带头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给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广泛动员,强化认识

充分利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及下属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及批示精神,加深全局干部职工对上级文件精神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规定的责任感、紧迫感,提高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的自觉性。要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每一项工作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切实把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工作落到实处。

三、细化指标,落实责任

(一)严格控制一般性费用支出

一是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凡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内的物品,必须经局党组集体研究后按市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购买日常办公用品时,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力压缩办公用品、耗材支出。积极推广无纸化办公,打印和复印用纸及打印的一次性讨论稿等能双面使用的要回收使用。正确操作和精心维护办公设备,延长使用寿命,节省办公耗材。

二是节约用电、用水。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电耗。坚持安全用电、规范用电,不使用与工作无关的电器设备。下班前要必须关闭办公设备电源,养成随手关灯习惯。节约用水,不要出现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现象。

(二)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

一是严格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按照八项规定要求。本着热情、周到、节约的原则,认真做好本局接待工作,牢固树立民政局良好的对外形象。严格控制公务接待标准,根据新要求修改民政局公务接待制度。上级部门来我局调研和检查的公务接待活动,一切从简,原则上在机关食堂安排工作餐,工作餐不提供酒水,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召开各类会议,原则上不挂会标,一律不摆鲜花水果,会议力求精简高效。

二是坚决杜绝纪念品馈赠及春节期间联谊联欢活动。公务接待中不馈赠纪念品,2012年春节至2013年5月期间做到厉行节约,没安排单位内部以及与外单位之间的联谊联欢活动,没向上级部门馈赠礼品,以务实之风抓好本质工作。切实做好了城乡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幸福过年等慰问活动,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

三是严格管理各类因公差旅费支出。严格执行、省、成都市和我市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的有关规定,管理各类因公差旅费支出。

四是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了加强民政系统资金管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廉政建设,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局机关成立了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内部审计,进一步规范了财务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

(三)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费用支出

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管理规定和配备使用标准,认真落实公务车辆三定点(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和办公室统一管理、调派使用制度,降低车辆运行成本。不同科室需外出办事时,尽可能集中同线路外出办公人员一同外出。

四、强化措施,注重实效

(一)强化管理,措施得力。一是在办公区域公共场所安装节能灯。二是加强电脑耗材的使用管理。各科室尽量采用无纸化办公,打印机复印机晒鼓灌墨粉等方法,既节约了购买耗材费用,又达到环保的目的。三是加强办公成本的控制。坚持办公文具以旧换新,内部文件正反面用纸等。四是加强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坚持修旧利废,计划维修保养,合理降低设施设备维修费和材料费。五是抓好节约水、电、气的管理。把节约用水用电要求写进岗位责任制,对用水用电设备进行专人管理,真正做到无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六是加强资源消耗计量和监测管理。定期开展资源消耗自查工作,汇总分析资源利用状况,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充分挖掘节约潜力。(面试网)

(二)严格标准,加强督促。为避免厉行节约工作走过场、留死角,在各直属事业单位开展公务开支情况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由局纪检监察室牵头,与办公室、财务科组成检查组,对全局全局4个直属单位今年14月经费支出、车辆购置及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一般性费用支出、酒水、用油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为把厉行节约各项规定落实到位,将国内公务考察列入了厉行节约控制范围,实行两个严禁,严禁没有明确目的及实质内容的公务考察活动,严禁以招商引资、开会、考察、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干部职工节约意识还不够强,自觉性还不够高;二是全局厉行节约的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落实八项规定自查报告二

国家工商总局:

根据全国工商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现将福建省工商系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根据总局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实施办法,省工商局紧密结合实际,于年初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使制度规定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省工商局充分利用党组会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等时机,对落实八项规定和中纪委《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动员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讲清重要意义,明确具体要求。各设区市工商局也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意见或工作方案,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坚持求真务实,改进调查研究。省工商局机关带头轻车简从深入调研,严格要求处级以上党员干部每季度下基层调研不少于10天,省工商局主要领导随行不超过3人,基层陪同不超过2人;其他省工商局领导随行不超过2人,基层l人陪同。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下基层调研不召开全局性汇报会,不悬挂标语横幅,不打字幕,不列队迎送,不摆放花草水果,不接受礼品,不住高档酒店,不上高档菜肴,不到景区参观,不安排合影,条件具备的全部在食堂用餐。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采取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的办法,与基层干部群众、监管服务对象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谈话。省工商局领导班子6位成员先后分批深入25个县(市、区)工商局、28个工商所、16家企业,召开调研座谈会37场次,征求意见建议139条,逐一明确责任,抓好整改落实。邀请22家企业代表、5名内部督导员在省工商局召开了座谈会,省、市、县(区)工商局和基层工商所四级联动,一起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查找问题。此外,省工商局向设区市政府联系工商部门的领导、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省直机关相关部门和设区市工商局发出征求意见函359份,并设立意见箱,通过多种渠道认真了解、解决在履行职能和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3.注重提高效用,精简会议活动。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次数,取消了迎春晚会、茶话会、联欢会等节庆活动和聚餐。压缩会议规模,召开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人数控制在150人以内;召开全省工商系统专项工作会议,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一般不请各市、县(区)局主要领导参加;各处室召开的全省性对口业务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注重提高会议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精简会议材料,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等全省性会议均改为视频形式,一般不再请外地同志到主会场参会,一律不挂会标,不摆放瓶装水和鲜花,会场简朴,空话、套话明显减少。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共召开各级全局性会议活动1035场次,相比去年同期减少592场次,下降36.39%,节约会议活动经费614.69万元,下降67.39%。

4.努力改进文风,精简文件简报。一方面,大力减少各类文件和简报,按照必发才发原则,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明确规定的,上级文件中有关政策已经明确、未提出具体贯彻意见的,能通过电话、传真、办公网络解决问题的,会上领导讲话已印发的,不再发文;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能以办公室名义印发的,不以局名义印发,一般性经验材料、情况报告不以电报或文件形式转发。另一方面,提高文件、简报的质量和时效,规范文件和简报资料的报送程序和格式,改进文风,压缩篇幅,注重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意尽文止、条理清楚、文字精练。充分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和简报无纸化,节约经费,提高效率。注重新闻宣传报道向基层倾斜,以短、实、新形式,多反映民生问题以及工商服务监管问题,多报道基层工商机关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共下发文件、简报11342份,同比减少1838份,下降13.95%,基本上均采用电子形式发文。

5.厉行勤俭节约,控制办公开支。省工商局注重利用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创建优势,常态化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教育,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落实节油、节水、节电等节能指标,鼓励办公设备耗材循环利用。加强财务装备计划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及差旅、会议、文电、通信等公用经费支出,对会议、干部培训、资产配备、业务宣传、课题调研和出国培训考察经费等实行计划管理,科学制定年度计划,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切实规范公车使用,实行定点加油、维修、停放,在11个县(市、区)局的223辆车上安装GPS定位监控装置,加强使用管理,节约能耗开支。截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公务用车运行费共计2525.74万元,同比减少199.84万元,下降7.33%。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认真执行接待宴请和陪同人数标准,全省各级工商局和基层工商所共置办食堂或培训中心438个,各种公务接待原则上均安排在内部食堂或培训中心。截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公务接待费共计1970.57万元,同比减少841.87万元,下降29.32%。严格把关出境出访活动,规定省工商局主要领导出访每年不超过1次,随行5人以内;其他领导2年不超过1次,随行4人以内,出访国别、天数、经费等严格按章执行,今年以来共出访7人次,同比减少5人次,节约经费1.07万元,下降2.8%。落实八项规定自查情况报告。除厦门以外的各设区市局今年均未安排出访。

6.强化制度落实,严格监督检查。全省工商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采取自查自纠、征求意见、集中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党组巡察、受理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各单位及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情况的执纪监督,对违规违纪问题直查快办、及时反馈、适时通报。建立监督检查结果报告、点评和运用机制,将干部遵守八项规定情况作为其评先评优和任用的重要依据,相关材料归入个人廉政档案;将各单位落实情况列入绩效评估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至9月初,各级工商局共组织监督检查263次,发现违规问题4起,已处理责任人2名,有效督促干部队伍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和总局《实施意见》。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半年多来的持续努力,全省工商系统在落实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有: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缺乏抓好八项规定落实的狠劲和韧劲;少数单位厉行节约的氛围不够浓厚,抓制度落实存在时紧时松现象,缺乏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的工作力度;有的单位工作措施较为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规定,有的制度建立时间较长,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尚未及时重新修订;一些单位落实八项规定成效主要体现在节约经费开支上,形式主义问题仍比较突出,落实工作部署照搬、照抄、照转上级文电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结合实际抓落实的力度欠缺,加强作风建设的思路方向把握得不够准确。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重述;不完全契约;薪酬契约;融资契约;财务契约

一、引言

近年来,财务重述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国外情况来看,根据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2006年的统计表明,美国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从1997年的83家增加到2005年9月的439家,重述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由同期的0.9%飙升到6.8%,其中不乏施乐(xerox)、安然(enron)、阳光(sunbeam)等世界著名公司。scholz2008年的统计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数量从1997年的90家上升到2006年的1577家,10年增加了18倍。特别是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实施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明显增加。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1999年仅有24家上市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而到2005年则达到19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生报表重述的动因,从而解释这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二、财务重述概述

(一)财务重述的概念

2005年5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bs)的15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54)将财务重述表述为:修正前期的财务报告以反映这些报告中存在差错被更正的过程。由此可见,财务重述专指会计差错更正,而不再包括其他会计变更。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具体定义了“前期差错”的概念,提出“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告造成遗漏或误报:(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2)前期财务报表准则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更正概念更加强调公司的责任,具体描述了可能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准则12条还首次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则的趋同,预示着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日趋成熟。

(二)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第一,财务重述会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应。对于这种反应,从短期内看,导致发生财务重述公司股价严重下挫,股票买卖价差加大,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长期来看,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存在明显的负的回报率,使公司的价值下降,同样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第二,财务重述会引发财务重述公司管理层频繁变更。这一变更也表明,ceo和cfo作为公司高管,代表公司所有(股东)对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工作,并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有重要的责任。第三,财务重述会使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招致法律诉讼,陷入长期的麻烦之中。这种诉讼无论是公共惩罚还是私人惩罚,都与财务重述公司股东的损失存在较大相关性。第四,财务重述会使发生财务充实的公司融资成本上升。因为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降低相关评级机构对财务重述公司的预期盈余质量评级,导致投资者提高了对公司回报率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三、财务重述的动因分析

(一)完全契约论与不完全契约论

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开启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契约理论迅速发展,形成了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是把参与博弈的各方当事人放在一个委托—框架下处理,把所有的交易和生产关系抽象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假设中,在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完全理性的委托人总是可以设计一个最佳契约,该契约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或然状态,并能够无成本地被第三方强制执行。而不完全契约正好相反,由grossmanandhart(1986)、hartandmoore(1990)等发展起来不完全契约的理论认为当契约不完全时,资产归谁所有,谁拥有资产的支配权等问题就非常重要。该理论的主要思想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市场的复杂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尤其是与专用性投资相关的许多重要变量即便可被当事人双方观察也不可被第三方(比如法院)证实,因此现实中的当事人难以签订能够自我实施的或者被第三方低成本强制实施的完全契约。也就是说,当契约不完全时,资产归谁所有,谁拥有对资产的支配权等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二)企业的本质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coase(1990)从交易费用角度对企业的本质作了阐述,认为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可代替的手段。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是由一系列短期契约来完成的。而在企业内部,相同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建立较少的长期权威关系契约来完成。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将倾向于扩展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另一个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之后经很多学者的研究形成了现代企业的结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集合,企业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都是这个集合的子契约,并且这些契约的本质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三)不完全契约角度的报表重述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是企业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不完备的契约集合,其本质也是由一系列的不完全契约组成。而在上市公司中与报表重述相关的契约主要包括薪酬契约、融资契约和财务契约,同样的道理,它们也是不完全契约。

1.薪酬契约

薪酬契约是用来规范的劳动者与企业之间酬劳关系的契约集合。财务重述期间,由于薪酬契约的存在,企业高管的有限理性加之相对于其他投资者拥有更完备的信息,从而导致了财务重述前后公司内部人员交易行为异常。beneish(1999)较早地检验了财务重述公司内部人交易行为,发现在财务报告高估盈利期间,这些公司的管理者比配对组公司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卖出他们的股票和行使股票期权。agrawalandcooper(2008)以宣布低调盈余的财务重述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一定标准选取控制公司之后研究了公司五类内部人在公开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样本公司,全样本分析仅微弱支持财务重述公司的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比财务重述之前出售了更多的股票。但在子样本分析中,却发现了财务重述公司的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出售了较多股票的证据。liandzhang(2007)发现在sox法案实施之前,内部交易行为与宣告时股票非正常收益存在相关性,但sox法案实施后,具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交易行为明显减少。因此他们认为财务重述报告期间存在内部交易行为,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在财务重述前抛出股票以减少股价即将下跌带来的损失,sox法案的实施约束了财务报告重述公告前的内部人交易行为。除此之外,这种信息不对称还致使内部人员行使股票期权现象的出现。burnsandkedia(2006)研究发现,ceo期权组合对股价的敏感度与财务错报显著正相关,而ceo薪酬结构的其他部分与财务错误报告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表明通过财务错误报告来影响股价以谋求私利是持有股票期权ceo动机之一。efendietal.(2007)发现财务重述之前,公司ceo会执行更多的期权,尽管他们在市价下降的时候持有大量未行使的期权。burnsandkedia(2008)尽管没有发现公司管理层在错报期间执行更多期权的证据,但发现执行了更多期权的公司往往会采用基金的会计政策。这些公司比配对公司管理层多行权20%~60%,且与收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幅度与管理层执行的期权数量正相关。财务重述期间高管交易行为和股票相关的薪酬变化显示了管理者存在自利行为,并通过财务重述来实现。

2.融资契约

融资契约是用来约束资本市场上融资企业行为的契约集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盈利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保持一个连续正的盈余增长以融资到更多的资金往往就成为公司融资的资本市场压力。由于融资契约的存在,融资企业拥有对本公司资产的支配权,许多盈利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就会利用这种支配权,通过财务重述的途径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盈利能力符合要求,进而进行融资。dechowetal.(1996)发现融资需求显著影响着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公司期望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时,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最大。burnsandkedia(2006)发现财务重述公司的股权融资与长期债务比的平均数都显著高于非财务重述公司,说明财务重述公司有着更多的融资需求。

3.财务契约

财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管理层的财务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契约集合。在股票正常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们有限理性的存在,投资者对未来股价的预期多依赖于证券分析师和管理当局的盈余预测,盈余操纵被用于迎合这种预测,若没有达到财务预期则可能带来股票价格的负效应,降低公司的声誉,导致公司在经营业务中遭受损失,从而减少企业未来的利润。callenetal.(2008)发现具有亏损历史并且将来可能亏损的公司相对于盈利公司更有可能利用财务重述操纵盈余。richardsonetal.(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未来盈利增长方面承受了更高的市场期望值,迫于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以维持盈利增长或超过预期的盈利,而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的激进的会计政策最终导致了更频繁的财务重述。

四、结论及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

报表重述现象的出现存在客观的可能性,它的出现显示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规都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尽量全面客观,尽量减少不确定措辞的使用,不给财务重述制度上的可乘之机。此外,应加强相关法规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公司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责任,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戒力度,从而提高财务造假者的成本。

(二)完善公司内部薪酬激励机制

由于薪酬契约的存在,导致了财务重述期间高管交易行为和股票相关的薪酬变化。对此应设计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管理者激励机制,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并将财务重述行为作为衡量期权的一个因素,让经营者与企业盈余剩余长期结合,使经营者不会轻易选择放弃长期利益行为,并进一步限制高管行权条件和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的行权行为,从而减弱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进行会计造假的动机。

(三)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由于融资契约的存在,投资者和债权人与管理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债权人多依赖于外部审计。这就要求相关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职业标准,提高审计信息质量,以保障外部使用者利益,从而减少财务重述现象的出现。

(四)提高相关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理性认识

由于财务契约的存在,加之证券分析师和相关当局往往根据当前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证券分析师和相关当局的盈余预测往往偏离公司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相关的经营者和投资者提高理性认识,不要盲目跟着预测走。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8

前言:本文提出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新概念,并初步确定了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制度框架。集约化管理在我市提出实施以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完善,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自理实施以来,解决了配网工程大量增加、省市公司对工程管理要求大幅提高、人员配置严重缺少以及常年存在的配网工程设计不规范、施工不标准、验收不严格等历史性遗留问题。

一、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新模式的实施背景

(一)原管理模式达不到新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

根据新规定:配电运行单位在每年8月30日前完成管辖范围内配电网设备运行情况资料的收集,并在每年9月30日前编制下一年度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需求。注:该项目需要包含所需物资、资金信息,就要求项目需求达到初步设计标准。这就意味着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要完成下一年度全年600多个项目的需求整理、筛选、现场勘查、设计审核、提交上报。其他的工程环节时间节点也是一样,例如:5个工作日内通过配电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办理物资领用手续;3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5个工作日内根据设计变更完成物资领退料手续;10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竣工决算并提交审计等等都意味着在人员配置不可能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对管理进行优化才能解决目前的矛盾。

(二)原模式下质量上达不到新规定的要求。

原模式下配网工程管理没有细化,各个环节质量上达不到新要求,例如要求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施工图纸应包含设计说明书(参见模版)、平面路径图、电气接线图、杆型装配图、特殊杆塔基础图、接地装置图、特殊工艺图和杆塔明细表(参见模版)、设备清单等。而这么细化的要求不通过管理改革与创新,在人员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完成情况很难达到要求。

(三)原模式下人、财、物没有达到“集约化”。

原模式管理下,碰见一个问题,才提出改造方案解决问题,即项目需求。需求提出来之后,需要等到会议平衡。然后再上报项目需求。项目下达后,再由班组带设计人员勘查现场,勘查后班组审核设计图纸及施工预算,修改再勘查,上报物资,待物资到后给施工单位现场交底。由于时间周期长,周围环境可能出现变化,这时候就需要设计变更,也就是再把上述流程走一遍。同时很可能因为设计变更后某项物资导致工程还是不能实施,需要继续等待物资。这样重复的周转导致于人财物存在浪费,没有做到“集约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的新模式。细化管理流程,借助科技技术手段,实施标准化作业,逐步探索实践出一套科学、实用的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新模式,确保全年配网工程的安全、可靠实施。使用最少的人、财、物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二、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新模式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的内涵是集合人、物、财、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

主要做法分为三个模块。1、需求管理集约化。2、施工管理集约化。3、竣工管理集约化。

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主要做法如下:

(一)需求管理集约化。

针对需求管理要求的提高,不能再和以前管理模式一样碰见问题后解决问题。我们建立项目需求储备库,并根据配电网项目需求组织分析,并按照储备库中项目轻重缓急及资金情况排序,合理编制配电网项目计划。

对项目需求储备库中的所有项目设计达到施工标准。也就是说在提交需求的同时就进行设计及紧急、特急工程的施工交底。由于配网工程设计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而对现场熟悉程度要求高。因此,组织设计院资深专家对配电运检中心所有人员进行了多次配电工程设计讲课。在配电运检中心人员掌握配电工程设计技能后,由配电运检中心在对整个配电网进行三年规划的同时,将设计图纸及施工预案编制出来。该设计图纸及施工预案由相关专职及运行班组长进行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审核程序。并实现了设计施工一体化。

为了便于项目需求、设计、施工预算、物质清单的简单统一,供电公司根据省公司文件及地区特征编制了典型需求上报目录,框架物质清单、典型设计及施工预算编制。所有的项目都可以直接套用,操作简单方便。

(二)施工管理集约化。

在需求管理集约化的基础上,施工管理集约化实施就比较方便。首先:1)物质管理集约化,在年度资金计划下达后,直接在项目需求储备库中由前到后顺序选择,选择后直接汇总材料清单,上报年度配电网物资框架需求。

2)施工计划、物资领料管理集约化。每个月召开工程管理、运行、施工单位平衡会,确定本月度具备施工条件的工作。确定后统一安排停电计划,并集中通过配电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办理物资领用手续,并领用所需物资。

3)施工质量进度流程化管理。对配网工程建立了15种模板。使得配网工程操作简单、规范、高效。其中包括:配电网工程安装施工记录模板;配电网工程开工、竣工报告模板;配电网工程验收记录模板;配电网工程设计合同模板;配电网工程施工合同模板;配电网工程安全协议模板;配电网工程施工监理合同模板;配电网工程施工监理安全协议模板;配电网工程项目进度统计表模板;配电网项目需求统计表模板;配电网项目可行性研报告模板;配电网工程项目年度计划表模板;配电网工程项目月度、季度计划表模板;配电网工程设计委托书模板;配电网工程设计说明书模板;配电网工程设计变更单模板。

同时,根据各个模板理顺了各个环节的流程。使得流程更加简洁高效。工程开工前,根据合同签订的工期,结合工程规模、性质和关键节点,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工程施工严格按照施工协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单位不得任意修改,对有与施工方案不符或偷工减料的行为,项目负责人发现后有权给予制止,并令其停工,待整改后方可继续施工。如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有必要修改原设计方案的,经设计变更、审核、批准后方可施工。

配电网工程实施由工程项目负责人负责进度管理,依据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的条款,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工程项目负责人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安全、工艺、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协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分析和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确保按期完成。

(三)竣工管理集约化。

1)工程竣工后统一进行工程资料归档。各施工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移交、审查工作。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

2)配电网工程档案模板统一,使得归档高效清晰。

归档范围:配电网项目的综合性文件,包括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合同、协议、统计报表、集中招投标文件、工程整体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针对具体工程的文件资料,包括工程设计文件,开、竣工报告,施工合同、预算及旧料回收清册,安装及试验记录,竣工图纸,设备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政策处理记录及其协议书,工程结算与决算等。

3)归档时间节点清晰。各个施工单位及运行班组流程简洁高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后5个工作日内,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物资退料。单项工程施工结束后,由工程项目负责人负责列出清单,督促施工单位在10个工作日内提供工程竣工资料(包括签证、变更资料)和工程施工结算报告,收到竣工资料和工程结算报告后组织相关专职及运行班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工程结算审查。项目负责人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周内组织施工单位及专职、运行班组完成工程资料的收集并归档。

三、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新模式的实施成效。

自2010年初起,对配网工程实行了集约化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节约了人、财、物的投入。

2、实现了管理流程的标准化

3、提高了工程质量

4、缩短了各项流程的时间

5、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

四、总结

开展配网工程集约化管理实现了成本的降低、高效的管理。即全面梳理程序,优化、固化管理流程,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流程。在人员未增加的情况下,完成2010年配电项目实施计678项,是2009年333项工程项目的2倍,平均每个项目实施的周期减少了30个工作日。集约化管理深入每个施工方案的优化,使工程成本降低,废旧物资回收精确,工程质量大幅提高。这种以节俭、约束、高效为目标优化管理流程及人、财、物的调配,是配网管理全面集约化走出的第一步。目前供电公司对配网工程管理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各项流程管理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

9月8日,水利部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确定在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江苏省和北京、无锡、中山等8城市,分别开展流域、省级区域和城市水利现代化试点;在浙江、湖南、重庆3个省市开展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在天津、河北、山东4个省市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在水利部确定的水利改革试点单位中,山东、湖南率先对试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措施,期待能为全国水利改革作出示范。

山东努力寻求“顶层设计”,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作为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山东省在9月8日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切实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充分发挥“红线”指标的硬约束作用,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为守住“三条红线”,2010年山东省就颁布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并依法严厉查处了1500多件违规审批、非法取用水案件;相继颁布了9个重点工业行业的产品用水定额、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饮用水企业产水率标准等地方标准,严格按照定额对各类取用水户实行用水计划管理。

湖南“五路突破”,成为水利综合改革领头羊。作为全国水利改革综合试点,湖南争取中央水利投资超过60亿元,居全国第一,而该省全年的投入将达到200亿元。在9月2日召开的该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该省将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水利综合改革,为全国水利综合改革探索宝贵的经验。目前,水利部已批准《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改革试点也正式启动。根据改革方案,湖南省将在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二是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水利投入总量和增幅明显提高。三是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强化以乡镇水利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五是稳步推进城市供水、农业供水和农村集中供水水价改革。

江西出台干部教育培训10年改革规划

自2010年8月中央《2010~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出台后,湖北、湖南、河南、广西、山西等地相继出台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推出不少具有特色的改革措施。8月中旬,总书记为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撰写《序言》,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

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9月初,江西省出台贯彻《2010~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未来1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细化了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训模式等内容,提出到2022年,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打造一批教育培训精品,实施七大干部教育培训工程。根据《实施意见》,江西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将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坚持质量至上、务求实效的原则,计划实施一流培训机构创建工程、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工程、后备干部素质能力强化工程、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7项重大工程,以此引领和推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

立足区域经济战略,建立生态经济与科学发展实践教学基地。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立若干生态经济与科学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村、社区、企业和重点项目作为干部实践锻炼基地,为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提供直观、生动的课堂。

注重上下交流,着力培养年轻干部。为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实施意见》提出,每年组织2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开展集中专题教育培训;每年选派50名左右年轻处级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每年选派5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家机关和省直机关挂职锻炼。

对接重大项目建设,每年培训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该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实施意见》要求每年培训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到2022年累计培训10万人次,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实施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00名左右,每年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管理人才50名,每年选送50名优秀企业家及后备人员赴境内外培训考察。

山西综改方案报中央三大亮点抢先看

6月23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此前,山西省政府已就《总体方案》分别向省政协、省直部门、省内各市、省内专家等征求意见。7月4日,山西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等,旨在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提供良好环境。7月22日,山西省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12个配套专项规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8月13日,山西省发改委官员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山西综改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已上报至中央层面。综合媒体公开报道,山西综改试验区方案有三大亮点最令人关注。

坚持先行先试,“一市两县”综合先行试点。按照计划,山西将采取“一市两县”综合先行试点,即在省级“一市一县”试点基础上,各市可根据实际,再选择基础较好的1个县(市、区)作为市级综合试点。同时,采取“一市两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即循环经济园和科技创新园;县级采取“一县一企”推进,即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循环经济企业。为此,省里将对标杆项目和试点园区、县区、企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辅以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确保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推进。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山西的综改方案的焦点是煤炭,问题是要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是继续围绕煤炭做文章,还是另辟蹊径开拓非煤产业?山西省的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山西能源发展重点在于做大做强煤层气、煤制气、煤制油、太阳能、风能等5个产业链建设。显然,煤炭仍然被高度强调。不过,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强调,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该省发改委披露,“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在煤炭装备制造、铁路装备制造、大型机械制造三个领域集中发力,占领高端制造市场。

5年投资5万亿元,重点投向锁定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根据山西省“十二五”发展目标,今后5年,该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万亿元,主要用于推进综改区建设。据介绍,这些资金分解到5年中,第一年以6000亿做基数,第二年7700亿,第三年接近9000亿,后面两年分别为1.3万亿元和1.5万亿元,这样平均到每年是1万亿元。从资金构成上看,5万亿元投资将包含企业融资、政府引导资金、民间资金,再加上其他途径如招商引资。从投向上看,5万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

破难题――浙江河南江苏下了大决心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举行集体学习,总书记用三个“最严格”定下基调,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7月2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土地管理的5项重点工作,提出要严格依法依规管地用地,坚决防止违法违规用地反弹,被业界解读为土地调控“国五条”。

今年以来,浙江、河南等地对土地开发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实施一系列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程,探索构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新机制,以促进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浙江今年力争单位GDP地耗降低5%。7月中旬,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环保厅联合出台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11年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力争今年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同比下降5%,年底80%的县(市、区)达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标准。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包括:一是实施城镇建设节地工程,要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力度,开展“集约促转型”专项活动等;二是实施工业建设节地工程,年内开展14个产业集聚区节地示范建设;三是实施住宅建设节地工程,推进住宅建设节地示范;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节地工程,推进基础设施节地示范试点建设;五是农村建设节地工程,全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420个;六是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全省完成年度垦造耕地面积20万亩。

河南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平均提高30%以上。今年3月,河南省制定了《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平均提高30%以上,努力实现全省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明显下降,土地收益增幅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方案》提出,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及时修订与用地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提高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严格建设项目设计审查和建设用地审批,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标准及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同时,要对用地计划指标配置效果差、项目未落实以及土地利用粗放、供地率低、违法违规用地严重的市,不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调剂,并在下年度分配计划指标时予以核减。

江苏“创新23条”给了企业定心丸。4月14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央党校作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专题报告时,提出了“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六个原则和七项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5月24日,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共21条新举措,包括清理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等政策,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轻装上阵。7月20日,媒体透露,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已经进入会签阶段,即将于近期下发,其核心是改变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迈向集约式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

8月22日,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共23条,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府保障措施等方面,十多条奖励、补助政策和真金白银助推企业驶入创新“快车道”。

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可奖500万元。《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到3000家以上。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按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此外,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和200万元;对主导制订或修订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高科技人才最高可奖30万元。《意见》为创新型企业家、创新人才队伍、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等量身打造了“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多个“成长套餐”。该省“”、省“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育对象,以及省“产业教授”,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县可给予奖励,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引进技术设备、原材料可免征关税和增值税。《意见》还给企业创新送出了一个“大礼包”: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将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部级高新区争取开办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实验用地,参照工业用地管理。

党报关注浙江破“三荒”,关键是不走回头路

今年以来,“电荒”愈演愈烈。进入8月,华北、华中、华东区域电网及多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纷纷创新高,国家发改委要求,坚决把违规项目和过度扩张的高耗能企业用电压下来。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甚至蔓延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2010年中小企业生存报告》调查显示,全国超过两成中小企业用工短缺,平均每家企业用工缺口达14人。为了抑制物价上涨,上半年,央行已经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使得银行信贷额度紧缩,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更加绷紧,遭遇前所未有的“钱荒”。

今年伊始,电荒、人荒、钱荒让浙江不少民营企业主头痛不已。但今年上半年,该省亏损的工业企业在逐月减少,到6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4673家,比一季度减少1600余家。那么,浙江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呢?8月15日《人民日报》援引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的话指出,困境中更要咬定转型升级,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不因“三荒”重走回头路。

破“电荒”,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方面,浙江的企业开始重视转型升级,如浙江富沃德电机公司生产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效率高、能耗低、绿色环保。另一方面,把未来的目光投向新能源产业,不仅强力推动光伏产业,而且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

破“人荒”,就是要留得住人。在“拴心、留人”方面,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广“和谐企业”建设,把社会保险、集体合同等职工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设置为创建的最大权重,职工满意度测评在85分以下的企业,不得审报和谐企业。同时,浙江各级工会不仅积极促进基本劳动标准的落实,保障职工的收入、劳动安全等基本权利,而且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等方式,努力使广大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破“钱荒”,多策并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浙江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合作,推出了第三方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为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带来共赢。同时,浙江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直接对接贷出的6000亿元民间资金。此外,通过政策创新,让股权可以质押、集体土地厂房、在建工程可抵押贷款和抵押房产可转移抵押,为缓解融资难提供了新的路径。

江苏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开始招标了

5月18日,山西省重大研究课题办和省社科院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公告,10项重大课题研究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际问题。6月13日,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发改委联合促进中央苏区振兴十大研究课题全球招标公告,主要是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总体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等。8月18日,湖北省2011年智力成果采购招标公告,选题范围包括加速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金融创新、建设“幸福湖北”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

为推动江苏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组建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面向全省公开招标。8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招标公告。

组织形式采取三方架构,研究方式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根据公告,江苏省社科联将公开招标12个研究基地,包括“两个率先”研究基地、转型升级研究基地、创新驱动研究基地、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基地等。研究基地的组织形式将采取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三方相联合的形式设置。中标单位为基地第一责任单位,未作为第一责任单位中标的省内其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评标情况,也可以作为基地参与单位。研究基地的课题研究由省社科联统一管理协调,采取三位首席专家负责制,其中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位,省级机关专家一位,国家机关或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位。中标单位的申报人为第一首席专家,对基地工作负主要责任,其他首席专家协作做好基地工作。

研究方向定位为超前研究和长期跟踪研究。按照公告的要求,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对实践问题长期跟踪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依据基地研究方向,制定基地中期和年度研究计划;每年年中和年底分别向省社科联提交一次研究基地专项研究报告或者调研报告等。

湖北1.7亿推动低碳试点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今年8月26日,中国低碳减排业界的第一个全国性组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其将在气候变化政策协调、低碳标准论证以及低碳投融资方面展开工作。

8月12日,湖北省召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低碳试点工作。作为全国低碳试点单位之一,湖北省动手快、措施硬,一年来采取健全机制、政策配套、资金扶持、营造氛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实现了低碳试点工作的良好起步。

投入巨资设立低碳专项资金。今年初,该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由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低碳试点和新能源建设等5项组成,总额1.7亿元。其中,新增的低碳试点和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按激励性转移支付的方式管理,奖励给各级政府统筹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统筹推进碳交易试点。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启动碳交易试点前期研究工作。有60多家企业参加的武汉市碳减排协会,正在按照“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开展区域性碳交易的探索。据悉,该省将抓紧组建碳排放权交易所。

调拨精兵强将组成专家委员会。8月12日,湖北省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该委员会由20人组成,入选专家大多是该省气候、环境、资源、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主要任务是为制定该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战略方针、政策法规和措施提供科技咨询和政策建议。

全方位开展省内低碳试点。湖北在该省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确定襄阳、咸宁两个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黄石经济开发区黄金山工业园两个园区,武汉市百步亭社区、鄂州市长港镇峒山社区两个社区为湖北省第一批低碳试点示范单位。据介绍,咸宁市试点的主要特色和方向,是发展低碳服务业、清洁能源开发、森林碳汇,襄阳市则着力于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相关链接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1篇10

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决定资金投向的主要依据。此外,会计盈余被许多政策、法规和契约直接或间接地用作公司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部分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手段对利润实现情况进行人为的调整和操纵,美化财务报告,粉饰上市公司的本来面目,致使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常用手段,并提出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的对策,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一)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契约角度看,管理人员可能投机性地运用盈余管理,以牺牲契约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财务报告角度看,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不接受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记录过高的费用或强调盈余的构成而不是净利润。美国学者Scott在从经济收益角度出发,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那些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行动影响盈余以实现其具体盈余报告目标。Roychowdhury(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采取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以使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实现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宁亚平(2005)认为,在本质上盈余管理属欺诈,其使财务报表反映的盈余水平是管理层所期望的,而非企业实际业绩,严重损害报表可靠性。在股份公司制度下,委托人与人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和规避政治成本等使得盈余管理长期存在。宁亚平等(2005)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司从1995年至2003年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以避免报告亏损或平滑利润。

(二)盈余管理主要动机(1)资本市场动机。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管理者不完全认同证券市场有效性,从财务报告角度来看,管理者可能利用盈余管理迎合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以避免损害自身荣誉和未符合分析师盈余预测导致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吴联生等(2007)比较了同样具有避免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远高于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市场提高了盈余管理的程度。(2)契约动机。首先,会计盈余被用来帮助监控公司与其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委托关系使人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委托契约的刚性及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自利性的管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Healy(1985)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净利润低于最低限,当期确实无法获得奖金或净利润高于最高限,管理层都会选择降低报告净利润的会计政策,以增加未来年度获得奖金的机会。只有净利润介于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管理层才会选择增加报告净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同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稳定的奖金流比不稳定的奖金流可以带来更高的期望收益,风险规避的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会计政策以平滑报告盈余。我国学者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此外,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隐性报酬也驱动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其次,债权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中处于不利地位,典型的长期贷款合同中包含了保护性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增加举债规模和降低营运资金和股东权益到一定水平,限制管理当局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公司股东谋取利益。大量研究对即将达到债务契约边界条件的公司是否盈余管理进行了检验。Sweeney(1994)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已经违约的企业,未违约的企业的确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而且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幅度更大。李丹和蔡玉华(2007)从债务契约性质与盈余管理幅度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短期融资性负债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幅度正相关;长期融资性负债与盈余管理幅度次正相关;商业信用性质等其他负债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存在于公司与股东之间的隐含契约代表一种基于公司过去业务的期望行为。Bowen,DuCharmeandShores(1985)研究隐含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发现高报利润能提高管理人员的隐含契约声誉,增加股东对管理人员将会继续履行合同责任的信心。(3)监管动机。我国证监会制定的监管政策与上市公司的报告收益相联系,证券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两条硬性规定: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配股、均衡增长、完成计划目标以及避免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有时人为对其利润进行“管理”,Chen和Yuan(2001)研究表明许多上市公司是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利润指标的。田高良、齐保垒和王恺(2011)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上市公司在第一年发生亏损,第二年管理层会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发生连续亏损而被ST;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被ST后,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争取扭亏为盈,以避免被剥夺上市资格。(4)配股动机。在我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配股融资成本低于公司举债融资成本,大多数上市公司均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始终都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标准,于是可能通过盈余管理使那些净资产收益率接近配股及格线但不符合配股要求的上市公司达到要求并能争取配股。此外,配股价格的高低关系到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数额以及顺利与否,业绩优良的公司的配股可以定价高一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上市公司为了提高配股价格也会进行盈余管理。洪明渠等(2008)实证研究2001年至2004年增发、配股的公司为发现股权再融资前,上市公司较高程度向上进行盈余管理,再融资后股票市场反应总体为负,公司收益明显下降。(5)节税动机。我国税法一般规定以会计利润为基础征收企业所得税,再根据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公司为了节税,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以减少现金流出,同时,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多,也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6)政治成本动机。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尤其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生产行业、特大型企业及飞机制造和能源公司等垄断性公司,会受到媒体或消费者的更多关注。政府部门就可能会对其增加税收或施加其它管制,使其面临较高政治成本,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庞大的公司可能面对较高的环境责任成本,盈利较高的企业可能面对较大的国外竞争,基于北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程序和方法使净利润最小化,特别是在企业前景光明的时候,向社会公众传达“非暴利”信息以降低政治成本。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11

控股公司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总结

一、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公司学习实践活动于20xx年3月10日正式启动,三个多月来,公司党组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工作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核心目标,突出实践特色,突出企业特色,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各个阶段的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部署,切实抓好组织领导。一是超前谋划,抓好准备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公司迅速行动,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设5个工作小组,负责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工作。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从组织机构、活动方案、思想发动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公司党组和各单位先后召开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做了详细部署和安排,使大家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步骤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严格要求,抓好分类指导。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重要步骤,公司都召开党组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会议,对具体工作进行研究、安排和部署。为确保活动每个环节扎实有序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专门制作了学习实践活动流程图,并对三个阶段每周工作进行详细分解,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举办了专题辅导讲座,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期间,基层各单位举办各类领导干部培训班23期。同时,公司组织了两个巡回检查组,对各单位进行全程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公司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同步实施,协调推进。

三是全面深入,抓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活动简报、网站专题、内部刊物、宣传专栏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舆论氛围。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公司出版专题图片展6期;编发活动简报13期,刊发稿件83篇;公司网站开设了科学发展观专栏,及时公司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动态;在《国网新源》杂志上开辟了专栏,及时宣传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单位也分别以简报、活动展板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学习活动氛围,扩大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影响。

四是领导带头,抓好群众参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公司党组成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参与讨论、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参与落实到各个环节,广泛动员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学习、调研、讨论和评议,积极拓展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的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活动、推进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扎实开展学习调研,着力提高思想认识。公司各部门、各单位在原汁原味学读本、学讲话、学文件的同时,将辅导报告、座谈交流、专题讨论、主题实践、实地调研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保证学习质量。

一是合理安排,切实抓好理论学习。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按照活动总体安排部署要求,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学习。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开展专题学习,在学习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引领作用。公司本部先后组织收看3场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会,推动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本部各支部每周三下班后集中学习2小时,周六上午集中学习半天,同时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自学时间,确保学习内

容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学完。在学习的基础上,公司本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中讨论,总经理工作部等3个支部分别做交流发言。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讲党课30次,各单位组织专题学习报告会47次,召开学习交流会39次。组织全体员工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答题活动,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知识竞赛答题活动优秀组织奖。

二是广泛深入,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公司党组结合学习与公司实际情况,围绕制约公司发展的6个主要问题,确定调研课题。3月23日—4月3日,6位党组成员分别深入8个基层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围绕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员工队伍素质建设等课题开展调研,并积极撰写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后,党组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调研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并最终形成公司调研成果报告。调研工作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推动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公司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抓住影响本单位发展的实际问题,结合分管工作开展调研,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27篇,为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三是广泛发动,认真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学习调研基础上,提出10个讨论专题,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4月15日,召开了公司学习交流座谈会,公司党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基层单位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通过学习交流会,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公司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公司下发的讨论课题开展大讨论活动,深入梳理需要转变的思想观念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为下阶段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入分析查找问题,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一是广开言路,深入征求意见建议。公司各级党组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广开言路。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设置征求意见箱、调研访谈、在门户网站开辟“建言献策”专栏等形式征求意见建议,共征求到42条意见建议,汇总归纳为28条。各单位也通过多种渠道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良好的民主氛围。

二是深入剖析,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开好公司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公司党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做了充分的会前准备。围绕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公司党组成员相互交心谈心,积极撰写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为民主生活会做好准备。4月29日,公司党组召开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两个转变’,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并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国家电网公司第七指导检查组组长郭小俐等同志到会做指导,并对会议的准备和召开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各单位党组织及本部各支部,在4月27日至5月8日之间,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着重在查问题、查思想、查工作、查作风上下功夫。公司党组成员深入基层,分别参加了6个联系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给予指导。公司党组成员、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所在支部的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活动期间,公司系统131名处级及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双重组织生活会,801名党员参加了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达到了交流思想、增进团结、明确方向、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是集思广益,形成高质量分析检查报告。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建议、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公司党组经过认真分析、检查和讨论,不断深化认识,起草了公司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为确保分析检查报告问题查找准确,原因分析透彻,思路方向明确,措施有力可行,公司党组将分析检查报告下发至基层各单位,以书面形式征求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广泛听取意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修改后,在国家电网公司学习实践活动第七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阐述了公司党组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总结了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公司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明确了公司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为确保分析检查报告查找问题全面、查找原因准确、整改措施得力、下一步工作思路更切合实际,公司党组于5月20日召开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领导、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退居二线职工代表、劳模代表、团青代表等参加评议会。会上,公司党组认真听取大家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的目的。会后,公司党组对分析检查报告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向基层单位征求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从评议和征求意见的结果来看,大家对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是满意的。公司把来自各方面的评议意见和建议汇集梳理,充实到分析检查报告中,为进一步深化公司党组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准确把握影响和制约公司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奠定了基础。

按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主持起草、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等主要程序,公司各单位于5月19日前完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审核意见。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公司党组针对分析检查报告以及群众评议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紧扣“四明确一承诺”要求,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方案坚持以取得实效为关键,重点强化整改要求和目标。对于近期需要落实的14条措施,中期、长期需要落实的29条措施,逐项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时限要求和责任单位、责任人,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

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原则,把整改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对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能办的马上办的措施,如制定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完善本部及各单位机构、人员编制设置等。同时,从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入手,制定了中长期整改措施,如建立具有新源特色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体系标准,建立我国抽水蓄能行业标准体系等。为确保整改工作落在实处,公司党组将整改落实工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成立公司整改落实工作督查组,强化整改落实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并将整改落实工作的进展情况向群众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五)坚持工学相互融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今年以来,公司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公司系统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四化”工作有待加强的实际情况,部署了加强标准化建设、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依法治企工作和开展“三节约”活动、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等重点工作。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公司党组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抓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公司生产经营、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依法治企、文化建设、廉政建设等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切实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突出实践特色和企业特色,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一)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达到新高度。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公司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过程。

一是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专业从事抽水蓄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营的直属公司,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处理好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着力提高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大局的能力,才能实现公司的价值,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深化了对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加快推进“两个转变”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化“两个转变”,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国家能源状况和企业实际,遵循电网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践证明,“两个转变”符合电网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符合公司实际和我国国情,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两个转变”的实践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在没有成熟经验及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四化”工作,走出了一条速度快、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具有国家电网公司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化“两个转变”的实践证明,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是推动我们的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深化“两个”转变,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公司和抽水蓄能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探索有新源公司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的不竭动力。

三是深化了对公司基本使命和提高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大局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国家电网公司将所属抽水蓄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营等业务全部交由公司管理,是对公司的极大信任。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的基本使命,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公司在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发展,保障电力供应,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公司基本使命的认识。把握公司发展规律,既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两个转变”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又要充分认识公司控股型、业务差异化、管理专业化的特殊性,将公司发展必须遵循的普遍性要求与特殊性相结合,着力提高公司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大局的能力。我们将在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公司发展战略,继续大力推进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以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为关键的“四化”工作,建立科学合理、运转有序、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控体系,形成体制科学、资源优化、运行高效、业绩优秀有新源特色的发展方式,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深化了对抽水蓄能功能作用和提升服务电网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看,抽水蓄能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发展具有明显阶段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抽水蓄能电站功能的发挥,和电网结构、电源结构和负荷特性密切相关。必须在服务电网发展的大前提、大框架下,认识抽水蓄能电站的功能定位,认识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规律。从公司系统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情况来看,尽管不同区域、不同容量的电站运行方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网络“节点”上,发挥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功能,服务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现阶段最优质、便捷、可靠的电力系统工具之一,是我们对其功能定位的基本认识。电网作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能源运输、配送和市场交易功能于一体,必须有可靠的“蓄能器”、“稳定器”和“调节器”,以解决运输、配送过程中的储存、稳定问题,提高市场交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这正是抽水蓄能的优势。我们要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规划下,加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为特征,可靠性高、技术经济指标领先的抽水蓄能电站,形成服务电网、规划先进、管理科学、协调发展的抽水蓄能发展方式,为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人,根本在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能力突出、业绩优秀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公司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业绩观。我们重点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落实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二是集团意识。牢固树立全公司“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小局与大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始终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切实提高执行力。三是诚信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四是责任意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恪尽职守,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重要工作靠前指挥,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三)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梳理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发展思路得到新完善。转变公司发展方式,是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公司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相比,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集团化运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公司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与实现公司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在完善治理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整合资源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二是依法治企需要进一步强化。干部员工依法治企的观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一些规章制度的执行还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松散、粗放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管理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重点是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需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各个管理领域全面开展。

公司发展的过程,是主营业务逐步明确、发展战略不断清晰的过程,是公司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公司党组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公司在全面梳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发

展思路,确立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两个转变’为主线,以安全稳定为前提,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深化‘四化’工作,着力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公司发展和抽水蓄能发展,确保公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公司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认真落实。

(四)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公司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公司发展取得良好业绩。积极加快前期项目工作进程。江西洪屏、浙江仙居项目今年将核准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吉林敦化、山东文登、河南天池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和西北地区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工作。控股风电项目今年投产容量将达到14.85万千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积极推进风光储联合示范项目和内蒙古元宝山10万千瓦、甘肃酒泉20万千瓦两个风电示范项目工作。同时,公司加强抽水蓄能电站投资机制和电价机制研究,积极开展抽水蓄能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有序发展作出积极的探索。

二是服务电网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公司运行抽水蓄能电站和装机容量逐步增加。一类设备障碍和非计划停运同比分别下降72.7%和61.8%,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公司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和水平,为电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提高电网应急处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抽水蓄能电站服务电网精益化运行的能力显著提高,为在负荷中心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精调”功能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三是“四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了集团化运作体系,形成基建和检修专业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司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加强公司系统人财物等资源集约化管理,优化配置公司人力资源,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集中招标管理,实现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强化综合计划和预算执行的刚性,推行标准成本管理,将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等全过程。实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公司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公司标准化办公室,对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健全公司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四是依法治企工作和“三节约”活动效果显著。将依法治企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纪检、审计、监察、法律、财务稽查的协同作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依法治企工作水平和公司风险防范能力。结合“五五”普法活动,开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培训,增强了全员法律意识。全面推进公司系统“三节约”活动,厉行节约,节俭办企,在基建、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落实勤俭节约要求,全面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切实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是职工队伍素质不断增强。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深入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强化领导干部的集中培训,重视一线职工和新职工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更新、技能培养和实践锻炼,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动态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公司系统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六是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党组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组织协调、依靠广大职工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围、职责内容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下级严格管理,做到了工作职责到哪里,廉政责任就到哪里。加强全员廉洁

从业教育,大力培育廉洁文化,为公司发展营造了一个“干事、干净”的良好环境。

三、工作体会

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第七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按照中央和国资委的统一部署,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制定了科学全面的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深入细致地部署了每一阶段工作,尤其是强调突出实践特色和企业特色,为我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第七指导检查组认真履行职责,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和重要环节,都亲临公司,进行全面深入指导,为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准备、深入发动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公司认真分析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保证措施。通过广泛深入的动员,使每个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扎实推进。

(三)落实制度、强化检查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保证。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务求实效,是公司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坚持的基本要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过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制度,规范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巡回检查组对基层工作的巡回检查,为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本部与基层同步进行,同步实施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方式、抓好学习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索创新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活力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集中学习文件材料等“规定动作”夯实了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讨论等形式,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兴趣。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昂热情,使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持续深入。

(五)突出实践、务求实效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理论学习,开展广泛调研,以工作实践为主题,体现实践特色,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落在实处,指导公司的科学发展,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得到了不断升华。

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公司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学习的系统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还不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还需要增强;对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学习还不充分;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得不够,学习的自觉性还需要提高。二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转变。我们对公司发展、抽水蓄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公司面临的形势和加快发展紧迫性的认识还需要提高,在解决影响公司发展特别是抽水蓄能发展、较为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三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把握还需加强。对公司基本使命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如何健全和完善符合公司实际、更加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司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大局的能力,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对抽水蓄能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如何提升抽水蓄能建设和运行水平,提高服务电网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四是作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司党组始终注意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严格自律,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如深入基层和一线的调研还相对较少,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对有些重点工作落实过程的督促检查还不够,工作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党风廉政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方案的落实。目前,公司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已经印发,关键是把整改落实方案落到实处。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二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进一步细化并实施整改落实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要真抓实干,集中整改,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四要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对整改落实进度、质量、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全面抓好落实。

二是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测评工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满意度测评方案,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要合理确定测评代表范围,确保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科学制定测评方式和程序,确保测评结果客观真实。测评结果要采取通报会的方式向职工群众公布,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抓好落实。

三是着力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持久地深入学习和实践。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长效学习机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决策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将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和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篇12

【关键词】智能化;社会性;经济性;示范性

淮北桓谭110kV变电站是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第二批试点工程,并以科技创新亮点成为国网公司“110千伏智能变电站研究和示范”重点科技项目。桓谭变110kV进线及主变中性点采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FOCT)。PT采用阻容分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并将6相全光学电压互感器(OVT)挂网运行,是国内第一个同时采用FOCT与OVT的智能站,在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方面实现了多项之最:

全光学电压互感器与110kVGIS三相一体式的应用方式在世界上属首次。三相OVT敏感单元安装于一个独立GIS罐体,光PT和电子式PT,可以插拔式的对接方式和GIS上预留的气室接口进行直接对接,完成总装。

全光学电流互感器采用在110kV三相一体式GIS安装中敏感环三相叠加的安装方式在世界上属首次。光CT与GIS采用三相一体式模块化的装配方案,灵活应用了FOCT可偏心安装的特点,巧妙实现了SF6气室外安装,从根本上解决了气密及高压的绝缘问题。

桓谭变主变中性点光学CT,采用套筒的方式安装在主变升高座上,实现零电位安装,在国内尚属首次。桓谭变首次实现了GIS冗余配置光学原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挂网试验。通过成功挂网,对光PT的可靠性进行充分验证,为光PT在智能电网中的大规模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第二批试点工程,桓谭变在智能化水平、经济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对国网公司大力推动绿色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具有示范性意义:

1.智能化水平

(1)桓谭变的站控层信息一体化集成度、一体化电源系统、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系统网络化接入及网络记录分析、电流电压数字化采集等基础功能完备:

1)站控层信息一体化集成度。

站控层统一采用DL/T860协议实现信息建模与共享传输,站内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后台主机实现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2)一次设备智能化。

一次设备增加主变、110kVGIS、避雷器消弧线圈、接地变(兼所变)实现智能化;10千伏开关柜实现顺控操作和温度在线检测。主变本体非电量信息以硬结点方式开入,经数字化转换后将非电量信息、非电量保护动作信息及装置自检信息以GOOSE方式开出至过程层网络。中性点CT采用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合并单元冗余配置,实现中性点光CT的接入,以60044-8和9-2采样值报文输出。其中顶层油温增加一组光纤温度计,输出数字信号直接接到合并单元。OCT合并单元及EVT合并单元均冗余配置,实现电子式互感器输出信号的接入。挂网OVT冗余配置,实现全光学电压互感器输出信号的接入。

3)二次系统。

桓谭变采用“三层两网”结构。配置独立的网络报文记录分析系统,实现对全站各种网络报文的实时监视、捕捉、存储、分析和统计功能。站控层网络采用双星型结构,可传输MMS报文和GOOSE报文。间隔层测控设备接入站控层MMS双网,接入过程层GOOSE、SVA网。过程层组GOOSE、SV双网,主变保护采样值、跳合闸及智能终端开关采用“直采”和“点对点直跳”方式。

(2)桓谭110kV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其技术领先性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1)变电站顺控操作。

站内实现全部开关顺序控制功能,且具备与上级调度的互动功能。按照IEC61850标准的顺序控制要求建立模型,实现就地与远方调度一间式操作。

2)和上级调度的源端维护能力。

建立变电站模型和主站调度模型的映射关系,建立一体化网络模型、参数和数据的源端维护机制。生成智能电子设备与变电站通信网络配置的文件以及将站内监控系统的图形文件转换为主站可以识别的交换格式,并将这些文件提供给主站,做到站内与主站数据一致。

3)设备状态可视化。

110千伏桓谭变对变压器、110千伏GIS、避雷器、开关柜等设备状态信息全部采集,并按照IEC61850标准规约上传到后台主机,并进行状态可视化展示且发送到上级系统。

4)智能告警。

桓谭变利用设备状态可视化采集的设备状态信息,通过专家分析系统在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实现智能告警与分析策略等高级应用功能。应用智能告警及分析策略高级智能功能;针对二次系统大量的告警信息,该系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告警信息类别、优先级等进行信息的分层、分类告警或上送主站。

5)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运行与监视。

站内设智能辅助设备管理系统,图像及安全警卫系统能够实现视频画面切换、预置点自动定位和自动联动录像功能并能根据生产运行环境需要自动投入风机、照明、空调等负载,实现与变电站设备操作、报警等各类事件及通风系统等环境设备的联动,极大地节约了电能。

2.经济性

流线型设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造型新颖独特,与变电站主厂房连接和谐自然,与城市未来规划浑然一体,不仅实现了变电站“零损耗”,而且可以在系统电能有节余时向低压电网输送电力,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9.7吨,二氧化硫2.7吨,粉尘24.5吨,为低碳环保做贡献。桓谭变建成后,可实现设备例行检修到状态检修的改变,减少巡检成本约6.24万元/年,减少维修成本约31万元/年;通过智能变电站远方操作、保护软压板投切等远程控制手段减免的常规站就地操作成本约8.42万元/年,减少变电站值守人力约10万元/年,节约站用电费约2.36万元/年,每年节约运维成本合计约58.02万元/年。

3.社会性

与常规站相比,站区围墙内占地1397平方,同规模通用设计占地2662平方,较通用设计节约占地47.6%,全站采用保、测一体化装置,取消独立的高、低备自投;设集中处理控制装置,在不改变设备接线的情况下实现任意的备自投逻辑、内桥测控、区域稳定、低周减载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变电站运行方式的适应能力。通过整合二次设备功能,优化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方案,大大减少了电缆及光缆数量,全站使用光缆节约电缆约5.6公里;二次设备室屏位共计21面,面积仅为63平方米,与同规模变电站相比屏位减少了22%,占地减少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