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王阳明大学问心得体会感悟(精选3篇)

时间:

王阳明大学问心得体会感悟篇1

有时经常会想,人为什么要弃恶扬善,做正能量标兵?说脏话,谋私利,推卸责任享清闲有什么不好?你可能会认为我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幼稚,可是你真的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吗?如果你感兴趣的话真的可以想一想“有什么不好”,并简单列举一下

如果你的答案非常模糊,那可就要注意了。为了说明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个情境:如果你身边经常接触的人中有这样一位,这个人一口一个毒鸡汤,高举正能量无用论,自认为在这个社会正能量的人就是天真,总是打压你的正直,可就是在学习成绩等方面领先于你,让你不得不重视他说的话。时间一长,如果你不深刻了解人为什么要弃恶扬善这个问题的答案,你觉得自己会在这种环境下“出淤泥而不染”,依然保有自己的正能量吗?

回归正题,阳明的《大学问》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对此做了简单整理

欲修身者,必先弃恶扬善:

修身,指为善去恶的行为

起主宰作用的灵明想为善去恶,起具体作用的形体才能为善去恶

所以想修身,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

然而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的,那怎么用得着去作正心的功夫呢?

心的本体是正的,但自从有意念产生之后,心中才有了不正的成分

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去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极臭的东西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诚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然而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若不及时明白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使它变为真实无妄的。

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这里的“知”是一种良知,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这是天命赋予的属性,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它是善念呢,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善念呢,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今日若想辨别善恶以使意念变得真诚无妄,其关键唯在于按照良知的判断去行事而已。为什么呢?

因为当一个善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喜欢它,甚至反而背道而驰地去远离它,那么这就是把善当作恶,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

而当一个恶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讨厌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那么这就是把恶当作善,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像这样的话,那虽然说心里知道,但实际上跟不知道是一样的,那还怎么能够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呢?

现在对于良知所知的善意,没有不真诚地去喜欢的,对于良知所知的恶意,没有不真诚地去讨厌的,这样由于不欺骗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意念就可以变得真实无妄了。

所以说要想致知的话,必然要在格物上下功夫。‘物’就是事的意思,凡有意念产生时,必然有一件事情,意念所系缚的事情称作‘物’。‘格’就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把不正的校正过来使它变成正的这个意思。校正不正的,就是说要去除恶的意念和言行。变成正的,就是说要发善意、讲善言、做善行。这才是格字的内涵。

王阳明大学问心得体会感悟篇2

读完《大学问》,我最大的感触便是一个字——“一”。

“一”便是统一,相合。从大人的以万物为一体,到本末实为一体,知行合一,都表明“一”这个境界的崇高。

天下有万事万物,如若细细辨数,穷极一生也不能探求,哪怕数字再大也毫无意义。故而,看似最简单的“一”,却将无法全部掌握的无穷悉数包含,分明是至简至微却内涵无尽。而作者也明白如此的统一并非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将此“一”拆为几个方面,逐步化一,达到大人的境界。

首先是修身。此时的人尚且不能以万物为一体,对外在的陌生使人不能客观了解自己,哪怕是善恶求证也要求诸外物。然而修身是修己身,若连自己都不能了解,又怎能明辨外物的理。况且若万物无穷,己身仿佛小点,表面上看去是万物包含自己,但是,仔细去想,又怎么不是自己这一点的边界包住了整个世界呢?所以万物包含自己,而自己又包含万物,因此自身与万物实为一体,最内的一点等同于最外的无穷。因此,向外的探求耗时耗力且不得根本,而自省自问却能掌握万物的道理,并有明确的目标——“心”,也就是良知。

问询自己的良知,也就是遵循人先天的本性的善恶。“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加以明辨分析,使之有一定的准则,而非不顾善恶,只凭喜好。这也是为何要强调意诚。只有意诚,才能遵从良知,对于善如好好色,对恶如恶恶臭。这样才能令本心直指良知,而不被恶念所阻,进而再由良知出发,才能保证行为的起源,也就是意念不受恶的影响。此时,人便能由良知进而操控行为,掌握自身了。因良知本是天生,遵从着自然的规律,所以人的行为也就更加的合理了,同时也会对外界产生好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人和事。像灰姑娘的后母对亲女儿的爱护,袁世凯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可以说是模范,与他们恶的一面相去甚选,这便是他们意不诚的结果,善的良知遇上恶念便让自己听从恶念,所以本可做大人,却落为小人,实在可惜。

此时的人自己完备,才能体会到万事万物的真理,并将其统一,进而明明德,成为大人。而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亲民等行为,看似是果,其实又是因,若无亲民,就不能明明德,但明明德又务必会亲民,所以互为因果,紧密一体,所以本末不能一分为二。

王阳明的一便是探求有的,进而推知无穷化凡为简,;以一证无穷,进而统一。这种理论看似太过唯心,但是,却又有着严谨的精神。比如数学中线段与一片大海中的点一样多,物理中由已知推证未知,不都是先求于己后统一万物么。

只是前者侧重于哲学,后者似乎偏向于具体科学。但哲学和具体的科学本就相互促进,互为本末,正如王阳明的本末之说一样,实为一体。可见这种思想的有效性。

《大学问》,岂止是《大学》之问,是大人之问,真乃大学问!

王阳明大学问心得体会感悟篇3

读《大学问》,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心。”

心是思维、感情。

按现代的说法,应该是脑子那里,主导思维(左脑)和感情(右脑)的区域。

讲心,就应该讲先讲初心。

这里的初心,就应该讲还没经过社会影响的初心。

婴儿刚出生那会的心。

婴儿刚出生时,便有了直觉的思维和感情。

而这会的初心,便有了区别。有的婴儿,天生就乐观,有的婴儿,天生就哭哭啼啼。

所以说,可能人一生的性格和思维,在形成胚胎时,就已经注定了。

在这里,初心其实就可以分一个善恶出来。

也就是孟子讲的善,荀子讲的恶。

但不一定善恶就要分得高低出来。我觉得善恶一体更合适。

婴儿有争奶的私心,也有关爱爸妈甚至关爱世界的同理心。

而为什么我们讲“去恶存善,明明理,讲亲民,讲止于善。”

因为从“恶”上面讲,人作“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作恶,其实是保护不了自己的,。作“恶”,便会生起站不住理的争端,从而反伤害了自己,所谓天理昭昭,因果不爽。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而作“恶”,反而保护不了自己,甚至是伤害自己。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不能作恶,只能作善。

止于善!

为了达到止于善,首先是:明明德。

明明德:即保持万物一体的同理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能站在别人别物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便会顺其自然地进行“亲民”。

即关心别人、关心社会。

后面我们讲“止于善”。是讲,当我们的念头出现时,我们就要思考,这个念头是否是“善的”。

而这个“善的”念头,不一定就是对待别人的,根据万物一体,对自身也是。

例如我现在产生一个念头,“今晚要大醉一场。”但是无缘无故去大醉一场,对身体不好,对发际线也不友好,老妈也会甩脸色,还影响明天的工作。

所以,这个念头是恶的,是欲。所以,掐掉。早点睡觉。

但绝大多数人都刹不住车,想法、做人、做事,都没办法止于善。这其中一点,是因为善的反馈时间比较长,而作恶的反馈时间比较短。

例如刚才喝酒这个问题,我要是去喝酒,那么马上就能得到酒精带来的快乐。

要不喝酒,那不喝酒的好处,就只能在日后的时间里,慢慢体现出来。

人有懒惰性,潜意识会追求短暂的快乐。

其二,做恶比做善比较简单。做善需要思考需要去做,而作恶往往比较简单。

例如好兄弟姐妹向你借钱一事。作恶的话,只需要说没钱,即使你有钱。

想作善的话,即使真的没钱,还得关心他一番,看能不能在其他途径帮到他。

而有钱要借他的话,还得计算能借出多少,这笔钱到时候拿不回来如何解决,或者能不能接受这笔钱拿不回来的损失。

所以说,作善真的比作恶难。

但是呢,回到文章的最初,我们讲心有善恶,因为做“恶”,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要去恶存善。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就要做到“明明德”,真掌握到“万物一体”后,我们就会生出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同理心。

在这个同理心的前提下,我们就大到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小到明确了对待每一件事情的方式方法。这样很自然地不断修正自己的念头,也就能做到《大学问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再做到知行合一,此心大概率就可以光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