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定军山观后感字(精选5篇)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篇1
军事题材贺岁大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好评,专业影评人士甚至称其为“堪比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大片”。不到一年时间内,《建军大业》《战狼2》《空天猎》等军事题材电影一路走红,让观众欣赏精彩内容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国防教育。
我国是拍摄军事题材电影的大国,从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军事题材的电影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像《红日》《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百团大战》《大决战》《冲出亚马逊》等,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军事题材电影的片名,很多影片不仅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而且也让他们进一步增强了爱国情愫和国防观念。当然,军事题材电视剧同样受到观众热捧,并在传播国防知识、激发国防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人没有想到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会在春节黄金档中走红,因为春节是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各大院线一般会安排轻松、诙谐、魔幻类电影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氛围。《红海行动》在春节假期持续走红,一方面得益于精良的艺术制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全民对国防话题的关注。观众看完《红海行动》后,不仅对影片中“中国海军接你们回家”等台词张嘴就来,而且对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赞不绝口。很多网民在观后感中说,这部电影是最好的国防宣传。
我们国家经历数十年的和平,经济发展在快车道上稳步前行,但社会民众并没有忘记国家安全。我国越是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面临的威胁就越多。守住奋斗而来的获得感、幸福感,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保证国家安全,从这个意义上看,关注国防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幸福。军事题材电影的另一个意义是,通过讲述画面故事,可以看到国家动乱带来的灾难,暴发战争是何等惨苦,树立国防观念是何等重要,警示我们要时刻居安思危,珍爱和平。
军事片走红,无疑为开展全国国防教育提供了一个“黄金期”。相比传统的国防教育形式,利用军事片开展国防教育,不仅受众多,而且印象也深,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红海行动》受热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清晰亮相,像新型护卫舰、导弹、近防炮、巡飞弹以及各种新式枪械,这些都是我军近年才装备部队的最新成果。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军事装备属于高度保密对象,他们对新型装备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站的分析文章中获取,既不权威,也不直观。《红海行动》最大尺度地展示了一些我军常规作战武器装备,既达到了以正视听的目的,又增强了社会民众对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了解。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开展国防教育全社会人人有责。影视制作方匠心打造军事题材大片,观众乐于在声画影音中接受国防教育,这种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是社会之责,也是国家之福。随着军队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影视制作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参与,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军事大片在等待着我们,军事影视无疑将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篇2
不了解电影或者不熟悉中国电影史的人看了<定军山>,肯定会觉得没什么意思,没有因为所以,爱情也没什么新鲜吸引力,这是编剧的问题,很明显的把故事建立在人所共知的基础上还原那段历史,但真的忽视了更广范围更深意义上的接受了.所以故事本身最多只能给七十分.
然而因为有了几个好演员,人物立码鲜活起来,至少我能感觉到导演和演员的感情释放,甚至是一种真诚的低语和诉说,我是被感染了的.杨立新作为一个话剧演员的功力真的不同一般啊,作为商人的精明算计,作为平民的卑微谨慎,作为一个拥有自己梦想但却步步为艰的困窘和辛酸.没有太多的言语甚至也没有复杂的表情变化,但他的眼神却是传神精准,而最多的就是一个痴字,对影戏梦的苦苦追求,不舍不弃.怎么想好好做点事情就是这么难呢?看的人都一肚子委屈难受,真的开始心酸了.
影片没有什么曲折,老老实实的说故事,只是人为事而奔的劲一点一点的还让人不忍视而不见,典型的中国味,憋着的不爽快的但又决不轻言放弃的,沉重的.可是不管怎样又是有希望可期待的,所以任景泰最后直至累到吐血,可是”谭叫天儿”有接着唱,全场的人一起唱.不管什么时候多数人的自觉总会充满力量,让人为之感动为之震撼,血液沸腾(而讽刺的是这个多数里的多数却是一种盲目,不自觉的跟随而已,从心理学上讲).所以因为演员,整部影片增色很多,可以给出八十分.
中国电影百年,百年的纪念给出了<定军山>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然而对于只有这样水准的影片,真的让人没有报以希望,给出憧憬的勇气,有的只是失望,置疑,或者是无关痒痛的让人爽口的叫骂,这就是中国电影百年的积累?这就是百年中国电影的水平,是没有人努力吗?还是努力的不够?问题在哪?让人关注却得不到一点温暖的回音.
以上是有关“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话题的全部内容。总之,观看京剧定军山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这部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京剧,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篇3
“古来征战几人回,为有定军山前立”,这句诗讲的是三国时蜀汉老将黄忠定军山退张颌斩夏侯渊的故事。
一开始,军师诸葛亮想让三将军张飞去退张郃,可老将黄忠不服,与颜严一起去守定军山,退张颌。张郃副将夏侯渊,年轻气盛,要应战黄忠,结果被黄忠斩了,曹军士气大挫。黄忠又率领蜀军,一举打退张郃。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定军山》中,黄忠背后插了四面蓝边黄旗,每面黄旗上绣着一条龙。《定军山》的主要唱腔是“西皮”,唱地很快,仔细听才能听得出来唱的内容。大部分内容我还是能听出来的。《定军山》中,多个细节都体现出老将黄忠的勇武。
虽然我不生在三国时期,但看了《定军山》,我就仿佛到了那时的定军山上,似乎耳边仍传来两军相杀、庄严肃杀的声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篇4
看完了《定军山》大怒,简直是一部无可救药的烂片,根本就是浪费观者的时间,建议此片更名为《逆反格格和落魄摄影师之恋》,这样想看的人可以看,不想看得人也不会被它的片名误导,可以绕道而行。可笑的是,这部片子居然还有脸在片头打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的字样,谭鑫培要是知道有人打着纪念自己的幌子骗自己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重孙来参演了这样一部影片一定会在坟墓里气的打滚。
看到片中那个女扮男装的女子,我就猜到她定是一个贵族小姐,且必然叛逆无比,还会跟片中的摄像师们纠缠不清,果然,她是个已经被指婚的格格,下一步地球人都能猜到:她逃婚了,而且“碰巧”弄坏了任景泰的摄影机,并把他的傻徒弟刘某撞到了河里。刘某正为师傅的机器被毁而烦恼,格格又跑到他的住处,蛮横地要求避难。换了我,早就把她扔出去了,实在不行,还可以交回王府领赏,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不错,这位表情呆滞、容貌平平、身形佝偻的男子就是本片的男一号,尽管片子开头打出来的主演是扮演任景泰的杨立新和扮演谭鑫培的谭元寿,但是事实证明,这两位名角都跑了龙套)是不会这样干的,要不,后面的爱情戏还怎么演呢?这个男主角就是任景泰的灾星,在他们为慈禧放映电影时,他觉得格格长得眼熟,竟看得入神,对放映机操作不当,造成机器爆炸,师徒二人以“反贼”论处,下狱严惩,眼看就要掉脑袋,多亏谭鑫培为他们说情,他们才得脱罪。正因如此变故,任景泰培养太后爱好电影的计划落了空,和谭鑫培合作拍片的愿望也变得难以实现。后来,任景泰想拍摄一段自己演出京剧的影片说服谭鑫培时,如前所述,机器又和刘某一起掉进河里,坏了。再后来,刘某为了修复相机、研究相机的结构偷入租相机的洋人家,被当成小偷捉住,于是任景泰卖掉店铺准备重新购置摄像机的钱又被用于把他赎出来;最后,任景泰一切就绪,正要拍摄《定军山》时,乱性的刘某和格格一时不慎将任景泰的拍摄场地——任经营的一座大戏台烧毁,使得任景泰的拍摄计划险些再次搁浅。
按照这部片子的逻辑,多灾多难、为了拍摄《定军山》而心忧成病的任景泰的悲剧既不是时代造成的,也不是个人的性格造成的,而是他的倒霉徒弟造成的。这样充满偶然性的剧情能有说服力么?!难道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定军山》的拍摄如何因为一对狗男女而变成了一场灾难?!
顺便说说这对男女是如何“乱性”的:他们在任的戏楼里参拜祖师爷,格格穿上戏服乱舞水袖,我猜这个女演员可能有点舞蹈功底,但是京剧中水袖没有舞成她那种疯狂的样子的,而且这段狂舞的背景音乐用的是《牡丹亭·游园》——极静极雅的音乐配上庸俗的、疯魔式的男女主角,我算服了这片子的主创了。总之,她一阵乱舞之后,刘某的眼睛就直了,上去就是一阵狂吻——片中此前对他们的关系根本还没做过爱情方面的暗示,但是他及时克制了自己,最后什么也没发生……前面已经介绍了男演员的尊容,下面可以讲讲他的演技:每当他要表现内心痛苦时,他就缩起头颈,摇摇晃晃地走路,以步履的踉跄表达内心的彷徨,所以在这部片中,他一遇到灾难,走起路来就像螃蟹一样,从路的右边走到左边,再晃回右边,走个“之”字形路线。这样的表演恐怕只能称为“浅薄”。有了这样的男一号,女一号的水平也可以猜出个大概。其实她的戏不多,就是纯粹的“戏不够,美女凑”,但是她恰恰当不得“美女”二字,因为她眉眼之间毫无灵气,木讷可跟男主角一拼。
这部影片本可以讲讲中国早期电影人是如何接触、喜爱并传播这门艺术的,讲讲他们开始时的工作多么艰难,比如可以讲讲当时的设备如何落后,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尽量解决问题。也可以讲讲任景泰拍摄这部影片的是不是仅仅出于他对电影的喜爱,还是也是了能把他痴迷的京剧艺术永久地保留呢?至少片中的任景泰是很喜爱京剧的,自己还录了京剧唱片。(说到这里,我觉得片子开始时,任景泰为了博取谭鑫培的注意而故意叫倒好也很牵强,就算这是任景泰搭识谭鑫培的手段,他们见面之后,任景泰也没必要对京剧的程式故作不知,在我看来,他还不如把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当然我承认谭鑫培对京剧程式所下的四字定义“情通理顺”非常好,但是这段的逻辑性实在不行。难道编导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谭鑫培是一个胸襟开阔、愿意和任何不满自己艺术的人诚心交流的人?谭老先生也没德艺双馨到这一步吧……)也可以讲讲作为老派中国人代表的谭鑫培是如何看待和接受电影这门西方艺术的。这部片子本应是描绘电影艺术的一段历史和一群热爱电影艺术和京剧艺术的人的,但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宁愿编出拙劣不堪的爱情戏,也不肯在“艺术”二字上动一点点脑筋。
其实这部片子的结尾的构思还是不错的,任景泰的电影《定军山》在露天公映时,因为留声机的声音太小,观众根本听不见谭鑫培的演唱,现场顿时乱作一团,这时焦急的任景泰急中生智自己为谭鑫培的形象配唱,众人合着他唱起来,赶来观看的谭鑫培也很感动。假如片子到此结束倒是还好。但是导演怎么会忘记格格和刘某的罗曼史呢,于是一组蒙太奇:格格远嫁蒙古,坐在轿中很伤心。这也就算了。但是导演还不忘进一步煽情:任景泰唱着唱着就体力不支口吐鲜血,正欲再唱,徒弟们纷纷劝阻,这时过门结束,任景泰又要唱时,谭鑫培本人突然开唱,于是全场合着谭老板大合唱。假如片子在这里结束,仍是见好就收,但是导演还不罢手。镜头从大合唱的群众头上扫过,再次对准了任景泰师徒,于是,任的徒弟扶起病弱的师傅,同唱“定军山”,同时作出一付烈士在英勇就义前特有的表情,而且三人的姿态特意摆成了徒弟在两边烘托中间的任景泰的造型。三人目光炯炯,表情严肃,身后的群众也是神情凝重肃穆,不知道的人怎么会以为他们在唱京剧?还以为是共产党员合唱“英特纳雄耐尔”呢!那么领唱的谭鑫培岂不成了“革命导师”……我无语,建议编导看看票友们在生活中唱戏时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说一句,在场的大合唱群众似乎不太懂京剧,《定军山》中的上口字没个唱对的。但是这也不能怪他们,导演连主演都能选得那么糟(我是说男女主角,不是说杨立新和谭元寿老先生,杨的戏演得很好,谭老先生本身就没什么戏),还指望他们好好指导群众演员吗?
对了,为此片片头题字的是欧阳中石老先生,真是糟蹋了他的一番美意、一笔好字!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400字篇5
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拍的,讲述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定军山》在丰台照相馆老板任景泰手里诞生的过程。
作为一部电影,它当然不可能原原本本把这事儿拍出来这么简单,因为它没什么可拍的,也没什么可看的。要拍,就一定要往里填充戏剧性情节。于是就出了这么一个励志的故事——任景泰倾家荡产地执著,只为拍中国人自己的影戏。
首先,得给他安排个动机:1.影戏传入中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可惜“命门把在外国人手里”;2.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在当时堪称一绝,所有人都为他着迷。这就使任景泰产生了拍摄谭鑫培表演,制作中国人自己的影戏的想法。
有了动机,接下来就是实施了。没想到这个过程是一波三折,艰辛无数啊。先是谭鑫培不看好影戏,不同意,于是任景泰想借老佛爷的夸奖说服他,可是在老佛爷面前机器意外爆炸,任景泰和徒弟直接被当成刺客抓了起来。好不容易救出来了吧,徒弟又把摄像机摔坏了,好嘛,这下可拍不成了。而且谭鑫培说绝不拍哑巴戏,要拍就拍有声的,唱念做打一个都不能少。这下摆在任景泰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没机器,没声音。最后,在朋友的帮助和徒弟的努力下,两大难题都解决了,机器买来了,默片用留声机配音。任景泰的理想终于是历经千辛万苦达成了,观众也跟着舒了口气。最后的最后,影片放映时,由于现场观众太多太嘈杂,留声机声音根本听不见,任景泰灵机一动,张口大声唱了起来,引得全场千名观众大合唱,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这时候影片戛然而止,漂亮的收尾。
如何把一个简单的事件扩充成一个具有戏剧性和可看性的故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个完美的范本。除此之外,它还有三个特点:1.直入主题。影片上来就是任景泰看人放影戏,然后产生了自己制作的想法,没有多余的情节,直奔主题,一气呵成,漂亮!2.留白。就像中国传统的书画一样,刚劲有力,但又时常留白,很多情节点到即止。比如,格格准备走,刘仲伦跌跌撞撞地回来了,一个不小心摔下了楼梯。之后就是刘仲伦醒来,格格在一旁。省略了几天内格格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两人的感情确实是突飞猛进了。3.双线叙事。任景泰拍电影的线,和刘仲伦与格格的恋爱线,双线齐头并进,相互缠绕相互影响,既增加了可看性,又是一种对照。师徒两个性格十分相似,都是正直善良踏实执著,一个是对理想的执著,一个是对爱情的执著,最后却是不同的结局。理想冲破重重阻碍实现了,爱情却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破碎了。既表达了对理想的歌颂,也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扼杀人幸福的批判。
不管是听京剧还是看影戏,任景泰脸上都只写着一个字,痴。杨立新老师真是把一个痴迷于京剧和拍影戏的中国男人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