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例(3篇)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早期综合防治对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所选患者根据伤后48h内确诊本病与否分2组,早期防治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8例。2组除处置原发伤,及早机械通气,给氧,抗感染及止血常规处理外,确诊本病后及时采用综合防治方案(甲基强的松龙250~500mg、白蛋白10g、速尿20mg,乌司他丁20万U+NS20ml,1日2次静注。沐舒坦30mg,一日3次静注,及早肠内营养、合理容量支持),调查分析2组的预后。结果2组年龄(42.9±13.89/39.92±19.37)岁、入院时PaO2(68.4±15.76/67.63±15.01mmHg)、PaCO2(31.97±5.54/28.26±5.29mmHg)、APACHEⅡ评分(18.38±3.2/19.5±16.76)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组综合防治方案治疗24h后PaO2增高(91.88±14.79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73.99±14.67mmHg)(P<0.001)。治疗最终结果,治疗组ARDS、MO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15.2%/7.69%/7.69%/3.85%)显著低于对照组(64.3%/35.71%/30.77%/30.77%)(P<0.05/P<0.025/P<0.05/P<0.05)。呼吸机使用天数(7.38±2.69/20.33±16.15)和住院日短于对照组(18.92±10.83/44.45±29.30)(均P<0.001)。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期综合防治能有效改善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肺挫伤急性肺损伤早期综合防治预后
Prognosticanalysisofpatientsofpulmonarycontusionwithacutelunginjuryusingearly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andsummarizetheprognosisofpatientsofseverepulmonarycontusionwithacutelunginjury(ALI)usingearly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MethodsTheclinicaldataof54case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patientswerepidedintotwogroupsaccordingtothediagnostictime:26casesdiagnosedin48hourswerepidedintothetreatmentgroupand28casesdiagnosedafter48hourswerepidedintothecontrolgroup.Routinetreatmentwasadoptedintwogroups,includingmanagementoftheprimarywound,mechanicalventilationintime,oxygentherapy,anti-infectiousandhemostasia.Andassoonasthisdiseasewasdiagnosed,the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wereadopted,includingmethylprednisolone250~500mg,serumalbumin10g,furosemide20mg,ulinastatin200000u,bidiv,mucosolvan30mg,tidiv,intestinalnutritionintimeandliquidsustainreasonably.ResultsBeforetreatmen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betweentwogroupsabouttheages(42.9±13.89vs39.9±19.37y),PaO2(68.4±15.76vs67.63±15.01mmHg),PaCO2(31.97±5.54vs28.26±5.29mmHg)andthescoreofAPACHEⅡ(18.38±3.2vs19.5±16.76).Whenthe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projectwasadoptedfor24hours,theincreaseofPaO2(91.88±14.79mmHg)inthetreatment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3.99±14.67mmHg)(P<0.001.TheresultsshowedthattheincidenceofARDS,MODS,ventilationassociatedpneumoniaandthemortalityweresignificantlylower(P<0.005,P<0.025,P<0.005,P<0.05,respectively)thanthecontrolgroup(15.2%vs64.3%,7.69%vs35.71%,7.69%vs30.77%,3.85%vs30.77%,respectively).Thenumberofdaysofmechanicalventilationandthehospitalizedwasshorter(P<0.001)thanthecontrolgroup(7.38±2.69vs20.33±16.15and18.92±10.83vs44.45±29.30d).ConclusionUsingearlydetection,diagnosisand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itcaneffectivelycontrol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pulmonarycontusionwithacutelunginjury,anditisoneimportantfactortoimprovethepatientsprognosis.
【Keywords】pulmonarycontusionacutelunginjury(ALI)earlygeneralpreventionandmanagementprognosis
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易恶化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者预后差,病死率高[1]。近年来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ICU在原救治基础上早期采用综合防治方案,降低肺挫伤并发ALI、ARDS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本文分析54例严重肺挫伤并发ALI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早期综合防治对本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资料来源于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入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ICU患者。
54例肺挫伤并发ALI患者,男36例,女18例,年龄41.29±16.76岁。患者均有胸部钝伤史,伴有咳嗽、部分痰血,肺部呼吸音异常,胸片和(或)胸部CT片显示肺内局灶性云雾状阴影,并排除肺部感染灶或肺梗塞灶。无既往心肺疾患史者。外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伤8例,撞伤8例。受伤情况:胸部伤14例,胸腹联合伤16例,头胸联合伤16例,胸部四肢联合伤8例。其中心包挫伤积血4例,创伤性休克8例,失血性休克10例,血气胸24例,连枷胸28例。
下列对象排除在本调查分析之外:(1)年龄<16岁或>60岁。(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住院天数不足3天或治疗期间自动出院或放弃治疗者。
1.2分析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所入选的严重肺挫伤并发ALI患者,诊断ALI和ARDST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2000年制定标准[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诊断标准依据文献[3]制定的标准。APACHEⅡ评分标准依据文献[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依据文献[5]。
所选患者根据伤后48h内及早确诊本病与否分2组,早期防治组(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2.9±13.89岁。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9.92±19.37岁。2组除处置原发伤,及早机械通气,给氧,抗感染及止血常规处理外,确诊本病后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方案(甲基强的松龙250~500mg、白蛋白10g、速尿20mg,乌司他丁20万U+NS20ml,1日2次静注。沐舒坦30mg,1日3次静注,及早肠内营养、合理容量支持,除激素3天后酌情减量外,疗程7~14天)。
根据原始资料记录二组患者年龄、既往健康状况、入ICU24h内各项急性生理变量指标,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尿素、肌酐、血糖、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电解质)、心肌酶谱、血气分析、心电图、格拉斯哥(Glasgow,GCS)昏迷评分,吸入氧浓度,根据PaO2/FiO2计算氧合指数,取所有指标在第1天内最差值,判断入院第1天的APACHEⅡ评分分值,作为2组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记录所有患者确诊本病并开始采用综合防治方案时间,作为开始治疗时间。分别调查二组治疗过程,治疗期间呼吸情况(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胸片、记录24h尿量、有无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程度、肠鸣音正常与否,GCS昏迷评分,记录动态检测的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DIC指标,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心电监测变异数据,评定患者心、肺、肝、肾、神经、血液、胃肠器官功能障碍存在个数、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患者撤机天数和住院日、死亡人数,以最终病情转归结果分析评价预后。
1.3统计学方法2组治疗前后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成对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年龄、开始综合防治方案治疗时间、入院时APACHEⅡ评分见表1。2组综合防治方案治疗24h前后血气分析变化见表2。2组治疗后发生ARDS、MODS及预后病情变化情况见表3。
从表中所示二组患者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综合防治方案治疗前PaO2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二组综合防治方案治疗24h后早期防治组PaO2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最终结果早期防治组ARDS、MO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5、P<0.025、P<0.05),呼吸机使用天数和住院日缩短(P<0.001)。死亡率降低(P<0.05)。二组ARDS总发生率40.7%,总死亡率16.7%。早期防治组死亡1例,死于心包填塞,对照组死亡8例,均死于MODS。
3讨论
严重肺挫伤并发ALI易恶化为ARDS、诱发MODS,后二者是本病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文献报道肺挫伤并发ARDS发生率为30%左右,肺挫伤范围在20%以下为中度挫伤,ARDS发生率低,肺挫伤范围在20%以上为重度挫伤,ARDS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肺挫伤的范围大小与ARDS的发生不完全成正相关[6]。
目前认为严重肺挫伤发生ARDS的机制是机体对创伤应激反应,刺激肺泡巨噬细胞,触发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和释放过多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级联放大反应,诱发和加重ALI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7]。ARDS是ALI的晚期阶段,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本资料ARDS总发生率40.7%,略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本资料收治患者病情较重有关,早期防治组ARDS总发生率15.2%,对照组发生率64.3%,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者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治疗前Pa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防治组除用常规治疗外,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方案,治疗24h后PaO2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早期采用综合防治方案治疗能迅速改善缺氧,改善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改善严重缺氧导致的一系列脏器功能受损病理过程。本资料进一步提示2组治疗最终结果比较,早期防治组ARDS、MO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P<0.025、P<0.05),应用机械通气天数及住院日显著缩短(P均<0.001)。二组总死亡率16.7%,与文献报道10%~25%相仿[1],其中早期防治组死亡率3.85%,显著低于对照组28.5%(P<0.05),后者主要死因为MODS。
本资料综合防治方案: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介质拮抗剂,对多种炎症介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前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肺组织损伤,同时稳定膜结构,通过多环节对肺创伤引起的ALI起治疗作用[8]。早期足量使用,可阻止ARDS和MODS的发生、发展。沐舒坦是一种祛痰剂,现认为本药能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还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防止肺损伤[9]。乌司他丁系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抑制过量超氧化物的生长和清除产生的超氧化物,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对肺的损伤[10]。肺挫伤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肺泡和肺间质水肿,此反应创伤后24h达高峰,在激素稳定膜通透性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白蛋白及血浆,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佐以速尿利尿以降低肺毛细血管静脉压,减轻肺间质水肿,改善肺换气功能[11]。合理容量支持,补液原则“三多一少”,多高渗少低渗,多胶体少晶体,多糖水少盐水,控制24h出入量负平衡500~1000ml,使肺保持相对“干”的状态,有利于减轻肺间质水肿,防治ARDS。合理肠内营养有效防止严重创伤状态下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而诱发加重MODS。
从本资料分析所示: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方案治疗能降低严重肺挫伤并发ARDS、MODS的发生和发展,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早期防治的关键是严视察早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严重肺挫伤患者应及时密切监测病情,注意患者呼吸频率,动态观察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一旦发现患者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吸氧后仍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方案治疗。
此外,本资料也提示早期的生命体征支持治疗、原发伤的妥善处置、及时机械通气纠正缺氧同时对连枷胸的内固定治疗、有效地控制感染,都是影响肺挫伤并发ARDS预后的综合治疗不可忽视的有效措施。
1肖永兴,毛志福,鲁世千,等.肺挫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0):588-58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204.
3王今达,王宝恩.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6):346-347.
4JusticeAC,DraperEA,WagnerDP,etal.APACHEⅡaseverityofdiseaseclassificationsystem.CritCareMed,1985,13:818-8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6AllenGs,CoatesNE.Pulmonarycontusion:acollectiveview.AmSurg,1996,62:895-900.
7VillarJ,PerezML,Kacmarek.Currentdefinitionofaccutelunginjuryandtheac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donotreflecttheirtrueseverityandoutcome.IntensiveCareMed,1999,25:930-935.
8MeduriGu.TheroleofthehostdefencerespenseintheprogressionandoutcomeofARDS:PathophysiogicalcorrelationandresponsetoglucorticoidtreatmentJ.EuroRespirJ,1996,9:2650-2670.
9GillissenA,NoWakD.CharacterizationofN-acetylcysteineandambroxolinanti-oxedanttherapy.RespirMed,1998,92(4):609-623.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突发群体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2.051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2-0104-03
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较易导致各种群体伤的出现,突发群体伤具有发生突然、受伤人数较多、伤情复杂等特点,给急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1]。为提高急救护理效果,确保受伤人员尽早尽快得到救治,最大限度挽救受伤人员的生命,需要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管理工作[2]。2013年9月以来,我们开始在突发群体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观察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17~58(29.1±2.3)岁;受伤原因:打架伤35例,车祸伤15例,建筑工伤15例。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19~57(30.2±2.1)岁;受伤原因:打架伤33例,车祸伤18例,建筑工伤14例。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观察组实施与急救相适应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包括:①硬件配备一体化管理:对医院的急诊科设施与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成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并为急诊科配备所需的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开辟急救绿色通道,设置醒目标志。②制定突发群体伤急救方案:针对各种常见的突发及以往的群体伤急救经验,制定科学的应急急救方案。③优化规范抢救程序:对急救流程予以优化,设置不同的小组,包括指挥联络小组和急救小组、治疗巡回小组、检伤分类小组以及转运小组等,各司其职,协调合作。④提高抢救时效性: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构建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体系,提高抢救时效性;加强院前急救,快速进行检伤并予以分类和转运,尽可能缩短临床反应时间。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进行人员安排,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等负责对检伤等工作予以指挥和管理,并设置二线待班班次,安排工作人员随时待命,保证出现突发抢救随叫随到。⑥加强医务人员专业训练:定期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定期开展急救演练,不断总结急救经验。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救治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及按区分流时间比较见表1。2.2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以往对突发群体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大多采用的是常规的单一急诊科救治模式,但大多救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患者死亡[3-4]。随着时代的发展,急诊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5]。曾文莉[6]通过研究报道,通过采用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法,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一体化的急救管理制度与程序,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下,提高了医院急救硬件配备的一体化水平。通过对医院的急诊科设施与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一级成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配备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开辟急救绿色通道等措施,为急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7]。通过制定突发群体伤急救方案和优化规范抢救程序,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加强医务人员专业训练,做好了对急救的各方面准备。抢救过程中,以急诊科为首,不同急救小组分别负责检伤和对伤病员生命体征进行评估,以尽量准确地将伤病员按危重、中、轻进行分类,分区进行诊治[8]。急诊过程中,群体医护人员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构建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体系,骨科、胸外科、脑外科等多个科室协调合作,紧张有序,快速完成了伤员的初步检查和诊断。护士进行着相关生命体征监测、开通静脉通道、抽血吸氧工作。普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医生协助急诊科医生进行外伤缝合;胸科、骨科医生为多发骨折的患者进行固定治疗;急诊内科医生协助测量患者生命体征[9-10]。所有抢救处理均有医嘱、记录,模仿真实诊疗过程,各辅助检查也均出具了报告,相关辅助科室均有人员和设备及时调度到现场,包括急诊、大外科各临床科室、ICU、麻醉手术科、供应室、各医技科、总务、后勤、财务等相关人员全力配合做好救治工作[11]。通过实施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临床科室对群死群伤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提高各科室间工作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12-13]。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体化急救管理模式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救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为及时、准确、有效的现代化护理奠定了基础,显著促进了突发群体伤患者的救治[14]。研究表明,构建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体系,急救中心反应迅速、现场抢救及时得当、伤员转运快速安全,为院内治疗赢得了时机,可以显著提高医疗应急救援水平,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15]。研究结果显示,在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预检分诊时间以及按区分流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下,整个抢救过程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得非常顺利,各环节衔接紧密,相关科室配合默契,尽形成了科学管理救护措施:进行检伤分类,评估伤情,合理分工,分组抢救,快速分流,妥善安置,大大提高了救治效果。综上所述,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可以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预检分诊时间以及按区分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
参考文献
[1]李娟,陆皓,胡军,等.高海拔地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路径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70-2072.
[2]石胜蓉.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一体化模式”[J].重庆医学,2011,40(16):1612-1613.
[3]周倩,宋锦平,李继平,等.雅安芦山地震伤员的优质护理实施与质量管理[J].护理研究,2014,28(4):492-493.
[4]任原光.急诊一体化救治煤矿创伤的实践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79-280.
[5]王淑靖.模拟群体伤亡事件的整体化救治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6):3399-3400.
[6]曾文莉.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8):14,16.
[7]邱发祥,黄明,赵全容,等.急救医学系统在突发事件群体伤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13,28(8):899-901.
[8]高永莉,胡海,姜静媛,等.START与ISS对于群体伤患者检伤分类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570-571.
[9]贺彩芳,詹健,林碎钗,等.火车事故致群体伤的急救护理组织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4-325.
[10]叶磊,李红,刘司寰,等.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改进现代急诊入院流程管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1):3552-3553.
[11]刘传永,祁智,张笑平,等.救护一体化模式在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14):49,53.
[12]田丰.急救一体化管理在“4•20”芦山地震救援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1):100-101.
[13]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C].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339-341.
[14]张聪介,王群英.突发群体伤患者一体化急救管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9):185-186.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目前对群体性伤害事件尚无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一般认为群体性伤害事件是指因同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病因素同时造成3人次以上病员[1]。本文针对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群体性伤害事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分别统计研究期间急诊科收治的群体性伤害事件发生原因、人数和性别,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群体性伤害事件的类型分析根据对所有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发生案例数从高到低的主要原因依次为:食物中毒、治安事件、车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案例数中以食物中毒最多,28宗(39.4%),其中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有细菌性、亚硝酸盐、有机磷中毒和菌类中毒;治安事件19宗(26.8%),包括打架、斗殴和被抢劫等原因导致的群体伤;车祸共有16宗(22.5%);安全生产事故共有8宗(11.3%),包括商业区火灾、建筑工地坍塌事故、生产中玻璃意外碎裂等。见表1。
2.2各原因群体性伤害事件的人数和性别分布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记录的发生人数376例,依次为食物中毒131例,车祸104例,治安事件76例和安全生产事故65例。发病率男性(64.1%)高于女性(35.9%),尤其在安全生产事故和治安事件中男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见表2。
3讨论
3.1群体伤害事件的特征伤害已是我国城乡居民第5位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因急救、医疗、康复、残疾或功能丧失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远远超过任何一种传染病或慢性病;因伤害早死的寿命损失也大于任何一种疾病[2]。本文统计结果表明,城市伤害事件中以食物安全、交通安全事故为主,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次之,食物中毒事件无论在发生的例数和发病的人数均占首位,说明食物安全事件是群体伤害事件中危害人民健康的首要问题。本文统计显示车祸的发生人数相对较多,共104人数,仅次于食物中毒,表明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祸已经成为目前大都市的主要伤害类型之一,另外,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件也逐步成为城市的主要伤害事件。
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大多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偶有机磷中毒和菌类中毒,虽以轻症患者为主,但因为同时发病到院就诊的人数众多,短时间内造成急诊科护理人手不足的压力。打架、斗殴和抢劫等治安事件和车祸是导致群体伤的另一重要原因,伤员的伤情往往较重,常为复合伤、多发伤,病情复杂,处理上往往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协助。要遵从“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诊断与急救护理同步进行的抢救理念。
3.2制定合理应急预案流程、实行统一指挥和分工合作根据自己所在医院的群体伤害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提高抢救成功率,将社会与家庭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我们自2002年始建立群体伤害登记制度,并逐步完善了相关应急处理预案,对于食物中毒、多发伤制定了相关分预案。
大批伤员的抢救成功率高低,关键仍在于院前抢救反应的快速和组织的有序。首先要重视院前的急救处置,尤其是检伤分类,抢救成员分工明确,将患者按轻重分组,以便做到轻重缓急,使危重病得到优先救治。对于危重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再次按CRASHPLAN检诊程序[3]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查体,降低早期漏诊率。其次要严格医院管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医院、科室抢救小组,保持有效通讯,并制度化,一旦发生事件,值班人员有章可循。另外,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是顺利抢救的关键,要积极发挥医院抢救领导小组指挥的功效,快速调动各部门力量,包括物资和人力的补充,保证绿色通道畅通、设施齐全和抢救顺畅无阻。
3.3加强、加快急诊科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壮大急诊专科护士队伍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4],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我院自2004年成为郑州市120急救网络成员,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外出进修、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5]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检查,培养一专多能的急诊护士。每季度由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3.4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小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年轻护士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院急诊护理人员已相对固定,掌握了各类基本急救技能,对群体伤害的急救树立了时效观念和整体观念,急救中充分显示了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食物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和生产安全问题是导致城市中群体伤害事件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各级部门的注意,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避免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医院的急诊部门应根据所在地区群体伤害事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制定合理应急预案流程、实行统一指挥和分工合作,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减少群体伤害事件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徐桂琴,何忠杰,马俊勋,等.“3级验伤-3级分区-3级阶段”模式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11(40):854.
[2]王声.把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的倡议书.疾病控制杂志,2005,1(9):93.
[3]葛宝丰,剡海宇,张功林.现代创伤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