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6篇)

时间: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护理康复;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5-02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特别突然,有时在休息的过程中进行病情的发作,一般的病症会导致单侧的肢体出现功能性的障碍,还会出现言语表达不清楚,吞咽困难的现象,对于该种疾病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措施,而且康复的时间越早,患者的恢复情况就会越好,对于急性的脑梗死患者在生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在锻炼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力度,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其中有35例患者的性别为男,31例患者的性别为女,年龄范围:48-77岁,平均年龄为61.2岁,患者的发病时间都在24小时之内,患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急性的脑梗死发病较急,患者对自己的目前的身体状况较难接受,常有忧虑、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心中有极大的恐惧现象,害怕自己会永远躺在病床上,对自己的家人造成负担,因此,患者承受了过多的心理上的负担。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目前这种状态进行相应的调解,首先,要使患者明白自己的疾病有很大的希望能够治疗好,而且要想治疗好自己的疾病,必须将心理上的思想负担清除,使患者观看一些成功恢复身体健康患者的视频短片,使患者树立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所在意的事情,并给予相应的帮助,解除患者的困惑。护理人员还要与家属进行沟通,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安慰鼓励,给予患者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支持,解除患者的顾虑,稳定患者的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从而使其在家人的温暖下,使患者拥有更多的力量和勇气,来进行康复治疗[1]。

1.2.2日常生活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可以进行相应的活动后,就为其安排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锻炼。比如,在用餐这件事情上锻炼患者对筷子的使用,鼓励患者自己使用筷子进行夹菜,若患者一直夹不起菜要鼓励患者,使其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及时对于脾气暴躁的患者也要进行语言的劝解,切勿出现嫌弃患者的表情。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服的训练,尤其锻炼患者患肢的灵活性,每天进行40分钟的相关锻炼,锻炼3个月的时间,会使患者出现较大程度的提高。要使患者经常进行活动锻炼,锻炼其走路的能力、在最初进行锻炼的时候,要有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在旁边进行陪护,同时还要进行坐起的训练和翻身的训练[2]。在每天的锻炼之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相应的按摩,使患者的肌肉得到较好的放松,从而缓解身体上的疲劳。

1.2.3语言方面的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尽量使语速放慢,努力听清患者表达的内容,虽然患者的语言表达不清楚,但依然要鼓励患者多说,最初进行单字单词的练习,随着语言方面的好转,在进行简短语句的练习,可以让患者进行报刊上语句的阅读。每次的锻炼时间为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两次训练。护理人员同时要指导患者如何使用较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手势进行话语的表达,避免使患者出现过于着急的现象,对患者进行面部的观察,若发现患者出现面部通红的状态,要根据患者的意思进行语言上的帮助[3]。

1.2.4吞咽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面部进行相应的按摩。首先,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咬肌进行相应的按摩,每次为患者按摩15分钟左右,每天进行早、中、晚三次按摩。其次,要求患者进行鼓腮这一动作的练习,然后进行吹起。在这两个动作能够进行熟练操作之后,再进行张颌和闭颌的操作。同时锻炼患者舌头的灵活性,使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舌头伸出口腔外,并且进行上下和左右的运动。在患者进食的时候,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保持半卧位的姿势,使用功能良好的一侧牙齿进行食物的咀嚼,要求患者食用患侧进行相应的吞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推喉的操作,使患者早日恢复吞咽的功能[4]。

1.2.5出院指导护理患者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述,在出院后要继续使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操作练习。尤其对于站立和步行方面的训练,每天都要进行相关的操作,还有语言和吞咽方面的训练,都要坚持下去,同时还会有专门的康复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的随访,并选择一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上门指导,并检查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鼓励,并指出患者在锻炼期间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帮助患者进行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的康复锻炼,其中38例显效,26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7.0%,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患有急性脑梗死疾病之后,患者会出现活动功能的障碍,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吞咽方面的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因此患者要积极的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首先将患者的心态调节好,其次,对患者的肢体方面、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进行相应的康复练习,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本文研究中得到患者恢复的有效率为97.0%,由此说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喜连,王文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26(4):123.

[2]朱镛连.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2012,10(12):121.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梗死神经保护康复训练

TheexperimentonfunctionalrecoveryandexpressionofVEGFin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afterrehabilitativetraining

CuiYongHuangJingshengWuGuangetal.

Abstract:Objective:ToapproachtheexperimentonfunctionalrecoveryandexpressionofVEGFin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afterrehabilitativetraining.Methods:①Theobjectofinvestigationsare78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inourhospitalofdepartmentofnerve.Thereare48menand30women.Thepatientsofaverageageis(58.33±7.66)years.②Disparting23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fordrugtreatmentwhoarerehabilitativetraining(passiveexercise)atthesametimeisrehabilitativegroup,andanother26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hoareonlyfordrugtreatmentistreatmentgroup.Rehabilitativepatientsarepassiveexercisedbyphysiatrician30-40minuteeveryday.③Thepatientsaregotthebloodofulnarveinfor2~3mlwhentheywereinhospitalandgetthebloodinthesamewayattheseventhandfifteenthday;Thenormalgroupgetbloodforonlyonce.ThemeasureofVEGFadopt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Results:①Comparedwithdifferenttimeinthesamegroup:VEGFbeganexpressintheacute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atthefirstday,thecontentachievedacertaintypeakattheseventhday,subsequentlytheexpressbegantodescend.ThedensityofVEGFwerecomparedwithdifferenttimeintherehabilitativegroupatthefirst、theseventhandthefifteenthday,ther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m(P<0.05).Therewassameresultinthetreatmentgroupatthefirst、theseventhandthefifteenthday,(P<0.05).②Comparedwithdifferentgroupinthesametime:Atthefifteenthday,AlthoughthedensityofVEGFobviouslydescendedintheall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ofbloodserum,thepatientsofthedensityofVEGFintherehabilitativegroupwerestillhigherthanthepatientswhowerenotrehabilitativetraining,ther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cebetweenthem,(P<0.05).③TherelationbetweenthedensityofVEGFinthebloodserumandgradingthenervesoffunctioninthe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Therewasobviously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densityofVEGFamongmild、moderateandseverity,amongwhichtheseverity’scontentofVEGFisobviouslyhigherthanthemild’sandthemoderate’s(P<0.001).Conclusion:①RehabilitativetrainingcanpromotetheexpressionofVEGFinthebloodserumof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②TodetectthelevelofVEGFmightbesignificanttoestimateifthestateofanillnessismildorseverity.

Keywords: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erebralInfarction;NeuroprotectiveeffectRehabilitativetraining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1-0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又叫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3],具有促内皮细胞分裂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的生长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最近VEGF基因已克隆出来,有人应用重组VEGF给冠状动脉[4]和下肢动脉闭塞的动物血管内持续灌注14天,证明可以促进血管的新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地防治心肌梗塞和闭塞性血管病[5,6]。在脑缺血发生时,VEGF对神经系统具有多重保护作用,涉及血管形成、促进神经发生、直接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等多种机制。康复功能训练可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促进脑组织的代偿、恢复,同时可使VEGF表达上调,而促进微血管新生。

本实验通过对2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测定VEGF,并和26例非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作对照,初步探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对55例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比较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以此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本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5名,其中男45名,女30名,年龄40~65岁,平均(58.33±7.66)岁。

1.2纳入标准:①发病在24h以内;②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③经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排除标准:①以前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②3个月内有脑部外伤史的患者;③有心肌梗死、肾脏及肝脏疾病的患者;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健康体检者(正常组):26名,其中男16名,女10名,年龄40~62岁,平均(56.43±6.56)岁,并且符合排除标准除外影响VEGF的相关因素。

1.3主要试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试盒:美国ADL公司生产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4主要实验仪器。

酶标仪:芬兰DenleyDragon公司生产,MK2型。

高速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生产,PTCO型。

超低温冰箱:北京三洋公司生产,MPF-2AT型。

1.5方法。

1.5.1研究对象分组。

将23名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的(被动运动)脑梗死患者分为康复组,而26名只进行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康复患者均由康复医师进行被动训练,每天30-40分钟。55名未进行康复训练的脑梗死患者分为ACI组,给予神经功能评分。

1.5.2康复训练。

从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的训练,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还可以有效的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并可以达到促进全身机体恢复的作用。在急性期可做比最大活动范围略小的被动运动,具体的被动活动范围可参考下列标准:

肩关节:屈曲:0°~90°;

外展:0°~90°;

外旋:0°~30°。

肘关节:屈曲:20°~120°。

前臂:90°旋后位~中立位。

下列一些关节和肢体比较容易引起变形和挛缩,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上肢――肩关节:内收、外旋。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

肘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

腕关节:屈曲。踝关节:伸展。

指关节:屈曲(有时伸展)。

1.5.3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1.5.4标本采集。

住院后第1天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3mL,并于住院第7、15d各采血1次;正常组采血1次。标本应清澈透明,悬浮物应离心去除,避免溶血和高血脂标本;所有样本以无菌试管留取,不抗凝,室温放置待凝固后,用离心机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于(-80℃)超低温冰柜内保存待测。

1.5.5标本检测。

血清VEGF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美国AdlitteramDiagnosticLaboratories(ADL)有限公司生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要求操作,最后在酶标仪上进行测定A450值。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品浓度作横坐标,A值作纵坐标,以平滑线连接,各标准品的坐标点。通过标本的A值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同时行入院的常规检查:血生化、血常规、纤维蛋白原等项目。

1.6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采用X±S.E.M表示,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同一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一天时VEGF开始表达,第7天时其含量达到一定高峰,之后表达开始下降。康复组在第1天、第7天、第15天VEGF的浓度不同时间点比较(P<0.05)说明有明显差别。治疗组在第1天、第7天、第15天VEGF的浓度不同时间点比较(P<0.05)亦说明有明显差别。见表1。

2.2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的比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血清中VEGF(P>0.05)无明显差别。在第7天,康复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均升高到一定浓度,经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0.05)说明亦无明显差别。在第15天所有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康复组患者经14天的康复训练,虽然VEGF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未经康复训练的治疗组(*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图2。

2.3血清VEGF的含量与ACI组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血清VEGF在神经功能评分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功能评分重度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与中度(P<0.001)。见表3。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有关,提示检测VEGF水平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可能有意义。

3讨论

血管再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内皮细胞分裂、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内皮细胞迁移等;新血管的形成来源于先前存在的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而内皮细胞增殖有赖于VEGF的刺激[7]。VEGF为分泌性蛋白,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从而保护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毛细血管消失,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神经功能迅速恢复[8]。新近的研究表明,VEGF还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离子通道、促进神经发生、直接神经营养等机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本次实验研究了血清VEGF的含量与ACI组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血清VEGF在神经功能评分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功能评分重度患者的血清VEGF明显高于轻度与中度。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有关,提示检测VEGF水平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可能有意义。

脑缺血后血流增加可诱导VEGF的大量表达[10,11],运动康复训练具有改善侧枝循环、增加脑缺血后脑血流量的作用,并激活血管新生,新生血管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功能的缺失,微血管新生的范围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缺血边缘区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恢复。从而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在梗死周围半暗带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与中风患者的存活率直接相关[13]。本次实验研究表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血清中VEGF无明显差别。在第7天,康复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均升高到一定浓度,但经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无明显差别。在第15天所有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康复组患者经14天的康复训练,虽然VEGF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未经康复训练的治疗组。

大脑重塑与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在横断面研究及队列研究中均有所深入。近来研究表明,运动系统通过残存神经元输出运动指令来完成自身的重塑,卒中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更为运动系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基础[14]。这对保证帮助运动技能学习的那部分神经功能区的完好无损尤为重要。丰富康复训练是促进大脑树突生长的一个积极因素。丰富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并加强了损伤对侧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以上作用可能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缺血或局灶性、创伤性损伤可作为一种刺激引起大量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一定的自发恢复;运动训练可加强这种可塑性改变和功能的恢复。

总之,脑缺血后血流增加可诱导VEGF的大量表达。运动康复训练具有改善侧枝循环、增加脑缺血后脑血流量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具有诱导VEGF表达的可行性。这样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增加,就更能发挥VEGF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神经保护,神经生长的作用,更快的完成脑结构重塑的过程。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使脑组织的损伤尽最大可能的修复,最终达到患者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l996,29:379―38l

[2]MemezawaH,SmithMI,SiesijoBK,eta1.Penumbraltissuessalvagedbyreperfusionfollowing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inrats[J].Stroke,1992,23:552-559

[3]FcrraraN.HenzelWJ.PituitaryFollicularcellsecreteanovelheparin-bindinggrowthfactorspecificforvascularendothelialcells.[J].BiochemBiophysResCommur.1989,16l:85I

[4]杨亚东,马大龙,顾建人等,人VEG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高技术通讯,1993,2:13

[5]SatoshiZhengLP,IsnerJM,Therapeuticangiogenesisasigleitraarterialbolusofvascularenothelialgrowthfactoraugmentsrevascularizationinarabbitischemichindlimbmodel[J].ClinInvest,1994.93:662

[6]SatoshiT,LIQP,SymeJM.Intramuscularadministrat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ducesdose-dependcollateralarteryaugmentationinarabbitmodelofchroniclimbischemia.Circulation.1994,90(part2):228

[7]RisauW.Mechanismsofangiogenesis[J].Nature,1997,386(17):671-674

[8]SunY,JinK,XieL,ChildsJ,etal.VEGF-inducedneuroprotection.Neurogenesisandangiogenesisafterfocalcerebralischemia[J].JClinInvest,2003,111:1843-1851

[9]SunFY,GuoX.Molecularandcellularmechanismsofneuroprotectionby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J].JNeurusciRes,2005,79(1-2):180-184

[10]HayashiT,AbeK,SuzukiH.Rapidinductionofvascul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geneexpressionaftertransi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inrats[J].Stroke,1997.28(10):2039-2044

[11]邢影,徐忠信,莽靖,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3):174-176

[12]HaiJ,LiST,LinQ,etal.Vascule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xpressionandangiogenesisinducedbychroniccerebralhypoperfusioninratbrain[J].Neurosurgery,2003,53(4):963-972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运动干预急性脑梗塞偏瘫康复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226-01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中具有极高发病概率、致残概率及致死概率的疾病,患者经治疗后常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存在[1]。急性脑梗塞偏瘫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运动干预在急性脑梗塞偏瘫治疗中的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提供参考,其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

将5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选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时间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25例。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4、11例;年龄为(53-72)岁,平均年龄为(61.93±3.42)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与8例;年龄为(55-72)岁,平均年龄为(61.84±3.53)岁。

对比以上勺榧毙阅怨H偏瘫患者的资料,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给予疾病恢复期患者开展康复管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以及肢体功能锻炼等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运动干预,其具体干预方法见下:

患者入院3-7天后,在其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借助DVD碟机将早期康复训练的视频向患者与家属播放,并嘱其认真观看,针对视频当中相应的动作进行讲解与演示,对偏瘫肢体运动为患者与家属开展有效的指导。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各个关节开展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将患者的调整为仰卧位,并将其患肢向上伸展90度,开展屈伸被动训练,随后将外旋及内旋动作完成。将调整为站立位或者坐卧位,平举并前伸患者的患肢,对患者的手开展内旋运动与外旋运动,同时开展转腕肌肉伸缩训练及翻掌训练。协助患者在床上开展卧床坐起训练、自主翻身训练,同时可扶床开展床边训练;可帮助患者借助床头或者墙壁开展站立训练,随后根据训练情况将训练过度为独自站立;对患者的上肢开展交替运动,将旋转对角线的方向作为主要运动,运动的过程中嘱患者将视线紧跟手指,对后期的手眼协调动作奠定基础;若患者对上述动作均可完成且站立的时间在10秒及以上时,医护人员可以逐渐对患者的步行训练进行指导。

在对患者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对正确的训练姿势进行指导,同时将辅助训练的方式告知患者家属,使其可以给予患者正确的引导。每天为患者训练2次,每次时长为30-45分钟,训练4周为一疗程。

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以上两组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满分为一百,分值越高即表示患者的独立能力越强。

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中涉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维度,满分均为一百,得分与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

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用P

二、结果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较高,P

表1:对比两组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计量指标(分)

组别Barthel指数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观察组(n=25)74.93±5.1265.74±8.9266.58±7.9663.39±6.4264.85±5.79

对照组(n=25)49.39±16.2757.35±5.0656.39±4.7155.46±3.8558.79±3.67

三、讨论

急性脑梗塞偏瘫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语言不清、肢体麻木以及偏瘫等为该疾病常见的表现,对患者正常的生活有严重影响存在[2]。由于疾病的病程较长且治疗的费用较高,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负性情绪,严重可对其配合程度产生影响[3]。为此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将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

急性脑梗塞偏瘫的康复训练是漫长的过程,患者极易由于康复信心的丧失而出现拒绝开展训练的情况,同时在对其肢体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可由于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及运动姿势等,使康复效果受影响[4]。利用视频向患者介绍运动干预的相关动作及注意事项,可将患者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同时可以对患者开展正确的运动进行指导,有利于避免误用或错用综合征。通过将正常运动功能的模式输入,进而对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发挥促进作用。此外通过科学、准确及循序渐进的运动干预,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肢体痉挛[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其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陈瑞芳,罗勇,汶海琪,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含量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2):81-85.

[2]谈晓牧,曾艳芳,刘建国,等.脑梗死急性期他汀用药剂量与康复预后相关性的回顾研究[J].北京医学,2016,38(5):424-428.

[3]屠建莹,张京,张于刚.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7):816-820.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1.3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剂和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死亡7例,自动出院6例,余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2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意识不清者发病24h内应暂停进食,24h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2.2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20~30min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2.3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1]。

2.4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必要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时排痰。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5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6康复护理

2.6.1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2.6.2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3]。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6.3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9

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脑梗死占全部脑血管病患者的80%左右[1],早期对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组通过比较研究及早加强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住院的8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急诊头颅CT、MRI等项检查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患者多表现为静态或睡眠中发病、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症,患者均在发病后48h内就诊,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对患者入院时病情进行评估[3]。男49例,女33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2.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3.0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明确脑梗死诊断后均给予吸氧,根据病情配合医生予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改善脑微循环,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细胞膜稳定剂胞磷胆碱以活血化瘀、通经通络中药、调整血压、控制血糖、补液、营养支持,防治脑水肿、防治压疮、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脑梗死常规护理,包括病情护理、脑梗死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饮食、生活管理等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加强康复护理,注意保持患侧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肢体的被动训练;及时给予瘫痪肢体局部按摩和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血压、颅内压稳定后,患者处于恢复期时,护理人员应当在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上下肢活动、翻身、健侧肢体主动翻身。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帮助患者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时可主动屈伸手臂运动,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练习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当患者能下床时,护理人员要注意预防患者摔伤,应搀扶患者坐椅子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逐渐迈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1.2.2锻炼护理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活动量应逐渐增加,帮助患者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注意掌握活动时间及活动量,以使患者不宜过度疲劳为宜。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从练习发音开始,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单字咬字、语言纠正、读字训练。对于后遗症期的患者,指导患者使用各种辅助训练用具进行日常生活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以健侧带动患侧,做好上下肢、站立、行走及轮椅训练等全身运动,随着病情恢复,适当参加家务劳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自理。

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NIHSS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为基本痊愈;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90%,病残程度为1~3级

为有效;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较治疗前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基本痊愈35例,有效3例,无效3例,基本痊愈率为92.68%;对照组基本痊愈31例,有效4例,无效6例,基本痊愈率为85.3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3小结

虽然通过常规的药物治疗、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缺损,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塑,也是对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

总之,在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35.

[2]姜鸿,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11(4):25-26.

脑子梗的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脑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在脑梗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1]。因此,在脑梗死病情稳定后有计划地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其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13年以来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62~88岁,平均69岁。患者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组29例(对照组),康复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3.1岁;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63.6±11.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评价方法:吞咽障碍护理评价方法,(1)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

(2)吞咽能力康复疗效判断标准,见表2。

1.2.2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

对摄食-吞咽有关的各个部位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次,每次20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①口腔操:尽量张口,然后放松;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快速度。唇运动: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舌运动:舌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面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在面颊稍加阻力;②发音运动: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③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使用棉棒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④加强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次,然后做空咀嚼和吞咽,休息2分钟后再进行吹气动作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指导患者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反复做10次。加强鼓腮、磕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对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⑤咳嗽训练:让患者深吸一口气,治疗师一手按压患者“天突”穴,一手按压腹部,让患者快速用力咳嗽。误咽时用力按压“天突”穴,患者腹压增加后迅速放开,能有效帮助患者咳出误咽物。

1.2.3摄食训练

患者经过进行摄食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①进食环境:进食环境应安静,患者要放松,鼻式呼吸,进食时患者精力要集中,以免分散精力引起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②:视病情而定。能坐起者的患者取躯干竖直,头正中、颈轻度向前屈曲位,这种可以达到最大的气道保护。不能坐起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能坐起者,取坐直或稍向健侧倾斜,把颈部向患侧旋转,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并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③食具选择: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④入口量及速度: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20~30ml。进食速度不易过快,进食时间持续30分钟为宜。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一则增加其成就感,促进整体功能的康复,二则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或对他人的依赖。⑤食物的形态: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湿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易松散、不易变形、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

2结果

康复组吞咽评价平均得分和吞咽功能康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脑梗死后的吞咽障碍进行摄食_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对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2]。经有效训练,可达到很好的疗效,本文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在考虑治疗性进食时,应明确治疗对象的病因,吞咽障碍的程度和水平,以确定是否适宜进行治疗性进食。在做好基础训练基础上,才进行摄食训练,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发病后健康的心理重建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失去了原来健康的体魄。从语利到失语,从健步如飞到举步维艰,甚至瘫痪在床,从思维敏捷到迟钝难辩。患者从生活的巅峰突然跌落。患者失去了生活的平衡,出现紧张、恐惧、抑郁。这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血管收缩,血压难以控制,缺血难以改善,抑郁使脑血管的康复难以进行,患者不配合失去最佳的康复期,使致残率上升。所以,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除严格因人因时掌握各个治疗时段外,做好患者的病后心理调整、心理训练将使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脑梗死康复宜早期开始,一般如果病情稳定应在72h后开始,早期可以加速患者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扩张血管,缓解痉挛。预防神经胶质和结缔组织的增生,提高新陈代谢,预防废用综合征、褥疮、深层静脉炎等,促进重建。多采用物理疗法、医疗体育疗法(包括正确的保持,被动锻炼,主动锻炼),要依次进行,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卫冬洁,王刚.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8(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