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现代中药发展(6篇)

时间:

现代中药发展篇1

2016年12月11日,在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的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颁奖典礼上,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领军企业天士力控股集团荣膺大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是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代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道路和精神,代表工业发展最高水平,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业企业和项目,以树立一批优秀标杆企业和项目,并带动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该项大奖花落天士力可谓是当之无愧,成立20多年来,天士力致力于打造大健康领航品牌,秉持集成创新:实现了中药产业标准化、新药研发组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构建成现代中药、一类生物新药和一类化学新药等现代生物医药产品集群。

在荣膺中国工业大奖之前,天士力还被国家工信部评定为“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就源自于其创建的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公司自主研发的以高速磁悬浮震动滴丸机为核心、从提取-滴制-冷却-干燥包衣等完整的中药制剂智能制造技术链,获得国家专利保护,通过欧盟GMP认证,成为中国中药工业智能制造典范。

中药国际化“三步走”

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医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融合性、持续性和适应性,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受到越来越深度的关切。

而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则把中医药的创新成果推向世界科技荣誉殿堂,也进一步激发了国内外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情,国内外掀起一股“掘金”中医药的热潮。

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天士力对中医药的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用“现代化”与“现代话”的融合过程,实现“两个带动”(带动国际化标准,带动全产业链的提升)。

事实上,天士力从1996年开始,就积极响应国家倡导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开启了申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经历了从摸索、坚持到积累、创新再到稳步推进的艰难历程,取得了中药国际化的重大突破,也带动现代中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发展成就。

中药国际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国际市场不同需求,分类突破,分类覆盖,分类普及;在不同类别当中,找到定位,找到发展路径,找到突破口,创造不同企业在国际化之路上的定位和角色。

天士力的中药国际化采取“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走出去”,就是要走出国门,体现中药产品和中药企业的一种创新精神;第二步“走进去”,就是要实现中医药科技和标准的国际化对接,实现技术升级,使中药真正成为“国际药品”;第三步“走上去”,走上高端市场,成为国外医生、患者和医保机构都能够接受并使用的临床一线用药。

通过这三个步骤,中药才能达到通过国际药政注册,技术标准接轨,语言文化无障碍,产品有亲和力,消费者有信赖感。

“走出去”:让中药直面国外消费者

天士力以应用传统药物比较广泛的东亚、东南亚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医药资源紧张的非洲地区为主,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在局部区域市场,搭建中药企业和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路,以处方药、保健品进入更为恰当。

“走进去”: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医药市场注册和研究体系

“走进去”,是技术、标准、监管的融入和接轨的过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中药新药要主攻技术高端、标准高端、市场高端的处方药,绝对是挑战药品标准的“极限”,能够真正促进中药创新的“含金量”。

天士力的中药国际化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而又坚持不懈的历程。

从1996年复方丹参滴丸被推选为第一例复方中成药申报美国FDA,到2009年顺利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天士力通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中药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创新了一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一些研究瓶颈、搭建了一个研究平台、建立了一条对话通道、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

2010年7月,美国FDA充分认可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结果,同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2016年3月,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个临床中心顺利完成美国FDAⅢ期临床试验,进入数据统计和新药申报准备阶段。这是全球首例完成FDAⅢ期临床试验的中药复方制剂,对中国中药国际化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复方丹参滴丸国际化研究的带动下,天士力以大平台为基础,继续推动更多国际化项目。

截至目前,天士力的国际化研发项目达到13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主要分为面向申报美国FDA的国际化研发项目,以及面向欧盟申报的研发项目。复方丹参滴丸、柴胡滴丸、芪参益气滴丸、藿香正气滴丸、穿心莲内酯滴丸、水飞蓟宾胶囊已经注册批准成为加拿大天然健康品。

2016年1月,天士力的丹参胶囊顺利获得欧盟植物药品注册批件,成功以药品身份进入欧洲市场,揭开了中药进入欧盟市场的新篇章。

国际化研发也带动了研究水平的突破。根据国际化产品研发实践,设计创新中药关键技术研究方向与路线,天士力于2015年10月成功获批国家科技部“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创新中药研发、中药国际化奠定技术支撑平台。

“走上去”:走向产业高端,走向临床一线

“走上去”的过程就是要使中药成为国际临床一线用药,成为医生和患者都能接受和使用的药物,能够被医保机构接纳,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体系。

“走上去”的过程也是现代中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过程,带动全产业链先进制造的提升,也带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化。

天士力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带动了多组分药物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从Ⅲ期临床研究和CMC(Chemical,ManufacturingandControl,化学、制造和质量控制)研究,都始终紧紧围绕着“安全、有效、质量一致”的主题,天士力在这些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对全过程体系进行科学、全面的管控,以过硬的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天士力及多家子公司被天津市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放心药厂”称号。

现代中药国际化也带动了中药制药技术和制药装备的创新。经过持续不懈地工艺摸索和装备研发,天士力逐步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中药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智能化装备使数据集成化,保证了制药技术数据的完整性。

创造微滴丸胶囊新剂型及其制剂装备。创新微滴丸高速滴制与深冷气体成型技术与装备,建设了全新的提取与制剂(含无菌制剂)生产线,建立中药生产数控模型,实现药品生产和质控信息的数字化,形成常规滴丸及微滴丸国际化OEM生产基地。

创新集成化高速微滴丸技术系统。持续开展工艺、装备、生产制造新技术改进与创新,实现中药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天士力于2016年1月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天士力中药国际化的研究与创新,要达到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一致性,中药质量评价的一致性,中药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将现代中药制药技术和制药装备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并逐步建立中国独有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集成化技术体系与制药装备体系,通过技术信息化推动中药智能制造走向世界。

现代中药发展篇2

长期实践证明,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漫长过程。再加上药物基础研究薄弱、审批过程复杂,造成我国长期处于“重仿制药轻创新药”的状态。

如何改变现有创新药物开发模式,缩短研发周期?如何使创新药物研发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如何充分利用国际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创新药物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这些已经成为亟待我国医药产业研究专家解决的热点问题。

我国药代动力学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转换医学研究能够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缩短新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最终使患者更快地受益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个全新的研发模式里,药代动力学对于新药研发的“药物发现―开发研究―产业化”各个阶段的推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药物的公共学科,药代动力学与药物创新的每个环节,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贯穿全局:药动研究无处不在

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药代动力学,即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结合了数学与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制剂学、药物设计等多个药学分支学科的内容。

“简单来讲,它是确定科学用药方案的最基础的科研活动。”刘昌孝介绍,比如我们常见的医嘱:生什么病用什么药,是口服还是注射,口服的话是片剂还是胶囊,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多少……这些都是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确定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是药在进入人体以后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这些,正是评价候选药物成药可能性的重要标准。

刘昌孝曾专门论述药代动力学在新药成药性转换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并在多个场合与同行交流。他指出,安全、有效、产业化,是新药研发的三大要素。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药研发中的失败,大都归咎于安全性、有效性问题,而其中不少安全性问题都与药代密切相关。

新药研究开发的过程可分为三期转换研究。

第一期转换研究即早期药物研究阶段。它主要是根据临床前的基础研究,证明所发现的先导化合物或新分子是否具有可开发性。“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利用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动力学预测,以判断它的各项特征,比如是否容易被吸收代谢,是否容易受到转运蛋白的影响等等,以此来评价它能被开发为药物的可能性。”

第二期转换研究是临床前研究开发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明它具有成药性的基本要素,且能够通过0期和Ⅰ期临床研究。刘昌孝介绍,这一阶段主要“结合体外、体内试验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认识动力学特征与药效和毒性的关系,发现这些关系在正常动物、实验动物以及疾病模型动物中的差异,并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新药的耐受剂量和安全剂量,最终分析推荐一个既安全又有效的剂量应用于临床。”

第三期转换研究是Ⅱ、Ⅲ、Ⅳ期临床研究阶段。它主要考察新药在临床应用上确实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开展与已有药物的比较研究,确定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上市后也还要继续考察研究,临床试验毕竟是小范围的,我们需要进行大范围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药。同时也要根据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药代动力学研究贯穿“药物发现―开发研究―产业化”的全过程,无论是在前期基础研究阶段还是在后期临床评价阶段,抑或是产品上市产业化推广时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研先锋:专做“第一”的行家

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而以数学模型和参数来表达药物体内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真正开展起来,则是在10年后。刘昌孝就是我国最早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专家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刘昌孝从北京大学药学院(原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跟随沈家祥院士从事创新药物研究,负责抗肿瘤新药的药理研究。

“其实那时候国内还没有药代动力学这个词,我们做新药研究,卡在了要上临床那个阶段。新药研发出来了,怎样用药才更科学,口服还是注射,剂量多少?当时就想,如果知道药物在体内的具体演变过程,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用于哪些器官,也就能确定新药的临床应用多大剂量才是安全有效的。”但在那个一切为零的年代,要实现这个想法,谈何容易?

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实验仪器,甚至连计算器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硬着头皮“戳起了摊子”。

1968年起,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刘昌孝组织3位科技人员开始了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用数学模型和动力学参数表达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一开始就三五个人,后来七八个,是个真正的‘小’团队。”但团队小,力量却不小。他们用1年的时间,推动2个创新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他们所建立的科学方法,也被证明能够为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这个小团队,开启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历程,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

经过不断积累,他们取得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血吸虫病治疗新药硝硫氰胺(药品研发代号7505),这是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应用于新药评价研究。

那是1975年,血吸虫病肆虐湖南、湖北、四川几省。当时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锑剂,但动辄几百的高昂费用、长达一个月的治疗周期,以及对肝肾等脏器的毒副作用,都阻碍了它的大范围应用。

针对这一情况,他们锁定了新药硝硫氰胺,并通过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研究证实了它对治疗血吸虫病确实有效,不足则是毒副作用大。他们通过对药物代谢的研究,掌握药物与血吸虫、与人的关系。为了确定安全剂量,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逐步加量推断给药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推荐一个临床可用的最安全同时又有效的剂量。

短短三年时间,他们就研发出了新药,提出了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并把它推向临床―每天吃1次,连吃3天,总计0.3元根治血吸虫病。这一新药治疗方案推广后,先后完成了数十万例病例的治疗,节约了超亿元的医疗费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而硝硫氰胺的英文命名,由刘昌孝所创,国际上沿用至今。

总结体会,交流经验。抱着这样的想法,1973年起,刘昌孝开始将自己在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所学所想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了20多万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并于1980年出版。这本在“牛棚”里写出的作品,历经7年时间,才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后问世,成为我国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后来,很多学生都要带着这本书出国留学,以此为帮助,足见其影响力。

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第一个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作为我国药代动力学的领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刘昌孝引领并见证了中国药代动力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过程。

行业推手: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003年,刘昌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家科技思想库”的成员。提建议、做参谋、完善行业顶层设计、悉心指导行业发展,是工程院院士的责任,刘昌孝兢兢业业实践着“thinktank(智囊团)”的任务。

我们应从全局角度考虑整个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应呼吁国家重视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应将企业实验室打造为医药产业创新的引擎,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刘昌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论是1980年具体筹备策划新药发展研讨会时,他以前瞻的眼光提出我国新药发展必须实行国际规范,提出建立我国GLP实验室、新药筛选中心、药代研究中心,实行药品专利等建议;还是1987年联合37位专家联名呼吁国家重视新药研究开发的献计献策行动,呼吁国家和整个行业对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视,刘昌孝始终尽心竭力。

2000年,天津药物研究院由国有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3年,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为国内转制企业的首家药效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该重点实验室又被批准建设为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年来,研究院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擎,自主建设了“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形成了完善的新药研发体系。通过完善8个与创新药物研发相关的技术平台建设,研究院的新药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服务全国医药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得以增强。

刘昌孝院士现为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同时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他一直提倡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在近10年间,他多次为天津、广东、辽宁、山东、安徽、广西等直辖市、省、自治区的生物医药发展提出过有价值的建议,曾得到张高丽同志、同志等的重视和肯定。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协同或拮抗所产生的综合作用。正是其复杂性,导致中药的作用机制难以用现代科学技术阐述,这也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之一。刘昌孝指出,药代动力学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整合体内外药代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系统生物学方法,以整体的观点出发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试验和预测系统,充分考虑药材、组方、制剂、成分等多种因素以及中药特有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采用三维研究模式(包括化学指纹差异、药代动力学行为和药效,以及有效性和安全性三方面)、技术路线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试验和预测系统,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刘昌孝解释道。

他于2008年提出了药代标示物的概念,并提出了成为药代标示物应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是存在于所研究的药物中或药物效应相关的代谢物,二是与药效作用相关,三是可以用现代分析方法检测并能体现时程浓度变化的物质。

同时,他还提倡应利用最新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代谢组学同样强调整体思想,利用它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作用靶标、安全性、组方依据和配伍规律以及中药种质资源等进行研究,对于以现代科学方法认识中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团队领袖:要把这个旗帜扛下去

“走进这个领域,完全是创新的需求。”刘昌孝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是国家对创新药物的需求,是产业对创新药物的需求,推动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刘昌孝也把这种创新精神传递给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他带出了一个有传承、有创新的团队。

“团队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应该有传承。我们的实验记录非常齐全,50年前的东西现在也能拿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从更深层次来讲,团队的精神也在延续,“就算领导换了,只要历史的东西还在,灵魂还在,团队就能继续发展下去。”刘昌孝成竹在胸。而这多年的沉淀,也为这个团队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是这个团队,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单位的实验室,成长为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又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它已经成为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仅在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的两年时间里,实验室就已负责完成了20余项国家一类创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系统评价,帮助近10个创新药物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或国家新药证书,同时完成了4项国际新药药代动力学评价服务项目,充分显示出其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实力。

刘昌孝说,一个团队要发展,要有梯度、有分工、有目标。对内,要和谐,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协调运作,保证工作做得漂亮;对外,要有能拿得出去的本事,合作要有信誉。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旗帜扛下去”。

现代中药发展篇3

福建省共有化学合成药、抗菌素原料药、中西药制剂等各类制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医药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据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年报汇编,该医药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左右。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现代中药发展篇4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河南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多样,为众多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生态环境,一直以来,作为“南药北移”和“北药南栽”的过渡性区域”,河南中药材资源和种植面积都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贵州上、中、下游中药产业。根据河南省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及实地考察情况,笔者分析了河南中药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扶持和促进河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1河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河南药材资源种类繁多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北气候地埋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这里山脉河流相间,盆地平原相连,亚热带、暖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南北、东西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种植。现查明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总数2302种,其中植物类1963种,动物类270种,矿物类49种,其它25种,发现新品种10种;总储藏量86363万公斤,植物类64206万公斤,动物类9274万公斤,矿物及其它类17881万公斤。河南省野生或种植面积较大,质量较好,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道中药材有:生地、牛膝、山药)、银花、山茱英。

1.2中药工业发展迅速

河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我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医院数量、编制床位数、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均居全国第一位,作为产业发展支撑,中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体系完备,成为产业发展的中药基础,近年来,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430万亩,山茱萸等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15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省拥有374家制药企业,我省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和车间到目前已达到了42个。拥有宛西、羚锐、辅仁、龙太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1.3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河南省目前已拥有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栽培专业、南阳农校中药材种植专业、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多家教育、科研、医疗机构,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目前,我省已建成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六个:沁阳“怀药”基地、封丘金银花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卢氏丹参基地、嵩县柴胡基地、开封基地、西峡山茱萸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已初见成效,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河南全省范围内已有成千上万户多年进行中药材种植的药农,形成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植基地的技术力量,为实现中药材规范种植的目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同时还具备相对完善的中药研发体系,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部分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优势。

2河南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药产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我省中药企业普遍存在着“多、小”的问题,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益上与全国知名中药生产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技术与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长期期以来,中药材栽培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极少数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因科研课题要求才涉足此行。许多制药企业是现代管理与粗放经营并存。多数企业只重视研发机构的创新,忽视了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并形成人人创新的饱满热情。

2.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可操作规则,难以适用国际规则,因此造成中医药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受到国际专利保护的不多,大多数中药产品难以申请到国际专利保护。同时,对国内中药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保护门槛低,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据统计,在我国中药申请的全部专利中,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不到20%。

3应对措施

3.1加强GAP基地建设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立,为实施GAP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地制宜建立我省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促进区域资源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转化。可以建立以方城为主体的裕丹参基地,以西峡南召、内乡为主体的山茱萸、天麻基地,以唐河、桐柏为主体的栀子基地,以桐柏为主体的桔梗基地,以封丘为主的金银花基地,以邓州为主体的麦冬基地等。

3.2加强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中药材种植将以优质地道品种为核心,从中药现代化的高度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使中药材种植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我省的药用植物栽培尚缺乏统一管理,各地差异很大,应对药材的生产基地加强指导,运用现代化的栽培手段进行耕种管理,推广综合防治和无公害栽培,实现中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只有药材产地固定,规范种植,药材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结语

为了促进河南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除了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外,政府还应该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投入体系,设立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计划,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人才培养等方而的投入;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中药资源以及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以及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夏至,张红瑞,高致明.河南道地药材资源的区域分布及中药区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现代中药发展篇5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山西省科技厅厅长廉毅敏、山西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张兆丰以及相关厅局、华北地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各位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人人健康》作为健康传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国中医药产业的盛会。

“黄芪和连翘”成为这场盛会的主角。“黄芪产业技术联盟”也在这次论坛上宣告成立。

黄芪和连翘是山西省的原生态药用植物,山西是黄芪的道地产地,连翘的野生资源也非常丰富,约有600万亩,连翘果实蕴藏量约为1200万千克,占全国蕴藏量的60%左右。据悉,黄芪和连翘已被科技部列入“十二五”中药材大品种GAP种植及其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计划。计划经过3年到5年的建设,使黄芪和连翘产业的GDP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0亿元以上。

围绕“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主题,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就黄芪、连翘从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交流,对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中医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晋药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山西省在中药开发上要从中药生产到中药科技研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在中药材发展上,规划分头实施,低端产业与高层次产业同步推进,希望由国家的大型研究院参与,协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突出科技引领,吸纳各层次人才,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模式从基础生产到产品开发再到配以旅游产业的相结合,这种一条龙模式,值得其它省份同类行业借鉴和学习。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中药农业的发展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很关注源头药材,药材好药才能好,临床才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更加关注中药农业产业、更加关注地道药材的发展。我们应当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企业、科研、政府合作,确定合作机制,以我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以山西北黄芪和连翘两个道地药材为突破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支持。

张平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文化底薪深厚,山西省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08年还专门成立了山西中药现代化管理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并组织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申报、论证、建设工作,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发展主题鲜明,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转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在一方面发展中医药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人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今后,我省将逐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进程。

希望各位专家结合山西中药资源优势,结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及操作措施。

廉毅敏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丰饶、临床处方用量大。

去年6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山西省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今年7月,山西基地建设办公室在山西中医学院正式挂牌。目前,全省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已见成效,中药种植面积达620.3万亩,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成了黄芪、党参、苦参等3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全省通过GMP认证的医药工业企业127家,中成药12个剂型,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山西正在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科技产业大省转变。

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代中药农业发展论坛,就是要凝聚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积极开展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充分利用独具地缘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推动我省的中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中药农业发展成为山西农业的支柱产业。

李安平山西振东集团总裁

自然资源是晋药的根本。山西是中药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特别是大宗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农业更是蓬勃发展。200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标志着山西中药产业正式迈进规范化、现代化。振东将把握“山西中药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中药农业发展,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让晋药东山再起,把晋药发扬光大!

安道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变化,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9年,中国第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批准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性实践,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组织实施的重要举措。

黄芪

黄芪是中药方剂中的大宗药材,素有“十药九芪”之称,全国年需求量大约在1-2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加快及中药材出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排毒排脓、利水退肿作用。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耐涝。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连翘

现代中药发展篇6

浅析营销

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姜廷良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王大林,陆伟根,WANGDalin,LuWeigen

浅议中药药理学中的血液流变学廖福龙,LiaoFulong

试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邱德有

人类疾病基因测序接近尾声开发利用基因信息成为焦点

发展中医药学面对的若干基本问题陈蔚文,CHENWeiwen

补肾益智方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NOS1表达的影响王怀星,赖世隆,WangXuaixing,LaiShilong

浅析中医与信息科学任廷革,RenTingge

网上中医方剂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刘晓峰,LiuXiaofeng

从专利保护的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制的方法学郑永峰,Zhengyongfeng

厚朴质量优化研究进展斯金平,童再康,曾燕如,SiJinpin,TongZaikang,ZengYanru

竹子在中医药和保健品开发中的潜力张佐玉,张喜,ZhangZuoyu,ZhangXi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黄璐琦,李慧,陈京荔,HuangLuqi,LiHui,ChenJingli

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研制的几点思考饶品昌,李发昌,RaoPinchang,LiFachang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李泊溪,LiBoxi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高山林,GaoShanlin

文化交流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门九章,MenJiuzhang

云南中药材基地建设现状与产品开发前景分析马敏象,彭靖里,MaMinxiang,PengJingli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赵宗江,张新雪

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与目标——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若干思考(一)李泊溪

中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周飞跃,唐五湘

值得关注的分离料学技术——逆流色谱技术魏云,曹学丽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策略张子忠,梁鑫淼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刘忠权,周材权,王义权,周开亚

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的HPLC及LC-MS定性分析施超欧,陶萍

野罂栗总生物碱及其单体的抗白三烯类作用张海娟,张士贤,程桂芳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张勇忠,郑晓珂,毕跃峰,冯卫生,冀春茹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电生理学研究近况苗维纳

美国FDA《植物药品产业指南》的技术要求与我国中药新药技术要求的比较研究王智民,任谦,叶祖光

浅谈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选择思路熊维政,陈元宏

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付建华,朱晓新,李连达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替代医学的选择诸国本

乳香炮制方法的改进张雪菊

浅析西部天然药物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张仕元

按照GAP标准要求创建部级药源基地——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的调查蒋传中,任强华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王兵,姚玲,陈维国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佳途径张韬

构筑交流平台是幻想还是理想?张志华,柳莎,许有玲,徐伟宣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中国新药研究开发与前景分析陈平,何勤,王炜,颜胜利

依托资本市场促进医药产业腾飞孙兵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分析曹进,饶毅,沈群,王义明,罗国安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徐青,肖红斌,梁鑫淼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杨光明,蔡宝昌,王明艳,潘扬

略谈中医理论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关键问题分析黎敬波,陈孝银

中医临床常用汤剂处方书写的国际标准化探讨廖峻,唐允华,贲安,胡晓梅

试论中药材全息图谱质量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构建李萍,薛粲

浅析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及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余伯阳,严永清

地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及药材中微量元素硒的测定胡世林,杨连菊,冯学锋

中药壁虎现代研究进展陈明,黄坚航

试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意识杨明,胡晓梅,卢强

浅析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郭凤莲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二)陈建南,赖小平,刘东辉,袁建文

从日本津村株式会社的发展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孙宪民,任平

中药的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刘广南

广东固"九五"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广东省科技厅

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林元和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一)陈建南,赖小平,袁建文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一)谢培山

"一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与思考涂瑶生

论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评价体系王建华,王汝俊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中药创新药物彭文烈,徐安龙

试从非线性视角看中医方剂实质陈建南,赖小平,周华

试论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孙景波

试论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工业的条件药凤荷,李药兰

RAPD技术在干品中药材鉴别研究中的应用王培训,李劲平,黄丰,周联,赖小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莫瑶江

北京、广州市场"洋中药"品种初步调查报告赖小平,陈建南,刘中秋,黄晓丹,陈浩桉

建设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综述陈伟

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的概述王宁生,刘启德

第一军医大学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药系

广州医药集团技术创新体系与"十五"发展目标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白云山中药厂的现代化之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

一致医药集团的创业之路深圳市一致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香雪药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宋力飞,刘乡乡,黄胜

丽珠医药集团的现代化之路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药材GAP基地建设概述徐鸿华,丁平,刘军民,赖小平,陈建南,詹若挺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职能目标及运作模式徐建平,高晓玫

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中的工业工程技术问题刘汉槎,金波

论中药工业中的中试放大验证曹光明,俞子行

以数字模型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意义和思考赵玉男,邢东明,丁怡,杜力军,孙虹,史志红

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陆茵,孙志广

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基本构想梁茂新

成方配伍的研究--中医处方用药的一个新思路蒋永光,陈波,胡波,刘娟

中药川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其在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蔡宝昌,潘扬,王天山,杨光明,周厚成

试论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万德光,裴瑾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王米渠,许锦文

麝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贾谦,杜艳艳,周青,黄建华,孟智斌

中药秦艽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吴兴海,黄馨慧,王喆之

中药材GAP实施的国内外比较与相关基地建设问题蔺海明

GAP药源基地三维管理初探王敬民,卫新荣,郝臣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发展战略郭治昕,罗瑞芝

实施中药现代化计划做大做强陕西中药科技产业张积耀

中药制药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曹光明

影响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几个关键问题梁茂新,刘杰

中医药相关数据库建设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中药中的应用刘海岛,丁怡,邢东明,杜力军

中药指纹图谱与全面质量管理曹进,王义明,罗国安,李萌葆

中药石韦的生药学研究石建功,马辰,杨永春,宋万志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体系探讨李萍,徐珞珊

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三)梁逸曾,谢培山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王倩,汪海

超声提取与常规提取对部分中药碱类成分提出率的比较郭孝武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与思考胡学军,蔡光先,杨永华,郑爱华

新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的应用陈培胜,刘法锦,郭用庄

勉县天麻发展前景之管见孙振民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中药学科和产业发展——本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关于中药现代化第二阶段发展目标任务的思考邹健强

借鉴国际传统药物发展经验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姚新生

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罗佳波

试论量子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王巍

浅析含有毒中药材的中药新药的技术审评何燕萍

关于目前中药新药注册管理及技术审评思考王嘉仡

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瞻李楚源,贝伟剑,彭文烈,徐安龙

试论藏药的研究开发及现状分析刘卫建,谭锐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程翼宇,瞿海斌

受体技术与中药研究王秀坤,李家实

对速释、缓释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思考要点程鲁榕

中医药实验室规范化操作规程(SOP)工程建设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潘卫松,刘美凤,石钺,邢东明,杜力军,何希辉,张宏印

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超声技术在提取中药碱类成分中的应用郭孝武

HPLC法测定麝香保心片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王建新,宋英,周小初,黄大唯,宋崎

浅谈GAP药源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熊开鹏,高鑫,叶有禄

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

中医中药在墨西哥沈泉源

日本传统医药现状考察——兼论对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启示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孟凯韬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邓铁涛,邱仕君,邹旭

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在于除湿化浊周鹰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徐元景,牛欣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梁嵘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蒋永光,李力,李认书,李慧琴,陈波

探索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石圣洪,郑小燕,王宗勤

生物碱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张涛,蔡建国

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刘树民,罗明媚,李玉洁

根癌农杆菌对云南红豆杉原生质体的转化罗建平,姜绍通,潘丽军

大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杨云,李振国,孟江,苗明三,魏红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谢培山

中药饮片质量规范研究概论程国樑,张瑶华,徐徕

试论我国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运营模式张明,钟国跃,马开森,丁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