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字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时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关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阅读感悟合集的范文模板就收集整理到这儿了,在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大家的参考工具。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2

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网上都能找到。我比较喜欢看纸质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第一篇文章。

我这里主要就是梳理一下本文的逻辑,即中国革命是怎么影响欧洲革命的。

1842年,英国赢了鸦片战争,强制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开始对鸦片上瘾,很多中国人去购买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使得天朝的银元有枯竭的危险。皇帝下诏禁止鸦片贸易,但中国人已经上瘾,而且又有官员可以从纵卖鸦片中牟利,所以引起了比诏书更有力的反抗。英国向中国输入它们的工业品,英国当时经历了工业革命,它们的商品物美价廉,中国纺织业者竞争不过,生活受到破坏。加上中国鸦片战争战败,为了付清赔款肯定又要剥削劳动人民。如此种种,激化了社会矛盾,打破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接下来也就要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英国的工业空前发展,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找市场去卖掉,要是不能全部卖完,就要停止生产,然后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从国内来看,英国的工业化会污染环境,天气环境恶劣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加上英国逐渐变成工业化社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放弃农业生产选择其他。这些使得英国农产品的价格提高,英国本国的人要花更多的钱买生活必需品,所以对工业品的需求肯定会降低。

从国外或者说中国来看,英国认为,要让中国人赚到钱,这样他们才有钱来买英国的工业品,所以英国降低茶叶税来鼓励中国卖茶给英国。英国购买茶叶需要白银,而白银总是有限的,如果每次购买茶叶的白银最后都一直留在中国,那么英国手上就没有白银了。赔款的白银迟早会耗完,本来向中国人卖鸦片可以得到白银,但是中国的皇帝为了防止天朝的银元流向外国,直接禁止鸦片贸易又会面对抵抗,所以有意识在中国种植罂粟生产鸦片。而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东方人在遇到大变动时为了生存会贮存茶和丝,必须得付出现金现银才能购买。英国一旦没有白银了,就会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外市场。

所以,马克思认为,英国迟早会爆发经济危机。而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密切联系,所以这个危机一定会扩展到其他国家,遍及整个欧洲。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3

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中欧双方革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从原因和过程来看,马克思同志确实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一八四〇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以及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这些事例的列举是对中国战争的原因的理解,当然,作为略知中国历史的我也认为这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

而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

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是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都是资本。

反观本文中对欧洲革命的预言,“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无庸赘述的”。当时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何马克思同志会做出这样的理解,可如今再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俄罗斯都已经如马克思同志所说,走到了变革的那一步。1848年的革命,在一段短暂的成功之后,最终走向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印证了马克思同志对现实的辩证思考和深入理解。

从马克思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来看,我从中看出马克思对中欧革命的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寻,不难看出,一篇优秀文章的产生免不了对事实的认识和分析。从哲学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要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而作为炎黄子孙,全观大局之后,我们不难看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经济发展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时,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人为本”成了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词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印在每个学生的课本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是没有那场20世纪前后的革命,若是没有中国这头雄狮的沉睡,或许我们如今很难归纳出这段科学发展观。或许,这也是一种辩证角度吧!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虽说是160年前的作品,但是却给了中国人民无限的启迪: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就是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还要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政策可能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其实同在同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他们其实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此,正确的处理好国际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纠纷,就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4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指太平天国革命一一引者,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满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以后的若干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英美等国鸦片贩子利用中英条约和关税泌定中没有关于鸦片问题的条款,把非法的鸦片贸易公开化。马克思指出“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这些联系从那时起就??迅速地发展起来”。英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也开始参加和中国通商,积极地侵略中国。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一八四?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

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

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以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为代表的抗英怒潮蓬勃兴起,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和反清起义,风起云涌。从一八四一年到一八四年,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一十起,农民起义烽火遍及全国,广东、广西、湖南三省斗争更为激烈,到一八五一年一月,终于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平天国革命对欧洲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对立统一’是否就是这样一个万应的原则。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中得到明显的例证。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一一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外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动荡,英国的炮舰政策,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就迅速发展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因而在中国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运动。这次革命不但给清朝封建统治者以最沉重的打击,动摇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的统治基础,而且对欧洲革命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指出“这次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一定比俄国的所有战争,意大利的宣言和欧洲大陆上的秘密社团所起的影响大得多??”

一八五七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太平天国革命对这次经济危机有着重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件国苹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雷上,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产生重大蛇影响,欧训大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革命运动化此伏彼起,迅猛发展。当时,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烈剧。一八五九年四月托斯堪纳人民起义,一八六?年四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哦洲各国革命运动不仅是这些国家的反动统治的结果而且与太平天国革命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都是反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者的,为着共同的阶级

利益而斗争,因而在客观上起着相互声援的作用.太平天国革命不但给欧洲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力童,促进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而且也有力地冲击着西方资产阶级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当时在亚洲爆发了印度的民族大起义?一八五七到一八五九年?,给予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一八五一年到一八五六年,婆罗洲人民和华侨共同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尽管当时亚洲各国人民在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还是各自孤立作战和缺乏联系的,但既然亚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侵略者是亚洲人民的共同敌人,他们都是被压迫受奴役的人民而反对的是外国殖民主义者,那么,他们所进行的解放斗争就不能不是彼此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因此太平天国革命促使亚洲人民的觉醒,大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反对欧洲殖民统治者的斗争意志,也间接地声援了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样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有力支援了太平天国革命,给予了巨大的鼓舞力量。由此可见,太平天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有着相互支援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指出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马克思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他非常同情中国劳动人民、坚决支持太平天匡革命运动,指出这个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是理所当然的正义行动,并动员世界革命人民起来声援太平天国革命斗争。马克思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作出正确的估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他的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光辉思想不仅是指导研究当时历史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我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行动指南。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5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正如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文明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显示出农民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革命的成功。而欧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显著,工人是革命的主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为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往后的革命提供借鉴作用。同时还表明科技是革命的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革命提供动力。

任何的战争或者革命都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来自工商业的危机导致欧洲革命的发生。资本家追逐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质条件,资本家的利润又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在工人与资本家以及国家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革命爆发了,革命一方面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不能完全摧毁旧中国的统治,但却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市场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应该人为地抑制这种趋势。联系是具有客观性的,不能人为地破坏。由于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自身国家需要更广大的市场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因此,正当中国人沉浸于天朝王国之梦中,而统治者主观地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之时,欧洲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也打破了旧中国的闭门造车之状态。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是同一个整体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资源共享,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搞独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6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7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还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马克思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初读此文,颇为不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通读全文在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本文取名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成为了一体,中国也不再是从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它的一举一动也深刻的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文章分析说,英国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的君主制度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之后英国等列强又用铁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金银外流,政府机关腐化,这些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这些一切汇集到一起终于促成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肥羊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此时的欧洲,农业歉收,导致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

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架构等问题,我只能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等方面有个粗浅的认识。贯彻本文的“两级关联”我只能做个大致的理解,至于文中提到的列强如果“干涉中国的农民起义,又会打断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事务联系”这句话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过这不妨碍我对这篇论文有个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已经尽可能的应用了他所能使用的最通俗的语言,甚至他还引用了中国的典籍和文献资料,引用了很多报刊的资料,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同时又便于理解。

我最为觉得困惑的乃是马克思所提的关于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显然,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马克思过于理性或者说过于相信了经济的力量。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然而对于这点,我是觉得保有反对意见的。在我看来,马克思严重的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国家!

我们会看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金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所有。马克思一方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痛恨着,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当时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之他所在的国家缺乏中国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就中国而言,封建君主制的存在不是一两天,而是自秦代以来被无数王朝和皇帝改进了的中央集权制。而君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在思想上统治他的民众。所以我们看到了从汉代起的儒家给人民灌输的忠君思想,到宋代的理学更为过分的封建道德,这其中几千年的发展,怕是让皇帝老子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看到,即使今天的中国,也难免不能摆脱当官的最大的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还在搞着个人崇拜。近代的革命也一直围绕着反封建而存在。当热今天的思想不能说是封建残余了,但是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权力是当官者所有,而平民们是没有权力只能听当官的。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怕是任然持有这种观点。至于原因,自然是中国强大的文化力量!试想一下,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斩断的观念何以凭借鸦片而得以实现?贪污一事在中国历来就有,而鸦片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严重的暴露了出来,而官员们在骨子里,任然对高高在上的天子保持着他们的敬畏!而阳奉阴违之事,在古代的中国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戏了吧,马克思不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没有透彻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说。

除了这点质疑,我对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赞叹。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两级相联”。对于一个普通学生的我,在我之前对近代史的理解就是:列强们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在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只是他们的资源库而已。中国在当时渺小的地位对列强们完全不能产生影响,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只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于中国无关!而马克思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来在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中没什么地位的中国突然让我觉得它的地位很重要。而我更是头一次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起义乃是中国农民们最后的辉煌了,但是这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是家事。列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自强的中国,而是一个傀儡的中国,所以它会帮助清政府灭杀太平天国。而现在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显然影响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加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更多的复杂的联系以我现在的知识不得而知,但是我起码看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些必然关联,它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体系。这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本文叫做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意在阐述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欧洲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革命,而中国的革命又激化了欧洲的矛盾,从而引发新的革命浪潮。环环相扣,马克思的结论令人信服。本文让我更深刻的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革命发生的内在矛盾是什么,这超越了历史本身,带给人的是无穷的思索!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篇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为主的历史。回顾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唐朝,尤其是大唐盛世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而周边的国家都和中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那时候中国国力是世界第一,而到了清政府的时候,上演了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带着中国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因为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也没有发达的经济,更没有优良的政策,还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地做井底之蛙,这就注定了中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的确这场衰败很快的就到来了,鸦片战争中中国输得一败涂地,清政府输光了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财产。

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时候,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而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上。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而中国的社会性质从这里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美国、沙皇等世界强国都盯着中国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个个拿起枪炮,把中国打得支离破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总理屈辱外交府,都是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书的历史背景是在欧洲大革命在1848年失败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一个低沉的时期。这时,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却在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一革命性高潮的重要标志之一。太平天国运动不仅给清朝带来了沉重打击,而且震惊了整个英国和欧洲。马克思对东西方革命之间的这种对比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他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联系起来,立即进行了研究,并对太平天国革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叙述。太平天国是满清统治时期最激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的联军给镇压下去。在太平天国初期,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了缠足等弊端。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同,这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在这一政治理论中,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成因,分析了太平天国的性质,并预测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革命的可能影响。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马克思分析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从外部原因来看,推动这次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是来自英国的大炮,外国的资本主义的侵略和鸦片战争的失败,都动摇了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制度,而且还导致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入外国,同时大量的外国国家都害怕输入破坏了原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的平衡,所以大大激化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从内部原因来看,在当时的清王朝来说,它的内部已经腐烂坏了,快要塌陷了,根本没有一丝可以好转的希望,属于衰老没落的社会。

在天平天国革命的前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赔偿,这些都造成的严重后果。社会经济结构和专制主义政治结构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在原有阶级矛盾基础上增加了民族矛盾。在当时的中国,土地空地很多,非常严重,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已经破产,社会矛盾达到了尖锐程度。所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是社会内部原因和西方入侵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确,如果没有外国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的传教士也不会来到中国,洪秀全也不会接触到《劝世良言》等这些著作。就算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也是腐败的,农民起义也还是会发生的。但是,由于洪秀全的理论纲领都是结合西方基督教义的。如果没有外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侵略,西方基督教就不会来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就会和以前的农民起义没有任何差异,没有任何的进步。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马克思在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和叙述中,没有任何一处使用过“农民革命”“农民起义”的定性字样,而是使用“中国革命”,“中国的起义”,“中国人”革命,“革命的太平军”,“反正的平民”(旧中国泛称老百姓为平民)等词语。从马克思论述来看,他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多阶层多民族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大革命。就是因为有这种广泛的人民性才,使得它具有“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它才成为“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的性质。

这一切都表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了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任务,太平天国革命不是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性质,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的地方。太平天国以前的农民起义,全部都只是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而太平天国,由于外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才使得人民有了新的反抗的对象,从以往单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变成同时兼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