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精选8篇)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1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
“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左权将军的家书,还记载了八路军面临的困境,但将士为国抗争之心,却未曾有分毫的动摇。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重读这些家书,在我们大家的心中,写信的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铁骨铮铮的男儿也有柔情的时刻,他在信中述说对妻子的思念,对女儿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国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他留给女儿的这十一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时候,经常会听爷爷奶奶说起当时日本鬼子侵略时,曾经所经历的艰难的岁月,每天夜晚只能点个小小的蜡烛,一听防空警报响起就四处逃避,经常为吃穿忧愁,遇到家里断粮,面对七八个孩子挨饿的痛苦,怎样通过日本人的关卡,如何将粮食从关卡外带进来,怎样乔装孕妇将粮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会经常说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节约惯了,现在我们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费。每每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和我讲的这些,现在想来都是一次真真实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先辈们的正义和无畏,捍卫了国才有今天我们温暖的家。重读沉甸甸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家书中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悲壮
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凌然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们取之不尽的精神之”钙”,读家书也让我回忆了祖辈,使我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教育。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和平盛世,现在的丰衣足食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繁荣。曾经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须由我们一代代去维护、开拓和创新,不去虚度每一个光阴,做最好的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2
“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过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气质,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灾难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爱人,有了心爱的儿子。她的爱人是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陈达邦。
赵一曼为了革命,离夫弃儿,把儿子宁儿寄养在陈达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带领50多名战士在哈尔滨铁北左撇子沟附近被日军包围。赵一曼带着腿伤昏倒被俘,敌人对她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她被剥得赤身裸体,手脚相缚,电流从她最私密的部位进入,用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伤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伤处。
赵一曼疼得死去活来,只有信念时刻保持着清晰。为了祖国,她献出了女人的尊严,女人的名誉,母亲的仁慈,那受难的耶稣之痛也不及她的万分之一。她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淡然面对生死,让信念之花在东北大地血一样盛开。她是我心中坚强的自由女神。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则更要牢记“抗战精神”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爱民爱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以家国为重个人私利为轻,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让“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心手相牵,乃国之幸运、党之利益、民之福泽,也是民之责任、党之遵循、国之精神。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3
央视正在播放一个特别系列节目――”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的家书,除了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还记载了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左权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在写完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的三天后,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而左权将军生前留下的照片中,差不多每张都特别严肃,唯有抱着女儿时,笑得很灿烂。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他留给女儿的11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是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留给家人的最后遗书。遥想当年,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紧急支援英军盟友,抗击日本。写下这封家书时,当时戴安澜将军正和全师将士孤军奋战、坚守同古城。后来在戴安澜将军奉命率领部队突围回国越过最后一道防线时,遭到了日军伏击,结果胸腹中弹,壮烈牺牲。戴安澜将军牺牲时距离祖国边境,只剩下大约三四十里的距离。牺牲的时候,戴安澜将军年仅38岁。从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铁血军人以身殉国的赤子之心。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32年春,李坤泰在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时受上级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据介绍,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被捕以后,敌人对赵一曼进行了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始终没有透露半点秘密。”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然而,从赵一曼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坚强女人中柔情的一面。
清明时节重读抗战家书,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沙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后人清楚地感受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感受到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曾几何时,多少热血青年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背井离乡,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年轻的生命和一腔热血,献给了祖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无数仁人志士
为了民族存亡和发展英勇献身,左权、戴安澜、赵一曼只是无数先烈中的一员。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更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4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为了国家的存亡,戴将军舍小家,顾大家,不能给母亲尽孝,不能与妻子长相厮守,不能陪伴幼子长大成人,将自己的所有责任、将家庭的重担全部抛给妻子。他是儿子、父亲、丈夫,更是一名中华儿女。他有愧于妻子、家庭,却无愧于国家。为国而战,事极光荣,戴安澜将军为此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我体会到了一个铁血军人以身殉国的赤子之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戴安澜将军一样为了祖国生死存亡而抛家弃子,奔赴战场的革命先烈们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豪、敬仰和骄傲。
伟大的爱国主义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硝烟已经散去,然而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劫难和伤痛却是永远无法抹灭掉的,它在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战争、不忘国耻,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继续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取了和平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战火年代,我们深刻德感受到一封家书的弥足珍贵,而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更要珍惜亲情,充分利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多与家人沟通联系。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5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苏联学习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时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中写道的。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战家书在战争纷飞的年代是将士们对家人的牵挂,是特殊年代特定形式承载的那份独特价值。《重读抗战家书》是我们对先辈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如今抗战胜利已过74年,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捧起它,就不舍得放下了,我的思绪瞬间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人民身陷水深火热的抗战年代……
一封封家书,映照着一个个伟大的英魂。赵一曼女士“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左权将军舍小家为大家,“一腔热血卫吾华”;戴安澜将军“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张自忠司令“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高捷成烈士“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的英雄气概……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拳拳赤子的满腔爱国热情,感受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血豪情。
先烈亦凡人,亦胸怀柔情。然而,自古安得两全法?在那个硝烟烽火的时代,为了民族大义,他们,放下心中对血亲的牵挂,投身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这些抗战英雄们抛妻弃子,告别家乡,壮怀激烈,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当今的中国,也许就是他们梦里的样子。人人吃饱穿暖,生活富足,国家安定,国力强盛。活在当下的人们,可记得先辈们为看不见的未来前赴后继?可记得当年这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正是这些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我们当以抗战家书为镜,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家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才能不辜负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
以上就是《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合集的相关内容可供大家参考,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主题和人物,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通过读后感的撰写,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到大家。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7
左权将军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给母亲、妻子写去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
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左权将军的家书,还记载了八路军面临的困境,但将士为国抗争之心,却未曾有分毫的动摇。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翻开左权将军生前留下的照片,差不多每张都特别严肃,唯有抱着女儿时,笑得很灿烂。1941年9月24日,左权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这封信、直到1982年,左权将军牺牲四十周年时,女儿左太北才第一次读到,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左太北,哭得像个孩子。
左太北说,过去父亲对她来说,就是英雄。到了1982年,母亲把她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那时她42岁了,才知道,有一个多好多疼爱她的父亲。
也就是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她多次前往太行山,走遍了父亲和战友们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重读这些家书,写信的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格外想念妻子,惦念女儿的一切。但妻女事小,国家事大。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他留给女儿的这十一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重读抗战家书》一年级读后感篇8
最近,我阅读了《重读抗战家书》一书,该书记载了抗日先烈们的抗战家书,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他们对家的思念,对孩子的期盼,对国家的情怀。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先烈们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及甘愿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之情。其中既有热血男儿在沙场上恨不能杀尽敌人的叹息,也有铮铮铁骨要与家人、朋友分离时的铁骨柔情。
这些家书的作者有普通士兵,有抗战名将,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梦想: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
在这些家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戴安澜将军的英雄事迹:1942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中国派出一支远征军开赴缅甸,支援英美同盟军,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所部第200师在缅甸同古与日军遭遇,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最终第200师以牺牲8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0余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的胜利。这一仗,打出了军威、国威。
不幸的是,戴安澜将军在同年5月的朗科地区突围行动中牺牲。战斗开始前,戴安澜将军留下了两封家书。这两封家书,一封是写给妻子的道别信,一封是写给朋友的托孤信。
戴将军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催人泪下。体现了戴将军对妻子的亏欠和对孩子的无限思念之情,然而,面对战争,面对国家乃至民族危亡,戴安澜将军毅然离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慷慨奔赴战场。每当我读到这里,鼻子酸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重读抗战家书》这本书,写下了永不褪色的血痕,留下了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的英魂,记载了永不会淡漠的真实历史。让我再次看到了烈士们坚强、勇敢、慷慨战死的身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烈士们宽阔的胸怀,为国家献身的气概。他们是民族的楷模、英雄,是一面面旗帜,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灵魂。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持。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中国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再是梦想,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